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招商引资发展文化与文化旅游融合合

新华网 & 广西频道
全州搭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平台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全州湘江边具有800多年历史仍在提水灌溉的古水车 记者文烨 摄
全州五福梯田
湘山寺一角   通讯员王滋创 摄
思源博物馆全景   记者文烨 摄
蕉江银杏树下
全州磨盘水库风景
?全州东山石林
?全州三江口全景
龙水虹饮桥
  “这次来全州旅游,我们既体会了美丽的‘天湖神韵’,游玩了炎井的水上乐园和天然温泉,又感受到了湘山寺特有的佛教文化,还领略了国家锰矿矿山公园的矿山地质文化、全州语录山的红色文化和思源博物馆宏大精致的桂北建筑艺术群……我和家人2013年来全州旅游过一次,如今感受到全州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正在提档升级。我认为,全州旅游产业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日前,来自湖南的旅游规划专家周先生感慨地说。
  去年以来,全州县委、县政府领导主动寻找全州旅游产业与桂林市先进旅游县的差距,把“兴旅游”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把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旅游业最鲜活的“潜力股”进行挖掘,把旅游文化品质的提升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金钥匙”用活,把旅游文化传播作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经路”,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重视总体科学规划 挖掘深厚楚越文化
  记者采访了解到,全州为做好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增强旅游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在完成《全州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湘山寺景区旅游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聘请专家编制了《全州天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全州炎井温泉保健区总体规划》,将天然美景与全州传统文化融合开发。如天湖抓住了“天上之湖、动感天湖”神韵璀璨的特色、湘山寺抓住了“寿佛”这一特色、炎井温泉突出农家天然美的特色……这样既突出旅游特点,又彰显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元素,增强文化底蕴,渲染人文色彩。
  记者在全州天湖景区看到,13座柔美秀丽的高山水库犹如一面面透亮的明镜,点缀在崇山峻岭间;金灿灿的高山草甸,与水库交相辉映;天湖度假山庄、瑶池天街及休闲娱乐项目正在建设当中;周末前来观赏天湖秋色的游客络绎不绝;整个景区在蒙蒙雾海中忽隐忽现,好一个童话般的世界。
  为深挖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对旅游的推动力,该县紧紧把握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规划纲要已把“动感天湖”纳入桂林重点打造的八大世界级旅游精品之一的良好契机,围绕桂林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提升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目标,在天湖加快发展以演艺娱乐、文化传承、美术摄影等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借助厚重的文化底蕴,解决好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对旅游业的贡献不大的矛盾。
  引进国奥集团投资20亿元开发天湖景区,投资7亿元修建的天湖景区二级公路沟通天湖和资源县八角寨旅游线路,预计2017年完工,形成兴安、全州、资源、龙胜桂北旅游环线,与湖南舜皇山、南山形成一线。该县旅游局局长刘雄生告诉记者:“与公路建设同步推进的天湖景区目前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的10栋体验房建设,景点布点工作正有序推进。”
  该县还致力于挖掘深厚的楚越文化、湘山寺佛教文化、石涛文化、红军渡湘江红色文化、东山瑶族文化、天湖山水生态文化、桂北醋血鸭和禾花鱼饮食文化等,加大对地域文化的包装点缀,以文化的影响力提升旅游的竞争力。目前,该县与旅行社密切合作,已设计出打造独具楚越文化魅力的旅游线路:湘山寺(国家3A级景区)—雷公岭矿山公园—玫瑰岩—炎井温泉,天湖—玫瑰岩—炎井温泉;还精心打造了一条“三千年”精品线路,即兴安千年灵渠—全州千年古刹—湖南新宁千年崀山。全州充分利用高铁开通的有利时机,开拓湖南、广东、贵州等游客市场,在湘桂交界处设置标识标牌,大力构筑“湘桂旅游中转站”。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开发多彩旅游资源
  该县围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两年来共引入旅游开发项目资金近100亿元,其中三江口旅游开发36亿元、天湖旅游开发20亿元、大碧头旅游开发21亿元、桂林茶花谷项目投资5亿元。同时加大现有项目建设力度,投入8000万元扩建修缮湘山寺,现已建成一塔(妙明塔)一院(天台院)两馆(寿佛文化展览馆、石涛文化艺术展览馆)四殿(大雄宝殿、天王殿、无量寿佛殿、圆通宝殿),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记者来到全州炎井温泉,只见前来泡温泉的游客特别多。一个个盛满纯天然温泉水的池子夹杂着少许硫磺的气味,云蒸霞蔚。游客们泡在舒适的温泉里,顿觉神清气爽,仿佛是天上的神仙腾云驾雾,爽神极了!
  该县在炎井温泉投入8000万元打造集游乐养生于一体的天然景区。目前,养生池、鱼疗池、水上冲浪、十里峡谷一线天等项目已吸引来众多中外游客体验。
  自去年以来,全州在枧塘镇投资6000万元,建起了保护桂北建筑艺术的“思源博物馆”,迁建桂北古民居36座,总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艺术展厅2500平方米。该县还争取资金2.6亿元修建了广西第一个国家矿山地质文化公园。它是全国第一个国家锰矿矿山公园,目前已对外开放迎客。该县三江口旅游开发项目的招商工作已签订初步框架协议。
  该县引进桂林信昌集团投资21亿元建设的湘桂文化运动中心项目,目前正在修建景区大道和平整土地,其它前期基础工作正扎实推进;引进桂林煜浩农业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的桂林国际茶花谷文化旅游项目,目前已投入1.3亿元建设各种茶花观赏基地、景区道路、主题酒店、温泉浴池、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等项目。
  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揭开全州旅游面纱
  日、5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大型栏目《地理中国》分上下集播出了有关全州天湖旅游景区的专题片《天湖奥秘》。它通过人们对天湖的湖底很有可能埋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黄帝大殿的神秘传说及天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将游客带往一个云雾缭绕、散发出一股原始神秘气息、令人神往的天湖景区。
  全州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特征明显,差异性、垄断性强,有亚洲第一高水头天湖(落差1074米)景区,有千年古刹湘山寺,有全军第一洞龙岩洞,有湘江战役等红色旅游文化,有三江湘汇而一洲独居的三江口,有石塘天坑群,可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去年以来,全州多渠道加大了各旅游景区景点的宣传力度,以吸引更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光。
  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大型栏目《地理中国》播出了全州石脚盆村天坑系列——— 《天坑边的村落》。节目以地质科考为线索,全面展示全州天坑这一独特的地质资源、地貌景观以及古村落的人文环境,向人们推介桂林境内一个独特的天坑群旅游资源。
  全州县在加快各大景区项目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相关体育文化宣传活动,以此做好全县旅游文化的宣传推介工作,向游客揭开全州各景区的神秘面纱。今年9月29日,有关部门在天湖成功举办2015年“国奥集团杯”世界美式台球女子九球锦标赛新闻发布会。在2014年,由爱驾网等媒体机构举办的中国申报自驾游精品线路评比活动中,全州天湖被评为“爱驾者”此生必驾36条线路亲子游银奖。通过大力宣传和培育,全州县井源生态农庄今年正在以其特有的农垦文化,争创自治区五星级农家乐和全国金牌农家乐。蒋胜刚、邓创能、郑小龙等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乡村旅游光荣户和带头人。
  为充分挖掘湘山寺历史文化,全州还搜集整理出版了《湘山事状全集》一书。湘山寺为唐代牛头宗第七代全真宗慧创建的道场。该书保留了全真禅师的事迹流传及宋代人们信仰寿佛的情形,说明当时的寿佛信仰不局限在全州当地,而是辐射至周边广大地区。下一步将进一步挖掘湘山寺寿佛文化和石涛绘画艺术,展示千年古刹湘山寺久盛不衰的宗教旅游文化。
  目前,央视已多次以全州旅游资源为主题进行展映,这对宣传全州旅游,扩大全州旅游产业影响力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多措并举促进发展 力争三年“凤凰涅槃”
  据有关专家调查,前些年尽管全州县已开发了不少旅游景区,但由于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晚,规模不大,资源分散,旅游产品的开发依然停留在观光层次,忽视了游客对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旅游产品的需求,一直未建起拳头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也不强,对游客很难形成强有力的吸引。因此,全州县的旅游景区知名度不高。
  自去年以来,全州县把握机遇,整合资源,致力于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了旅游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正在推动旅游产业一步步向前发展,并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争取以崭新的面貌主动融入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之中。
  全州旅游产业的提升和发展,拉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据初步统计,今年1-10月,全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7.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3亿元。
  全州县委书记陈立华说:“尽管全州县的旅游产业前些年不断向前发展,但与桂林市旅游大县及旅游强县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一定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搞好旅游产业的总体科学规划,千方百计向旅游大县迈进。我们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州旅游产业的‘凤凰涅槃’!”
  “为实现旅游发展目标,我们将以规划‘奠基’,以政策为发展‘辅路’,以项目为发展‘加油’,以宣传为发展‘提速’,推动全州旅游尽快驶入‘快车道’!”全州县县长廖照德说。(记者文烨 通讯员王滋创 谭逢贵)(本版未署名图片的作者请与全州县委宣传部联系)
[责任编辑:|||||||||||
最新播报:
刘锋:解读《中国旅游业的创新融合发展》
9月13日,第二届旅游业融合与创新论坛暨2014最美中国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图为国际旅游投资协会副会长、巅峰智业首席顾问刘锋做主题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刘锋:尊敬的各位来宾下午好,非常荣幸也很高兴能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交流新常态下中国旅游业融合创新发展。共同来探讨旅游业的改革、融合创新发展,在这里我首先也要特别祝贺入围的各个地市和景区、目的地,特别是像九江市、沈阳市、南平市、晋宁还有灵璧县等等这些老朋友的代表们。大家也知道,最近我们经济的发展已经提出来了这样一个新常态的概念,我们怎么样在这样一种新常态下来思考我们旅游业的发展和未来的举措?我想正是我们这次论坛所要重点探讨的。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中国的经济现在处在一个增长速度换挡期和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的这样三期叠加的一个阶段。那么在这样的一个阶段,对于我们旅游意味着什么呢?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那就是巨大的机遇。我们现在经常说旅游业春风猛刮,但我个人的感受不仅仅是春风,甚至刮台风了。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去年初我们的工业化发展基本达到了一个瓶颈期。在去年,我们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第一次历史性的超过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达到了46.1%,超过了二产的43.9%,这都是表明了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确实处在一个新的发展的阶段。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也是越来越成为了我们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就是31号文件里面的开场白,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地方抓经济,主要是靠两只手,一只手是抓工业,抓园区,抓招商引资,另外一只手就是抓土地财政,做房地产。那么到了我们新的时期,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需要向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养生产业、教育产业这样的一些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来驱动我们的经济发展。所以像江西省明确提出来要像专业化、城镇化一样抓旅游,这都是给了我们很多的新的信号。
那么在这样一种经济的新常态下,我们也可以看到旅游的新常态。今天上午专家谈的都非常好,他们都谈到了整个旅游现在的新趋势和新特征。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化”,就是旅游的大众化、普及化,或者说国民化、散客化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在当年,我们说在那些年游山玩水,居然是要有介绍信的。介绍某某到张家界、桂林等地旅游,请予接待。这是过去的状态,而且那时候出门不带粮票是要饿肚子的,而且必须是全国粮票,如果你拿着湖北粮票到了湖南也不行。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旅游确实是一种初级的状态,包括了我们的价格,过去也只是几毛钱来计算的。当时的旅游交通都是遵循着为人民服务的最高指示,那时候用海鸥120/135拍照片是非常酷,非常拉风的,我记得小时候看到人家这么牌照确实是羡慕的要掉口水的。
到今天我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景象,长城是人山人海,故宫也是人满为患,九寨沟都变成了九堵沟,这正是我们旅游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旅游这么的红火,真实的原因是我们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成为了一种刚需。
我们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去年是23.62亿人次,去年我们也有9818万人次出境游,消费是1176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出境消费力。我们未来还将成为世界第一位旅游目的地国家,我们在去年平均每个人出游是2.5次,到今年会达到3次,到2020年我们又会达到4.5次,这又是五六十亿的出游规模量。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中国的旅游已经进入到了大众旅游的阶段,我们2020年旅游的总销售额会高达5.5万亿元,占到GDP的比重超过5%。
第二个明显的新常态趋势,就是旅游的体验化和生活化并存。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旅游越来越强调它这样一种体验感和生活感,上午戴斌院长也特别强调了旅游就是要回归人的生活的这样一种本质。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过去确实旅游是少数人的一种奢侈品,是一种荣耀。那么到今天确实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已经是一种生活状态了。
那么还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趋势,就是散客化时代已经扑面而来。去年的十一黄金周就是一个拐点,在此之前我们更多的景区的接待是团队客,很多景区占到了70%以上。去年颠覆性的变化,散客比重占到了70%,甚至达到80%。那么按照全国这样一个统计数据来看,上午戴院长也说到了,我们基本有96%都是散客出游的方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以线路为主导的,团队规模旅游模式正在向目的地为主导的,散客旅游模式转变。
与此同时,我们的产品需求也从过去的以单纯的观光为主导正在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的符合体验在转变,我们旅游者的需求越来越是多元化的了,我们也从过去单一结构向多元化的体验综合性消费转变。所以怎么样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来进行很好的差异化的定位?来把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打造自己的独特性卖点?来形成很好的多元化消费结构,是我们各个地方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题目。
那么今天一天下来可能大家都看到了很多很多的美丽中国,我坐在下面真的很感慨,到处都是好山好水好风景,到处都有故事,那么我们这样一种同质化的资源,我们怎么样做出差异化的产品?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难题。我迄今已经走过1700多个县,但是像今天红河哈尼梯田介绍的让我很心动,这么好的地方我还没去,中国的好地方确实太多了。那我们怎么在众多的旅游目的地中能够脱颖而出?我们怎么样在体验经济时代能够真正的满足游客多元的体验需求?真正能够打动游客的心?都是我们在这样一个旅游新常态下要去很好的关注的问题。
第三个特点就是品牌化与个性化。
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让我们眼花缭乱的时代。所以我们怎么样把旅游业这样一个注意力经济真正的更好的吸引眼球?我们说做其他的事要低调,但是做旅游宣传一定要高调。因为魏小安先生说旅游就是要敢吹会吹还要禁得起吹。我们都知道金杯银杯不如口碑,金牌银牌不如品牌。所以旅游在营销,在品牌上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今天的会议我觉得也是非常的成功,给我们推荐了美丽中国的这么多样板地,我确实看了也很感动。
我们看到在现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这样一个全媒体营销对于我们旅游营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大家可以说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来赛跑,所以我们怎么样来把握住这样一个机会,更好的来开展智慧营销?应该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工作。
第四个旅游的新常态就是融合化与链条化。
这也是我们今天会议的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我们可以看到旅游现在确实非常的火爆。那为什么我们今天会来讨论融合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跟旅游业的基本特征紧密关联的。我们说旅游业是什么?它就是涉及到了很多要素这样的一个产业集群,我们传统的来说就是六要素,那么到现在我们发现旅游又是紧密的和文化、体育、教育、卫生、宗教、城建、环保、商务、会展紧密结合,现在业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它是一个无边界的产业链,甚至可以这样说。它涉及到了我们的经济、社会、环境、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链条很长。这就是旅游的基本特性,因为它是一个渗透性、关联性、融合性特别强的产业。
所以我们经常说它是一个强关联、高综合、强拉动的一个产业,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在很多地方,我们都已经在提出这样的一种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我把它概括为农业要围绕旅游提升,森林要联合旅游保育,水利要依托旅游做活,工业支撑旅游做强,文化联合旅游做大,商贸融合旅游做深,金融要服务旅游增收,百姓还要参与旅游致富,这样来形成一个各行各业旅游化,旅游要跟各行各业去找结合点。每一个结合点又恰恰是其他部门的增长点,同时也是我们旅游新的盈利点。所以这样一个全程全域旅游化,各行各业旅游化和多种资源旅游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
正是这样的一种趋势,也必然要求我们未来的旅游经济的结构也要向国外去衍生,就是从门票经济。现在很多景区门票的收入都占到了总收入的80%以上,包括我们很多的主题公园,门票还是占了大头。但是我们都知道像迪斯尼这些,他是吃和购在他的收入比重是占了大的比重的,所以我们怎么样来从小旅游的产业链变成一种大旅游的产业链?就是说我们要通过旅游产业链的纵横的延伸和扩展,我们来真正的实现一个区域的旅游产业链的集群、集聚和这样一种集成。所以这些地方我们很多都是观光旅游的思维,一说旅游就要搞景区。因为确实过去30年我们老常态旅游就是这样发展的,过去的旅游就是观光旅游,旅行社举着旗子拉练式的旅游。
还有像休闲度假旅游,他的吸引链、配套链、延展链、运营链又发生了变化。休闲度假旅游的产业链里面它的核心变成了温泉、滨海、高尔夫、旅游小镇、主题公园、嘉年华等等这些内容,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理念和行动上进行创新的。总体来说在这种融合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这样一个大旅游格局,这是我们旅游发展到这个阶段的一个必然要求和突破,没有实现这样一点我们是很难真正大突破的。
我们也很可喜的看到,全国现在已经有7个省把旅游局变成了旅游委,也有很多的地市都开始把旅游局变成了率委。包括像九江市,也是江西省第一个把旅游局变成旅游委的,现在上饶市等等都在进行调整和转变。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旅游局必须要很好的去规划、引领、引导资源,就是要让我这个地区的党政主要领导来上手抓旅游,因为这是跟我们旅游局这样一种手种无权,兜里没钱,脚下没地盘的情况所决定的,这也是我们融合创新发展提出来的新要求。
旅游的新常态第五个特点就是创意化和智慧化。
这也是今天的主题,就是要创新、创意。确实旅游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产业的新融合和技术新变革与市场的新投资,已经跟我们过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也可以看到,旅游的投资是越来越红火,而且在这里基本都是这样的一种跨界的,融合的,复合型的投资。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旅游小镇、山村旅游、养生养老旅游这样的一些综合体的出现,这实际上都是跨界融合的,同时在空间上也都在进行一个大的整合和布局。我们可以看到旅游发展到现在了,它确实已经进入到我们今天张栋副院长所提到的,创新驱动的阶段。我们过去就是靠着市场的野蛮生长,因为每年就是这么多流量快速的增长,但到现在我们越来越觉得这样的一种粗放式的增长,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我们要更加的讲究自效型、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这要靠什么?要靠科学、文化、艺术的融合,这样一种理性和感性的交融碰撞来实现一个创意创新的驱动发展。
还有智慧旅游现在也是很热的词汇,今年也是中国智慧旅游年,但是我们到底怎么样来更好的真正做到这样一个中国智慧,中国创造,乃至中国的服务?那么在这些方面我们都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当然幸运的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在智慧旅游上,我们很多方面在世界上也还是在局部领域是走在前面的,而且智慧旅游也会引导中国旅游业的第二次革命,这里面有很多可能是颠覆性的。那么我们未来用的手机可以实现很多的,我们过去只能想象的这些功能,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都是充满了这样一种信心。
今天确实非常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来分享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新政策和新思路,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坚持文旅融合引领发展
近日,区委书记常文松率领区委办、区委宣传部、区文广、区国土、区规划、区旅投公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区文化旅游发展工作展开调研。
调研组先后实地调研了新堡乡渡寨村、水田镇相思河景区,听取渡寨村乡村音乐博物馆的建设情况以及相思河景区的发展情况工作汇报。随后,对区图书馆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并座谈。
座谈会上,区文广局负责人汇报了全区文化旅游工作开展情况。在听取汇报后,常文松首先对全区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文化和旅游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全区发展目标和定位的实现,全区各级各部门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和旅游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明确任务,抓住关键,全面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
常文松要求,全区上下要狠抓理念,坚持文旅融合引领发展;要狠抓产品,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的综合效益;要狠抓业态,促使旅游由观光式向体验式转变;要狠抓规划,形成“1+N”的发展格局;要狠抓宣传,构建立体营销系统;要狠抓服务,增强美誉度和知名度,实现乌当区文化和旅游大发展。
常文松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随着世界山地旅游大会的临近,区委、区政府将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大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全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强化招商引资,强化主体培育,加快人才培养,狠抓落实,形成合力,以务实举措抓出全区文化旅游发展新成效。
[责任编辑:一、锡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盟文化旅游业成长思路清晰、定位准确、措施得力,文化与旅游正日渐融合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打造了有影响力的系列品牌文化旅游活动。全盟按照“盟里抓品牌,旗县抓特色”的思路,精致打造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一旗一品一特色”。我盟主打“吉祥草原”锡林郭勒文化品牌,已连续举办和承办了几届吉祥草原•锡林郭勒春节电视文艺晚会、锡林郭勒民族文化产品展示大奖赛,以及传统那达慕等,营造出良好的宣传品牌氛围;各地相继打造了“锡林浩特国际游牧文化节”、中国马都大赛马、西乌珠穆沁旗“多彩西乌珠穆沁—草原民俗风情节”和“银色西乌珠穆沁—草原冰雪嘉年华”、多伦县“骑着马儿过草原暨国际马术耐力赛”、东乌珠穆沁旗“乌珠穆沁杯”全区蒙古族冬季服饰大赛、正蓝旗“元上都游牧文化节”、太仆寺旗“中国草原皇家御马文化节暨全国马术绕桶冠军守赛”以及苏尼特右旗“骆驼文化节”等多项品牌节庆活动,影响力日益增强。2014年全盟共接待游客1246.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7.8亿元;月份,全盟累计接待旅游者1274.5万人次,同比增长7.1%;旅游总收入233.3亿元,同比增长15.9%。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城乡居民就业,目前全盟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4.8万人,间接就业24万人。
(二)打造了有品质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及各类体育赛事。从促进旅游发展的角度,依托锡盟厚重的历史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先后创作了《草原记忆》、《天堂草原》、《姑娘湖》、《明安图》等一系列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电影《狼图腾》在乌拉盖的拍摄,大型实景剧《千古马颂》在中国马都的演出,极大地展现了锡林郭勒特有的草原风光、厚重的游牧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我盟先后举办“中国•锡林郭勒马术耐力赛”四次,填补了中国境内没有举办过国际FEI认证标准的马术耐力赛空白,锡林郭勒蒙古马得到了其耐力性能的国际认证证书;锡林郭勒搏克排位赛、西乌旗国际自行车越野赛和多伦县环湖越野赛,经过多年打造已成为常态化赛事;中国马术大会首次彰显了中国马都核心区锡林浩特的魅力;首届全区汽车自驾游那达慕、首届全国摩托车自助游那达慕、中蒙俄汽车拉力赛等现代激情运动“钟情”锡林郭勒草原,带来了现代气息;冬季那达慕、冰雪博览会、国际滑雪西乌旗站比赛、冬季沙地穿越挑战等极限运动涌进草原,唤醒了寂静的冬季大地,带动了骆驼文化节、盛大祭火仪式等特色民俗旅游文化活动。锡林郭勒文化园、中国马都、元上都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建筑,加大了那达慕、祭敖包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挖掘和传承保护力度。通过开发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文体活动,丰富了草原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了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了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旅游商品的种类可以分为: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旅游活动用品、旅游食品及其他产品。优秀的旅游商品承载着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和传播旅游地文化的双重价值。锡盟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旅游商品制造业的兴起。旅游商品的开发主要是围绕着草原民俗及少数民族风俗来展开,全盟民族商品制作生产企业在不断壮大,旅游商品市场日趋繁荣。目前,民族商品企业已发展到2000余家,其中已评定挂牌“旅游商品示范企业”127家,形成了民族手工艺品加工、肉奶食品加工和民族服装服饰加工3大类21个系列427个品种的特色旅游商品,占旅游总收入的25%-30%,旅游重点旗县市均建有旅游商品购物一条街。现已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肉食、奶食、马奶酒系列;羊绒、羊毛、皮革系列;民族工艺品系列及地产白酒、野山菜土特产系列。
(四)我盟大力发展了“牧人之家”、“农家乐”等特色民俗游,旅游业正在成为农牧民发家致富的新兴产业。在旅游项目中合理安排丰富多彩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制作等内容,做到让游客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实现游客从“观光型”到“体验型”的转变。2014年底全盟有牧人之家(农家乐)420家,累计接待游客269万人次,户均利润1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3万元。全盟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接待户增至11户。全盟家庭旅馆发展至2000户,从业人员达到8400人,锡林浩特市、太仆寺旗、西乌珠穆沁旗、多伦县、阿巴嘎旗、正蓝旗等6个旗县市均建有家庭旅馆服务中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盟在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但从实际情况看,还存在很大差距与不足。主要是:文化资源在草原旅游中融入不深;重点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乏力;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特色不明显,产品建设滞后,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弱;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具有开发潜力的景区、景点由于地理位置与经济条件的限制,不同程度的存在可进入性差、通讯不畅、接待设施不完善等情况;草原旅游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依然存在,资源与环境保护联合执法机制还不健全,监管还不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盟文化旅游的发展。
三、相关工作建议
(一)系统研究,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建议安排选调专业人员,组成专门队伍,并加强与国内著名文化单位以及文化名人的联系和协作,系统整理研究锡盟历史文化脉络,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找准与具体旅游景点、项目的结合点,做好包装策划和市场营销研究,为推动自然资源与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融合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打造精品,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档次。依托我盟丰厚的文化底蕴,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以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为指导,力求民族性与地域性、草原文化与民俗文化相融合,倾力推出既能反映蒙古民族文化内涵,又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大型文艺精品节目。一是结合中国马都广场项目建设,推进马品牌赛事、《千古马颂》综艺表演等活动的提档升级,积极打造“马文化”精品,力争将中国马都广场打造成5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提升锡盟“马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借助电影《狼图腾》的宣传效应,积极开发以“狼”为题材的文化演艺产品和旅游商品。三是各地也要结合本地特色,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借鉴内地旅游先进经验,积极打造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歌舞演出或实景演出,突出特色性,增强体验性、参与性和趣味性,使之成为游客到景区不可不看的经典演出节目。通过打造文艺精品节目,既丰富草原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又能增加旅游景区收入,同时还丰富了游客草原旅游的内容。
(三)依托资源,积极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建议依托我盟的物产资源,加强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四大类”的创意研发,并形成品牌化、系列化、规模化。加大民族服饰、奶制品、肉制品、骨雕、毡绣、皮画、沙画、奇石等特色产品的开发和包装,推进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的融合,不断拓宽旅游市场。同时,尽快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或利用现有资源开发特色购物街区,在方便游客集中购物的同时,进一步丰富游览内容、提升旅游品质。
(四)突出特色,大力丰富文化体验活动。建议围绕旅游业“娱”字要素,努力开发互动性的文化旅游项目,积极延长旅游产业链。探索草原观光游和体验游融合发展,加深游客草原文化了解层面。在开发文化旅游产品过程中,不仅要尽可能真实地展现蒙古族的历史、现实,更要把饮食、服饰、游艺、节日、狩猎、经济等民俗很好的融合在旅游过程中,让游客能切身体验“做一回蒙古人”,同时可以把好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旅游业的发展保护起来。
(五)创新营销,进一步树立整体形象。锡盟文化旅游点多线长面广,各旗县在草原文化上具有同一性,在开发建设和宣传促销上往往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建议从提高全盟旅游景点知名度、扩大旅游辐射范围、增加特色文化产品方面入手,在旅游资源,旅游线路制定方面进行整合,串珠成链,串点成线,形成区域旅游板块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将全盟各主要景点打包,整体在区内外主流媒体、网络媒体以及主流报纸等媒体的重点时段或重要位置进行统一的广告宣传,提高锡盟旅游景点知名度。
(六)强化保障,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建议各地统一建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相关部门间的协作,促进文化与旅游在规划编制、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市场监管、宣传推广、产品创新等方面的紧密结合。二是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目前一些地区已实行了市场化运作,但政府要加强对景区旅游开发的宏观管理和长远规划。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根据锡盟实际,在财政支持、金融支持、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和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购物、旅行社发展、旅游人才引进和培养、旅游交通发展、旅游配套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激励力度,为锡盟文化旅游业发展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四是加强专业人才建设。着力引进和造就一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策划、营销、经营人才。特别是重点培养一批素质高、熟悉本土文化的旅游管理人才和导游人员。五是要加强对草原旅游中的生态保护工作。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注重在发展草原旅游中保护生态环境,使我们的草原得以永续利用。锡林郭勒盟招商引资网(gh_5dcddee05794)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gh_5dcddee05794锡林郭勒盟招商引资网以“务实、创新、高效、服务”为宗旨,为您提供一站式招商服务平台。更多内容请关注 http://zsj./。热门文章最新文章gh_5dcddee05794锡林郭勒盟招商引资网以“务实、创新、高效、服务”为宗旨,为您提供一站式招商服务平台。更多内容请关注 http://zsj./。&&&&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