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发展

图书信息/可持续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论
  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第1版 (日)
  平装: 227页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1
  条形码: 1
  尺寸: 20.8 x 14.6 x 1.2 cm
  重量: 299 g
作者简介/可持续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论
  ,女,汉族,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经济学博士,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教育分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旅游管理和旅游经济学研究,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及各类旅游规划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可持续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论
  《可持续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论》提出了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观,是一部关于经济的学术专著,既是对旅游学科理论的必要补充,也是对生态经济理论的应用和发展。现代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满足其精神追求和生态需要的生活方式,生态化是生态文明时代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具体运用。
  《可持续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论》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研究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问题,分析了旅游的功能及运行机制、旅游生态经济关系的构成,并对旅游生态经济效益进行指标设计和评价。指出旅游业的发展应建立在经济、生态双重维度协调统一的空间与政策范围之内,并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提出了旅游产业主体的生态化发展路径选择和模式体系,即国家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和管理立法、区域尺度的旅游产业生态集群的构造以及旅游企业的生态化管理。
目录/可持续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论
  第1章 导论
  1.1 相关文献综述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分析框架
  第2章 对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观的理论认识
  2.1 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
  2.2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概念引入
  2.3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4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可行性论证
  第3章 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态经济学分析
  3.1 旅游生态经济系统及其特性
  3.2 旅游生态经济关系分析
  3.3 旅游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第4章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论的基础
  4.1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内涵
  4.2 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与经济理性的冲突与调和
  4.3 低代价生态成本内生化: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论的基础理论
  第5章 宏观旅游经济制度约束、环境准入的政府督导模式
  5.1 政府督导模式的选择背景
  5.2 政府对旅游产业有效规制的制度安排
  第6章 区域旅游产业生态化集群的布局模式
  6.1 旅游产业生态集群的形成条件分析
  6.2 旅游产业生态集群的机制分析
  6.3 区域旅游产业生态集群的培育
  第7章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的模式选择与设计思路
  7.1 旅游企业生态管理的理论分析
  7.2 住宿业的“绿色饭店”发展模式
  7.3 旅行社的绿色营销
  7.4 旅游景区的循环型旅游景观生态园管理模式
  7.5 旅游交通的“绿色化”——绿色交通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饭店业生态态度和绿色管理行为调查表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04:06:35
贡献光荣榜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您当前的位置:
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发布日期: &&来源:2013年度县处级领导读书调研报告 浏览次数:& 字号:〖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了中心位置,必须贯穿于其他领域建设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要求。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进程中,旅游业以其产业关联度大、资源消耗少的独特优势,成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然而,旅游业的过度开发和对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同样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利于旅游业自身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也必须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将在分析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就如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的发展上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1.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重点是生态技术促进制度和生态保护法制体系。生态文明行为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的行为习惯,包括文明、节约、适度、合理、循环型的生存方式和消费模式。
  2.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坚持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原则,要求人类的发展以保护和尊重自然为前提,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进,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协调是核心,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目标。具体到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深刻认识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建立完备的生态法制和道德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严格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责任追究,加强生态文明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生态意识和文明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三是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通过文化的传播,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和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二)旅游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旅游业的业态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尊重自然法则和传承历史文明为前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而旅游业本身就具有绿色环保、低消耗的行业特点,是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程中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能够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2.旅游业有助于提高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我国自古就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然而,人们在发展工业文明的同时过度追求经济效益,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就是要转变观念,提高人们对生态文明的意识,旅游可以使人们在亲近大自然、陶冶情操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从自然和人文景观中获取知识,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有利于旅游环境的进一步优化。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通过制度的约束限制了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发,恢复了大自然休养生息和自我调节的功能,使得人们在旅游过程中能够领略到更为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一大批新的生态旅游项目也将应运而生,可以有效地化解当前国内旅游市场普遍存在的著名景点游客拥堵的现象,同时,随着人们对于生态文明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也将更加文明,营造出更为舒适的旅游环境。良好的旅游环境能给予旅游者更好的旅游体验,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传统旅游对自然环境资源的依存度较高,一些地方受旅游经济的利益驱动,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盲目开发,许多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的人造景点和过度的游客接待量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已日渐稀少。生态文明建设以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前提,可以有效地促进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保护的基础上有序开发,并通过科学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3.有利于旅游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旅游业虽然是&绿色、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相对较少,但同时,其对资源,尤其是环境资源的要求却较其它产业更高,旅游业要想可持续发展,也必须走转型升级的道路,而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开发、建设、管理旅游资源,保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还大自然以青山绿水,把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转化为旅游资源,为人们提供更多认识自然、体验自然的旅游项目,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认知。只有把生态文明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发展旅游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中,才能实现旅游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的成功经验
  在人类面临生存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的充实。根据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和不应受到损害两大要点,生态旅游被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绿色旅游&和&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
  (一)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实践
  生态旅游发展较好的西方发达国家首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物件从人文景观和城市风光转为&自然景物&,即保持较为原始的大自然,这些自然景物在其国内定位为自然生态系统优良的国家公园,在国外定位为以原始森林为主的优良生态系统,这就使不少发展中国家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非洲野生动物园成为生态旅游热点区域。西方发达国家在生态旅游活动中极为重视保护旅游物件,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掩影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蓬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物件的影响降至最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与人类攸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体系及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让游客在愉怡中增强环境意识,使生态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我国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地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昆明世博会和国家旅游局的&99生态环境旅游&主题活动大幅度推进了中国的生态旅游实践,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目前,在国内,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中甸)、西双版纳、长白山、澜沧江流域、鼎湖山(广东肇庆)、新疆喀纳斯等,生态旅游形式主要包括游览、观赏、养生、科考、探险、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
  (二)国内外生态旅游的经验和做法
  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经验和做法有:
  1.立法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1916年,美国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在英国,1993年就通过了新的《国家公园保护法》,旨在加强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保护。自1992年里约会议以后,日本就制定了《环境基本法》。1923年芬兰颁布了《自然保护法》。
  2.制定发展计划和战略
  美国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适应游客对生态旅游日益增长的需求。澳大利亚斥资1000万澳元,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墨西哥政府制定了&旅游面向21世纪规划&,生态旅游是该规划的重点推介项目。肯尼亚政府制定了许多重要的国家发展策略,其中特别将生态旅游视为重点项目。
  3.进行旅游环保宣传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和倡议,例如英国发起了&绿色旅游业&运动,日本旅游业协会召开多次旨在保护生态的研讨会,并发表了&游客保护地球宣言&。
  4.重视当地人利益
  生态旅游发展较早的国家肯尼亚,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就提出了&野生动物发展与利益分享计划&。菲律宾通过改变传统的捕鱼方式,不仅发展了生态旅游业同时也为当地人提供了替代型的收入来源。
  5.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
  在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许多国家都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不断监测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等手段以达到加强生态旅游区管理的目的。澳大利亚联合旅游部、澳大利亚旅游协会等机构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旅游的指导手册。此外,很多国家都实行经营管理的分离制度,实施许可证制度加强管理。
  三、我市在生态旅游方面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市旅游业受自然资源和地域环境影响,本世纪以前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以主题公园为抓手,我市的旅游业通过&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旅游经济和社会效益快速增长,并且,随着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在生态旅游方面的发展步伐也明显加快。
  (一)发展现状
  1.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深入开展生态功能区保护、土壤污染治理、节能减排、清水蓝天工程等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市民的生态意识进一步提高。今年1月,我市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生态市,成为全国首批地级生态市,并在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在加强环境治理的同时开展美好城乡建设,先后实施了&三河三园&、&八路八口&、&五大特色&等一系列绿化工程,目前建有公园绿地65个,总面积达860公顷,至2012年年底,我市城市绿地率达到了38.6%,绿化覆盖率达42.21%,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际花园城市金奖。现正规划通过市区外围生态绿楔和湿地公园的建设,构建以丘陵、湿地、水网、公园、绿地为基础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2.旅游业发展保持较快增速。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借题发挥&等一系列创新创意手段,凭空打造和深度发掘旅游资源,成功走出了一条旅游开发从&资源依赖&向&文化创新&转变的发展道路,恐龙园、春秋淹城、嬉戏谷、天宁宝塔、天目湖等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旅游景点(区)应运而生。2012年我市旅游总收入突破50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4000万人次,分别达到了2000年的15倍和10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列苏南地区第一、全省第二,旅游经济总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四,旅游业已成为我市的一大支柱产业,并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3.生态旅游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为丰富我市的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我市在对传统旅游项目提档升级的同时注重生态旅游项目开发。2011年,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成为首批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并被选定为全国4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试评单位之一。今年开工建设的规划面积27.8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80亿元的东方盐湖城将道教文化与休憩养生融为一体,建成后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山水养生旅游度假景区。以武进西太湖、太湖湾,新北齐梁故里,溧阳天目湖、北山(瓦屋山、曹山)乡,金坛长荡湖乡、茅山为代表的乡村旅游集聚区,和以红梅公园、紫荆公园为代表的城市园林赏花游等一系列休闲旅游产品正逐步成为我市旅游业的新亮点,旅游市场的发展正从传统的&观光游&向&生态养生&和&休闲游&转变。
  (二)存在问题
  1.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旅游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兴起的新型旅游形式,尤其是国内有关这方面的实践还较少,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还存在误区,许多人把生态旅游等同于自然旅游,没有真正的把旅游和对自然的认识、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还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旅游习惯,生态意识的高低决定生态旅游的成败,这方面的认识不提高就会对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带来影响。
  2.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的定义虽然以自然景观为主要对象,然而人类在与自然共处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遗迹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是生态旅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文化遗迹是对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传承,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我市在历史文化、名人文化、古运河文化、近现代工业文明等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上还要进一步加强。
  3.生态旅游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生态旅游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距离生态文明的标准和百姓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大气和水环境等方面的治理依然任重道远。同时,在社会环境方面,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激励机制、管理体制还没有真正建立,生态旅游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
  四、对发展我市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
  1.牢固树立生态发展的科学理念。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旅游产品,一种旅游形式,而是一项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因此,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各方关系至关重要。一是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经济对整个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过度的开发和片面追求当前利益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极大破坏,损害了长远利益。因此,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既要立足当前,更要注重长远,要摒弃狭隘的政绩观,在保障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二是要处理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旅游资源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旅游产品,在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上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位的理念,坚持保护性开发,开发的目的、范围、程度,乃至采用的技术手段都要有利于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尚不具备开发条件的不得盲目开发,保护措施不到位的项目必须落实到位。三是要处理好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质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发展过程中要紧扣质量目标,从景点开发、交通组织、配套设施等方面做好旅游产品的整体设计,立足于打造精品。要加强对旅游资源的评估工作,通过评估确定开发方向,并根据项目的成熟度有序开发,避免因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导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2.健全生态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并且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和各项制度的落实加以保障。一是要建立综合管理体制。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各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致力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并加强地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发展改革、旅游、规划、财政、环保等部门要加快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度及标准,旅游、园林、文化、农业等部门结合行业特点加强对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的组织和指导工作。二是要强化生态保护机制。要严格按照《常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确定的我市生态功能区划要求进行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旅游开发,同时建立和完善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加大生态功能区内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开展生态补偿标准核算研究并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三是要严格环境评价机制。要加快研究制定符合生态旅游发展的环境评价标准体系,对新建旅游项目严格按标准进行审批,避免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有效地控制旅游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已建成的旅游项目也要参照标准要求逐步改进,以适应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
  3.加快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国家环保部制定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45%以上景点建成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要求,我市要进一步加快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这既是建设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的需要,也是保证我市旅游业持续较快发展的需要。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一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因地制宜本身就体现了尊重环境的理念和要求,各地区要结合区域的特点和优势,发展适合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走特色化发展道路,避免一拥而上地搞一些形式雷同、短期见效快而不利于长期发展的项目,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要着力提升项目内涵。提升内涵关键要在文化上下功夫,包括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一方面,要深度挖掘我市的历史文化遗存,结合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加快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古运河旅游观光带、古村古镇传统水乡文化等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在旅游项目中融入生态文化的元素,通过旅游宣传和普及自然知识和环境保护知识。三是要推广运用绿色技术。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在旅游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处理、旅游承载力的测算等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与参与,绿色技术是高新技术的代表,负载着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关系,可以防止和治理污染,改善生态,是解决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对高新技术应用的资金投入,广泛运用绿色技术。四是要鼓励多元化投入。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要在政府的主导下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的共同参与,推行经营和管理的分离制度,政府主要加强对项目的许可审批和监管,并对于发展前景好、前期投入大而短期收益小的项目给与相应的政策或资金扶持,提高企业的积极性和生态开发的主动性,同时,也要引导企业投入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旅游的公众意识。生态旅游不仅仅体现在对旅游景区的生态要求,更重要的是旅游开发经营者、旅游者和旅游点社区居民生态意识的提高,一方面要求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运用生态学原理来规划生态旅游区,设计旅游活动,建设旅游设施,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与教育职责;另一方面,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自觉遵守行为规范,保护生态环境,主动践行&绿色交通&、&绿色消费&,并通过对生态旅游的积极体验,获取生态和文化知识,提高对保护人类发展环境的责任感;对当地社区居民来说,要通过加强与生态旅游相关保护与利用能力的培养,树立生态保护有利于提高社区的集体与个体长远收益的观念,积极参与社区生态维护。因此,政府要加强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向旅游经营者、旅游者等宣传生态环境知识,倡导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改变他们传统的生态观念,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下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版权所有: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州市社会科学院
联系邮箱: 联系电话:0
技术支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毕业于医学院校,在医院工作,有相对丰富的护理经验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中国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及其具体措施
下载积分:1500
内容提示:论中国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及其具体措施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11|
上传日期: 17:49:40|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中国旅游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及其具体措施
官方公共微信丰富文化内涵是 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_网易新闻
丰富文化内涵是 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丰富文化内涵是 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现代生活方式的逐步趋同走势,以及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竞争,使特色化的民俗旅游产品备受游客青睐。201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袁家村景区7天共接待游客88.5万人次,马嵬驿接待113.9万人次,两个民俗文化旅游村游客量远超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旅游人数,这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凸显出民俗文化旅游的巨大潜力。在西安市周边,大量的民俗资源被开发利用。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展现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另外一个现实:民俗作为一种生活、生产文化,逐渐被物化为一堆了无生机的建筑,被设计成为千篇一律的仪式,导致民俗文化精神内核的丧失。因此,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需要进一步理解民俗旅游内涵,对“民俗”及“民俗旅游”的阐释应该得到重视。第一,民俗是民俗旅游赖以存在的基础。民俗包括以口头文学、民间歌舞、民间音乐以及民间技艺为表现形式的游艺民俗以节日活动为展现的信仰民俗以及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人类生存民俗三个方面的内容。我国幅员辽阔,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旅游者对异域民俗所产生的强烈兴趣和好奇,是民俗旅游得以存在和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民俗活动是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化石”,它承传着群众生产生活的文化智慧。旅游者在民俗旅游活动中,可以观赏、参与、体验当地民众的游艺民俗传承、信仰民俗传承和生产民俗与民生民俗传承,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当地民众的现实生活当中。以当地居民为载体的民俗活动具有独特性、文化性和参与性,形成了民俗旅游的强大吸引力。同时,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乡愁”式的文化体验使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民俗旅游奠定了发展之基。第二,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体验文化情调,而且是真实的高层次文化体验。这种高层次的文化体验需要来自规划者、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三方的共同配合和协作。旅游规划者通过建筑、环境和装饰等硬件来营造展现民俗的文化氛围;当地居民作为活动载体来本色展现民俗;游客需要尊重并理解民俗文化,并充分融入民俗活动当中。三方共同协作的民俗旅游活动,能够保证民俗文化开发、展现和体验的一致性,游客才能获取真实的高层次文化体验。关中民俗文化村——袁家村是一个民俗旅游开发的成功典例。袁家村在开发规划中保留了关中地区村落原有的自然风貌,以村落的自然形态为民俗文化展现环境,以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为旅游内容,以寻找乡愁记忆为营销口号,实现了关中民俗文化从开发到市场,从规划者到旅游者之间的无缝对接。正是这种来自规划者对文化的重视和挖掘,当地居民对民俗文化的本色展现,还有旅游者对原汁原味民风民俗文化的“本性追求”才成就了袁家村对民俗旅游这种高层次文化活动的完美呈现。第三,民俗旅游兼具经济和文化属性。经济是民俗旅游的“外壳”,而文化是民俗旅游的内涵。旅游活动是一种商品化的文化过程。民俗资源被旅游企业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民俗是一种吸引游客的文化因素,可以作为商品提供给游客。商品化可以获取经济效益,民俗文化才能得到保护和传承。但是,在旅游开发中需要把握商品化的“度”,不能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文化内涵。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民俗旅游是民俗文化传播的载体和使者。民俗旅游同时注重民俗的文化属性和旅游的经济属性,才能有效地传播和推广民俗文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乡村都打出了民俗旅游这张牌,走上了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道路。但从实效来看,民俗旅游的“文化”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流于形式,缺乏对其精神解读,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舍本逐末,民俗丧失文化“本真性”。简单堆砌反映民俗的物质载体,随意改动民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甚至刻意“制造”民俗,这些在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屡见不鲜的行为,事实上严重背离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从表面上看,这些做法有利于游客更加直观的认知民俗,但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做法只是让游客看到了民俗文化的表象,无法领会到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第二,过分表演,文化完全商业化。在一些民俗旅游景点,一些比较正式的节庆民俗和婚俗、礼俗甚至祭祀风俗,被搬上舞台,天天演出,以满足游客了解当地民俗的愿望。民俗文化展现的主要载体是人,并不是高科技的舞台和精心设计的剧目。当市场演出取代了日常生活,民俗便缺失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第三,迎合游客,民俗被严重污染。为迎合游客寻求刺激和猎奇的心理,有些民俗旅游景点将神鬼地狱等东西视为民俗,并修建龙宫、阴曹地府等景点,用现代科技制造出一些血腥和恐怖场面,以刺激游客。这些伪民俗不但亵渎了真正的民俗,而且容易误导游客对民俗文化的理解。有些景点为了吸引游客,在民俗表演过程中加入色情和暴力等成分,对民俗地的社会风气和民俗文化本身造成了极大的污染。第四,粗放开发,民俗文化缺乏深度挖掘。当前许多民俗文化旅游景点缺少从整体空间展现民俗文化的思路,注重局部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忽视整体民俗环境的开发。民俗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深层次的发掘整理,形不成流动着民俗文化情愫的旅游景观体系,导致民俗旅游活动依然处于低端的餐饮、住宿和景点游玩层次。民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民俗旅游应以文化为核心,产品创新为动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一是要科学规划,尽量保持民俗的文化场域。民族民俗旅游有其自身的时空维度和文化场域,离开民族生境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无生命力的文化。要保持民族民俗旅游的生命力,就应该在原生态的民俗生活中挖掘出富有特色的、可供观赏的民族文化资源,经过民俗文化载体 (当地群众)、规划者、民俗文化表演者及游客的共同参与开发,进而形成名牌旅游产品。只要能够合理、有效地维系民俗旅游的时空维度和文化场域,民族民俗文化就不会发生急剧变迁,并有可能朝着自然变迁方向发展,进而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二是要深入挖掘,持续创新民俗旅游产品。迪士尼乐园自1955年创建以来,为何长期在娱乐业立于不败之地,其成功的秘诀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创新是延长景区生命周期的条件,精细是保证旅游产品质量的态度。中国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持续创新并精心设计文化旅游产品,是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三是要持续发展,遵循经济规律和文化法则。置文化内涵于不顾的随心所欲、粗制滥造,实际上违反了商品化原则,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也不可能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而不考虑经济效益的民俗旅游,并不符合经济规律,文化也难以得到保护、传承和持续发展。民俗旅游兼具经济和文化属性,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应遵循经济规律和文化法则。
(原标题:丰富文化内涵是 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本文来源:西安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