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行姚治宇辞职是真的吗

慈善活动代替行庆
中行麓谷支行更注重社会责任-----三湘都市报数字报刊
第B2版:华声财经·公司
| 标题导航 |
慈善活动代替行庆
中行麓谷支行更注重社会责任
通讯员 许畅
&&&&本报讯&4月2日,是中国银行长沙市麓谷支行本部搬迁正式开业的日子,同时恰逢支行五周年行庆。麓谷支行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决定舍弃常规的庆典仪式,选择低调搬迁,高举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旗帜,在全行发起“爱心助学,放飞梦想”捐资助学活动,向长沙医学院优秀贫困学子捐款元,以一场特殊的“典礼”回馈社会。&&&&据记者了解,麓谷支行成立于日,5年来,该行锐意进取,奋发图强,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华丽变身。目前,麓谷支行核心存款余额超200亿元,比组建时增长了11倍,各项贷款余额达93亿元,是组建时的7倍。2012年实现拨备前利润5.2亿元,成为中行湖南省分行规模最大及效益最佳的二级机构。中行麓谷支行行长姚治宇表示,银行除了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还肩负着社会责任,要在创造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起对员工、消费者和社会的责任,并将这种理念贯穿始终。“你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客户就会为你带来利润,传播口碑,市场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姚治宇如是说。&&&&据记者了解,麓谷支行在五周年行庆之际,支行和全行员工共捐款25万余元,全部用于资助长沙医学院贫困学子,用富有爱心的行动诠释银行对“社会责任”和“关爱社会”的理解。这种慈善活动代替行庆的行为带给市民感动和温暖。&&&&■记者&梁兴&&通讯员&许畅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
& .CN, Geo Info. All Rights生如夏花绚烂――追记中国银行长沙岳麓支行原行长沈卓
日14:24&&&来源:
原标题:生如夏花绚烂
沈卓走了。
总是风风火火的他,因身患白血病医治无效,生命时钟永远停摆在37岁。
“正值人生的黄金时节啊。”沈卓走的那天正值去年盛夏,同事下属、客户单位代表,还有生前部队领导共500多人为他送行。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般绚烂。夏花之美,美在绽放,如同强者的生命,总是充满热情。这位普通的银行基层网点行长,没有呼风唤雨的权位,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让所有与其打过交道的人为他折服。
今年1月,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发出《关于追授沈卓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提出把学习沈卓先进事迹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
“如果管理者都选择坐下,员工就可能躺下了”
沈卓的下属们,亲切地唤他为“卓哥”。
大家印象中的卓哥,不是一个只会口头指挥的领导,而是事事带头、亲力亲为的好大哥。
2002年,沈卓在中行观沙岭分理处担任网点负责人。回忆起共事的那段时光,时任柜员冯怡的脑海里浮现的是泥泞的道路。
“那时候的观沙岭,算是城乡结合部,到处都在修路建房,道路坑坑洼洼,非常难走。为了揽存款,卓哥天天骑着摩托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走家串户,跑遍了周围的商铺和拆迁户。看到他这样辛苦,我们也不好意思闲着。”冯怡现在已是中行湖大支行行长,感同身受,体会到基层管理者的不易。
在沈卓的带动下,观沙岭分理处开业仅4个月,存款就高达7000万元。
由于偏远,员工上下班十分不便。沈卓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只要没有公务,都坚持骑摩托车接送员工上下班。等到网点员工队伍不断壮大,沈卓的摩托车换成了小汽车,他的这台“马自达6”又成了员工们的上下班专用车。
翻开沈卓的遗物,他的工作笔记本上这么写道:“如果管理者都选择坐下,员工就可能躺下了。”每次分配工作任务,沈卓给自己分的总是最多的;能自己扛起来的担子,他绝不摞在员工身上。
中行望城支行行长杨博,沈卓曾经的下属。回忆起承接三叶公交公司硬币清收业务,最多一天点出10万个的“头昏眼花”时光,不禁唏嘘:“卓哥一直陪我们一起清点,而且经常是清点到最晚的一个,清点完之后还要送我们回家。我们还能有什么怨言呢?跟着这样的大哥,大家真心有干劲。”
“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
斯人已逝。沈卓的一言一行,永远留在大家心中。
每当节假日和周末值班,沈卓总是主动参与轮值,把休息和陪伴家人的机会留给下属。同事开车出了状况,或是生活上遇到麻烦,总是第一时间给热心的沈卓打电话求援。
在沈卓的妻子李海燕眼里,丈夫就是大家的“110”,对同事的事、对客户的事,比对他自己的家事还上心。
“他太忙了。我自己开车出了刮擦事故,从来都不找他。”对丈夫还有些嗔怪的李海燕,回忆起生活点滴,眼眶却已湿润。
去年一个冬夜,某客户的女儿突发高烧急需住院,但医院一床难求。六神无主的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打电话求助沈卓。沈卓跑前跑后,通晚没睡总算安排妥当。由于缺人照料,随后几天,沈卓又让自己母亲精心熬制稀饭和补品送往医院看望。这一连串举动,让这位客户连声感叹:“沈卓做人实在,这样的行长值得交。”
中行旺旺支行行长刘荣辉,年纪比沈卓大一点,却一直把这位好兄弟叫卓哥。“军人出身的卓哥,腰杆永远是挺得最直的,最讲感情和义气。他始终认为,做业务和做人一样,把麻烦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只要真诚付出,总会有回报。”
就算是清收硬币这样的累活,沈卓调任中行望城坡支行行长后,将清收范围扩大到龙骧集团、红光、众旺等公交企业,零钞量是三叶公交公司的20倍。
“这项业务看不到多少效益,许多银行网点都不愿服务。卓哥却始终坚信,只要把服务做好了,客户满意了,业务就自然上门了。”刘荣辉告诉记者,正是靠着这种拼命三郎精神和全心全意的服务意识,沈卓把公交企业的工资代发和股本分红等其他业务都揽了过来。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年龄的尺度”
无论在哪个网点,沈卓总能带领员工将业务做大做强,使各种考核排名前列。
2008年底他担任望城坡支行行长后,两年时间内支行存款翻番。2011年他调任岳麓支行行长后,不到两年,支行各项存款从15亿元猛增到30亿元,使网点一跃成为中行全省经营性支行中唯一的大型全功能网点。
“有人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年龄的尺度。热血满腔的沈卓,不仅自己做出了卓越的业绩,还影响、带动了身边的人。”中行河西网点管辖行――麓谷支行行长姚治宇告诉记者,沈卓“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先后走出3名“80后”网点行长、5名机构副职,个个都敢担当,在市场上有拼杀力,是业务发展的中坚。也正是有这批人,才成就了麓谷支行绩效“四连冠”的发展业绩和总行“文明单位”称号。
上文提到的望城支行行长的杨博,带领网点大力发展业务,绩效考核从麓谷支行排名倒数第一,只用一年时间一跃成为首位。张幸曾是沈卓的副手,在接手岳麓支行任行长后,再创存款余额突破50亿元的新纪录。
沈卓的同事们至今还不敢相信,一向身体很好,时刻充满激情和闯劲的他,去年7月12日下午昏倒在办公室里,当晚竟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住院期间,沈卓对战胜病魔始终充满信心,去年7月30日,趁着同事又一次来医院探望的工夫,他还对工作一一作了布置。
不想,这竟成为他生命中最后一次工作会议。次日下午,沈卓因病情严重恶化,再次实施紧急抢救。16时40分,同事们的手机上出现了这样一条信息:“麓谷支行痛失良才,沈卓同志不幸与我们永诀”。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卓哥走好……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一个小创新,年增四千万-----三湘都市报数字报刊
第B7版: 财经·专题
| 标题导航 |
合作、创新,成就大河西品牌银行
一个小创新,年增四千万
通讯员 许畅
&&&&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麓谷支行姚治宇行长接受记者专访。&&&&通讯员&许畅&摄
&&&&“企业开办几年,何时登记,家里有几个小孩,家乡在哪里,原来从事何种职业,干了多久……”这是张宪和长沙河西麓谷一些中小企业主打交道,做贷前调查时常常问的一些问题。&&&&琐碎问题背后反映的是,给中小企业做营销工作的独特与艰难。作为中国银行麓谷支行的中小企业钻石团队负责人,每个月查看一次贷款企业的销售流水,去市场走一走,是张宪必不可少的工作。&&&&■记者&梁兴&&通讯员&许畅&&&&深耕细作,赢得高回报&&&&在中国银行麓谷支行行长姚治宇看来,正是两百多名像张宪一样的员工的齐心协力、奋力拼杀,得以让中行麓谷支行四年实现跨越式发展。&&&&该行组建于2008年3月,是为更好服务于河西经济建设、实行重点地区战略而专门组建的一家省行直属支行。这几年,该行业务范围覆盖整个大河西,并积极与先导区、高新区、岳麓区等政府和区内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合作,为先导区长沙市滨江新城建设投放20个亿、高新区一家公司就投放有8个亿。&&&&2010年上半年,中联重科在一次海外项目融资过程中遇到困难,几家银行都无法解决。中国银行麓谷支行获知信息后,主动上门提供解决办法。最终采取“内保外贷”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1亿欧元海外融资难题,为其海外生产基地建设提供重要支持,从而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产品创新,勇于开拓新路&&&&面对市场上银行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现状,麓谷支行成立由行长挂帅的产品创新小组,针对有关制造类企业的业务需求,重点从三个方面做文章:一是紧跟汇率、利率及资本市场波动创新产品;二是围绕重点客户定制特色产品;三是发挥中行国际化优势与境外兄弟机构联动创新产品。&&&&在姚治宇印象里,麓谷支行下辖银盆岭支行做得特别突出。两年前,银盆岭支行存款规模不到3亿元,年利润仅100多万元。面对困境,该网点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引入某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结算业务;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国际结算业务流程,根据客户需要创设了“保函+买断式保理”产品。为成功推出该产品,该网点负责人带领客户经理昼夜奋战,多次往返省行、长沙县、北京、上海、江苏等地,行程5万多公里,洽谈业务二十多次,最终获得客户和上级行的同时认可。依靠这一新产品,该网点当年创造业务净收入4000多万元,一跃成为赢利能力最强的网点。&&&&抓大促小,提高网点效能&&&&姚治宇坦言,银行管理上不能呆板僵化,一定要注重方法,通过抓大促小的方式,按季实行网点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运用到人、财、物等资源配置,麓谷支行重点支持了一批大网点进一步做大做强。&&&&截至2011年年底,麓谷支行存量贷存比和新增贷存比分别为65.6%和60.2%,均大幅低于系统内兄弟行以及总行下达的计划上限。按照总行的分类要求,麓谷支行分别有2家、3家行被划分为准大、中型全功能型网点,是湖南分行拥有旗舰型网点最多的二级分支行。&&&&链接&&&&多层营销&&拢聚合力&&&&在近年的业务发展中,麓谷支行还积极探索客户营销新模式和新方法,进一步转变营销人员观念,逐步形成了三个层次协同作战的立体营销体系。&&&&第一个层次是高层营销。支行领导既是管理者又是客户经理,牵头开展大客户营销,指导网点拓展业务。通过高层营销,麓谷支行先后与长沙市岳麓区、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中联重科等单位签订全面合作或单项合作协议。特别是在大项目营销拓展中,高层营销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个层次是在公司、个金部门牢固树立“全产品”的理念,实行专业联动营销,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第三个层次是全员营销。麓谷支行通过“谁是支行大功臣”活动,涌现了一大批营销能手和揽存标兵,员工营销理念迅速转变,自主营销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进一步增强。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合作伙伴:
& .CN, Geo Info. All Rights奇迹背后——中国银行长沙麓谷支行强学习促发展走笔
  本报记者 尹虹
  通讯员 戴超锋
  中国银行长沙麓谷支行(以下简称“麓谷支行”),用短短5年创下一连串奇迹:存款规模增长近15倍,贷款规模增长近14倍,年创净收入增长超过20倍,成为湖南中行业务规模最大、经营效益最佳的二级机构。
  奇迹背后有契机。麓谷支行的跨越式发展与大河西先导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相伴相生,摸索出了金融与现代经济融合共进、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奇迹背后更有敢于树立高远目标的激情、勇于开拓创新的干劲。近日,记者在麓谷支行看到,他们不满足现有成绩,又启动了“河西同业看中行”项目,正积极探索“云管理”、“云服务”模式,力争在网络金融领域做出新文章。
  “如果没有学习作基石、作引领,我们不可能走到今天。要想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加强学习。” 麓谷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姚治宇言谈间,流露出干事创业的饱满激情。
  麓谷支行的日益壮大确实与他们高强度、持之以恒、特色鲜明的全员学习密不可分,带给我们诸多启迪:
  领导强学明方向。为了“思想领先,研判问题富有前瞻性”,支行领导班子成员在常规的时政、党建、业务学习外,坚持挤时间“延伸学习”,如每天关注、分析金融业最尖端走向等。支行每年都会提出一个引导发展方向的新目标,如2011年的“续高位增长,建一流支行”、2012年的“规模效益领头羊,率先转型续辉煌,河西同业看中行”——这些目标造就了一个又一个新跨越。
  员工强学增实力。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实力,支行建立了知识管理共享平台、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培训开发体系,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别化培训,并将培训评价与员工的晋升、考核、薪酬等有机结合。大力开展技能练兵,每年定期组织员工统一测试。由于坚持高频率的党团知识、时政学习,员工的政策理论水平大幅提升。
  攻关强学拓市场。支行成立了产品创新小组,坚持以市场新变化、新趋向、新需求为导向,开展学习、钻研、攻关,收获了累累硕果。如中联重科2010年在意大利开展海外融资时遇到困难,几家银行都无法解决,支行产品创新小组主动上门探讨解决办法,最终采取“内保外贷”方式,帮企业解决了海外融资难题。
  互动强学促发展。麓谷支行目前的学习状态可谓渐入佳境。他们开创了跨“界”越“级”的互动式学习法:为促推“河西同业看中行”项目成功实施,聘请了专事“品牌做透做细咨询技术”的资深咨询团队,随时为全体员工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他们还建立了26个微信工作群,搭建起员工共享信息、学习交流、互相监督、解决诉求的新平台,强化了团队和各项业务的精细化管理。
( 8:56:59) ( 9:13:47) ( 15:04:48) ( 13:46:1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