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城市过年年味越来越浓没有年味儿了,感觉特别的没意思,城管整治的不让摆摊卖东西卖炮啥都不让干还过啥年!

  现在过年为什么没有年味  记得多年前,每年过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没有什么比过年更让人期盼、让人高兴、让人幸福的了。过年虽然天气非常寒冷,但是大家走家串门真诚朴素的相互拜年,让寒冷早就忘在了脑后。当年穿的也不是很暖和,但是妈妈总归能为我加上一点新的东西,哪怕是换上一块新布的补丁,也给人新的感觉。虽然也没吃过什么象样的食物,但是过年的一顿饺子是从年三十上午就开始准备了,妈妈和姐姐妹妹们切洗剁揉准备饺子馅,家中人的忙碌,更是增加了心中对过年美好享受的期盼,其实我小时候是不怎么喜欢吃饺子的,一直到现在都不是很喜欢,只是喜欢那样的场景和感觉而已。特别是大年三十的一家人团聚守夜,一家人围着煤球炉子,吃年夜饭,那时的年夜饭其实比平时也没好多少,可能是白菜里多放了几片肉,但是也没人去挑肉吃,要是平时早就抢着吃了,过年大家对吃都不景了。吃过年夜饭后,大人就一起包饺子,我们小孩子就瞎帮忙,但守夜让人感觉很神秘,好像能守出一个什么礼物来似的。每年的守夜,我总是因为太困而早早的就睡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被母亲叫醒,这一天是大年初一,小孩子是不能睡懒觉的,否则要懒一年的。所以天刚亮就赶紧的起床,等着吃母亲端来热气腾腾的饺子。吃好早饭就去拜年,先邻居家后亲戚家,看到各家各户的门上贴的对联,门头上贴的门缭子和窗户上的窗花,家俱和锅台上也贴上“福”字,甚至门前的树上也贴上了“出门见喜”,让人感觉过年真好。过年还有很多过年的规定,比如大年初一早上是不能扫地的,吃饺子要先敬老天等等。过年让人感觉温馨又神秘,喜气洋洋又诸多禁忌。但是那样的一个节日,在心中总是挥之不去,虽然年过后很久了,仍然让人回味无穷,期待着下一个年的早日到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过年没什么年味了,我时常在问自己这个问题,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人长大了,心中的期盼没有了;或是吃的东西多了,过不过年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了;还是过年过的麻木了。其实都不是,还是社会的变迁带来的影响,大环境影响了人们过年的心情,使“年”和人们心中的渴望越来越远了。  首先的罪魁祸首是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天是农历年每年的最后一天,叫大年三十,也叫除夕,应该是迎接新年的日子,这一天的晚会应该叫“迎新年文艺晚会”,可央视却叫这一天的晚会为“迎新春文艺晚会”,晚会上把这天过年的“年”不叫年而叫“春节”,从名份上就把“年”给排除了,起码也是把“年”的地位给降低了,主持人上台后的第一句祝福是春节好,春节快乐等,没有一句是新年好,好像新年就是指阳历年,农历年就不叫年而叫“春节”了,单位企业的新年团拜会是阳历年的团拜,而真正的新年团拜会叫“迎新春团拜会”,这是为了和阳历年的团拜会区别开来,把新年就从名义上定为阳历年了,中国的真正新年就成为了“春节”,其实我们中国人一直过的是农历年啊!  “春节”这个词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代替了“年”的,春晚是1983年的农历年才第一次有的吧,从那以后,春晚就火红起来,被央视打造成了天下无敌的晚会。这一天应该是家家户户忙着过年的一天,但是大家都没什么心思忙了,就期盼着看春晚了,好像过年就是看春晚,除此之外,都不叫过年了。可以看出,春晚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一个和过年没有半点关系的春晚竟然成了过年的主要内容,但最主要的是看完了春晚就是骂娘,严重的影响了过年的心情,难怪“年”过的没年味了。  所以,“迎新春文艺晚会”应该叫“迎新年文艺晚会”,名字改了,内容和形式就不一样了,年味也就会就增加了,要在文化上和舆论上让“过年”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过年中。  其次是人们生存的压力和工作的忙碌,有的单位大年三十还加班加点,从心情上就没有准备过年,哪还有过年那份闲情雅致。同样是忙碌,不是为了过年而忙碌,过年的气氛怎么能营造出来呢?只是在过年时大喊“我过年了”,那还有过年的味道吗?  第三是人际关系的淡漠。现在的拜年可以说是一种形式,早已没有了以前的那份真诚和质朴。邻里关系到了冰点,直至老死都不相往来,手机里的通信录有几百个号码,可是却没有一个是邻居的。宁愿和摇来的陌生人聊天,也不敢和身边的同事说说心里话。网上说的是真话,生活中说的是假话。过年了,最需要亲人朋友的探望和祝福,需要邻居间的相互走访和看望,这会让人感到温暖有加,有句老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现在却不敢走访了,邻居身在咫尺,却似相隔万里。过去的拜年问候,道出真情实意,可是现在一个短信群发就算完成了任务,礼节性的应付一下,这样的过年于人于已都早已不是那回事了。  最后是各种洋节日的冲击,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崇尚过洋节。特别是对情人节、圣诞节等外国人的重要节日,我国的年轻人非常熟悉洋节日的时间、过法、要求、礼物和禁忌等,而对中国年却不知道过法和要求,甚至对禁忌一点都不知道,连过年的日子也不是很清楚,感觉中国年没什么过的,就是吃顿饭看个晚会再睡几个懒觉罢了。年轻人没有过年的期盼,可能家长也更没有什么过年的冲动了,这个年还能过的有味道吗?  也有人说,过年吃的东西,平时都在吃,所以过年没年味了,难倒中国人过年就是吃吗?即便是吃的东西不希奇了,过年的时候吃和平时吃感觉还是不一样的,现在的可能唯有年夜饭应该还是保留了点“年”的感觉的。至于鞭炮我多年前就不放了,污染环境、危害社会、制造噪音、辅张浪费,还带有点封建迷信色彩,这个本不该保留的陋习却保留了下来,而且还愈演愈烈,早就应该取消了。  我们的新年永远是我们的新年,回家“过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永远的基因,是对家永恒的爱的主题,也是家对游子爱的呼唤,更是儿女对家无比的眷恋和依赖。过年是中华民族的生活大事,是任何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剥夺或改变的。  记得不时候,每到农历的腊月,父母亲就开始了过年的打算,腊月中的几个过年大节始终在酝酿和积垫着过年的气氛。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八、除夕、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等都有着特殊的要求和意义。从喝腊八粥开始,到腊月二十三的剃头、过小年,腊月二十四的除尘、祭灶,再到腊月二十六的洗福、送节礼(给老丈人家送节礼),腊月二十八的穿新衣服、发面蒸馒头,腊月二十九的写对联、写“福”字,剪门缭子、剪窗花,大年三十的准备饺子馅、贴门对和“福”字,吃团圆饭,期盼已久的“年”已经来到了,心中的欢喜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就等着大年初一的给长辈、亲朋拜年和高兴的拿红包了,初二初三回娘家,初四到初八的走亲戚看朋友。其中的初四“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初五的迎财神,初六的送穷,初七的过生日,正月初六农民就开始自娱自乐演戏等文艺活动,这样的“年”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吃圆宵才算真正结束。虽然各个地方的腊月和正月的习俗不完全一样,但都是丰富和多彩的,都是为了大年到来的情绪酝酿和物质准备,这样的“年”过的才有滋有味,希望“年”回到我们的过年中来,让中华民族的新年成为每一个中国人期盼的节日、团聚的节日、开心的节日、文化的节日,也成为世界节日的一个重要的主题。
楼主发言:4次 发图:0张 | 更多
  理想是美好的,可现实是摆在面前的!习惯了就好!新生代的血液里渐渐的失去了我们的“年”,被那些他们认为更重要的节给慢慢地吞噬着…习惯了就好!  
  楼主码字好辛苦
  @Naghtfall 1楼
18:04:56  理想是美好的,可现实是摆在面前的!习惯了就好!新生代的血液里渐渐的失去了我们的“年”,被那些他们认为更重要的节给慢慢地吞噬着…习惯了就好!  -----------------------------  谢谢你的理解
  @三院门卫 2楼
18:05:34  楼主码字好辛苦  -----------------------------  写的对吗,你好像不感兴趣
  小时候盼过年是因为平时穿不上新衣服吃不上白面,所以多年后的我都怀念小时候。以前是穷但社会公平,人的思想健康,单纯,一句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就和老毛干革命去了,那叫信仰。现在的信仰是没有爹没有娘只要有钱就行。人都被人民币征服了,等人把人民币征服了就过年有意思了。  
  @tianyang9034 5楼
18:21:42  小时候盼过年是因为平时穿不上新衣服吃不上白面,所以多年后的我都怀念小时候。以前是穷但社会公平,人的思想健康,单纯,一句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就和老毛干革命去了,那叫信仰。现在的信仰是没有爹没有娘只要有钱就行。人都被人民币征服了,等人把人民币征服了就过年有意思了。  -----------------------------  太经典了,我有同感
  写的太长 一般不看完。。。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味越来越浓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