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生产主仼主要管理半一什麽意思

您当前的位置:&&&&&正文
村主任任期工作总结_农村农业工作总结
一、   三年来工作的回顾三年来,我们义南村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体党员同志的信任和支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统领基层工作,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继续增加党支部班子在群众中的信任度,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努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同时我们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业为基础,工业为重点,服务为纽带,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加强党的建设,较好的完成了任务目标和各项工作任务,全村的各项事业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一)   工业经济发展强劲,重点地位更加突出。三年来,我村至始至终把工业作为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和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技改投入、加强管理、引进人才、强化服务、招商引资、扩建新项目等手段,切实有效的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1、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5176亿元,比XX年的2.4133亿元增长了129%;工业销售产值5.4466亿元,比XX年的2.3975亿元增长了127%;工业利润实现2322万元,比XX年的1139万元增长了104%;上缴国家税金1608万元,比XX年的1085万元增长了48%;实现所有者权益2.0184亿元,比XX年的0.6639亿元增长了204%;实现工业增加值1.0192亿元,比XX年的0.4073亿元增长了150%;出口交货值达到1.1993亿元,比XX年的2100万元增长了471%;同时,新在我村落户的恒达钢构、汇维仕纺织印染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一是我村三家重点骨干企业,福恩纺织有限公司、杰牌控股集团和信义塑胶有限公司,实现的工业产值、销售产值和利润均占到全村经济总量的70%以上;二是万泰纺织等15家个私企业发展形势喜人,发展后劲充足,为我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全面跨入小康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3、工业经济突出了&三大&。一是技改投入力度大,三年中工业技改投入达到了2.8亿元,协助镇政府引进外资企业1家,区外企业1家,企业引进了国内外高档机械设备,全面提高了全村工业的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竞争力,杰牌控股新上了一个建设塔机项目为公司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新的台阶,其它如信义、万泰等16家个私企业三年的技改投入也达到了2800余万元,设备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从而提高了我村的工来的整体结构和产业层次,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档次和竞争力明显提高,企业抗市场经济的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二是外向型经济拓展力度大。福恩、杰牌两家公司积极参与国内重大交易会,参与国际贸易,在取得自营进出口权的基础上,出口交货值从XX年的2100万元增加到XX年的1.993亿元,三年来增加了9893万元,杰牌企业在XX年10月18日成立杰牌控股集团,使企业发展又迈上了新的台阶。(二) 农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基础地位继续巩固。三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工作要求,落实各项措施,农业连年保持稳产高产,农业产值从XX年的1031万元增加到XX年的181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XX年的8168元提高到XX年的10738元,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向小康社会进一步迈进。
一是农业结构得到优化。三年来我们始终积极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业稳产高产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基础工作来抓,通过宣传、引导全村养殖、蔬菜等经济作物占农业产值的比重逐年提高。二是科技兴农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积极实施&种子&工程,引进推广水稻、油菜等新品种,三年中共引进新品种1500余公斤;高效低毒新农药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高产、稳产、省工、省本的晚稻直播农业适用技术也已得到广泛的使用,促进了农产品品质和档次的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三年来共计河道砌石护岸1000米,石砌、砖砌、u型排水沟1640米,村级、组级做砖砌、u型等渠道642米,浇筑村级水泥路30330平方米,新农村及青六线安置点排污管1533米。三是服务工作进一步跟上。三年来我们努力把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事作为我们抓农业工作的主攻方向,及时做好路、沟、渠、机埠、广播、有线电视等设施的维修;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和农作物培育管理意见;村配药站为方便群众,认真做好农药、种子等供应工作。四是农民负担不断减轻。对土地承包费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原来125元/亩的人口地承包费,责任田一等地由原来的180元/亩调整为150元/亩,二等地由原来的160元/亩调整为120元/亩,三等地由原来的140元/亩调整为100元/亩,从而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让农民增收。(三)、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服务意识更加明确。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是基层组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注重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不断推进。通过全村上下共同努力,文教卫生、民政福利、计划生育、土地管理、财务管理、治保调解等各项工作都有了明显进步。文教卫生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在卫生事业方面,为村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三年来共出资16万余元,为切实提高我村村民的生活质量,我村自来水的入户率已达到了95%以上;在环境卫生建设上,三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我村加快了卫生建设的投入,新建标准化垃圾箱25个,并落实了两个保洁员及时清运垃圾,确保每个垃圾箱每天有一个时间是空的;同时,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通过对村庄的布局优化、环境美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道路硬化的要求,把我村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农民富裕,道路整洁的现代化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上了新的台阶。三年来我们在抓住经济建设的同时,没有放松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充分发挥共青团、妇代会、教育、调解、老龄协会等组织的职能作用,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广泛开展民主法制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的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和新家庭建设活动,XX、02、XX年连续三年被评为现代化建设标兵村,镇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通过国策的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已深入人心,国策观念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我们坚持以宣传教育,避孕节育和经常性工作为主,做到政策到位,服务到家、措施到人,同时定期走访和认真做好育龄妇女的尿检及妇科病普查工作,举办好新婚夫妇、新妈妈、更年期妇女等培训班,使广大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继续加强,妇代会定期对外出、外来育龄妇女做好检查、回访和服务,随着优质服务的不断深化,三年来,我村计划生育符合率达到100%。
土地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自《土地法》实施以来,严格执行土地有偿使用和用地审批制度。农户建房用地过程中,做到依法审批,依法用地,进一步杜绝了未批先建,少批多建和乱搭乱建等现象。为合理利用好每寸土地和我村的可持续发展,小康型新农村规划已全面启动,目前我村已建好的新农村房子已达54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好转。在继续加强对村民的法制教育和安全防范教育使村民的法制意识和防范意识明显增强;同时努力抓好外来人口的管理,对外来人口进行登记办证,在靖江派出所的帮助下,我村大部分出租私房已和村签定安全责任协议书,做到了责任到户、底子清、情况明,并定期对出租房进行查访;对各种邻里纠纷,劳资纠纷等村调解组织及时做好调解工作,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两劳&回籍和涉毒人员定期进行走访,做好帮教工作;经常性组织民兵小分队、护村队进行夜间巡逻,落实值班制度,三年来,我村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确保了一方平安。财务管理和民政工作不断加强。三年来村级财务管理做到制度落实,职责明确,财务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从严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为民办实事上。同时努力清理村级债权、债务,盘活资产存量,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六个不准&执行。按季实行民主理财,村务公开做到区定的5个100%要求,从而使财务管理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民政工作进一步深化,三年来,在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民政方面,村每年每户贴10元给全村农户参加家庭财产救灾合作保险;同时积极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圆满完成了两年的社保扩面任务;为切实执行《萧山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解决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村民的实际困难,并对照《细则》的具体规定及条件,全村落实保障对象15户,共28人;努力做好困难户的照顾工作,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积极帮助解决就业出路,对老年人实行年终补贴,从今年起对全村60岁以上老年人实行按月补贴每人每月50元,上半年的10余万元正在发放,全年约发放20余万元,使老年人体会到党和组织的温暖。其他各线工作都能紧密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立足本职,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取得了较大成绩,如民兵工作,三年来,积极完成上级各项民兵训练任务,及时扣清适龄青年的文化、年龄、思想、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等底子,为征兵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通过《兵役法》的宣传教育和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每年都圆满成了我村的征兵任务,三年来,我村共出兵6人,同时认真做好现役军人和退伍军人的优抚及慰问工作,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支部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核心作用更加明显。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始终把加强当党的自身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进一步增强了支部的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一是广泛深入地开展了&xxxx&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党性党风教育,来强化自身建设,增强宗旨观念,提高服务能力,三年来,继续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始终坚持每单月15号的党员学习日,通过学、会议、座谈、观看录像等形式,在党员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和党性教育,使党员的思想政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充分发挥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支部的战斗保垒作用。二是重视抓好组织建设,积极慎重地发展新党员,对一批思想进步,素质较好,要求上进,对党的事业充满热情的优秀青年,作为建党对象进行组织培训和考察,三年来,共发展新党3名,党员人数达到68名,我村已成为全镇党员最多的一个支部之一。三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建立民主生活会制度,强化廉洁自律,坚持求真、务实、高效、廉洁的工作态度,发挥支部了领导核心作用。
(五)积极完成上级交给的急、难、重任务,三年来完成拆迁任务59户,完成了红十五线一、二期征地123.6亩,完成恒达钢构、汇维仕染整、杰牌控股的土地征用209.79亩,安置失地农民368人,其中64人属于出资购买,村出资110.0432万元,至此,原老政策人口地用掉的男58岁,女48岁都落实了政策,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XX年春节前,我们还对老政策征用人口地的农户一次性付给补偿金每人8640元,共计265.52万元,消除了不稳定因素。同志们,过去的三年,是我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较快的三年,三年来我们所到得的成绩,是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各企业开拓进取、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在座各位给予大力支特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应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的思想观念还须进一步解放,有些群众发展观念不强,安于维护现状;二是企业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优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四是农业效益,农民收入增加缓慢;五是个别农户集体观念不强,拖欠五项费用;六是社会上热点、难点问题和影响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还比较多。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为我村经济继续健康、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 今后的三年的目标和工作思路同志们,即将选举产生的新一届支部领导班子,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根据镇党委、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要求,经本届支部班子研究,提出今后三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到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年递增30%;农业总产值XX万元;人均收入1XX元;公益事业建设,一组级道路全面硬化,二所有道路装好路灯,三是主要道路路边种上绿化,四全村所有内河做好砌石护岸,五新村庄已全面起动并具有规模效意,六提高老年人福利,从今年起全村6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发50元人民币作为生活补贴。为了保证上述目述目标实现,我们要高举邓小平更论伟大旗帜,以xx&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即将召开的党的xx大会议精神,始终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扎实农业基础,抓住工业经济发展这个重点,加大促富扶贫力度。与此同时,将联系本村实际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和资源,开拓视野,广开才源,节约开支,从而不断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努力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清正廉洁,扎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从组织上保证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博才网
下页更精彩:
点击排行榜
〖〗链接地址:
村主任任期工作总结_农村农业工作总结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村主任任期工作总结_农村农业工作总结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QQ:),谢谢!
微信查看最新信息微信扫一扫或用微信搜索微信号:hbrc-com
安卓手机客户端更省流量手机扫描下载或者直接
猜你还喜欢的文章
热点文章排行榜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您的位置: &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解析2009年农业农村形势
优质期刊推荐建设新农村 实现新跨越――万福民主任在2006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 县域经济
您现在的位置是: &&
&& 阅读文档
建设新农村 实现新跨越――万福民主任在2006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3:31:00&&来源:辽宁金农网&&
  同志们:   今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年。在这样的形势下,召开今年的全省农业工作会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五”和2005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部署“十一五”和2006年工作,研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对2005年度各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先进集体进行表彰。下面,我讲三方面内容:   一、“十五”和2005年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辉煌成就。过去的五年,是辽宁农业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我省农村改革力度最大,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五年;是全省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五年。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步入了全国农业大省行列。主要体现“七个显著”。   一是农业综合实力在全国的位次显著前移。五年来,全省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5%,比全国平均增幅5.1%高2.4个百分点,平均增速在各省位居第3位。农业综合实力由“九五”末期全国第12位,跃居全国第9位。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比全国平均增幅高4.4个百分点,由“九五”末期全国第11位,跃居全国第8位。农产品出口创汇连续三年保持全国第4位。辽宁进入全国农业大省行列,标志着辽宁农业取得了重大飞跃。&nbsp   二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五年来,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粮食产量由”九五”末期的全国第18位前移到第12位,被列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中。特别是粮食单产比“九五”末期增长51.4%,单产提高已成为总产增加的主要支撑因素,辽宁粮食生产走上了稳定播种面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水平的轨道。蔬菜产量由“九五”末期全国第11位前移到第9位,设施蔬菜生产已成为农业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去年,水果产量达到450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肉、蛋、奶、水产品等农副产品产量也都大幅度增加。   三是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五年来,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266.8元,增长9.3%,比全国平均增幅5%高4.3个百分点,由“九五”末期全国10位上升到全国第9位。去年,又在2004年增长12.7%的较高起点上,实现了11.6%大幅度增长,成为1996年以来的第二个高增幅年份。农民增收来源发生深刻变化。工资性收入增幅较大,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部分;种养业收入快速增长;农民负担减轻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四是农业结构显著变化。五年来,我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步伐加快,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集中,已成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和畜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及多种特产品重点产区。专用玉米、高油大豆、环渤海苹果和优质粳稻列入国家优势生产区域。花卉面积是“九五”末期的9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球根花卉种球繁育基地和主要鲜切花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比“九五”末期增长118.2%,位居全国第5位。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订单农业面积达到2800万亩。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三品”生产面积达到2852万亩,占总面积的49%。农村劳动力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大培训提升素质,加速转移减少总量,双管齐下,同步进行,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比由“九五”末期的67.4:32.6调整为62.2:37.8。   五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2%,分别比“九五”末期提高10个和4个百分点。主要粮油作物品种更新更换1次以上,良种率达到97%以上,比“九五”末期提高7个百分点。超级粳稻新品种选育居国际领先水平,北方温室、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居全国领先水平。农业科技教育成果显著,培训农民265万人次,占全省农业劳动力总数的46.3%。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6%,比“九五”末期提高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9位。农业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已有2400个村、近110万农民上网享受信息服务,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六是农村改革进程显著推进。启动和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加快推进配套改革,农业税收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农民提前一年实现了“零税赋”。共减少税费58.2亿元,人均120元。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基本完成。辽阳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   七是农民得到实惠显著增多。出台了一系列更明确、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民得到粮食补贴11.43亿元,良种补贴3.3亿元,农机补贴2.73亿元。农村开发式扶贫取得新成效,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由“九五”末期的230万人减少到72万人,年均减少31.6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由10.5%下降到3.3%。 2005年是“十五”收尾之年,也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大进展的一年。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农村和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业不断增效、农村稳定和谐的目标,突出抓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两大基地”建设,努力克服了农资价格上涨、春旱,局部洪涝、禽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在起点较高、困难较多、灾害较重的情况下,巩固了粮食增产的好形势,保持了农民增收的好势头。2005年农业增加值实现853.6亿元,同比增长7.3%,比年初计划超出1.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690.2元,增加383.1元,增长11.6%,超出年初计划3.6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1745万吨,增长1.5%,比年初计划增加145万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501.3亿元,增长28.2%,比年初计划提高3.2个百分点。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任务均全面超额完成,再创历史新高。重点抓了以下八方面工作:   1、加大各项政策落实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坚持把落实政策作为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根本保障,自觉加大执行力,努力提高到位率。一是贯彻政策及时。及时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农业工作会议,出台政策,采取措施。各地都迅速传达有关精神,认真落实各项部署,切实加强&nbsp“三农”工作。二是宣传政策到户。全省开展了“组织大下乡、促进大落实”活动,派出调查组,组织讲师团,通过“大宣传、大服务、大调研、大检查”,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提供春耕科技服务,了解农民需求。全省有14268名干部和科技人员参加了这项活动,发放书籍16.8万册,宣传卡、明白纸300万份,光盘22160张,举办科技大集196场,参与农民86万人次,解答农民提出的各类问题10486件,促进了政策落实。三是支农政策到位。全面及时足额地完成了“三补贴”发放工作。落实粮食直补资金6.72亿元;专用玉米、优质水稻、高油大豆三项良种补贴1141万亩,资金1.64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425万元,惠及2805个农机户。广大农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衷心拥护,心气顺、劲头足,生产积极性高涨。   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坚持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一起抓,全面增强农业综合实力。一是推进“两大基地”建设。各地围绕建设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的目标,开展调研论证,制定建设规划,提出工作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建设了一批生产加工基地,势头强盛,开局良好。二是推进优质粮工程建设。重点抓了21个粮食生产大县,各地在优质专用良种育繁、病虫害防控、标准粮田建设、现代农机装备、质检中心建设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建设15个优质稻米、18个专用和青贮玉米、15个特色杂粮生产基地。突出优质水稻百亿工程,建设10万亩超级稻生产示范区,辐射推广380万亩,亩产达1200斤以上,水稻总产实现90亿斤。三是推进特色产业发展。重点加强对食用菌、花卉、中药材、山野菜等生产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全省设施蔬菜达到325万亩,同比增长8.3%;水果套袋45亿个,增长40.6%,建设优质果出口基地60万亩,新栽果树40万亩;食用菌13万亩,增加2万亩;花卉28万亩,增加3万亩;中药材90万亩,增加5.5万亩;山野菜15万亩,增加3万亩。四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实施。召开了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42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工作成效显著,“三品”生产面积增加了1592万亩。   3、依靠科技进步挖掘增产潜力,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各地都坚持把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作为挖掘增产增收潜力的主攻方向。组织实施了科技入户工程,推广了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和良种良法。推广50个主导品种和10项主推技术。蔬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0%,粮食作物达到98%。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春季行动。实施面积760万亩,亩节本增效20元。推广农机10项节本增效技术,增收节支50亿元。大力推广超级稻,核心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1500斤。建立安全控害示范区150万亩,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率达到95%。完成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30万人次。推进百万农民上网工程,农村微机保有量超过11.5万台,网上农产品交易额达到30亿元。   4、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坚持在振兴老工业基地中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初步建立了龙头企业贷款申报服务体系。开展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五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79个,同比增加42个。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30%。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100亿元,增长18.3%。一些龙头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参股和品牌加盟,迅速做大做强。沈阳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外引内联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结地。大连庄河、金州都聚集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显现出加工高地的优势。二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召开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决定》,推动了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全省农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机耕、机播面积位居全国第8位和第9位,水稻插秧和收获等重要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保护性耕作实现229万亩,增加55万亩。农机跨区作业有新的突破,农机作业市场化和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三是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新评定1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利税2.4亿元,带动11万农户,吸纳劳动力5.5万人。四是加快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推广“四位一体”3.2万户,同比增长10%;吊炕、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秸秆气化、大中型沼气池项目也取得很大进展,项目区农民基本实现了住太阳房、睡吊炕、用生物燃气、洗太阳能热水澡、经营“四位一体”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以推进农村能源建设为切入点,开展了鞍山等5市5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   5、加强国内外农业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农业对外开放。坚持把农业对外开放作为重大战略举措,充分发挥农委作用,搭建合作与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开展一系列国内外展洽活动。筹办了第二届辽宁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四届东北(沈阳)国际高新农业生产资料交易会等。组织参加了全国第三届农产品交易会,荣获全国最佳组织奖、突出贸易成果奖和设计奖;全国第六届花卉博览会,荣获全国银奖、总分第二名。特别加强对台湾的交流合作活动,组团参加了台湾名特产品澳门博览会;上海海峡两岸合作展览洽谈会等。全省通过会展洽谈,共签订合同金额60亿元,成交额18亿元。二是加强与朝鲜和东盟交流与合作。签订了在新义州建立种子生产基地的协议。成立了东盟贸易促进会;在泰国设立了办事处;筹办了东盟合作洽谈会,与东盟50余家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达成贸易意向110余项,签订贸易合同1200万美元。三是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举办了第二届中日韩农业论坛,就三国农业发展区域合作进行了交流。   6、推进农村深化改革,努力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市场取向、制度创新、尊重基层创造、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措施落实。一是推进土地二轮延包政策落实。开展了宣讲培训、督查督办、专项治理、“百村百案”攻坚等活动,、农村土地确权率99.6%,合同签订率98.2%;经营权证发放率85.3%。进一步规范了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强化了纠纷仲裁工作。二是推进农村税费配套改革。完成了14个县、村的清债试点。完善了农村筹资筹劳管理办法。加强农民负担的监督,我省已经连续14年没有发生涉农恶性案件,是全国仅有的4个省份之一。三是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召开了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会议,制定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管理办法、示范章程和评选办法。重点抓了部、省级5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500个,增长33%,农民会员达到了35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5%。四是辽阳农技推广体系试点取得成功。区域建站的模式和试点经验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肯定。   7、全面推进开发式扶贫,进一步加快脱贫步伐。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与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内外开放结合力度,加快了我省扶贫开发进程。实施整村推进,完成355个项目村,1188个开发项目,覆盖贫困农户11.2万户,受益人口39.6万人。开展产业扶贫,认定8个国家扶贫龙头企业、45个省级扶贫产业项目,辐射带动30万贫困农户、100万贫困人口。实施扶贫培训工程,建立1个国家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认定8个省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培训贫困劳动力4.2万人,实现转移就业3.8万人。完成移民扶贫3200户。开展了贫困户建档立卡,开通了辽宁扶贫网。通过全省的努力,实现了年初确定的12万户、4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   8、构筑“群众满意工程”,真心实意为农民办实事。按照各级党委的部署,全省农业系统扎实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了农业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服务基层、服务农民意识。年初,省农委提出了强化服务,建设服务型农委的目标,重点抓了为农民办10件实事,已经取得成效。各地也根据当地不同特点,为农民办了大量实事。加强了农资市场专项治理,开展种子、农药行业诚信诚诺活动。组织了秋季水稻跨区机收作业,使农民和营机户增收1.6亿元。开通了金农热线,去年7月份以来,接听农民咨询13000人次,解决农民难题6000多个,向领导反映焦点、热点问题及意见100余条。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25万人,转移24.5万人。我省在遭受飓风、洪涝、禽流感疫情期间,各级农业部门的干部冲在第一线,组织抗灾救灾,及时反映情况,促成问题解决。在防控禽流感中作用显著,贡献突出。   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取得重大进展,在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许多长期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机制性、体制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新形势下又出现一些新问题。一是农村改革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限制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矛盾。土地流转机制还不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还不快,农产品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仍然突出。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还没完全建立,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二是农业生产水平虽然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的现状仍然未从根本上转变。粮食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传统耕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田基本设施薄弱,防洪、抗旱、排涝设施不强的现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存在着农业增长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科技储备不足,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得到长足发展,但是产业化水平不高、竞争能力不强的现状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特色产业布局不够集中,生产基地相对分散,缺少覆盖面大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农业标准化水平较低,部分农产品质量不高不稳,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快,初(粗)级产品多、精深产品少,普通产品多、知名品牌少,中小型企业多、大龙头企业少的局面还没有转变。农业利用外资和农产品出口规模不大,外向型农业总体水平不高,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四是农民收入虽然逐年都有显著增长,但是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基础还比较脆弱,仅从农业内部去寻找增收的途径,潜力有限。统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完全建立。五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得到全面发展,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还未改变。特别是辽西北的一些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与南部、中部地区发展水平形成较大反差,县与县之间生产总值最高相差20倍以上。全省44个县(市)中还有15个贫困县,占全部贫困人口的80%左右。   回顾“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历程,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对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有了新的体会和启示。一是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统筹发展”,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良好环境,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进一步激发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必须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没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此,我们必须使农业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水平。三是必须把优化农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坚定不移地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我省发挥资源优势、地区优势、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专业化、机械化、信息化、服务社会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拓展农民增收的外部空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必须把不断创新与应用农业科技作为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任务。我省农业仍然没有摆脱依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支撑增长的局面。必须更加重视科技自主创新与应用,加快推进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主的农业科技革命,提高农业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水平,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五是必须把建设和完善综合配套体系作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攻坚任务。我省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重点围绕“农业八大体系”建设,拓展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化链条,拓展农产品市场,拓展农业服务领域,全方位、系统化构建全省农业综合配套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产业持续发展水平。六是必须把坚持制度创新作为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根本动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制度创新这条基本经验,继续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建立农业投入长效机制,为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奠定制度基础。   二、“十一五”的展望及主要目标任务   “十一五”,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既处于一个攻坚爬坡阶段,也进入了一个战略转变阶段。现在,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迈向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是机遇难得、条件难得。我们应该抓住新的机遇、实施新的战略、规划新的目标、完成新的任务,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要加快“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我们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将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发展方略上,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在发展方针上,实施“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发展政策上,对农民实行普惠政策,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这些战略措施在许多方面得到体现,国家、省及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将大幅度增加,进一步加大“多予”力度,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改善,为“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二是我省农业生产进入了保持数量增长,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和增加效益的新阶段,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全面实施,带动了农业资源更加深入、更具特色地开发利用,促进农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把我省建成国家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使农业结构调整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已有很好的基础。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绿色生产、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开始起步。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大连、沈阳等先行地区的现代农业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条件。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具有多种劳动技能的新农民日益增多。所有这些都为“十一五”农业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三是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目标已经实现,“少取”迈出了历史性步伐。农村综合改革在试点基础上即将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制度、农民经济组织制度、农业经营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都将在创新中得到完善。农民权益保护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十一五”农业将处于入世“后过渡期”阶段,农产品贸易将按照关税、关税配额管理的最低承诺运行,农业服务贸易领域全面开放,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继续发展,农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不仅为引进国外品种、资金、技术及服务,促进农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为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农产品出口,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农产品市场空间。各地各部门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调动农民群众、龙头企业的积极性,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促进生产发展,必将带动“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   同时,我们还必须面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激烈竞争等不利条件的严峻挑战。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抓住历史机遇,化挑战为动力,切实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稳步推进农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有明显改善。   “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是农业增加值超千亿元,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6%。二是农民人均收入超东部地区省份平均水平,达到5500元,年均增长9%左右;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00万人;解决现有72万农村贫困人口的稳定温饱问题,并帮助260万低收入人口增长收入,缩小差距。三是部分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全省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8%以上。四是各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五是初步建成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有效供给,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510亿元,年均增长20%;农产品出口总额要突破30亿美元,农业直接利用外资达到5亿美元以上。六是农业结构显著优化,农业和非农产值比调整为12:88;农林牧渔四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40:4:35:21。七是农业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八是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举措,是落实城乡统筹发展方略的重要任务,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是现代化在“三农”的具体体现,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根本方向。要切实增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十一五”时期,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从辽宁实际出发,着力从八个方面推进:   1、着力推进城乡统筹。要加强对有关扶持“三农”和“多予、少取、放活”政策措施的调查研究,积极向省和有关部门建议献策,促进我省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完善。切实抓好农业部门职能范围的政策措施落实,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2、着力推进现代农业。要通过项目、技术和政策支持等措施,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要加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装备水平。要把科技进步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战略性举措抓紧抓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积极发展集约农业和设施农业,加快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   3、着力推进农民增收。要以挖掘内部增收潜力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着力点,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以落实农业补贴政策为契机,提高政策增收水平;以扶贫开发为突破,广泛开辟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途径。   4、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要以培育主导产业为切入点,加速推进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规划实施,着力构建设主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大力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打造知名品牌。   5、着力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稳定提高粮食产量、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研究和推广农业适用技术,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设农机农艺结合。扩大沃土工程实施规模,加快“三田”改造。建立健全灾害防控和粮食市场体系,增强农民抗御自然风险和规避市场风险能力。   6、着力推进扩大开放。要推动我省农业对外开放再上新水平。要把握农产品出口和农业利用外资两大重点;发展一批优势产业,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壮大一批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力求有所突破取得经验;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渠道要进一步拓宽,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   7、着力推进深化改革。要依法落实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农村土地促裁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积极探素新型的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民的凝聚力。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8、着力推进体系建设。以农业“八大体系”为总体框架,切实抓好体系建设18项工程1600个项目的实施。在此基础上,要设计大工程、谋划大项目,努力开拓建设领域。完善建设机制,强化项目管理,提供有效的各项公益性服务,提高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三、实施“八大工程”,切实做好2006年工作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对于继续保持良好势头,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至关重要。按照“十一五”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部署,今年全省农业工作重点实施“八大工程”,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6%,粮食总产达到160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农产品出口和直接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实现“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   (一)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步阶段,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又要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落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和措施。今年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nbsp   1、抓好新农村建设示范。一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全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专题调查,广泛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市情县情乡情村情,认真构思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思路和措施,使新农村建设与当地的发展水平、区域特点、产业特色、文化特征和群众需要相适应,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二是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先行。制定规划要具有前瞻性、配套性、和谐性和包容性。按照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情况分类指导,科学合理规划,循序渐进推进,努力使规划成为引领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的标尺。三是抓好新农村建设典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典型,培育典型,总结典型,树立典型,用典型指导和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根据各地不同特点,重点抓好农业生态旅游型、城市近郊型、设施农业型、粮食主产型、特色产业型等各类典型示范,先行试点,探索模式,取得经验,进行推广。各级农业部门在计划安排、工作部署、项目资金、力量配备等各方面向典型村倾斜,并做好操作层面上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准备。四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村容村貌整治,不仅是群众十分关心、要求十分急迫、受益十分直接的问题,而且是短期内最容易见效,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按照村屯整体规划,在协调各方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发挥农业部门自身的职能作用,从实现“五化”(庭院净化、路面硬化、周边绿化、街道亮化、村屯美化)的要求切入,从推进农村能源项目做起,在全省,具备综合发展能力的村屯,开展农村能源工作试点,重点解决柴火垛、厕所、猪圈等脏乱差和亮化问题,改善农村环境,治理村容村貌。   2、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发展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省委、省政府将在3月中下旬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重点研究部署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制定政策,落实资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牵好这个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政策,采取措施,加强调研,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发展意见,建立评价考核办法,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用现代工业成果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的生产方式经营农业,用现代的科学知识武装农民”的要求,积极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要率先抓好大连、沈阳及部分县先导区、现代农业基地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产业化、设施化、机械化、市场化、组织化、知识化等“十化”的进程。重点建设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形成规模,提高水平;推进辽西北地区设施小区建设,实现户均一个致富项目;加大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力度,使6%的乡村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二)两大基地建设工程   实施“三五”战略,推进优质粮、设施蔬菜、水果等五大优势主导产业,油料、中药材、花卉、食用菌等五大区域特色产业,向五大区域集中。   1、加快主导产业发展。一是优质粮产业。突出抓好21个产粮大县,重点建设14个优质水稻、18个专用玉米和10个特色杂粮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优质水稻850万亩、专用玉米1000万亩、高油大豆300万亩。继续推进优质水稻百亿工程的实施,总产达到90亿斤以上。落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政策。二是设施蔬菜产业。以日光温室为重点,加快育苗中心建设,加速新品种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突出发展设施蔬菜小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三是水果产业。重点建设环渤海湾地区50个苹果基地,抓好水果套袋技术推进,提升质量;抓新品种和第三代水果的引进推广,提升水平;抓水果产业化水平,提高附加值。促进我省水果产业的升级。   2、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一是油料产业。重点建设17个高油大豆生产基地、4个大豆良种繁育基地、10个花生产生产基地、2个良种繁育基地。二是中药材产业。突出区域优势,重点建设6个中药材生产示范区,2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中药材批发市场。三是花卉产业。重点生产高档花卉,建设5个球根花卉种球生产繁育基地、6个鲜切花及花卉苗木种苗繁育基地,扩大百合、菊花出口规模。四是食用菌产业。重点抓好金针菇、花菇、双孢菇等适合国内和国际市场需要的品种开发,稳步扩大生产规模。   3、加快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围绕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围绕产业集聚,促进加工集聚,培育龙头企业集群。从今年起,将支持发展优质粮龙头企业30个,蔬菜加工企业10个,果业龙头企业10个,油料龙头企业13个,中药材、花卉、食用菌龙头企业各10个。   (三)农业科技提升工程   以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为核心,依靠科技提升产量、品质水平,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破解新品种培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机配套、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领域的技术难题,抓好重大增产技术、节本技术、精深加工技术以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的研发,形成一批有突破性重大科技成果。今年4月,省里将召开农业科技大会及农业科技成果交流会,研究制定推进政策和措施,搭建农业科技成果交流平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进程。   2、加强农业科技推广。要加大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力度,延伸推广链条,强化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着力推广超级稻栽培等十大适用技术,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施肥结构,重点抓好粮食、蔬菜、油料和水果等主产区的测土施肥工作,实现全省三年一轮回计划。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推进水稻、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农机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积极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推进农机装备结构调整。   3、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要以培养新型农民、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全省培训100万人,使受训农民掌握1-2门实用技术,具备一项致富本领,加速推进户均一个致富能手目标。扩大“阳光工程”规模,整合现有的培训体系和社会培训资源,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基地和就业安置基地。开展引导性培训2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实现转移10万人。   (四)外向农业工程   认真贯彻全省对外开放会议精神,农业开放要迈出大的步伐,做出大的贡献。要跳出就生产抓生产的圈子,以大开放促进农业大发展。继续实施农产品出口倍增计划,从资金上加大支持力度。要抓好重点项目,培育好招商实体,加大农业招商力度,重点推进100个合作项目,培育20个招商主力军。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开拓市场,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和水平,重点建设200个农产品出口基地。主攻8个重点国家和地区(日、韩、俄、东南亚、澳大利亚、南美、欧盟、阿拉伯),集中举办好5个大的展洽交流活动。加强农业技术经验交流,广泛开展合作,拓宽农业合作领域,继续举办好中日韩农业论坛,组织好日台的农协农会经验交流,加强与以色列的农业技术交流,加大对日俄的劳务输出。   (五)循环农业工程   要以提高土地、能源、水及农业投入品利用率,保护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农机节能、集约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户用高效炉灶、秸秆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等技术。推进我省节约型农业建设,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点推广6项节能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一是生态农业模式。抓好全省10个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建设24个生态农业示范村。二是旱作节水农业模式。抓好部省级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抗旱保苗节灌技术集成模式推广力度,实现示范基地一次播种保全苗。三是保护地配水模式。以高效灌溉节水施肥为核心,加快推广保护地节水设备与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四是节种、节肥、节药、农机节能高效利用模式。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大品种引育力度,发展稳定的制种基地;扩大沃土工程实施规模,通过“增、提、改、防”,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开展农作物重大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加强优势农产品有害生物非疫区建设,完善疫情监管、监测、检查和扑灭处理系统;积极推进10大农机节本增效技术,加快研发节能型农机设备,增加农民购买农机节能设备补贴。五是保护性耕作模式。积极探索保护性耕作推广实施的长效机制,研究推广保护性耕作的主推机具、技术路线、示范基地的管理模式,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六是农村能源建设模式。加大推广北方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群组模式力度,实现推广“四位一体”2.6万户、“吊炕”10万铺、太阳能房10万m2、太阳能热水器7万m2,建设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2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20处的目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nbsp  (六)创新机制工程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全面落实农村各项政策,抓住主要矛盾,推进制度创新。一是建立解决农村土地纠纷的长效机制。在全面落实土地二轮延包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和流转行为,探索建立&nbsp“依法、自愿、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纠纷仲裁体系,研究制定农村征地补偿费分配办法。二是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制度,切实加强监督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机制,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在继续抓好清债的同时,制定防止发生新的村级债务的意见。三是继续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认真总结和推广辽阳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经验,推进以“机构区域设置、体制县级管理”为主要模式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逐步构建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四是积极推进农业立法进程。重点抓好《辽宁省农机条例》、《辽宁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立法调研,抓好《辽宁省肥料管理办法》立法的前期调研论证。   (七)完善体系工程   在全面推进农业“八大体系”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三大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集中力量,着力推进&nbsp“1+1”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全省每村建一个信息服务站,每站设一名信息员;建设全省农业数据中心、农业专家咨询指导两大系统;搭建金农信息资源、金农热线声讯、金农通短信息三大平台。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在完善部、省级质检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抓好市级质检中心建设项目,建设23个区域性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建设和完善我省农业标准体系,今年内要基本建立起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和内容。新建以水稻、玉米、蔬菜和水果为主的无公害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8个。继续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进一步健全“三品”工作体系;加快产品认证,扩大总量规模,采取认证补贴等方式支持农产品认证;实施“三品”整体推进,强化“三品”管理,在试点基础上大规模推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测品种由蔬菜逐步扩大到水果、粮食、油料和经济作物等,范围扩大到全省14个市。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继续深入组织开展农资打假工作。三是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村经营方式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创建工程,省市县三级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家,实施集中培训,重点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好章程,建立好制度,完善内部机制,明晰产权关系,规范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合作层次和服务水平,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同时,要组织好立法调研,尽快出台《辽宁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条例》,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   (八)“开发扶贫”工程。进一步加大对扶贫开发资金的财政支持,按省财政支出增长比例同比增加扶贫开发资金,确保实现35万。争取实现4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一是实施整村推进。建设一批产业化基地村;省、市共同扶持,安排面上贫困地区100个贫困村。二是推进产业扶贫。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户贷款贴息。三是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安排部分财政资金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继续做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四是继续实施移民扶贫。省安排财政扶贫资金1920万元,实施移民扶贫3200户,各相关市、县相应安排资金与省资金配套。五是继续抓好定点扶贫工作。抓好省(中)直单位定县、帮乡、扶村工作。动员社会力量帮助贫困地区搞好扶贫开发。   实施“八大工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措施,2006年要全面启动,组织实施,“十一五”期间要坚持不懈,扎实推进。省里对实施“八大工程”已经明确了任务和责任分工,今后的工作指导和资金投向,要重点向“八大工程”倾斜。各级农业部门要具体分解任务,责任落实到单位和负责人,确保“八大工程”每项任务、每个环节、每项措施都有人负责落实。各地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项重点工作要有明确的落实措施和实施步骤,确定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每个时期抓什么都要搞得明明白白,确保各项重点工作有具体计划、有进度要求,有条不紊地推进。   现在,全省备耕春耕生产在即。总的看,今年春耕生产形势要好于去年。水库蓄水量较为充足,灌区水田供水形势较好;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粮食价格稳中有升;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充足,价格有升有降,总体平稳;由于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生产热情不减。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年春耕生产的不利因素依然不少。去年秋季底墒不足,冬季降水明显偏少,部分地区特别是辽西北地区有近800万亩耕地有潜在旱情;受阶段性暖冬气候影响,农作物病虫害总体上将偏重发生;随着生产购资高峰期的到来,农资价格还可能上涨;据调查,在惠农政策的鼓励下,粮食作物面积比重将继续增长,预计增长2%以上,偏爱粮食生产,无疑影响其它经济作物的发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存在粮食惜售心理,农民自筹生产资金准备不足;部分地区还存在备耕春耕生产工作不位的情况。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不利条件,各地区、各部门要提高敏锐性,增强紧迫感,及早动手,精心组织,全力以赴,切实抓好备耕春耕生产,高标准、高质量地打好春耕生产这一仗,为全面完成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各项任务开好头,起好步。   同志们,回顾“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展望“十一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做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当前的好形势,更是意义重大。我们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新跨越、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努力奋斗!
页面功能&&〖字体:&&〗&&〖〗&&〖〗
主办单位:辽宁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
小组成员:省委组织部 省委宣传部 省委政研室 省直机关工委 省经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财政厅
     省人事厅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省国土资源厅 省建设厅 省交通厅 省农委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省海洋与渔业厅
     省商业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厅 省环保局 省统计厅 省政府研究室 省政府金融办
承办单位:辽宁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信息中心
ICP:辽B-2-4- 备案号:辽ICP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师父和师傅有什麽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