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升级”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法 出口产品

FDI促进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吗?
摘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微观机制,然后利用年产品层面的贸易数据对此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稳健地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质量,而且外商投资对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要强于港澳台投资。进一步分组回归发现,资本密集型行业和高外资进入行业中的存在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外资进入行业中的存在不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此外,研发密度、人均工资等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而资本劳动比的影响则恰好相反。
关键词:;出口单位价值;质量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物贸易发展迅速。根据提供的数据,中国的货物贸易额从年的亿美元增加到年的亿美元,增长了倍左右。然而,我国长期实行的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方式呈现出高投入高增长的特点,出口势头的高涨和经济绩效的实现,是建立在牺牲贸易品质代价之上。尽管我国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几乎与发达国家持平(,;和,),但受到国际分工和加工贸易等多重因素影响,在国际市场中我国出口产品的低价和低端化特征非常明显,尤其是在高新技术行业表现更为突出。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和劳动力工资的提高,企业在低价竞争环境下利润空间不断压缩,迫使企业需要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即从没有资本、技术主要依靠大规模廉价劳动力获取贸易利益的初期发展阶段,向自主创新、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长期发展阶段转变。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出口贸易由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变,应更多的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现代化的管理、知名品牌和完善的全球营销网络。然而,现有文献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技术水平提高和产品质量升级,短时间内难以通过自身的资本和要素积累来实现,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外国的技术来源(和,)。同时,跨国公司作为出口企业,也能够通过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直接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基于以上考虑,本文试图通过实证检验是否能够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与国内研发相比效果如何?以及对不同部门的影响如何?
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衡量出口产品质量:一种是产品的技术复杂度;另一种是产品的出口单位价值。产品技术复杂度最早是由()提出来的,是以该国一种产品的出口额占世界该种产品的出口总额比重为权数乘以该国人均得到的。这个指标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但是,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会低估出口小国的影响。等()构建了新的产品技术复杂度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用一种产品在一国总出口中的比重占世界加总的比重份额作为权数来克服这一偏差。利用产品的技术复杂度计算各国出口品的技术含量最大的不足是假定各国生产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都等于利用各国人均进行加权计算出来的产品的技术复杂度。显然,不同的国家由于技术水平差异在产品的生产上也存在质量差异,而产品的技术复杂度指标很难区分这一质量差异,而产品的单位价值变量很好的体现了这一区别。王永进等()利用产品的单位价值计算各类产品的质量水平,然后根据产品的质量水平对产品的技术复杂度进行调整,很好的反应了不同国家各个行业出口产品的质量水平。
在与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方面, 和()利用中国不同城市的产品出口数据,发现中国出口品的技术复杂度在上升,而且与高收入国家的出口结构接近,但实证发现外商投资企业并未对其产生作用。另外他们还发现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和高新技术区的建立都有利于出口产品单位价值的提高。 和()并未区分是来自相对来说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国家还是相对来说具有较低技术水平的港澳台地区,不做区分可能会低估国家的影响。同时,在研究加工贸易对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时他们也没有区分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差别,而跨国企业的加工贸易活动通常与出口技术复杂度相关。()利用年的数据实证检验了国外跨国公司对中国快速增加的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并区分来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国外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自中国入世后来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国外独资企业促进了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的上升。随后, 和
()利用年中国与国家数据,实证检验了来自国家的是否有利于促进工业行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结果发现来自国家的外商独资企业份额的上升和外商投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出口比例的上升有助于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而内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比例与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负相关。
此外,部分学者还考察了对出口产品单位价值的影响。 和
()利用中国年产品层面的贸易数据,实证研究了跨国企业的存在如何影响国内企业产品质量,结果发现行业内渗透率增加有利于提高内资企业的出口单位价值和出口交易量。 和
()利用个国家年的数据,发现在发展中国家与优先发展的引资部门单位出口价值正相关,但发达国家的关系不明确。此外,他们还检验了对差异产品和同质产品出口单位价值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发展中国家对差异产品和同质产品的影响相同,而在发达国家对差异产品单位价值的影响更大。
综上所述,目前国外学者对与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研究较多,对出口单位价值研究较少,而且大多只局限于经验分析,没有详细说明影响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理论机制。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扩展:()揭示影响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微观机制;()利用单位出口价值衡量我国出口产品质量;()考查对我国各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差别影响,提出政策建议。
二、影响机制
外资企业主要通过直接、间接和乘数作用三个渠道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图是简化的影响机制图,箭头代表技术溢出方向。直接渠道是指在全球生产链条中,跨国公司将成本低廉的东道国作为出口平台,把原先在母国生产的高技术产品转移到东道国生产并出口,能够直接提升东道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具体来说,代表扩展边际,外资企业能够将更多高质量或高价格的产品引入东道国的出口篮子,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代表集约边际,外资企业会加大原有出口篮子中高质量产品的出口数量和份额,从而在出口产品种类和出口市场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间接渠道也包括两种作用方式:水平链接效应和垂直链接效应。箭头代表水平链接效应,是指外资企业通过示范、竞争和人员流动等效应提高同行业内资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内资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体来说,水平链接效应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渠道发生作用:()内资企业能够模仿外资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较强的学习能力弥补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从而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外资企业进入会加剧行业的竞争程度,外资企业凭借着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链条,会通过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不断蚕食内资企业的市场份额,迫使内资企业采用更有效率的生产和管理手段,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高技能工人向内资企业流动,会提高内资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工艺,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垂直链接效应是指外资企业通过使用中间投入品和提供中间投入品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联系,通过技术溢出帮助上下游企业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两种作用渠道:箭头代表后向链接效应。外资企业由于产品质量较高,往往对生产中使用的中间投入品要求也较高,这会给上游的内资企业带来质量压力,促使上游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改进产品质量;箭头代表前向链接效应。下游的内资企业通过使用外资企业提供的优质中间投入品和原材料,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功能。这些渠道都会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图 外资企业影响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机制
另外,我们注意到内资企业也有上游和下游企业,同样可以通过和箭头发生技术溢出作用,这样外资企业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实际上就可以通过产业链接形成倍乘效应,持续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发挥作用。
三、计量模型
.计量模型设定
基于上文的分析,本文在实证研究中用行业的外资渗透率考察对各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这是一种综合影响。参考和()的方法,设定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下标和分别表示行业和时间。和分别是常数项和误差项。
是行业在年的出口单位价值,用来衡量出口产品质量。用每单位(有千克、长度、数目等测量单位)出口产品的价值来衡量。较高的单位价值说明消费者对该产品具有较高的支付意愿,可能的解释是因为该种产品是具有较高质量水平的垂直差异化产品(,)。该指数包含了影响产品质量的各种因素,是对产品质量的整体衡量。
和()研究发现出口产品单位价值的变化能够很好的解释出口产品质量变化,因此,本文采用出口产品单位价值衡量出口产品质量是可行的。()认为出口产品单位价值提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产品耐用性、可靠性和兼容性的提高;()使用更高级的中间投入品;()生产出更符合消费者偏好的产品;()产品精炼和深加工的发展;()增加产品功能、提高售后服务;和()更好的设计与广告投入。基于以上分析,用下式衡量行业的出口单位价值:
其中代表行业的出口单位价值,用行业中 种产品出口单位价值的加权平均计算而得,权数为每种产品在行业总出口中的份额。代表行业中第 种产品的出口总值,代表行业中第 种产品的出口数量。代表行业中第 种产品的出口份额,代表行业中第 种产品的出口单位价值。如果采用简单平均计算行业的出口单位价值,会忽视每种产品在行业出口中的不同地位,通过给不同产品按出口份额赋以权重,能够充分考虑不同产品对行业出口单位价值的差别贡献。
是行业在年的外资渗透率,用各行业外商投资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表示,该变量主要衡量本行业外资的进入程度。来自国研网的数据表明,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值为亿美元,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例为,超过了半壁江山。外资企业相对比内资企业具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外资企业作为出口主体如果在行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增加,会提高行业产品的平均出口质量。同时,还会通过示范、竞争和人员流动效应对当地企业产生间接的技术溢出,促进行业产品质量升级。
是行业在年的人均工资,用各行业在岗职工的人均工资衡量。()认为出口单位价值会随着人力资本禀赋的增加而增加。行业的人均工资具有信号传递功能,平均工资高的行业能够吸引高质量和高技能的工人,这会提高行业的人力资本禀赋,从而促进行业出口产品的质量升级。
是行业在年的研发密度,用各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占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表示。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有两种渠道:自主研发和国外吸收。通过和进口贸易,我国能够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精密的仪器。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外不可能把最新的技术发明转移给我国,长期依赖技术进口会遏制我国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唯有坚持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才能使我国摆脱技术限制,真正实现产品质量升级。
是行业在年的资本产出比,衡量行业的要素密集度,用行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行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比值衡量。除了人力资本因素,()同样认为出口单位价值会随着物质资本禀赋的增加而增加。资本密集度通常与产品质量正相关,资本密集型行业采用较多的机器设备生产差异化产品,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更新换代速度快,竞争比较激烈,这些都会促进产品质量升级。
是行业在期的出口单位价值。企业的价格形成通常都是平滑和连续的,企业为了维持信誉、挽留消费者、降低菜单成本不会经常变动价格,所以当期价格与上一期正相关。
.内生性及其处理
的进入会影响行业的出口单位价值,但反过来也许正因为行业的出口单位价值高,企业能获得更多的利润,才会吸引大量外资进入(和,)。严重的内生性问题会导致估计结果的有偏和非一致性,解决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与相关但独立于出口单位价值的变量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回归。然而这一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与内生解释变量相关的变量往往也与被解释变量的扰动项相关。
在实践操作中,对于面板数据,通常使用内生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工具变量。本文也采取这个方法,显然,行业外资的进入程度与前几期相关。另外,我们注意到由于企业价格制定存在惯性,所以在计量模型中包括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模型是动态面板数据。对于动态面板数据,主要有两种估计方法:差分和系统。由于利用了更多的样本信息,通常来说系统估计要比差分估计更有效,因此我们采用系统方法对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
为了避免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部需求冲击对出口产品价格的影响,本文采用年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计算行业的出口单位价值需要用到产品层面的贸易数据,年中国对世界出口的产品数据来自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采用三位数数据。该数据库同时汇报了每种产品的贸易总值和贸易数量,贸易总值是用美元衡量的,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年的中美汇率将其转化为人民币。贸易数量的衡量单位包括千克、长度、升和数目等,其中有些产品没有提供贸易数量,而在剩下提供贸易数量的产品中超过的产品是以千克为单位衡量的。在计算产品的出口单位价值时,为了便于衡量和比较,我们采取统一的单位,只利用以千克为单位衡量的产品进行计算。然后将这些三位数的产品分类加总到个工业行业中去,从而计算出每个行业的出口单位价值。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及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和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均来自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各行业的研发数据用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的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表示。各行业在岗职工的人均工资来自年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并且用国研网年细分行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平减。
表 描述性统计
出口单位价值对数
总的外资进入程度
港澳台外资进入程度
外商投资进入程度
人均工资对数
资本劳动比
注:作者整理计算而得。
四、实证结果分析
在前文影响机制和数据描述的基础上,本节对各行业出口单位价值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检验,并重点考察的重要性。我们首先利用面板数据混合方法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汇报了系统估计结果,以考察结论的稳健性。
.基本回归结果
我们在表中逐渐增加解释变量个数,考察各因素对行业出口单位价值的影响。从整体上看,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调整后的可决系数达到,模型对出口单位价值有较高的解释力。下面以模型为例,具体看一下各解释变量的差异影响:
表 基本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统计量,、和分别代表、和的显著水平。
()能够显著提升出口单位价值。行业中外资渗透率每增加个单位,出口单位价值将增加个单位,这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相比,更倾向于出口高质量的产品:从扩展边际来说,外资企业能够将更多高质量或高价格的产品引入东道国的出口篮子,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从集约边际来说,外资企业会加大原有出口篮子中高质量产品的出口数量和份额,从而在出口产品种类和出口市场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出口产品质量。除了这两种直接影响途径,外资企业还通过技术溢出间接地对内资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发生作用,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由于可获得的产品出口数据并未说明是来自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所以这里得到的正相关关系是一种综合影响,不能具体区分直接和间接效应。
()作为技术进步的另一种主要渠道,行业的研发密度也显著地提升了出口产品质量。研发密度提高个单位,出口单位价值将提高个单位,与相比,国内研发投入更能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我国汽车产业长期以来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策略,经过多年的发展被证明是错误的,不仅没有获得先进的汽车制造工艺,反而将国内市场拱手相让。可见,要实现质量升级,首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不是依靠外来技术。增加行业研发一方面可以提高纯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对外来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和,)。
()资本劳动比与出口单位价值负相关,且在统计上显著。目前我国的出口结构已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
和 ()也发现中国出口品的技术复杂度在上升,而且与高收入国家的出口结构接近。但这些研究都忽视了中国在国际产品内分工中的地位,虽然我国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增加,但低价格和低质量的产品占了很大比重,低端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在资本密集型行业。随着资本密集度的增加,出口单位价值下降。
()人均工资与出口单位价值正相关,但不显著。人均工资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出口单位价值,第一,人均工资具有信号传递功能,较高的工资水平能吸引到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高技能工人,团队中熟练工人的增加,会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第二,人均工资提高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压缩企业利润空间,使研发投入和科技经费减少,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企业质量升级。
()单位出口价值一阶滞后项的系数在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产品质量具有明显的延续性和连贯性,保持技术进步不仅对当期有利,对未来各期产品质量提升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系统回归结果
出口单位价值的动态变化特征意味着,采用普通的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得到的估计结果可能是有偏的。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采用系统动态面板回归方法克服该问题。考虑到港澳台投资和其他外商投资的不同特点,我们在模型和模型中对二者分别进行了检验。同时,按行业的要素密集度将所有行业划分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按外资渗透率将所有行业划分为高外资进入行业和低外资进入行业分别进行回归,具体结果见模型。
表 动态面板系统回归结果
劳动密集行业
注: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回归的时间跨度为年。括号内为统计量,、和分别代表、和的显著水平。
模型是不区分外资来源地对全部行业的回归结果。与混合方法相比,虽然系数符号没有发生变化,但系数绝对值都有相应程度的减少,系统方法估计出来的系数具有一致性。观察回归结果,发现仍能显著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估计结果较为稳健,对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较好的解释力。行业研发密度也与出口单位价值正相关,但系数不显著,与外资相比,国内研发并没有明显地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模型给出了按不同标准分组回归的结果,比较各栏回归结果,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与港澳台投资相比,外商投资更能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现有研究认为,外商投资企业相比港澳台投资企业技术水平、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度更高,更容易实现技术溢出和带来直接的出口质量改观。而港澳台投资企业主要是为了利用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和生产要素,大多从事的是低技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加工出口,企业组织形式以独资为主,形成了封闭的加工环链,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作用有限。而外商投资企业大多采用合资的企业组织形式,生产的产品以高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质量水平较高,也更容易对内资企业形成技术溢出,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作用较为明显。
第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能够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对出口产品质量提高不利。在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技术差距较大,二者是互补关系,外资企业不仅能通过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促进出口产品质量提高,还能够通过行业内和行业间的技术溢出提高内资企业的出口质量水平。而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生产技术较为接近,二者是替代关系,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二者只能依靠牺牲质量打价格战来实现市场扩张,因此,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外资进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第三,高外资进入行业的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而低外资进入行业的不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能通过扩展边际、集约边际和技术溢出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如果行业中比例越大,这种正向影响越明显。然而,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也有负面影响,外资进入能加剧产品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使企业采取价格战占有市场份额。低外资进入行业大多是采矿业及其制品业和冶炼压延加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行业,产品的差异化程度比较低,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更容易采取价格战来占领市场,因此,这些行业外资进入程度加剧不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五、结论和启示
在出口产品由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变过程中,的流入会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对此,本文利用年的产品出口贸易和数据,运用系统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显著地促进了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而且外商投资对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要强于港澳台投资。进一步对行业分组回归发现,资本密集型行业和高外资进入行业中的存在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外资进入行业中的存在不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此外,研发密度、人均工资等也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起到了积极地作用,而资本劳动比的影响则恰好相反。
实证结果对我国外资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继续提供支持和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外资进入。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显著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这会逐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质量差距。政策上的支持将带来宽松的投资环境,使得更多高效率的跨国企业到我国投资设厂,这将逐步改变我国低价、低端化的出口贸易现状。其次,要着重吸引发达国家的外商投资,引导资金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转移。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不仅能够给本地企业带来技术溢出,还能够通过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直接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这也意味着,尽管长期以来我国以劳动力优势在国际分工下获取了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的生产份额,但现阶段重要的是吸收与运用外商投资中此类行业的先进技术和质量优势,使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备客观的技术条件。再次,要加强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实现技术溢出和知识转移。外资企业引进来以后,具备的先进技术和质量优势仅凭单纯的企业内生产是不够的,在其与内资企业以及合资企业的横向交流中,技术和优势才能真正得到传播和利用,并且使得其原有较高水平的技术和优势获得再提升的机会,这将有益于技术创新和质量升级,有利于我国出口产品向高价、高端化转型。
26个行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制造和加工业、饮料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您的位置: &
中国入世以来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决定因素与变动趋势
优质期刊推荐如何“升级”中国出口产品质量_滚动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为98亿美元,进口为109亿美元,对全球贸易格局几乎没有任何影响;1992年,我国出口为849亿美元,进口为806亿美元,占全球进出口总额的3.4%;2014年我国全年进出口总额为4.3万亿美元,其中出口为2.34万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占全球进出口总额的比例约为12%。
  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却是30多年来我国外向型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1978年以来,“改革”与“开放”环环相扣,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1979年,我们就通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鼓励引进外资,搞活经济。到1992年,我国正式确定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2001年加入WTO更是对我国的改革进程影响深远,这对于规范政府行为、培育市场竞争环境、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改革等,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何理解中国现有的对外贸易发展呢?
  首先,贸易额的规模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贸易品中包含的归属于我国的价值链分工。根据现有的研究,全球价值链的详细分析、增加值贸易分析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还很难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统一的框架来讨论各国贸易。
  其次,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我国现有的贸易还是以产品输出为主,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直接的资本输出已占据重要地位,我国最近30多年来一直是资本流入大国,这些流入资本与我国的劳动力结合形成产品,再销往全球。在这种模式下,由我国出口的产品中,一部分商品是其他国家生产要素与我国生产要素共同结合形成的,已很难区分出各自的份额。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简要的结论:全球贸易发展到现在,贸易“量”不能说明什么,对中国尤其如此。这就是我们要关注“质”的出发点。
  我国出口产品从量变到质变,体现为产品质量的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我国出口产品在数量规模上已经很难突破了,现阶段能突破瓶颈、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只有施行多样化产品和提升现有产品的质量。
  按照前文所述逻辑体系,我们使用年的中国海关企业层面进出口数据,基于产品质量进入消费者效用函数构建局部均衡模型,得到检验方程,从而详细计算企业-年度-产品-市场维度的出口产品质量。这样我们可以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问题做一个简要分析,主要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典型事实:
  第一,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呈上升趋势,但增速明显下降。年的年均增长率约为3%,年的年均增长率约为0.7%。质量阶梯模型很好解释了这一现象,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技术水平高、人力资本丰富,这极大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升,出口产品质量自然就高。2007年的金融危机降低了欧美国家消费者的财富,也降低了国外市场对于高质量产品的需求。同时,金融危机使得中国产品的出口市场变小,企业进行质量创新的动力下降。这两个因素妨碍了国内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造成了我国出口产品质量提升速度的下降。
  第二,产品质量变化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异质性明显。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经济特区的市场经济机制,使得东部地区先于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带动其他地方致富。数据表明,在年,东部地区的出口产品质量都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产品质量,年中西部地区的出口产品质量略高于东部地区的产品质量。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出口产品质量高。2010年后产品质量略低于中西部地区,这可能是东部地区工人工资上涨速度太快,使得一部分的加工贸易企业从东部迁往中西部,因为加工贸易的产品质量远高于一般贸易。由于金融危机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2007年东部地区的产品质量出现小幅度下降;2000年的西部崛起政策推动了西部地区产品质量的提升,但持续时间不长,并在2002年出现下降现象;2004年的中部崛起计划极大地推动了中部地区的产品质量的提升。
  第三,出口产品质量的增长主要来自企业自身的成长,但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贡献份额在逐步提升,相对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竞争更有利于提高配置效率。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有两个机制:企业自身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善。我国产品质量提升主要来自企业自身产品质量的提升,但近年有所下降,维持在50%左右;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贡献份额在逐渐上升,近年维持在50%左右。整体而言,从出口产品质量的角度来看,我国资源配置效率是有所提高的。
  关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分解研究表明,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越来越依靠企业本身的成长,企业间配置效应的作用越来越小。我们认为,这两个看似略有差异的结论并不矛盾。对于整体制造业而言,由于还存在垄断、地方保护等多方面原因,资源流通的渠道还不通畅。而出口企业都必须面向国际市场,市场化程度更高,优胜劣汰的机制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配置效率要整体优于全国制造业群体。
  我们的讨论希望说明,现有相关文献或以产品价格作为质量的代理变量,或只能得到产品&市场维度的质量指标,或只能做较为粗糙的全球价值链和产品技术复杂度分析,这对我们研究国际贸易商品流动背后所体现的要素流动还远远不够。有鉴于此,我们详细计算企业&年度&产品&市场维度的出口产品质量,得到了几点有意义的结论,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这一讨论还非常初步,后续还可以从产品质量的角度对我国外贸发展相关政策做详细的评估检验,为构建新型开放体系、以开放促改革,提供更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教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品质量与产业升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