政府支出是否能对经济产生入党积极分子产生情况的影响,归根结底取决于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毕业于医学院校,在医院工作,有相对丰富的护理经验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答案)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答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0|
上传日期: 12:45:3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宏观经济学》思考题(有答案)
官方公共微信第三方登录: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以“政府支出”为主题,理论联系实际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008年底以次贷危机为爆点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为此中国政府重启了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出台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其效果是不容怀疑的,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基于财政支出的内容依旧更多的属于外延式扩张,如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且主要流向国有经济主导部门,而较少的涉及福利保障、消费刺激和技术进步及结构调整上,故而也有不同的声音聚焦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上,更多的关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投资和消费环节,从而在完成总量刺激的同时,实现增长方式的扭转和增长质量的改善. 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是如何实现与传导的,政府该如何借助于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优化提高财政调节的效率并形成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早已从“政府是否该干预经济”衍生到“政府如何干预经济”,财政支出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也从理论争论和探讨发展到实证的检验和判别.并集中于不同体制、政策和发展条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度量.将之与现阶段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则更加凸显出其价值与意义.大量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实施确实有效的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保证增长的同时,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消费和投资环节?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在一个长时期内发挥作用并对中国经济的繁荣提供长久动力吗?本文正是由此出发,从增长、投资和消费三个途径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进行再检验,并考察地方政府行为的典型特征如何反映在效应的传递上,从而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给出经验的判定. 具体的,本文在第一、二章中对政府支出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和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借助于AD-AS以及IS-LM分析框架,刻画了政府支出的变化对增长、投资、消费和就业等经济系统的各方面产生的冲击,进而形成了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此后,在此基础上,在第三章中对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总量效应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证实了地方政府财政调节的主体地位,这也为本文将研究对象集中在省际政府提供了依据,但是,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呈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更重要的是,政府支出不同构成对经济的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政府投资的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为突出,在当前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府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下,政府的投资饥渴和投资冲动、政府支出结构偏重于生产性支出和微观经济领域而忽视福利与公共品提供,就不难解释了,投资性支出的增加的确能产生更显著的增长成绩,结构矛盾正是源自于不同层级政府间激励机制的扭曲. 第四章则主要集中在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的关系研究上,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实际否定了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长期有效性,虽然,在短期内,政府支出的增加确实能够促进私人投资的上升,但是,这样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生逆转,长期内,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挤入效应.同时,中央投资的增加也无法显著的影响到私人投资的变化上.这部分的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刺激计划更多的属于对私人投资和民营经济的替代,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仅通过产生出直接的社会需求而促进增长,结合我国产业和部门经济的结构差异,或许,这形成了两种循环,国有经济主导的行业内部,政府支出与投资的增加形成了强烈的产业需求,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微弱的反映在传统的竞争性领域和民营经济行业中,也一定程度促进了私人投资的上升,但是,两个循环的相对独立、有限货币供给条件下稀缺性上升导致的资金成本增加,却会在更长的时期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形成“热者更热”与“冷者愈冷”的现实.如果再考虑到地方政府的投资偏好及国有资本对传统和下游产业的介入,这种挤出将在更短时间内发生.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实际恶化了结构失衡的格局. 在将视野从投资转移到消费环节,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改善消费水平,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又能够对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和消费驱动机制的形成提供帮助吗?我们在第五章中进行了分析.基于模型的灵活性,我们在构建区域消费的面板模型时,导入了度量政府行为特征的控制变量.并确实得到了显著的结果.政府支出相对规模的差异,即大政府与小政府模式,以及政府支出的约束强弱,显著影响着财政政策对消费的传导与效果.总体看来,大政府模式下,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地方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出效应,而非生产性支出的作用则正好相反.因此非生产性支出与转移支付的增加,确实能够对消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这一切必须有赖于政府支出约束机制的建设与监督机制的完善.实证结果实际展现了这样一副情景,随着省际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边界的清晰化,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向公共服务建设,一个小政府的财政模式似乎是更为高效,但如果不辅之于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预算外资金比重的上升,地方政府资金支配能力的自主性得到强化,政府收支体系的扭曲程度进一步加深,财政政策也许得到相反的结论:财政支出的增加反而抑制了消费的增长. 最后,在对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完成初步度量后,我们在第六章还从效率的角度对我国省际政府的财政调节智慧与政府支出相对效率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和目标诉求,我们调整了衡量政府效率时往往偏重于公共服务职能与公共品提供的能力差异的研究方向,重构了政府支出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将政府支出效率的衡量更多的集中于调控目标的实现.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从这个角度将,将目光更多的集中在效率的改善,而非支出规模的调节上,是未来财政政策优化的重要方向. 同时,分区域的政府效率考察也揭示了我国东、中、西部政府效率差异确实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特别的是,结果展示出中部地区存在一个持续的效率恶化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政府效率的变迁与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论证实了“小政府更具效率”的假说,但有趣的是,在西部地区,更大规模的政府支出及政府干预的进一步增强,似乎对经济增长及政府效率提高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政府效率的改善存在截然不同的路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政府经济政策分析
任何政府在行使其经济职能时,都离不开制定公共经济政策,公共经济政策是现代政府为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特定的具体目标,面对经济进行有计划的干预的产物。具体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和就业政策等,本章主要介绍了每项政策的意义、特点、功能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1、财政政策的含义和特征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保持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措施的总和。
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整个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因此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它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手段。与其他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财政政策从制定、实施到产生效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财政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财政政策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实施财政政策的过程中,由于调节对象和运行环境的复杂性,又要保持财政政策的灵活性。
(2)集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于一体。管理经济的手段通常分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财政政策既有法律性很强的税收手段,又有经济性明显的财政补贴、财政投资等,同时财政政策的实施主体是各级政府,为保证财政政策的执行,政府也会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加以干预,因此,财政政策集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于一体。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企分开的要求使得政府不宜过多的用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因此在运用财政政策时,也要求其调控方式从主要使用行政手段向更多地使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转变。
(3)间接性与直接性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一般不是直接去从事某种经济活动,而主要是通过诸如预算的制定和调整,财政支出规模、方向和结构的安排,税种、税率的确定,以及财政转移支付、国债等间接性手段来影响经济,并实现宏观调控的目的。但有些财政政策工具也具有直接性,如财政投资,从项目的选取到资金的拨付,一般都是由政策主体直接负责。所以,财政政策是以间接性为主、直接性为辅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2、财政政策的功能
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中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功能。
(1)导向功能
财政政策的直接作用对象是财政收支及其平衡关系,是财政分配和管理活动,而财政分配和管理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从而影响到人们的经济行为。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正是通过调节物质利益,对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发挥导向作用。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
1)财政政策可以配合国民经济总体政策和各部门、各行业政策,提出明确的调控目标。例如,在某一时期,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稳定经济发展,为实现这一总目标,财政政策就要确定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的政策目标。
2)财政政策不仅规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同时还要通过物质利益诱导机制来引导人们按照政策所设想的目标去做,并使其在做的过程中实实在在得到好处。例如,政府为了增加社会投资规模,就要刺激投资欲望。当这一政策出台后,投资者如果按照政策目标去做,财政政策可能会给投资者提供较多的鼓励和优惠,如加速折旧、免税期、投资税收抵免、盈亏相抵、财政补助或贴息等,在政府实现政策目标的同时,人们也在执行政策中受益。
财政政策的导向功能,其作用形式有两种,即直接导向与间接导向。直接导向是财政政策对其调节对象直接发生作用。例如,加速折旧的税收政策,可以大大提高设备投资欲望,加速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间接导向是财政政策对非直接调节对象的影响。例如,对某些行业实行高税收政策,不但会抑制这一行业的生产发展,同时还有两项间接影响:一是影响其他企业和新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二是影响消费者对这一行业的产品的消费。
(2)协调功能
财政政策的协调功能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利益失衡具有的制约、调节能力,它可以协调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财政政策之所以具有协调功能,主要是因为:
1)财政政策的协调功能取决于财政本身的职能。财政本身就具有调节职能,在GDP的分配中,通过财政的一收一支,改变社会集团和成员在GDP中占有的份额,调节社会分配关系。如,社会保障等转移性支付就是为了协调个人之间的收入水平,以达到公平收入分配目的。又如,合理负担政策旨在公平税负,使纳税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公平竞争。
2)财政政策体系的全面性和配套性为其协调功能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财政政策体系中,支出政策、税收政策、预算政策、补助政策等从各个方面协调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只要做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就能发挥出政策的整体效应。
财政政策协调功能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多维性。财政政策所要调节的对象以及实现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例如,为协调个人收入分配,避免两极分化,既需要通过财政投资政策增加社会就业机会,也需要通过税收政策降低高收入者的边际收入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政策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因此,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调节的对象及实现的目标不同,注意多种政策工具的搭配使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
第二,动态性。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要求,不断改变调节对象、调节措施和调节力度,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三,适度性。财政政策在协调各经济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时,应掌握利益需求的最佳满足界限和国家财政的最大承受能力,做到“取之(税收收入)有度,予之(财政支出)有节”,使政府以尽量少的财政投入和调节对象的利益损失,取得尽量好的效果。
(3)控制功能
财政政策的控制功能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和宏观经济运行实施制约或促进,从而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财政政策之所以具有控制功能,主要是由政策的规范性所决定的,无论财政政策是什么类型,都含有某种控制性的因素。
(4)稳定功能
稳定功能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调节总支出水平,使货币支出水平大体等于产出水平,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主要特征是反周期性和补偿性。
1)反周期性。经济发展总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经济波动由此产生。当经济繁荣时,生产兴旺,GDP水平提高;反之,当经济衰退时,生产萎缩,失业普遍,GDP水平下降。在繁荣与衰退的变化过程中,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反周期性可以自动地发挥作用:在繁荣时期,随着GDP水平的提高,税收收入自动增加,而转移支付自动下降,相应地减少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在衰退时期,随着GDP水平的下降,税收收入自动减少,而转移支付自动增加,相对地提高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有效需求。
2)补偿性。要保持国民经济或GDP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依靠一定水平的总需求的拉动作用。当私人部门支出不足时,有可能引起社会总需求的下降,从而导致GDP水平的下降,这时,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手段,增加公共支出,包括购买性支出或转移性支出,或者减少税收,以维持总需求;反之,如果私人部门支出过多,社会总需求过旺,就有产生通货膨胀的危险,那么政府可以一方面减少公共支出,延缓公共投资,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税收,吸纳社会过多的购买力。
3、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效应
财政政策的类型有很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来进行划分,按财政政策调节的对象分类,可以分为总量财政政策和个量财政政策;按调节经济的作用分类,可分为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按财政调节手段分类,可分为税收政策、国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国有资产管理政策等;按财政政策作用的期限分类,还可分为长期财政政策、中期财政政策和短期财政政策。
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重点是要掌握总量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效应。根据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总量所具有的不同调节功能,可以将总量财政政策进一步划分为松性财政政策、紧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不同的总量政策对社会总供求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作用,但政策的基本目标都是一致的,即不同政策的共同目标是维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保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和健康发展。
(1)松性财政政策,也叫膨胀性或赤字性或扩张性财政政策。它是指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政策。其具体措施和效应是:
1)采用减少税收、降低税率、扩大减免税范围等措施,可以收到增加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刺激微观经济主体的投资需求和扩大社会供给的效应。
2)采用扩大财政支出和增加财政赤字的措施,可以收到扩大社会总需求,从而刺激投资和扩大就业的效应。
3)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买入国债和投放货币,能够收到扩大流通中的货币量和扩大社会总需求、刺激生产的效应;
4)通过财政补贴使财政支出扩大和财政赤字增多,可以收到扩大社会总需求和刺激供给增加的效应。
(2)紧性财政政策,也叫紧缩性或盈余性财政政策。这是指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其具体措施大致与松性财政政策的措施相反。
1)增加税收、提高税率和缩小减免税范围,其效应是减少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抑制其投资需求,从而减少供给。
2)压缩财政支出、减少财政赤字,其效应是缩小社会总需求,抑制经济过热;在公开市场操作中,政府卖出国债、吸收货币,其效应是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压缩社会总需求以降低经济过快过高的发展速度。
3)减少财政补贴,使财政支出得到控制、减少财政赤字,其效应是减少社会总需求,抑制经济的过热增长。
(3)中性财政政策。一般认为,中性财政政策是对社会需求保持中立的财政政策,这种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性的后果。按这一政策,在每一财政年度,财政支出根据财政收入的具体情况来加以安排,收支之间保持基本平衡。
1、财政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目标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工具所要实现的目的。它构成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财政政策事的主导方面。财政政策目标的确立因不同国家不同时期而异。我国现阶段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物价相对稳定
物价相对稳定。这是世界各国均在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财政政策稳定功能的基本要求。物价相对稳定,并不是冻结物价,而是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约束在经济稳定发展可容纳的范围之内。物价相对稳定,可以具体解释为,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在采取财政措施时必须首先弄清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原因,如果是由于需求过旺或需求不足造成的,则需要调整投资性支出或通过税收控制工资的增长幅度,如果是由结构性摩擦造成的,则必须从调整经济结构着手。总之,物价不稳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社会承受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隐患。因此,在财政政策目标的选择上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2)经济可持续均衡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要求经济的发展保持在一定的速度区间,既不要出现较大的下降、停滞,也不要出现严重的过热。因此,经济增长是实际增量,而不是由于通货膨胀造成的虚假增长;增长的速度可以持续,不是大起大落。经济增长是全社会总量和实际增长和人均数量的实际增长。
衡量经济增长除总量的增长外,还应包括质的提高,比如,技术的进步、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结构、生态平衡等。经济增长对质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强调量的增长,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通货膨胀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能源紧张,等等。这些后果必将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費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此,健康的经济增长,应该是经济的可持续、均衡增长。作为财政政策,则在于如何去引导经济发展实现最佳的经济增长。
(3)收入合理分配
收入合理分配是指社会成员的收入分配公正、合理,公平与效率相结合,避免过于悬殊。公平分配并不是平均分配,它是在一定社会规范下既有差距又注意均衡协调的分配。我国当前处理分配问题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财政在追求公平分配目标时要做到:首先,合理适度地确定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其次,为所有纳税人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不因国别、所有制等不同而实施不同的税收政策;最后,要通过对高收入人群实行累进税率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对低收入层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障等财政转移支付,防止和纠正收入水平的过分悬殊。
(4)资源合理配置
资源合理配置是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其发挥最有效的作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进行,通过价值规律、供求关系以及竞争机制的作用,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能够提供最高回报的地方去。但是,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由于许多行业和商品的生产存在自然垄断的特点,因此政府有必要从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在市场自发作用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进行合理的调节。财政作为政府对资源配置进行调节的重要工具,其方式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分配数量和方向直接影响各产业的发展,如对需要鼓励和发展的产业或事业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或者实行财政补贴,通过财政资金的示范和鼓励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入;二是通过制定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资源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如通过实行低税政策或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源流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
应当指出的是,财政调节资源合理配置是为了弥补存在的市场失灵,它不能代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更不能干扰正常的市场规则和市场运行,以免对市场效率造成伤害。
(5)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需要的满足程度,不仅仅取决于个人消费需求的实现,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共同消费需求的实现。社会共同的消费需求,包含公共安全、环境质量、生态平衡、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文化、卫生等水平的提高。因此,社会共同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即为社会生活质量的水平。财政政策把社会生活质量作为政策目标之一,主要采取定期提高工教人员的工资,增加社会公共设施的投资,提高公共福利的服务水平,对农副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实施多种补贴等。
2、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也称财政政策手段,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财政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财政手段和措施,它主要包括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财政支出、国债和政府投资。
19981000100027008%19982001
收入分配政策
19963%55320034.3%80010001.9
40060020203000
11972200312.41%6.01%2080010001.82010202013.814.5203314.958%40%30%
20.340.160.11GDP169.690.862
99%60%40%75%1.43197812.2%200127.7%1000
公共经济政策是现代政府为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特定的具体目标,面对经济进行有计划的干预的产物。
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保持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措施的总和,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一、英国:双管齐下渡难关
 历经20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英国已逐渐把支柱产业从制造业转向金融服务和教育等产业,但随之出现的则是英国就业市场的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是金融等行业缺乏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另一方面则是多数群体因产业结构调整而面临就业困难。为解决这个结构性问题,英国采取双管齐下的措施,在从国外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填补部分行业人才缺口的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失业者实现再就业。由于缺乏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英国的金融、保险、法律、高等教育等领域面临“人荒”难题。伦敦金融城的一些机构为了招聘专业技术人才,除了提供高薪等“诱惑”外,甚至还推出了免费干洗衣服、免费擦皮鞋等“软服务”。
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到今年第一季度,英国的失业率继续攀升,达到5.3%。这一数字比前一季度高出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则高了0.6个百分点。这就意味着在人口不到6000万的英国,今年第一季度失业人口增加了7.7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9.9万人,全国失业人口总计达到了161万。
为了帮助失业者实现再就业,英国政府一方面向他们提供求职津贴,为其在失业期间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培训和提供信息等手段,希望帮助他们尽快重新找到工作。根据1996年英国政府颁布的《求职津贴规定》,政府给所有失业的英国公民发放求职津贴。但按照英国的消费水准,求职津贴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政府还是希望有工作能力的人尽量实现再就业。
英国政府还在全国各地开办就业和培训中心,对失业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以帮助他们尽早找到工作。任何注册申请进行各种技能学习的人都可以免费在这些中心接受职业培训。申请者可以在附近的培训中心学习,也可以选择上网学习。
除了政府开设的就业中心外,英国还有很多私营的求职中心,这些中心通过网络系统为失业者提供便捷的就业服务。在英国失业人群中还存在一种现象:一些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失业者“死要面子活受罪”,不愿意从事建筑、清洁、护理等工作,这些就业缺口反倒被来自波兰等欧盟的东欧新成员国移民填补。为帮助失业者转变观念,现在英国政府的再就业培训中不少课程是心理咨询,开导人们转变观念,调整心态,积极实现再就业。
二、日本:多种措施保稳定
如何妥善安置失业者再就业不仅涉及国民生计,而且关系到社会稳定。多年来,日本政府相继通过改革税制、鼓励失业者创业、扩大就业机会、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以及提高失业者劳动技能等促进失业者再就业,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日本通过制定优惠税制,支援濒临破产企业的重建工作,以保护部分就业岗位。政府对以实施重建为目的收购濒临破产或已破产企业而设立的投资基金采取优惠税制,帮助企业尽快摆脱困境。被收购或兼并企业重建成功并产生利润后,还可在一定的时间内享受税收的减免。同时,政府特别规定,该投资基金必须保证留用一定比例的破产企业职工。
日本有关机构修改了“商法”,允许设立只有1日元资本金的公司,以促进失业者自己创业谋生路。修改后的“商法”规定,失业者创办企业可以不受最低注册资本的限制,甚至可以用1日元开办公司。当然,“商法”还规定,1日元公司成立后必须逐步增加注册资本,在5年内达到法定注册资本金。如果无业或失业者决定自谋出路,只要提出申请,政府有关部门将给予一定数额的事业助成金。无业或失业者只要有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就可向各级商工会议所提出具体方案,经审定合格,并以接受有关部门派遣的经营指导员为条件,即可从国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获取上限为550万日元的无担保、无抵押开业资金贷款。
日本政府还积极拓展护理、保育、家居装修、人才交流等领域的就业机会,并为无业特别是失业者在这些领域创业和发展提供优惠条件。如果失业者计划在这些领域创办企业,将会得到一笔无偿事业助成金。一般情况下,他们在上述领域创办服务性企业,并在公司成立后1年之内雇佣3名失业者,将得到最高为500万日元的无偿资助。与此同时,日本政府鼓励企业自我消化过剩人员。如果企业对被裁减下的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后,重新安排岗位,政府将提供职工在培训期间的大部分工资。如果是大型企业,政府将会提供接受培训职工工资的三分之二;如果是中小企业,政府将会提供接受培训职工工资的四分之三。
由于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失业者再就业问题,许多失业者得到了比较适当的安置,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日本的失业率很低。
三、韩国:劳资政三方合作
近年来韩国的失业率始终徘徊在4%左右,并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为降低失业率,扩大再就业,韩国政府除了采取创造工作岗位等传统手段外,还通过劳资政三方合作的方式,专门成立了“劳资共同再就业支援中心”,在解决再就业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韩国就业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大企业纷纷“瘦身”减员,劳动密集型产业“出走”海外市场,加上中小企业逐步壮大成为就业的主渠道,使以往雇员在一家大企业“从一而终”的就业模式被打破,劳动力流动性日益加大,因而再就业成为各个年龄层劳动力都难以回避的课题。
“劳资共同再就业支援中心”于2005年11月成立,中心由韩国政府出资,工会和资方共同管理。这种由三方合作的再就业中心有几大特点:首先,该中心提供的所有服务全部免费。失业者和企业可以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入会申请,程序十分简单。中心的经费由政府从劳动部管理的雇佣保险基金中支出。
其二,中心由劳资双方共同参与,信息来源更为广泛。失业者能够从工会各级组织获得有关中心的所有信息,中心则通过各经济团体遍布全国的会员企业获取更多、更详细的用人信息。
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中心为每一位会员“量体裁衣”,制订为期3个月至6个月的服务计划,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到回访的人性化服务“套餐”。据统计,中心成立至今,其56%以上的会员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这表明很多失业者面临的最大障碍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需要一个全方位调整,重新定位。因此,中心委托著名咨询公司的专业人士与失业者进行类似心理咨询的面谈,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增强信心。中心开设的课程分两个部分:再就业课程从如何填写有个性的履历表开始,一直讲到正确认识用人单位;自主创业课程则包括个人特性分析、创业点子、市场调查等。为保证授课质量,每一次讲座的听课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讲师则由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士担任。
2006年,韩国政府把再就业作为政府的首要课题之一,计划创造40万个就业岗位。尽管“劳资共同再就业支援中心”成立只有半年多时间,但通过各种方式前来中心咨询的人数平均每月超过2000人,会员再就业率达28.7%。
四、比利时:政策引导劳动力
比利时就业促进政策的最大特点是,政府能较好地运用社会保障政策来影响劳动力的流向,以达到充分就业的目的。比利时由上至下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就业促进政策体系。在联邦政府一级设有就业局,主管全国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在三大行政区分别设有职介中心、就业培训中心,分别负责本区的职业介绍和就业培训工作。
职业介绍方面的服务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求职登记;二是岗位空缺咨询和根据求职者特点选择合适的空缺岗位进行配对;三是提供劳动力供给信息和咨询;四是职业指导。工作人员针对每位求职者的不同情况提供一对一的全程就业指导。
在就业培训方面,比利时的就业服务机构着眼于实用性,内容涉及商务、计算机技术、焊接工艺、语言、家居智能化、酿酒工艺等近800门课程。培训方式十分灵活,有全日制、非全日制,既可在白天进行,也可在晚上进行。无论是职业介绍还是职业培训,全部都是免费的,失业人员无需交纳任何费用。
经过多年实践,比利时政府逐渐探索出了几个颇见成效的就业促进计划。根据从2002年开始实施的ACTIVA计划,雇用失业两年以上人员的企业在为该雇员缴纳社会保障金时,可享受50%至75%的优惠,优惠期为2年至5年。而这名雇员在找到工作后,仍可以继续从政府那里领取一定数额的失业救济金,最高限额为每月500欧元,可享受3年。
比利时政府还推出了具有特色的“服务卡”计划,主要是针对社区内的家政服务(如保洁、照看婴儿和老人等)而特别设计的。需要家政服务的人可事先向社区服务公司购买按小时付费的“服务卡”,雇主实际支付的价格仅相当于每小时4.69欧元,而提供服务的人可获得每小时21欧元的报酬,其中的差价一半由社会保障部门承担,一半由地方政府承担。而参加这类工作的人员可继续领取失业救济金。
大龄人员的再就业是比利时政府关注的重点。从2002年开始,政府将就业人员领取退休金的年龄提高到了58岁,也就是说在58岁以前失业的人员,必须到就业中心登记,列入求职人员名单。50岁以上的失业人员若实现再就业,新单位在付薪酬时要考虑到其以前的“工龄”。此外,50岁以上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后还可以每月从政府那里领取约160欧元的再就业补贴。
复习思考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归根结底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