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投资粮食烘干机仓储,烘干能力不足会造成什么影响

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转型时期。与“十五”期间主要建设储备粮库相比,“十一五”期间在粮食现代物流设施、仓储烘干设施、储备油罐建设以及仓房维修改造、农户科学储粮装具配置等方面有了明显突破。中央投资逐年增加,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积极性大大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国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修改造共投入资金约800亿元,其中中央补助投资约100亿元,有力地推进了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
  一、着力解决粮食跨省运输瓶颈
  全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发布实施并从2007年开始安排专项补助投资后,我国粮食物流现代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国家先后为东北地区流出、黄淮海地区流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流出、京津地区流入、华东地区流入、华南地区流入等六大粮食物流通道的268个项目安排中央补助投资共14.93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约389亿元,各主要跨省粮食流通通道重要物流节点上陆续建设了一批以大连北良港、上海外高桥粮食物流中心、舟山国际粮油集散中心等为代表的适应“四散化”流通的重大项目,西部地区的陕西、甘肃、新疆等地也积极启动了一些主要节点项目,初步形成了大连、锦州、营口、天津、日照、上海、舟山、福州、厦门等沿海和重庆、宜昌、武汉、九江、南京、江阴、杭州、东莞、长沙、西安等沿江(河)与内陆城市等一批重要粮食物流节点,东北地区粮食铁路战略装车点建设也已初见端倪,六大粮食跨省流通通道得到加强,全国粮食物流效率、机械化程度均有明显提高。
  二、启动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减少农户储粮损失
  2007年国家安排补助资金在辽宁、山东、四川三省进行试点,2009年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2010年正式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三年共安排中央补助投资7.06亿元,为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农户新型小粮仓约200万个,带动地方配套和农户自筹资金约16.6亿元。专项实施已经配置的200万套储粮装具可存储粮食约79亿斤,按平均减损6.5%测算,每年减少储粮损失5.1亿斤,可为农户增收4.8亿元。新型小粮仓减损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深受农民和各级政府的欢迎。农民普遍反映,新型粮仓改变了传统储粮方式,推广了科学储粮技术,减少了农户储粮损失,称该项目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惠民工程”。
  三、进一步改善粮油仓储设施条件
  为保证粮食生产和收储需要,解决主产区仓储能力不足问题,2008年四季度以来,随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国家及时加大对粮油仓储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先后安排黑龙江地区粮食仓储及烘干设施建设专项、新增中央投资粮油存储设施及粮食烘干设备专项和1500万吨储备仓容、175万吨储备油罐项目建设,累计安排中央补助投资56.3亿元,共带动地方和企业投资207亿元。这是继三批国债投资储备粮库项目之后最集中的一次粮油仓储设施建设,共建设储备仓容2450万吨,储备油罐485万吨,烘干能力约1200万吨。项目重点安排在东北、黄淮海和长江流域粮食主产区,其中一半以上安排给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直属库,极大地增强了中央和地方粮油储备能力,特别是食用植物油储备能力。同时,为确保地方粮食安全,各地也加大了粮油仓储设施投入力度,如浙江、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以及新疆、甘肃等西部地区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推进省级储备粮库和市县中心粮库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地方粮食储备仓储设施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四、初步建立粮食仓房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
  从2006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补助资金用于引导和扶持主产区执行中央政策性粮食收储任务库点的仓房维修改造,补助资金也从2006年的1.26亿元逐年提高到2010年的4亿元;北京、天津、广东、云南、贵州、甘肃等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在未落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情况下,也不等不靠,通过建立地方财政维修改造专项补助资金,积极引导和扶持基层粮食收储库点的仓房维修改造。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共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2.46亿元,带动地方财政和企业投资约50亿元,维修改造基层收纳库仓容1亿吨以上,有力地保证了主产区基层粮食收储能力。
  五、加大粮食仓储设施灾后应急维修和重建力度
  “十一五”期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特大灾害不断,为尽快恢复灾损粮食仓储设施,保证灾区粮油供应安全,国家及时安排部署灾后应急维修工作,共安排中央补助资金5.72亿元。其中,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中央财政及时安排四川灾区收储仓房应急维修资金1.5亿元,安排粮食烘干和收购设备购置投资2200万元。2010年吉林、江西等13个省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后,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补助资金4亿元用于对汛灾损失粮食仓房的维修改造。另外,根据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地震及舟曲泥石流灾后粮食流通设施重建规划,国家已落实灾后重建资金6亿多元,用于四川、陕西、甘肃、青海等省粮食流通设施实施灾后重建。
  经过“十一五”的建设和发展,全国粮食收储、烘干和物流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项目省区部分农户储粮条件得到改善,为稳定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促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9年底,全国粮食仓储企业有效仓容3.24亿吨、油罐罐容1178万吨、粮食烘干能力1亿吨。与2005年底相比,有效仓容增加25%,油罐罐容增加145%,烘干能力增加48%。全国散粮中转设施接收能力从2005年底的3.1万吨/小时增加到2009年底的4.8万吨/小时,增幅达55%。加上在建的1500万吨仓容、175万吨油罐和粮食现代物流项目的规模,到2010年底,全国有效仓容达3.5亿吨,油罐罐容1560万吨。全国粮库有效仓容、油罐罐容总规模以及烘干能力基本满足粮油储备需要。**市农机局关于粮食干燥与储存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落实上级重要批示精神,掌握了解我市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产后处理情况,研究解决粮食干燥与储存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市农机局组织4名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2个调研组,对我市5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部分农机大户等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我市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市概况
**市位于鲁中腹地,泰沂山脉中段,西靠东岳泰山,南接邹鲁圣乡,北邻三齐旧壤。**是人口大市、农业大市,总人口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4.3万人;总土地面积1946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耕地面积106万亩,辖21个乡镇、街道、917个行政村,粮食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市地处北温带,属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2℃,极端最低气温-15℃,极端最高气温38.4℃.无霜期年平均195天,最多211天,最少170天。作物生长期245.9天,0℃以上的持续期284.1天.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年平均降水量715.2毫米,年最少降水量422.1毫米。年平均日照2327.3小时,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506.8焦/平方厘米。
二、粮食生产概况
1、全市粮食生产面积与产量。
**市耕地面积106万亩,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1万亩,总产43.4万吨,平均单产596.8公斤,其中小麦 面积50.7万亩,总产20.3万吨,玉米面积50.3万亩,总产23.1万吨。
2、规模经营现状与生产能力。
经调查,全市有两家农机合作社有承包和流转土地,面积为2560亩。
3、粮食干燥与储存现状。
农民一直采用沿袭了几千年的自然晾晒方式,至今我市内没有一台谷物烘干机,特别是种粮大户的粮食晾晒场地缺少问题比较突出。针对此问题,结合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精神,近期**市农机局组织人员对全市农机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及部分农民的粮食晾晒方式、地点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表明:晒在自家平台的占5%,晒在田间、房前的占15%,晒在操场、运动场、农贸市场等空地的占10%,晒在公路边的占70%,专用的晒谷场几乎没有。综上分析,粮食干燥与储存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延迟收获。让粮食在农田得到充分的自然晾晒后,到达干燥目的,然后再进行收获储存。据调查,这种方法前提是天气良好,无阴雨天气;二是占用道路或借用厂企场院等为晒场,在晴好天气翻晒粮食;三是收获后直接出售给粮贩或粮食加工企业。
4、利害分析。
①、晒粮。由于缺少专门的晾晒场地,平整而干净的公路成了主要晾晒的好地方,特别是一些种粮大户把粮食晾晒在公路边上的非常普遍,但这一方式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公路晒粮妨碍交通。车轮辗过粮食会溅起零星粮粒,容易给快速行驶车辆造成车轮打滑,尤其是刹车时,使车辆速度很难控制,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二是公路晒粮降低粮食品质。在公路上晒粮,路面沙石很多,再加上汽车排放的尾气,使粮食混杂大量的沙尘、有毒物质,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粮食品质;遇到阴天下雨时,根本无法晾晒,眼睁睁地看着粮食霉变。三是公路晒粮粮食损失大。晒在公路上,来回穿梭的各种交通工具,会把粮食挤压入公路两侧的排水沟内或黏在各种车辆的轮胎内被带走,造成粮食损失。从调查情况看,普通农户的晾晒没什么问题,遇上阴雨天,放置在宽敞的地面通风干燥,发霉概率低。而种粮大户则不同,由于粮食晾晒场地缺少,一旦遇到阴雨连绵,没有足够的场地和通风处,就会引起粮食变质。
延迟收获易造成倒伏、自然落粒等损失;而粮贩或粮食加工企业直接收购达不到含水标准的谷物,不同程度造成谷物霉变。
②、储存。由于农机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及普通农户没有专门的粮食储存设施,使用传统的储存方式,每年由于霉变,造成大量粮食损失;再由于传统储存方法会引来很多老鼠,老鼠的啃咬和搬运也造成很多粮食损失。
三、调查的情况:
为开展好粮食干燥与储存情况专题调研,**市农机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安排专人进乡入户,认真开展对52个农机合作社和部分农机大户进行了调查。
1、**市喜耕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承包流转面积2000亩,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专用晾晒场地1500平方米,无粮食烘干设备。收获后采取人工自然晾晒,小麦产量800吨,自然干燥800吨,储存能力260吨,还有540吨小麦得不到有效储存,每年损失3吨;玉米产量1000吨,自然干燥1000吨,每年损失2吨。
2、**市楼德大伟农机专业合作社:土地承包流转面积560亩,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无专用晾晒场地,无粮食烘干设备。收获后采取人工自然晾晒,小麦产量340吨,自然干燥340吨,储存能力10吨,还有330吨小麦卖给面粉厂,每年损失0.7吨;玉米产量360吨,自然干燥360吨,无储存能力,直接卖给饲料厂。
四、粮食机械烘干的需求趋势
农机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农机大户、种植大户及普通农户普遍反映,因缺少晾晒场地和仓储设备,每年霉掉的和被老鼠吃掉的粮食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0。我市干燥粮食的主要方法是自然干燥。但随着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需求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粮食干燥和储存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大力推进,粮食生产进一步向规模大户发展,种粮大户对粮食烘干机械化需求越来越迫切。
五、粮食干燥与储存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因种粮大户一般多为经济条件不宽余,经营水平普遍不高,而且种粮的经济效益低下,加上粮食烘干经营投资大,因此,种粮大户的购买力达不到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化的能力。
2、全市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52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合作社不多,大部分合作社是服务型的,只有极少数合作社进行了土地流转和承包,因此投资烘干机械的难度也很大。
3、投资大收益小。开展粮食机械烘干经营,配备一台烘干机,除去国家补贴也需要几十万元的投资,而使用烘干设备后,农民收获的粮食成本就得增加0.1-0.2元/斤,更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4、天气变化的不确定因素。机械烘干粮食的作业量和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天气的变化。如果在收割季节天气晴好,种粮户适当延迟收割时间,粮食的含水率基本能达到收购标准,烘干的作业量将大幅减少,烘干机组的作用和效益也明显下降。因此,天气变化的不确定因素,是影响投资烘干机械的重要原因。
六、对策与建议
1、大力培育粮食烘干经营主体
①、以粮食储备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为主体,鼓励和支持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化。
②、根据粮食作物的分布和地理位置特性,建立区域性粮食储备收购中心,实行粮食订单生产和订单收购,切实解决普通农户、种粮大户的后顾之忧。
③、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其他社会资本、工商资本投资经营粮食烘干机械。
④、近期主要发展小型移动型粮食烘干机械,让这些机械走街串巷为普通农户、种粮大户或其他生产经营组织进行粮食烘干。
1、建立粮食烘干政策保障体系
①、加大烘干机械及其配套设施的补贴力度。并且建议将配套设备设施的投资也列入补贴范围。
②、增设烘干作业环节补贴。粮食烘干作业成本高,因此,建议增加机械烘干作业环节补贴。
③、切实解决农机经营用地问题。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按照生产经营与生活分离的要求,把农机经营用地和农机具仓储列入规划中。
④、建立农机金融支持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了政府可采用贴息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向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供贷款,而我市却没有农业机械贷款业务,农民购置农机多通过民间高息借款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建议金融部门尽快出台农机贷款业务。
⑤、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流转政策应当对种粮大户实行倾斜,提高种粮大户的积极性。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应当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农作物布局中,实施连片流转,以村为单位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大力推行订单式生产,为粮食烘干机械化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市农业机械管理局
该篇范文(全文共有3539个字)可完全免费阅读或下载全文。香当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每一篇范文均为原创WORD文档,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阅读与下载全文:
点此阅读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点此下载该doc格式WORD文档全文
上篇:下篇:
今日新增会员:5
今日新增文档:1
本站热门范文推荐
香当网常见帮助政策性收储主体有效仓容和烘干能力不足
时间: 8:32:03
&&&& &&&& &&&& &&&&&&&&&&&&2015年金华公务员热点时评粮食连年丰收背后的储粮安全之忧金华华图黑龙江、吉林两省连年粮食大丰收,因粮食市场价格持续低迷、产销倒挂、外销和加工需求不足等影响,两地均出现历史最大库存量,政策性收储主体有效仓容和烘干能力不足,导致储粮安全形势渐趋紧张。业内人士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在粮食促销外调、构建新型粮食收储体系、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确保东北地区多产粮、多收粮、多储粮、多调粮,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人“饭碗”内“东北粮”多作为中国传统的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潜力逐年释放,在中国人的“饭碗”中“东北粮”的比例逐年增加。我国粮食生产由“湖广熟,天下足”的“南粮北调”格局发展到目前的“北粮南运”。作为中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粮食主产区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13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粮食总产达到2904.74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的二成以上。东北四省区粮食总产量在全国比重从2003年的17.7%提高到2012年的23.2%,2013年的比重更是达到了24.1%,成为全国粮食增长最快、贡献最大的区域,其中玉米是该地区面积和产量增长最快的品种,同时也成为国内第一大粮食品种。&&&&&&&&&&&&&&&&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五分之一,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左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也是对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为确保粮食安全,中国不断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农业新增补贴不断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粮油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也不断增加,针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项目不断出台,东北粮食主产区成为主要受益者之一。“近百年来,吉林省年平均气温上升了2摄氏度。”吉林省气象专家秦元明说。气候变暖能促使作物生长季积温增加、适宜播种期提前、晚熟及中晚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低温冷害频率减少,东北地区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种植范围明显北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大幅增长。据了解,黑龙江省粮食播种面积由十年前的14470.1万亩增长到2013年的20913.1万亩,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也由6468万亩增加到7821万亩。“吉林省的可开垦后备耕地资源约占目前耕地的3%,特别是西部地区有200多万亩&&&&土地从未耕种过。”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说。由“湖广熟,天下足”的“南粮北调”格局到“北粮南运”,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地域呈现由南往北的发展趋势。“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拥有肥沃的黑土地和大量的后备土地资源,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以新品种和新技术为支撑的科技革命为黑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水稻、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极大提升了粮食产量。”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玉米分会副秘书长刘笑然说。据了解,我国粮食生产自2004年以来已经实现“十连增”,而全国91%粮食增量、75%的粮食产量、80%以上的商品粮、90%以上的调出量来自13个主产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等北方省的增粮作用尤为明显,如今东北地区已经成为粳稻、玉米等商品粮的供应地,东北的粮食外调量占到全国的60%以上。”刘笑然说。“中国目前粮食调出省(区)只有5个,而东北地区占3个。”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说。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安徽、江西是中国粮食调出省(区),东北地区已经成为中国粮食的“蓄水池”、“稳压器”,“东北熟,天下足”已经悄然成为共识。为支持“北粮南运”,去年国家出台政策,东北三省之外的其他28个省份到东北地区采购粳稻和玉米,运回本省销售、加工或转为储备的,财政给予每吨140元一次性费用补贴。“去年12月份政策出台后,当月铁路外运就达33亿斤,比上年同月增长一倍以上。”吉林省粮食局局长韩福春说。“东北地区粮食年流出量占全国粮食跨省区物流量的近一半,东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大粮食流出地。”刘笑然说。库存创新高储粮安全堪忧吉林、黑龙江两省粮食库存总量创历史新高,因国际粮价较低、国内市场需求不旺,政策性收储主体有效仓容和烘干能力不足,导致&&&&&&&&&&&&&&&&储粮安全形势渐趋紧张。&&&&&&&&金华华图:金华市八一北街118号汇金国际商务中心15楼义乌华图:义乌市丹溪北路18号雪峰银座14楼室(编辑:金华华图)&&&&&&&&&&&&&&&& &&&&粮食问题调查:仓储能力不足威胁粮食安全
您的位置: >>
粮食问题调查:仓储能力不足威胁粮食安全
中国网 | 时间:
 | 文章来源: 中央电视台
“这一下损失多少钱?”
“损失两三万呢。”
在记者在十年前拍摄到的画面,时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副局长张广勤表示,粮食主产区仓储能力不足,已经严重影响了粮食质量,威胁到粮食安全,遗憾的是十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资料)时任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副局长张广勤:“我们这个国家的商品粮的基地它体现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我们生产出来的粮食,90%左右要成为商品,要进入大的市场区进行流通,现在看来我们仓储能力,除了保存我们下一个生产年度的所用的种子外,基本上不具备仓储的能力,只能露天堆放,烘干的能力也只能是烘干种子,也不具备烘干商品粮的能力。”
今年5月下旬,又到了插秧的时节,梅桂清不断地将秧苗撒向田里,她告诉记者,直到现在她还忘不了那些发霉的粮食。
明明有储备能力为什么粮库空空?
在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的建三江垦区,因为基础设施落后,好不容易打下来的粮食没地方晾晒,更没有地方储存,农民只能眼睁睁看着堆积的粮食受潮发霉,没法卖出去,粮食储存能力不足,不仅让种粮农民遭受损失,也会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我们接下来就到当地的国有粮库去看看他们的储存条件。
这是10年前记者在哈尔滨市香坊粮库拍到的画面。
记者:“这些粮食都卖了吗?”
农民A:“家里还多着呢。”
记者:“家里还有多少?”
农民A:“4万多斤。”
农民B:“这粮食都想卖给国家。”
农民C:“如果我们不往这儿送粮的话,我们那里卖3毛钱一斤,我们就白种了。”
10年前时任哈尔滨香坊粮库主任孙政家对此非常感慨。
“农民是不管早晚,非得给你送来不可。”
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是谁看了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我们的粮食非常充足,我们粮库里的粮食堆积如山,那么果真如此吗?十年之后的今天,记者再次来到了哈尔滨香坊粮库,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与十年前大不一样,首先闯进我们视线的是粮食专用线旁已经破烂不堪的路基。
“每一年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这部分资金怎么来筹措的?”
主任:“近十年多一点没有投入,国家和政府没有投入。”
哈尔滨香坊粮库是一个国有粮库,按照有关规定,香坊粮库作为粮食骨干库,主要的职能就是替地方政府行使粮食调控职能和粮食储备职能。
记者:“你们调控的这种职能能不能承担起来?”
主任:“目前就看库存的量承担不起来。”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香坊粮库是当地最好的粮库,它的仓储能力为45万吨,也就是说这个粮库应该有一半以上的粮食是用于地方政府进行粮食调控和承担粮食储备任务的,那么香坊粮库实际的储备又是多少呢?
主任:“现在储量,哈尔滨地方储量仅1.1万吨。”
记者:“这一万一千吨粮食是什么概念?”
主任:“这一万一千吨粮食是政府为了应急,怕出现危机的时候,是供应市民菜,主要是奔着菜去的,它是属于大豆,解决豆制品、解决豆油加工。”
记者:“小麦、大米你们这个粮库有没有?”
主任:“没有,这个储备都没有。”
记者:“一旦出现特殊的情况怎么办呢?”
主任:“这个就不好说了。”
        2           
相 关 新 闻
[  ] [  ] [ 
 ] [  ]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络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中国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利。
*中国网新闻留言板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中国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中国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留言板管理员反映。
*参与本留言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010- 举报邮箱:jubao@
| 法律顾问: |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电话: 86-10-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粮食烘干塔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