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交给外人管理行吗会不会把把中星优购资金转移国外

赴香港买保险的秘密:一种境外转移资产新途径_香港保险视角_新浪博客
赴香港买保险的秘密:一种境外转移资产新途径
客观公正看香港保险,深入浅出谈投资理财
2015年对李昆(化名)来说,是在香港工作近10年来,收入最好的一年,这个飞跃要感谢保险经纪这份兼职。
与保险经纪个人收入增长相对应,香港保险股业绩也空前繁荣。
以香港三大险股(友邦、保诚、宏利)中的友邦保险为例,截至2月底的季度业绩显示,期内该公司新业务价值录得5.7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6%(剔除汇率变动影响),创下该公司历来首季业绩记录。友邦在公告中直言,这样的业绩表现要归功于中国市场的业务增长。
在人民币贬值、内地股市大跌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内地客户发现,赴香港买保险可以成为向境外转移资产的新途径。
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公布,去年保险业向内地访客所发出的保单,其新造保单保费录得316亿港元,占香港保险业个人业务的总新造保单保费的24.2%。2010年内地人在港买保险还仅为44亿港元,占当年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的7.5%。
但是这一现象年初起已受到监管者的关注,监管调整接踵而至,保监会日前更发文提示,居民注意赴港买保险注意风险,靠跨境保险“套利”的行为正在受到遏制。
而如何将套利变为改革的动力,可能需要内地监管者进行更多的思考。
跨境购保险潮渐起
和不少居港内地人士一样,李昆早年来港读书,毕业后选择留在香港,成为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去年下半年,她老家的几位亲戚,先后向她提起,要到香港买保险产品。
为了使保险佣金“肥水不流外人田”,李昆果断向香港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申请兼职保险经纪职位。
在香港,想成为一名保险经纪门槛并不高,只需要通过保险中介资格考试,即可销售保险产品。
一位保险行业资深分析师也向《棱镜》表示,这轮赴港买保险的热潮始于2015年下半年,主要由“811”人民币大幅贬值导致,那时内地不少人对人民币贬值已有预期,希望将资产转移至境外,香港保险公司借助此机会大肆宣传。
日,中国央行调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形成方式,人民币出现一定程度的贬值。是否向境外转移资产,成为坊间话题,而当时跨境买保险的额度并不受限制,这成为规避每人每年5万美元的换汇额度限制的新渠道。
李昆称,内地客人到香港买保险这件事,已经持续较长时间,而近期,香港的保险经纪又加大了宣传力度。另外,股市不好的时候,到香港买保险理财产品的人会增加,去年下半年的内地的股灾,也刺激了更多内地居民赴港买保险。
香港的保险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本地人士对保险产品的购买力已经接近饱和,毗邻香港的内地市场,早就被这些保险公司视为争夺的新战场。
对内地市场虎视眈眈的香港保险公司,在过去几年,大规模招聘财务策划师。财务策划师这个看上去“高大上”的职业,本质上是保险经纪。
在招聘时,保险公司往往更青睐有内地背景的人士。6年前,小婷(化名)曾经应聘香港一家保险公司的财务策划师。她向《棱镜》透露,面试官并不在意他的教育背景是否适合这份工作,而是直白地询问她的父母在内地从事什么工作,是否有内地高净值人群人脉。这些问题让小婷觉得无礼,因此愤然离去。
在李昆看来,保险公司对利益的直白追逐并无任何不妥,她觉得,以前保险经纪在内地的名声不佳,客户唯恐避之不及,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地游客来香港旅游时,会顺便买份保险,然后在朋友间口口相传,再带动更多的人来香港买保险,她不需频繁“骚扰”潜在客户,就可赚到高额佣金。
大额保单的秘密
“事实上,有些内地富裕人士想把资金转移到境外,会选择在香港购买大额保单,然后将保单抵押出去,获得现金,实现转移资金的目的。”上述保险分析师介绍。
对于颇有神秘色彩的大额保单,一位香港保险公司负责该业务的工作人员向《棱镜》透露,这类大额终生人寿保单,确实能起到将资金转移到香港或者国外的效果,此外,也可以兼顾保险、财富增值等作用
,所以很受内地企业家欢迎,特别是北京、上海以及东南沿海的成功企业家。
据这位保险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保险公司的大额保单业务,通常会与私人银行合作,根据每个客户的需求,来定制保单里面保险和投资的比例。通常,投保人需要先在私人银行开户,开户金额至少100万美元,而保费金额少则50万美元起,多则1000万美元起。
“香港的保险公司通常会与分布在全球的私人银行合作,客户可以选择,如果选择欧洲的私人银行,那意味着资金就轻松地转移到欧洲,这种操作隐蔽性很好,很受高净值的客户欢迎。”他说。
借由保险公司与私人银行合作,这些大额保单的客户可获得更多灵活的财务操作选择。以一份保费500万美元的保单为例,如果投保人手中没有这么多资金,可以将保单抵押给私人银行,最高比例可以获得保单价值的八成贷款额,然后用贷款资金缴付保费。
除了这个选择外,投保人也可以一次性缴清保费,如果需要资金,可以将保单抵押给私人银行,然后获得最高八成的贷款。
上述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这些通过私人银行贷款支付保费或者套现的形式,本质上也是一种利用杠杆获得高回报、低风险的投资,因为私人银行给自己客户的贷款利率较市价优惠。他现在接触到的私人银行,给出的客户贷款利率介于1.2%至2%之间,他所在的保险公司这种大额保单前三年会保证支付3.8%的回报。
如果想购买大额保险,但手中没有现金,香港的保险公司和私人银行也可以协助客户,进行其他形式的抵押贷款,例如进行股票抵押融资。但因为私人银行对风险控制要求严格,所以只接受蓝筹股的抵押,且贷款的金额最高也只能达到股票市值的70%,这种情况下,私人银行给出的贷款利率也会较高,如果接下来股票价格下跌,客户还需要补交资金。
“这种大额保单审查格外严格,包括对投保人的身体状况、财务能力,以及是否有洗钱的可能性。”这位保险公司工作人员透露,他所在保险公司一年也就几十单这类业务,这个数目已经算是香港市场规模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
限制境外刷卡影响有限
虽然目前并没有任何详细统计,每年有多少内地资金涌向香港的保险产品。但这个现象,加之各方的宣传催化,令不少评论将香港保险与中国资本外流联系在一起,并认为前者是导致资本外流的原因之一。
但数据显示,通过保险向境外转移资产的情况,仍在可控范围内。据中金公司估计,2015年全年,全国资本外流金额高达6680亿美元。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数据,2015年上半年,香港毛保费额为1849亿港元(约237亿美元),与全国资本流出的金额相比,全香港的保费额度并不高,更何况,内地客人仅占香港毛保费的一部分。
但是为了遏制住资本外流趋势,监管机构频频出招,香港保险业也难免受到牵连。今年初,银联宣布规范境外刷卡的商户类别码,简称MCC,该编码是具体标识一家商户的主营业务范围和行业归属的代码。
2月2日,银联曾公开表态称,经过对境外收单机构的调查,发现部分商户未使用对应行业类别的限制类商户类别码(MCC),并特别点出,香港保险一直属于境外限制类商户类别,持境内银行卡均有单笔5000美元限额。
银联的新规,虽然并不影响内地居民购买香港保险,但对于额度较大的保单,原本刷一次卡即可完成的交易,要分成多笔完成。
据《棱镜》了解,3月以来,部分香港保险公司已经进一步收紧利用银联支付保费的规定,例如限制每张卡刷卡不超过10次,或者干脆暂停利用银联渠道支付。
上述保险分析师说,其实银联的整顿并非针对香港的保险业,而是遏制资本外流的整体趋势,包括境外消费。李昆也觉得,银联政策调整前后,对她的保险销售并无影响,因为只要客户的银行卡里有钱,依然可以刷卡完成,或者利用亲戚的卡也可以完成缴费
此外,前段时间一直沉默的保监会,4月22日高调发文,提醒赴港买保险的居民留意相关风险,诸如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存在汇率风险和外汇风险、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以及退保损失等。
“其实保监会提示的这些风险其实内地客人大致都清楚,但现在支付不便,确实给内地赴港购买保险的内地人士缴付保费时带来不便。”李昆感慨。
香港保单的吸引力
即便赴港使用银联刷卡购买保险已不如过往便利,但这股热潮并有因此而褪去,保险公司的业绩就是最佳的佐证。
友邦保险近日公布的截至2月底止季度业绩,期内该公司新业务价值录得5.7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6%(剔除汇率变动影响),创下该公司历来首季业绩记录。友邦在公告中直言,这样的业绩表现要归功于中国市场的业务增长。
其实,香港的保险经纪可以不断攻下内地市场,除跨境转移资产的便利之外,还是要归因于保单本身的吸引力。
上述保险业资深分析师通过对比内地和香港的保险公司产品发现,多数内地客人热衷来香港购买保险,大致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保障险的价格较内地便宜,二是重大疾病保障的范围较内地广泛。
李昆供职的保险公司目前主打一款重大疾病保险,这是近来内地客人购买最多的产品之一。这款保险的卖点是保费较低,保额较高。她举例解释,例如投保人每年交2万港元保费,连续缴纳10年,一旦发现有重大疾病,可以即时获得100万港元的赔付。
李昆说,跟内地类似的保险相比,上述这款保险保费要便宜30%至40%,保额却更高,还有储蓄功能,只要提供内地三甲医院的确诊证明,承保人都无需亲自来香港,即可获得100万的理赔支票。
此外,理财类保险也是内地客人投资的对象,此类保险通常是每年缴纳一定额度的保费,连续缴纳一定年限,在若干年后,可定期取出固定数额的分红,且保费不设上限,所以被不少媒体评论解读为,内地投保人将资金转移至香港的途径。
王丹(化名)就打算赴香港给3岁的女儿购买一份理财保险,这一位90后妈妈说,之前在内地给女儿购买了4份保险,每份保险每年缴纳两到三万元保费。
偶然的机会,她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转发的香港保险产品宣传,对比她已购买的4份保险的保费和理赔金额后,她发现香港的保险产品更加划算。这个发现让她决定退掉已购买的4份保险,将资金集中购买一份香港保险公司的保险。她说,退保要承担部分罚款,但还是希望能给女儿一份更好的保障。
来源:腾讯财经
版权声明: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并删除。
【法律视角】香港保险到底合不合法?
内地客户购买香港保险合法吗?别急着否定!看看法律条文是怎么解释的。
一、在中国大陆,大陆居民赴港购买香港保险是否合法?
大陆居民赴港购买保险,这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根据世界各国通例,遵循的是“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中国也不例外。而纵观我国的法律法规,没有任何关于禁止中国大陆居民赴香港买保险的规定。因此在中国大陆,大陆居民到香港购买保险是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的,是合法的。
二、在香港,大陆居民购买香港保险是否合法?
查询香港法例第41 章《保险公司条例》,未见任何禁止香港保险公司向大陆居民推介保险的条款。而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复函(档桉号
INS/ADM/7/1),“任何在香港获授权之保险公司,在香港推介人寿保险均属合法,不论销售对象是香港本地人士,外国人士或中国内地人士。”由此可知,在香港,合法的保险公司可以向包括中国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人士推介人寿保险。中国大陆人士在香港购买保险符合香港法例的规定。
综上可知,无论是根据大陆的法律还是根据香港的法律,大陆居民在香港购买香港保险都不违法。
当然在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香港,都禁止香港保险从业人员
在内地推销香港保单。在中国大陆购买的香港保单被称为是“地下保单”,无法得到大陆或香港任何一地法律的保护。因此,需要投保人前往香港投保。
三、为什么“香港保单”不受大陆法律保护?
这其实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
即大陆居民与香港保险公司发生纠纷,能否在中国法院起诉香港保险公司?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五条的规定,因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没有住所的被告提起的诉讼,如果合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签订或者履行,或者诉讼标的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或者被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有可供扣押的财产,或者被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设有代表机构,可以由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诉讼标的物所在地、可供扣押财产所在地、侵权行为地或者代表机构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这是关于涉外案件法定管辖的规定,港澳台地区参照适用。
根据该条规定,如大陆居民起诉香港保险公司,因香港保险公司在中国大陆领域内既没有住所又没有代表机构,而且保险合同的签订、履行、诉讼标的物、可供扣押的财产均不在中国大陆领域内,因此中国法院对此没有法定管辖权。而通常来讲,香港的保险公司也不会与大陆客户约定发生争议由大陆法院管辖,因此中国法院也无法基于当事人的约定取得管辖权。因此大陆居民与香港保险公司发生保险纠纷,应由香港法院管辖。
法律适用问题
国际私法中的法律适用,通常遵循“最密切联系原则”。很显然,根据这一原则,大陆居民因在香港购买的保险发生纠纷,应当适用香港地区法律。
保监会风险提示中的“香港保单不受大陆法律保护”,应该是从上述两个层面(即司法管辖和法律适用)进行的判断。
四、“香港保单不受法律保护”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香港保单不受大陆法律保护,很多人听了这个结论心里慌兮兮,直觉认为这个保单买了也是白买,没有法律效力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香港保单不受大陆法律保护,但受香港法律保护。
根据香港法令,大陆客户与香港保险公司发生保险纠纷,索赔金额在100万港币以下的,可向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投诉。投诉处理结果保险公司必须遵照执行,消费者不服则可以向法院起诉。而100万港币以上的索赔,香港法院会根据香港法律进行审理。审理的结果也将根据香港法律得以执行。
因此大陆居民与香港保险公司的保险纠纷不受内地法院管辖,不适用中国法律,并不影响大陆客户基于保险合同而享有的合法权益。很多媒体以及消费者将保监会关于“香港保单不受大陆法律保护”的风险提示理解成大陆客户购买香港保单无效,保险利益得不到保障是错误的。
随着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保险保障、财富传承的需求日益旺盛。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和财富传承的重要工具,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高净值人士更是把保险做为个人资产不可或缺的一种配置。然而社会上关于保险合同的效力、保险的功能等多有误传,不是夸大就是诋毁,使人无所适从。
我们建议大家客观理性看待保险,投保前多听专业人士建议,根据个人的资产情况、身体状况、家庭成员情况等因素综合考量,设计合理的保险架构,配置合适的保险产品,以达到规避风险、传承财富的良好目的。
版权声明:若文章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并删除。
棣欐腐淇濋櫓瑙嗚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12,549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简析:中国企业家的交班难题
中研普华报道:
相关研究报告
  他们为何一定要将权杖交给子女呢?是否从企业里找不出更合适的职业经理人呢?    日前,在新希望集团旗下的核心企业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新一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刘永好正式卸任董事长一职,由其女儿刘畅接任。尽管生于1980年的刘畅已经33岁,不再是个小孩子,并且在集团内部经多年历练,但此消息甫一传出,仍引来各界争议。    要接下一家2012年营收达700多亿元的大型家族企业的重任,这位善良感性、喜欢文学艺术并有相当造诣的女子,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成长最快的一年    刘畅最终赢得父亲的信赖,与2012年新希望经历的两件大事有密切关系。    日,新希望集团在成都举办了成立30周年庆典,晚会以“感恩,有你有我有希望”为主题。很多年没有聚齐的刘永好五兄妹共同亮相,还有300余名国内知名企业家到场。    庆典晚会由刘畅全程负责组织策划,刘永好直到最后一次彩排才来看节目。希望集团作为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的代表,一举一动与省的政界、商界生态圈密切相关,庆典活动需要平衡各方关系。据了解,刘畅并没有像很多企业那样大量邀请现任政府高官出席,而是将当年帮助过她父亲的、退休多年的老干部当作座上宾,更为低调务实。    刘永好对这场晚会的效果十分满意,不停地赞美女儿的策划和执行能力。太美集团总裁陈婷也认为,刘畅是个协调和管理能力很强的人,这跟她的基因和家族成长环境有关,“形式上有很多创新,表现出了一家民营企业三十年来的成长历程,可圈可点,很有思想。”    如果说组织策划一场庆典晚会与真实的企业经营尚有距离,2012年末的一场危机则将严峻的考验摆在了刘畅的面前。12月18日,央视播出《揭秘“速生鸡”》专题报道,涉及新希望全资子公司六合集团的下属企业。由于事关安全这一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应对稍有不慎,将可能对公司造成致命打击。    事件曝光后,刘畅迅速主导了一场危机公关活动。她没有选择不停地自我辩护、欲盖弥彰,而是主动找到媒体等各方进行沟通,坦诚地陈述真相,消除恐慌情绪,并提出了切实的整改方案,邀请媒体监督。有多年媒体从业经验的陈婷分析说:“从媒体人的角度看,这次危机公关相当成功,她在处理这件事情上表现出的诚恳是上一代企业家所缺乏的,难能可贵。”    两件大事,一内一外,刘畅都处理得当,让刘永好更加放心地做出交班的决定。    一条最佳的成长路线    刘畅的成长之路正好伴随着父辈的创业历程。1994年,“出于安全考虑”她被父母送到纽约读书,由亲戚照顾并接受国际化。四年后刘畅坚持回国,在父亲建议下进入北大攻读国际MBA。    据新希望内部人士介绍,刘畅曾参与公司两大业务板块的创建:一个是乳业板块,一个是海外板块。虽然在规模上还无法跟业内领先的公司相比,但乳业板块目前已成为新希望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此外,刘畅组建了海外业务中心——新加坡公司,近年来海外业务也增长迅速。    一路走来,刘永好为女儿“定制”了一条最佳的成长路线。不过,虽然近两年频频有意识地将女儿推向台前,但刘永好从未在公开场合表示一定要女儿接班。“(对刘畅)今后这个担子可能要交给你,不过你愿意挑这么重的担子或者少挑一些,我觉得都没问题,你去做一些你愿意做的事,我最高兴。”    据华彩咨询集团董事白万纲分析,每位家族企业家在传承问题上都是相当理性的,会有多种方案供选择,最终确定最佳人选。“家族企业的传承人如果是子女,在资产安全上当然更有保障,而且从事农牧业要求能够长期深入的经营,还要有承接上一代掌门人较高政治地位的可能性。从这两方面来看,家族成员接班是不错的选择。”    一位企业家二代俱乐部的成员在谈到对刘畅的第一印象时,认为她“很干练,一看就是经历过许多磨砺的”,这是她这些年来一步步走过的真实写照。    传承不仅是接班    白万纲分析说:“家族传承并不是简单的接班而已,它包括社会地位传承、金企关系传承、投资格局传承、职业经理人的信赖传承以及企业里良好的氛围传承,而这些才是关键。”他认为家族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富和权力的转移。    陈婷对此非常认可:“有人过去把传承理解得特别狭隘,其实如果你对传统文化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很难在中国做好一家企业。像现在很多的二代接班人,他们从小就到国外去念书,对西方文化了解很多,但往往缺失中国传统的东西,就很难做。”    发现这一问题后,陈婷从2012年开始创立了与家族事业传承有关的“传承中国俱乐部”,希望能借此引导年轻人发出正确的声音,将家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道顺利传承下去。在她设计的体系里,家族传承的内涵包括“道、商、富、艺、缘、爱”六大部分,其中“道”代表着精神、文化和大道,“商”代表商业流通和贸易往来,“富”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富、家业、资本,“艺”代表着文艺、品位味、情怀,“缘”指的是友情互助,“爱”则象征慈善、公益和传播。要对这六个部分有全面的承接才算得上完整的企业传承。    俱乐部里除了二代接班人在一起互动,陈婷也会邀请各方面的成功者担任导师,与这些年轻人定期交流。廖新颖也是一家类似的俱乐部的成员,他是国内不干胶离型纸行业龙头企业新丰集团董事长廖存良的儿子,目前已进入家族企业任职。他认为,二代接班人的俱乐部更多的是一个交流平台,能否在俱乐部里真正获得成长,跟每个人的独立性、主动性等有关,不能寄予太高期望。    交给自己人最安心    在很多已经或正在交接班的案例中不难发现,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绝大多数都选择将自己创立的事业交给了子女。很多人就像刘永好一样,为了让儿女顺利接班,早早便为此做好各方面准备。    不可否认的是,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上一代企业家交班时集体焦虑的折射。他们为何一定要将权杖交给子女呢?是否从企业里找不出更合适的职业经理人呢?    “这样做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因素,毕竟企业是自己一手创办并一步步做大的,交给外人不能完全放心。”廖新颖认为,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在子女身上得到传承,而子女可能是对父辈事业最忠诚的守护者。刚接班的刘畅也公开表示,自己可能不是唯一一个能当此大任的人,但肯定是最由衷地想把这个事业做大做好的人。    白万纲认为,父辈出于对资产安全的考虑,想让子女接班是人之常情。“因为产权安全是传承中最基本的因素,传给子女是最稳妥的方案,不存在信任度的问题。”不过,企业家在传承问题上又相当理性,他们大多会有多种方案,充分考量后才会决定究竟是“传子”还是“传贤”。    很多第一代企业家选择交班给子女,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中国至今仍缺少成熟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由于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发展,尚未出现一大批职业道德良好、素质扎实的群体,鱼龙混杂,加之近年来发生的一些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创始人之间的龌龊,更让第一代企业家心生警惕。    陈婷直言:“目前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市场非常混乱,中国企业家要想跟西方那样建立一个好的企业治理结构,把企业放心地交给职业经理人,短期内不太可能。”她进一步表示:“毫不夸张地说,‘接班’这件事做不好,未来三十年中国可能就受到很大冲击。过去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没有给予职业经理人这个群体足够的重视,几乎没有特别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能把企业接过来。如今我们看到很多关于职业经理人的负面舆论,中国最厉害的职业经理人,在道德层面也难以经得起考验。”    而从另一方面考虑,并不是所有民营企业都适合传承给家族内部人士。白万纲认为:“是否选择职业经理人进行传承,要看企业现阶段更注重什么。如果企业所在行业本身要求较快较早地规范化、专业化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那就适合选择职业经理人接班,比如美的集团。有些企业要先把政治关系做足,把企业的发展地盘扎好,把企业经营的局布好,把各种社会的要素拿到企业里来,这种状况下就用家族内部人士接班更好。但两者之间没有孰优孰劣之分。”  
本文分享地址:
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目前,黑龙江省生鲜乳平均每公斤为3.05元左右。 …
电摩新国标的实施日期日益临近,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遭遇生死劫,电动自行 …
快速扩张的背后是广汇汽车的目标:成为千亿级的经销商集团。这符合商务部 …
24日,有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杰普莱斯医疗设备公司的老板自称被位 …
看起来,就职不久的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格正在陷入 …
“‘境外园区’是黑龙江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并在境外 …
对于“钱荒”,有金融机构用传统思维建议央行采用降准等方 …
运营公司: 办公地址: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深南中路东风大厦12层
邮编:518031 E-mail:
服务热线:(+86)6 06 96 56 29596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简称"") TM 旗下网站 传真:8
咨询QQ:918461主不在公司时,公司的流动资金会不会被挪用?需要采取的防治措施是什么?谢谢
任何一个企业的资金使用必须有严格的管理规定。
使用意见,使用申请,使用核实,使用报批,使用批准,每一关都要严格规定,这样才能建立健全企业的资金管理。只要个人银行帐户的资金来源属于个人所得,都必须按章纳税!
单论,不能因为对方的急用,而拿自己的工作开玩笑.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星优购资金转移国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