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投资基金究竟是冷还是热

电影投资:三种人的钱绝对不能拿
我的图书馆
电影投资:三种人的钱绝对不能拿
中国电影投资人当中,女性群体虽然是极少数,但她们却因为天生的细腻、敏感、执着,成为了业绩亮眼的一个群体.电影产业似乎到...
中国电影投资人当中,女性群体虽然是极少数,但她们却因为天生的细腻、敏感、执着,成为了业绩亮眼的一个群体。电影产业似乎到了它的黄金时代,从N千万俱乐部,到亿元俱乐部,再到今天的十亿元俱乐部,中国电影从“屌丝”成了“土豪”,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能响起好听的数钱声。一部还没有雏形的电影一经发布消息,投资人便蜂拥而至,而有票房保证的电影,比如前几年的《开国大典》,一部电影里就充斥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投资方。  电影不再处于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那个落魄的境地,那时的电影还没完成市场化转型,大量DVD冲击市场,电影人改行拍广告,摄影棚改仓库,电影院改舞厅,投资人自然不见踪影。现在的电影市场里,只有投资人拿着钱找不到电影的,绝没有电影找不到投资方的事儿了。  中国电影投资人当中,女性群体虽然是极少数,但她们却因为天生的细腻、敏感、执着,成为了业绩亮眼的一个群体。即将发表于《商业价值》杂志4月新刊这篇文章,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当下中国的三位著名女性电影投资人:安晓芬、赵薇、宋美霞,展现她们对影视行业潮流的价值判断和不懈追求:  安晓芬:三种人的钱绝对不能拿  早期女性投资人大多是从电影制片人等职业转型的,因为对电影流程熟悉,所以更善于把握电影的未来趋势。比如业内具有很好口碑的安晓芬,如今已经是电影十亿元俱乐部的成员,更是之前亿元俱乐部里的资深成员。她的感性和理想并存的特质,导致她可以打造出创造奇迹的《叶问》,也可以为了对年轻导演的欣赏而投拍《李献计历险记》;她可以将《如果爱》这样的音乐剧制作出好莱坞水准,也能钟情于《飞越老人院》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曾有杂志用“制片人的英雄时代”定义安晓芬,因为所有经过她手的电影,不论票房高低,口碑和赞誉度都会很高。  《小时代》是安晓芬的所有电影中最特别的一个,在接到中影股份副总裁张强的电话之前,安晓芬从没听说过《小时代》和郭敬明,第一次觉得这个片子有戏,是因为儿子一句话。安晓芬15岁的儿子的阅读方式是从网络上下载有声读物“听书”,只有《小时代》他是捧着纸质版读完的,原因是“同学们都在看这本书”。“现象级”小说势必会引发同样的现象观影潮,这是安晓芬在和儿子交谈后,获得的启发。  《小时代》上下两部投资共5500万,宣传费2000万。满满当当10家投资方中,没有一家“外人”,李力的和力辰光、麦颂影视,柴智屏的可米必富、安迈进、群星瑞智艺能,安晓芬的大盛国际,杨幂工作室所签约的欢瑞世纪,郭敬明曾签约的上海天娱,曾与安晓芬合作投资《飞越老人院》的紫禁城影业,发行方乐视影业。几方坐在一起,安晓芬告诉大家,“《小时代》不会赔,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  第一次感受到强烈的信心,是选定几个主角之后,“七八个演员往那一站,我就知道,这事成了。”安晓芬给出的评价是,“因为谁都掩饰不了别人的光彩,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类型,不可替代。”郭敬明的勤奋和敬业也确实没有让操盘手们失望,79 天完成《小时代》上下两部的拍摄;5 款海报的要求,他最终提供了40款;惯例5支的视频营销素材,他提供了18支;6场发布会,20个城市的巡回宣传他全程配合,没有要求增加任何费用。最终,《小时代》系列总票房超过十亿。  安晓芬说,虽然现在不乏主动送钱的投资方,但她拒绝三种人的钱: 第一是什么都不懂的投资人:“一上来就问我会不会赔我能赚多少这种。我一般是说我没法保证,预算在这里,演员导演题材在这里,你自己评估。我们每个人当然努力在让电影去博得票房,但那些无法接受投资风险的人我们是不会接受的。”  第二种是那种带着钱要求在片中安插演员的投资人,对这样的钱她宁可不要。  第三种就是自己带着项目来,但投资人的项目往往很盲目的。 虽然安晓芬的项目中也有《飞跃老人院》这样的非商业电影,但她觉得电影人应该为父母、为老一辈人做点事。而志同道合的投资人会说“赔钱我也认了,做电影并不是只追求金钱的”。因为他这样的决心,加上张杨导演的努力,这部电影的赞誉度非常高,投资人认为这样也是没有辜负他的期待。  赵薇:让资本实现未完成的创作  2015开年,就轰动电影圈的大事件,莫过于赵薇成为阿里影业第二大股东。香港联交所公布的资料显示,赵薇及其丈夫黄有龙去年12月20日以每股平均价1.6港元在场内购入19.3亿股阿里巴巴影业股份,投资总额近31亿港元。赵、黄二人因此持有阿里影业9.18%股本,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当年《还珠格格》里那个嬉笑怒骂,调皮捣蛋的小燕子,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练后涅槃重生,如今不仅蜕变成实力派导演,更借她先生黄有龙的实力进入资本市场,成为电影界最炙手可热的一位“女大佬”。  “明星投资影视文娱产业,说白了就是各取所需互相利用,明星拥有的资源是各大影视公司所看中的。”  乐正传媒研究咨询总监彭侃的话,一语中的。明星入股的影视公司并不罕见,范冰冰、张丰毅、孙俪、吴秀波就早有先例,但赵薇与前者不同的是,在短短两个月内,“赵薇系”被爆入股三家影视传媒公司,影视剧节目制作、发行、广告营销等,再加上自身具备的艺人、电影资源,整合娱乐产业资源的目的非常明确。  赵薇素有“人脉王”之称,她和马云也是多年的好友,两人在许多场合都有交集,并同时出现在某宗教人士的合影中。赵薇夫妇多次为马云的“重要时刻”站台,包括2013年“双十一”购物节、马云入股恒大足球队等等。日晚,马云又出现在赵薇的公公八十大寿宴会上。 不仅与马云、任志强等商界大佬经常往来,赵薇还曾晒出与万达董事长夫人林宁的亲密合影,而这些无疑是赵薇投资背后的重要人脉资源。  在投资阿里之前,赵薇曾出资250万元投资上市公司“省广股份”旗下成立一家名为“合宝娱乐”的公司,这家公司擅长韩式综艺节目制作,而赵薇此次天使投资,占合宝娱乐5%股权,意在进军综艺节目。另外就是赵薇兄妹入股唐德影视,唐德影视是2014年唯一一家成功过会的影视公司,经多次增资扩股之后,赵薇的哥哥赵健现持有唐德影视10.67%的股份,成为唐德影视第二大股东。赵薇持股1.95%,为唐德影视第11大股东。赵薇兄妹持股市值将达4.7亿元。  在影视产业里的布局,可以看出赵薇正为实现自己的创作,和资本野心,进行着周密的铺垫。截止到今年,阿里影业已经和周星驰、陈可辛、王家卫、柴智屏等大佬签署了合作协议(王家卫监制、张嘉佳执导、梁朝伟主演的《摆渡人》已经启动),各投资每人五部电影;去年投资的《亲爱的》、《心花怒放》等电影票房成绩都不错;另外还购入电影《狼图腾》的海外发行权、《鬼吹灯》的电视剧改编权。不久前,阿里影业还宣布将开拍电影版《还珠格格》。  宋美霞:第二梯队布局完成  中盟世纪传媒的掌舵人宋美遐,是电影投资人里最年轻的一代,80后的她,外表娇美时尚,却偏爱武侠和动作片。  宋美遐从刚入行时的艺人宣传助理,到电影、电视剧的宣传,一路积累的经验让宋美遐发现产业中确实的重要环节,  “这完全可以变成一个产业链,因为影视分为经纪和制作两方面,但他们的宣传团队都不是特别专业,跟媒体不能有直接而长久的联系,但我们天天都跟媒体打交道,所以我就尝试把这部分的工作从一些大企业手里外包到自己这里来,从一个小团队开始最终就组建了一间公司。”  从组建宣传公司到投资拍3000万摄电视剧《红娘子》横扫70多个电视台勇夺收视冠军、再到《最长的拥抱》摘取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最佳创意影片,直到今天斥资2亿打造3D巨制《冰封侠:重生之门》,宋美遐和她的团队崛起速度十分惊人,和她合作过的杨亚洲、倪萍、王晶等前辈,异口同声的评价是“有魄力!”。  电影投资随着电影行业的兴衰而跌宕起伏。现在的投资人更感兴趣的是《泰囧》这样的电影,成本仅4000万元,12.4亿元票房,上映21天时间就为投资方赚回30倍利润!宋美遐说,自己除了钱,却还有对电影这个行业的情怀在,“影视行业确实是一个淘金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淘汰的过程,谁存活到最后,谁才是真正的王者。”就像她一定要拍3D动作巨制《冰封:重生之门》一样,在中国现有的技术基础上,与好莱坞的团队结合,用3D实景拍摄技术,辗转北京、香港、长白山,以1:1的比例搭建青马大桥,为了剧情建造了一座古代村庄‘桃源村’,雪景都是去长白山实地拍摄。团队的最终的目就是突破中国华语武术片的极限,“这就是我所说的‘情怀’最好的体现。”  对于电影产业投资潮的出现,宋美遐也有自己的思考:“热钱搅乱了这个市场,不懂行的投资者觉得只要签下最红的明星,票房就有保证了,而他们邀请明星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一掷千金,造成现在演员的报酬占制作成本很大比例。当这个平衡被打破之后,其它制作费用精简,就会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  和安晓芬这些早期进入电影市场的前辈相比,宋美遐无疑是年轻的第二梯队。她身上展现出80后女性投资人的热情与张力,勇于开辟一些新的题材领域,善于从夹缝中寻找新机遇。对已经逐渐成熟的电影产业,可以冷静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不盲目相信“泡沫”,在每一个项目组建前就开始规避风险。“虽然电影投资看起来很美,但这仍是一场赌博”。  毕竟,一部电影成功的因素非常复杂,从作品本身、到演员表现、到档期、院线、甚至审查,只要一步走错,就前功尽弃。目前中国真正赚钱的电影仍是少数,而血本无归的却不在少数。电影投资也是遵循二八法则的,20%赚钱,80%还在赔钱。这是电影投资定律,童叟无欺。
TA的最新馆藏中国电影为何烂片成堆:影视投资7个赔2个赚1个平_凤凰科技
中国电影为何烂片成堆:影视投资7个赔2个赚1个平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票房下降的背后,是资本纷纷逃出电影市场。“随着并购的监管从严,影视产业标的接盘者变少,资方的钱现在都不再投往影视产业,另外,随着影视产业审查趋严。
再美的泡沫,也有遭遇被戳破的一天。中国电影票房快速上涨的风光期或将在2016年迎来拐点。自2009年到2015年,国内电影总票房从2009年的60.2亿元,步步为营地跨到了2013年的217.7亿元,随后在2014达到296亿元。2015年,国内电影票房迎来了近十年中最高涨幅,同比涨50%达440亿元。电影票房注水严重这也是中国电影市场从2010年迈入百亿的票房时代之后,连续五年持续超过30%的年增长。自此,业内对于2016年票房的预估达到600亿元。当前2016年仅剩下两个月左右,中国电影票房仅388.2亿元(截至10月30日数据,来自艺恩智库),距离年初预估的600亿元相差甚远。让市场乐观估计今年总体票房的,还有一季度亢奋的电影票房,高达144.68亿元,按照全年4个季度平均值来看,600亿元总体目标近在咫尺。而现实却是,一季度电影票房&膨胀之后&,从此便一蹶不振,无论是二季度重磅暑期档,还是三季度压轴国庆档,国内电影票房都较为凄惨。上半年,国内电影票房仅完成247亿元,三季度这一数字为354.4亿元,截至10月31日仅达388.2亿元,全年500亿目标基本破灭。票房下降的背后,是资本纷纷逃出电影市场。&随着并购的监管从严,影视产业标的接盘者变少,资方的钱现在都不再投往影视产业,另外,随着影视产业审查趋严,一些产业基金资金募集方面手续较以往繁杂,募资更加麻烦,机构更宁愿花时间去投其他行业。&沪上一位私募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称。&影视投资现在的状态是7个赔2个赚1个平,除非特别好的IP,一些机构才会青睐有加,不好的项目,大家都会避让。&谈及私募机构对影视行业的投资态度,上述私募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补充。绑架了影视行业多年的资本,曾以他们的方式&乱入&,给影视行业带来泡沫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烂片,当前其逐渐退出,或会让国内电影市场发展更趋理性,而背后的代价,是票房的大跌。票房凄惨2016年的中国电影票房开得高,但也走低。贺岁档周星驰的《美人鱼》,其以34亿票房力压群芳,登顶中国电影5年单片票房冠军宝座,正因如此,其也一度给国内电影造成一举超过美国好莱坞市场的错觉。票房纪录被打破后,业内人士纷纷预估今年电影票房600亿元的目标不成问题。尤其是今年一季度,国内票房一度高开,创下了144.68亿元的高峰。不曾预料的是,一季度之后,国内电影急转直下。与一季度形成鲜明反差,二季度电影票房仅100亿元。上半年以246亿元票房交上勉强及格的答卷后,暑期档票房又迎来五年来的首次负增长,亦未能扛起夯实年度600亿元票房的重任。于是国庆黄金档被寄予厚望,然而,国庆最终以票房惨淡草草收尾。从年,国庆档电影票房分别为6.17亿元、10.91亿元、18.5亿元,增幅分别达到55%、76%、69%,均高于全年票房增速。但由于乏大片领跑和口碑支持,从10月1日至10月7日,今年的国庆档单日票房全部低于去年同期。国庆节前七天累计票房为14.1亿元,比去年同期18.6亿元下滑32.0%。这也是国庆档电影票房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国庆档的电影,全部出自光线等内容制造前四强公司。而去年《港囧》《九层妖塔》以及《夏洛特烦恼》三部电影接连上演单日票房破亿元的传奇,今年几乎销声匿迹。在9月以22.9亿元的票房刷新近两年单月最低值和最大跌幅纪录之后,今年10月电影市场可能将会继续延续9月市场的颓势。截至目前,10月电影票房仅为33.8亿元,与去年10月的42.13亿元相差甚远。在今年剩余的两个月追回600亿元票房,必须每个月要实现107亿元的票房。不止是国庆档,在经历了如火如荼的一季度之后,中国电影市场就如同过山车一般,4月份上了最高点后一直处于下滑的轨道。接下来的暑期档和中秋档并未能挽回大局。今年暑期档总票房123.29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49亿元,中秋档总票房6.05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43亿元。对于今年电影市场的增长失速,原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铁东对时代周报记者称:&中国电影看上去沸沸扬扬,热火朝天,但实际上浮沫很多。市场下行并不是坏事,而是一个去泡沫化的过程。&&从《叶问3》开始,买票房、幽灵场等一系列票房注水问题被披露,去年高达10%的票房偷瞒,这说明市场整肃已经开始,理性在慢慢恢复。在今年总局开展的电影市场秩序专项治理活动中,重点打击的就是影院使用&双系统&偷漏瞒报票房的行为。这样看来,浮沫撇去,偷瞒追回,估计与我们的预期票房也不会相差太多。&周铁东向时代周报记者补充说道。&中国的电影在近几年迅猛发展当中,与所谓的&股票大战&是不无关系的。有媒体统计,亿元的票房当中,大约就有30亿-50亿元的票房是来自于补贴,补贴的存在一方面掩盖了电影受众的真实购买力;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电影票房虚高和泡沫化的现象。&谈及票房下滑,CIC灼识咨询项目部经理董筱磊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烂片层出不穷票房下跌的背后,业内人士将票房颓势矛头直指内容。有业内人士犀利地指出,&烂片&当道,是票房持续低迷的主因,只有高质量的电影才有高人气。CIC灼识咨询项目部经理董筱磊认为,电影质量的增长速度暂时不及观众期望,即优秀电影作品供给不足。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票房补贴的力度减小,降低了观影人群的消费意愿。&经过了长期而激烈的票房补贴&大战&之后,各大网络售票平台和电影制作发行方在提供票补方面出现了滑坡,这就造成了平均观影票价在2016年虽然出现了1-2元的下跌,但是消费者自身需要负担的实际观影成本其实是上升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观影人群的消费意愿。&董筱磊说道。月,虽然不乏《美人鱼》《疯狂动物城》和《魔兽》等国内票房表现十分成功的电影,但是能够带动整体票房继续高速增长的&大片&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多。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存在更多娱乐方式的背景下,电影行业面临消费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观影者对电影制作者们的要求也不断提升。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的170部国产电影里,国产电影评分在5分以下的占比72%,观众对影片的不满意度可见一斑。在电影市场表现出低迷的信号之下,今年很多影片在档期当中撤档。比如8月中旬和十一黄金档,包括《大话西游3》《我不是潘金莲》等6部大片纷纷调档。制片方给出的原因是&技术原因&或者是&档期竞争激烈&等理由。今年至今,破了10亿票房的电影共8部,有4部是春节档的四大金刚《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功夫熊猫3》,而其余三部则全部是好莱坞大片,《疯狂动物城》《魔兽》《美国队长3》,最后一部则是暑期档表现相对突出的《盗墓笔记》,在经过上映60天的拉锯战后,勉勉强强挤进10亿大关。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今年在大IP、大卡司、大制作的司背景下,部分片子质量并不乐观。包括《盗墓笔记》《封神传奇》等作品,在豆瓣上迎来了片片骂声,巨资请大明星也不能撑起票房。著名编剧白一骢曾在9月份举办的上海网络视听行业协会论坛上表示,&在内容制作上,制作方受到来自于资本等各方的压力,最后留给内容制作的时间被压得比较紧,市场竞争激烈,你不拍其他人就拍了,所以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会有瑕疵&。&市场改革10年造就了中国电影很好的基础,只不过当前走歪了。中国电影应该进入良性的、有真诚的、有创意的创作中,而不是粗糙的模仿。&周铁东称,&近几年的中国电影是一项没有门槛的事业,各种渠道的热钱都在涌入,各种阿猫阿狗都能赶鸭子上架,所以必定会呈现出一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局面。严格说来,我们的电影产业还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期,这一阶段的非理性和无序熙攘是一种必然,但这也只是一个阶段&。&对于投资较大,评分很低的电影,造成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是电影制作行业暂时处于非理性阶段。受到连续多年电影票房高增长和部分成功电影的示范效应影响,电影制作行业在短期出现了群体的投资不理性,大量的新增资本进入电影投资和制作环节,缺乏长期经验,对市场短期热情的重视超过了对提升电影本身质量的重视。&对于近年烂片层出不穷的原因,董筱磊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道。去年,票房前十的国产片占了7部,在票房前25的榜单中还有《大圣归来》《狼图腾》等亮眼影片。而今年似乎除了开年令人兴奋的《美人鱼》之外,国产片中几乎没有叫好叫座的案例。&另外由于非专业资本的大量融入,&保底发行&模式的滥用和对粉丝经济的依赖等因素让导演在剧本和角色的选择上存在一定局限性,拍摄高质量影片的动力也不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资本的影响。&董筱磊分析称。资本镣铐资本的逐利属性在今年的影视行业中表现明显。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产业发展之时,资本争相涌进影视行业,不仅推高了票房,也使得相关影视公司股价不断上涨。2014年,凭借一部《泰》,光线传媒股价大涨逾60%。电影《致青春》票房超过公司上一年营收的一半,光线传媒再奔涨停板。票房炒股价的红利期过后,影视公司开始进行并购。2014年起,影视行业并购潮到来,2015年不减反增。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A股市场共发生137起文化传媒行业并购事件,涉及资本约2300亿元,其中影视相关并购达76起,总共涉及资金2000亿元。在此背景下,不少明星通过成立壳公司高溢价卖给上市公司,两者赚得盆满钵满。不过,随着市场泡沫的加剧,今年5月,证监会对&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和VR四个行业&的传闻进行了澄清,对于游戏、影视和VR等资本热捧的几个行业,具体审核时也是一事一议。在此背景下,不少影视公司重组事宜被&终止&,其中包括乐视网、万达院线、唐德影视等行业巨头。10月份以来,影视娱乐市场再度降温,多家上市公司对其涉及影视娱乐类资产的并购计划进行大幅调整。包括三七互娱宣布放弃收购中汇影视、华东重机终止收购中视合利及青阳传播、共达电声撤回收购春天融和及乐华文化。&由于大量资本的注入,影视行业出现了大量泡沫,不少公司为获得资金不惜在票房上注水,到了今年上半年,随着国家队票房的审查,多数资方已经看到了泡沫成分,不少资方基本不再投入影视。&一位从事并购定增的私募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影视行业投资基本处于7亏2平1赚的状态,加上监管层的态度由全部暂停到一事一议,资本已经没有动力再去炒作并购标的,因为不再有接盘方。&&另外,投入影视行业的基金今年来审核从严,非标产品募资要经过托管、审查等繁杂手续,募集资金较去年相比也变得更耗时耗力,资方更愿意将资金投入二级市场,不愿意投入影视。&上述私募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补充道。在监管层的指引下,资本也开始慢慢从影视行业退出。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过去的三年期间,资本已经对影视的生产规律造成了影响,让影视作品戴着镣铐跳舞。&近几年由于资本过热而造成的浮躁以及导演在剧本和选角上的限制,制约了电影的发展。而这后面的主要原因则是&保底发行&模式的滥用和对粉丝经济的依赖。一方面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让各种资本涌入电影市场,频繁的跨业并购和&保底发行&模式开始成为主流。许多电影在未上映前或甚至在拍摄中导演已经基本确定了所得收入。于是在与资本的协调中,许多导演缺乏拍摄自己想要电影的动力,最终导致影片质量参差不齐。&周铁东说道,&另一方面,保底发行模式大多靠&蒙&,而且风险极高,亏损的不在少数。例如今年博纳影业十亿保底了《封神传奇》,但最后票房3亿不到。&对于刚涌入影视行业的资本来说,很容易认为电影IP和大牌明星们有大量的粉丝基础,所以票房相对会有保障,于是就导致了导演在题材和演员的选择上一定程度受到了资本的影响,在IP审美疲劳、制作乏力的情况下,观众自然就很难买帐。在周铁东看来,国内电影还处于资本与商业、技术、艺术的磨合期。&金钱这个媒人太强大,而商业、技术和艺术还太弱小。也就是说,资本肯定会稀释电影作为艺术的存在感。也许再涵养个三五年,当技术和艺术在电影商业中的权重变得不可小觑甚至不可或缺之时,资本的力量就会式微。当电影作为&技术和艺术联姻而生出的产品&具有更大的话语权之后,就能对资本进行选择了&。可以想象的是,在资本慢慢退出,影视投资逐渐趋向理性的同时,未来的内容生产或将更为独立且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花子健 PT021]
责任编辑:花子健 PT02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523663
播放数:348967
播放数:824188
播放数:5808920影视众筹大热
怎样才是成为“电影投资人”的正确姿势?
国内影视市场火热之下,阿里巴巴、百度、京东、苏宁、浦发银行等各家大鳄等也纷纷来“分一杯羹”,娱乐宝、百度有戏、聚米众筹等产品就此诞生。然而,这些不少人耳熟能详的产品中,有的是打着众筹旗号的P2P,有的开卖大热却惨淡收官,这是怎么回事呢?
2014年3月,阿里巴巴推出的“娱乐宝”正式上线。根据娱乐宝的对外宣传,通过购买娱乐宝,最低100元即可投资热门影视剧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7%。通过向消费者发售产品进行融资,所融资金配置为部分信托计划,最终投向于阿里娱乐旗下的文化产业。首期项目包括当年的热门电影《小时代3》、《小时代4》和《狼图腾》。
而实际上,首期娱乐宝对接的是国华人寿的一款保险理财产品,并非直接投向网友所投资的项目。登陆娱乐宝的网站,在可投资项目的项目说明中,可以看到该项目对接的保险理财产品,如投资《卧虎藏龙:青冥宝剑》,实际上则是购买了国华人寿提供的“国华娱乐宝B计划”产品。
而百度在推出的百发有戏之时,反复强调百发有戏的产品不是保险理财,也并非众筹,而自立名目为“消费类金融产品”。其首期投资项目为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产品预计收益率为8%以上,开售当天即遭疯抢,两分钟的认购意向达1500万。然而,由于该影片票房惨淡,最终投资的网友仅获得了8%的保底收益。如今,在百度的金融页面上,已经无法见到百发有戏的踪影。
从开售疯抢到如今的反响平平,甚至是销声匿迹,这两大巨头在“影视众筹”领域的试水,并未取得预期的火爆效果。根据《证券日报》的统计数据,在票房和收益率波动较大的影响之下,影视众筹平台项目成功率仅为64%左右。另一方面,即便投资者获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能够真正参与片方承诺的与明星互动的机会却是少之又少。
成功率不高的同时,缺乏法律保障和法律监管也是影视众筹遭受质疑的一点。在已经拥有Kickstart、ArtistShare等多个成熟平台的美国,2014年才出台了规范众筹的《JOBS》法案。中国的众筹平台仍属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连百度这种行业大鳄都在此折戟,普通投资客参与影视众筹,无疑也是有风险的。那么,如何在成为一个成功的“电影投资人”的道路上更好地规避风险呢?
1.选择一个值得信任的投资平台
相关文章推荐
最近发现的好电影影视产业投资应注意的问题
黄埔开疆/文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影人俱乐部的创始人黄埔开疆。其实这场讲座应该在几个月以前就应该开讲的,因为那个时候一直在忙各种各样的事情,腾不出时间,也就没有跟大家做具体的沟通。今天终于有机会可以跟大家聊聊了,首先感谢创天下吴清功总的邀请,其次感谢各位创天下的会员对我的信任,这个讲座都是我自己的切身感悟,分享的也是我的一家之言,权且作为大家的参考。据说今天同时在多个群收听,创天下做的真的很棒。今天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投资影视产业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就这个大话题,我将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影视产业的一个现状。
第一部分:中国影视产业现状
分享中国影视产业的现状,分为六个部分来讲。首先咱们说说第一个部分,我认为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一)无法可依、没有规则
整个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时间还不长,这里边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影视行业还无法可依、没有明晰的规则,从而你会发现整个产业是一个庞杂的、虚无的、或者说是比较混乱的一种状态,大家各行其是,没有全盘观念,业外投资人进入一看,不知道如何下手,都找不到方向,更不知道该如何去投资。那么核心就在于影视行业规则不明,因为没有规则,整个产业呈现的状态是处于行业顶端的人垄断着资源,行业话语权者孤芳自赏,中游的从业者艰苦奋斗却挺不起腰杆,下游的从业者苦苦挣扎,甚至被称为“不靠谱,骗子”。
前几天一位在日本的朋友回国,她叫高玉君,又能编又能导,是80年代去的日本,一直在日本学习影视编导、导演、还有影视行业相关的这些知识。后来在日本从业,主要是跟日本NHK电视台,做一些相应的纪录片。相当于在日本做独立的影视人,跟着日本NHK电视台在中国拍了好多的山水人文纪录片,这位朋友也想回国创业,2005年她回国发展,直到2012年只拍了一部小成本电影。在这7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中国从事影视行业,她发现在中国拍片最大的问题是,在中国,不知如何去做影视行业或者拍片,因为没有细分化,如果拍文艺片根本就不赚钱,而在日本拍任何类型化,都能赚钱,日本任何类型都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观众。
她主要聊的就是不知道该拍什么片子,因为拍很多类型化的片子会没有市场,没有票房,投资人因为担心是不会投拍的。但在成熟的市场,例如日本,各种类型都可以拍,各种类型都会有自己的受众,无论电影、电视剧或者其他各类节目,他们都是很明晰、很细分的。拍出来作品,只要质量过关就都会有他的观众。但在中国市场,你会发现,很多题材就是你拍出来之后是没有观众的,你拍片子只是一张碟片,放在家里自己看,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也就是说因为规则不明晰,市场不成熟,从业者还处在逐利阶段,那么,结果就是一些影视从业者没有机会做一些好的项目或类型片。
再往下讲之前,我简单的跟大家再做一个简单的小补充。影视项目应该具备哪些属性才能够算是一部好的影像作品?我简单地把它归结为五大属性:艺术属性、商业属性、宣传属性、教育属性和娱乐属性;一个影像作品,起码要具备三个及以上的属性才算是一个好的作品。
刚才简单分析了影视行业的没有规则的问题,所以导致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像作品,只有达到一定的品质标准,才能够在市场上有受众。但由于规则不明晰,拍摄的时候,过于追逐商业性和娱乐性,导致优质或者经典的作品难以产生。
(二) 大陆影视机构及公司现状
中国大陆的影视机构或者影视公司是什么样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应该有很多影视机构,工商注册的官方数据说中国的影视公司大概有七八千家,那么再加上各类文化公司、影视资本、各类参与文化产业投资的公司,差不多有十数万家,跟美国的影视公司数量差不多。这些公司都是可以做影像作品的,无论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漫、或者说是微电影、网络大电影、网剧等。这些影视公司处于什么状态?就是各行其是,毫不团结,盲目崇洋媚外,没有产业精神。
中国的影视公司,产业化的现状概括起来是什么样子呢?其实就是一个个的作坊或者加工厂,有大作坊、中作坊,小作坊,中国影视产业就是由一些作坊和影视个体加工厂构成的,于是整个产业就形不成大的规模,更形不成工业体系化。
因为是作坊,它需要从上游到下游什么事都去做,从上游的做研发、写剧本、找团队拍摄、到后期的剪辑、宣传、发行、甚至包括衍生,一家公司全包揽了。这样,你会发现,成本会成倍增加,制作上各个层面全涉猎,于是就会疲于奔命,顾此失彼。全包揽的情况下,你什么都要做,那就什么都会平庸,出经典作品的几率就会被拉低。所以说,大陆影视公司的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产生不了需要工业化流程化的大作品,也就产生不出更优质的作品。于是国内的大的影视机构只能到海外、或者是港台,去寻求技术支持或团队的支持。
作坊化除了以上的这些弊病之外,还有一个弊病就是,公司从上游到下游各个部门是齐全的,什么都想要,又想要编剧团队,又想要艺人团队,又要签约导演,要签约制片,同时组织团队制作要去参与,后期剪辑包装也要参与,宣传发行也有部门,在版权的运营、流通也有相应部门。你会发现,一个作坊式的公司什么都有,但是能精一两个部分的又极少。所以培养人才、或者说是做优质项目,他就会分散太多的精力,即使能够遇到好项目的话,根本无法集中优质的资源,产生不出好作品。
(三)大陆影视从业者的现状
再说说大陆的影视行业从业者的现状。整个中国影视行业的从业者到底有多少人,有人说20万人、有人说30万人、有人说50万人,还有人说加上外围有100多万人,我觉得,准确一点说五六十万人是必然有的,从业人数都无法统计,也不知我们的统计局在忙啥。影视行业从业者,从上游的核心层到最外围的从业者,包括群演、影视项目的一些外围服务方,不下五六十万人,这么大的一个群体,相对于十三亿人来说,还是一个小众。影视从业者之所以在业界能得到大家的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就在于它的从业规模还是小的,整个产业规模其实也不大。
对于这个五六十万的影视从业者,又可以看到一个现状,顶尖的人才,或者金字塔顶的人才,是凤毛麟角的。咱们可以算一算:有多少位知名的导演,拍的片子能被大家认识、认可。电影有多少,电视剧有多少,或者互联网的影视导演有多少,咱们能够算出来吧。那么还有制片人,知名的或者真正懂行的、从上游下游全了解的制片人,又懂金融、又懂融资、又懂财务、又懂管理、又懂法律、又懂项目运营的能有多少呢?能把大项目做好呢?我想跟导演的数量是应该成正比的数量关系,基本上都是持平的状态。跟阎建钢老师聊天的时候,阎老师说:能拍好电视剧的导演也就50人,能拍好电影的也差不多,制片人数量也差不多,大家自己算吧,这样的一个数量是远远不够的。
再说艺人,对于影视来说艺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偶像化的元素,他们代表着项目的水平。在一部戏里,能够有鼻子有眼,或者说能被大家记住的角色,基本上超不过10个。那么同样的类比,艺人的数量也就相当于导演或者制片人数的10倍左右。可见,优质的项目里边核心的主创人员,数量是可以计算的,也就是这个金字塔顶尖的核心操盘手,或者说主创人员是有数量限制的。
(四)大陆影视从业者的主要类型
大陆影视行业的从业者的工作状态又是如何的呢?外围,群狼环伺,首先好莱坞海外的影视从业者鱼贯而入,其次港台的影视从业者正在大规模北上。大家可以翻一翻中国的电影电视剧栏目里边的字幕,你可以看到很多项目的主创人员、总导演、制片、监制或主要的演员,基本上很多都是港台的,尤其是大的项目、优质的项目,基本上都是港台从业者在操盘。能留给咱们本土大陆的影视行业从业者的项目很少。换句话说,大陆的影视从业者能够自己独立研发项目,又能拍出来,又能做好市场的,这样的项目其实不多的。大陆的影视从业者,他们都在做哪些工作呢?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1、政府“御用”生产商
这些生产影视产品的从业者基本属于政府订单式的,它们自称“国家队”,把政府作为客户来打交道,收益主要是赚取制作费。承接的是一些主旋律的影片,为政府去做一些宣传性的影片,或者说是为一些机构品牌去做一些植入性的片子,就是属于政府御用的影视行业的生产商。
2、大企业或者大项目的高级打工仔
这批影视从业者主要来自科班毕业,大部分都会跟着参与一些大项目,但是核心岗位是被资本的代言人或者是港台的从业者占据,而这些大陆的影视从业者基本上沦为学徒、跟班儿或者打杂,你看港台艺人或者港台的影视操盘手、或者说是主创人员,他们的副手,或者说是打杂的,很多都是大陆的影视行业的从业者。他们或者科班出身、或者是熬了多年、做了副手。所以这批人的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大的悲哀,就是它们很难接触到核心的技术,核心的操作的思维,从而对于他的成长十分不利。
仅有少数的一些从业者能够走到高位,甚至即使到了一定高位之后,进行独立创作独立执导,依然不一定被投资人信任。但是,正是因为没有独立执导、独立创作、独立制作的经验和能力,依然是得不到影视投资人的信任,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3、做宣传片和婚庆的从业者
做宣传片或者婚庆的很多从业者,也会自称是影视行业的从业者,他们拍微电影、网络大电影、网剧等等,给企业做定制宣传片、给地方政府、或者各个方面做宣传片的,还有一些做婚庆记录的从业者,从而把自己归为影视行业的从业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从业者算不得真正的影视从业者,但恰恰这些从业者占了大部分。其实是整个影视行业从业者金字塔底端的一些人,他们其实很多人有才华,只是因为行业被港台、或者说是海外的从业者给垄断了,他们缺乏机会,缺乏上升的通道,导致他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做一些基本的工作来维持他们在行业中的存在,或者维持他们的生计,这个对于从业培养来说很不利的。因为获得机会的问题,很多人才被埋没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核心原因,还是因为这个行业是缺乏规则,缺乏法律。如果说咱们大陆的影视行业的从业者更团结一些,或者对于这些资本、投资人,对中国影视行业的从业者更宽容一些,对整个影视行业的从业者给于更多的机会,我想中国的影视行业从业者能够有机会去做好的项目。因为中国人还是很聪明的,学习能力、学技术、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全球都是屈指可数或者是首屈一指的。只因为没有机会,没有这样的锻炼的机会,才导致大家没有办法上升。
再加上整个影视行业是追名逐利、追求短期的商业价值。忽略了影视作品的核心的艺术属性,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大多数投资人选择了和好莱坞、港台从业者合作,那么这些机会都给了他们,让大陆影视行业的从业者得不到机会,不得已只能退而求其次。但是又因为这样的情况,这些人才会去到这种民间资本、或者各个方面去找机会,这些从业者因为没有锻炼,他们形不成专业的技能、技术,拍出来的产品品质不过关,各类民间资本投资,就会损失惨重,由导致这些行业的从业者被外人所诟病,形成恶性循环。
(五)产业从上游到下游是粗放型而非精细化
影视行业从上游到下游相对来说是比较粗放的,而非精细化的。就像我刚才所举的日本朋友回国拍片的例子,它在国内拍类型片,根本没有机会去做。即使是拍出好的片子,市场也不认可。如果在成熟的影视市场,比如在好莱坞,她制作的这种类型片子,是有它的一个固定观众群的,但在国内还没有成熟到这个阶段。
所以说,这种粗放型、大家一窝疯似的追逐热点的发展,导致这个行业就是不完善,没有规划。就像九十年代,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大家都是在建房子,大规模的建,只要生产出来商品房,就会有顾客买,但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市场开始细分,做小区了,做高档小区了,针对不同客户群开发板楼、筒子楼、塔楼或者别墅区,再然后根据客户的不同又开始生产功能性房子,恒温保湿的,绿色环保的,太阳能供电供暖的,在发展又做精品小区定制化生产……影视行业一样,我们还停留在房地产行业的90年代水准,只是生产就有销售的阶段,但随着时间发展,10年之后,20年之后,一定会细分化,专业化。现在行业内,没有这种细分、没有规模、没有形成品牌属性,不代表,未来不能改观,我对此充满信心。
现在的状态就是,订单式生产,然后接单,快速生产,快速流通,形成一哄而上的趋势,一个题材火了,大家群起而上,然后大家都去生产。例如青春题材,今年暑期以来,你可以看到,青春题材作品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但是看看库存,还有不下近百部或者一两百部的影视作品都是青春题材的,因为对行业的敏感度低,还有人在不断的投资拍摄。这些影片,如果上市的话可能面临的风险就是票房不佳,甚至血本无归。如果说我们前期能够从规划从创作从制作上,能够更专业一些或者更细致一些,结果就会好很多。
那么我们创作的影视作品就会更接地气,更符合观众的预期,因为现在的这种粗放的生产、粗放的管理、生产出粗放的产品或者不合格的产品,结果导致影视行业越来越不被大家认可。
现在整个行业都在说,生产的产品是一堆垃圾,依然在市场上大行其道。但是这个行业是一定会经历阵痛的,这种阵痛也会导致行业形成一个短期的波动,现在行业向上的势头冲淡了这种波动。影视行业每年保持这么高速的增长,所有人都不希望出现这样的巨大的波动,那么需要我们潜心耕耘,踏实创作,能够从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演变到精细化生产,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
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这是一个历史阶段也是必然的。当观众不再买单这种粗放型生产的产品的时候,必然会要求生产企业生产更多精细化的优质化的产品,所以我们也不用过多担心市场的进化机制,市场的手段,一定会催生一些优质项目的产生。
(六)人才培养机制落后
影视行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是相对落后的,没有严格的培养机制。你可以看到咱们国内的这些影视类的高校,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才或者培养的人,有时公司用不上,这些人他不适合现在的影视生产的现状,基本上都没有从事这个行业,或者在外围工作,那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培养机制的滞后和教育理念是落后的。
再加上高校教育存在的一些客观存在问题,高校体制上的一些问题,包括影视从业者所处于的历史阶段,这些掌控话语权者对行业的认知的问题等,导致培养不出优秀人才的结果。影视行业或者说高校里所开设的那些培训班,无论导演班、摄影班、投资人班、影视金融班,出发点基本上不是为了人才培养,而是为了赚钱。
还有就是行业内缺乏研究和批判精神,对于一个系统行业的细分领域,没有深入的学习和深入的挖掘,也就进入不了核心。简单举例,对于中国导演培养来说,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现在只是培养一些简单的专业知识,例如拍摄角度、光影构图、视听语言等,其实可以考虑类型化实战化,例如,如何拍好打戏,如何拍追逐戏、太空戏、环境戏等各个方面,其实大家在这些层面都可以深入去探讨的。但是现在中国即使是最高级的影视院校对这方面的设计都是不足的。再比如,电影院,每年都有差不多上千家的增长量,或者说每年都有六七千块屏幕的增长量,那么需不需更多电影院线,影院的管理人才?高校有没有完善的系统的培训体系,有没有去考虑培养具有电影审美和掌握电影市场行情的专业人才?
其实这就是行业培养的一些落后的机制问题,以及行业人才的培养的真实目的的问题。整个行业应该考量怎样才能够培养更多真正能够懂影视行业的人才。个人认为,人才的培养最核心的应该是在实战岗位,制作人才在片场才能培养出人才。除了管理人才,可以考量他是在哪个层级上,例如院线上,由专业的有从业经验的实战精英研究课程体系来培养,不断试错形成符合中国市场的技能课程体系。国家有关机构应该推动去探索符合中国影视行业人才培养的一套机制,但现在无论是上面还是高校,恰恰没有承担这样的责任,也没有真正的花更多的力气去做。
用了半个小时来分享中国影视产业的现状,挂一漏万,难免有错愕,很多点也没有深入到或者涉及到,因为时间的关系就不做过多的展开,如果大家感兴趣,私下可以沟通。
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影视产业投资应该避免的一些陷阱,希望大家能够对影视行业投资更加谨慎更加小心,也更加有信心。
第二部分:影视产业投资应避免的陷阱
中国影视行业近十年来飞速发展,每年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率,尤其是最近六七年每年平均在30%以上的增长率,尤其今年预期能达到50%的高增长率,可见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影视行业高速的发展的大势,加上国家政策扶植、各种声音的喧嚣,很多业外的从业者、业外的资本开始进入这个行业。业外的资本进入影视行业,就一定要注意、一定要小心,因为这些资本都抱着固有的经验进入影视行业,自信心都很爆棚,因为这个行业已经给你准备了可能的陷阱,大家张网以待,在等着你。
(一)入行短,盲目投资;对项目,无掌握权
业外的资本因为入行短,对行业现状不了解,自以为掌握着很多资源,就有可能会变成盲目投资的可能,从而造成影视资本或者各种投资人,无法掌控项目,造成巨大损失。
这些盲目乐观的资本会被一些行业内的从业者,我所指代的这些从业者基本上是那些不能进入影视行业核心圈层的从业者,或只是在行业里面简单做了一段时间的从业者,或根本没有做过大项目的从业者,拿了一个所谓的项目,去忽悠这些业外的资本、或者说是投资人,让他们来投钱。那么结果就是,这些资本因为对于个人的信任,对行业的不了解,就会去投钱到项目上,投了钱了,项目却依然掌控在你投了钱的人的手里,因为财务不清、因为管理不善、因为各种对行业的不了解等问题,投钱之后无从下手,就会发现对于这个项目,根本没有任何的话语权,你根本不知道投钱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小则成本增加,大则骗你没商量。重要的是这些拿你钱的行业从业者自身能力所限,经验所限,又形成一些浪费,盲目投资,无法监控成本,造成巨大的损失,在业界,这样的案例,多如牛毛。所以说,作为业外的投资人一定要了解影视行业投资的一些规则、以及行业的一些现状,对行业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和了解,你再去参与投资。
这对于业外哪些号称资源深广,经验丰富的投资来说,这是重要的一课。
(二)接触不到核心项目、核心操盘手
业外的资本或者投资人接触不到影视行业核心圈的从业者、或者接触不到影视领域的一些核心项目,你接触不到,那么你自然而然的接触不到那些影视领域里边的赚钱的、优质的资源。
简单来说,以电影为例,一年上亿的国产片才30多部,那么这些影片基本上是赚钱的,也有一少部分是亏了的,没有上亿的也有一些项目是赚钱的。那么这些赚钱的、优质的项目,你如何接触到呢?或者说你参投的那些项目方他们提供的项目是不是属于这个层级?将来是不是有市场?这些都建立在你对行业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或者说最起码有懂行的人,来给你做指导才可以。
有人不服气,他说:我怎么接触不到影视行业的核心从业者,看我这是某某导演、某某制片人、某某制作公司,我跟他们老板关系私交好的很。我承认你可以接触到这些人,但是你能真正接触到核心的操盘手、核心的从业者,你是有难度的,很多时候基于商业利益他不会告诉你真实的经营状况。你接触的某个个例个人不代表你真正的懂这个行业的操盘。
作为业内专家,必然是对这个行业有一个宏观的认知,微观的管理经验,才是懂这个产业的从业者,或者说影视产业的操盘手,就算你接触到他们了,这些优质的项目,又能够给你投资机会吗?其实现在每一家优质的影视公司、优质项目的提供方,他们门口有一长队的投资人等着给他们投资呢,你拿什么来跟这些优质的项目方交换呢?怎样来让项目方给你投资的机会呢,这些业外投资人都应该了解。
其实接触不到影视行业核心操盘手,接触不到优质的项目很正常,因为你对这个行业不了解,不知道这个行业的规则,所以我一直建议,影视业外的投资人,一定要了解这个行业,一定要去真正的跟这个行业懂行的人学习,或者让他们帮你去寻找投资机会,然后帮你把舵,对于您来说可能会相对少犯一些错误。
(三)只重视制作,无系统概念
刚进入影视行业的从业者或者投资人,他没有这种系统的观念,或者说是产业链的观念。他投钱去了,只考虑了一点就是:制作。投资人把钱投给制作方,然后生产出这个产品,只是一直在琢磨怎么样让他们生产出产品,只关注了这个基础层面。但影视项目或者影像产品,从上游到下游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包括从剧本的研发、选题的开发,制作层面,后期的剪辑,包装合成,宣传推广,审批发行,产品衍生等等,他是一个生态体系,如果你只知道其中的一个环节,必然而然,你会面遭遇一些陷阱和损失。
所以大家的目光,应该更宏观一些,一定要考量从上游到下游诸多环节,从而了解到影视项目投资的各个环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各个阶段应该是怎样去做的,大概哪些钱花在上游,哪些钱花在制作,哪些花在剪辑、后期、宣传,哪些花在发行,怎么回收,回收周期是多少,然后如何监控这个从上游到下游的财务,如何去管理项目的流程,如何选择档期等等。这些都需要有专业人才给你做指导,才可能让你快速的了解,如果没有这种专业的人才给你做指导的话,你做投资就会是风险极大的一件事。
(四)项目方设置陷阱,左手倒右手
还有一种情况也是不得不防的,就是你所投资的项目方,借助他的行业属性、行业优势,对项目的把控,会给你设置诸多陷阱。我接触国一些项目,也有无形之中被这些项目方引进去投资的,结果导致一些很恶劣的结果。我知道一个项目,他们初始预算是800万投资,从制作、演员、到包装全部投资,投资人当时投钱的时候觉得800万也可以,心里还很高兴,结果聘请的导演、制片人、以及艺人、包括诸多主创团队、和主导者设置层层陷阱不断追加,最后投资人花了2700多万,投资人是欲哭无泪,最终票房只有500多万,这个问题就是对行业不了解,被操盘手下了套。这种情况是很多的,也很常见。
所以说对于业外的投资人,一定要注意这里面的陷阱。行业是可以左手倒右手的。我简单类比一下,银行的钱是银行的,我跟你借了或者银行借,借钱是要还的。但是做影视行业的操盘手,你的钱是可以变成他的钱的,是不需要还的。只要你参投了项目,那就变成他的了,赚你没商量,这一点一定要重视。但是这样的从业者初始没有这么想,但是到最后就变成带着骗钱的目的去做的,根本上说,他们就不是影视行业的人,他们只是有目的去骗你的钱而已。希望您投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投资人到底是想做项目还是想赚你的钱,一定要分的清楚。
(五)财务管理不规范,资金管理无原则
影视行业的投资过程之中,因为没规则,没有法律依据,没有流程,没有懂财务的人,也就是说项目制作过程之中,流程是混乱的,缺乏财务系统的报告,或者财务的监控系统,导致你一团乱帐,你根本查不出来到底花了什么,而且这个行业会有很多的收据,或者说没有发票,或者是你没法记的话费。
所以对于这样的投资来说,你更要小心。也就是说一定要找那种团队能够给你提供核心的财务系统或者说是更加让你靠得住的项目去投资,小心、小心再小心。
整个行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样那样的陷阱就会有很多。当然这个行业并不是这样的悲观的或者让人害怕的,其实这个行业能够感受很多很多让你想不到的乐趣,或者想不到的好玩儿的东西。影像是一个梦幻的产品,是经过你的手创造出来的,影视行业是一个让你能够为之兴奋的行业,这些现状在任何行业都可能会存在。只要能清楚了解行业、找到核心的人、找到帮你的人、找到这些行业里面专业的从业者,您就一定有机会在这个领域里面投资一些优质项目。这个领域里面的一些神话,大家不是每年都在看么?甚至很多项目只有三五千万的投资却创造了十几二十几个亿的票房,经典案例也不少。
擦亮您的双眼,找到对的人,做好相应的投资,一定会在这个行业里边有掘金的机会。利润大于300%,投资人是不害怕风险的。对于影视行业,它的暴利,可能不只300%、10000%的都有,在美国这样的项目更多,在国内,也正在不断涌现优质的项目。因为市场容量已经在那了,你创作的产品是不是能撬动,就看运作的本事了。希望以小博大的行业投资人,尽量的去学习行业的专业知识,了解影视行业的投资逻辑。
第三部分:影视产业与跨界融合
前半段更多的是给想要入行的各类人泼冷水,更多的提供了这种行业的分析,让大家了解行业。接下来,就给大家打打鸡血,告诉大家如何在这个行业里面掘金,如何来跟这个行业产生关系,这个阶段是给大家希望的。
接下来,跟各位创天下的朋友分享一下行业的红利,分享一下行业未来的趋势,分享一下这个行业的美好的东西。
整个中国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各领域的排头兵、领头羊。整个文化产业正处在勃勃生机、蓬勃发展的阶段,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基本上以60%以上的高增长率在发展,包括电影、电视剧、电视剧、栏目、互联网、动漫、演出、出版、传媒、游戏、思想圈等等各个领域。
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从政策层面,从从业者层面正将目光集中在中国的文化产业上。
整个文化产业,他是一个光明的向上的,正在成为专业化的领域。在影视文化产业或者整个大文化产业里边投资,机会很多。所以接下来的分享就是影视这个细分领域的市场,如何跟跨界资源和跨界人才进行结合的一个问题。
其他传统的领域正在下滑的这样的一个现状下,文化产业这么光明、政策的支持、各领域的侧目,影视文化产业基本上有些一枝独秀,或者说有这么好的前景的一个领域,我们该如何参与?
大家那可以看一看我曾经讲过的一篇文章“中国影视行离工业化体系还有多远”,内容大概一万多字,这里边就有一些细分,有些数据,今儿我就在这里不罗列这些数据了。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影视行业现在有很多的机会,能够去掘金。这个领域因为不成熟、因为刚刚的起步、因为处于初始阶段,在这个领域掘金的机会是很多的。那么这个行业到底是如何去掘金的呢?简单跟大家做一下分享或者说是我个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影像是产品也是工具可以与任何行业发生关系
跟大家分享一个理念,影像,既是一种产品,也是一种工具。你看的那些电影、电视剧,所有的这些影像的作品,他其实也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是来影响你的。影像作为工具,是可以和任何产业领域产生关系的。该如何来解读影像这种工具性,那么这种工具性该如何跟其它领域建立关系呢?它本身是一个很专业的课题,不能过多阐释。我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影像的工具性,其它领域的从业者是可以拿来用的。
影视行业处于发展阶段,快速发展、快速掘金,它只是刚刚开始,那么资本方或者有志于文化产业投资的人,进入这个行业是一个特别恰当的契机,机会,不是没有的,而是很多。那么影像这种工具,它能够跟哪些行业跨界呢?
其实咱们可以看到影像这种工具,是不是可以解释哲学?你看在美国07年有一部片子《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当时该片一万多美金的投资,最后卖了一个多亿的票房,他就是反映了一种哲学的一个话题,那么影像披着科幻的外衣可以解释哲学的。
现在中国的这些影像作品大多集中在解释社会学范畴,法学范畴,历史学范畴,其实影像作品,他的工具性,可以解释的领域太多了,能解释哲学、解释宗教、解释政治、解释自然、解释科学、解释实业、解释金融、解释人性、解释产业或解释未来(科幻片)、解释父子关系母女关系等等,都是可以的。
影像这种工具拿来是可以使用的,我们其他外界从业者,或者其他业外的从业者,不要把影像想的多么神秘,这是一种技术,是一种理念,只要你具备了,影像产品是可以来服务于你的领域的,这种工具是可以跟任何领域任何行业发生关系的,所以中国影人俱乐部有个定位,就是“用文字剖析人性,用影像解释世界。”文字是干嘛的?是来剖析人性的。影像是干嘛的?来解释这个世界的,就是我刚才所提到的这些内容。
(二)跨界融合专业领域人才的产业优势
跨界人才融入产业的问题。例如你是科学家、是金融学家、是哲学家、是产业学者、是技术发烧友、是机器人专家、是互联网专家,是航天专家,是微生物专家……总而言之,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独特的专业技能的话,你是可以借助影像这种产品来反映你所从事的领域的,来展现它的美好的。影像这种工具都具有这样的功能和价值,是可以用这个工具呈现出来的,我是主张所有的业外跨界人才,用影像这种产品,来反映这个世界,来解释这个世界的。
你是跨界人才,你可以进入这个行业,联合专业影视从业人才,学习这种工具的使用的方法,然后一起做一些优质的项目,来反映你所在的领域。
切记,你入行就要认同这个行业还要保持你的独立属性,借助这个行业的工具来实现你的梦想,来解释你所看到的世界,这种工具他才是有价值的。而不是简单地随波逐流,简单地编一个故事讲一个故事,人家咋做,你也咋做,生产一个简单的伦理学、社会学范畴的一个故事。那你就没有优势了,这些影视从业者天天研究、天天做,他们所反映的故事已经很多了,现在的观众已经不太买账了。你能不能用影像那种工具,借助你跨界的能力,来反映出你的行业、做出更好的作品。
跨界人才又该如何入行呢?中国影人俱乐部,我做了4年多了,在业界聚集了25万多从业者,从上游到下游各领域全包括,在业界也有一定的影响。你进入这行,其实通过中国影人俱乐部,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渠道,你可以了解整个产业链,在俱乐部你能够找到所有环节的合作伙伴和操盘手的,俱乐部上下游的资源十分丰富,你想了解什么都能了解到,都可以和朋友去沟通,能够找专业的人来参与,这就是中国影人俱乐部的优势。然后对于业外的从业者来说,我们做了很多培训班,很多公益的讲座,都欢迎大家听,这是给大家提供的公益讲座,能学到很多知识。如果你想进入影视行业,欢迎你到我们的圈子里面来。
(三)影视产业借助金融资本构建产业化
影视产业如何才能更规范化。前面,我一直提影视行业无法可依、没有规则,流程不明晰,这样的那样的问题。影视产业想要通过内部自我净化、自我颠覆,实现其产业化、流程化、规范化,是不切实际的。我个人判断,影视产业需要某种外来力量促使这个行业更加规范、更加精细化,这个力量就是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参与,将促使它的流程化、工业化体系的构建。
在整个创业的过程之中,我一直在跟金融资本建立深度的沟通和联络,我相信影视行业需要金融资本实现他的规范化、流程化。
要实现业外投资人不被坑、不被骗,都能够自由公平同等的去竞争的话,一定是金融资本促使其工业化流程化后实现的。我跟很多资本包括政府、各类机构、民营资本打过交道,大家对影视文化产业都是很看好,只是还不知道如何进入。我们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告诉资本如何介入,告诉它如何来做,其他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跟我聊或者咱们共同探讨资本如何使影视文化产业规范化,这其实是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中国影人俱乐部一直围绕着人才的培养,体系的构建,资本的梳理,行业规范的建立来展开。
整个文化产业,影视是排头兵,上一篇文章所讲的迪斯尼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国内很多人在学,希望能够成功。迪斯尼每年的电影全球票房并不高,更多的都是来自于他们的衍生品、开发层面,但是它促使迪士尼的全球总收入却有五百多亿美金,电影只占十分之一多一点。作为投资人一定要重视影像的宣传属性,如何构建品牌影响力,影视产品品牌与商业品牌形成合作共赢,产生连带效应,如何借助影像作品将品牌的形象打造成偶像品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影像是具有这些功能的,希望业界重视影像这种工具,重视影视他所连带的诸多属性,你把影视研究透了、研究通了、这种工具其实对于传统的从业者做传统的产业,都是有借鉴、或者支撑作用的。
时间已经快一个小时了,想分享的东西还有很多或者对于产业的思考还有很多,今儿就不一一赘述。再次感谢创天下吴总的邀请,感谢创天下所有工作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也感谢所有“中国精英创业投资联盟”各群的小伙伴们的收听,希望有缘和大家合作,也希望大家能够一起进步,一起繁荣中国影视行业。(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影视投资合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