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阿里kpi系统的KPI引入创业公司,合理吗

把阿里的KPI引入创业公司,合理吗?
部门新来了一个老大,阿里人,最近引入了阿里的271KPI机制,让我们几个小的填KPI。我们是刚起步的创业型公司,你们觉得271对创业型公司来说,有用吗?合理吗?为什么?~~~~~~~~~~~~~~~~~~~~~~~~~~~~网友回复:
~~~~~~~~~~~~~~~~~~~~~~~~~~~~网友回复:
傻逼行为。极端傻逼。使用大企业底层员工做创业公司核心本身就是傻逼。使用大企业制度文化做创业公司制度文化更傻逼。利益相关:前阿里员工。
~~~~~~~~~~~~~~~~~~~~~~~~~~~~网友回复:
大公司优点是资源丰富,但为了防止滥用以及员工缺乏监管,另一方面为了可量化的考核和提升,所以会设计非常多的监控机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 ROI 和 KPI,在使用资源之前,项目负责人必须要提出报酬 (ROI) 和绩效 (KPI) 的预测,接下来就必须要依照计划…
~~~~~~~~~~~~~~~~~~~~~~~~~~~~网友回复:
前些时做分享,其中一页ppt写了点感受。背景:创业结束后回到阿里一年了。
~~~~~~~~~~~~~~~~~~~~~~~~~~~~网友回复:
我们部门目前80人,考核方法逐层拍脑袋.....
~~~~~~~~~~~~~~~~~~~~~~~~~~~~网友回复:
不超过50人,无需kpi,超过50人,看情况最好用简化的。
~~~~~~~~~~~~~~~~~~~~~~~~~~~~网友回复:
他刚来就引入KPI只是为了上任的一把火,以及证明自己的能力,至于实际有个毛用,他才不管呢
~~~~~~~~~~~~~~~~~~~~~~~~~~~~网友回复:
~~~~~~~~~~~~~~~~~~~~~~~~~~~~网友回复:
3.5是稍微踮起脚尖就能达到的,3.75是努力就能达到的,~~~~2333333
~~~~~~~~~~~~~~~~~~~~~~~~~~~~网友回复:
这就是不分场景的乱套用,就好比拿一个不适用于项目的框架硬要往上套一样,搞的大家辛苦的填坑,结果可想而知。大公司和创业公司的管理方式怎么能一样,这个员工要么是真傻,要么就是太小聪明了,到了你们公司纯粹为了装逼取悦上级弄出一些可以说出来高大上…
~~~~~~~~~~~~~~~~~~~~~~~~~~~~网友回复:
别用大公司的KPI套用在小公司上。就说指标吧,要是创业公司没有很好的会计核算部门,不知道你们怎么拿出准确数据来考核。
~~~~~~~~~~~~~~~~~~~~~~~~~~~~网友回复:
想要问该公司271的考核机制的结果是怎么运用,考核结果是1的这部分员工是负向激励还是正向激励?对于创业型公司,考核的kpi 指标一般很少有完善的指标库提供历史数据作为参考,考核本身就是帮助员工去提高工作本身绩效,以及看到自己工作的不足,考核的结果…
~~~~~~~~~~~~~~~~~~~~~~~~~~~~网友回复:
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合理,就是小公司没大公司的命,不要得大公司的病。
~~~~~~~~~~~~~~~~~~~~~~~~~~~~网友回复:
胡乱用kpi就是作死
~~~~~~~~~~~~~~~~~~~~~~~~~~~~网友回复:
还是那句话 看规模看团队能力 如果都是善于沟通合作的精英 kpi没用
~~~~~~~~~~~~~~~~~~~~~~~~~~~~网友回复:
KPI只是一种绩效考核工具,也只是绩效管理板块中的一部分内容,绩效管理的课题是很大的,是要有土壤的,首先得是“一把手”工程,老板不支持,这个纯粹扯淡,其次公司要有绩效管理的氛围,特别是中层和骨干对绩效管理要有基本的认识,最后前期的流程、制度…
~~~~~~~~~~~~~~~~~~~~~~~~~~~~网友回复:
我一直觉得创业团队指哪打哪攻城掠地然后分赃的模式比较重要。kpi是一种发布和评估任务的工具,理论上成立,操作局限性巨大。领导人过分依靠工具,这是说明一些问题的。
~~~~~~~~~~~~~~~~~~~~~~~~~~~~网友回复:
KPI是不得而为之,也就是说公司太大业务太多,管不过来的一种妥协的方法,属于中庸之道。创业公司一上来就搞KPI,只能说明管理能力堪忧啊。
~~~~~~~~~~~~~~~~~~~~~~~~~~~~网友回复:
他得再招一个部门的HR来干这事,嗯。
~~~~~~~~~~~~~~~~~~~~~~~~~~~~网友回复:
慢慢的手段就成了目的
~~~~~~~~~~~~~~~~~~~~~~~~~~~~网友回复:
小型创业公司需要的是更多的激励,而不是压迫。绝大多数人都看过马云创办公司时的激励会议,当时就是一个中心思想:让小伙伴们相信这事儿靠谱,有的做。马云又不懂技术,他怎么给小伙伴们设立KPI呢? 等队伍大了,需要制度规范会更多一些,因为人多了就会有…
【把阿里的KPI引入创业公司,合理吗?】
请将本文分享给你的朋友:
把阿里的KPI引入创业公司,合理吗? 的相关文章
------分隔线----------------------------
北京联盟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联盟无关。其原创性及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北京联盟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网友自行核实相关内容。为什么那么多旅游创业公司,还是不能说走就走--百度百家
为什么那么多旅游创业公司,还是不能说走就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今天的旅游,一切都变了。旅游者变了,旅游方式变了,渠道变了,玩法变了。人心在重构,产业在重构,投资在重构,新流量在快速形成和极速迁移。
微信号|商业与生活
“为什么身边有那么多朋友在创业做在线旅游,当我想出国旅游的时候,还是找不到一款合适的旅游产品?”
2015年,针对携程等OTA的机票投诉事件时有发生,一个创业者朋友在朋友圈里感慨。
过去两年,在线旅游创业犹如雨后春笋。IT桔子的数据显示,从年的6月份,在线旅游行业的投资案例有493起,投资总额为259.92亿元,其中很多创业公司都打出了定制旅游的口号。
人们希望的是,当决定去旅行的那一刻,只要购买一个服务就可以“说走就走了”。是轻松的一键购买,路线都不用规划,还有接送机。然而,人们发现,使用了各种旅游产品,最后往往还是回到去OTA(Online Travel Agent,在线旅行社)购买机票和酒店,自己做路线的老路。
当然,也有高端定制旅游,但价格,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年轻人来说,还是有点儿贵了。
因此,当我看到阿里旅行发布9999元的北极光之旅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点儿激动。这9999元的费用包含了机票、酒店加机场接送。
说走就走,去看北极光
“你用光焰和五色充盈了漫漫极夜,你迷人的辉耀令大西洋的金色黄昏、令热带的华丽植物、令戈尔康达钻石的灿烂光泽全部黯然失色!”
这是现代极光科学研究的丹麦学者Sophus Tromholt在1885年对极光的生动描述。
阿里旅行度假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勇说,他第一次看见北极光,是从当时PM2.5很高的北京飞到了芬兰的圣诞老人村。“第一天北极光就出现了,我觉得太神奇了。当你见到天空中绚烂的景象时,很难不感动。”张勇说,自己几乎走遍了地球上所有想去的地方,但是只有很少数的旅程,它的景象能够直击你的心里。芬兰的圣诞老人村就是其中之一。
7月13日,阿里旅行宣布和芬兰航空、芬兰旅游局独家合作推出“极光专线”。“极光专线”将于9月启程,乘客乘坐芬兰航空班机直飞赫尔辛基,入住北极圈内最童话小屋,观赏北极光,与圣诞老人为邻,还有雪上运动全体验。
阿里旅行推出了两种套餐,9999元的青春版和12999元的豪华版,后者包括一晚的北极圈玻璃屋酒店。对比市场上至少20000元起的同类产品,确实能够打动追求性价比的年轻消费者。
“在北极地区,华人本来就很少,华人导游,甚至找中餐厅,这些都不是年轻需要的,如果是跟团旅游这些成本就会分摊到年轻人身上。我认为那不是真正的旅行体验。”芬兰旅游局市场代表吴赵宏认为,真正的芬兰旅行体验就是,到了芬兰就应该去吃当地的鲁餐,吃圣诞老人餐,去酒吧里和当地人面对面的交流。
阿里旅行的数据显示,用户以25-35岁的年轻一代为主,这些人的特点是崇尚自由,对新鲜事物充满探寻的渴望,像北极光之旅这样的产品,无疑符合他们对旅行的向往。
张勇同时透露,除了“极光专线”,阿里旅行还将陆续推出以东非、埃及等为目的地、富含内容与主题的旅行产品,满足年轻受众的旅行需求,逐步形成阿里旅行“原创IP”版图。
旅行的IP 梦工厂
IP一度是传媒、娱乐、视频、广电、影视等泛文化经济圈的专属名词,指有市场潜力的、具有产品体系开发潜质的优质版权。近两年开始,人们把IP和旅游业联系在一起。
阿里旅行副总裁兼度假事业部总经理周正表示,阿里旅行的IP战略定位是,旅游行业的IP产销平台和资源库。阿里旅行将依托阿里旅行和淘系的用户资源,通过阿里生态和异业营销(两个企业以上的联合),完成平台上众多资源IP的挖掘与孵化。
根据介入程度、是否原创、影响力、成熟度等关键指标,阿里旅行的IP版图可以划分为三类: “优质IP”、“潜质IP”以及“原创IP”。
优质IP,比如迪士尼、故宫、方特等,这些IP本身就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品牌知名度和用户认知。他们上线阿里旅行,属于强强联合,如6月中旬刚刚开业的上海迪士尼,就把阿里旅行视为官方直销渠道。
潜质IP的特质是“小而美”,在某个小众领域拥有固定的粉丝群,能为旅行者提供精细化的旅行服务和体验,引发长尾市场效应。他们会因加入阿里旅行平台得以被深度挖掘。
而原创IP,比如北极光专线,是原来的旅行产品供应方没能力做好、做大的,但是潜力巨大、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旅行产品。阿里旅行会动用平台资源,亲自介入,然后打造一个样板产品出来,引导更多的供应方提供服务。
旅游为什么要做IP
原因很简单,传统的旅游市场在恶性竞争、低层次竞争下已经很难再有乐观的盈利面了。
互联网的发展,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扁平化,市场信息的鸿沟不断的被填平。过去,游客买不到的景区门票、旅游产品有了越来越多的可替代性。
“携程过去嘲笑艺龙一个季度赚的钱,只够在北京买间房,但是现在携程将在一个季度亏掉一栋楼!”艺龙CEO崔广福2014年12月在朋友圈里调侃说。OTA的价格大战在2010年便已开始,随后导致市场机票、酒店等标准品的价格被持续拉低。
而另一方面,在需求驱动下,2015年,全国旅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预计,2016年全国旅游投资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达到1.25万亿元。到2020年,实现旅游投资总额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2万亿元。
在这样的压力下,难怪驴妈妈CEO洪清华会喊出,“要么IP重生,要么苟延残喘。如能承前启后,必将炯炯有神”的口号。
目前,国内各大旅游电商玩家都在试图发展自己的旅游IP,然而也面临了不少的挑战。
周正认为,旅游IP的发展还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IP发展一个是比较散的过程,对供给平台来说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至少要花两三年的时间才能把这个事情做的顺畅,另外就是消费者对这种IP产品的兴趣和认知还需要培养。“站在我的角度上看,现在携程、驴妈妈、途牛也在做,我觉得这是好事情。”
阿里旅行能否再造“淘品牌”
在实物商品领域,淘宝、天猫卖家最后成长为优秀品牌的故事已经不胜枚举,这些品牌被统一成为“淘品牌”。
那么,在阿里旅行上面,那些具备故事与商业服务能力的旅行服务主体会不会再次上演“淘品牌”崛起的故事?这是完全可能的。
周正认为,过去两年里,旅游创业公司非但没有赚到钱,反而倒闭了很多公司,资关键是没有找到消费者大的痛点。“大痛点可能对小公司来说很难解决,但是我们大公司可以解决,所以我们阿里旅行是做旅行行业的水电煤,我们把航空,目的地的旅游局、地级市会搭成一个平台,我们把这个服务体系搭起来以后消费者才能在上面玩得更好。”
阿里旅行具有小公司没有且需要的几个优势,第一是流量,这是阿里天生具备的能力。其次是阿里的整个支付体系、交易体系、服务体系。
阿里生态体系丰富,已经涵盖生活购物、金融、影业、音乐、体育、传媒、网络社交、健康等各产业领域,旅游与这些领域有着天然的融合属性。故宫已将文创和出版物搬到其阿里旗舰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阿里影业、动漫等,与像方特这样拥有原创IP的旅游企业也存在无限的合作空间。
平台特质使得旅游行业各个链条和服务都能加入阿里旅行,从跟团游到自由行,从机票火车大交通到目的地小交通,从一价全包到碎片化资源产品,从定制到全程服务,每一个细分都能孵化出IP品牌。最近,阿里旅行与租租车合作的9.9元国际驾照认证件的活动,其目的就是教育消费者,培育国际租车细分市场的IP产品。
今天的旅游,一切都变了。旅游者变了,旅游方式变了,渠道变了,玩法变了。人心在重构,产业在重构,投资在重构,新流量在快速形成和极速迁移。
周正表示,阿里旅行做原创IP的初衷,并不是改变其搭建旅游行业“水电煤”基础设施、打造开放平台的定位,而是起到引导作用。这些原创IP旅游服务未来的供应商,依然是旅行社、航空公司等专业机构。
“ 请长按此处二维码 ”一键关注商业与生活
版权所有,商业与生活
未经授权,转载必究。谢谢!
同步百度百家、今日头条、钛媒体等!&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0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昨天,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经济定调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
娱乐资本论
投资中国网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真实经历:“阿里”等大公司高管做草根创业的几个坑
关注IDC评述网官方微信:idcps-com 新浪微博:
IDC评述网()05月22日报道:本文转载自&二宝真好记&的微博,讲述的作者本人从阿里管理层出来创业后遇到的各种坑。现在随着创业氛围趋热,很多大企业的管理层开始出来再创业,包括之前36氪讨论的类似阿里员工股票套现创业的事情。这种背景的创业者启动时一般是不差钱的,但是肯定有自己&独特的苦恼&,希望本文能给你带去一些帮助。
这篇文章说的是我的个人经历和感受。我认为自己是个偏激的人,对很多事情常有另类的理解。如果想喝大众鸡汤,那么对不起,我没这个本事;如果读起来反胃,那么轻骂一句关掉即可,千万别气坏了。
我创业到现在距离成功和失败都还有一段距离。所以谈不上什么成功感悟,也谈不上什么失败总结。只是过程中的一点小积累。以前总以为自己本事很大,只差一个舞台。感谢投资人和兄弟们的支持,让我拥有了一个自由的舞台。
以前总以为经过大公司中高层的历练,可以出来披荆斩棘了。结果却接连掉入一个又一个的坑。执行力比预期差了很多。而问题恰恰出在自己的身上。
一、关于草根的定义
草根与高大尚是相对的,但无明显界限。为了让下面的字能码下去,我暂时做个简单的草根创业定义:
500万rmb以下的天使投资。
租用低档办公场所,甚至民宅,办公条件简陋。
人数不超过20,平均工资不高。
产品未成形,市场认可度未知。
初看起来大公司高管做草根创业,似乎有点杀鸡用牛刀,大炮打飞鸟的意思。但实际并没那么轻松。接下来我晒以下自己大半年趟过的几个坑。
二、一个自说自话的故事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在阿里工作过6年,走技术路线,P9,相当于管理层的总监级,但比较不上进,很多年没再升级了。以前主要做些技术架构工作。顺手带过几 年小团队,都是20人左右的规模。本来算不得什么高管,更没带过千军万马。但体检单上写着:高管1级。那把自己往上提一提,硬算个高管吧。
接下来说的,全是我个人经历和体会。如果觉得有共鸣,那么我很欣慰。如果觉得图样图森破,那么you can you up。
三、刷简历就是为了再创业&
07年第二次创业败得很惨。选题失败,融资失败,合伙人不睦,转型失败,似乎就没有什么成功的地方。那次打击很大,在家休养了大半年。
合伙人建议我去大公司历练一下,当几年的中高层。然后再出来可能很多事情会更从容。我觉得很有道理。再加上年轻力壮的,总不能老在家猫着吧。后来机缘巧合,去了阿里。
阿里实在太养人了,一不小心呆了6年。再不出来可能一辈子都不想出来了吧。于是一狠心,一年前出来继续占山为王。做了一个叫萝卜兔的产品,免费为猎头和企业HR提供简历。
四、再创业反而遇到新问题
在阿里修炼了6年,这次创业确实有很大不同。上一次产品做出来之后也拿不到投资,甚至都见不到投资人。除了闷头做事真的什么都没考虑过。
这一次视野开阔了不少,开始明白什么叫市场,什么叫生意。早期的融资有点小波折,但基本上仅凭刷脸就拿到了天使。纠结了高大尚的合伙人。租2万块的办公室,员工人数更是比过去扩大了2,3倍。鸟枪换炮的感觉,一切都如预期般美好。
但紧接着问题来了:公司的执行力却连当年都不如。我花了半年的时间,才趟过一个又一个坑。真正的改变发生在认识到一切问题都是我的问题之后。现在公司的执行力逐渐走上正轨了。尽管还有一些小问题,但近期应该不会做大的调整。
五、执行力差的几个坑
1.草根也豪华
我对自己最自信的是带团队的能力,于是先搞搞管理呗。先搞个组织架构,技术部,产品部,运营部,行政部五脏俱全。恨不得一下子奠定公司未来10年的基础。
带个十几二十人小轻松吧,于是玩命找人,一个月内填满办公室。但带来的问题是:部门之间界限分明,衔接的地方一定出问题。然后是演变成互相之间的指责,抱怨。
如果有时空机穿梭回去,我会只成立一个部门。you&create it,&you own it,& you run it。责任心和对市场的感觉想不来都难。先用4,5个月把6,7个人的团队打磨成熟然后再考虑扩展。
2.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在大公司当过管理层的都是人精,都有过所谓的成功经验。我们会认为当年的成功是因为方法对了,而方法用的时间长了会固化为习惯。到后来会有一种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的感觉。
原来我们讲究团队合作,讲究各司其责,讲究流程规范。做网站得有产品经理吧,得有美工吧,得有前端工程师吧,得有后端工程师吧,得有算法工程师吧,每个角色各自需要一个人吧,还好我没有把QA,运维,DBA加进来。
然 后生产的流程变成CEO&产品合伙人&产品经理&UI工程师&技术合伙人&前端工程师&后端工程师。这似乎没什么不对的,大公司里不都是这么做的吗?甚至 有合伙人认为分工还是粗糙,没有专职的QA来控制质量是无法接受的。然后的现象是每一层都有信息的损失,最后好不容易做出来了,却跟最初的想法谬以千里。
这个流程冗长还不算什么,更严重的现象出现了。产品经理不了解市场。工程师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也不知道产品好坏的检验。运营人员不了解产品设计,根本玩不转。大家职责太细,具体工作堆积如山。然后出现了很多创业公司很搞笑的共同现象:
太忙了,没人有空用自家的产品。
我又不是用户,我怎么知道用户怎么想的?
如果重来一遍,我会取消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自己来做产品设计,让前端工程师跟UI合并成一个人,或者让前端跟后端合并成一个人。让UI设计与产品研发并行,先做出来个不好看的版本。产品细节之处只抄袭,不创造。注重产品迭代的频率,而不是单次产出的惊艳。
3.兵不是原来的兵
很 多将军打败仗都会想到一个问题:现在的兵不行啊。过去带特种部队的时候,老子如何如何攻城拔寨;而现在,哎!过去在百度阿里的时候,带得都是最牛学校中的 最好学生,任务说清楚了,等着好收成就行了。而现定盯不紧的地方一定出问题。优秀的团队谁都能带,平庸的教练带美国男篮梦之队一样夺冠。也许先前我们高估 了自己的领导力。
接下来的解法无非两条路:一是换回原来的兵,二是变我们自己。
第一种解法对于草根创业几乎不可能。我原来的下属多数可以去A轮B轮的公司做CTO了。没有任何道理来我这里当创始员工。市场上优秀的人才有多抢手,创业公司用高于大公司50%的薪水一样挖不到。何况草根创业者更掏不起这份钱。
第二种解法改变自己更加可行,但年龄越大,职位越高,改变起来就约痛苦。
4.事儿不是原来的事儿
无乱原来的在大公司地位多么显赫,位置多么重要,对于整个商业体系而言,我们的作用不过是颗螺丝钉。而现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们要考虑的是整个生意。
以前是专业上的大牛,靠着专业能力让员工折服,让所有事情尽在掌控之中。现在至少有50%的事情自己不是很懂,一样的摸石头过河,经常犯错误。
原 来事情是清晰的,定下半年度KPI就沿着这条路做下去好了,一个大部门是不可能随随便便调整方向和打法的。但创业之后情况完全不同,大方向不会变,但打法 确要经常的调整。变化就是成本,变化需要解释,变化就有风险。事情是不可能再回到大公司那个样子,那么需要变化的只能是船长自己。
5.缺少中层
我原来是个团长,师长。现在让我直接带兵干排长的工作,很多不适应。跟员工缺乏共同语言,而且我要谋划更大的局,不要因小失大。只要找到几个好的连长,排长,问题不就解了吗?
这么想没错,但天使阶段就是招不到好的连长,排长。想从现有员工中提拔起来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不好使的。
中层很重要,但雇不到,提不起。怎么破?自己和合伙人向下走几个台阶,成为中层呗。小小的创业公司需要那么多高层做什么?
6.阶段性错位
网上有很多鸡汤,教大家如何做创业供公司的CEO。平心而论,这些理论都没错。错的是他没告诉你做创业公司什么阶段的CEO。天使,A轮,B轮,C轮,上市应该是有不同的做法的。CEO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做相应的调整。
于是早期的时候,我们学着鸡汤。合伙人只需要搞定:人、钱、事就够了。于是我们都浮在上面吹牛逼。举个例子,我们之中一个合伙人认为,他的所有工作就是只需要找到下面的3个总监。然后把团队交给这三个人来带,自己看这这三个人就够了。而我自己也曾经表示赞同。
草根创业的选择合伙人就是因为各自在专业领域擅长。放着会做事的人玩口活,监督不会做事的人做事是不是很搞笑。但我当初就是这么搞笑。
一心学习着怎么当老板,却不知道老板在不同阶段工作内容不同。草根阶段的时候,老板无异于个体户。或者工地上的大工&&砌墙的。员工是小工,在为你和灰搬砖。主要的活还得自己来干。
7.合伙人进入哲学争执
合伙人都是高大尚的身份。但大家文化不同,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当事情进展不顺利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察,有自己的解法。有很多时候,大家找到的问题和解法实际上是相同的。但表述出来很容易上升到理论哲学的环节,这是所谓&高管&的狗屁通病吧。
本来大家说的内容是一致的,却彼此不服气,非要在哲学理论上分个高下。幸亏我的合伙人都是知根知底,有原始的信任。情商又远远超过我,关键时候总能刹得住闸,并给我适当的提醒。
8.CEO抓小放大
当 缺乏中层,员工又不给力的时候。CEO总是忍不住自己冲上去,恨不得自己去消灭很多细节。做着做着,一种优越感油然而生。然后就出现了你们都是错的,只有 我是光荣伟大正确的这种气氛。员工的主动性降低,依赖性增加。然后CEO陷入到UI等小细节里面不能自拔,而生意的本质却很少关注。最后市场不买账,自己 还是坚定的认为原因是未能把那些小细节做好。
六、是教训也是建议
1.位置越高的高管,越不建议做草根创业。可以学学雷军等人直接从A轮,B轮的状态开始。在大公司位置越高,改变自己越难。开会的时候我曾经对合伙人发脾气:如果我做投资,坚决不投你们这种年纪的。而实际上,他们年纪还都比我小一点。
2.找合伙人的时候,不要在乎对方有多大的名头。主要看接下来能不能成为公司中挑大梁干活的人。搞战略有CEO一个人够了,其他合伙人可以给予一定的参谋、建议、提醒,但不建议合伙人主要职责是搞战略。也不要一开始就想着未来的扩展性,集中所有火力活到下一轮再说。
3.不要搞什么组织架构,一个部门承担所有事儿吧。早期合伙人是主力干活的,不要非得给他们带团队。
4.人员前5个月的时候不要超过10人。最好是合伙人当师傅一个带一个,最多一个人不能带超过3个。
5.招聘很重要,但招来的人都是锦上添花的。靠合伙人团队杀出一条血路吧。
6.天使阶段,CEO花一半的精力抬头看路。确保方向的正确性。
7.学习心态,不断反思,承认不足。如果觉得自己连续两个月没犯傻逼,那么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没在做事。第二没在进步。
也许有同行会说:扯这么多犊子原因只有一个:你太嫩了,稍稍换个环境就N多不适应。我还是那句话:you can you up。最好还能教教我。
来源非“idc评述网”的均为授权转载或网友上传的文章,任何人未经原授权方同意,不得复制、转载、摘编等任何方式进行使用,idc评述网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法律责任! 如果文章(含所附图片)涉嫌侵权或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
相关热词搜索:
延伸阅读:
24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里kpi系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