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一款符合90后使用让习惯符合标准的租房app

打开微信“扫一扫”,将本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快给朋友分享吧!
小U妹文章推荐
Ctrl+Enter
Ctrl+Enter
您将要删除您的大作
在她入驻到UI中国的日子里
总共吸引了47位设计师的驻足流连
总共收获了0位设计师的由衷赞赏
总共获得了0位设计师的悉心珍藏
总共引起了0位设计师的深入讨论
依然要删除吗?推荐到广播
273375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刘魁玖室内设计)
(斐乐生活)
(泰小勒 Taylor)
第三方登录:学生党大不同?年轻人的移动App使用习惯-图翼网() - 优秀UI设计师互动平台
学生党大不同?年轻人的移动App使用习惯
& 考拉产品观察&&/&&05-01&&/&&&原作者: 简书
UI设计交流新群:&&电商设计群:8083755
注:文中所涉报告来自网络公开发布,可在我的微信订阅号查阅报告。或向我发送你的App截屏共同交流。最近在网上结识一个在校大学生(对,就是那个放春假的北京高校),相谈甚欢。他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发给我一组他的手机App截图,让我觉得颇有意思,经过他的同意我把他的前两屏应用截图如下:前两屏App截图首先是在底部Dock栏位置放着“设置”和三个效率类App,其次是首屏满满的学习类应用,次屏更是放满了各种工具和效率应用。我深深得觉得,这可能是个不走寻常路的同学,甚至在前两屏没有发现微信和电话。但是转念又一想,也许学生使用的互联网产品,真的与象牙塔外有所不同呢?毕竟,曾经FTP、BBS和校内网也是校园网内的超级明星,在校园外却不温不火。百度的说法于是我花时间查了些资料,研究学生党的移动应用使用情况有什么特别之处。百度在年初发布了《百度移动趋势报告2015贺岁版》,其中重点提到了00后的移动互联网使用习惯。00后目前的年龄是5至15岁,去除手机使用相对较少的小学生,大部分用户会掉落在中学生的区间(大学生我们后面再提)。百度的研究揭示了下面这样一幅图。00后各类App使用习惯与大盘平均水平的对比横轴是各类App的使用时长,纵轴是使用率,横纵轴的中心位置都代表大盘平均水平。这个图表示,如果某类应用离中心位置越远,说明学生党在这类应用上的使用习惯与大盘差别越大。所以我们很容易筛选出两类特别的应用:办公学习、社交通信。办公学习位于图的最右上角,说明相对普通人,中学生对学习类应用的使用率和使用时长都显著更多,社交通信则刚好相反,位于图的左下角。这是不是说,中学生们都是爱学习的非社交动物呢?可能事情不那么简单。至少可以猜测,中学生并非不爱社交,只不过他们的社交圈子更加集中于同学,而同学又长期共处一室,对“网络”社交的需求相对成年人小了一些。大学生活大不同,人人爱社交如果说中学生的社交圈子相对固化,那到了大学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于是我又把目光投向了腾讯应用宝发的报告《中国高校App使用情况不完全报告》。其中指明了中国高校移动App下载量的前10大应用(可能是指应用宝平台的量,未仔细验证)。大学生App Top10QQ、微信和微博都名列其中好吗?还有人怀疑大学生不爱社交吗?不过你可能会说“下载量不说明问题啊,也许大学生和中学生一样只是下载,但使用时长和频率都不高呢”。这条逻辑如此严密的反驳,我确实无法应对。不过另一项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即同类别App重复安装的数据。同类别App重复安装排名好吃和臭美比较好理解,排名第三的原来是陌陌类的陌生人交友。从下载量看,陌陌类三个应用共115万的下载量几乎追上了Top10中排名最靠后的百度地图。并且在用户主动搜索榜单中,陌陌也名列前10。事到如今,再说大学生不爱社交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了。有意思的是,大学生虽然社交圈子比中学生更为松散灵活,但校园仍然是他们的社交主战场,类似于陌陌这样强LBS属性的社交工具也就有了生存做大的基础。没事找附近的妹子聊聊,同在一个校园,有共同话题,不亦乐乎。假装爱学习,我们都有的成长焦虑社交谈完了,学习类应用又是如何?真如一般人所想,学生爱学习爱到手机都被学习应用占领了吗?(文首的同学,不是说你啊,我是说统计意义上。)好了,别的不说,还是看数据吧。这次轮到《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学习用户研究报告》登场了。从下图移动学习用户的职业分布来看,大学生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前面说的00后在大学生的碾压下简直不值一提。移动学习用户的职业分布这深深地打动了我,原来当代大学生已经如此上进了。而且报告显示,在学习内容的分布上,外语类内容以89.3%的学习用户覆盖率绝对领先于其他学习内容。不过我又想起上大学时流行的“看美剧学英语”的谎言,决定还是要深入想想这个结论。会不会又出现“人人都在看美剧,但是只有少数人真的在学英语”的情况。一个直接的判定标准是学习时长。好在上述报告也给出了相关数据。占比最高(35.6%)的学习用户每周花1至5小时学习,也就是每天9到43分钟;更有超过45%的用户每天学习时间小于9分钟。当然,这项统计是针对所有学习用户,而非大学生。不过考虑到大学生群体在学习类用户中的统治级地位,我们就暂且认为这个数据有代表性吧。学习时长的分布唔,每天学习9分钟,而且学习的高峰时间是在晚上10点,主要场景是睡前在床上学。报告给我们描绘的这幅场景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那么,大学生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总时长是多少呢?据说是3个小时,3小时中只有10分钟左右是用来学习。从装机量和用户分布看,学生构成了学习类应用的主要群体,从使用时长看又不像那么回事。就像看美剧学英语一样,我们都有所谓的成长焦虑,一方面不愿意花时间学习,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有学习和成长的义务。美剧和学习类App,适时的充当了我们青春迷惘中的小陪伴。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可以点击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设计元素分类:
微信扫码送100G素材租房APP没想象中美好
“租房不用再给中介交佣金了。”这并不是玩笑话。3月,房地产中介的线上“争夺战”又烧了一把,免佣金、五折优惠的宣传语此起彼伏。天底下真有免费的午餐?房源信息凌乱、隐藏霸王条款、佣金转嫁成别的费用还得收回来,体验者们发现,这租房APP还真没那么美。
只有价格全无房屋描述
体验APP:爱直租
28岁的程小姐,自诩为追赶潮流的达人。计算着房子租期将满,她决定体验一把APP线上租房。
从苹果的App Store中,程小姐找到了一款名为“爱直租”的软件,一句“不收任何佣金或手续费”的介绍,令她心花怒放。省下的数千元佣金费,足够买一台不错的电烤箱了。
程小姐先输入了心仪的小区。可是,看了几套房源后,她就感到有点失望。没有户型结构图不说,房屋描述也太过简单,有的甚至连朝向和有无家具都不标注。而且,照片也很随意,四面白墙和一扇窗户,就算是实景图了。
“这压根看不出好坏呀。”转个念头,她改为打电话询问。没想到,第一通电话就“出师不利”。“我这房早就租出去了,你难道看不到么?怎么现在还打电话?”房东先生撂下一句话就断然收线,她连“APP上并无标注”的解释都没来及说出口。
“房子什么样,光线好不好,装修得如何,何时能租,这都得靠想象呀。”程小姐感叹,想在软件上找套房,没点儿火眼金睛的本事还真不行。
租房协议太霸道
体验APP:爱屋吉屋
“都找明星做广告了。”在手机上安装“爱屋吉屋”的APP前,这是小芳对这款软件的第一印象:花得起钱,实力估计不差。当然,佣金费五折的优惠,也着实打动了她。
在“爱屋吉屋”租房,用户得先注册,并同意一系列约定协议。然而,就在小芳看到第二套《现场看房确认及中介服务协议》时,她却犯了嘀咕。协议第三条第5款写着:用户一旦在现场查验目标物业后“六个月”内与目标物业的出租方订立目标物业的租赁合同的,无论相关方通过何种渠道成交,用户均有义务按照本协议第三条第1款的约定向乙方支付居间服务费用,作为乙方通过网站服务和本协议约定向用户提供报告居间服务的报酬。
“万一我对经纪人不满意,想找其他中介,只要是同一套房,还得给它佣金?这也太霸道了。”有过多年租房经验的小芳曾多次遇到过一套房委托多家中介出租的情形。“之前可没有哪家说过,只要看了房,甭管最后是不是在这成交,半年内都得付佣金。”
虽然零佣金但月租更高
体验APP:丁丁租房
“丁丁租房”,也是一款近期打出了“租房0佣金”的新上线租房APP。市民于先生前两天就下载研究了一番。不过,看了一些房源后,他却觉得不少房租金都较市场平均水平更贵。
以一套“华威西里”的一居室为例,43平方米,APP上的月租金报价是3800元。而在中介门店,差不多面积的房子,月租金报价最多就3600元。
“那是因为他们要收房东的费用。”于先生的朋友向他道出了秘密。软件不收租客佣金后,改为收取房东5天的租金。于先生的朋友去咨询时,经纪人就暗示他,可以提高租金,挽回5天的损失。
思源地产常务副总裁杨皓指出,“零佣金”的中介服务其实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还是要由客户买单。同时,这种模式并不会持久。
“这种模式,一般会向房东要一周左右的免租期,如果一个月是五千块钱的租金,那么一周的租金差不多1500元到2000元之间,等于这一周的‘免租期’给中介挣了1000多元的差价。而作为房东来讲,中介让我少赚了一周的租金,那我就可以把租金提高。” 本报记者 赵莹莹J201
作者:赵莹莹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习惯同一款服装买两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