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茂日本成城大学留学条件协办的中部文娱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有哪些主讲嘉宾?

当前栏目:网站首页
《武汉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2013年第六期(二)
  来源:本站
文化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探讨――以武汉创意产业园为例
张翼峰&&&&& 郑&&&&& 金
&&&&& [摘 要]创意产业作为中国社会从劳动密集型社会向知识密集型社会转化过程中的新生事物,正活跃在中国部分发达城市的经济体系中,为人们所关注。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也正尝试以创意产业来推动城市的发展与建设。武汉市洪山区创意产业园,既重使用空间的内需性和科学性,亦重视互动空间的情景性及灵动性;既重产业流程的专业性、特质性,更重艺术创造所需的个人性和多维性。&&&&& [关键词]创意产业&& 产业园区&& 规划引导&& 武汉&&&&& 创意产业尚属新兴产业,具有高创新、高附加值、低污染、产业关联度高、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蕴涵以人为本的精神、生产过程渐趋复杂等特点,是一种在全球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目前,世界最发达国家GDP中的80%以上来源于服务业,其中以知识、创意为基础的创意产业扮演了主要角色,因而日益成为发达国家和城市的主导产业。&&&&& 目前,武汉市的传统制造业在其产业结构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以文化创意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则刚刚起步,在创意产业的政策研究、产业规模、机构建设等方面,与上海、北京等城市均存在一定的差距。2007年,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种政策支持使得武汉市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发展创意产业,已成为推进武汉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武汉市创新能力,带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其空间物质载体―创意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也必将成为武汉市城市建设中的新亮点。
&&&&& 1& 创意产业园特征分析&&&&& 1.1& 园区产业类型特征&&&&& 创意产业园建设的基本要素是技术、人才和艺术,以密集的创造性智力劳动为主,集中体现研发、培训、孵化、制作、展示、交易等功能,因此,其所涉及的产业类型不同于传统产业。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的产业类别可分为影视文化、电信软件、工艺时尚、设计服务、展演出版、咨询策划、休闲娱乐和科研教育等八大类。针对不同城市和不同片区,结合现有资源和发展方向,应有各自明确的产业定位,在具体的产业类型上也应各有侧重,而不是一哄而上,导致产业结构的雷同和园区间的同质恶性竞争。  &&&&& 1.2& 园区功能组成特征&&&&& 综合国内诸多专家的观点,分析创意阶层特征和创意产业园区特征,可知一个完整的、具有生存和拓展能力的园区,一般具备生产、服务、培训教育、信息发布、会展交易、休闲娱乐等六大功能。由于各创意产业园的具体产业特征和规模不同,其所具备的功能也就不完全相同,可能具有全部功能,也可能只具有其中的几个功能。&&&&& 1.3& 园区空间环境建设特征&&&&& 依据园区的基本功能,可将创意产业园区的物质空间形态分为:工作空间、商业服务空间、培训教育空间、展示交易空间、休憩空间、交流空间及生活空间。从功能、审美和技术来看,园区首要的功能是办公,其次是展示、交流、消费等功能,因此,这些建筑空间应结合创意阶层的行为特征,具备复合型、动态性和可塑性等特征。同时,园区建筑空间应满足美学要素和技术要素的要求,以满足创意阶层的审美和功能需求。&&&&& 1.4& 创意产业园用地特征&&&&& 对比分析北京、上海等国际化大都市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园区对租金的依赖为创意创业园最初选址的原则,其开发多选择在老工业基地或工业遗产地,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城市工业外迁、老工业基地复兴的城市发展规律。但就创意阶层的需求而言,不同城市、不同工业用地与创意产业用地,在用地规模、用地性质及开发容量上具有不同的空间开发特征。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将创意产业园统一选址于工业用地中,还需分析其周边的市场基础和环境要求。事实上,创意产业作为城市新型的产业类型,它的区位选择并不局限于老的工业基地,也不局限于高新科技园区,它具有独特的经济、社会、环境的空间需求特征,其区位选择与园区的地租区位、市场影响范围、文化智力资源、基础设施、景观环境及政策法制环境等要素密切相关(表1)。
&&&&& 2& 武汉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2.1& 发展条件&&&&& 从城市整体层面看,武汉具备发展创意产业的基础和优势。首先,武汉市是近代制造业的重要发祥地,有着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工业基础,这为发展创意产业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武汉市地处两江交汇、九省通衢之地,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其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独特的人文魅力和文化资源是发展创意产业的不竭源泉;最为重要的是,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位,包含在校学生等在内的素质人才资源丰厚,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通过合理的人才使用将使其在产业的转型中创造财富,推动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2& 发展方向&&&&& 近年来,中国经济长期处于持续快速发展状态,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创意产业所具有的多样化、多元化、跨区域快速发展的特性,将使得这一产业有能力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根据武汉市产业发展总体目标,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促进生产服务业的发展,突出发展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结合武汉市的人才优势和丰富的大专院校科研资源,发展文化、科研设计类创意产业将是武汉的首选。
&&&&& 3& 武汉文化创意产业园选址与规划原则&&&&& 3.1& 选址原则&&&&& 目前,武汉市制造业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老工业基地结合都市工业园的发展,缺乏满足创意产业园建设发展的足够空间和适宜环境,而在中央活动区内,其核心区地段的区位价值亦不适宜投资新建创意产业园区。考虑到武汉市目前制造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结合武汉市洪山区政府“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集中发展创意产业,带动地区发展的需求,武汉创意产业园的选址宜借助武汉市的人才优势和景观环境资源,可在洪山区二环线内以新建的模式寻求文化创意产业园生长、发展的土壤。&&&&& 3.2& 规划原则&&&&& (1)强调文化导入原则。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是产生创意的肥沃土壤,创意产业园区选择布置于此类区域,可在地域文化特色的氛围中彰显自己独特的创意文化风格,形成自己的品牌。&&&&& (2)自然环境是激发创意的源泉,积极利用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资源,塑造让创意者更好地亲近自然的氛围,对吸引创意人才、启发创意理念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开发创意产业的目的是要带动片区乃至城市的发展,而这首先必然需要实现社区经济活力的复苏。在创意产业园区的形成过程中,通过营业政策上的调整和产业关联度的影响,集聚与发展相关产业,以带动社区经济的繁荣。&&&&& (4)创意产业园区的交通联系固然不如普通的工业园区复杂,但由于其园区环境的特殊性,在其市场需求和旅游开发的双重功能特征影响下,园区对于车行和步行交通环境的协调组织尤为重要,强调园区内外交通联系网络的形成,通过有机的交通组织来强化自身的区位特征,提高可达性、便利性与安全性。&&&&& (5)园区的开发建设应集中体现高效集约的原则,结合项目定位,整合各项功能,精心组织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开发时序,确保产业园的集约发展与高效运行。
&&&&& 4& 武汉创意产业园规划设计 &&&&& 武汉创意产业园――马湖产业园的规划设计基于以创意产业带动园区发展的初衷。项目注重创意人才的工作特点与生活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硬件及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包括高质量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建成环境等;软件环境包括集居住、工作、娱乐于一体的空间模式,以及有利于创意和创业的文化氛围。项目在开放空间体系、景观风貌特色等方面都提出了规划设想,营造出富有地域特色、充满创意的空间环境。&&&&& 4.1& 项目背景&&&&& 马湖产业园位于洪山区南湖居住新城以南,四面临规划道路,总用地面积约为23.52hm2(图1,图2)。外部交通联系便利,快速路、地铁线均临近该区域,可达性高;园区现状周边有华中农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等高校,拥有高品质的教育科研资源;有南湖、野芷湖、汤逊湖等湖泊环绕,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  &&&&& 4.2& 项目定位&&&&& 园区选址于“武汉?中国光谷”西侧,“武汉?中国光谷”是以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能源环保、生物工程等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园。本次项目的定位原则是拓展创意产业市场,避免产业结构雷同和园区间的同质恶性竞争,实现与光谷产业间的错位发展。&&&&& 考虑到武汉市的产业发展现状,结合区域人才优势,规划项目定位以服务于文化艺术、设计策划、咨询网络、媒体动画创作、印刷出版业为重点,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任务,形成资金、技术、创意、人才集聚优势,使武汉、湖北乃至华中地区的创意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大领域发展。如果说光谷建设注重科研生产,那么创意产业园则更注重产品的创作设计。&&&&& 4.3& 设计理念与策略&&&&& 项目规划意在以满足创意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高起点、高标准,创建一个以办公为主,配套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设施,集创意科研设计、文化展示交流、商务休闲娱乐等工作、休闲、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型功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武汉市洪山区的发展,使之成为人才的集聚区、产业的孵化区和文化的包容区(图3~图5)。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规划设计策略。&&&&& (1)以多样化为主题,提供富有活力的办公空间。&&&&& 创作空间是创意产业园的根本,是创意萌发的物质载体,形式灵活、多样而富有弹性的办公区呈带型分散布置,既能适应各类企业包括上下游企业的办公需求,有利于形成多种开发模式,又可吸引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企业和公司入驻。在马湖创意产业园中结合园区功能,设置动漫生产车间、艺术家工作室、工业设计中心等类型的办公空间,涵盖园区内所有的科研创作、生产制造等活动,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营造适宜的、富有活力的办公环境。&&&&& (2)以高品质的商贸服务和培训交流设施为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平台。&&&&& 商贸服务是实现创意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必备条件之一,既要有满足适宜的购物、交往活动需求的空间尺度,又要有体现休闲生活的空间品质,主要为创意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在马湖创意产业园中设置包括创意soho、高级会所、公寓式酒店、小型商业等在内的设施,以集中区域和道路沿线布局方式为主,为创意活动的产生和创意产品的销售提供空间载体。创意人才是创意产业园的核心。&&&&& 在创意产业园形成之初,主要依靠外部人才的集聚与引进,但作为成熟的创意产业园区,应具有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与设施。马湖创意产业园在设计之初,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设置创意体验中心、文化培训中心、文化沙龙等设施,搭建一个生产与展示的平台,发挥宣传与推广创意的作用。&&&&& (3)以高标准的公共绿地和文娱康体设施提升创意阶层的生活品质。&&&&& 自然绿化环境是创作的本源,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营造和谐氛围,为创意产业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土壤。在马湖创意产业园区,以区域生态绿化和地段水渠绿化为基础,以绿化和水体作为软质开敞空间,通过带状中央绿轴串联平面上的点、线、面绿化体系,在立体上借助屋顶和墙面绿化形成交叉渗透的绿化环境(图6)。&&&&& 良好的休闲娱乐氛围同样有助于创意的迸发与形成,作为创意的集聚地,高品质的文娱设施必不可少。&&&&& 在马湖创意产业园中,不仅提供包括美术馆、展览馆等在内的文化设施,以弘扬创新文化、普及科技创新活动,而且还结合户外活动场地提供酒吧、咖啡厅、茶座等休闲娱乐设施,寓工作于生活当中,突出体验感受。&&&&& (4)以高效、安全为目标,打造系统化的道路广场空间。&&&&& 道路空间是创业产业园区空间构成的基本要素,产业园区运转效率的高低、创意人员的心理安全感受与道路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完善的道路系统、清晰的动态交通流线及合理的静态交通布局都可较大幅度地提高系统的运转效率。马湖创意产业园采取“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车行交通主要是以通达式环道连接各功能区,便于创意产品的输送;人行交通则以步行道与园区中心广场、集中绿地相结合,营造宜人的户外交往尺度;静态交通组织则采取集中和分散布局的方式,最大程度地为园区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图7,图8)。&&&&& (5)以个性化为主题,塑造特色鲜明的整体建筑环境。&&&&& 作为引领时尚的创意聚集地,园区建筑环境的丰富多样性是创意人员的表征,结合办公、商业与文化建筑功能的差异,突出体现建筑环境的差异。在马湖创意产业园中,注重强调建筑单体特征的个性化和整体空间形态特征的鲜明性。例如,办公类建筑中的工业设计生产空间(图9),集研发、办公、生产于一体,建筑体量较大,层数较高;艺术家工作室(图10)承载着满足交流协作活动和个人研究并重的行为,空间流动性强,规模偏小,以低层为主,呈簇群式独立布局;动漫生产类空间(图11),强调为小型的设计生产部门提供个性化、弹性空间,用地规模、建筑空间灵活划分,建筑密度较大,层数较低。&&&&& 在商业建筑中,旅馆、会所、酒店类建筑,因其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空间紧凑集约,以高层、小高层为主;而结合公共活动空间设置的小型服务设施,建筑规模普遍偏小,层数较低(图12)。文娱类建筑则以大型公共活动空间为主,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结合,建筑横向体量舒展,层数以低层、多层为主(图13)。&&&&& 整体来看,马湖创意产业园区通过合理的功能组织和外部环境设计,做到了收放有度,内应外合;疏密有致,层次得当;动静有序,聚散抑张。整个创意产业园区无处不呈现出既重使用空间的内需性、科学性,亦重互动空间的情景性及灵动性;既重产业流程的专业性、特质性,更重艺术创造所需的个人性和多维性的特征(图14)。
&&&&& 5& 结语  &&&&& 目前,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以及设计咨询服务业三大门类已具有一定的发展水平,但其他产业尚处于起步和发育期,存在缺乏整体规划、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不足、产业链不健全、高端创意人才较为匮乏等问题,这些都成为制约武汉发展创意经济的瓶颈。因此,在武汉发展创意产业的过程中,不仅要大力培养人才,积极将作品转化为产品,更要整合资源优势,形成具有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同时,在创意产业园物质空间环境建设上要加强规划引导与控制,使其真正成为服务于产业发展、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新型都市产业园区。
&&&&&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创意产业的全球勃兴[J].社会观察,2005,(2):22-24.&&&&& [2]崔世平,兰小梅,罗 赤.澳门创意产业区的规划研究与实践[J].城市规划,2004,(8):93-96.&&&&& [3]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64.&&&&& [4]王伟年,张平宇.创意产业与城市再生[J].城市规划学刊,2006,(2):22-27.&&&&& [5]巫勇.创意产业积聚区兴起与城市设计策略[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6]耿斌.上海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特征及规划对策研究[D].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
旧城风貌区更新改造中的“城市触媒”策略研究――对武汉老汉口滨江商业区复兴规划的思考
马&&& 丽&&&&&&&& 闵&&& 雷
&&&&& [摘&& 要]本文通过对旧城风貌区更新改造中“城市触媒”策略的研究分析,结合武汉汉口滨江商业区复兴规划,探讨了旧城风貌区在面临“围城”困境之时,如何利用“城市触媒”策略的积极作用实现“突围”,并通过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种“城市触媒”的多元化形态类型找到“解围”之道,以期提出有利于中国城市旧城更新改造过程中兼顾城市发展和历史风貌传承的规划策略,从而引导老城区从尴尬的“围城”走向物质形态、经济结构与功能全面复兴的“通城”。&&&&& [关键词]旧城风貌区&& 更新改造&& 城市触媒&& 滨江商业区&& 复兴&&&&& 1& 前言&&&&& 1.1& “旧城风貌区”概念解析&&&&& 2010年获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年)》中提出,“旧城风貌区为主要反映城市形态上的历史演变和城市传统风貌的区域”,包括: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汉口汉正街传统商贸风貌区、汉阳旧城风貌区、武昌旧城风貌区四片。&&&&& 200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布了《武汉市旧城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可以确定对旧城风貌区实施保护改造”,同时指出旧城风貌区的改造遵循“政府主导、企业开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可以采用科学、灵活、多样的更新改造手段。&&&&& 1.2& “城市触媒”内涵解析&&&&& “城市触媒”概念源自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建筑师韦恩?奥图(Wayne Attoe)、唐?洛干(Donn Logan)发表的著作《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American Urban Architecture―Catalysts in the Design Of Cities)。书中将其定义为:策略性引进的新元素,可以复苏城市中现有的元素且不需彻底地改变它们,而且当触媒激起这样的新生命时,它也影响了相继引进的城市元素的形式、特色与品质。&&&&& “城市触媒”作为一个可以刺激与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开发的元素之一,其目的是随着指城市开发建设中各个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能量传递,原有的元素被更新或改造后,原始的“触媒点”与新元素一起共振、整合,进而形成更大规模的城市“触媒点”,带动周边城市区域更新,最终形成更大规模城市发展的联动效应。&&&&& 1.3& 旧城风貌区更新与城市触媒策略的关联性&&&&& 城市的旧区一直是城市传统的生活和经济中心,武汉的四片旧城风貌区均是以三镇的旧城为中心发展形成的,有着较好的区位优势。同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旧城风貌区无论是在使用功能、交通组织、风貌景观上都有着更新和改造的迫切要求。&&&&& 随着我国对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历程的推进,武汉市对于旧城风貌区的更新改造经历了从早期简单化的注重文保单位个体的保护,到后来基于整体层面的历史城区风貌格局的保护,再到制定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和有地方特色的保护策略以推动旧城风貌区改造与复兴的演变过程。&&&&& 面对城市功能不断的延伸和拓展,旧城风貌区更新改造目的就是希望在保留既定的历史环境的基础上,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该区域代表的社会生活状态与文化特征,将其特有的景观特色、传统文脉与文化内涵嫁接到新的城市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从而使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突破重围融入城市的整体功能中。过去以大规模拆除重建为主、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旧城更新和城中村改造的规划策略出现蜕变,转向了以动态保护、渐进更新、持续发展为主的规划策略。城市触媒作为一种“可以刺激与引导城市后续发展开发的”规划策略,在旧城风貌保护区更新改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文将以老汉口滨江商业区复兴规划为例,探讨旧城风貌区更新改造过程中城市触媒策略的应用。
&&&&& 2& 老汉口滨江商业区更新改造的背景和契机&&&&& 老汉口滨江商业区位于汉正街传统商贸风貌区的核心地段,作为“武汉三镇”之一――汉口地区的起源地,承载了百年汉口的历史与辉煌,是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地区。如何依托其沿江良好的商业历史传承和城市中心的优越区位,加快推进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合理配置地域空间资源,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实力,是此次复兴规划的主要目标。&&&&& 2.1& 老汉口滨江商业区面临的“围城”困境&&&&& 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早在清代初年,汉口就为中国“四大名镇”之首,至清末便与沪、津、穗并称全国四大金融中心。鼎盛时期老汉口滨江商业区融合了商贸、码头在内的多种文化元素,是一个多元复合的经济、文化之都,素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之称。时过境迁,曾经辉煌的“通城”如今面临着尴尬的“围城”之痛。&&&&& (1)功能之围:传统初级的单一商贸功能禁锢了该地区业态的优化和空间的提升,曾经辉煌并延续了数百年的汉正街传统商业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多元快速的商贸需求,严重失调的功能配比制约了该地区的均衡发展;&&&&& (2)交通之围:贯穿该地区的几条干道皆为商业交通轴,带来了大量的人流、车流,降低了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周边地区开发强度高,路边停车和占道经营进一步缩小了有限的道路资源,高峰期车行交通已经饱和。受沿江客货运场站车辆的频繁进出干扰,外部交通状况不堪重负,内部交通功能混杂,加上极度匮乏的配套交通设施,造成了该地区交通梗塞、内外交困的局面;&&&&& (3)形象之围:原有的历史商贸特色逐渐消失,建筑风格已基本失去了原有的楚风汉韵,带有时代特征的老字号大多不复存在,曾经繁华的商贾风貌被现今业态较低的小商品贸易市场取代;&&&&& (4)安全之围:该地区建筑功能布局混杂,大多数商业建筑耐火等级低且建筑密度较高,没有足够的防火间距,预防火灾的安全性差。加上街巷狭窄曲折,难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一旦出现火情,极易大片蔓延且难以控制。近年来,汉正街地区频发火灾,也促使政府进一步坚定了彻底更新改造该片区的决心。&&&&& 2.2& 老汉口滨江商业区复兴的“突围”契机&&&&& 老汉口滨江商业区的更新将有力地促进规划区域的城市功能的更新和具有竞争力产业的聚集,面临着巨大的“突围”机遇。&&&&& (1)城市整体更新的需求:随着城市的发展,其他旧城风貌区如汉口近代租界风貌区、汉阳旧城、武昌千年古城等都已提出了相应的更新发展策略。老汉口滨江商业区亟须与周边协调发展,明确区域功能、交通、景观等方面的更新要求。&&&&& (2)外部交通条件的提升:凭借内环线、二环线、过江隧道、轻轨和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完善,武汉中央活动区内的“半小时交通圈”有效串联起老汉口滨江商业区与沿江商务区、汉阳中央活动区、武昌中央活动区等多个城市重点地区的联系。&&&&& (3)城市商业核心的重塑:老汉口滨江商业区处于汉口、汉阳、武昌三个商业中心区的核心部位,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商业形态“综合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下,老汉口滨江商业区作为传统商业核心,更新改造后将对中部地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 3& 旧城风貌区更新改造中城市触媒策略的应用&&&&& 旧城风貌区较历史街区而言,所展现的更多的是历史风貌的延续,这些多样性混合的状态决定了在更新和改造过程中,规划策略的多样性。根据城市触媒理论的阐释,城市触媒的潜在角色与触媒所具有的形式与作用均拥有很大的多样性。而针对旧城风貌区的复兴,城市触媒理论又相对体现出更具针对性的规划策略。&&&&& 3.1& 应对旧城风貌区“结构性更新”的城市触媒策略&&&&& 随着市场的转型和城市的不断发展,老汉口滨江商业区的传统产业结构不能适应新型城市空间的发展。在更新改造过程中,城市触媒策略充分利用武汉大都市的商贸环境,通过适度分离的产业调整,在华中范围内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保留商业区的核心产业(触媒),分离配套加工业,在周边区域完善产业配套,发展生产型总部,采用“两头在外,首脑在内”的发展模式,延伸汉正街产业链(媒介),引导城镇发展由资源导向型的外延式粗放型开发向集约化生态型发展模式的转变。&&&&& 配合旧城风貌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并承接和外延老商业区的产业链,武汉政府于2009年在武汉北部建立了占地面积17000亩的十大专业批发市场(大型商贸物流园区)作为国家级商贸区,全面承接汉正街大宗批发功能。现阶段,以汉口北批发第一城、四季美农贸城等为首的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园区的建设,对城市旧城风貌区的更新改造提供了有力支撑。&&&&& 3.2& 应对旧城风貌区“功能性更新”的城市触媒策略&&&&& 针对老汉口滨江商业区功能模式混杂的现状,旧城风貌区的改造和发展将通过版块划分及主题策划,打造融商贸展销、文化展示、生态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滨江商业区。(图1)在城市触媒策略的运用中,树立示范性的旗舰项目(触媒),以稳定或复兴街区中某一资源最优地段在经济体系中的竞争地位,使整个城区具备功能性更新的潜力。随着示范性触媒获得成功,将刺激整个城区的良性更新,最终形成一系列的触媒反应而获得整体复兴。&&&&& 规划中利用汉正街悠久的商业氛围和市场口碑,打造“汉正旅游商贸带”,依托汉正街原有传统商业街区,以展示、销售、旅游为功能主体,以业态的更新、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发展策略,形成独具汉派特色的传统商业文化旅游示范区,通过修复地区传统风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和商业资源优势,营造特色鲜明的“传统特色商业旅游街区”。除此之外,还有药帮巷特色街区、广贸巷文化商贸区、长堤街时尚商贸区、淮盐巷特色展贸区等主题功能片区,成为带动旧城风貌区整体更新的城市触媒。&&&&& 3.3& 应对旧城风貌区“形象性更新”的城市触媒策略&&&&& 老汉口滨江商业区存在大量较为分散、各有特色的历史街区。因此在对应的触媒策略中,伴随着新功能的植入或是彻底的功能重组,规划策略以板块保护和有机更新为主,小规模、渐进式地整体提升街区环境,注重传统街区与现代都市的规划融合。&&&&& 规划利用“文化线路”串联各个历史街区节点,沿线鼓励土地的复合利用,综合利用工业遗产,整体提升历史街区环境,形成不同种类产业集中的特色地块。对于规划地块沿江的工业遗产保护,规划采用综合再利用的方法,提升城市品质,实现风貌区形象性更新。已遭废弃的货运码头闸口改造成为为旅游景区,“一闸一景”的形象节点成为城市触媒,体现风貌区所代表的地域特色码头文化。(图2)
&&&&& 4& 旧城风貌区更新改造中城市触媒的多元化形态&&&&& 4.1& 旧城风貌区更新改造中城市触媒的物质形态&&&&& “城市触媒的物质形态”可以理解为“城市中具有形成触媒效应潜力的可用元素”,一个成功的触媒策略往往包含有多种元素的整合,单一的元素植入只能产生片面且有限的效力。规划方案中运用了以下物质形态的触媒元素。(表1)(图3)&&&&& 4.2& 针对旧城风貌区更新改造的城市触媒的非物质形态&&&&& 非物质形态的因素往往和物质形态的元素相结合,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触媒,同时也由于组合的多种可能性而形成了触媒的多元化特征。(表2)城市触媒形态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特征使得在针对旧城风貌区复兴中应用触媒策略时,所选取的触媒非物质形态上需要适宜该地区特有的文脉和场所精神,以便达到活力复兴的同时,保持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发展。避免随着地区的更新改造,造成原有空间形态的遗失、原有结构体系的衰败和原有文化风貌的湮灭。
&&&&& 5& 结语&&&&& 旧城风貌区的更新与改造具有实现城市规划、完成城市更新、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功能。本文通过项目实践,研究了“城市触媒”策略在旧城风貌区更新改造中的运用,对以往的更新改造模式提出了新的探索。2009年,在复兴规划提出的规划构想的基础上,武汉市政府发布了《汉正街整体改造规划基本构想》汉正街风貌片正式于2010年全面展开旧城更新改造,工程,预计在7年内引资200亿元,将其改造成为充满现代气息的商贸商务旅游区,我们期待曾经耀眼东方的汉口滨江区再次绽放。
&&&&& 参考文献&&&&& [1]韦恩?奥图,唐?洛干著.王助方译.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台北:台北创兴出版社,1994&&&&& [2]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希思,塔内尔?厄奇著.张玫英,董卫译.城市历史区的复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简?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6]阮仪三,孙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2001(10).
武汉城市雕塑规划策略研究
闵&&&&& 雷
&&&&& [摘&& 要]城市雕塑是彰显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编制城市雕塑规划是指导城市雕塑有序建设的重要工作。国内少数城市在编制城市雕塑规划领域都做了一定的探索,实践中也暴露出如法律定位不清、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实施等若干问题,加之武汉市在城市雕塑规划方面尚属空白。故本文基于武汉城市雕塑的发展现状,通过案例归纳整理了国内各城市雕塑规划中的问题,明确了武汉城市雕塑规划的三大重点问题――“体系”、“层次”和“管控”,以武汉城市公共空间要素为分析基础,提出了“打造‘文化兴市雕塑之城’发展目标”、“构建分层分区相结合的规划体系”、“制定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管控措施”、“编制城市雕塑控制图则”等规划策略,以期能为编制武汉地域化特色的城市雕塑规划做粗浅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武汉、公共艺术、城市雕塑、规划策略&&&&& 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艺术的表现,与建筑、广场、绿地、水体等成为现代城市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城乡规划法》颁布后,武汉城市建设的精细化发展对城市雕塑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编制城市雕塑规划,科学有序的建设城市雕塑的必要性日趋明显。
&&&&& 1& 武汉城市雕塑规划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1.1& 武汉城市雕塑和城市雕塑规划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传统雕塑多为宗教或陵墓雕塑。在20世纪初期中西方文化碰撞下,西方纪念性的城市雕塑逐渐传播入中国。武汉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城市雕塑同众多著名的近代历史建筑一样,历经了近90年的沧桑发展。1927年武汉设立的四尊城市雕塑(汉口三民路孙中山像、武昌阅马场孙中山像(图1)、武昌奥略楼黄兴像和汉口中山公园正门蒋介石像)就是近代中国美术发展中最早的城市雕塑尝试之一。武汉城市雕塑发展至今,已拥有各类城市雕塑约500余座,主要分布在大型风景区、大型公园、开敞空间以及城市广场和城市节点中。雕塑类型主要包括:城市建设类、自然风景类、园艺景观类、历史类、人文类等。其中城市建设类雕塑最多,约占总量的26%。在城市雕塑的数量发展已成相当规模之际,武汉却尚未编制城市雕塑专项规划。因此城市雕塑的主题创意、布局选址、尺度体量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引导和控制,导致整体不成体系,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城市的局面。&&&&& 1.2& 国内其他城市雕塑规划的发展问题&&&&& 国内已有不少城市开展了城市雕塑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如西安、苏州、连云港、长沙、哈尔滨等城市都编制了涉及城市雕塑内容的相关规划。然而梳理国内各个城市雕塑规划后发现,由于缺乏相应的规划编制标准,国内城市雕塑规划的发展在体系、内容、方法和实施效果上都存在中不少问题。主要包括:(1)规划概念的模糊性和不完善性。规划的概念取决于编制者的理解和规划目标的异样而各不相同。诸如“城市雕塑规划”、“城市雕塑布局规划”、“城市雕塑区域规划”、“城市雕塑专项规划”等,众多的规划概念让使用者经常无所适从。(2)规划内容的不规范。没有相应的规划编制规程,缺乏统一的规划控制内容。(3)法律地位的不确定。城市雕塑规划不属于法定规划,在法定体系规划中的定位不明确,与其他法定规划衔接模糊。(4)无法纳入日常建设管理。缺乏规范的管控要素,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不知如何运用。
&&&&& 2& 武汉城市雕塑规划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通过分析上述国内其他城市雕塑规划存在的问题,可以初步明确武汉城市雕塑规划在编制时应解决的重点问题,即规划体系问题、规划定位问题、有效管控问题。&&&&& 2.1& 需要完整的规划体系&&&&& 城市雕塑是以城市实体空间为背景的,而城市空间是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建设形成的,因此城市雕塑的规划,不仅仅是控制某个雕塑作品的定点定位,而是对整个城市的雕塑布局、分级和分主题的、系统性的控制与引导。系统性理论认为整体性、层次结构、联系性、平衡性、时序性是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因此从系统性角度看,武汉城市雕塑规划应体现城市雕塑的规划布局的一般模式、结构、规划等特性,重点解决以下几个不同层面的要求:(1)宏观尺度上,整个城市的城市雕塑规划总体布局结构是怎样控制的;(2)中观尺度上,城市内某个集中地区的雕塑布局结构是怎样控制的;(3)微观尺度上,某个具体雕塑创作的是怎样控制的;(4)前述三个层面之间的层级关系是怎样的;(5)怎样分期实现各个层面的规划要求。&&&&& 2.2& 需要明确的规划层次&&&&& 明确的规划层次是规划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城市雕塑规划目前并不属于国家法定规划体系,但可以从其与法定规划之间的关系来明确其法定地位。(1)城市雕塑占用的是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层面上的公共空间的确定属于城市总体规划的范畴;(2)从城市雕塑规划的规划范围、深度、内容来看,城市雕塑规划在城市雕塑的规划范围、控制层次、布局结构等方面应属于城市总体规划层面;(3)对于重点雕塑的具体控制要求,比如选址地点、高度、体量等,属于详细规划层面。&&&&& 因此,武汉城市雕塑规划整体上可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体系中,部分控制要求应达到详细规划深度。通过横向建立与法定规划的联系,利用相关层次法定规划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来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2.3& 需要科学的规划管控&&&&& 武汉城市雕塑规划的内容既包含总体规划的控制要求,又包含详细规划的控制要求,因此规划应采取综合性、多样性的管控手段。(1)分层次:解决城市雕塑体系中不同等级、不同重要性的如何管控的要求;(2)分区域:解决城市雕塑如何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布局的要求;(3)分要素:解决城市雕塑个体如何有效进行引导管理,以满足周边城市公共环境的要求。
&&&&& 3& 武汉城市公共空间要素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雕塑的承载,只有根植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雕塑才能形成景观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从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要素的分析,可以为城市雕塑的总体布局和主题策划提供依据。&&&&& 3.1& 城市雕塑主题文化策划&&&&& 城市雕塑的主题要体现该城市所特有的地域历史和文化,达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环境美的作用。缺乏系统性主题是武汉城市雕塑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现状雕塑调查和对城市文化精神解剖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开放性的主题建议,即一方面提出四大推荐主题,一方面又鼓励与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城市雕塑题材,并且在总量和布局上进行严格控制,使之能够代表武汉城市建设的过去并引导城市特色景观发展的未来。&&&&& 3.1.1& 城市雕塑主题构成分析&&&&& 武汉城市雕塑主题构成来源于对武汉地域性的自然资源、历史禀赋和城市特色三方面的提炼与抽象。总体上,武汉的自然资源可以概括为――江、湖、山、田交相融汇的山水格局,代表元素有武汉特色的十字形山水轴线和东湖、龟山、月湖等风景名胜区;历史禀赋可概括为――源溯自早商的城市发展史,代表元素包括古代时期的琴台、黄鹤楼、归元寺等历史遗存,近代时期的汉口租界、武昌古城、汉阳古城等,和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青山工业基地;城市特色可概括为――建设两型社会、发扬敢为人先的城市特色,代表元素有江南江北的商业中心构成的现代商业文化、三大居住新城构成的现代居住文化和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构成的科教文化。&&&&& 3.1.2& 各因素叠加的城市雕塑主题策划&&&&& 基于主题构成分析,武汉城市雕塑的主题策划为四大类十一个推荐主题,(1)山水城市:山水人文、楚天文化、天下第一街,(2)首义精神:首义文化、融通天下、知音文化,(3)敢为人先:体育明星、武汉名人、城市新貌,(4)文明礼让:道德模范和文明建设等。&&&&& 3.2& 城市公共空间要素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要素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对适宜布局城市雕塑的城市公共空间地区进行分类、分级盘整,对其空间分布进行梳理,运用GIS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最终确定城市雕塑体系布局的重点区域。这些公共空间要素的读取主要来源于武汉城市若干城市空间特征,主要包括:(1)总体城市结构:三核两轴、多元并存、六楔渗透、水绿交织;(2)城市道路骨架:三条环线和十三条放射线;(3)城市景观系统:城市门户和滨水地带;(4)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文保建筑;(5)城市绿化体系:各级公园、各类绿地等。(图2)&&&&& 3.3& 公共空间要素因子叠加&&&&& 武汉城市公共空间要素主要包括:开敞空间、重要道路、山水区域、门户地区、历史基底、近期建设热点等。通过将城市公共空间要素转化为GIS因子进行叠加,辅助人工修正,最终形成武汉市城市雕塑的重点布局区域,为下步总体规划布局奠定基础。(图3)
&&&&& 4& 武汉城市雕塑规划策略&&&&& 4.1& “文化兴市雕塑之城”的发展目标&&&&& 城市雕塑规划的发展目标只有与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时,才能客观诠释城市空间,展现城市文化。武汉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将武汉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教育发达、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先进、社会就业充分、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龙头城市、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典型示范区,为建设国际性城市奠定基础。”城市雕塑发展的目标是这一大目标系统下的一个子项,通过“深化城市公共艺术内涵、提升公共环境空间质量、创造国际水准城市雕塑艺术”来实现武汉城市雕塑“文化兴市雕塑之城”的发展目标。&&&&& 首先,城市雕塑的艺术性与独创性有利于公共空间个性化的形成,它是塑造城市意象、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主要因素。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雕塑是实现武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两型社会”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特征的手段和标志;武汉城市雕塑发展的基础、较快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等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基础。其次,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艺术的主要形式,不仅对公共空间品质的提升起重大的作用,还在为市民提供艺术化的生活、工作环境的同时,为公众接受美学教育、提高公众艺术鉴赏能力提供了条件,提供范围广泛的意象识别、社会沟通、邻里认同的场所。使城市公共空间充满艺术氛围,是建设“文化名城、宜居城”的重要内涵之一。&&&&& 4.2& 分层分区相结合的规划体系&&&&& 4.2.1& “点、线、面”复合型的规划层次结构&&&&& 武汉城市雕塑的规划层次结构,根据所属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特点,按照点、线、面的空间模式进行分级规划。&&&&& “点”是指某一具体雕塑及其周边环境设计,一般空间环境在100米见方范围内,是雕塑体系设计中的点空间,这个级别的城市雕塑是最能够体现城市性质和特征的雕塑,具有城市标志的作用,是城市雕塑体系的核心,规划定义其为“中心级”,应有鲜明的城市标志性主题特征。选址地点主要是城市中心大型公共空间,共计10余处(洪山广场、首义广场、光谷广场、四新、琴台、武展广场、王家墩等)。&&&&& “线”是某一城市道路、河流水系旁、商业街上的整体雕塑布局及设计,是雕塑体系设计中的线空间,这个级别的城市雕塑依托重要道路,构成城市雕塑整个体系中的骨架线性空间节点,是具有全局影响的城市雕塑,规划定义其为“节点级”,雕塑需要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等多种特征,可以是标志性的、纪念性的、景观性的。选址地点主要在重要道路的景观节点上,发挥强化城市主要景观点、景观轴和景观区的作用,共计有73处(二环线25个、三环线19个、武汉大道12个、长江大道17个)。&&&&& “面”是指城市某一区域内的城市雕塑布局设计,这是雕塑体系设计中的局部面空间,这个级别的城市雕塑能够体现城市某个地域特征的雕塑,在城市的某些具体分区中发挥作用,规划定义其为“重要区域级”,雕塑需要反映所属区域的文化形式,类型可以多样,或庄重、或轻松、或幽默、或富有情趣,或具象、或抽象。选址地点主要在市级公园、文物保护区、风景区等(东湖、中山公园、解放公园、蛇山公园等)共计有30-40处。&&&&& 4.2.2& 分层控制的规划布局结构&&&&& 按照“点、线、面”的层次结构,结合城市公共空间要素的分析结论,提出武汉城市雕塑体系布局结构为(图4):&&&&& 城市文化地标――“一廊、双带”的中心级城市雕塑导控结构,其中“一廊”为垂江发展的中心级城市雕塑聚集带,“双带”为顺江发展的中心级城市雕塑聚集带;&&&&& 城市文化彩带――“双环、双折、双带”的节点级城市雕塑导控廊道,其中“双环”为二环线、三环线确定的公共开放空间,“双折”为长江大道、武汉大道以及雄楚大街确定的开放空间节点,“双带”为武昌、汉口江滩确定的景观带;&&&&& 城市文化板块――“一点、八区”的区域级城市雕塑导控板块,其中“一点”为以天兴洲雕塑主题公园,“八区”为结合城市的多级公园以及绿地系统,选取集中区域形成八个主要雕塑聚集区。(图4)&&&&& 4.2.3& 无缝衔接法定规划的主题分区控制:对接分区规划,一图+一表的主题主题分区规划是城市雕塑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功能分区在雕塑规划中的体现。按照武汉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19个中央活动组团和13个综合组团,对主城区各个组团管理单元进行主题分区控制。以“一图一表”的形式明确各组团管理单元的城市雕塑主题控制要求,“一图”是“武汉主城区城市雕塑主题分区控制图”,“一表”是“武汉市主城区城市雕塑主题分区控制表”(图5、表1)。&&&&& 4.3& 宏观微观相结合的管控措施&&&&& 4.3.1& 宏观――结构性管控&&&&& 宏观层面的城市雕塑管控是管理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总体结构性关系,主要涉及城市雕塑在全市中的选址问题。管控原则是城市雕塑必须与所在地区公共空间的环境氛围相互协调,管控依据是城市雕塑规划确定的规划布局结构和主题分区。比如涉及重要城市雕塑项目时,可以通过中的“中心级”、“节点级”和“重要区域”控制的若干重要地区进行选址,涉及普通城市雕塑项目时,通过主题分区图和分区控制表来明确相关主题控制要求即可。&&&&& 4.3.2& 微观――要素性管控&&&&& 微观层面的城市雕塑管控主要是针对单体城市雕塑的规模和环境控制。城市雕塑属于公共艺术,哪些要规划控制,哪些留给雕塑设计师自行掌握,需要有针对性的灵活掌握。武汉城市雕塑规划选取了7类要素来进行控制,包括:主题与题材、功能与形式、观赏特征、尺度与体量、场地要求、材料、色彩。根据城市雕塑的重要程度将7个要素灵活划分刚性控制要素或建议性控制要素,来实现对城市雕塑的弹性控制。&&&&& 4.4& 与管理紧密衔接的城市雕塑控制图则&&&&& 城市雕塑规划的主题与要素控制无法是对每一座雕塑作品做出详细的控制规定,这是由于其规划性质本身决定的。对于处于城市一般地区如居住区、小型绿地等地区的城市雕塑,只要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即可。但对于城市重点地段的城市雕塑应慎重考虑,详细控制,做出具体的定性、定量、定位、定界的控制和引导,这是城市雕塑规划控制的核心内容,也是规划管理与实施的抓手。编制城市雕塑控制图则可以体现法规的强制性和对规划实施的引导,尤其应强调规划管理的可操作性。它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各雕塑作品的区位;各雕塑作品的编号;各雕塑作品所在城市雕塑系统规划中的结构层面;各雕塑作品的主题与题材表现形式、功能类型、观赏特点、尺度体量、用地要求、材料意向等(图6)。&&&&& 4.5& 把握城建热点,编制近期建设项目库&&&&& 武汉市目前正处于城建高速发展时期,每年城市大量重大基础设施都在建设。城市雕塑规划应把握城建热点的契机,迅速改善城市面貌。规划可结合武汉近期武汉大道、长江大道、二环线等重大项目设计内容,以及近期市国土规划局审批的项目、供地计划、市园林局近期建设计划,编制形成项目库,制定分期实施计划,指导规划实施,使得城市雕塑规划与近期建设项目的指导规划形成宏观与微观、综合与专项、空间与景观之间的有机互补。&&&&& 5& 结语&&&&& 编制城市雕塑规划,目的是便于城市雕塑主管部门有计划、有依据的推进城市雕塑的建设。武汉城市雕塑规划的编制难点主要在于,首先主管部门对于城市雕塑管理的度难以科学把握,容易落入一管就死,一放就滥的误区,给雕塑设计艺术家留多大的创作空间是需要审慎研究的;其次雕塑规划尚未纳入法定规划体系,如何协调在城市雕塑规划与法定规划之间的定位关系,是目前研究和实践中都较少涉及的。故本文在此领域做了较为粗浅的探索,仅作为抛砖引玉,供广大同行讨论研究。
&&&&& 参考文献&&&&& [1]杜宏武,唐敏.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由来、理论和方法.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10&&&&& [2]周舸,栾峰.雕塑城市――深圳城市雕塑发展战略与规划引导策略探索.规划师,2002.11&&&&& [3]刘帅,范艳丽.城市雕塑的空间布局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4]黄耀志,李清宇,赵潇潇.城市雕塑系统规划的任务与程序探析.现代城市研,201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建设部.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Z].&&&&& [6]闫明魁.关于城雕项目建造的话题.雕塑,2004.(1)&&&&& [7]项金国.城市雕塑建设管理与运行机制.雕塑,2002.(1)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普通中小学用地建设标准研究
熊&&&&& 花
&&&&& [摘&& 要]《武汉市主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布局规划》自2004年批复至今,有效地指导了武汉市主城区中小学的建设工作。为了更好的指导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内的中小学建设工作,将对该专项进行修编完善工作。借此机会,将对现行的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重新进行研究。本次标准研究工作立足于坚实的基础调查数据,研究远景发展趋势,综合考量国家及地方规范要求,类比周边城市同类指标,旨制定一套更加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武汉市中小学用地建设标准。[关键词]中小学基础教育用地&& 建设标准&& 武汉
&&&&& 1& 引言&&&&& 武汉市于2004年编制《武汉市主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布局规划》(以下简称《布局规划》)旨在指导基础教育设施布局建设,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提供了合理布局及用地保障。自该项规划编制实施以来,主城区内基础教育设施布局遵照规划要求落实了一批教育布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加快,以及国家对素质教育工作的大力推行,现行的学校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逐渐显现滞后,无法满足辅助功能及设施安置的需要,现状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学生活动场地不足的困境。以本次中小学专项规划修编为契机,基于2004年编制完成的《武汉市主城区普通中小学教育布局规划》用地标准研究,不仅将研究范围扩展至都市发展区范围,涵及组群地区及农村地区,更基于现状发展情况,综合考虑国家规范要求,结合周边城市同类标准,期于制定出一套更加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武汉市中小学用地建设标准。&&&&& 本次专题技术路线主要是基于武汉市上轮标准研究基础及现状实施情况,研究国家及地方规范标准要求,借鉴其他城市和地区中小学建设的标准和经验,对武汉市主城区、外围组群及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用地建设标准进行研究。延续武汉市逐层发展脉络,建立按区域、按环线划分的中小学用地指标体系,具有针对性、特色性和地域性,可操作性。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班额的设置,班级人数规模、生均建设用地标准及学校用地规模等。
&&&&& 2& 上轮中小学建设标准及现状实施情况评价&&&&& 2.1& 上轮中小学规划建设标准&&&&& 上轮中小学用地建设标准是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为依据,根据武汉市主城密度分区研究,确定分为按密度一、二区、密度三区、开发区及居住新城的区域三级用地指标体系。主要由建筑用地、体育活动用地及绿化用地、勤工俭学用地四类用地的基本用地要求组成。以《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2002年)为依据,确定小学阶段班额人数最高值为45人/班,中学阶段班额人数最高值为50人/班。&&&&& 2.2& 现状中小学建设情况及评价&&&&& 2.2.1& 都市发展区内现状中小学建设情况&&&&& 为了更好的掌握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内中小学的建设情况,项目组历时3个月对规划范围内的学校逐点进行现场踏勘,拍照、寻访,收集详尽完善的现状资料数据,对规划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状踏勘及资料收集工作以行政辖区范围进行调查,按照武汉市中心城区、开发区及远城区城镇、农村地区,将现状数据分为4个区域进行对比研究。现状数据分析工作从两个方面依照上轮确定的学校建设标准,一是按照各区域统计学校用地面积达标率、生均用地面积达标率及双达标率,显示规划范围内各区域中小学的现状建设差异;二是将2010年的现状调查数据与2004年数据进行对比,显示学校发展趋势、实施进展及规划成效。&&&&& 据统计,2010年武汉都市发展区范围内共调查普通中小学707所,学校用地面积为10.62平方公里,在校学生数共计56万人。现状学校用地面积达标学校有399所,生均用地达标率学校有443所,双达标率学校有266所。&&&&& 2.2.2& 武汉市现状中小学实施评价&&&&& (1)上轮规划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心城区内中小学建设情况得到明显改善。&&&&& 从两次现状调查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无论从学校数量、学校用地规模及布局情况来看,上轮规划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心城区及开发区的生均用地均呈现增长趋势,开发区内高校不再出现空置现象,生源分布及学校布局逐渐趋于合理,校园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各项达标率成倍增长,基本达到04年规划目标。&&&&& (2)中心城区内学校用地面积普遍低于开发区及远城区学校,中心城区内二环线内达标学校普遍低于二环线外学校。&&&&& 通过对现状数据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武汉都市发展区范围内中心城区的学校用地规模低于开发区及远城区,而且该区域内聚集超过50%的学生,因此中心城区学校用地及生均用地达标率偏低,学生活动场地较少。&&&&& 中心城区内二环线以内主要为老城区,人口密集,功能用地紧张,由于之前的学校建设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存在大量的“微型学校”,学校用地面积常常低于5000平方米,更有部分不足3000平方米的学校存在。自04年《布局规划》编制实施以来,指导建设了一大批二环线以外的学校布局实施工作,因此该区域的中小学现状情况明显优于二环线以内地区。&&&&& (3)小学类学校用地及生均达标率明显低于中学类相应指标,寄宿类学校达标率低于国标要求。&&&&& 现状调查的同区域内,小学学校普遍存在校址少、用地规模紧张、在校学生多的困境,达标率普遍低于中学类相应指标,中学类中初中学段略低于高中学段,高中现状生均平均值已经达到04版规划标准的省级示范高中最高生均指标,建设情况普遍良好。&&&&& 由于寄宿类学校的建设标准在上轮规划中未涉及,而且国标中对此类学校的建设和配套要求较高,现状此类学校仅安置住宿用地,没有相应的生活配套用地,且居住条件良莠不齐,因此现状调查中此类学校达标率低,尚未达到国标要求。&&&&& (4)双学制学校逐渐实现向单一制转变&&&&& 由于九年一贯制及完全中学均由两个学段组成,在日常的课时设置和学生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冲突和弊端,因此在上轮规划中,不鼓励九年一贯制及完全中学的办学形式,建议在满足过渡期要求后进行向单一制的转变。2004年武汉中心城区及开发区范围内九年一贯制学校共计37个,完全中学共计30个,2010年分别减少到24个及17个,已逐渐实现上轮的规划目标,此类学校逐渐实现学制及学生的转移,提高了生均用地面积。&&&&& (5)师资不均衡的现象造成择校趋势,带来生均用地极大的差距。&&&&& 从现状各校学生均用地面积的对比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师资、教学质量及口碑、人口流动等情况,导致各城区均存在生均用地存在巨大落差,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现象,以中心城区小学为例,某所即将拆并学校生均用地面积达到811.11m2/生;而同区域内最小生均用地面积仅为1.53m2/生,而该所学校是老城区内的教学质量较好的优质学校,其生均用地最大值是最小值的530倍。同样的情况普遍存在于初中及高中学段中,部分生均用地严重不足的学校基本无法满足学生的课余活动场地的需求。&&&&& (6)开发区建设时序不一,入住率过低等现状情况造成部分学校生源严重不足,生均面积过大的现象。&&&&& 武汉现状两个开发区建设已经日趋成熟,平均生均用地已超过04版规划标准确定的最高值20.47m2/生,已经达到04版规划标准的省级示范高中最高生均面积52.41m2/生。&&&&& 武汉高新开发区随着行政界线扩大及建设势头日渐加强,学校数量、规模及生均用地均有明显的增长,但是其学校用地规模达标率仍然较低,又由于其生源严重不足,造成生均用地偏大的现象,因此,在本轮规划中,对于该地区的学校建设应加强指导。随着武汉开发区人口的入住及建设情况的日趋稳定,学校均按照上轮规划进行指导建设,学生数量逐渐增加,校园实现标准化管理,生均用地面积趋于合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监督工作。&&&&& (7)远城区非寄宿类学校建设情况优于寄宿类学校,城镇学校达标率普遍低于农村学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过于简陋。&&&&& 远城区城镇及农村寄宿学校由于缺少相关建设要求的指导,现状双项达标率较低。远城区非寄宿类学校建设情况较寄宿类略优,平均生均用地面积全部达到评价值,且总平均值为评价值的2倍。但是生均资源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存在,其最大生均用地面积为最小生均用地面积的百余倍。&&&&& 由于农村学生数量过少,农村非寄宿类学校用地及生均用地均能满足国家规范规模要求,但从现状情况看来,农村办学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学条件过于简陋,师资及设施条件过于贫乏造成,而且生源常年不足也造成了这一问题得不到关注和改善。
&&&&& 3& 现行国家、武汉及周边城市的相关标准规范及标准&&&&& 3.1& 现行国家及武汉相关中小学建设标准对比研究&&&&& (1)各类国标规范的侧重点不同,规划和建筑部分概念不一&&&&& 通过对比研究国家相关建设标准,发现其通常将学校用地分为建筑用地、体育活动场地、绿化用地以及勤工俭学用地四类,对学校生均用地和建筑面积进行控制,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大致分为校舍建设规模与校舍建筑项目构成、学校布局、选址与规划、校园用地面积指标、校舍建筑面积指标、教学办公用房的主要建筑标准等要求,多侧重于建筑设计要求。部分规划与建筑概念不一,例如建筑容积率,此项仅能测算出教学用房建筑基地面积,与规划概念中容积率不尽相同。为了更好的指导本次研究成果,对比研究中将建筑面积根据相应的最小建筑容积率进行换算得出最小用地规模。&&&&& (2)国家制定各类规范标准指标的出发点不同,指标要求差距很大&&&&& 国家有关中小学用地标准,由于编制规范的侧重点不同,现行规范在学校用地指标之间的差距很大。规划设计标准在生均用地面积上大大低于建筑设计标准,导致学校最小用地规模要求差距很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对中小学用地要求采取下限控制,指标过低。《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2009)》侧重于建筑设计要求,对教室提出详尽的建设要求。《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号)》生均用地指标是根据建筑容积率进行推算,再将各类用地进行累计,建筑用地指标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于2008年制定颁布,规范要求明晰,指标要求合理,是目前农村中小学建设的唯一参考标准。&&&&& (3)04版《武汉市主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是武汉市中小学政策标准拟定的主要依据&&&&& 目前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内有关基础教育设施建设的中小学建设规范及标准尚未制定,主要依据上轮《武汉市主城区中小学布局规划》要求进行实施及相应出台管理和建设办法和意见多根据具体项目及事件进行制定,条文要求多依据国家规范,对于中小学建设的复杂情况不能进行全面指导,要求过于宽泛,针对性较弱,且对于保障性政策、措施尚未提及,其约束力及执行力有限。&&&&& (4)各城区对于教育文件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各有不同&&&&& 对于武汉市统一颁发的管理办法和意见,各区结合自身不同的管理模式、重视力度及建设情况,对文件要求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各有不同,相应采用的执行建设标准及要求也大相径庭,因此现状基础教育设施建设面貌也出现不同的状态,此现象在远城区尤为严重。&&&&& 3.2& 国内其他城市中小学建设标准&&&&& 为了更合理的制定中小学用地建设标准,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本次研究除了严格执行国内及地方标准政策之外,还参照了周边成都市、重庆市及较发达地区上海市、深圳市的学校建设标准,对比研究其标准的差异性及指导性。&&&&& (1)各地标准普遍高于国标要求,因地制宜&&&&& 综合研究对比各城市中小学建设标准,各项用地指标略高于国标要求,尤其在体育用地及绿化用地尤为明显。其中,成都市与武汉市发展阶段及建设情况相似,指标体系也极为相似,对于武汉市指标制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重庆市中小学用地标准详细的列出了各校的服务人口规模、服务半径及生均建筑面积及用地面积,由于其对于学校运动场具有较高的配置要求,造成建校标准提高。上海市中小学用地指标按照中心城内、外制定指标,其用地面积由建筑用地、绿化用地及体育用地组成。其中各类用地指标均高出国标要求的一倍,极大的提高了生均用地指标。&&&&& (2)指标控制形式多样化,灵活管理&&&&& 对比各城市学校用地标准,指标体系中多出现按照不同城市区位多级控制的情况,多控制最小生均面积及校园用地面积;深圳市采取指标区间控制,可根据建设条件进行弹性取值,便于灵活管理。成都市按城区最低值不得低于新区面积的70%。重庆市及上海市中小学建设指标按照旧城区及新城区两级编制,对其设定的各类用地分别进行指标控制,严格指导学校建设工作。&&&&& (3)同位城市指标具有较强借鉴性,发达地区具有前瞻性&&&&& 将各城市的同区域同班额的生均用地及学校用地指标进行对比,地理区位与发展阶段相似的武汉市与成都市,指标体系及用地标准都极为接近,重庆市及深圳市略高,而上海市由于其班额设置与国标不尽相同,但是其生均用地指标大大的超过其他城市,建筑、绿化及体育用地较国标均大幅提高,具有发展前瞻性。
&&&&& 4& 武汉中小学建设标准研究&&&&& 4.1& 班额数及学校规模设置&&&&& 为了高效使用教育用地资源,本次规划依据国家标准规范对学校班额的要求,综合武汉现状建设及规划目标进行设置。当遇到学校人口低谷期时,班额设置最少学生数不得小于25人/班。&&&&& 4.1.1& 城镇地区学校规模设置&&&&& 小学:18班、24班,30班,平均班额40人/班;&&&&& 初中:24班,30班,36班,平均班额45人/班。&&&&& 高中:24班,30班,36班,48班,平均班额45人/班。&&&&& 九年一贯制:18班、27班,平均班额45人/班。&&&&& 完中:24班,30班、36班,平均班额45人/班。&&&&& 4.1.2& 农村地区学校规模设置&&&&& 非完全小学:4班,平均班额30人/班。&&&&& 完全小学:6班、12班,18班,24班,平均班额40人/班&&&&& 初中:12班、24班,30班,36班,平均班额45人/班。&&&&& 4.2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城镇地区普通中小学用地建设标准&&&&&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范围内学校用地标准以《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2002年)为基础,结合武汉市建设管理用地分类标准,按老城区、建成区、新城区及农村地区区域划分,建立四级学校用地指标体系。&&&&& 按照国标要求,学校用地分为建筑用地、绿化用地和体育用地(勤工俭学用地暂不考虑)增加了停车用地的控制,建议采用地下空间复合利用的形式进行建设,有条件地区采用地面控制方式。建筑用地严格遵照国家规范要求,绿化用地根据各地区建设条件适当予以调整。体育用地基于国标要求,考虑200米、250米、300米及400米环形跑道设置要求,其他体育场地及场馆可结合建设情况予以配备,鼓励与社区共建共享模式。&&&&& 4.3&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农村地区普通中小学用地建设标准&&&&& 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内农村地区学校用地建设标准依据国家颁布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要求设置,见表4。
&&&&& 5& 结语&&&&& 5.1& 遵照国家规范及地方条例,延续上轮研究成果、因地制宜,适度超前&&&&& 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关于“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精神,为所有义务段的适龄人群提供平等就学的机会,保证其用地规模及指标不被开发商挤占和压缩,体现规划工作公平、公正、公开性。&&&&& 由于中小学用地标准属于基于国家专项标准规范要求,需要考虑武汉市经济实力和经济地位,适应武汉市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因此,应科学制定中小学建设标准,合理利用教育用地资源,其用地规模需首先满足国家规范要求及地方法规要求,坚持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布的空间布局体系,向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建设水平靠拢,向建设一流基础教育城市的目标迈进。&&&&& 5.2& 满足基本办学要求,注重安全性,学校自身的避震疏散及安全保卫问题不容忽视&&&&& 自从汶川“522”地震发生以来,学校校舍安全及保卫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由于学校拥有操场等活动场地,且布点多,按照服务半径设置,可作为避震疏散场所,承担灾害发生时的疏散场所。但是现状建设情况看来,学校校舍年久失修,操场不达标,被挤占的现象多有发生,有的学校课间操及集会,甚至课间休息都无法顾及,更无法谈及灾害疏散功能,因此,保障学校建设用地规模,保证学校教学及各项功能正常运作,保证学生拥有安全良好的用地条件及活动场地,不仅涉及教育资源的问题,更涉及到社会安全层面。&&&&& 5.3& 考虑校园新增设的要求及素质教学的需要、资源共享,持续发展&&&&& 由于国家不断对义务基础教育提出更新改造的建议和举措,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及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工作要求,对新增设的校园复合功能予以科学合理的考虑和支撑,满足新型学校教学设施及形式的空间需要。&&&&& 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教职工、家长接送和学校配建校车的停车需求日益增加,对周边交通和学校内部活动场所出现挤占现象,本次标准制定中充分考虑该发展需求,建议集约利用学校活动场地地下空间资源,设置停车场库,除满足自身需求之外,还可缓解周边社会停车需求。&&&&& 提倡教育、社区、环境资源的有效共享,提倡近远期教育用地的相互利用和转换,鼓励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共建共享,以促进中小学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2年修订版》&&&&& &&&&& [2]《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GBJ99―2009)》&&&&& [3]《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号)》&&&&& [4]《农村中小学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 [5]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DG/TJ08―12―2004)《上海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条文说明,2004&&&&& [6]成都市规划局,《关于试行成都市城区配套中小学建设标准的通知》,2008&&&&& [7]重庆市规划局,《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施行),2007&&&&& [81重庆市市政府办公厅,《关于重庆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执行相关标准意见的通知》(渝办发[号),2009&&&&& [9]深圳市政府,《关于深圳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意见》,2002
赴天津考察学习报告――地空中心南岸嘴及龟北工作专班
&&&&& 为更好的开展南岸嘴及龟山北国际征集前期工作,借鉴其他城市成功经验。日至3日南岸嘴及龟山北工作专班赴天津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城市考察。
&&&&& 第一站:城市灵魂――天津文化中心&&&&& 天津文化中心规划建设背景与过程&&&&& 天津文化中心,位于中国天津市河西区,是由友谊路以东、隆昌路以西、乐园道以南、平江道以北围台而成的区域。总占地面积约90万平米。原址为天津乐园与西银河公园。&&&&& 为适应天津经济迅速发展,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城市形象全面提升的需求。市委、市政府决定规划建设天津市文化中心,要求以“文化、人本、生态”为主题,将其建设成为天津的标志性区域。2008年5月起,天津市规划局先后组织实施了文化中心区域城市设计方案与单体建筑设计方案国际征集、专家评审、方案优化等工作。历经一年多的时间,邀请了30多家国内外一流的文化建筑设计单位参与设计,征集到了100多个设计方案,进行了20多轮的深化完善。最终确定有中、德、日、美4国12家设计单位开展项目单体的实施设计。&&&&& 天津文化中心规划介绍&&&&& 天津市文化中心区域的总体城市设计是利用银河公园与天津乐园的绿化、湖面形成开敞空间,从天津大礼堂向东延伸景观轴线,在轴线底景布置天津大剧院,面向湖面,与水景相映成趣。在湖面南侧,结合现状保留的天津博物馆(改建为自然博物馆)与中华剧院,自西向东依次布置天津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图书馆,形成文化带;在湖面北侧,布置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后在实施过程中改为天津阳光乐园)、天津乐园(后在实施过程中改为银河购物中心)。&&&&& (1)文化主导――功能设置。以文化为主导,以中心标志区为核心,以商业娱乐区为活力点,创造明确的主体区域。力求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平衡。&&&&& (2)可达优先――交通组织。天津文化中心周边规划形成“三横四纵”的路网骨架。4条城市轨道线,三个地铁站点服务于文化中心,同时地面综合交通枢纽与地铁站点通过地下步行交通体系无缝对接,充分实现文化中心的交通可达性。文化中心内部地面交通基本为步行交通,机动交通全部在外围和地下,充分保证区域内部不被城市交通干扰,给市民一个纯粹的步行休闲空间。&&&&& (3)适度开发――地下空间。文化中心规划将商业性质开发置于地区北部以及地下空间。地下空间适度开发中低档商业,与地铁站、地面下沉广场,银河购物中心相连接。共同形成集聚人气的活力氛围,同时与地面文化公益设施相对独立,保持连接却互补干扰。&&&&& (4)多样融合――空间形态。文化中心内新建建筑,由不同设计团队设计,建筑形态各有特色又相互融合,在大面积开放生态景观中有序分布(开放空间33ha),开放性、公共性与标志性在此体现。&&&&& (5)政府主导――开发模式。政府在文化中心的开发过程中,发挥了绝对的主导作用,通过把握整体开发效果,给予单体设计足够的灵活度。多家设计机构同时进行区域内公共建筑的单体设计,在符合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创造了多样的空间。&&&&& 天津文化中心实施效果&&&&& 天津文化中心于2012年5月开始投入使用。从考察期间的观察来看。由于只开放了公益性设施,商业设施尚未开放,因此文化中心白天的人流相对较少(其中人流最多处为图书馆)。而由于文化中心大面积开放空间的存在,晚上到此活动的市民较多,形成具有人气的活力氛围。经验借鉴与思考&&&&& 天津市文化中心的建设,其过程中许多经验值得南岸嘴及龟山北地区规划借鉴:&&&&& (1)公益性与商业性的平衡。凸显公益主题,提升地区知名度;适度适当设置配套功能,激发地区活力。公益性设施在空间布局上为主导,商业性设施以地下设置或局部设置的方式成为公益功能的配套。&&&&& (2)交通方式复合性。地区可达性优先考虑,公共交通优先考虑。步行交通优先考虑。&&&&& (3)开放性与生态性。创造真正开放的活动空间,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与城市人工空间区别开来。&&&&& (4)建设模式可操作性。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不同的设计团队进行多样性创作,并经历多轮国际性设计征集,同时政府把握整体效果。&&&&& 思考:&&&&& (1)交通的隔离与限制,使南岸嘴及龟山北地区功能设置中,对主导功能的形象提升度要求更高。因此空间与建筑的形态设计需更具独特性。标志物的设置尤为重要。&&&&& (2)相对于天津文化中心位于可达性强的区位。南岸嘴及龟山北地区商业配套宜少不宜多。&&&&& (3)南岸嘴及龟山北地区具有天然的景观优势,同时也要求在景观环境上更具生态性,硬质铺装不宜多。
&&&&& 第二站:历史沉淀――五大道与新意街&&&&& 历史的昨天&&&&& (1)五大道&&&&& 五大道在天津中心市区的南部,东、西向并列着以中国西南名城重庆、常德、大理、睦南及马场为名的五条街道。天津人把它称作“五大道”。这里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各式风貌建筑230多幢,名人名宅50余座。这些风貌建筑从建筑形式上丰富多彩,有文艺复兴式、希腊式、哥特式、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以及中西合璧式等,构成了一种凝固的艺术。&&&&& “五大道“并不是一个历史称呼,而是原英租界的住宅区,天津最早的小洋楼住宅,多为开辟租界的洋人们居住。进入20世纪后,由于时势变化,天津在中国的位置变得极为特殊与重要。一方面社会与朝政更迭变幻,租界成了政治的避风港;另一方面天津得地理,交通与海关之利,充满了商机。各种要人及富人拥人津门。一为安全,二为立业发财,三为了住进设施齐全的小洋楼总比传统的四合院舒适方便。五大道地处英租界的黄金地段,人们便相争置地建房,毗邻而居,于是,这一带就成了天津名符其实的富人区。五大道的另一特色,是建筑的私秘性构成的深邃和幽静的氛围。这里的住户――无论是显赫的军政要人,还是成功的实业家们,在当时吉凶难卜的社会背景下,全都希图安逸,不事张扬。&&&&& (2)新意街&&&&& 天津新意街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海河沿岸,由意租界演变而成,天津意租界是中国惟一的一个意租界,也是意大利在境外的唯一一处租界,同时也是天津的9个租界之一。意大利对华贸易有限,来华商人不多。但天津意租界注意市政建设,将其发展成一处高级住宅区。沿街建筑不许雷同。意式建筑角亭高低错落,满眼圆拱和廊柱,广场、花园点缀其间。&&&&& 该街区由意大利建筑师规划建设,街区风貌独特,是目前意大利本土之外、亚洲唯一、保存良好的意大利风貌建筑群落,具有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区域内共计意式建筑风格的小洋楼137栋,包括历史上的剧场、学校、教堂、市政办公厅等,也包括近代历史上一批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 城市的今天&&&&& 如今的五大道和新意街,虽然已经成为天津市著名的文化旅游地,迎接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人们的观赏。行走在这些别具风情的街巷间,虽然能明显感觉到规划与发展带来的变化,新建的建筑、专为旅游而设的项目……但是伴随着那些古老建筑扑面而来的深邃与幽静,从这些历史保护区内居民平静祥和的生活、从每一处精心设计又协调共生的街角、从低调安静的沿街小店中蔓延出来。&&&&& “整旧如旧”,对于历史保护的这一原则,不仅仅体现在建筑的修整上,还体现在对街道空间的控制与引导上,这一点从五大道和新意街的沿街店面,或者说天津市区的街道沿街店面的控制上得到明显体现。这也是对城市整体形象控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重要一点。
&&&&& 第三站:璀璨新星――于家堡金融区&&&&& 如今在天津,于家堡是个炙手可热之地。在有关于家堡的推介中,经常出现的语句是“10年后,这里将建成120个市场会展、现代金融、传统金融、教育培训和商业商住项目,成为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区”。&&&&& 这个横空出世的金融区位于塘沽区海河北岸,东西南三面临海河,规划用地面积3.86平方公里,是建设中的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核心地带。&&&&& 区域发展&&&&& (1)世界看天津&&&&& 环渤海经济圈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带,占据中国国土面积的12%、人口的20%。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大展活力之后,将成为中国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板块。&&&&& 天津处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中国近代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是目前中国北方的海运与工业中心。市域总面积15000多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00平方公里。&&&&& (2)天津看滨海&&&&& 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东部,海河延岸,紧临渤海,是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天津滨海新区是全国唯一聚集了天津高新区、港口、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区港联动运作区和大型工业基地的地区,具有体制创新优势。自1984年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外资大量进入,成为中国北方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了推进滨海新区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并批准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滨海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于家堡总揽&&&&& (1)世界级金融区&&&&& 天津拟耗资2000亿元在滨海新区建全球最大的金融区,占地3.86平方公里,拟分四期建设。按照规划,2009年启动的于家堡金融区工程,预计三年全面开工、五年初具规模、十年基本建成。目前,起步区35个项目中,已开工12个项目,年底前将有23座楼宇破土动工。10年后,这里将建成120个市场会展、现代金融、传统金融、教育培训和商业商住项目,成为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区,其定位是“与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改革创新基地”。&&&&& 于家堡金融区是集中展示滨海新区国际大都市形象的标志区,规划突出滨水、人文、生态特点,形成集金融办公、商业服务、配套公寓、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金融商务中心,以京津城际铁路引入于家堡金融区为契机,实现与天津中心城区、北京协调互动发展的格局。&&&&& 于家堡金融区的创新,是与创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的,也是与滨海新区整体金融服务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在吸引传统金融机构的同时,也会下大力量引进新型金融机构,如金融租赁公司、金融控股集团、国际金融服务公司,增强滨海新区的金融配套服务水平。&&&&& (2)整体规划&&&&& 于家堡金融区的规划是理念先行,在充分借鉴世界各金融中心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国际招标,遴选了一批国际知名企业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美国SOM公司进行城市设计和天际线设计,日本日建公司进行地下空间和管网共同沟概念设计,美国易道公司进行区域景观概念设计;香港MVA公司负责区域交通规划和慢行交通体系研究;同时,还聘请国际规划设计大师组织单体建筑方案设计团队,确保金融区建筑经典现代,建筑风格协调统一;聘请中国建筑设计院、天津华汇建筑设计公司等一流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在众多国内外顶级规划团队的全力配合下,世界一流金融区――于家堡的版图已经初现轮廓。于家堡金融区的规划有三大特点:&&&&& 第一,它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金融商务区,占地面积386万平方米。于家堡金融区规划了120个地块,也就是120个项目。总建筑面积950万平方米,其中,500万平方米是写字楼,200万平方米是商业商住,250万平方米是学校、医院、商店等公共设施。&&&&& 第二,于家堡结合国内外金融CBD设计和实际运营中的经验,根据立体架构、复合功能的规划要求,在于家堡金融区规划其他金融区没有的丰富的立体架构地下空间。所有地下3层的空间都与周边建筑连通,实现地铁、地下商业和停车场全线贯通。单体建筑群,将实现统一裙房设计,一层、二层联合地下一层、地下二层构成主题商业空间。复合功能包括:市场会展、传统金融、现代金融、教育培训等。未来要将于家堡金融区打造成24小时运营的国际金融都市。为高级商务人士进行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与服务。&&&&& 第三,为高级商务人士提供人文亲和、生态宜居的低碳城市。在于家堡金融区386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中,有100万平方米被规划为绿化带,包括沿河景观带、中央大道景观带、城市道路景观带以及多处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园。沿河景观带设有4处游艇码头,多处亲水平台和休闲娱乐区。于家堡正在和法国、本公司合作,未来将把这里变成低碳城市。为了生态宜居这一目标,还在于家堡金融区周边规划了几块生活区。一块在滨海新区一座森林公园附近,一块在京津高速公路附近,还有一块在于家堡金融区附近的公馆庄园。在这些生活区里,将为金融高管、从业人员提供生活配套设施。&&&&& 金融区在建设上采用整体规划,分区建设的形式,起步区的12个楼宇将于2011年基本竣工,同时其他各期的建设工作也会同步展开。另外如响锣湾商务区等区域的建设也在逐步成熟。&&&&& (3)起步区建设&&&&& 备受瞩目的于家堡金融区,在2009年的冬日里再次闪耀成为焦点。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起步区一期工程“9+3”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同时,还有9个投资项目与于家堡金融区签约合作,总投资额约150亿元,这9家企业的投资项目大部分已在起步区一期地块内选址。新的建设、新的项目,于家堡用这样的大手笔来为自己不平凡的2009年画上句点,一也为即将开启的新年打响了“头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于家堡,世界金融区”的口号将会叫响世界,“打造不一样的商务金融区”的梦想将会实现。&&&&& 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起步区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共35个地块。开工建设的起步区一期工程包括“9+3”12个地块项目,即9栋写字楼项目以及酒店、金融会议、服务中心3个配套楼宇,总占地面积约为26.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了6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部分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地下部分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按照工程进度,到2012年底,“9+3”项目大部分将基本竣工。另外,有9个投资项目与于家堡金融区签约合作,包括船舶产业投资基金、天津股权交易所、成城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宝龙集团发展有限公司、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一德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尚邦租赁有限公司、力勤投资有限公司、青岛海协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总投资额约150亿元。合作项目涉及金融租赁、基金投资、期货以及地产开发等多今领域。&&&&& 功能业态&&&&& (1)五大业态&&&&& 于家堡将按照市场会展、现代金融、传统金融、教育培训、商业商住等五大业态规划建设,配设名牌商铺、特色食府、经典酒肆、全景神游、胜览夜火等五大功能,形成亲和的24小时人气鼎盛的商业步行街;同时,区域利用良好的滨水景观条件,实现“亲水可观、傍水可聚,绿色宜居、持续生态”的人文环境。&&&&& (2)复合功能&&&&& 全景神游―每座建筑都是绮丽的风景、每个位置都是绝佳的视角,站在绿色生态的现代化城市里,您将收获神游般的全景享受;&&&&& 经典酒肆―各式酒肆、古馆、神秘CLUB、高雅音乐,小杯,品味世界文化;&&&&& 名牌商铺―奢侈品牌、高舰、国际流行风、高端时尚,您的SHOPPING快感;&&&&& 特色食府―中西式大餐,香味俱全。五大洲美食、川湘粤,请您见证饕餮盛宴;&&&&& 胜览夜火―夜色降临,彩的天际线点燃夜空,璀璨无处在,随时开启一段心动的视觉旅。&&&&& (3)生态宜居&&&&& 绿色生态规划将为城市可持发展设立新的标准,达到前所有的水平,成为与大规模扩张城市相呼应的可持续性发展项海河美景会与城市肌理实现机融合,兼具生态宜居、休闲购物、餐饮娱乐、旅游度假、教育培训等多重功能,适合企业高管生活、家庭居住,实现都市精英亲水乐居的梦想。&&&&& (4)顶级配套&&&&& 于家堡金融区同步建设高档公寓、公馆别墅,为商务人士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选择。&&&&& 高档公寓―紧邻森林公园,占地150万平方米。&&&&& 高档别墅区―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占地470万平方米。&&&&& 规划亮点&&&&& (1)尚风尚水&&&&& 于家堡金融区以开放的国际视野大手笔,结合东西南三面环水、藏风聚气的马蹄形自然原貌,以与自然最大的亲和尺度打造3.86平方公里超大规模的世界级金融区。藏滨海新区尚水,造企业百年福祉基业,成就全球瞩目的国际一流金融区典范巨作。&&&&& 一路曲水蜿蜒的海河在人海口附近划出了一个半圆形的轨迹,从而圈出一个袋状的半岛来,于家堡就坐落在这里。在后知后觉的人们看来,这俨然是个“钱袋子”,是难得的上风上水之地。这里自然生态环境上乘,临海之地拥有天然海岸线和码头,滨河之地绿化覆盖良好,有林荫大道和公园等。&&&&& 水生财。无论是威尼斯、热那亚,还是阿姆斯特丹、伦敦,抑或后来居上的纽约、洛杉矶,无一不因临水而贸易,因贸易而金融,因金融而辉煌。当人们看到三面临河的于家堡金融区的效果图时,第一反应都是“真像陆家嘴啊”,唯一的不同是隔河相望者并非类似外滩“万国建筑群”那样的“老古董”洋楼。&&&&& (2)立体架构&&&&& 三横两纵的轨道交通把西北、华北、东北方向的交通要道有机连接。&&&&& 京津城际高速铁路于家堡站与轨道交通组成零换乘枢纽,实现于家堡金融区高效快捷的商务特征。&&&&& 地块尺度较小,适宜步行;街道注重行人使用的首要性,限量或不允许机动车辆的进人;&&&&& 便捷的慢行交通系统,使得城市更有活力。&&&&& 连接于家堡和响螺湾的海河开启桥即将建成通车,中央大道海河隧道正在施工。&&&&& 家堡站也将开通,鉴于诸多因素的聚合,相信整体区域的聚集、带动效应应在2011年显现。&&&&& (3)绿色节能&&&&& 于家堡金融区以“打造绿色生态区域”为目标,以低碳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绿色建筑设计为载体,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为重点,以绿色建筑优化设计与低碳先进适用技术集成为支撑,通过优良的城市环境规划和绿色建筑设计,在实现综合体内的全面低碳排放,甚至是局部区域的“零碳排放”,降低人均和单位GDP的碳排放量的同时,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生活和办公环境。实现绿色建筑的主要技术有:雨水最佳管理系统、区域蓄能空调系统、分布式供能系统、节能幕墙系统、可再生能源策略、种植屋面。&&&&& 2010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届能源部长会议6月19日在日本福井市发表联合声明称,确定中国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金融区成为APEC框架内首个“低碳示范城镇”,显示了于家堡金融区“打造绿色生态区域”,把低碳绿色建筑作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重要支撑的目标,得到了国际社会重视。&&&&& 于家堡金融区的建设,是城市规划开发中政府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成功案例,其在规划建设中“政府主导,多方设计合作,统一整体开发”的操作模式,不失为城市建设中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此次天津之行,带给我们收获良多。天津市城市规划的操作模式,规划方式,对历史区域的保护模式等,不仅仅是对南岸嘴及龟山北地区的规划具有借鉴作用,对我们城市的整体建设,城市形象的塑造也具有一定的启迪。总而言之,创造城市美好未来,需要政府、城市规划工作者、社会的全体努力与合作。(考察小组成员:张剑龙、李皓晟、张向莹、何蕾)
&&&&& 按:某种程度上,大学是城市的产物,与城市更是命运共同体。&&&&& 城市出现以前,人类早期的知识传授是门徒制,春秋时代孔子有72门徒,希腊时代有柏拉图学园,都是老师走到哪里,“学校”就在哪里,没有真正的“据点”。现代意义的大学缘起于13世纪,被誉为“大学之母”的巴黎大学,出现于学术行会与教会阶层分庭抗礼的时代,“城市”的概念与“大学”的概念几乎同时开端。&&&&& 中国现代意义的第一所大学是北京大学,蔡元培主阵开启了现代北大的历史。北大精神汇流于新文化与五四运动,走上街头的北大青年与北京这座城市,同命运共呼吸,某种意义上,北大奠定了当时北京的文化中心、历史中心地位。近代武汉,以张之洞督鄂为起点,工业崛起,商业兴盛,教育上,则开始了从旧学向新知的转变,自强学堂的设立,揭开了近代武汉教育的序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城大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