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fintech公司的核心卖点在哪?在国内怎样发展中国fintech公司

& 生活 & 正文
当我们在谈Fintech时我们在谈什么?
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
分享到微信:
核心提示:互联网/科技+金融。在中国和美国及欧洲都有着类似概念的产物。而这个产物在不同市场背景下,至今无法确认哪一种模式将会成功。
互联网/科技+金融。在中国和美国及欧洲都有着类似概念的产物。而这个产物在不同市场背景下,至今无法确认哪一种模式将会成功。或者说,互联网、科技相关的项目,中国市场照抄美国市场二十年后,头一次有可能在金融领域反戈一击。互联网金融——这是我们在国内对于这个互联网+金融的新兴行业的准确定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传统金融的补充,更多的是一种代谢。越来越多的支付宝、微信、Apple pay取代了拉卡拉和POSE机。更多的APP取代了水电费、燃气费、转账等所需的柜员机和人工业务。还有更多数不尽的案例,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在美国,他们更多的称之为Fintech——金融科技。望文生义的解读下来,Fintech少了大的互联网的概念,更多的集中于科技这一点。而且美国人在对Fintech的解读中,特别强调是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是什么造成了“互联网金融、Fintech”这两种相同产物的不同定义呢?冠冕堂皇解读是:中美大环境不同,用户习惯不同,造成了行业、企业阶段性发展的差异。当然,美国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还是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且确实他们发展的更早一些。所以为了和谐统一,我们不得不将这种模式统称为Fintech。这并不牵强,这是实际情况所决定的。巨头 左右中外市场发展的决定因素。2015年,高盛和摩根大通先后发表声明,称已经从传统金融公司过渡为科技公司。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业界和媒体的强烈讨论。作为传统金融公司,为何要过渡为科技类公司?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日前明确表示:作为一家拥有146年历史的华尔街顶级投行,外界对高盛的印象是神秘、严肃、金字塔顶端,这与科技公司自由、创新、颠覆一切的气质难以吻合。但是,自2009年以来,高盛共参与了132笔科技创业公司的融资交易,最近两年多来就有77笔。高盛在这个领域的活跃程度丝毫不亚于那些硅谷的顶级风投。尤其在Fintech方面,高盛近年相继投资了P2P融资平台Aztec Money、比特币初创公司Circle Internet Financial和大数据公司Antuit Holdings Pte等等。当然,高盛在Fintech领域最为知名的一笔投资当然还是对lending club的上市承销。不过可能大多数人都未曾料到,2015年5月,高盛聘请了曾主管Discover Financial Services公司信用卡服务的Harit Talwar,计划推出属于高盛自己的网贷业务,将高盛子公司管理的730亿美元存款用于放贷。以上种种令人不可思议的行动,其实到头来都只说明了一个问题。高盛希望自己成为一家科技公司,同时向那些优秀的科技公司学习,甚至效仿。尤其是在互联网深刻改变金融业的时候。Sandler O’Neill & Partners的分析师Jeffery Harte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对于一家市值950亿美元、总资产达到8600亿美元的公司来说,投资初创公司并不会令这艘大船转向,“股权回报的影响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走到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更多数据表明,显然Fintech领域在美国已经被如高盛、摩根大通等所谓的“传统金融企业”主导。而在中国,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截至目前为止,中国企业被美国市场承认的Fintech企业有且仅有宜人贷一家。2015年12月宜人贷成功登陆纽交所,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现在说宜人贷稍早,我们应该从BAT这种互联网巨头开始。相比美国市场的主导权被已经实现科技转型的传统金融企业霸占,中国的新兴金融市场则被BAT等互联网流量巨头控制。细数中国Fintech真正能喊得出名号的,无非也就是以宜人贷为代表的宜信、以陆金所为代表的平安、以蚂蚁金服和支付宝为代表的阿里、以微信为代表的腾讯、以京东金融为代表的京东。然而,在Fintech领域,并不是每一家互联网巨头都抓住了先机,因为并不是有了流量就有了足够的数据,而且并非一切数据都与金融相关。不难看出,中国Fintech领域的大半壁江山已经几乎被顶级互联网企业承包了。最为令人咋舌的是,在分别经过多轮融资之后,京东金融估值接近500亿、蚂蚁金服和陆金所估值更是双双突破3000亿。别说中国人,美国人看见这一串串数字都眼晕的不行。当然,P2P网贷传统豪强lending club最高估值接近100亿美元,目前还是行业翘楚。科技主导 Fintech的唯一标准不过,即便在不断的新闻轰炸下,多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虽然在不断的宣称计划去国内或国外上市,但是截至目前,除了宜人贷,还没有哪一家有确切的上市消息。相比这种悬而未决,宜人贷只身成功赴美上市就显得特别令人玩味。随着互联网+金融热潮的兴起,中国在Fintech领域的一个分支“P2P网贷”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期,虽然这种大发展多少伴随着监管套利的情况。不过,在仅仅经历了1000多个日夜之后,网贷平台发展到4000多家,还是十分令人震惊的。但就是在这种蓝海瞬间变红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网贷平台却仅有宜人贷一家突出重围,我们究其原因,只因为宜人贷确实是一家不折不扣的Fintech企业。从宜人贷上市前的招股书和上市后的第一次财报所披露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上市前还是上市后,宜人贷在“大数据、风控管理、产品开发”等项目上的投入是巨大的。相对应的也就造成了宜人贷在风控体系的建设上与国内其他网贷平台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具体来讲,宜人贷现有的招牌产品“极速模式”就是典型的Fintech产品:通过对用户授权的银行征信数据、网络行为数据、消费数据、移动互联网数据的调取和分析,结合超过上百万个反欺诈数据、超过250条决策规则、以及宜信本身沉淀的数据积累和风控经验,对用户的信用进行评级,实施科学的风险定价——而这些宜人贷在10分钟之内就能完成。当然,现在市场上包括积木盒子、蚂蚁花呗等企业相继推出了快速借款的产品,有的产品甚至宣称3分钟之内完成审核流程。不过用中国监管部门的明确意见来说,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乃是金融。所以,不是速度快能获得成功,金融的严谨还是必须受到敬畏的。回归正题,在Fintech领域,科技主导是市场检验企业的一项重要标准。举个简单的例子,宜人贷是全流程线上操作的平台,也是国内最早推出移动端应用的P2P平台。再举个简单的例子,宜人贷在2015年7月便率先完成了与银行的资金托管合作。一个是用户体验,一个是安全性,这两点是P2P满足用户需求的必备条件,然而中国P2P网贷行业却至今依然在艰难的推进着这两个条件的普及。说行业太年轻、体量太小都是不着边际的话,至今有多少网贷平台有资金、有实力来搭建一个经得起历史周期考验的线上风控系统呢?当然,Fintech在不同市场间的差异虽然明显,但是不管在lending club CEO Renaud Laplanche还是宜信创始人兼CEO唐宁看来,Fintech、互联网金融终将殊途同归。由科技主导的金融创新才是最终的道路。所以,当我们在谈Fintech时,我们在谈的是——未来。
来源: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编辑:刘阳【组图】金融科技圆桌:2017年Fintech的风口在哪里?,2017第五届中国金融科技峰会,fintech什么意思,fintech和资产证券化 - 湖南头条网
当前位置: >
【组图】金融科技圆桌:2017年Fintech的风口在哪里?
时间: 20:51:40来源:搜狐媒体平台
原标题:金融科技圆桌:2017年Fintech的风口在哪里?
  由野马财经主办的2017金融科技竞争力高峰论坛于日成功举办,拍拍贷CEO张俊、360金融集团副总裁卢德夫、信而富首席战略官王峻、ISOFP国际金融专业人士协会执行秘书长于永超、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陶石资本创始合伙人叶蕙芳、中信金V说CEO杨巍出席并参与了圆桌环节的讨论。野马财经精选了圆桌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本次论坛的主题也是金融科技,与会嘉宾本着不同角度对论坛话题进行了讨论,论坛大咖齐至、精彩纷呈。
  张俊:科技和金融正在发生紧密的结合
  2016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合规元年,也被称为新生之年,互联网金融在之前的几年里经历了什么?
  拍拍贷CEO张俊介绍到,整个互联网金融从上世纪90年代的网银到2003年中国开始出现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再到2007年出现了P2P网贷。互联网金融从边缘切入到最后整个支付,到信贷整个线上都在完成,互联网金融发展非常快,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到了2016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Fintech(金融科技),大家都改头换面叫金融科技。
  张俊认为,科技和金融正在发生非常紧密的结合,不管是我们的传统金融还是新金融,未来整个金融的业态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传统金融拥抱新技术,新技术也在日新月异的发展。
  如何抓住2017年的Fintech?
  2017年或者更长远的未来,整个Fintech这个领域有怎样新的技术或者商业模式出现?怎样抓住这样的机会?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认为,有两个方面对于Fintceh的技术运用场景还会加大。第一是生物特征识别,现在尽管很多企业已经在做,但是智能硬件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匹配,所以生物特征识别是非常有前景的领域,尤其是民营银行来讲,远程开户大部分会应用到生物识别技术。第二就是大数据征信,整个大数据征信,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征信系统等等有很多还是停留在表面层面,很多数据没有完全统一,都是信息孤岛,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数据征信也是将来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向。
  黄志龙还表示,传统银行拥抱金融科技的苗头或者势头是非常强劲,它们掌握了传统大客户资源,又拥有数据优势,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金融机构拥抱金融科技,这也是值得期待的一个方向。
  信而富首席战略官王峻认为,区块链将在2017年取得突破性进展。
  王峻表示,虽然区块链技术大家过去两年都在讲,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做,其实区块链这对于P2P的从业者来说意义非常重大,比如监管要求,出资人和监管人必须一一匹配,成千上万的借款人或者出资人,对于传统的记账系统、IT系统技术,这要求是非常复杂的,那么中间的出错概率非常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到区块链技术,所以2017年会有一些成熟的产品出现。
  而从安全进入金融领域的360金融副总裁卢德夫认为,在智能投顾方面,尤其现在的资本市场中的智能投顾将是未来的重点。
  卢德夫表示,股市里面赚快钱或者散户市场赚钱很不容易,普通人买基金不是特别好跟踪,因为个人很难跟上市场的节奏,但如果配置搭配好多个基金,根据用户的风险适配或者风险偏好设置,一定会得到用户和市场的认可。
  卢德夫强调,2017年Fintech发展有三点需要注意,第一,要KYC,know your customer,你要知道你的目标用户和细分市场在哪儿?第二,要KU,know yourself,认识到自己的系统和服务器承载能力,你能cover住突然爆发的大访问量和客户量,不能记错账;第三,Fintech包括数据保护和数据的托管非常重要,包括数据脱敏处理等等都需要完备。
  中信金V说CEO杨巍认为人工智能在应用到金融领域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警惕,他表示,传统金融机构需要征信和投资人的认知和了解,而很多新兴门类很难被投资人认知。把握金融投资趋势是必须坚守的原则和方向,所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极为重要,但是也要警惕一些问题,第一点,技术的算法也有可能被市场所欺骗,单纯的相信技术,而没有一定比例的人工干预是不行的。第二点,人工智能涉及到金融供应链时,产品的源头是不是能够实现供给、销售,市场会不会因为投资动作引起不正常的波动?这都是金融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
  杨巍还强调了大数据在消费金融领域和互联网保险的应用,保险产品在技术大数据的利用下,不仅可以完成向用户的精准推送和投放,更多可以利用大数据的算法让保险产品的设计更接地气,更符合概率计算的保险产品,从上游到下游的大数据应用完全可以为保险来实现一次新的转型和腾飞。
  来自陶石资本的创始合伙人叶蕙芳则强调,金融科技还需更注重落地。
  叶蕙芳认为,从长远来看金融和科技的结合是必然,对几百万亿的市场来说,传统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包括整个系统基础建设其实打了很多补丁,所以在未来科技驱动是必然的,但是资本并不看未来有多么美好,而要看具体项目的落地。中国这几年的人才非常丰富,但几乎所有团队都缺乏对线下金融场景的落地能力。
  以区块链技术举例,区块链本身是一个分布式的记帐账本,当发生一笔交易,它会在多个节点做记录,第一防止篡改防止假消息,同时又不可逆。纵观市面上的30家区块链团队,其实做不了企业级服务。为什么?第一,对于金融来说,容错率是0;第二,消费者不能等,一个交易数据要在多个服务器或多个集群上写很多遍,必然影响速度;第三,安全管理。
  叶蕙芳强调,2017年将真正是科技推动金融,中国从来不缺IT人才,但是中国缺懂传统金融的科技人才,同时非常希望能在2017年看到传统金融里走出大量人才,与科技做到双向结合。
  ISOFP国际金融专业人士协会执行秘书长于永超认为,用户教育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关键。在金融服务以及财富管理方面,核心是要关注家庭幸福和企业的发展。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金融科技,终究还是服务于个人和企业。这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还关乎财富管理以及金融服务的风险、诚信、责任、幸福和情怀。
  于永超表示,在金融科技及其服务方面,教育是最基本的内容。这一方面是对于消费者的教育、对于企业的教育以及对企业家的教育;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关注财富和金融服务群体的教育。这个群体已经成长出一大批理财顾问和财富管理师,他们已经开始服务于很多家庭、家族和家族企业,这其中许多人除了提供金融和财富管理服务,还有有更多的责任和担当。理财顾问和财富管理师除了基本的技能外,仍需依赖金融科技的支持。因为金融科技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对金融行为的分析、对风险偏好的分析以及对市场数据的分析一定远超个人的能力。
  此外于永超认为,金融科技在2017年会有四个趋势,第一是风口会更大,第二是资本会更热,第三是分工更明细。第四是对监管期待更明晰更有效。
  版权声明:此文为野马财经原创稿件,转载须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相关推荐
声明:湖南头条网所有新闻均来源于网络,如稿件涉及版权/违规举报/商务合作/购买本站程序 请联系 工信部备案:湘ICP备号孩子被绑在父亲腰间,骑摩托车400多公里跋涉回家。
得知儿子即将与她团聚,老人感动的泣不成声。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改革了金融圈的科技,FinTech,你必须了解,在美国有着广泛影响度,但是在中国却没有发展起来!原因是什么?之前对这个科技有所了解的,你需要深入知道它对未来金融领域的影响。如果你还不知道,那可能你不是一个合格的财经人,你需要一点知识的普及。
  在纽约,如果和朋友聚会没聊到FinTech,都感觉自己不是纽约客。金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领域。本文作者Ryan在全球前三大对冲基金Och-Ziff Capital任量化分析师,曾在瑞士信贷信用衍生品交易部门工作。Ryan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信息系统管理硕士,是纽约地区十分活跃的校友。本文是他对于这个市场的认识和看法。
  一、什么是FinTech?
  首先,什么是金融市场?就是一个将终端用户(包括个人和企业)的各种基本金融需求对接在一起,进行有效配置的中介市场。有些情况下是直接对接,比如转账双方或者刷卡的个人及商家对接起来。还有间接对接,比如存款和借款的双方并不是直接一对一的关系。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用户的金融需求是错配的(比如数额,时间,风险等),间接对接是主要的形式。
  因为金融市场的资源对接特性,几乎没有业务是不经过机构间市场的。所以大多数金融业务都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机构对终端用户的,另一部分是机构对机构的。要加在一起,才是一套完整的金融业务。
  那相应的,FinTech也分为两种模式:
  一种业务模式是做平台,比如Lending Club,想要直接面向用户(终端)做配对,取代包括中间机构对机构的业务在内的整个复杂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特币(Bitcoin)也是这一类,想取代整个基于集中结算(central clearing)的金融市场。
  另外一种业务模式只是想取代某个机构对终端的部分,用先进的技术来淘汰老式的模式,比如Betterment / Wealthfront想取代理财顾问(financial advisor)模式,但并没有改变之后机构对机构的业务,也没有取代交易的另一头有融资需求的客户。
  传统金融市场的终端客户是既有个人也有企业的,而FinTech要的服务对象是个人和一部分可以量化的小商业。大企业的金融服务在可见的将来还是会通过传统渠道来完成,比如通过投行来融资或专门雇人管理流动资金。
  二、FinTech里面的Tech是指的哪些热点?
  1、用户体验(UI / UX)
  其中包括Responsive UI和Research Based UX, 近年来新的互联网平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使得互联网产品在用户体验上能够取得革命性的效果。好的UI/UX并不是光指好看,而是要好用。因为FinTech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替代人工服务,所以UI/UX极其重要。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要设计一个P2P转账的产品,对接银行的时候可以用ACH(Automated Clearing House)转账,就是用电汇码(routing number)和账户号来进行,Paypal就是用这种方式。但这种方法涉及到验证账户的问题,需要向账户里两次转账几十个美分,让用户验证这个数额,确认账户是由户主本人操作。这种用户体验非常繁琐,可能需要等待两三天时间。如果线下急着需要转账,发现注册账号不能马上使用,那么用户就不会想要继续使用这个服务。如果在设计基础产品的时候就想到用户体验的问题,那么还有一种选择,调用e-banking的API,使用银行的网银登录来验证,绕过ACH做到实时验证,就会让用户感到便捷许多。转账目前大家最常用的Vemno就是用这种方式。
  2、大数据(Big data)
  现在几乎每个互联网公司都把大数据放在战略重点上,但也没几个人能系统的说的清到底该怎么用。现在一般讲的大数据其实多数是指大数据架构(big data infrastructure),建立起一个储存和处理大数据的系统(hardoop,spark之类),而大数据分析还处于很初步阶段,基本靠人手动建模分析,况且大部分的传统数据分析模型对处理多维多形态的数据是不太好用的。
  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应用例子是结合刚才讲的UX Research,大部分的现代app都会记录你的所有用户行为,比如你滑动了哪里然后点击了哪里等等,可以通过这些数据得到app在设计上的反馈。可以想象这个数据量有多大,特别是以小于秒的单位来做采样的时候。
  另外理论上大数据可以进一步的加强既有的信用系统,比如把用户所有金融交易和消费都包括在模型里,但这样会涉及到隐私问题,毕竟金融数据是非常敏感的。
  3、人工智能(AI)
  FinTech很重要一个方向是智能化,就是完全用计算机用来替代一些靠人的大脑来分析的东西,比如替代客户经理或是信用专员。Ryan认为前面提到的大数据是为了以后人工智能打基础的。目前看到的大数据分析方面并没有特别大突破,大部分还是偏向于以前的数据分析的方法。将来如果数据量足够大,再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可能真的可以使FinTech真正地智能化,替代人脑的分析过程,至少可以做到能够大规模量化的层面上。
  三、FinTech是新的东西么?
  其实FinTech并不是新的东西。类似的事情其实业界早就在做了。
  比如说股票交易就是一个最常见的机构对机构的FinTech:股票交易所已经完全电子化了,不需要人来辅助这个交易过程了。另外前面提到的ACH,在做wire transfer的时候,所有的转账交易都是自动的了,这也是FinTech中机构对机构的典型的例子。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一般指的对终端的FinTech最近几年才开始发力呢?
  Ryan觉得有这几个方面上的原因:
  第一:刚才说到好的UI/UX是FinTech的一个关键点,这是在这几年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大幅度发展下才可能的。设想在大家都用Nokia砖头机的时候,不可能有Venmo这种支付app出现。
  第二:大数据的确发展到可以让公司处理和分析大量终端用户数据的阶段了。很多人觉得机构间的数据量更大,比如股票市场或债券市场,但那些跟用户端数据比起来要小的多,更重要的是标准的多。第三是用户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已经被各种互联网企业培养出了一切网上解决的习惯,适应新的app的能力比以前要高很多。
  四、FinTech针对传统金融的优势是什么?
  第一点是理论上来说FinTech的效率要比传统金融效率高得多。麦肯锡给的这个图可以看出来银行的成本效率在过去几年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考虑到这几年的技术进步,其实70%银行是在倒退的:
  更关键的第二点,所有人都讨厌银行。Ryan觉得尤其悲惨的是左下角的那个数字,年轻人宁愿去看牙医,也不愿意听银行的人拢
  五、为什么FinTech在中国比在美国火?
  其实主要因为中国传统金融行业比美国落后了太多,存在因为监管导致的人为扭曲环境,比如存款和贷款的利差,比如不允许房地产企业通过正规市场发债融资,比如中小企业贷款难,从而让FinTech不仅是优化,而是实际解决了很多金融需求。加上中国创业圈从来就喜欢扎堆,美国网贷到现在也就几家,中国网贷公司没有几千也有几百了。
  说句题外话,O2O跟FinTech一样,也是在中国更火,原因也类似,中国的传统线下商业还是太弱了,让互联网商家更有机可乘。
  六、那么FinTech会取代整个金融行业么?
  Ryan 认为在可见的将来不会。
  搞互联网的一般都把所有问题抽象成效率问题,怎么样提高效率,包括增加用户消费,降低成本等。但金融行业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关于效率,而是关于监管。如果监管不是问题,什么利润率什么运营成本都不是问题,而互联网企业对于处理监管难题并没有任何优势。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这么多FinTech的创新中没有任何关于储蓄的,而储蓄是整个金融市场的基石和最大的资金来源之一,会不会很奇怪?就是因为这是一个监管非常重的领域,互联网公司也没法轻易的去改变。每年银行都在监管相关问题上花上十亿美元(这也是08年后银行运营效率降低的原因,因为各种新的监管政策出台),这个没有任何初创企业能够承担,也没有哪个互联网企业会想去承担。
  所以平台型的FinTech很难出现,要出现也是在少数可以做直接配对的领域,比如Lending Club(下文会提到LC也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金融系统),只要涉及到间接配对,比如储蓄和贷款的配对,就会涉及到非常多的监管问题而让互联网企业的效率优势消失。Ryan更看好的是那种取代某个机构对终端环节的FinTech,而真正做错期资源配对还是会放在传统金融行业。
  七、案例分析
  Lending Club是目前美国很大的一个互联网贷款公司,于2014年在纽交所上市。它的运作流程如上图。这里有一个很巧妙的地方。在美国,互联网公司没有牌照是不能随意发放贷款的,也没法通过ACH来做银行间转账。Lending Club在借款人做申请的时候做信用审查并决定利率。但它会找一个银行过来发放贷款,再马上从银行处把债务买过来,让自己成为债权人,对银行来说其实是没有信用风险的。而这一切都是投资者给钱了之后才发生的,所以对Lending Club来说也是没有信用风险的。这样一来,风险就全在投资者身上。所有的借贷,借款人都是借的Lending Club的钱,投资者投的也是给到Lending Club,所以即使借款人还了钱,但假如Lending Club出了一些财务问题,那么投资者可能也是拿不到钱的。
  一般人印象中LendingClub是P2P lending,就是个人和个人之间的撮合。但实际上现在LendingClub的大部分贷款都是由机构投资者出资,而这些机构投资者可能是养老金,可能是资产管理公司,也可能是对冲基金。这更说明了FinTech无法取代传统金融模式,更多的是替换掉传统金融模式中低效的那一小块。在这个案例中,是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低效。
  Betterment其实就是所谓的Robo-Advisor。相当于用计算机的模型和互联网技术来替代靠人脑的理财顾问(Financial Advisor)行业。理财顾问行业存在一个利益冲突的问题,顾问没有动力让客户赚最多的钱,他们更希望客户能买一些他的佣金回报比较高的一些产品,比如说比较复杂的产品。因为这个利益冲突,Financial advisor也被骂得很多。但这种产品也有问题,因为Ryan在对冲基金做Quant,他的经验认为用纯模型化model-driven的投资策略并是很靠谱,长期收益可能还不如简单地用2~3个ETF做出来的投资组合。
  另外一点是,年轻人可能觉得计算机自动给投资建议很简单很很酷,但当他们有了更多钱的时候,依然会想要一下更加私人定制化的服务,尽管存在利益冲突,可能依然会选择私人理财顾问。现在Betterment上有5万用户,帮他们打理10亿美金的资产,其实这个相比大部分养老金或者其他投资服务是很少的,因为美国共同基金的投资规模达到了16万亿,远大于10亿。所以这个模式可能还需要找到其他的突破点才行。
  Acrons做的是一个细分市场,它把每个月消费中的零钱收集起来存到它的投资组合里面,让用户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做投资。投资组合也是是用自动的计算机模型做优化的。如果它的用户量到达一个临界点之后,规模化是很容易的。比如说一个用户每个月就投资了50块钱,Acorns可以让你选择是否给这个数额加倍或者加数倍,又比如可以让每一笔零钱本身的数额叠加一两美金,很容易就可以把它管理的资产量增加起来。
  Robinhood是14年上线的免费的股票交易平台,买卖股票是不需要交手续费的。它的的用户体验做得非常好,在买卖股票方面设计得非常简洁好用,也获得今年苹果的iOS应用设计大奖。因为无手续费,用户增长得非常快,在测试期间排队要使用的用户,排队时间到了半年以上。它赚钱的方法暂时没人知道。官方说赚钱的模式是想做margin-trading (配资交易)收取佣金,但目前这部分业务还没有开展。另外一个方式是放在Robinhood里面的现金是不给利息的,它可以赚取这部分利息。但因为美国存款利息很低,所以也不一定是靠谱的赚钱方式。
  本文来源:逐鹿网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公众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传递金融支付的最新动态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fintech发展趋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