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可以购买碳化硅纤维复合材料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特征及力学性能--《热加工工艺》1996年03期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特征及力学性能
【摘要】:研究了氧化态和原始态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及其对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啊。结果发现.氧化处理后碳化硅与基体铝界面上有一SiO2非晶层,该非晶层内由于铝的扩散作用而形成铝的浓度梯度。原始态碳化硅与铝的界面上则无此非晶层.由于此非晶层的作用.导致界面结合强度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TB333【正文快照】: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特征及力学性能上海交通大学(200030)梅志,顾明元,蒋为吉,吴人洁【摘要】研究了氧化态和原始态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构及其对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啊。结果发现.氧化处理后碳化硅与基体铝界面上有一SiO2非晶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邢一明,程晓农,赵玉涛;[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陈建,潘复生,刘天模;[J];轻金属;2000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晓霞;[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狄杰建;[D];甘肃工业大学;2001年
宋文远;[D];重庆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肖伯律,毕敬,赵明久,马宗义;[J];金属学报;2002年09期
汤安民,朱文艺,卢智先;[J];机械强度;2002年04期
郭珉,朱秀荣,王荣;[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4年06期
孙亦,张豪,陈振华;[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丁占来,樊云昌,齐海波,任德亮;[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9年S1期
熊惟皓,胡镇华,崔崑;[J];材料导报;1997年01期
张迎九,王志法,吕维洁,谢佑卿,姜国圣,周洪汉,徐桢;[J];材料导报;1997年03期
赵斌元,胡克鳌,吴人洁;[J];材料导报;1997年05期
陶晓东,施忠良,顾明元;[J];复合材料学报;1997年03期
吴人洁;[J];金属学报;199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锋;[D];湖南大学;2001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文丽;梅炳初;朱教群;;[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06年03期
王文明,潘复生,孙旭炜,曾苏民,Lu Y[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文明;[D];重庆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方杰;[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崔晶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刘双进;[D];河北工业大学;2003年
梁建芳;[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孙旭炜;[D];西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章明秋,曾汉民;[J];宇航材料工艺;1988年05期
王零森;[J];硅酸盐学报;1989年05期
孙守金;;[J];机械工程材料;1992年05期
张益谨;苏玉长;吴胜;;[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郭建亭,邢占平,安阁英;[J];材料工程;1994年02期
权高峰,罗兴宏,柴东朗,宋余九, 涂铭旌;[J];材料工程;1994年05期
沈健,章四琪,张新明,卢斌;[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4年05期
卢子兴,田常津,谢若泽;[J];材料研究学报;1994年05期
张伟广,赵勇,杨德才;[J];高分子学报;1994年01期
杨留栓,杨涤心,王汝耀,鲁薇华;[J];机械工程材料;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湘娟;王媛;严蕴;蔡声珮;邓飞宇;;[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裴大荣;郭悦霞;马东康;周金波;;[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沈阳;顾阳;;[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吴成铁;常江;翟万银;曾毅;高建华;;[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刘斌;龚双喜;;[A];2004全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田景春;陈洪德;侯明才;石和;夏青松;李君文;张翔;李国新;;[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严金泉;梁西文;盛贤才;杨震武;李群;;[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李君文;陈洪德;田景春;侯明才;;[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刘柳红;罗平;马涛;杨式升;;[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李艳梅;陈永湘;;[A];中国蛋白质组学第三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世界金属导报;2000年
柯金;[N];科学时报;2001年
张海青;[N];中国包装报;2002年
陈中;[N];中国石化报;2002年
青华 刘肖;[N];科学时报;2003年
;[N];今日信息报;2005年
记者 田学科;[N];科技日报;2005年
晓苛;[N];中国石油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范红松;[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庆兴;[D];天津轻工业学院;2000年
梁辉;[D];湖南大学;2001年
成守权;[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范昭平;[D];河海大学;2004年
郑庄;[D];暨南大学;2004年
吴晓青;[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杜江峰;[D];吉林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兰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摘要】: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高温强度、高耐磨性、高比刚度等力学性能和良好的可加工性等优点,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碳化硅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非氧化物陶瓷材料,具有硬度高、耐磨、耐高温、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地用作颗粒增强体来制备金属基复合材料。
本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致密度较高的铝基复合材料。选择合适的烧结工艺,对加入不同体积分数增强体的铝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对复合材料的增强体进行了表面化学镀铜修饰,较好地解决了界面结合问题。并对复合材料的致密度、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采用化学镀技术经过合适的工艺,可使铜颗粒包覆在碳化硅表面,改善与金属基体的结合。研究表明,材料的硬度和抗拉强度随烧结温度先增加后降低,试样的最佳烧结温度为570℃。随着碳化硅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致密度下降,硬度和抗拉强度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材料表面元素面扫描分析表明碳化硅颗粒在基体中分布均匀。
铝合金基体的主要磨损行为是塑性变形,而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是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粘着磨损占据主要地位。随着碳化硅颗粒体积分数的提高,粘着磨损所占的比例逐渐减小,从而使复合材料的耐磨性提高。碳化硅颗粒化学镀后可使复合材料的耐磨性增加。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TB331【目录】:
Abstract7-9
第一章 文献综述9-29
1.1 复合材料的概述9-10
1.1.1 复合材料的发展概况9-10
1.1.2 复合材料的命名和分类10
1.1.3 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10
1.2 铝基复合材料10-13
1.2.1 金属基复合材料概述10-11
1.2.2 铝基复合材料研究现状11-12
1.2.3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12-13
1.3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增强机制13-19
1.3.1 强化机制13-16
1.3.2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6-19
1.4 碳化硅表面修饰19-22
1.4.1 化学镀20-21
1.4.2 电镀21
1.4.3 气相沉积21-22
1.4.4 高能束流辐照22
1.4.5 溶胶-凝胶法22
1.5 复合材料的磨损22-27
1.5.1 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研究现状23-24
1.5.2 磨损的分类24-27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内容27-29
第二章 碳化硅颗粒表面修饰29-34
2.1 镀铜方法选择29
2.2 碳化硅颗粒化学镀铜29-31
2.3 化学镀铜检测31-33
本章小节33-34
第三章 碳化硅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制备34-41
3.1 样品制备34-35
3.2 粉末成型35-37
3.2.1 实验设备及原料35
3.2.2 计算称量35-36
3.2.3 混料36
3.2.4 冷压成型36-37
3.3 坯件的烧结37-39
3.3.1 烧结设备38
3.3.2 实验方法38-39
3.4 淬火时效39-41
第四章 致密度和力学性能测量41-51
4.1 致密度测量41-42
4.1.1 实验原理41-42
4.1.2 实验装置42
4.2 硬度测量方法42-43
4.3 抗拉强度测试43-44
4.3.1 测试原理43-44
4.3.2 拉伸试样的制备44
4.3.3 实验方法44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44-49
4.4.1 烧结温度的确定44-46
4.4.2 样品元素面分析46-47
4.4.3 修饰后的烧结样品XRD检测47
4.4.4 样品力学数据47-48
4.4.5 断口分析48-49
本章小结49-51
第五章 复合材料的磨损性能51-59
5.1 实验设备与方法51-52
5.1.1 实验设备51
5.1.2 实验方法51-52
5.1.3 磨损量表示方法52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52-57
5.2.1 实验数据52-56
5.2.2 磨损试样表面形貌观察56-57
本章小结57-59
第六章 结论59-60
参考文献60-6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建,潘复生;[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4期
林涛,果世驹,李明怡,魏延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吴人洁;[J];工程塑料应用;1999年02期
宿辉,邹桂真,曹茂盛;[J];材料工程;2004年10期
王文明,潘复生,孙旭炜,曾苏民,Lu Y[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果世驹,林涛,魏延萍,蒋龙琴,李森蓉,刘广敏,张海波;[J];粉末冶金技术;1997年01期
张永昌;[J];粉末冶金工业;2001年06期
张力宁,王俊;[J];东南大学学报;1995年S1期
王海龙,张锐,王西科,郭景坤,许红亮,卢红霞,盛书红;[J];硅酸盐学报;2004年04期
王双喜;刘雪敬;孙家森;;[J];热加工工艺(铸锻版);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叶途明,彭元东,易健宏,吕豫湘,胡礼福;[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年04期
舒中俊,漆宗能;[J];工程塑料应用;1999年11期
方鸿生,杨业元,姜忠良;[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3年05期
郭领军,李贺军,李克智;[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3年06期
王文明,潘复生,曾苏民;[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3期
赵国田;孙素杰;徐永东;朱秀荣;陈照峰;;[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年02期
刘宏伟;张龙;王建江;杜心康;;[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3期
苏红,毛军,薛琳;[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孙焕德,杨晓芳;[J];宝钢技术;1997年05期
张济山,陈国良;[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肖锋;野城清;;[A];海峡两岸第二届工程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郑毅;田树枫;赵亮;;[A];2007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史志刚;马红;唐丽英;李益民;;[A];2007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宋延沛;李洛利;;[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邱海喆;晏华;王雪梅;张平;刘奇;唐龙;;[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3)[C];2007年
王雪梅;晏华;邱海喆;张平;刘奇;唐龙;;[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3)[C];2007年
姚春德;黄钰;周红秀;刘小平;;[A];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燃料与润滑油分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陈革维;;[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沈心敏;王之栎;刘雨川;;[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二)[C];2002年
孔令豪;宋红霞;陈新华;杨广彬;张平余;;[A];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代汉达;[D];吉林大学;2005年
康智涛;[D];中南大学;2001年
袁武华;[D];中南大学;2001年
韩勇;[D];西南石油学院;2002年
雷友锋;[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刘莹;[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李敦钫;[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夏玉成;[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李伟;[D];四川大学;2003年
刘江;[D];重庆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邓松华;[D];天津大学;2004年
张治华;[D];兰州大学;2006年
吴澎;[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郜君鹏;[D];东华大学;2005年
陈云生;[D];天津工业大学;2000年
孙继兵;[D];河北工业大学;2000年
高晓霞;[D];北京工业大学;2000年
唐永华;[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1年
王强;[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狄杰建;[D];甘肃工业大学;200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杜军,刘耀辉,朱先勇,于思荣;[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4年02期
贾玉玺;[J];金属热处理;2000年03期
吴申庆,李军;[J];内燃机工程;2003年03期
宋微,巩锡民,梁岩;[J];轻合金加工技术;2000年11期
武涛,柴东朗,宋余九;[J];热加工工艺;2005年06期
郭领军,李贺军,石振海;[J];铸造;2003年09期
崔岩;[J];材料工程;2002年06期
李青,华文君,崔岩,张少卿;[J];材料工程;2003年04期
仇庆根,楼程华;[J];机械工程材料;1994年02期
陈剑锋,于志强,武高辉,姜龙涛,孙东立;[J];金属热处理;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文明;[D];重庆大学;2006年
贺春林;[D];东北大学;2002年
张建云;[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新毅;[D];大连交通大学;2005年
李贞宽;[D];山东大学;2007年
李翊;[D];湖南大学;2005年
傅雪莹;[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张治华;[D];兰州大学;2006年
宋文远;[D];重庆大学;2006年
程虎;[D];重庆大学;2006年
武振生;[D];江苏大学;2006年
李健;[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金方杰;[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白丽华,马宏声,张谦;[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4年02期
陈建,潘复生;[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4期
邹正军,刘君武;[J];表面技术;2002年05期
阳范文,赵耀明,高茜斐;[J];材料保护;2000年09期
李卫清,董人瑞,傅雅琳,喻重山;[J];材料保护;1998年07期
朱和祥,黎祚坚,陈国平;[J];材料导报;1995年03期
刘永长,杨根仓,吕衣礼;[J];材料导报;1996年05期
赵斌元,胡克鳌,吴人洁;[J];材料导报;1997年05期
熊柏青,张永安,石力开;[J];材料导报;2000年12期
喇培清,许广济,丁雨田;[J];材料工程;1997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明久,吕毓雄,陈礼清,毕敬;[J];材料研究学报;2000年02期
耿家泽,陈大凯,吴润;[J];热加工工艺;1995年02期
王文明,潘复生,鲁云,曾苏民;[J];粉末冶金技术;2004年06期
李国庆,陈建华,杨国英,魏从仁;[J];轻金属;1997年06期
崔岩,耿林,姚忠凯;[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7年04期
王涛,李晓池,杨显锋;[J];硅酸盐通报;2005年01期
韩桂泉,李京伟,沈亮,王学礼;[J];铸造技术;2005年07期
古宏伟,曹利,袁冠森,刘安生,吴自勤,刘润东;[J];材料导报;1993年01期
王文明,潘复生,曾苏民;[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3期
张琪;左涛;马自力;樊建中;;[J];无损检测;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洪峰;林茂;陈致水;廖宇兰;;[A];2009海峡两岸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罗洪峰;林茂;陈致水;廖宇兰;;[A];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第五届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9年
欧阳求保;王文龙;张曾祜;张国定;李瑞祥;;[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陈国钦;孙东立;张强;姜龙涛;武高辉;;[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宋仁国;;[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许晓静;陈康敏;戴峰泽;蔡兰;;[A];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2年
严红革;陈振华;陈刚;;[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朱秀荣;童文俊;费良军;王荣;;[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胡耀波;王敬丰;潘复生;左汝林;王文明;宋文远;曾苏民;;[A];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暨《材料导报》编委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冯祖德;;[A];第十五届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暨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记者史爱萍;[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王迅;[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马志亚 王一平 陈亮 万民;[N];连云港日报;2011年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桂满昌;[N];科技日报;2001年
胡瑛;[N];淄博日报;2010年
刘颖;[N];解放日报;2011年
张永忠;[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陶加;[N];中国化工报;2010年
李慧源 通讯员
宋卫国;[N];中国工业报;2010年
张琦;[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邹茂华;[D];重庆大学;2010年
刘卫红;[D];吉林大学;2004年
邓小燕;[D];兰州大学;2010年
郭建;[D];郑州大学;2003年
晋艳娟;[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康智涛;[D];中南大学;2001年
顾敏;[D];郑州大学;2003年
邓春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许虹宇;[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滕杰;[D];湖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贾海萌;[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艾莹露;[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刘光辉;[D];重庆大学;2010年
韩媛媛;[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华巍;[D];兰州大学;2010年
牟余江;[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曾涛;[D];东南大学;2004年
郝旭红;[D];重庆大学;2010年
陈美花;[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李洪武;[D];中南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扫一扫 加微信
&&&&&&&&&&
填加焊丝对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钨极惰性
Effect of Filler on Appearance and Microstructure of Weld in TIG Welding SiCp Reinforced Al Matrix Composite
采用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工艺,对不填加焊丝与填加铝硅焊丝条件下SiCp/6061Al复合材料的焊接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填加焊丝时,焊缝外观成型较差;而填加焊丝后,熔池流动性增强,可以得到满意的鱼鳞纹焊缝,并有效抑制了焊缝中的SiCp 颗粒和铝的界面反应,焊缝中的缺陷减少,接头性能得到改善.标&&&&签
The weldability of SiCp/6061Al composite by TIG welding with filler and without filter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erior appearance of SiCp/6061Al composite TIG welding without filter is obtained.However,when the filler is used in TIG welding,the fluidity of molten pool is improved,and the interfacial reaction between SiCp and Al is effectively restrained,so that the satisfied ripple weld of SiCp/6061Al composite is achieved and joint property was improved.
中图分类号
修改稿日期
网络出版日期
作者单位点击查看备注汪喜和(1948-),男,河南郑州人,工程师.
引用该论文:
WANG Xi-he,NIU Ji-tai,ZHOU Guang-tao,CHEN Yong,LIU Sheng-xin,GUAN Shao-kang.&Effect of Filler on Appearance and Microstructure of Weld in TIG Welding SiCp Reinforced Al Matrix Composite[J].&Materials for mechancial engineering,&):&76~78汪喜和,牛济泰,周广涛,陈永,刘胜新,关绍康.&填加焊丝对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钨极惰性[J].&机械工程材料,&):&76~78被引情况:【1】
共有人对该论文发表了看法,其中:
人认为该论文很差
人认为该论文较差
人认为该论文一般
人认为该论文较好
人认为该论文很好
参考文献【1】克莱因T W,威瑟斯P J.金属基复合材料导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2】吴人杰.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展望[J].金属学报,):78-84.&【3】牛济泰,刘黎明,韩立红.铝基复合材料焊接研究现状与展望[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30-132.&【4】张胜玉.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焊接现状[J].焊接技术,-48.&【5】牛济泰.复合材料的焊接,焊接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6】张德库.SiCp/Al复合材料镕化焊接机理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2.&【7】Iseki T,Kameda T,Maruyama T.Interfacial reaction between SiC and aluminum during joining[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92-1698.(上接第75页)&【8】Masaaki Katsumata,Osamu Ishiyama,Tsuyoshi Inoue,et al.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ainite containing martensite and retained austenite in low carbon HSLA Steels[J].Materials Transactions,JIM,):715-728.&【9】Sadahiro Yamamoto,Hiroyasu Yokoyama,Katsumi Yamada,et al.Effects of the austenite grain size and deformation in the unrecrystallized austenite region on bainite transformation behavior and microstructure[J].ISIJ International,):.欢迎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和信息欢迎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和信息(下转第页)&
如果您尚未在本站注册,请点击此处【】
往期精选文章
www. Copyright (C),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化学镀镍求助
Sample Text求帮助,有谁做过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化学镀镍实验的吗?尝试了不同的方法,老是不理想,575度全部脱皮了。跪求指导啊。
首先表示感谢,用什么粗化呢?我用的硫酸,多少浓度的最好?
打磨需要上颗粒度为800的砂纸吗?是越光滑越好吗?
我用的重铬酸钾和浓硫酸的配液,不同材料用的不同,具体查下相关书
购买的,湖南一家研究所。
请问湖南具体那一家研究所呢?能否给个联系方式,谢谢!:cat39:
你好,我想问一下你的铝基复合材料买到了吗
我可以买你,:D
卖还是买?:P
没有,你知道哪里可以买到吗?
麻烦给我联系方式吧,谢谢!qq给我,再仔细商量
SiC粗化不是40℃盐酸溶液搅拌10h吗
研究生必备与500万研究生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
浏览器进程
打开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聊科研您现在的位置:&&
碳化硅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
  JIC35导读: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材料组成的非均质体,其基体与加入体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往往相差很大。如复合材料的基体一般都是普通材料,但其增强体通常都是高强度或高硬度的材料。在复合材料中,加入其它物相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增强或增韧。例如,含碳纤维的磨料,其耐磨性能是普通中碳钢的1000倍,由于加入了比硬质合金还要硬的碳化硅颗粒,碳化硅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由于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即重量轻、比强度和比刚度高、热膨胀系数小、尺寸稳定性好,且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耐磨、抗腐蚀特性。这类材料各向同性,克服了纤维增强型材料常存在的各种缺陷,而且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因而成为复合材料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目前,在美、日、英、德等工业发达国家,其SiCp/Al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制造等工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发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华南理工大学研制的铝、铜基耐磨复合材料,性能良好,目前已用于军工和汽车等行业。    在SiCp/Al复合材料中,由于以SiC陶瓷颗粒作为增强相而使其硬度、强度和耐磨性大幅度地提高,然而却使加工时刀具磨损严重,难以保证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种材料的推广应用。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切削SiCp/Al复合材料所得到的表面往往不是由刀刃直接切出,而是常有凹坑、非切削曲面、鳞刺和积屑瘤存在。相对硬质合金来说,采用聚晶金刚石和聚晶立方氮化硼等超硬刀具加工可取得较好的加工效果,但其成本高,而且刀具对加工表面熨压作用弱,加工过程中脱落的颗粒会损坏加工表面,大的硬质颗粒将显著影响复合材料的切削性能和加工表面质量。    为了解决切削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时加工表面粗糙、质量差,刀具磨损快的问题,对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因素和切削表面成形机理及刀具磨损现象进行了分析和多次试验后,设计出具有光整熨压作用的硬质合金切削刀具。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加工表面形貌及成形机理    1.加工表面形貌特点    用YG3刀具刨削SiC颗粒增强铸铝材料。对SiCp/Al的切削表面观察可知,在已加工表面上存在各种加工导致的缺陷。如:颗粒破碎和脱落而留下的不规则凹坑,碎颗粒被刀刃和后刀面推挤而使表面产生的犁沟,切削时被压下后又弹起的颗粒,切削时因刀具挤压、摩擦工件导致基体材料受热软化涂抹或熔融的加工表面,切削刃前受挤压区颗粒与颗粒之间裂纹贯穿而产生的不规则自由表面以及因磨损的切削刃复制出的不平整表面等。试验结果表明,增强颗粒的份量、形状,尤其是颗粒度大小对复合材料的已加工表面形貌影响很大,加工粗大颗粒增强的复合材料时,其加工表面粗糙。    2.加工表面成形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在切削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过程中,切削力与变形之间的关系比切削传统材料复杂得多,基体与增强体之间的协同效应对复合材料受力后的行为影响很大。复合材料中的增强体是基体塑性变形的障碍,这使得复合材料的切削变形机理不同于普通金属材料。切削时,材料在切削力作用下,由于材料的不均匀性,在强度薄弱处和有缺陷处形成微观裂纹核,然后裂纹极快地向前方扩展,使材料在切削刃前方开裂,形成分离面(原始切削表面)。切削刃分流点以上的材料,经剪切区形成切屑流出,分流点以下的材料经切削刃钝圆的推挤、熨压形成已加工表面。显然,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切削表面并非全部由切削刃直接切出,在很大程度上与原始潜在裂纹的形状和刀具熨压增强颗粒的情况有关。而原始裂纹的情况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往往与材料的组织结构有关。在纵向车削外圆表面时,情况与上述稍有不同,已加工表面是由切削刃钝圆、刀尖过渡圆弧部分以及刀具副切削刃的切削和熨压作用共同形成的。
全年征稿 / 资讯合作联系邮箱: 在线投稿: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机床商务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机床商务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机床商务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