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事业单位招聘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区别

企业与事业单位培训体系的比较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企业与事业单位培训体系的比较研究
【摘要】:当前,是我国事业单位加快改革步伐的关键时期,加强培训体系管理的学习和运用对我国事业单位今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加强对外资企业培训管理经验的学习,对于改变我国事业单位对培训体系建设认识存在的模糊和偏差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中的培训模块入手,以系统性、框架性的思考角度,以现代企业为对象,借鉴培训体系开发、完善所必须的两个战略核心、三个主要层面和四个基本环节,此模型构成了关于培训的整体结构,也为本文提供了一个结构框架。作者首先分别陈述了外资企业A和事业单位B现有的培训体系,并通过两个单位的培训体系图比较分析了培训体系的异同点和优劣势,从而得到了事业单位B培训体系的主要问题:第一,组织机构与制度不完善(缺乏专职的培训管理机构和系统的培训管理制度);第二,课程设置不成系统;第三,培训需求分析不足;第四,培训方法过于单一;第五,缺乏有效的培训评估机制。基于以上主要不足,本文最后将研究的重点落实到了提出优化B单位培训体系的设想:第一,以组织发展战略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导向;第二,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并健全培训管理制度;第三,根据不同层级、不同职业发展需要,将课程设计划分为引导型、专业型和通用型三大类;第四,重新设计制定了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培训效果评估的流程,丰富了培训方法的手段。最终,希望能对同类事业单位培训体系的搭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F272.92;D630.3【目录】:
摘要4-5Abstract5-91 绪论9-13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1
1.1.1 研究背景9-10
1.1.2 研究意义10-11 1.2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和创新点11-13
1.2.1 研究对象11
1.2.2 研究思路11-12
1.2.3 研究方法12
1.2.4 本文创新点12-132 理论基础13-21 2.1 相关概念13-18
2.1.1 企业的定义、分类和特点13-14
2.1.2 事业单位的定义、分类和特点14-15
2.1.3 人力资源培训的定义、地位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关系15-16
2.1.4 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框架16-18 2.2 相关理论18-21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18
2.2.2 人力资本理论18-19
2.2.3 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有关的理论19-213 企业A与事业单位B概况及现有培训体系21-28 3.1 企业A概况及培训体系框架21-26
3.1.1 公司A概况21
3.1.2 公司A培训体系概况21-26 3.2 事业单位B概况及培训体系框架26-28
3.2.1 事业单位B概况26
3.2.2 事业单位B培训体系框架26-284 A与B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异同点比较及优劣分析28-33 4.1 培训体系建立依据的异同及优劣分析29-30
4.1.1 以组织发展为导向的培训体系的异同及优劣分析29
4.1.2 结合员工发展的培训体系的异同及优劣分析29-30 4.2 培训课程体系的异同及优劣分析30
4.2.1 培训课程体系建立的依据30
4.2.2 培训课程设置的灵活性30 4.3 培训师资体系的异同及优劣分析30-31
4.3.1 培训师资来源30-31
4.3.2 内训师和外训师优劣比较31 4.4 培训管理体系的异同及优劣分析31
4.4.1 专职培训机构31
4.4.2 培训制度的建立31 4.5 培训流程体系异同及优劣分析31-33
4.5.1 培训需求分析的异同及优劣分析31-32
4.5.2 培训计划制订的异同及优劣分析32
4.5.3 培训组织实施的异同及优劣分析32
4.5.4 培训效果评估的异同及优劣分析32-335 B单位培训体系主要不足33-36 5.1 组织机构与制度不完善33-34
5.1.1 缺乏专职的培训管理机构33-34
5.1.2 缺乏系统的培训管理制度34 5.2 课程设置不成系统34-35
5.2.1 课程设置过于简单34
5.2.2 课程设置脱离实际34-35 5.3 培训需求分析不足35
5.3.1 培训需求导向行政化35
5.3.2 培训需求分析形式化35 5.4 培训方法过于单一35
5.4.1 培训方法简单粗放35
5.4.2 培训方法脱离培训目的35 5.5 缺乏有效的培训评估机制35-36
5.5.1 培训评估停留在初级阶段35-36
5.5.2 缺乏整体培训评估系统366 优化B单位培训体系的设想36-50 6.1 培训体系核心37-38
6.1.1 以组织发展战略为导向37
6.1.2 以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导向37-38 6.2 培训体系主要内容38-48
6.2.1 制度层面38-40
6.2.2 资源层面40-44
6.2.3 运营层面44-48 6.3 B单位优化后的培训体系框架图48-507 前景展望50-51致谢51-52参考文献52-54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阳;孙玉娜;;[J];青年文学家;2010年22期
党荷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钟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吴思奇;;[J];经营管理者;2015年09期
安玮;;[J];才智;2015年10期
李丽霞;;[J];赤子(上中旬);2015年14期
陈慧媛;;[J];对外经贸;2012年01期
郭利坤;;[J];价值工程;2014年30期
张义超;;[J];黑龙江科学;2014年10期
苏风苍;;[J];价值工程;2015年05期
周红艳;;[J];人力资源管理;2013年03期
任海林;;[J];商场现代化;2013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闫旭;[D];安徽大学;2012年
曾凤;[D];南昌大学;2013年
朱俞熹;[D];西北大学;2014年
侯钰;[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曲文俊;[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王军;[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俞晓菁;龚桢梽;;[J];价值工程;2006年11期
王龄萱;;[J];价值工程;2012年12期
李万虎;;[J];价值工程;2013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集团公司人事处长培训班第七小组;;[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吕宝军;邹希和;解代起;;[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王晓义;;[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年05期
张玉微;;[J];当代工人(C版);2012年04期
彭缨;;[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刘向阳;许廷平;张德海;宋晓旭;;[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叶明泉;许廷平;辜清玉;吴莲;宋晓旭;;[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梁德全;黄雪;;[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彭彬秀;;[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徐东华;方振邦;孙一平;;[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亚萍;;[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周杨;;[A];纪念中国成人教育改革发展30年大会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刘建勇;曾祯;王丽林;;[A];使命与责任—以质量方法促转型升级——第五届中国质量学术与创新论坛论文集(上)[C];2012年
李巧云;;[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唐锡文;;[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0册)[C];2009年
秦云海;;[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7辑)——第八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2007)论文集[C];2007年
陈大凤;林宇;罗松;;[A];第二十届华东六省一市电机工程(电力)学会输配电技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何丽;;[A];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山丹县委组织部
韩世峰;[N];张掖日报;2009年
青岛发电厂
邱忠生;[N];中国电力报;2003年
周蔚;[N];中国石化报;2002年
杨德盛;[N];中国邮政报;2008年
山丹县委组织部
韩世峰;[N];张掖日报;2009年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顾问
康桄瑀;[N];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
关超;[N];中国旅游报;2003年
夏乐君;[N];中国人事报;2005年
王印久;[N];经理日报;2007年
张强;[N];中国石化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云启;[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王胜利;[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淼;[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任姝睿;[D];兰州大学;2010年
王丽静;[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林树峰;[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何卫华;[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王琼;[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付成;[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姜仁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吕伟权;[D];兰州大学;2014年
胡睿龙;[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关于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联系与不同的概述;提纲:;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联系;二、两种制度的不同点及具体处理研究;(一)核算基础不同;(二)计算净收入(或净利润)的期间不同;(三)会计平衡公式不同,应相应进行调整;(四)财务成果计算不同;(五)会计报表不同;(六)编制调整说明;三、两种制度转换衔接的基本原则;(一)以《企业会计制度》为标准进
关于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联系与不同的概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联系
二、两种制度的不同点及具体处理研究
(一) 核算基础不同
(二) 计算净收入(或净利润)的期间不同。
(三) 会计平衡公式不同,应相应进行调整
(四) 财务成果计算不同
(五) 会计报表不同
(六) 编制调整说明
三、两种制度转换衔接的基本原则
(一) 以《企业会计制度》为标准进行调整原则
(二) 追溯调整原则
(三) 符合公认原则
(四) 特别处理原则
(五) 重要性原则
(六) 明确调整程序原则
四、完善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办法
(一)设Z合理、统一的会计科目
(二)建立科学的固定资产核算方式
(三)构建合理的成本核算模式
(四)加大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财会制度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改制, 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将会直接面对来自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事业单位要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势在必行。由于企业会计制度更利于事业单位竞争和体制改革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是必然的趋势。根据新的《企业财务通则》规定,改制后的事业单位比照适用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会计核算。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向企业会计制度进行转变过程中,事业单位原有的一些财务、会计管理理念需要重新认识,有些财务、会计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联系
第一,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是构成现代会计的两大体系,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一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预算会计的职能也随之相应拓宽和发展,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不断的变化和加强,非盈利组织的事业单位作为一个独立的特殊体系,与企业会计的差别逐渐减少,二者有着逐渐趋同的发展方向。
第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诸多的相同点,首先是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相同,主要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业务活动、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的原则方面,二者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原则,例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等;两者在会计要素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两者在内容和方法大体一致,
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和利润六项。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项。各要素的界定、内容及特征相同。另外,在会计科目的设Z、各会计科目核算的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应用上具有一致性。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管理模式转变,收支项目和内容呈多元化发展,逐渐强调成本核算,注重现金收付与资金使用效率并重。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所规定的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在信息质量要求、报表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来看,其对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规定也大同小异各项核算原则、方法基本一致,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和结余实际上是资产和负债以及收入和支出计量的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企业与事业单位不仅在核算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性的理论指导,而且在确认、计量方法上也有一致性的原则。
二、两种制度的不同点及具体处理研究
(一)核算基础不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企业会计制度》是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由于基础的不同,将给衔接过程中带来如下问题:
1、收入反映的不同。事业单位反映收入是在一个会计年度实际收到的各种收入,包含了已收到但实际未确认权利的收入。企业单位反映的收入则是按照《企业收入准则》的收入实现条件确认的,包含了未收到
但实际已确认的部分。具体调整时,可分为以下几类处理:
⑴ 对以前年度的收入,其已经能够满足收入实现条件的,可不进行调整。
⑵ 对以前年度的收入,不能满足收入实现条件,其结果会对未来的经营产生影响的,直接调整净资产的结余科目,将其反映在预收账款之中。
⑶ 本年度收到的收入,不能满足收入实现条件的,将其调整到预收账款。
⑷ 对以前年度和本年度未实际收到的但满足收入实现条件,应确认收入,依据所发生的原始凭证,补入账。以前年度调整结余,本年度直接调整收入。
⑸ 经上述调整后,原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反映的收入科目余额,根据其实质内容按如下口径进行分析性调整衔接。
2、支出反映的不同。事业单位反映的支出是在一个会计年度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包含了已经支出,但其受益期在以后的支出。企业单位反映的支出则是按照配比原则确定的,包含了应归入当期成本支出,在以后才需支付的各项支出。调整时可按下列进行。
⑴ 以前年度反映的支出,其满足配比原则,并在合理的期间进行处理的可不调整。
⑵ 对以前年度反映的支出,不能满足配比原则,并对未来的经营成果有影响的,直接调整净资产的结余科目,将其反映在“待摊费用”中。
⑶ 对本年度支付的支出,不能与收入配比,同时对未来的经营成果有影响的,调整本期支出,将其反映在“待摊投资”中。
⑷ 对已经发生的支出,但支出所获得的服务或购入的物资尚未实现的,调整到“预付账款”中。如是以前年度,调整结余。本年度发生则直接调整其支出。
⑸ 对以前年度和本年未发生实际支出,但按照配比原则,其支出应计入相应的会计期间,以“预提费用”补入账处理。以前年度支出调整结余科目,本年度支出调整支出。
⑹ 对以前年度和本年度发生的购Z固定资产支出,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固定资产标准进行清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首先反映在固定基金中的全部金额进行冲销,调整相应的支出科目。以前年度购Z的冲减结余科目,本年度发生的直接调整支出。再依照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政策进行计提折旧,分别其不同的期间进行调整处理。(备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对经营性固定资产要求计提折旧,但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规定的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是没有区别的。实务中都按会计制度进行处理。)
将原按事业单位规定的,不满足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标准的固定资产部分,直接调整结余科目和支出科目。将固定资产按照规定计算折旧额,分别以前年度和本年度发生进行处理。
⑺ 无形资产的调整,一次性计入支出,但对以后经营成果有影响的,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中学教育、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关于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联系与不同的概述90等内容。 
 管理思想齐头并进,体现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和日渐精细、科学的管理要求,新的事业 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之间愈加相互交错,互有影响,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预算会计改革后,把事业单位会计同行政单位会计区 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我国的会计体系分为企业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两大类,而预 算会计体系又分为财政...  关于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区别_管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关于事业单位会计...2、收入反映的不同 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本单位依法从国家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  二、会计要素构成不同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企业会计要素分为 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核算的异同_财务管理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方向相同,但 因不同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科目名称不同而将有关内容分别记入不同的...  事业单位会计概述 一、非企业会计体系概述 我国现行会计体系包括企业会计体系和非...(四)应交土地增值税 企业应交的土地增值税视情况记入不同科目: 1.企业转让的...  企业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区别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 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 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2015 年第 03 期 摘要:会计财务处理对于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而言,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由于二者 自身的性质有所不同,因此在会计财务处理上也呈现不一样的特征...今日新帖:1212 在线学员:6373
论坛等级:★学员
学术级别:实习生
鲜花:<span id='flower
金币:<span id='medal
当你在会计行业从业以后,难免会碰到这样的现实问题: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下面做个简单的陈述。&&&& 我国会计体系分为预算会计体系和企业会计体系两大分支,其中,预算会计体系包括 财政 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自从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分开之后,国家相继出台和实施了适用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的进一步完善和 发展 。本文通过对我国会计两大分支进行简要介绍,进而对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的区别进行探析。      一、我国会计中的两大分支   随着我国 经济 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也在这一过程中随之形成,其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 管理 日常的财务活动。会计按照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会计,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即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主要适用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交和金融等企业单位,并用以监督和反映 社会 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领域、生产领域的企业内部经营资金的活动情况。预算会计其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位于上层 建筑 领域,其主要是从事各种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的业务活动,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及经营方面的职能。事业单位在进行各种社会性、公益性活动时,一般都是由单位或个人进行出资,并且投入的这部分资金是不要求回报的,就算个别单位或个人终止时,资金基本上也不会收回,他们在业务活动中大部分都是无偿提供服务的,虽然也有收费的,但却并不是足额补偿,其中的大部分资金通常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提供的。所以说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所有的会计 工作 也都是围绕着社会效益展开的,如计量、记录、 报告 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基于上述对我国会计两大分支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具有预算会计非营利性质这一共同性,这与企业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之部分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生产性、营利性,所以,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其与企业会计的之间区别。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区别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外,允许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以,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的区别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运行方式、运行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两者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所以,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净资产是指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产权单一的政府与非盈利 组织 拥有的资产净值。与事业单位净资产所相对应的企业会计要素是所有者权益,它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权益。   2.收入、支出(费用)。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本单位依法从国家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而企业的收入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资本投入无关的资金流入,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而产生的。   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用于开展业务活动和基本建设项目所发生的资金消耗,其目的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了日常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资金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利润是企业特有的会计要素,是根据企业自身具有营利性质而设置的要素,而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组织,所有没有这一会计要素。   (三)会计等式的区别   企业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该等式属于净态等式,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归属、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关系,同时也表明了企业与所有者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该式为企业会计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该式则属于动态等式,主要反映了单位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由于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来自于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下拨的款项,所以需对各项资金的耗费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以免造成国有资产柳生,因此,必须采用动态的等式,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也是以该等式作为主要依据。   (四)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的区别   首先,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和会计核算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别,两者相比较而言,企业会计科目设置更为细化和全面,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较为简单、数量也相对较少;其次,两者在某些相同的会计业务核算事项上,其核算方法不同,如对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就存在较大区别;再次,在会计核算内容上,事业单位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存在营利性业务,必须实行成本核算的,也只是进行内部成本核算。   结论: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存在诸多差异,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企业会计得到了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差异会逐步缩小,但是可能完全达成一致,两者的本质差异性是无法消除的。
最美女会计
楼主其他文章
论坛等级:★学员
学术级别:实习生
鲜花:<span id='flower
金币:<span id='medal
真是不错啊
会计培训 正保培训项目
  您尚未登录,发表回复前请输入学员代码和密码,或。
学员代码:
密  码:
10.59.0.99:Execute time :0.61企事业单位编制内员工和编制外员工外待遇差别有多大?
&&企事业单位编制内员工和编制外员工外待遇差别有多大?
/来自中华网社区 /
日人民日报
/来自中华网社区 /
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双轨用工,编制内外差别较大。
&#9312; 编制之痛——
编制外员工和编制内员工相比,不仅难以实现“同工同酬”,在社会保障、向上发展等方面也难以享受到平等待遇
吴奕在上海一家媒体做校检工作已有12年,但一直是编外人员。“进不了编制内,就永远是‘二等公民’,收入差一大截,别人有的福利待遇我们都没有。”
编制内外,差距有多大?
吴奕年收入约为2万元,同样岗位编制内员工按职称不同,年收入5万—7万元不等。每月的饭贴、车贴,编制内员工是编制外的一倍,每年的高温费、安全奖也要高出不少。编制内员工每月有洗理费200元,编制外员工不享受。编制外员工也没有带薪休假。
吴奕知道法律规定“同工同酬”,但不敢向单位提出要求,因为担心失去工作,毕竟在事业单位稳定而体面,为外人所羡慕。
员工分为编制内外,这种状况在事业单位普遍存在,法院、检察院、媒体、学校、医院、科研院所……有的事业单位,编制外员工数量甚至超过编制内员工,承担着主要的业务工作。
但是,干得再多、再好,如果没有编制,其处境还是非常尴尬,通常和编制内员工没法比。收入差距是一方面,此外还难以享受到编制内员工完整的福利待遇,如社会保障、落户口,评职称、向上发展也往往得不到平等的机会。
对此,编制外员工怨言颇多,事业单位管理方也有难处。
一个编制,意味着一份财政拨款。一个事业单位有多少编制,不是单位本身能决定的,每增加一个都要花很大功夫。何况,目前各级编制部门对事业编制的总原则是“精减”,这就意味着事业单位如果没有大的职能变化,扩编几乎不可能。
张澄海是国家质检总局下属一家杂志社的负责人,他坦言,没有编制,有能力的人往往留不住。两年前,杂志社一名优秀的员工跳槽到一家中央企业,因为那家企业可以落北京市户口。“我真的很想留住他,为此专门向上级部门打了报告,但得到的回复是,我们杂志社只有一个正式编制,这类事情实在没办法解决。”
清华大学人事部门的一位负责人介绍,清华近两年面向全球招聘了不少学术带头人,受编制所限,相当一部分未纳入正式编制。“编外人员收入不低,但在福利待遇方面则很难平等。”他举例,编外人员的子女很难上清华幼儿园、清华附小、清华附中,但编内人员,包括保卫人员、食堂工作人员,则可以直接享受这些福利。
还有一些事业单位干脆通过大量招聘编制外员工来控制用工成本,用一份编制内员工的钱去养活三到四个编外人员,即使有了新的编制,其编外员工也很难转正。
&#9313; “计划轨、市场轨”——
企业通过双轨用工压低成本,员工按身份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同样的劳动付出,薪酬可能相差一倍多
如果说事业单位用工“双轨制”受制于编制有限,那么企业用工“双轨制”则没有任何制度限制,但仍然在各大企业普遍存在。
新人/老人,正式工/劳务工,固定工/临时工,不同身份的员工,采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甚至在同样岗位上干同样的活儿,待遇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云天化是国有控股企业,拥有员工3.5万人,除了原国有企业固定工外,还大量使用着社会招聘人员、长期劳务工、临时工。在生产操作的主要岗位上,招聘人员占到20%左右;在生产操作的辅助岗位上,劳务工占到了50%以上;在营销、技术岗位上,招聘人员也占到近20%。虽然固定工以外的员工已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力量,但其薪酬存在明显差距。原国企人员月薪通常在元之间,而招聘人员和劳务工则在元之间。在社保、技能培训、住房等方面也采取完全不同的管理制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继承认为,企业用工“双轨制”,是伴随着国企改革出现的,其初衷是尝试打破铁饭碗。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用工制度十分僵化,职工“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企业因而缺少活力。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允许企业可以采用市场化机制决定劳动用工的进出升降,于是企业出现“市场轨”,目的是为了建立起市场取向的用工制度,并随着企业外部竞争需要而不断扩大,但原有的“计划轨”管理模式并未退出,进而形成了双轨制。
“计划轨”中的职工,仍带有“铁饭碗”痕迹,劳动合同形式化,实质上享受的是终身雇佣,企业通常无法辞退职工,福利报酬接近平均主义,仍有内部退养制度。“市场轨”中的职工,劳动力流动性很高,采用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雇佣关系没有保证,福利报酬主要与企业利润和个人表现相关。
王继承表示,企业“双轨制”有其正面意义。从企业内部来看,“市场轨”对“计划轨”具有“鲶鱼效应”,即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市场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总是先在“新人”如招聘人员、劳务工中推行,“新人”多劳多得、能上能下的机制会对“老人”起到示范效果。从更大范围来看,“双轨制”缓冲了转型经济背景下数量巨大的国有企业在进入市场化竞争过程中成本控制的压力,既有利于原有职工的稳定,又有利于扩大就业。
但是,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双轨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造成了员工福利、社保方面的不平等和员工个人发展方面的不平等。特别是随着用工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企业中“市场轨”员工数量接近并超过了“计划轨”员工,如港口、造船等行业,“市场轨”员工已占到50%以上,倘若还沿用老办法,必然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9314; “我被劳务了”——
用人单位强制老员工与劳务派遣机构重新签订合同,再在原单位继续从事劳动,规避法律风险
在《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双轨用工”更多地表现为“劳务派遣”。
《劳动合同法》规定,连续签订两次劳动合同或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劳动者可以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明确要求“同工同酬”。这部法律实施前,许多员工曾寄望于它能从实质上解决“双轨制”的不公平。但随后却出现了劳务派遣的“非正常繁荣”。不少用人单位为了降低用工成本或避免日后可能发生的纠纷,委托劳务派遣公司,与员工签订劳务合同。派遣公司的介入使许多已在用人单位工作多年的员工从“合同工”变成
“派遣工”。
陈小姐是北京一家电力企业2004年招聘的员工,在《劳动合同法》实施时已签订过两次劳动合同,她满心以为可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没想到在合同到期后,人事部门却拿来一纸劳务协议,她只有两个选择,或者不签另谋高就,或者成为劳务输出人员。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在《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以后,劳务派遣工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有的用人单位强制过去的劳动合同工与劳务派遣机构重新签订合同,再以劳务派遣人员的名义在原单位继续从事劳动,有的大单位干脆出资成立一个劳务公司,把编制外员工统统转成劳务人员。一些劳务派遣公司也意外地发现自己迎来新的商机,甚至直接打出广告,可以承接这类业务,以使用工单位无“后顾之忧”。许多体制外员工自嘲是“被派遣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表示,劳务派遣本身没有错,是灵活用工的必要方式,也是满足用工单位不同层面用工需求的必然补充。在世界各国,劳务派遣都广泛存在。
“现在的问题是劳务派遣被滥用。法律明确规定劳务派遣应当限于‘辅助性、临时性、替代性’的岗位,但一些用工单位是只要能用劳务派遣人员就用劳务派遣人员,甚至在技术性岗位、管理性岗位上都有劳务派遣人员。”苏海南说,这实质上是用工单位把劳务派遣作为一个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手段来使用。许多劳务派遣公司运作不规范、资金不足,一旦发生纠纷或者出现工伤等情况,根本没办法承担赔偿责任,最终导致劳动者权益受损,也极易引发大规模的劳动纠纷。
&#9315; 并轨路有多长——
“一步取齐”难度大,应纠正用工双轨制中不合理、不公正现象。期盼法律法规更明晰、易操作
有人提出,既然用工双轨制有诸多不合法、不合理的方面,就应出台强制措施“一步取齐”、实现“并轨”。
“用工多样化是正常现象,当前需要纠正的是多样化过程中的不公正、不公平现象。”对于强制并轨,苏海南并不十分赞同。
他指出,用工双轨制现象大量存在,根本原因在于体制转轨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也是我国二元经济在用工方面的体现。由于我国普通劳动力资源长期供过于求,“强资本、弱劳动”,这给某些企业以可乘之机,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想方设法压低用工成本。劳动者自身在建立劳动关系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企业的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果。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虽然明确了“同工同酬”,也对“劳务派遣”等做出一些规定,但这更多地体现了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在具体的实施中还缺少详细、可操作的办法。这些情况,都不是一项法规或者一个行政指令就能解决的。
此外,“一步取齐”还面临“向哪端取齐”的问题。“比如一个垄断电厂抄表工,正式员工的年薪可能近10万元,聘用的农民工干完全相同的工作,可能刚刚1万多元。如果都统一成近10万元,明显不符合岗位的实际价值。但如果强行统一成1万多元,虽然合理,但正式工既得利益受损太大,又可能带来影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苏海南说,现阶段应当首先对“用工双轨制”的不合理、不公正从上到下形成社会共识,不能熟视无睹或法不责众,让劳动者看不到希望。
更重要的是完善法律法规,并尽力使法律明晰、具有可操作性,对违法行为加大监督处理。比如劳务派遣究竟在哪些岗位上可以用,完全可以有更加清晰的界定,同时应当加大力度规范劳务派遣公司,保证员工的权益。再比如对同工同酬,也应当出台具体的规范,在现阶段至少可以先要求用工单位不要把劳务派遣工与劳动合同制员工混岗工作,而是“不同用工制度、不同岗位、不同工作任务、不同薪酬”,既缓和现有矛盾,也不会使用工成本大幅度增加。对于实在无法调岗的临时工、劳务派遣工,就应该努力做到与正式工同工同酬,然后在新员工中逐步统一薪酬制度和薪酬待遇。据了解,实现这一点并不会很难。北京部分中央媒体就已对所有编制外员工实现了“同工同酬”,受到员工欢迎。
对国有企业用工双轨制现象,苏海南表示,国企改革经过多年实践仍保留原有的用工方式,肯定不合理,有必要采取措施打破僵化的按身份用工的体制。“目前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普遍好转,这为建立起真正的市场化用工制度提供了良机,应当抓住这个机会。”
“事业单位的双轨制用工则有赖于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他认为,事业单位应继续深化改革,能改制为企业的则企业化运营,脱离编制的限制;某些事业单位为主的行业可以打破壁垒,让国有、民办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他透露,今后国家将逐步加大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力度,这将为解决双轨用工的难题创造条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企事业单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