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形成总额是投资吗什么意思

我要提问/查询
资本形成总额
定义: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的变动两部分。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并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不包括自然资产。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分为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包括投资完成的住宅、非住宅建筑物和机器设备(减处置)价值;土地改良形成的固定资产;新增牲畜和经济林木价值等培育资产等。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是指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等的价值。
存货增加是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入库货物和出库货物价值的差额。当差额为正值时,表示库存增加;当差额为负值时,表示库存减少。但要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收益和损失。
指标解读:资本形成总额是国民经济核算中GDP按支出法计算的重要组成指标。2008年上海资本形成总额约为611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左右,与欧美等发家20%左右的资本形成率相比,目前本市生产总值中用于资本积累的份额较高,资本形成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统计方法:利用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农村集体和个体固定资产投资抽样调查资料以及城镇私人建房投资调查资料核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利用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存货统计资料核算存货增加。
统计及发布人:上海市统计局
统计频率:年度
发布时间:在《上海统计年鉴》上公布
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资本形成总额中的固定资本形成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固定资产投资额是计算固定资本形成的基本资料来源,但计入固定资本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还必须做一些必要的处理,如扣除土地购置费、旧建筑、旧设备的购置费等。考试查询┊┊┊辅导课程┊┊┊考试资料┊┊
当前位置:&&&&&&&&&&&&2012年统计业务知识点:资本形成总额
2012年统计业务知识点:资本形成总额
&&& 为了方便广大考生可以更好的投入考试的学习之中,学易网校编辑团队第一时间为您发布最新的考试相关信息,供广大考生参考学习.
&&& 资本形成总额  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即,  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增加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  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获得减处置。  需要指出的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实践中有人常将两者混为一谈。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是我国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基本资料来源,但由于统计范围所限,一方面投资完成额中包括购买的旧建筑、旧设备的价值和土地购置费及拆迁补偿费等,因它们不是核算期内所增加的固定资产(如购买的旧建筑、旧设备)或者不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如土地),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需要将它们扣除;另一方面有些固定资本形成未纳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统计,需要加以补充计算,主要有:  (1) 总投资50万元以下的建设项目完成的投资;  (2) 新产品试制增加的固定资产;  (3) 商品房销售增值形成的固定资产;  (4) 包括矿藏勘探费和计算机软件价值在内的无形固定资产增加;  (5) 经济林木生长和大牲畜增重形成的固定资产。  存货增加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去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  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  存货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  
信息来源://
我猜这些文章对您也有帮助
统计师考试相关新闻
统计师辅导
统计师辅导名师
主讲科目:授课特点:学易网统计师、统计从业辅导老师,北京市统计局统计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讲师。...
16:37:34 16:41:59 16:43:33 16:44:54 16:47:58 16:55:09 16:59:40 17:07:13
17:11:45 17:12:17 17:12:50 17:13:10 17:13:36 17:14:00 17:14:27 17:14:53
统计师精彩专题苹果/安卓/wp
积分 1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62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下一级可获得
权限: 签名中使用图片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本帖最后由 wanghaidong918 于
03:42 编辑
要用永续盘存法算资本存量,但是在年鉴里又查到个资本形成总额,不知道他们差别大不大?在数据缺乏的情况下可以用来相互代替吗?望高手解答
载入中......
我理解的是资本形成总额是当年的数据,但资本存量是各年积累所得,不是一回事。
一个是流量,一个是存量
三次产业的资本形成总额&&数据在那找呢?
不是一回事。固定资本形成额可以看成是投资,是每年的增量。在用永续存盘法估计时,K为资本存量,I可以是固定资本形成额
hanshuangcn的理解我很赞同,基本上就是流量和存量的关系
无限扩大经管职场人脉圈!每天抽选10位免费名额,现在就扫& 论坛VIP& 贵宾会员& 可免费加入
加入我们,立即就学扫码下载「就学」app& Join us!& JoinLearn&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京ICP证090565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统计局详解《2014年统计公报》-比上年 大国博弈 资本形成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 2014年统计公报-中国新闻-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统计局详解《2014年统计公报》
原标题: 统计局详解《2014年统计公报》  新常态催生新动力 新进展孕育新希望  ――《2014年统计公报》评读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发布了。统计公报展现了过去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改革创新,奋力拼搏,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不失势  初步核算,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跟过去的高速增长相比,尽管增速略有放缓,但既没有“掉挡失速”,又蕴含着更高的含金量。就业在经济放缓情况下不减反增,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增长1.9%。物价水平较为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低于年初预期目标。进出口平稳增长,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64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贸易顺差23489亿元。粮食生产喜获“十一”连增。这些情况足以表明,我国经济总体向好、稳中有进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柔韧性得以增强。  “事非经过不知难”。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疲弱的“亚健康”状态依然持续,经济金融风险上升,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国内经济仍处在“三期”叠加的阵痛期,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工业生产价格持续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比较严峻。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顶住巨大的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增长,成就来之十分不易。从世界范围看,7.4%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然是高的。更应该看到,7.4%增速所对应的经济增量已经达到8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二、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态势明显。工业向高端化转型演变。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2.3%、10.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0和2.2个百分点。在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居民消费升级的多重因素推动下,服务业增长强劲。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增速比第二产业高0.8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第二产业高5.6个百分点。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表明,我国经济正处在向中高端演化的过程,并将持续这一过程。  增长动力从投资出口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受国内资源环境以及外部压力影响,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渐显乏力,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则逐渐增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0%。居民消费结构持续改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占比提高。在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分别比上年提高0.6和0.3个百分点。旅游消费增长较快,全年国内游客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国内居民出境人次增长18.7%。初步测算,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2.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初步显现,表明我国经济增长需求结构趋于优化。  三、经济运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在市场倒逼和政府引导下,质量型、差异化竞争逐步代替过去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2014年,我国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2313元/人(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提高7.0%,这是劳动力素质提高、科技进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降幅比上年扩大1.1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6.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6%。铜、钢、烧碱、水泥等产品的单位生产综合能耗持续下降。我国经济正逐步告别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高技术、低消耗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四、改革开放激发活力  古今中外,在经济下行时,改革创新是治本之良药。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商事制度,启动铁路运输、邮政业、电信业“营改增”改革试点,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这些改革举措点燃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激发了市场活力。自3月份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到年底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146.7万户,增长16.8%,注册资本(金)增长85.8%。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8.1%,增速比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快2.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尤其是铁路、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的行政壁垒被打破后,民间资本大量涌入,为这些行业注入新的生机。  市场环境的改善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全年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3778家,比上年增长4.4%,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96亿美元,增长1.7%。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多点推广,服务业市场准入进一步扩大,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60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6%。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我国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全球化竞争,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全年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额10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1%。企业海外并购取得突破,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投资效率不断提高。  五、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动下,我国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2.4%,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09%。在市场化创新机制引领下,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全年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累计支持设立213家创业投资企业,资金总规模574亿元,投资了创业企业739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9.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8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创新带来新的增长点,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尤其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催化融合下,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焕发出勃勃生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医疗、网络教育等蓬勃发展快速壮大,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信息消费发展迅速。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全年邮政业务比上年增长35.6%,其中快递业务量比上年增长51.9%,快递业务收入增长41.9%。“宽带中国”战略实施进程加快,2014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增长49.7%,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37.7个百分点,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尽管规模数量还不足够大,但代表着新兴的增长动力,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  六、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改善民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底线思维,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不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收入分配继续优化。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比人均GDP增速高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比上年缩小0.06。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全年资助1310.9万城市困难群众参加医疗保险,资助4118.9万农村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比上年末增加189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增加35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增加2702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232万人。  卫生和社会服务事业不断改善。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有较快增长,特别是养老服务能力增强,年末养老床位达到551.4万张。群众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增加。  为了“蓝天净水”的期待,我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治理保护力度。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03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万平方公里,新增实施水土流失地区封育保护面积2.0万平方公里。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比上年末增长3.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2%,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9%。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6.9%,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2014年统计公报是一份凝聚着无数努力的成绩单,充分证明“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的决断和举措是正确有效的,尤其是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所形成的诸多亮点,将会汇聚成发展的新动能,令人振奋。  新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尽管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但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锐意改革,积极创新,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培育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动力、新模式、新结构,中国经济必将行稳致远,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统计局详解《2014年统计公报》
日 13:44 来源:国家统计局
原标题: 统计局详解《2014年统计公报》  新常态催生新动力 新进展孕育新希望  ――《2014年统计公报》评读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如期发布了。统计公报展现了过去一年,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改革创新,奋力拼搏,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换挡不失势  初步核算,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跟过去的高速增长相比,尽管增速略有放缓,但既没有“掉挡失速”,又蕴含着更高的含金量。就业在经济放缓情况下不减反增,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增长1.9%。物价水平较为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低于年初预期目标。进出口平稳增长,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64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贸易顺差23489亿元。粮食生产喜获“十一”连增。这些情况足以表明,我国经济总体向好、稳中有进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柔韧性得以增强。  “事非经过不知难”。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疲弱的“亚健康”状态依然持续,经济金融风险上升,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国内经济仍处在“三期”叠加的阵痛期,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工业生产价格持续下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比较严峻。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顶住巨大的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增长,成就来之十分不易。从世界范围看,7.4%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仍然是高的。更应该看到,7.4%增速所对应的经济增量已经达到800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我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二、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态势明显。工业向高端化转型演变。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2.3%、10.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0和2.2个百分点。在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居民消费升级的多重因素推动下,服务业增长强劲。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增速比第二产业高0.8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第二产业高5.6个百分点。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表明,我国经济正处在向中高端演化的过程,并将持续这一过程。  增长动力从投资出口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受国内资源环境以及外部压力影响,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渐显乏力,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则逐渐增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0%。居民消费结构持续改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占比提高。在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分别比上年提高0.6和0.3个百分点。旅游消费增长较快,全年国内游客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国内居民出境人次增长18.7%。初步测算,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2.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初步显现,表明我国经济增长需求结构趋于优化。  三、经济运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在市场倒逼和政府引导下,质量型、差异化竞争逐步代替过去的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2014年,我国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2313元/人(以201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提高7.0%,这是劳动力素质提高、科技进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降幅比上年扩大1.1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6.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6%。铜、钢、烧碱、水泥等产品的单位生产综合能耗持续下降。我国经济正逐步告别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高技术、低消耗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四、改革开放激发活力  古今中外,在经济下行时,改革创新是治本之良药。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先照后证”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的商事制度,启动铁路运输、邮政业、电信业“营改增”改革试点,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这些改革举措点燃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情,激发了市场活力。自3月份商事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到年底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146.7万户,增长16.8%,注册资本(金)增长85.8%。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8.1%,增速比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快2.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尤其是铁路、教育、医疗等传统行业的行政壁垒被打破后,民间资本大量涌入,为这些行业注入新的生机。  市场环境的改善和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全年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3778家,比上年增长4.4%,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1196亿美元,增长1.7%。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多点推广,服务业市场准入进一步扩大,全年服务进出口总额60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6%。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我国企业积极“走出去”参与全球化竞争,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全年非金融领域对外直接投资额10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1%。企业海外并购取得突破,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投资效率不断提高。  五、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带动下,我国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2.4%,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09%。在市场化创新机制引领下,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全年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累计支持设立213家创业投资企业,资金总规模574亿元,投资了创业企业739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9.7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8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创新带来新的增长点,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尤其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催化融合下,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焕发出勃勃生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医疗、网络教育等蓬勃发展快速壮大,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信息消费发展迅速。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全年邮政业务比上年增长35.6%,其中快递业务量比上年增长51.9%,快递业务收入增长41.9%。“宽带中国”战略实施进程加快,2014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增长49.7%,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37.7个百分点,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这些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尽管规模数量还不足够大,但代表着新兴的增长动力,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希望。  六、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改善民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底线思维,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不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收入分配继续优化。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比人均GDP增速高1.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比上年缩小0.06。启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全年资助1310.9万城市困难群众参加医疗保险,资助4118.9万农村困难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比上年末增加189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增加35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增加2702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比上年减少1232万人。  卫生和社会服务事业不断改善。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有较快增长,特别是养老服务能力增强,年末养老床位达到551.4万张。群众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增加。  为了“蓝天净水”的期待,我国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治理保护力度。全年完成造林面积603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万平方公里,新增实施水土流失地区封育保护面积2.0万平方公里。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比上年末增长3.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2%,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9%。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6.9%,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2014年统计公报是一份凝聚着无数努力的成绩单,充分证明“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的决断和举措是正确有效的,尤其是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所形成的诸多亮点,将会汇聚成发展的新动能,令人振奋。  新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尽管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但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锐意改革,积极创新,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努力培育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动力、新模式、新结构,中国经济必将行稳致远,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图文:中国30年资本形成总额(人民币)|资本形成总额|中国经济数据|国内投资总额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图文:中国30年资本形成总额(人民币)
中国过去30年()以当年人民币、2000年定值人民币计资本形成总额变化图
  新浪财经讯 北京时间9月18日下午消息,据世界银行收集的数据,中国过去30年()资本形成总额变化图如上。图中有两条曲线,分别为当年人民币、2000年定值人民币计算的资本形成总额。两者比照,可体现通胀对资本形成总额的影响。
  考察以当年美元、2005年定值美元计算的中国资本形成总额,可参看本文姐妹篇:中国最新的数据为2011年的,当年人民币计资本形成总额为22.91万亿,以2000年定值人民币计资本形成总额为13.72万亿,两者差异为66%。
  资本形成总额(以往称为国内投资总额)由新增固定资产支出加上库存净变动值构成。固定资产包括土地及附属设施改良(水渠、排水沟等);厂房、机器和设备购置;建设公路、铁路及学校、办公室、医院、私人住宅和工商业建筑等。库存是企业为应对生产或销售的需要或意外波动而贮存的货物以及在制品。(立悟/编译)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