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出口产品数量增多,价格却体重不断下降降时,该国的贸易条件怎么样

论我国贸易条件改善与贸易战略的调整-国际贸易-论文联盟
您好,游客
背景颜色:
论我国贸易条件改善与贸易战略的调整
作者:张宏建&
  [摘要] 当前,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但随着贸易地位不断上升,我国的贸易条件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我国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在国际市场上多属于成熟产品,供大于求,且我们一般采取传统的价格竞争手段,出现了增量不增价的现象,导致我国贸易效益难以提高、贸易条件呈现出不利的势头。因此,应该努力探寻我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
的途径。   [关键词] 贸易条件;“贫困化”增长;贸易效益;出口商品结构;进出口价格指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国民
发展的重要支柱。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76万亿美元,进出口顺差0.18万亿美元,增长74%,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但我国外贸依存度保持了较高的水平,2005年高达60%,导致我国国内经济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和冲击越来越大,且随着国外贸易壁垒不断加强,出现了贸易效益低下和贸易条件呈现不利趋势等问题,已成为各方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是亟待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出口商品结构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出口商品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的各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出口额与整个贸易额的比,是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对该产品的出口将拉动国内的生产,形成规模经济。虽然我国 工业 制成品1981年首次超过初级产品的出口,但是直到1986年,出口商品结构才真正实现了从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转变完成后,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则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中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与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分别所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1年以前。主要是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促进了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增长。在这一阶段,由过去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向轻纺类半制成品、中间品转变,特点是较低技术含量,粗加工、简单加工。   第二阶段:1992年-2003年。1991年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了62.2%的顶峰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速强劲,所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从1990年的15%上升到2000年的47.4%。因此,这一时期是以出口轻纺产品为主向出口机电化工、高新技术产品等重化工产品转变,其特点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出口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精加工、深加工程度提升。   第三阶段:2004年及其以后。2004年,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份额首次超过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44%的份额,达到49.4%,使其成为促进工业制成品持续稳定增长的最主要动力,顺利完成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轻纺产品等)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重化工、 电子 产品等)高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根据海关历年公布的数据,从我国出口商品构成情况来看(按SITC分类),年初级产品分别为405.5亿美元、490.4亿美元和475.5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6.5%、20.9%和7.8%;工业制成品分别为5528.2亿美元、7129.6亿美元、8274.9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37%、29%和28.8%。   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依然是低附加值、低工资、低技术密集度、高竞争强度的产业和加工环节,基本上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末端。我国现阶段的出口产品相对集中在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和食品等,多属价格敏感性商品,这类产品一般技术含量不高或产品开发、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大多出口 企业 已具有相当规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价格竞争。在贸易快速增长的前提下,表现为出口萎缩,进口增长而导致的贸易收支逆差。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潜在危险在于:在贸易条件下降的情况下,极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长与国家净福利增加的背离,陷入贫困化增长的困境。因为初级产品或劳动密集型产品是需求弹性小的产品,在国际价格下降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出口来弥补损失,因而有可能出现出口规模越大,国家净福利损失越多的现象。      二、近年来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动态      商务部的一份研究指出,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 中国 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其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则下降了2%。   (一)价格贸易条件。从 1998年到2003年,我国出口与进口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14.2%。造成的负面收入效应在年相当于当年GDP的1%-1.2%,这表明我国近年来贸易条件不断下降,必须出口更多的商品以换取同样数量的进口商品,对我国的经济产生负面的收入效应。   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连续三年有不利的态势,虽然总体下降程度不大,但有些商品情况已经比较严重,如2002年,棉花的价格贸易条件 =(92.4/100.7)×100=91.76,蔬菜的价格贸易条件=(93.4/104.1)×100 = 89.72,蚕丝的价格贸易条件=(79.3/108.1)×100 = 73.36,且严重地影响到这些行业的贸易效益。其中,价格贸易条件不利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出口农产品、矿产品及传统大宗出口商品价格普遍下降,而进口原油(主要局部冲突和战争威胁导致)和进口农产品(主要是 自然 灾害导致)价格上扬。通过表1可知, 在年期间,海关的18种主要进口商品中,天然橡胶等12种进口商品的价格处于上升,占到66.7%,且基本上是数量和价格同步上升,价格增幅大部分超过了2位数,特别是未锻造的铜及铜铝材同比价格增幅高达63.1个百分点,谷物及谷物粉等3种进口商品的价格基本稳定,只有大豆等3种进口商品的价格有所下降。  
  首先,随着我国出口产品中制造业产品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近年来涨幅大大高于制造业产品价格,部分因为我国经劳动力成本调整后的劳动生产率较高,某些产品的大量出口压低了国际价格。从进口的构成看,近两年经济的高速增长,特别是重化工业的生产和投资增长导致初级产品占进口的比重大幅上升。其次,最近原油价格的飙升和我国对原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目前我国原油进口占消费的38%,使贸易条件进一步不利。第三,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投资的迅速扩张,导致我国进口需求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原材料价格。中国新增的铁矿石进口量占2003年全球新增产量的51%,新增原油消费占全球新增量的35.3%。原油需求在过去的2年中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发达国家平均3%的增长速度。   (二)收入贸易条件。近年来,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逐步改善,表2所示,在1995年-2004年,我国的收入贸易条件呈现良好的优化态势,贸易条件指数出现了加速上升的趋势。  
  通过对近年来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贸易条件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贸易增长主要是依赖大规模的数量扩张来实现的,我国外贸已进入结构调整阶段,进一步的经济增长不能靠单纯的数量扩张,只能靠结构的转变。只有进行外贸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逐步由非熟练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乃至向技术与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化,才能进一步加大外贸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确保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转贴于论文联盟
欢迎浏览更多 →
相关文章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论文写作指导、论文发表请咨询客服老师
内容分类导航
本栏目Digg排行
本栏目热门文章
本栏目最新更新您现在的位置是: &
中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 要:文章在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指出: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具有持续恶化的变动趋势;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我国经济增长无论在长、短期上,对价格贸易条件均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而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Granger影响并不显著。
  摘要:文章在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指出: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具有持续恶化的变动趋势;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我国经济增长无论在长、短期上,对价格贸易条件均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而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Granger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价格贸易条件;经济增长;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作者简介:石林梅(197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讲师,从事宏观经济学研究;李倩倩(1985—),女,河南周口人,吉林大学商学院数量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从事宏观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日韩三国经济周期波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06BGJ021
  中图分类号:F4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9)04-0055-04收稿日期: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增长了80多倍,贸易依存度在1995年达到40.2%,2000年以来又快速上升。无论就理论方面还是就实践方面而言,研究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都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很早便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最早可追溯至14、15世纪的重商主义学派。随后,从18、19世纪的斯密、李嘉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罗默、卢卡斯等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都对这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理论研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外学者对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一些学者认为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例如,Mendoza(1997)对年间9个发达国家和31个发展中国家进行研究,发现贸易条件的增长率上升1个百分点会使消费的增长率提高0.2个百分点;Bleany和Greenway(2001)对年间14个次撒哈拉地国家的人均GDP增长率进行研究,发现贸易条件的改善会使人均GDP和投资都增加。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Williams(2001)发现,1870年至一战期间虽然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初级产品出口国有利,但是仍然降低了它们的经济增长。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我国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研究。例如,陈虹(2006)通过分析认为,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会对价格贸易条件造成负面影响;李平和辛佳(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孙伟忠(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受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的影响并不显著。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贸易条件状况以及贸易条件和经济增长简单关系的分析上,而对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在现实经济中,贸易条件的变动会影响到生产、消费、储蓄和投资这些实际经济变量,而这些实际变量的变动又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本文主要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并且对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
  二、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赢利能力(相对于进口)或贸易利益的重要指标。实际中常用的贸易条件有四种形式:价格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单要素贸易条件和双要素贸易条件。价格贸易条件是贸易条件概念的核心,因为价格贸易条件反映贸易相对利益和国际贸易利益最适切的指标。本文主要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过程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在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中,贸易条件最初可以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是一国出口商品平均价格和进口商品平均价格的比率,即价格贸易条件(用NBTT表示)。价格贸易条件反映了一国单位出口商品的进口能力。如果选取某一时期为基期,设定该时期的NBTT指数为100,那么通过计算随后时期的NBTT指数数值,就可以看出一国在一段时期内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状况。若NBTT指数大于100,意味着同基期相比,一国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能够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该国的进口能力提高,价格贸易条件较基期改善;反之,则该国的进口能力下降,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图1为年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化情况(PX和PM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①。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价格贸易条件虽有波动。但总体上是呈不断恶化的状态,并且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可能进一步恶化。从价格贸易条件的定义可以看出,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是由于进口价格指数的上升引起的,而出口价格指数没有提高甚至下降也是重要原因。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年。这一阶段的价格贸易条件的走势明显向右上方倾斜,价格贸易条件指数明显上升,由1981年的157.3上升至1985年的173.4,在这一阶段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主要是由于进口价格指数以更大幅度下降所引起的。第二阶段为年。这一阶段的价格贸易条件的走势明显向右下方倾斜,特别是1997年以来,明显下滑,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由1997年的119.3下降至,在这一阶段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主要是由于进口价格指数以更大幅度上升引起的。
  价格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第一,进出口产品结构转变的影响。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级产品的国际价格近年来涨幅大大高于工业制成品价格。第二,经济快速增长的影响。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带动了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的上升。第三,跨国公司转移定价的影响。跨国公司通过内部贸易和“转移价格”来获得高额利润,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进口价格却降低了出口价格。第四,出口企业恶性竞争的影响。由于产品技术更新能力薄弱、品牌核心价值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主要采取了价格竞争的手段,大部分出口商品价格不断下跌。
  三、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贸易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到生产、消费、储蓄和投资这些实际经济变量,同时又会受到这些变量的影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均说明,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会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状态而变化。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检验与分析。
  1. 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本文选用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际GDP度量经济增长的变动,NBTT度量价格贸易条件的变动,并且对各变量均取对数(分别用LGDP和LNBTT表示)①。为避免非平稳时间序列回归的伪回归问题,首先对所选用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在5%显著水平下,LGDP和LNBTT的原序列均接受“至少存在一个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均拒绝“至少存在一个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可以推断,LGDP和LNBTT在5%的显著水平下均服从一阶单整过程,因此有必要在协整框架下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
  如果一些经济指标被某经济系统联系在一起,那么从长远来看这些变量之间应该具有均衡关系,这是建立和检验模型的基本出发点。在短期内,因为季节影响或者随机干扰,这些变量有可能偏离均值。如果这种偏离是暂时的,那么随着时间推移将会回到均衡状态;如果这种偏离是持久的,就不能说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均衡关系。协整可以被看做这种均衡关系性质的统计表示。协整检验从检验的对象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如Johansen协整检验;另一种是基于回归残差的协整检验,如ADF检验。我们选用Johansen极大似然法进行LGDP和LNBTT之间的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LGDP和LNBTT之间具有显著的协整关系,这说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协同变动关系。两者之间的协整方程式如下:
  LNBTTt+0.8282LNGDPt-0.5=et 其中,T为时间趋势项;et为协整误差。
  从该方程式可以看出,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负相关关系。
  从图2中可以看出,协整误差呈现出围绕零线周期性波动的状态,并且协整误差与零线的偏离幅度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87年之前,协整误差基本上处于正向较大幅度偏离零线的状态。这一时期为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主要目标是扩大商品出口。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等措施的实行使我国外贸体制开始初步摆脱过去的不合理状况,朝着适应对外开放和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方向发展。相关的经济政策虽然使得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有所改善,但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相对均衡水平也出现较大失调,协整误差正向偏离零线。年,协整误差基本上处于负向较大幅度偏离零线的状态。这一时期为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建立和完善以汇率、税收为主要杠杆的经济调节体系,推动外贸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降低关税等措施的实行提高了我国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对外贸易的能力,增强了外贸企业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为外贸企业利用市场机制自主经营创造了有力的外部环境,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调控体系的改革,使得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出现暂时性恶化,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再次与均衡水平出现较大幅度失调,协整误差负向偏离零线。1994年以后,协整误差基本上处于围绕零线小幅波动的状态。这一时期为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第三阶段,与前两次改革相比,新体制的构建、综合配套措施的实行是此次改革的重要特点。这次改革加强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极大提高了我国外贸体制自由化水平,推动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加强,也使得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有所加强,因此协整误差与零线的偏离幅度也有所减小。
  2.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影响关系分析
  我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因此我们进一步应用误差修正模型研究我国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判断变量之间影响关系的常用方法,根据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进行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针对误差修正项(用ECM表示)系数的检验是长期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而针对滞后内生变量系数的检验是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这里的长期还有“机制”的意思,它表明以长期稳定的视角来看,均衡水平的偏离对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表1给出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我国经济增长无论在长、短期上,对价格贸易条件均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而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Granger影响则并不显著。
  同时,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结果还可以计算脉冲响应函数,来模拟我国经济增长对价格贸易条件的动态影响过程。从图3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冲击在短期内对价格贸易条件具有较弱的正向影响,而在长期上对价格贸易条件则具有相对较强的负向影响。
  检验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对价格贸易条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价格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不显著。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首先,国内经济快速增长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带动了先进技术设备和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的上升;其次,随着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外向型程度的提高,国内资源的日趋紧张,对国外原料等商品的依赖程度也日趋加强;再次,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使市场需求呈现高级化,居民消费档次不断提高;最后,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垄断性越强,越可能形成垄断价格。上述原因可能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另一方面,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对外贸易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出口仍以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这样低技术含量的出口商品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其次,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相对过大。对加工贸易的高度依赖,不仅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也致使我国外贸出口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最后,我国外贸体制还不健全。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性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结论。第一,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总体上是呈不断恶化的状态。进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出口企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可能导致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恶化。第二,我国价格贸易条件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协整误差的波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第三,我国经济增长无论在长、短期上,对价格贸易条件均具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影响,而价格贸易条件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长、短期Granger影响则并不显著。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NBT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SHI Lin-mei1,2, LI Qian-qian2
  (1.College of Health Management,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6;
  2. Business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Jilin 130012,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 (NBT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We find that the NBTT is worse and worse. The NBTT and economic growth have a lasting, stable integrating relationship. The economic growth has Granger effect on NBTT in long and short term, but the NBTT can not affect the economic growth. In summary, the economic growth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NBTT, but the NBTT can not help to promote economy. Therefore, we ne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macro-control of foreign trade in China.
  Key words: NBTT; co- Granger causality test
特别说明:本文献摘要信息,由维普资讯网提供,本站只提供索引,不对该文献的全文内容负责,不提供免费的全文下载服务。
金月芽期刊网 2017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贸易公司是怎么样的 到底是做什么的啊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理论演变
来源:金融读书会&
  汇率反映了不同货币之间的价格比较,因此在国际贸易活动之中,汇率的波动直接表现为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的相对变化,进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都由于汇率的传导而出现波动,所以,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收支的重要影响为历来学者们所关注。一般的分析认为,当汇率变动时,以外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和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也将随之变动,而价格的相对变动又将引起进出口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进而导致进口量、出口量的变动和贸易收支平衡的便宜。如当本币贬值时,出口商品由于成本等原因使其外币价格下降,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增加;同时本国从外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本国需要花更多的本币来进口外国产品,于是进口需求下降,总结起来本币贬值导致贸易顺差,使国际收支改善;反之,当本币升值时,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出口需求减少,而进口产品的本币价格下降,进口需求增加,升值导致贸易逆差,国际收支恶化。
  然而现实的检验中,汇率变动和国际贸易的关系并非如此明确,而且有许多实证检验证明部分国家在货币贬值之后,不仅没有达到改善贸易收支的预期目的,反而使贸易收支更加恶化。矛盾的或者不明确的实证结论似乎说明,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于是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们不断尝试从理论上给出汇率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合理解释,有关两者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论也不断得以发展。
  一、金本位下汇率和贸易相互影响理论
  金本位下汇率和贸易相互影响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重商主义学者、贸易差额说的主要倡导者托马斯?孟(Thomas Mun),他在金本位的基础上讨论了我贸易差额如何影响汇率变动之后,指出汇率变动也会对国际贸易差额产生影响。因为本国货币汇率上升(本币贬值),在对外贸易中就可以更低的成本和价格优势向外国出口商品,而外国人也愿意拿出更多的货币来购买低价本国商品,同时本国从外国的进口也因本币购买力下降而减少,这样就产生贸易顺差,有有更多的国际储备(黄金)流入国内;反之汇率降低会导致贸易逆差和国际储备的流出。托马斯?孟主张通过在对外贸易中保持顺差从而获得更多的货币的和财富。其后,大卫?休谟(David Hume)发展了金本位制下汇率与贸易发展关系的研究,并提出了“价格――黄金流动机制”,认为汇率变动本身可以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自动调节贸易收支。一国贸易逆差会使该国国际储备(黄金)下降,本币供给减少,货币汇率下跌,从而刺激了该国货物的出口也抑制了他国货物的进口,最终改善了国际收支,纠正了贸易逆差。这种“价格调节机制”的一个基本前提条件是,进出口价格弹性条件。大卫?休谟关于汇率变动可以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而自动调节贸易收支的论述,对后来的汇率和贸易相互作用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马歇尔-条件”及其进一步完善
  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导致各国货币竞相贬值,新的汇率制度环境下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更为复杂。1931年,英国经济学家琼?运用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局部均衡理论和供求弹性分析方法,研究了一定条件下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并由此开创了国际经济学中的弹性论。后来,经过经济学家阿巴?勒纳(Abba Lerner)、L?梅茨勒等人的发展,弹性论的理论体系渐趋完善,并成为各国试图通过货币升贬值政策来调节贸易收支的主要理论依据。弹性分析法的核心内容是分析本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其基本思想是:假定其它条件不变,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将改变本国与外国消费者对各种商品的需求,进而影响进口与出口的流量,而流量的变化最终导致贸易收支状况的变化。阿巴?勒纳探讨了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影响的弹性恒界值,他认为虽然本币贬值有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必然能改善贸易逆差,而是有条件的,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前提条件是一国的国民收入不变、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即具有完全弹性),其中后一个条件意味着,本币贬值导致出口增加之后,出口商品的国内供给价格将保持不变;相似地,本币升值使进口增加之后,进口商品的外国供给价格也将保持不变。在这两个条件下,“马歇尔-勒纳条件”认为只有该国商品的进口和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那么该国货币对外贬值才能够改善其贸易收支状况;而且,这两个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越大,本币贬值后贸易盈余的增加(或者贸易赤字的减少)也越多。以表示出口的需求价格弹性,表示进口的需求价格弹性,该条件可表示为:
  (5.1)
  弹性分析方法创新性地分析了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平衡影响的条件,但但进出口商品供给对汇率的完全弹性的假设,以及其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仍不完善,随后出现的各种方法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就是“马歇尔-勒纳条件”在进出口供给弹性并非无穷大的情况下的一种扩展。由于马歇尔-勒纳条件能否使一国贸易收支得到改善的前提之一是,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均为无穷大,即具有完全弹性。然而,完全弹性的情形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并不常见,相反,更一般的情况下,出口增加的同时本国出口商品在国内的供给价格也会上升;同样,进口增加的同时,进口商品在生产国的供给价格也会上升。这是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有限大的更为―般的情形,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前提不再成立。
  以TB表示以外币衡量的贸易收支,、、、分别表示出口商品的本币价格和外币价格、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和外币价格,X和M分别表示本国的出口量和进口量,e为直接标价法下的名义汇率,则本国的国际贸易收支余额可表示为:
  (5.2)
  当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时,由购买力平价有:
  (5.3)
  通常,假定进口商品的需求(DM)是其本币价格的函数,出口商品的需求(DX)是其外币价格的函数,进口商品的供给(SM)是其外币价格的函数,出口商品的供给(SX)是其本币价格的函数,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供求平衡时有:
  (5.4)
  国际贸易收支余额的(5.2)式对汇率e进行进行全微分,整理可得:
  (5.5)
  显然,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即的条件是:
  (5.5)
  对上式进行通分并整理后,可得:
  (5.7)
  这就是本国和外国出口供给弹性非无穷大时,本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Bickerdike-Robinson-Metzler Condition),这一条件放宽了关于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的假定,具有更广泛的应用。
  三、汇率贬值的时滞理论(“J曲线”效应)
  以上理论的分析并没有考虑时滞问题,事实上,国际贸易对由汇率波动导致的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是存在“时滞效应”的。当一国货币贬值后,厂商会根据汇率变动调整其进出口商品的价格、产量和贸易量,马吉(S.Magee,1973)最早发现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汇率贬值的短时间内,贸易收支不仅得不到改善,反而因为汇率贬值而暂时恶化了,而等到贸易量调整充分之后,汇率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在长期才会显现出来。汇率贬值时贸易收支的走势正如英文字母“J”的形状(图5.1),于是“J曲线”效应就被经常来代指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时滞效应。
  根据马吉的研究,汇率调整影响贸易收支的过程可分为三个动态阶段,依次为:货币合约阶段(Currency Contract Period)、汇率传递阶段(Pass Through Period)和数量调整阶段(Quantity Adjustment Period)。由于价格、供求等对汇率调整的反应的“时滞效应”,不同阶段上,价格、产量、和贸易量根据货币贬值所作的调整是不同的,汇率调整影响贸易收支的结果也存在显著差异。
  在货币合约阶段(t1-t2),由于厂商尚未来得及对价格和数量进行调整,贸易活动依据贬值前已签订的合约中的价格实施,但货币贬值已经改变了原有合约的相对价值,从而对贸易收支余额产生影响,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合约的标价货币,并因衡量贸易余额的货币选择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如果进口以外币计价,出口以本币计价,本贬值以后出口收入不变,进口支出增加,贸易逆差会进一步扩大。
  在汇率传递阶段(t2-t3),进出口价格已经根据汇率变动而进行相应调整,但短期内供求关系(进出口贸易数量)对新价格的反应会滞后于价格调整,因而进出口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因而这一阶段国际收支改善的可能性依然较小。这时,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取决于价格的调整程度和进出口供求的相对无弹性状况。
  在数量调整阶段(t3以后),短期的供求“无弹性”情形已经消失,进出口数量将根据所观察道德价格实际变化进行调整,贬值对贸易收支改善的正常效应开始显现,国际收支逆差逐渐得以改善。此时进出口供求弹性将直接影响此阶段贸易收支的变化:假定进出口供给弹性无穷大,则贬值国贸易收支能否改善,取决于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与否;而假定进出口供给不具有完全弹性,则汇率对贸易收支是否有改善作用,取决于“毕肯戴克-罗宾逊-梅茨勒条件”是否成立。
  图5.1 “J曲线”效应
  四、乘数论与“哈伯格条件”
  以上各种理论都是在不考虑国民收入变动的前提下得到的。事实上,当本币贬值导致本国出口增加时,根据托马斯?孟的推理,本国财富和国民收入也将因贸易顺差而增加,而国民收入的增加会使国内增加消费,进一步带来诱发性进口的增加,从而又会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收入效应”。收入效应使国际贸易收支余额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减小的程度取决于国民收入增加额和该国的边际进口倾向(m)。因此,考虑收入效应的贸易收支变动()可表示为:
  (5.8)
  式中,表示变量的变动程度, VX和VM分别为以同种货币表示的本国出口额和进口额,为贸易收支变动的自主性部分,为贸易收支由于国内收入变动的“收入效应”而减少的部分。
  哈伯格(Harberger)将弹性分析法和主义的乘数理论结合起来,并证明,当存在收入效应时,本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是进、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加上边际进口倾向,即“哈伯格条件”:
  (5.9)
  “哈伯格条件”没有考虑本国与外国经济之间的相互反馈。事实上,当贸易双方都是大经济体时,任何一方进出口的变化都会对另一方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被称为“国外反馈效应”。如果同时考虑收入效应和国外反馈效应,那么本国贸易收支的变动可重新表述为:
  (5.10)
  其中,贸易收支变动分为三部分:为贸易收支变动的自主性部分,为国内收入变动因“收入效应”而减少的部分,为外国收入变动因“外国反馈效应”而导致的部分,为外国的边际进口倾向,为外国收入的变动。哈伯格于是进一步证明,当存在国外反馈效应时,本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加上本国和外国边际进口倾向之和:
  (5.11)
  此即修正后的哈伯格条件。由于强调本币贬值时国内收入和外国进口的反馈,所以这一方法得到的汇率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改善条件较“马歇尔-勒纳条件”更难已达到,且贬值的改善效果也比完全的弹性分析法要小。
  五、吸收分析法
  吸收分析方法是由(J. Meade)和亚历山大(S. S. Alexander)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他们认为弹性分析法由于其对弹性固定不变的静态分析方法而存在缺陷,且只能用于事后分析,因而主张舍弃弹性分析法,而采用吸收分析法来分析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吸收分析法认为贸易差额是国民收入与国内吸收(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差额,只有当一个国家生产与服务的增加超过它的吸收能力时,该国的贸易差额才能得到改善。因此,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其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与用于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吸收之间的差额。汇率变动通过影响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来影响国际贸易收支。而且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条件下货币贬值的作用方式也不同。
  吸收分析法通过下列关系式将贸易收支与国民收入和支出联系起来:
  (5.12)
  其中,分别表示国民收入、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出口和进口,且A=C+I+G为总的吸收能力,B=X-M为贸易收支余额,易见有:
  B=Y-A (5.13)
  吸收分析法认为上式左端的国际收支余额B为果,右端的Y-A为因,即贸易收支盈余是国内吸收小于该国收入的表现,而贸易赤字是吸收大于该国收入的表现。因此,要想改善贸易收支,必须提高收入高于吸收的水平。
  同时,吸收论还将吸收A分为自主性吸收(D)和诱发性吸收两部分,前者独立于收入;后者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是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本国支出(消费)的部分。如果以c表示边际吸收倾向,则总吸收可以表示为:
  A=D+cY (5.14)
  将(5.13)式代入(5.14)式,可得:
  B=(1-c)Y-D (5.15)
  且求导有
  dB=(1-c)dY-dD (5.16)
  由此,吸收分析法认为,本币贬值对贸易收支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三个方面:①贬值对本国收入的影响程度(dY),②收入变化对吸收的影响(决定于边际吸收倾向c的大小),③贬值对自主性吸收的影响(dD)。总体而言,只有当贬值能相对于吸收提高收入时,贸易收支才能得到改善。
  六、货币分析法
  货币分析法主张从货币的角度而不是从商品的角度,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将国际收支视为一种货币现象。它的特点在于不像传统理论那样将经常账户中的贸易差额作为国际收支的代表进行静态或短期分析,在考虑国际贸易导致的国际收支变动同时,也将国际资本流动作为考察对象,把经常帐户和资本账户结合起来,对反映两个账户综合差额的国际储备进行长期分析。从货币分析的角度,任何国际收支不平衡都反映货币存量的不一致,即实际货币余额与理想货币余额的差异,因而平衡国际收支的调节过程就是把实质货币余额调整到理想水平的过程。
  货币分析法最早由罗伯特?(Robert A. Mundell)和哈里?逊(Harry Johnson)提出,后经弗伦克尔(J. Frenkel)等人进一步发展完善。货币分析法的三个基本假定是:假定Ⅰ: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实际货币需求是收入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假定Ⅱ: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国内的实际产出;假定Ⅲ:贸易品的价格由世界市场决定,而且长期而言,一国国内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于世界市场水平。
  从长期看,货币供给(Ms)与货币需求(Md)相等,若以P、y和i分别表示本国价格水平、实际国民收入和利率,根据假定Ⅰ,有:
  Md =P f( y,i ) (5.17)
  同时,根据货币供给理论,基础货币由国内信贷和国际储备两部分组成:
  Ms =m(D +R) (5.18)
  其中,D为国内信贷,R为国际储备(通过国际收支盈余获得),m为货币乘数,为了简便起见,通常取m=1。于是由Ms =D +R=Md,得:
  R = Md - D (5.19)
  这就是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它表明:国际收支不平衡实际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顺差,就等于国内的名义货币需求(Md)超出了国内名义货币供给(D);而国际收支逆差,其实就是一国国内名义货币供给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的部分。
  可从货币分析的角度分析国际收支不平衡形成的动态过程。由于在假定Ⅱ之下货币供应不影响实际产出,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名义货币供给超出名义货币需求的多余部分货币就会寻找出路,于是,个人和企业就有动机增加货币支出以重新调整其实际货币余额;对整个国家而言,这将意味着货币外流以进口外国商品,即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国际收支顺差不过是由于国内名义货币供给小于名义货币需求而引起的货币内流。在此基础上,货币论分析了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在假定Ⅲ之下,“一价定律”成立,则(5.17)式可以表示为:
  (5.20)
  其中,S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为外国价格水平,从而S为本国价格水平。当本币贬值(S上升)而引起国内价格水平S上升时,由于实际货币需求f(y,i)是稳定的,名义货币需求总量Md也将上升,由基本方程式(5.19)可知,只要国内信贷(D)保持不变,本币贬值时国际收支顺差就会增加(或逆差减少)。
  因此,货币分析法认为,贬值将引起国内价格水平上升和实际货币余额减少,若要通过贬值改善国际收支,其条件是在贬值同时,国内名义货币供应不能增加超过名义货币需求。
  七、汇率传递的不完全性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浮动汇率制下各国汇率经常大起大落,在汇率对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中,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时间的研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既有支持汇率贬值有利用贸易顺差形成的证据(Eleanor Doyle,2001等),也不乏相反作用的反例(Taufiq Choudhry,2005等),还有实证结果表明汇率对贸易收支均衡影响不显著(Silvana Tenreyro,2004等)。同时,人们越来越关注汇率波动对进出口价格的传递问题――汇率传递效应――的研究。
  “汇率传递效应”(exchange rate pass-through effect)即进口国货币与出口国货币之间汇率变化对商品的进口国货币价格的影响程度。传统的汇率传递理论是以一价定律为基础的。通常假定本国为一小国,世界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本国是价格接受者。当不存在交易成本和贸易障碍时,国际套利将使得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以同种货币表示的价格相等,即从进口价格来看,如果进口的外币价格既定,那么本币贬值将同比例地提高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从出口价格来看,如果出口的本币价格既定,那么本币贬值将同比例地降低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因此,当一价定律成立时,汇率变动将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同比例的变动。此时,汇率传递是完全的。
  然而,近年来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汇率传递是不完全的,于是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机制将会受到制肘,商品进出口价格对汇率的变动越来越不敏感,这就使得汇率变动对贸易流量的影响受到限制。对汇率传递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20 世纪80 年代,研究者以产业组织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为基础,从微观角度考察汇率传递与行业特征之间的关系。如Dornbusch(1987)的研究强调了市场势力(market power)的作用,以及国内外可比商品之间的不完全可替代性,并概括了影响进口价格汇率传递系数的四个关键因素:市场一体化或市场分割的程度,产品差异程度,需求曲线的函数形式,市场结构以及厂商的战略合作程度。20 世纪90 年代,随着新开放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汇率传递问题的研究逐渐转移到宏观层面上来。Obstfeld 和Rogoff (1995)构筑的“新开放宏观经济学(NOEM)”理论新范式,为不完全汇率传递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汇率变动与通胀之间的联系以及汇率传递效应下降现象成为研究重点。21世纪以来,不完全汇率传递与最优货币政策和适当汇率制度之间的联系则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前沿(平,2009)。不完全汇率传递理论揭示了汇率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的有限性,从而对浮动汇率制下汇率波动幅度增大而贸易却快速增长的现象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完)
  文章来源:节选自吴博博士学位论文第五章第一节(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篇编辑:丁昭
(责任编辑:马郡 HN022)
01/05 15:5101/04 09:4301/04 02:1901/02 05:3001/01 09:3512/30 15:5712/29 10:1912/28 15:54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信备份不断增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