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在广州天河区棠下花店南边大街有一家店做美容的想找一个合作伙伴

棠下是历史原棠下村西部,曾改名棠西村,后恢复原名棠下村,建国前棠下包含棠西荣和棠东华两部分,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行政土改,棠下村被一分为二,原属棠西荣的(大社)丰乐社和棠东华的东北社、东南社、菱角社共同组成棠东,而原属棠西荣的福善社、北社、新墟社共同组成棠西,后来上社村从一条独立小村划入棠西荣共同自然组成承袭了棠下古名,棠东华名号为棠东史称大棠(亦称东棠下)。清乾隆初年鹿步司棠下村棠西荣街,棠西地带位于广州东部比邻棠东,棠下范围东起车陂路,西至华师大东围墙,北至北环高速路,南临与珠江紧靠。棠下东南涌、棠下涌从珠江流过棠下,村庄分东、西村,两河景色秀美。据(天河区志)的记载,天河所在地区为古百越地,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南海郡,郡治在番禺,棠下属番禺管辖,古史记:棠人不是寻常部族,棠人先祖祭祀之神,护佑之神便是水月宫庙堂,甘棠树便是棠人灵魂树,他们赖以生存在珠江母亲河周围,棠人以农业耕种为主,棠人穷都是在粗衣简食中磨出来,他们在纪念甘棠树下的经历形成,便在棠人长期勤劳世代相传的传统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中文名称 棠下外文名称 Tangxia别  名 鹿步司棠下乡棠西荣、棠西村、大棠行政区类别 行政村所属地区 广州市天河区棠下街道邮政区码 510665地理位置 广州东部面  积 棠下街7.42平方公里;棠下村约6平方公里人  口 四千余人方  言 粤语气候条件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著名景点 毛主席视察纪念馆、水月宫车牌代码 粤A部  族 棠人棠德棠德小学广州市为妥善安置广州老城区拆迁户的住房问题,由广州市政府出资建设棠德社区,棠德形成于九十年代,“棠德”一词出自古籍、古诗词中有:“耕道而得道,棠德而得德”(耕种真理而得到真理,棠取自甘棠树下的经历)。“棠德”的意思是:“像甘棠树下的经历那样用勤劳双手世代相传去追求高尚完美的道德品质。”棠德南下辖有棠东、棠下。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为中山大道中山大道西棠下棠西荣广州市中山大道位于广州城区东部,1925年开始修建,路线呈东西走向,全长约14公里。西接天河区天河路,东至黄埔区黄埔东路,横跨天河、黄埔二区,全长14.8公里,是广州东西走向的干道之一。广州中山大道快速公交线广州BRT。西起天河体育中心,东至黄埔夏园,共设26个BRT站点。包括体育中心、石牌桥、岗顶、师大暨大、华景新城、上社、学院、棠下村、棠东、天朗明居、车陂、东圃镇、黄村、珠村、莲溪、茅岗、珠江村、下沙、乌冲、黄埔客运站、双岗、沙浦、南海神庙、庙头、南湾及夏园站。其中,岗顶站和师大暨大站是世界上最长的BRT站点。中山大道西棠下棠东华1925年,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提出了一个就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方大港,为了实施他的计划,就必须得打通广州市中心与黄埔之间的道路,广州市政府动员了大量劳动人民,尤其是石牌村、上社、棠下村(棠西荣、棠东华)车陂、黄村、东圃、珠村等城中村的人民,日夜奋战,终于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就完成了道路的建设。因为这是由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所提出的计划,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为中山大道。1987年为了迎接六运会的到来,就把它拓宽为48米的混凝土马路。大棠春秋棠下福善别名《棠下春秋》鹿步司棠下乡南宋初年开村,“棠下”这个名古已有之(亦称棠溪)。“棠下”的得名,取自“甘棠树下”之意,其源自一美丽的传说《棠下开村的故事》。而“棠溪”的得名,则是源于它有三条小河叫棠下涌、棠下新涌、棠下东南涌(古时“涌”、“溪”都是小河的意思),这是棠人赖以生存的珠江母亲河。目前广州东部面积最大的棠下街道,这片土地饱受古典乡村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勤劳世代相传的理性光芒,这里曾经是广州农业生产运动发祥地,以农业和生产量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以水月宫灵气协助国军平定军阀叛乱的策源地,以惊人的士气发起冲锋,一举击溃敌军。捍卫了民国时期政权,也成就了自己在旧社会时期著名的五虎村,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地方强大的集体力量,在近六十多年来,棠下美丽与曲折历程中这片一再让世人惊叹的土地上,曾经上演了怎样的各阶段历史剧。前棠下东北社棠下水月宫,前棠下中心的灵魂风物,它见证了甘棠树下的经历和棠下跌宕起伏的命运,在水月宫的神灵,棠人称她为水月观音菩萨,棠下两街以水月宫为界,东为棠东华含东南社、东北社、菱角社,西为棠西荣含丰乐社与上社、福善社、新墟社,北上为山,南下为珠江(棠西、棠东、北山、海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古代的棠下隶属番禺县鹿步司车陂堡,1952年棠下脱离车陂堡,独立设乡。1953年6月广州市设立黄埔区,由番禺县划归黄埔区管辖,棠下乡被划入黄埔区,成为广州市的一部分,1953年9月土改棠下乡被一分为二,被拆分为棠西乡、棠东乡。鹿步司棠下乡1957年棠西乡恢复原名棠下,棠东乡启用棠东,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广州棠下,成为棠下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一笔。1973年8月成立东圃人民公社,棠下、棠东随东圃公社划归郊区管辖。1984年2月广州郊区撤销全区15个公社,东圃公社改称东圃镇。日国务院批准广州市设立天河区为市辖区一级政权机构,棠下由广州郊区划归天河区管辖。棠下脱离东圃镇,1997年12月获广州市文明单位称号棠下街成立,棠下划入棠下街,日东圃镇撤销解体,棠东划归棠下街,水月宫的观音菩萨又一次显灵见证了棠下命运,被拆分半个世纪的棠下再次统一,东棠下、棠下范围再次统一了,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六十多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发展的环境中,棠人创造了经济奇迹,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分分离离合合的棠下,它也找到了通过振兴搞经济发展来壮大自己的富强之路。完整的棠下在哪里,也许近半个世纪执着的寻找,已经有了答案,在这一漫长的寻找中,所经历的大悲大喜,不仅成为棠下人的集体记忆,也书写了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水月宫甘棠树下甘棠树棠下村的开村有一个十分美丽的传说,水月宫一带绿草如茵,溪水晶莹,花香鸟语,翠竹横斜,杨柳依依,还有一株高大的甘棠树,一天一位衣衫褴褛、憨厚诚实的青年大汉路经此地,坐在甘棠树下,顿觉得沁人心扉,不知不觉就睡着,梦中一位白发老翁告诉他这是块风水宝地,是个好有发展前途的地方,如今赠给你,你就做这里的主人吧!”说完,跨上仙鹤,腾云而去,青年一觉醒来,举目四望,发现此地果然是个好地方,便决定扎根于此。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开辟出一块块良田。此后不懈努力,世代相传,这里就成了鸡鸣狗吠,炊烟袅袅的村庄。为纪念甘棠树下的经历,人们把村子命名为“棠下”以后,潘姓、钟姓、梁姓、李姓、苏姓人家相继迁来,开发繁衍。棠下村不断壮大,前棠下村两街棠西荣和棠东华,按福善社、丰乐社与上社、东北社、东南社,共4段,1953年由于行政土改棠下,西部棠西荣(福善社-上社-北社-新墟社)承袭了棠下的古名,而东部棠东华(丰乐社-东北社-菱角社-东南社)名号为棠东,故民国时期同属棠下,从此旧社会时期著名的五虎村棠下村两街棠西荣与棠东华被分成棠西与棠东两大行政村,棠下开村的美丽传说终归棠下,风水宝地水月宫归属棠东(东棠下),这是天河区最美丽最曲折的真实历史故事。天河区最有灵气的寺庙水月宫天河区原是广州市郊区的农村,百姓们都信神佛,天河区庙宇水月宫,除建筑价值外,皆因其灵气而著名,从而保留至今。为古代志书志所记载的是棠下村水月宫。天河区最有灵气的寺庙水月宫,说水月宫最有灵气,皆因其有两个传奇的故事。一是古代志书记载和举人题联。二是信赖水月宫的灵气,协助国军平定军阀叛乱。故事一。古代志书记载和举人题联。水月宫据民国20年(1931年)版《番禺县续志》记载:“观音庙,乾隆初棠下乡人建……乾隆庚子乡人李名奇有记。又相传每年棠下收租食物必先供奉然后才散食,耕丁欠租牵牲入庙内,牲即不育,故欠租者不畏佃主而观音之烜赫云。”其大意是:观音庙(水月宫)清乾隆初年由棠下乡人所建。李名奇是棠下乡举人,曾在庙内柱上题有对联:“乾隆,庙建戊辰,越廿五载重光,奇之生,同此岁、月、日、时,周甲始登科,承先祖经营,劳堪称慰;嘉庆讼成壬戌,历卅六载而再犯,树之大患在庚、申、坤、未,旁门能消煞,荷灵神点庇,泽普无疆。”其意为:水月宫在乾隆戊辰年间建成,经过25年再重修,李名奇是在建庙的那年那月那时出生的,60岁才中举人,这座庙和各项事业靠先辈经营而得,感觉满意安慰;而在嘉庆壬戌年间,曾经和龙眼洞人因水利而打过官司。门口的大榕树每当庚、申、坤、未之年会有事故发生。而在增开过旁门之后,得到神灵的庇护,棠下乡便安然无恙。李名奇将自己的身世与水月宫的灵异连在一起。村民在水月宫求神灵庇佑县志记载,每年棠下乡人将收租得来的东西先供奉观音,然后才分发给各户。耕丁。如佃农欠租不交,佃主就将他的牲口牵入庙内,牲口就不能再生育。所以欠租者不怕佃主而怕观音的显灵。这段记载,显然有迷信色彩,但是否牲口因被牵入庙,受到惊吓或巧合等原因导致不能生育也有可能。在当时一些现象不能做出合理解释时,人们往往用神鬼显灵来补充。故事二。信赖水月宫的灵气,协助国军平定军阀叛乱。民国时期天河地区深得民心的平叛战斗光辉事迹,强权可以逞能于一时,但时机一到乡民百姓则群起而攻之,旋即土崩瓦解。史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在此再次得到印证。水月宫协助国军平定军阀叛乱民国13年(1924年)9月,孙中山在韶关誓师北伐。11月,孙中山离穗北上,次年3月病逝于北京。广州局势十分复杂。民国14年(1925年)6月,驻粤滇军将领杨希闵,桂军将领刘震寰发动叛乱,控制广州珠江北岸。大元帅府迁往河南(今海珠区)士敏土厂办公,下令罢免滇军将领杨希闵,桂军将领刘震寰的职务,并命令在韶关的粤军回师平叛。滇桂军驻扎在东圃地区、瘦狗岭和广九沿线一带。他们军帽上有着一条红色的辫带,因此当地老百姓多叫他们为“红头军”。该军纪律松弛,叛乱后设防至员村、石牌、沙河附近时违纪更严重,经常强买强卖,找大床当铺板。他们性好食辛辣味,路过菜地,刚出土的姜苗也被拔光,造成军民关系非常紧张。当地流传着“红头军,瞓(睡)大床,搵(找)姑娘,食子姜”的顺口溜。6月12~13日,粤军东征军回师,沿广九铁路(今广深铁路)向广州进发,并派人到各村联络,要求组成农民自卫军协助平叛为讨平滇桂军叛乱,广州国民革命政府命令东征军回师广州,并派人到棠下村联络,要求村民协助平叛。因信赖水月宫观音菩萨有灵,村中父老在水月宫商讨,经研究决定在庙里组织临时救护站,同时派出村民随部队支援。村民按福善社、丰乐社与上社、东北社、东南社共4段,每段派25人,共100人左右,任务是做向导、运送弹药、后勤煮粥送饭、组织担架运送伤病员等。初期国军还计划给支援人员发放枪支,后来因从黄埔军校发运的枪支弹药未及时运到,村仅有几支毛瑟单响步枪又留作治安联防之用,最后决定这些人员准备一些铁罐,到时在罐中放鞭炮,佯装机枪声,以补火力不足。军民出发前夕到观音庙内烧香以求神灵庇佑。在阵地战斗中,双方对峙,关键时候,有点痴呆的村民潘有顺突然站起来,大呼:“冇有怕(不要怕)!,冲啊!” 结果潘有顺被敌人子弹打中,负伤,但他仍然大呼大叫,发狂似的向敌军阵地冲去。敌军顿时一片慌乱,军民于是士气大振,一齐高呼“冇有怕!”发起冲锋,一举击溃敌军。战后评功时认为潘有顺虽违反纪律,但勇敢不怕死,振奋了士气,应当受到表扬。后来人们都叫他傻司令。但人们相信,这是观音菩萨显灵。讨平叛军后,广州国民革命政府派人到棠下乡感谢乡民的支持。国民革命军何彤旅长等几十人从城里乘搭广九车到车陂站,下车后浩浩荡荡,迈着整齐步伐,打着战鼓,奏乐进村,棠下村乡绅父老和村民也列队在水月宫前夹道欢迎,并在庙内设宴招待。为表彰平叛相助,密切军民关系,何彤旅长还送来烧猪一只,供奉神灵后分派各人。军民再三烧香叩拜,酬谢神恩。水月宫又称观音庙。据佛家经典所载,观音有33形态之说,其中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是观音看水月的形态,因此观音又称水月观音。观音以救苦救难著称,是民间尤其是妇女最崇拜的菩萨。水月宫位于棠下街棠东新庙前街13号。此庙属番禺鹿步司棠下乡两街棠西荣、棠东华各自然村共有,俗称众村庙。始建于南宋,修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993年初,重修时填高地台。年再次重建,大部分使用新材料。该建筑坐北朝南,两进三间一天井,通阔25米,通深30米,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前临街口,为两段街(棠东华与棠西荣)交界处,左右均为6层楼房。该宫在清《番禺县志》和民国《番禺县续志》中均有记载,在天河区旧社会被人们称为‘十八乡总舵’,是当时较为兴盛的观音庙之一。两进大厅的屋顶都是硬山顶,正脊为龙船脊,脊身有一些彩色灰塑,人字形封火山墙,瓦面铺作碌灰筒瓦。青砖砌墙,勒脚和门框部分用花岗岩。屋前有檐廊,较窄,没有檐柱。屋檐有文字瓦当,檐下有彩色雕花檐档。大门门额有石刻牌匾,上刻阴文“水月宫”,笔画流畅有力。传说是清末有“岭南第一才子”之称的宋湘(年)所题。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上联:“莲性闻香皆宝筏”,下联:“杨枝垂荫即甘棠”。门联为本乡举人李名奇所题,描述观音端坐莲花之上,手持杨柳枝的状态。门联上方有浮雕的蝙蝠像。门额上方有壁画,光鲜艳丽。头门面宽3间,进深3间。天井两边有走廊,卷棚顶,有两根四方石檐柱。后堂大厅前面有一廊,卷棚顶。靠天井处有两根八棱檐柱。厅内有四条圆木金柱,上有对联。神坛上供奉着观音菩萨。棠下村福善社钟氏始祖维新钟公祠钟姓也是棠下的第一大姓,始祖钟维新,其祖先为宋朝将军,钟维新的祖父钟永,有一子钟洪基,钟洪基有二子:钟维章、钟维新。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钟维新迁居棠下。钟维新有三子:钟友儒(早逝)、钟云涧。钟云涧留居棠下。棠下钟姓今传31代。钟维新,棠下村钟氏始祖,北宋防御使钟轼的第五世孙。兴教钟公祠钟兴教,棠下村钟氏第二世祖。(原棠下村菱角社钟氏始祖)兴教钟公祠一政钟公祠钟一政,棠下村钟氏第三世祖。一政钟公祠南溪钟公祠钟南溪,棠下村钟氏第八世祖。南溪钟公祠湛川钟公祠该祠位于棠下街棠下村达善大街27号。建于明代,清末重修,其后20世纪80年代,1993年和2003年5月再次重修。祠坐西朝东。两进三间一天井,通宽9.86米,通深16.20米,占地面积159.73平方米。前面临街,街对面是4层房,左边临巷,右边为6层民房。花岗石门框和门枋,门枋上悬挂黑漆木匾金字&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馆&。无上下款。檐板雕缠枝花纹图案。硬山顶,正脊为龙船脊,瓦面铺作碌筒瓦,滴水剪边,青砖砌墙,花岗石勒脚。第一进面阔一间9.86米,进深两间4.4米。大厅中有花岗石柱两条,高4.40米。第一进后的天井长4.97米,宽3.10米。天井两边有卷棚廊。天井中心起棚。并与前后进封闭连接。第二进面宽一间9.86米,进深两间6.8米。共有三十七架,大厅中有花岗石柱两条,高4.40,米。第二进大厅上有会议桌和两长椅。年初,该祠是棠下第一农业社社址,1956年又做棠下高级农业合作社社址。龙葵钟公祠该祠位于棠下街棠下村达善大街49号。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咸丰十年(1860),1994年和2003年。坐西朝东。三进三间,通面阔21米,通进深48.70米。建筑面积1022.7平方米。三进大厅都是硬山顶,龙船脊,脊身有灰塑狮子,花卉等,两端是镬耳封火山墙。青砖石脚墙。门前有檐廊,瓦当有文字,没有滴水,檐下有壁画,檐廊左右各有一个石包台,上面各立有两根花岗石4方檐柱,其中中间两根檐柱柱头上有柱衬。两根檐柱之间有木质虾公梁,横梁上满是繁复的雕花,上面的斗栱上也都有雕饰,挑尖梁上的横梁,驼峰,斗栱以及昂嘴上同样满身雕花,封檐板雕花精美。墙壁上有壁画,中间的一幅是&春满乾坤&,左边包台上方墙壁上的是&三口吉庆&。壁画都是很精美。大门门板漆成黑色,有铜门钹。石门额阳刻繁体字&龙葵钟公祠&,无上下款,石门联阴刻&青山环廊北 绿水绕祠前&。落款&钟和春&(该村清代举人)厅中供奉&明十三世祖考龙葵钟太老府君神位& 据族谱记载,钟延圭()字应文,号龙葵,棠下钟氏第十一世祖,钟湛川之叔。2002年7月,毛泽东视察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旧址(湛川钟公祠,龙葵钟公祠)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世美钟公祠该祠位于棠下街棠东村正南大街西头。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咸丰十年(1860),坐西朝东。两进两间,通面阔21米,通进深48.70米。建筑面积1022.7平方米。两进大厅都是硬山顶,龙船脊,脊身有灰塑狮子,花卉等,两端是镬耳封火山墙。青砖石脚墙。门前有檐廊,瓦当有文字,没有滴水,檐下有壁画,檐廊左右各有一个石包台,上面各立有两根花岗石4方檐柱,其中中间两根檐柱柱头上有柱衬。两根檐柱之间有木质虾公梁,横梁上满是繁复的雕花,上面的斗栱上也都有雕饰,挑尖梁上的横梁,驼峰,斗栱以及昂嘴上同样满身雕花,封檐板雕花精美。头门面宽2间,进深1间,平面形状如凹字形,中间内凹的部分是大门,门口两边有门墩。门额挂有一块木牌匾,上书:世美钟公祠,下款:壬午年,无上款。世美钟公祠室内改建较大,大部分柱子换成砖柱,梁托雕花精美。钟世美,棠下村钟氏祖先(原棠下村菱角社钟氏始祖)(今棠东)棠下村丰乐社潘氏始祖棠下大社棠下的第一大姓是潘姓,棠下大社(丰乐)与上社和福善的南边大街、迎福里一带是他们的聚居地。相传他们的远祖是中原古潘国人,其地望可能在今河南固始县。西晋时,荥阳中牟潘氏已成名门望族,故棠下潘氏以荥阳为堂号。棠下大社(今棠东丰乐)建有兰溪潘公祠,与上社潘氏同宗同源。前棠下大社(丰乐)棠下潘氏与棠下钟氏都是中原人,本有姻亲关系。潘氏远祖潘美与钟氏南迁始祖钟轼是翁婿关系。宋太祖时候,潘美率兵抗辽,与大将杨业不和,导致兵败将亡,被朝廷追究,株连九族。其族人、亲眷南逃百越。钟轼隐居番禺慕德里司马腾堡村(今从化市屈洞村)。潘氏族人亦在广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带隐居,钟、潘两姓世代友好,和睦相处。故民间有“凡有钟氏聚居地,必有潘氏毗邻”之说。这是古代传说,本村老人在整理族谱和寻根过程中,发现这个传说是受小说《杨家将》影响所致,潘美是宋朝开国大功臣,而且棠下潘氏是潘美后人。兰溪潘公祠位于棠下街棠东村丰乐社大塘边街10号(原棠下大社),始建于南宋,清末修建,民国13年(1924)曾做济美小学。建国后做过生产队队部,1999年重修时主要是首进改盖绿色琉璃瓦,室内改铺粉红地板砖,新绘壁画。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3.6米,总进深42.4米,建筑占地面积576.6平方米,三进均为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首进为绿色琉璃瓦。第二、第三进为碌灰筒瓦。青砖墙,红砂石勒脚。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廊立有两根方身石檐柱,檐柱与山墙之间为木虾公梁,梁架上有雕花。封檐板雕有“回”字形纹饰,山墙墀头上有灰塑花纹。石门额阴刻“兰溪潘公祠”。石门联阴刻“凤毛欣济美,麟趾庆兰溪”。门联上有蝙蝠兽面浮雕,门额上方墙上端有壁画。大门口两边有石门枕。内有两根砂岩石八棱后檐柱。中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十一架。有两根砂岩石檐柱,4根坤甸木圆金柱。设有屏门,上悬木匾,书“济美堂”。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两根砂岩石八棱檐柱。眀间有一古神盒,上面有古朴的人物花卉。后墙有两根八棱檐柱。天井放有一块花岗石匾,上刻“启明”二字,上款“民国甲子”。下款“季秋吉旦”。为不忘祖荫,其玄孙尔政、尔昌、尔旺分支棠下丰乐社后,在丰乐大塘边建了兰溪祠堂,取名济美堂,供奉盘兰溪夫妇神位。潘兰溪,棠下村潘氏二世祖(今棠东)皆因皇帝牌匾逃过清兵烧毁而保留至今历史最悠久最让棠下人骄傲的兰溪潘公祠棠下最早的潘氏太公祠堂皆因有皇帝赐的牌匾而逃过清兵烧毁而著名的棠下大社(丰乐)兰溪潘公祠按资料记载,潘达微生在鹿步司棠下乡棠西荣街,为安葬黄花岗烈士,潘曾经将祖屋典当,祖屋数易其主,近年在村委会和文博爱好者的努力下得以保全,并在2001年定为广州市内控文物。在祖屋不远,有潘达微的太公知祠堂——兰溪潘公祠,也是普通的岭南祠堂的格局,并不格外豪华。1913年,与潘有交往的同盟会会员、警察厅长陈景华被清兵缉捕,潘也受到牵连,清兵追到棠东村,曾准备烧毁兰溪潘公祠,后来还是见到祠堂内皇帝赐的牌匾,士兵不敢烧,只好把祠堂封了(牌匾文革时期被烧毁)。潘的父亲是清朝的武官,祖上有皇帝赐匾,至少也应该是知名的乡绅——历史就是这样的耐人寻味,反清的革命者出身于官宦人家,宗祠又要靠自己所反对的皇帝的面子来保全,可见推动历史进程的艰难。潘达微的—生,着力建设一个人人平等的平民社会,而今天的棠人,带着浓郁的平民气息,如果真如文物部门和学者所愿,在棠东建成纪念潘达微的纪念馆,也应该符合潘的精神。梅溪潘公祠又称慕隐潘公祠,位于棠下村丰乐上街(今棠东)丰乐上街,是丰乐社梅溪房的祖祠。梅溪的来孙慕隐分支丰乐,居上街。在丰乐上街建有梅溪祠堂。因只有二进,规模较小。坐西向东,长22米,宽13米,面积286平方米。供奉梅溪夫妇和慕隐夫妇神位。建国后曾作过生产队队址。德珍潘公祠潘德珍,棠下村潘氏兰溪房祠堂。尔政潘公祠尔政潘公祠、尔旺潘公祠、尔昌潘公祠,棠下村潘氏兰溪房在丰乐的祖祠。( 兰溪潘公祠,梅溪潘公祠 )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棠下杰出人物传棠东人纪念潘达微潘达微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他的功绩已镌刻在黄花岗上,彪炳千秋,潘达微出生于天河区棠下街棠东(东棠下),他15岁就出外干革命,常受通缉追捕。由于怕连累乡亲,非必要他甚少回家乡,而且由于知道干革命的危险,一旦暴露身份,便会株连九族,所以遂谎称自己是南海人。但尽管如此,他的故乡仍受到连累。当清兵追到棠下乡棠西荣街找不到潘达微,就准备烧潘达微的太公祠堂——兰溪潘公祠,可是当时祠堂上挂着一个皇帝赐的牌匾,士兵不敢烧,只好把祠堂封了。(牌匾文革时期被烧毁),却烧了潘达微家族潘溢祖的花厅和尔昌祖的书房、花园。从此之后,潘达微再没回过故乡,他的子女也便和故乡的亲人失去了联系。2001年是潘达微诞辰12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历史名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美术馆、广东中山图书馆主办了纪念潘达微诞辰120周年暨广东早期漫画史料展,并于8月14日举行开幕式。知道这个消息后,天河区棠东的乡亲父老奔走相告。开幕那天,天河区政协覃盛初、符勤兵、蔡国强3位副主席来了,棠东委会的乡亲父老开着车来了,潘派崧及十婶来了,潘晶及他去了美国定居的儿子也来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特殊的场合,潘家后人和乡亲欢聚一堂,参加了这个隆重的开幕式,以特殊的方式纪念潘达微诞辰120周年。日,潘达微唯一健在的女儿潘剑波和潘达微的四儿媳刘玉琼及其一双儿女潘经纶、潘灵君专程从香港、澳大利亚赶回广州,参加10月9日广东省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暨省政协文史委、省美术馆编的《魂系黄花——纪念潘达微诞辰120周年》一书首发式活动前,表示要回父亲生活过的乡下看看。10月7日,村委会一早就派车到东方宾馆迎接潘氏一行,首先把他们送到黄花岗公园,拜祭七十二烈士和父亲的陵墓后,便驱车前往故乡棠下街棠东。潘剑波拄着拐杖,在乡亲的搀扶下,来到了棠下街棠东启明大街6巷8号——潘达微的祖居。他们面对着这残旧的父辈的祖居,潘氏一行感慨万千,先后在这祖屋前拍摄留念。随后,他们在乡亲的带领下,参观了正在重修的兰溪潘公祠,游览了故乡的街道。所到之处,乡亲们前簇后拥,欢声笑语,迎接历史名人的后代,海外的亲人。潘达微唯一女儿潘剑波中午,村委会盛情地招待潘剑波一行。潘家的族人都来了,大家频频向潘剑波一行敬茶,倾诉着各自的思念,畅谈着潘达微的生活细节,缅怀着潘先生的革命事迹。在频频的举杯中,在絮絮私语中,在泪花与欢声笑语中,潘达微的后人圆了几十年的故乡梦,而故乡的亲人也尽情地表达了他们对潘达微无穷无尽的思念。棠下棠东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在本村出生的历史名人潘达微民国时期天河地区最具国际意义的营救棠下村人营救美国飞行员(陆霄菡画)此事由1996年编者采访记载。当事人潘惠其已经病故,当潘太太从床底下把佩刀找出来时,两眼已有泪花。美军飞行员所赠送的其他东西都销毁了,潘太太以佩刀用来砍柴为理由保留了下来。日上午,盟军机群袭击天河机场。据目击村民回忆,日机一听警报就四散飞走。一架美军重型轰炸机B49轰炸完后可能还想炸什么,多盘旋了一下,结果落后了。被飞回来的日机截住,几架围攻。盟军战机在击落日机一架后,也被日机击落,飞行员被迫跳伞,降落在棠下乡北面的山岭。次日早上,棠下乡青年农民潘流泰上山砍柴,见到在山上野坟的棺材中向他求救的飞行员。潘流泰不懂英语,当即回村找潘惠其商量。潘惠其曾在香港读过书,略懂英语。当晚潘流泰与潘惠其,以及潘磷献、苏娣、潘苏娣3名热血青年乡民上山见飞行员,得知其是打日本的美国盟军飞行员时,大家决定营救其脱离险境,并亲切称呼其为阿活(译音)。当晚,几位热心的青年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将阿活打扮成农民护送下山。美军飞行员阿活将佩刀以及一身军装、一批宣传品赠送等物资送给潘惠其。随后,又护送到附近驻萝岗的国军第六十三军第十二大队(此大队有棠下乡李姓族人当排长)。随后按照大队的要求,共同组成护送队,将阿活乔装打扮成普通百姓,经过十多天步行到达韶关曲江国军第六十三军军部,再转美国盟军第十三航空队(飞虎队)指挥部。乡民的爱国行为,受到当时国民政府和美国军方的奖赏。1945年,日军投降后,设在广州的国际善后救济总署的美国官员无偿地调拨一批大米给棠下,作为向当地乡民冒着生命危险拯救美军飞行员一事的酬谢。美军飞行员留下得佩刀长395厘米,其中刀身长25厘米,刀把长14.5厘米。刀尖略弯,最宽处3.5厘米,窄处2厘米。刀把为黑色电木。刀重1公斤。与普通的刀不同的是,此刀把中有槽坑,装有弹簧。平时可将刀的一半缩入刀把内,必要时一按弹簧,刀立即弹长一倍,令对手猝不及防。美军飞行员临别赠送的佩刀(1996年摄)棠下村东北社李氏始祖文翘李公祠位于棠下街棠东村龙门路(原棠下东北社),左邻李氏祠堂。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康熙年间和民国期间都有重修。坐东南朝西北。三间三进,总面阔13米,总进深32米,建筑占地面积416平方米。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龙船脊上有灰塑。由于长期被雨水冲蚀,图案已模糊不清,碌灰筒瓦。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前面有小广场。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十一架。前廊左右有石包台,上有八棱檐柱,柱身上部有柱头装饰,檐柱与山墙之间有木梁。封檐板,前廊斗栱及步梁均有雕花。墙上端有山水壁和诗词。墀头上有灰塑,部分被破坏。施红砂岩石门夹。石门额阴刻 &文翘李公祠&。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十三架。有4根圆木金柱。有两根方身石檐柱,3层漏斗形柱础。前廊梁上有十字交叉栱。驼峰,斗栱上有繁复的雕花。李文翘棠下村李氏第十世祖(今棠东村李氏第十世祖)。棠下村东北社李姓(今棠东),明永乐年间,李佛观从程界东村分迁棠下,在东北社择地建祠,成为棠下李氏基祖,现已传至29传。棠下村丰乐社李氏(今棠东),明朝时期,李广居从程界西村迁棠下丰乐。现已传至25传。( 文翘李公祠 )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棠下村东南社苏氏始祖达孝苏公祠《棠下东边苏族谱》讲述广州棠下达孝苏公祠苏氏后裔的源流:原来广州天河棠东(以前称棠下东边苏)苏达孝公是苏轼的第十一世孙(轼—迈—箪—峤—师德—万方—日新—震诚—汝之—茂霖—达孝),距今已有600多年了。位于棠下街棠东村毓桂大街南头(原棠下东南社)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1945年改作小学,1988年小学搬出时曾作过装修,最近一次重修于1996年,门面外部保留原有柱,墙,地面,室内新铺大理石。该祠坐西朝东(方向82度),同宽18.4米,同深38.2米,占地面积702.9平方米。门前有空地,左右为民居。龙船脊,硬山顶,碌灰筒瓦,人字形封火山墙。屋檐有文字瓦当,青砖墙,红砂岩。大门条石筑砌,门额木刻:&达孝苏公祠&,落款:&戊辰年重修&。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廊。天井花岗岩铺砌地面,两侧有廊,廊内有花岗岩檐柱。二进祠堂建于0.32米高的平台上,4级台阶而上,红砂岩地面。4根花岗石柱,明间宽阔。神台上供奉苏达孝夫妇神位,旁边还有苏子宽神位。左侧有衬祠,衬祠后边两进是厨房和杂物间,村民婚嫁,生日喜庆都喜欢到祠堂来摆酒。始祖苏礼(号达孝),元代流落车陂,以补鞋为业。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定居棠下,后建有达孝苏公祠,至今有千余人。苏达孝,棠下村东边苏氏始祖,苏轼的第十一世孙。(今棠东)棠下村东南社梁氏始祖振兴梁公祠位于棠下街棠东村正南大街6号(原棠下东南社),始建于明代,建国后作过孵化场。1993年重建,现此祠门面已修葺一新,墙壁已贴瓷砖,木梁已换石梁,外部地面已用水泥铺过,门框为大理石,室内四壁均贴瓷砖。整座祠堂全部采用现代建筑材料,连梁架都是水泥结构。祠堂坐北朝南(方向198度),三进四廊两天井,宽20米,深25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前有空地,临街。三进大厅的屋顶都是硬山顶,龙船脊,人字形封火山墙,琉璃瓦滴水剪边,虾公梁。墙面全部贴了瓷砖,勒脚用水泥加石米,门框用花岗岩。花岗岩门额,上刻阳文:&梁氏宗祠&,落款:&癸酉年重修&。门联被红门联遮盖。元朝时期,铁匠梁振兴到棠下谋生定居。在村边居住,俗称“田边梁”,至今20代。梁振兴,棠下村东边梁氏始祖(今棠东)。因棠下村梁氏的基祖梁斗端是梁振兴的孙。故棠下村棠西荣街(今棠下)。梁氏后人有喜庆也会前棠东梁氏祠堂来拜祭。棠下村龙舟历史棠下藏龙船地方以前棠下村一共有九条龙船,福善社、丰乐社与上社、东北社、东南社、新墟社、每年从农历四月初八日开始,就将龙船从淤泥中挖出来,洗净、装修,然后采青、训练,从五月初一至初五棠下村两街棠东华(今棠东)和棠西荣(今棠下)的龙船都会一起出去探亲,连续5日外出会友,有时还有政府或地方组织噶竞赛活动。之后又埋回如泥土度保存。民国19年(1930年)棠下丰乐社又称(棠下大社)有一只船系新涌口翻沉,91人落水,38人溺死。就是因为这样,棠下丰乐社现称棠东丰乐社的人就将龙船埋了,发誓不再参加这项活动,后来还把棠下新涌填埋了,棠下新涌现还保留一小段遗迹在骏景花园内,所以从此原棠下中心与东部就没再扒龙船,后来上社也由于历史原因再没扒龙船,历史原棠下村只剩、棠下福善、棠下北社、棠下新墟继续发扬着这项传统龙舟活动至今。棠下涌是一条由珠江连接到棠下村的水乡涌,历史棠下村福善社、丰乐社与上社、东北社、新墟、龙船外出探亲会友出珠江路线。棠下涌从BRT棠下村站出来,就是棠下涌。平时的棠下涌行人并不多,显得十分安静。但每年的端午节,这里却热闹欢腾。棠下龙舟景也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如今,棠下村已有16条龙舟,平时都藏在棠下河涌里,每年龙船赛期间,活跃的有8条船。棠下新涌(原棠下大社)原棠下村中心还有一条棠下新涌已填埋,也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今棠东丰乐社)棠下东南涌又称棠东东南涌,是一条由珠江连接到棠东东南社的水乡涌,历史棠下东南社(棠溪)龙船外出探亲会友出珠江路线。从车陂南地铁站出来,车陂路向南直走右边就是棠下东南涌,平时行人并不多,显得十分安静,棠下东南涌同样有着上百年的历史,现还残留存一小段遗迹。天河地区最古老的水利工程这是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至今仍在。270多年前的清朝乾隆时期,落后的乡民是怎样将它建起的?太不可思议了,于是将功劳归于法力无边的神仙,这样就产生郝公和尚半夜施法筑陂的神话。水利,是农田的命脉。天河地区的农村,历史上曾多次因为灌溉争水而发生大规模的械斗。为了保证灌溉,乡村都组织兴修水利设施,包括筑堤、修水库、河道裁弯取直。其中最大的,并延续至今的水利工程是棠东村陂头拦河坝。该水坝位于车陂涌上游的棠下街棠东村。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1965年重修。坝宽50米,高8米,底座宽30米。坝下设有分水口,将水分别引向棠东、棠下、车陂3乡。清代原棠下村陂头拦河坝清代的陂头拦河坝,经重修后依然发挥着抬高水位和分流的作用(2005年摄)当初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是谁主持兴建的?为何选址在这里?筑坝石块来自何方?这都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但民间却有种种传说。据传,清乾隆时代,有一郝氏僧人从北方云游南下,路过车陂村官路边,看到有郝氏宗祠,喜出望外。他说,踏遍江南数省,找不着本氏族人,这里有偌大的郝姓祠堂,人丁肯定不少。于是他特地拜会郝氏长老,交谈甚欢。郝氏长老询问和尚籍贯及俗家名字。和尚说:“出家多年,如闲云野鹤,早已忘记籍贯和名字,人皆称我为郝公和尚。”棠下炮仗哥棠下龙舟也是霸气威武著名又出名,五月初五正端午,猎德涌里蛟龙游。来自广州各村百条龙舟到天河区猎德村“应景”中棠下龙舟最耀眼的棠下炮仗哥,帅得掉渣,手拿鞭炮,嘴吹口哨,一路火花带硝烟,从容淡定,威镇珠江…炮仗哥徒手拿着长串的鞭炮挥舞着燃放,浓烟、火光伴随着轰鸣,绝壁是亮点,勇莽地徒手耍炮仗直至燃尽,一边还比着剪刀手萌翻了,无数阿姨阿婆阿靓姐阿靓女为放炮仗英姿而疯狂的棠下炮仗哥大叫-好野。自从棠下炮仗哥登上了广州各媒体头条新闻那一刻,他就像广州龙舟一面旗帜引领着各村龙舟走向最辉煌的一目。棠下村名人故居 府第民宅潘达微祖居,又名新厅。位于天河区棠下街棠东村启明大街19号,建于清代,两进三间,水磨青砖石脚,硬山顶,碌灰筒瓦。面宽约11米,深约18米。两进之间的天井已经盖上瓦。首进门官龛上的灰雕图案十分精致。二进厅堂残留的屏门上还有精致的木雕花卉。左间宽约4米,是卧室;右间宽约2米,前是厨房,后是柴房;天井与祖堂之间有门进入卧室和厨房。同盟会员,曾冒险收葬辛亥三·二九起义死难烈士遗体于黄花岗。少年时,潘达微曾在该屋居住过,后为支持孙中山革命,将该屋典卖。潘达微(),又名心微,乳名阿忠,字铁苍,号景吾、冷残、觉庐冷道人等,祖籍番禺县鹿步司棠下村(今广州市天河区棠下街棠东)人,其本人出生于今广州市荔湾区。父为清末武官和广州广仁善堂的创始人之一。潘达微晚年潜心艺术,在美术、摄影等方面很有成就,其摄影作品曾获国际摄影沙龙奖。潘达微故居号,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馆1958年先后迎来了毛泽东、周恩来及朝鲜国家元首金日成等一批中外国家领导人的视察,至今棠下还保留有毛主席视察纪念馆。日下午3时45分,毛泽东主席来到广州棠下,4时45分离开。短短的一个小时,毛主席给棠下所带来的深深印记,成为棠下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一笔。( 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馆 )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钟叙本回忆毛主席视察棠下日下午3时,广州郊区棠下农业社的社员们,兴冲冲地扶老携幼,齐集到村边南闸口,等待着同毛主席会见。这时候,人们好像比平日分外亲热,到处都是迎人的笑脸。经过三次改造后的棠下涌新貌(摄于1997年)毛主席来了!3时45分,人群里有人嚷道:“毛主席来了,来了!”往西一望,在绿树成荫的公路上,三辆小汽车自广州的方向正向这边疾驶而来。汽车停在棠下社的村口。毛主席穿着一双浅口黑布鞋,笑眯眯地缓步走到群众的面前。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和广州市长朱光同志,正要把社干部介绍给毛主席认识,可是欣喜若狂的几百个农民兄弟却一下子围拢上来了。他们鼓着掌,欢呼着,笑着,将毛主席围得更紧了。毛主席含笑环视人群,频频举手答礼。还是村干部说服了农民让出一条小路。毛主席沿着街道向村里走去。整洁的石砌的街道两旁,也是密密麻麻的农民群众。毛主席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不断地向两旁的群众点头致意。六级干部在一起走进村庄以后,社主任钟叙本把毛主席引进了农业社办公室。室内长方形的桌子周围坐满了人。同毛主席并排坐着的是社的党支部书记梁富、社主任钟叙本。毛主席逐一询问了这个农业社干部的名字、年纪,又仔细地询问了今年早稻、副业和农民生活的情形。当年的社团支书自豪地说:站在主席身边的就是我。“你们今年的生产还可以吧?”“今年比去年好得多了。”钟叙本回答了毛主席的询问。“社里养了多少头猪?”“3800多头。”“社员自养的多少?”“300多头。”红太阳照亮了棠下(钟叙本)毛主席听了点头说:“那样好,我赞成,合作社应该多养些。”这时,陶铸同志插话说:“你们今天能够见到毛主席,今年生产要搞得更好啊!”毛主席又微笑着问:“你们合作社会散伙吗?”支部书记梁富利利落落地答道:“散不了,铁桶江山!”“散不了?为什么?”“第一,我们社的收入增加,比单干户好。”社主任钟叙本答道,“入社前,按照上中农水平,大小人口平均计算每人一年纯收入107元4角。”“现在呢?”主席问。“去年我们每人平均纯收入164元。”毛主席点着头,满意地、慢慢地说道:“啊,从107,增加到164!”陶铸同志又笑着问:“还有第二呢?”这时,钟叙本提高嗓子说:“有共产党、有毛主席的正确领导……”话未说完,在座的人已经纵声大笑。全场空气顿时活跃起来。毛主席也用含笑的眼睛望着大家。接着,毛主席又询问了社的公共积累,党、团员情况,社干部都一一作了回答。毛主席勉励大家有事多和群众商量,把生产搞好。毛主席问过社干部,又指着在座的中共广州市郊区党委会书记、乡基层党委书记,问朱光同志说:“这几位同志是谁呀!”朱光同志一一作了介绍。陶铸同志便打趣地说道:“现在是四级干部在一起。”毛主席转面对着陶铸同志说:“连你,我,我们是六级干部在一起了。”大家跟着欢笑起来。在社办公室门前等候会见毛主席的人越聚越多,欢呼声此起彼伏。毛主席一出大门,几十几百只手,带着无限的情意,伸向毛主席。毛主席同大家一一握手。握手时,毛主席总是笑,点头,感谢他们对共产党的信任和爱戴。一个叫钟银地的老爷爷,80岁了,今天听到毛主席来,早早跑到门口久等。他等着了。毛主席在欢乐的人群中发现了他。主席向他伸过手去,他欢喜得愣住了,错把左手给了主席,清醒过来后,高高举起右手,向毛主席问好,毛主席笑着给他还礼。毛主席兴奋地一面同群众握手答礼,一面向着村庄西北面的干部试验田走去。棠下村牌坊对联:”主席来临光辉时刻千秋纪,三中改革气象峥嵘万物新“反映毛主席视察棠下的深远影响(2001年摄)
昵称:验证码: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河区棠下街道办事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