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有陷阱吗 买银行买理财产品注意事项要注意哪些陷阱

银行理财产品有哪些陷阱?
初学乍练 |
采纳率11% |
对收益率的理解经常会产生误读。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提供的都是年化收益率,如果购买的理财产品期限小于一年,要进行相应的换算,并不是写着多少就是多少;此外,收益率并非最终的到期收益率,存在风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如果理财产品是有中途付息的还要涉及到利息再投资的问题,如果获得的利息并没用进行再投资,或者再投资的收益率低于该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那么最终购买者所得到的到期收益率是会低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其他回答(3)
陷阱一:避谈风险。 陷阱二:条款难理解。 陷阱三:预期收益就是实际收益。
陷阱四:保险产品摇身变理财产品。 陷阱五:强行平仓。 陷阱六:违规销售。
1.宣传语上的预期收益率不是真实收益率
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习惯随意标示预期收益率,而我们就会误认为真的能拿到这么多的收益,事实上没达到宣传所说收益银行是不会负责任的,那只是宣传语,并不是承诺。如果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上市公司股票、开放式基金及可分离债券中所含有的权证等高风险市场的产品,收益率根本无法预测,更无法做出收益承诺,不明真相的投资者盲目购买后,很有可能面临亏损。而且,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后,超出预期的收益部分会全额被产品管理人收取,作为产品费率。虽然银行与银行之间的费率存在差异,但除了极少数收益上不封顶的理财产品之外,一般理财产品的收益决不会超过银行给出的参考收益。2.收益率≠年化收益率
很多理财产品在说明书中会故意模糊收益率和年化收益率的区别,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是钱数真的差很多,理财经理为了完成任务,不会把这个问题给你讲清楚的,你糊里糊涂买完了,他好交差。收益率指合同到期后,本金的收益水平,例如10万本金5%收益率理财期限是30天,则30天后的收益为00(元)。而年化收益率,指一年365天到期后的收益,则10万本金年化5%理财30天后的收益率为(5%/365)30*.96(元)。5000元和410元是不是相差非常之大?购买前亲们一定要问清楚,到底是收益率还是年化收益率,千万不能听银行推销人员一面之词。3.销售前后银行态度不一样
银行也是要盈利的,理财经理都是靠卖理财产品完成任务,所以态度前后差别很大。很多投资者在与银行的纠纷中其实是处于弱势状态,而众多事例中我们看到的是银行一副冷冰冰的样子,高高在上毫无人情,完全没有顾及投资者的情绪。亲的心情我完全能够理解,吃一堑长一智吧,只能自己多学习理财知识,以后不再被他们忽悠了。
姐妹们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将风险防范放在第一位,仔细咨询理财经理、看清楚相关合同,弄清楚自己的产品是否100%保本,风险在哪,最坏的情况可能亏损多少等基本问题,其次才是比较收益率,切忌稀里糊涂就被银行理财经理吹嘘的高收益率所诱导。4.理财产品设计不合理不规范。
一些商业银行盲目进入金融信托领域,在未获法律授权的情况下经营金融信托产品,其行为难以得到法律保护。目前我国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还不完善,投资者本身就处于劣势地位,部分商业银行又未能按照符合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的适应性原则设计理财产品,导致了很多纠纷的发生。大多数投资者往往基于对银行的信任而购买理财产品,很难对产品的缺陷或合理性做出专业正确的判断,理财经理为了完成任务常常夸大收益、隐藏风险,更容易使没有金融基础的投资者盲目购买。5.产品宣传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到位,误导消费者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统计指标、统计方式、有关报表的编制、以及相关信息和报表报告的披露等,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另行规定。由于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尚未对上述情况的披露作出完善的规定,投资者只能从银行网站上获取定期的产品净值,而对于产品的具体运作净值变化的说明,近期的风险因素等都没有获知渠道。一些商业银行在运用理财资金之初,未明确向投资者说明和披露从事哪方面的投资、遵循什么样的投资策略、施行什么样的风险控制措施等重大信息。在理财产品存续期内,也未能很好地向投资者提供及时准确的资产变动、期末资产估值等重要信息。这实际上是盗用银行信用为理财产品服务从而模糊理财产品和其他储蓄产品的区别。6.存续期内,投资者是不能提前终止理财,银行却有权利提前终止
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事项向投资者支付全额本金和固定收益,但投资者并不是完全无条件地获得固定收益,监管层规定银行不能无条件地承诺固定收益,以防银行高息揽储。因而,在固定收益产品中,合约中规定银行在特定时间或特定条件下拥有提前终止产品的权利,而投资者并不享有,也就是说没到期之前我们是不能把钱取出来的。我们作为投资者主要关注产品提前终止风险,但这类风险发生的概率较低。一家银行同期的理财产品往往会有好几个,在资金相同的情况下,一般产品时间长的,收益率相对较高。不必为了多0.1%的收益率而将自己的资金锁定太久,这样会造成我们的现金流风险。一般而言,每季度末是银行资金最紧缺的时期,在距季末15天左右,各家银行的短期产品收益率会急剧飙升,比平日产品高出一些,因此投资者不妨在季初买一些短期的理财产品,并确保资金在临近季度末时会解冻,可以捕捉这些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1,首先见着超过一年期的,闪(十有八九是骗保的,保险的骂我吧)2,人民币理财分几个市场的,这个百度3,5%一般是这个一下的收益。比较有保障4,银行都是年化利率。注意根据时间换算。还有就是很少是保本,预期收益居多。
其他类似问题
热门问题 相关资讯
服务热线:(免长途话费) 人工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8:00
联系地址:上海市杨浦区杨树浦路1062号滨江国际广场2号楼15,16,17层
Copyright 2014 版权所有沪ICP备号技术支持:上海引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银行理财产品的陷阱,买理财有什么风险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银行有陷阱!骗你的不是银行!教你6招不上当|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理财有道_华商网财经
银行有陷阱!骗你的不是银行!教你6招不上当
作者:钱业家
[摘要]到银行购买一些收益较高的代销基金、代销信托产品,是不少投资人的一个理财途径。不被“超高”投资收益诱惑,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是否保本,募集资金具体投向、收益、期限等。
  到银行购买一些收益较高的代销基金、代销信托产品,是不少投资人的一个理财途径。  因为不少投资人都认为,由银行信誉背书,这些信托、基金理应更加安全。但深圳的李小姐,却因此陷入了一场理财骗局。  银行代销的基金、信托,到底是否安全?这其中,可能隐藏哪些风险?  【案例一】  李小姐被浦发深圳分行的理财经理骗了  近期,全国各地频繁发生非法集资公司资金链断裂的案件,家住宝安区新安街道的市民李小姐就怀疑自己已深陷其中。李小姐说,自己购买了浦发银行宝安支行的理财经理高某介绍的一份银行理财产品。这份“产品”的年回报率是11%,虽然较一般的银行理财产品高,但并没有高到令人生疑。  根据合同约定,今年1月底李小姐拿到了第一份利息,理应在4月底到手的第二份利息却迟迟不见踪影。5月中旬,李小姐再次联系高某,却被告知这家公司“出了问题”。  李小姐向记者出示了涉事合同,这是一份与“张家界金赛银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签订的有限合伙合同(钱业家曾于9月27日对此有详细报道),标明项目资金将用于开发张家界贺龙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综合体项目。  她联系银行时,被告知高某已经离职,并说这只是高某的个人行为。“难道我的钱就这么没了?”李小姐感到非常困惑,高某作为银行职员,向客户销售非本行产品,难道银行就没有责任吗?  浦发银行宝安支行的负责人陈小姐向记者表示,深圳分行正在对李小姐提出的问题进行调查,暂时未有调查结论。  【案例二】  光大银行真新支行的理财经理,骗了多名投资人  这两天,每天都会有不少投资人去光大银行真新支行&讨说法&。他们说自己在2013年九、十月间,在这家网点理财经理的推荐下,购买了一款收益率高达11%的理财产品,利息按季度支付,可他们发现,从去年9月起,利息就没有到账过。产品到期了,他们又被告知,本金都没了,有人损失高达几百万。  投诉人俞女士说,她是号,在光大银行上海真新支行签约,购买了一款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1%的理财产品,当时该产品是100万元起售,三个月结一次利息。该产品是她相识十多年的银行理财经理朱某推荐的。  网银转账凭证显示,账户开户行是光大银行真新支行,收款方是上海巽益投资管理中心。而合同上,企业方落款敲的也是上海巽益投资管理中心的章。  一开始,利息的确按时打到俞女士账上,但从去年9月起,她就再也没有收到过利息,到去年12月产品到期,连200万本金也没拿回来。跟俞女士相同遭遇的还有六七个人,像这位石先生,损失高达300万。不过,光大银行却表示,这款产品与他们无关。银行方面还表示,根据账户倒查,消费者所买的这款产品,是一家基金公司销售的。  理财产品不是光大银行的,咋回事?  于是,记者辗转找到位于江桥万达的这家公司,发现所谓上海总部环境很简陋。负责人表示,这款有限合伙产品,主要投向江西九江的一处房地产项目。不过那个项目从去年下半年起就开始烂尾,开发商已经撤走,眼下,它们正在联系其他接盘方。至于当时产品是在哪里卖的,他也无从查证。  【钱业家点评】  信银行本没错,但理财经理却能让你财富损失  本以为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没料到却是银行客户经理违规代销的投资产品,最终血本无归、投诉无门。实际上,李小姐遭遇的投资理财陷阱,是不少银行网点都暗流涌动的“飞单”陷阱。  银行“飞单”,最终受害者的,还是投资者。  受佣金回扣诱惑,一线银行客户经理做&私单&已不是个别现象,之前银监会还专门开展过大面积排查,但因事后举证困难,最后只有极少数投资者能维权成功。在这里我们也要提醒大家,购买任何理财产品前,都不要被所谓的高预期收益率所迷惑,工作人员的口头承诺都不作数,一切还是要以书面合同为准。  什么是“飞单”?  “飞单”是指银行个别员工与社会人员内外勾结,私自销售非本行(总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非本行(总行)授权和签订代销协议的私募基金等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部分涉嫌非法集资。其最大特点是,承诺收益率基本上是银行正规发行、代销理财产品收益的2-3倍。  银行理财经理私下推荐销售非本行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此类产品存在涉嫌“非法集资”隐患。专家提醒投资者,当有客户经理向你推销一款“高收益”的“内部”理财产品时,也许你遭遇的就是银行“飞单”陷阱。  “飞单”多为“瑕疵项目”   据某信托公司销售主管透露,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项目资产质量好,抵押率充足,风险较低,完全可以通过银行渠道融资,融资成本相对低。如果项目的融资规模较大,不符合银行信贷政策、风险较高,还可以寻求信托渠道融资。而那些银行和信托都不愿意接单的项目,就流向了第三方理财机构,那些“飞单”产品大多是被逐级淘汰下来的项目,风险可想而知。  而个别银行理财人员抵挡不住高额佣金的诱惑,利用客户对银行的信任,以产品高收益为诱饵,违规代销银行销售系统外的信托私募基金等第三方产品。客户在产品高收益的诱惑下,购买数额往往较高,随之风险也更大。而出售“飞单”产品由于是理财经理等个人行为,银行一般不承担相关责任,一旦出现无法兑付的情况,投资者维权可谓难上加难。  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如何鉴别“飞单”?  重庆银监局人士提醒,为避免掉入“飞单”陷阱首先要强化风险意识,理性分析产品收益风险,查证购买产品是否银行正规产品。  其次,不被“超高”投资收益诱惑,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是否保本,募集资金具体投向、收益、期限等。  第三,购买产品的资金是否汇入银行账户要关注重点。凡被要求向个人或第三方公司账户转账或汇款的,就要提高警惕,并注意查看业务办理回执中的汇款账户明细。第四,消费者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银行和监管部门投诉和举报。  钱业家再教您三招,防范“飞单”风险   由于“飞单”产品往往都是通过银行内部人员出售,这给普通投资者增加了辨识难度。专家提醒,银行理财与“飞单”产品在产品管理人、投资收益、产品投向均有明显区别。  首先,每款金融投资产品都有一个产品管理人,银行理财产品的产品管理人就是银行,而“飞单”产品的管理人一定不是银行,往往以某投资公司,或是某基金管理公司的名称出现,因此一定要弄清楚产品的管理人是谁。另外,在确认产品身份时,要认清是否有银行理财产品编码和盖有银行公章。  其次,目前非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普遍在5%—6%左右,与之对比,“飞单”产品的投资收益率可以许诺出9%甚至更高。  最后,银行理财产品多投资于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证券基金、央行票据等非标资产,极个别的银行理财产品会投资于实体项目。但“飞单”产品则主要投资于实体项目,通常是以股权、债券等形式投资于某某企业,或某某项目。还有部分“飞单”产品的投资方向为股市、或海外市场。  银行理财产品披露存明显不足  潜藏三大陷阱   股市跌宕起伏,不少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金融消费者将钱转投向“相对靠谱”的银行理财产品,自以为是进了“旱涝保收”的保险箱。  但《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来调查发现,银行理财“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事件时有发生。信息不对称、违规操作、“庞氏骗局”已成为隐藏在银行理财领域的三大陷阱。在金融理财产品结构日益复杂的情况下,理财产品投资进展披露也在深度、广度、跨度上存明显不足。  信息不对称、违规操作、“庞氏骗局”成三大陷阱  记者采访发现,在繁荣发展的银行理财市场背后,存在不少钻法律空子、甚至违法的行为。概括起来,信息不对称、违规操作、“庞氏骗局”已成为隐藏在银行理财领域的三大陷阱。  陷阱一,部分从业人员违法操作。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闫彦明表示,近年来,频繁出现一些商业银行的基层行私自销售未与银行签约产品的违规现象。如从2011年起,某银行郑州黄河路支行的一位前副行长等人以超过银行同期利率数十倍的高额回报,向多位银行客户销售“理财产品”数千万元,再将吸纳到的资金通过“发放高利贷”牟利,但由于资金链断裂而“东窗事发”。至2013年4月,约有110多名银行客户的4000万元无法追回。闫彦明表示,银行工作人员打着理财产品的幌子,声称将把筹集到的资金投向企业货款、汇票等领域,甚至保证该“理财项目”的安全性和高收益性,这对广大投资者而言极具迷惑性,这也反映出银行机构存在严重的管理漏洞。  陷阱二,利用信息不对称“欺瞒客户”。如2014年,某银行一款“养老金橙养老保障管理产品”因预期年化收益率宣称为5.7%至6.8%而受到客户热捧。但实际上,该产品并非银行理财产品,而是保险理财产品;但该银行不仅没有揭示该信息,在销售过程中,部分销售人员更将其解释为“某银行理财产品”。另外,还有部分银行机构将理财产品包装成风险低、回报高的银行存款替代品,而掩盖其作为投资产品的风险性;还有部分银行机构利用信息优势制造霸王条款,提出浮动收益产品“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的最高部分,作为银行的管理费用”。  陷阱三,“庞氏骗局”。有专家表示,广义而言,不少理财产品都属于“影子银行”范踌,而在监管不足的环境下,众多金融机构实际上都参与了“庞氏骗局”的制造——俗语讲,就是“拆东墙补西墙”与“空手套白狼”。闫彦明称,在操作中,银行往往将各类理财产品的资金放到一个资金池里,而非为每一款理财产品单独设账。利用不同“资金池”的期间错位,会形成一个日趋增大的稳定“资金池”,银行则可利用“发新偿旧”机制来灵活运作该资金。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将会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风险,而这类风险是隐性的。 编辑:杨琳2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阅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陕网文许字[7号
本网法律顾问 陕西赢弘律师事务所
王正兴 律师 联系方式:
华商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收益理财产品陷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