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街乡岩头村委会上海邮政编码码

绿盾全国企业征信系统
sorry,你可能访问的太快了,歇歇吧,也可以联系:400箐门口村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箐门口村_在线百科全书查询
箐门口村,村庄名称,以此命名才村子有:云南省富民县永定镇龙马村委会箐门口村、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西萨村民委员会箐门口村、云南省罗平县大水井乡箐口村委会箐门口村、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撒镇箐门口村、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林街乡岩头村委会箐门口村、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洛河乡跨喜村民委员会箐门口村等。村情概况该村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永定镇龙马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永定镇西北边,距离龙马村委会2.2公里,距离永定镇14公里。国土面积2.06平方公里,海拔2406米,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813毫米,适宜种植土豆、荞、玉米、油菜子等农作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从事第一产业人数43人。该村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为主。自然资源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耕地总面积286亩,均属旱地,人均耕地3.9亩,主要种植土豆玉米、荞等作物;拥有林地18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5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78亩,主要种植花椒、香椿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500亩,其他面积500亩。人口卫生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农户21户,共有乡村人口79人,其中男性38人,女性41人。其中农业人口79人,劳动力43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汉族41人。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72人,参合率97.3%;享受低保1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永定镇卫生院,距离龙马村委会卫生所2.2公里,距离永定镇卫生院12公里。基础设施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22户通自来水,有22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6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00%和72.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7户,分别占总数的77.3%和77.3%。该村到永定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最近的车站1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4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0户。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2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到南营小学就读,中学生到罗免民族中学就读。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小学校8公里,距离中学12公里,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0人,其中小学生4人,中学生6人。村务公开该村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村务、账务。到2009年底,该村一事一议筹劳36个(劳均1.1个),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1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93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8亩。农村经济2009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3.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万元,占总收入的55%;畜牧业收入7万元,占总收入的50%(其中出栏肉猪62头,肉牛4头,肉羊19头);林业收入1万元,占总收入的7.1%;工资性收入2.5万元,占总收入的4.3%。农民人均纯收入1860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业、外出务工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4人(占劳动力的42%),在省内务工14人。村情概况该村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西萨村民委员会,属于山区,位于镇政府北边。据有关资料显示,距离西萨村委会2公里,距离镇政府25公里。国土面积1.30平方公里,海拔92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483毫米,适宜种植粮食等作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0人。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自然资源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耕地总面积266亩(其中:田40亩,地226亩),人均耕地5.91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作物;拥有林地84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68亩,主要种植茶叶等经济林果;其它面积941.6亩。人口卫生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农户13户,共有乡村人口45人,其中男性35人,女性10人。其中农业人口45人,劳动力27人。该村以彝族为主,是汉族、哈尼族、彝族等的混居地,其中哈尼族9人、彝族10人,其他民族9人。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8人,参合率84%;享受低保2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宁洱镇卫生院,距离西萨村民委员会卫生所1公里,距离宁洱镇卫生院25公里。基础设施截止2009年底,该村有13户饮水困难,有13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00%和7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3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户,分别占总数的100%和54%。该村到宁洱镇政府道路为沙石路面,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最近的车站26.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6.00公里。全村共拥有农用车1辆、拖拉机3辆,摩托车5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5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0亩,有效灌溉率为15%。到2009年底,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到西萨完小就读,中学生到镇中学就读。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小学校0.50公里,距离中学25.00公里。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6人,其中小学生6人,初中生2人。村务公开该村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代管,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财务收支情况等。到2009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7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09.00亩。农村经济2009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2.4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3.22万元,占总收入的59%;畜牧业收入2.78万元,占总收入的12.4%(其中出栏肉猪80头);渔业收入0.18万元,占总收入的0.8%;林业收入0.72万元,占总收入的3.2%;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0.84万元,占总收入的3.8%;工资性收入0.12万元,占总收入的0.53%。农民人均纯收入1104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0.1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人(占劳动力的7.41%),在省内务工2人。村情概况该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罗平县大水井乡箐口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大水井乡西南边。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村委会2公里,距离大水井乡4.9公里。国土面积有1.77平方公里,海拔1600米,年平均气温15.8℃,年降水量168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生姜等农作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5人。该村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自然资源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耕地总面积107亩(其中:田6亩,地101亩),人均耕地1.2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1967亩;草地3亩;荒山、荒地387亩,其他面积191亩。人口卫生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农户21户,共有乡村人口90人,其中男性50人,女性40人。其中农业人口90人,劳动力47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汉族90人。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9人,参合率77%;享受低保8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大水井乡卫生院,距离箐口村委会卫生所2公里,距离大水井乡卫生院14公里。该村人畜混居的农户10户,占农户总数的47.6%。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全村有12户通自来水,有9户饮用井水;有21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7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3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2户,占总数的9%。该村到大水井乡道路为土路、水泥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最近的车站9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4公里。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2户;建有小水窖7口。到2006年底,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于箐口完小,中学生就读于大水井中学。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小学校3公里,距离中学14公里,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2人,其中小学生19人,中学生3人。基层组织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共有党员2人,其中男党员1人、女党员1人;该村共有团员3人。村务公开该村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项目主要有政策、村规民约、低保、收入、支出,主要以粘贴公告、会议、方式公开。到2006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21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07亩,一事一议筹资额910元(人均10元),有固定资产3万元。农村经济2006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2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6万元,占总收入的48%;畜牧业收入5.4万元,占总收入的32%(其中出栏肉猪80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1万元,占总收入的5%;工资性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15%。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万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2人(占劳动力的25%),在省内务工6人,到省外务工6人。村情概况该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撒镇,地处勐撒镇东边,东邻琅琊村,南邻丙令村,西邻户肯村,北邻河底岗,到勐撒镇道路为弹石路,交通方便。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勐撒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距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县城48公里。该村下辖10个自然村等15个村民小组,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609人。全村国土面积39.34平方公里,海拔1,400.00米,年平均气温17.20℃,年降水量1,700.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茶叶、甘蔗等农作物。该村农民收入以种植茶叶为主。自然资源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耕地总面积9,612.00亩(其中:田2,012.00亩,地7,600.00亩),人均耕地3.05亩,主要种植水稻、茶叶、甘蔗等作物;拥有林地49,030.8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0,642.00亩,其中:茶园面积4,638.00亩,其中可采摘面积4,262.00亩、核桃面积2,00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3.27亩,主要种植甘蔗等经济林果,其中:种植甘蔗3918.00亩,新种植核桃1996.00亩;水面面积371.00亩,其中养殖面积152.00亩。人口卫生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农户713户,共有乡村人口3351人,其中:男性1642人,女性1709人。其中:农业人口3325人,劳动力1821人。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拉祜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汉族2635人,傣族707人,其他民族171人。到2008年底,该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827人,参合率84.87%;享受低保247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勐撒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55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勐撒镇卫生院12公里。该村建有公厕4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3个,人畜混居的农户65户,占农户总数的9.80%。基础设施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无路灯。全村有379户通自来水,有85户饮用井水;有19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30.47%;有663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586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88.3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1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99户,分别占总数的46.76%和30.02%。该村到勐撒镇道路为弹石路,进村道路为弹石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最近的车站6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拖拉机69辆,摩托车76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703.00亩,有效灌溉率为%,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0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9亩。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97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01户。全村有7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0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0个自然村已通路,有3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有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558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9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3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文化教育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建有小学5所,校舍建筑面积1,440.00平方米,拥有教师18人,在校学生431人,距离勐撒镇中学6.00公里,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72人,其中小学生431人,中学生141人。基层组织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建有党支部1个,下设3个党小组,共有党员40人,少数民族党员9人,其中男党员38人、女党员2人。村委会由村支书、村主任、副主任组成。该村建有1个妇女组织,1个治安联防队。村务公开该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到2008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60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5,646.0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200.00亩;有固定资产91.00万元。农村经济2008年,该村经济总收入144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71万元,占总收入的74.1%;畜牧业收入129万元,占总收入的9%(其中出栏肉猪2192头,肉牛238头,肉羊920头);林业收入8.00万元,占总收入的0.6%;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97万元,占总收入的6.7%;工资性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3元。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8.00万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4人,其中:在云南省内务工12人,在云南省外务工11人。村情概况该村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林街乡岩头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林街乡东北边。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岩头村委会5公里,距离林街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国土面积1.74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23℃,年降水量1400毫米,适宜种植核桃、茶叶等经济林果。全村有1个村民小组,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40人,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自然资源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耕地总面积203亩(其中:田95亩,地108亩),人均耕地0.8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2,4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51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2.04亩,主要种植核桃、蚕桑等经济林果。人口卫生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农户60户,共有乡村人口249人,其中男性148人,女性101人。其中农业人口249人,劳动力200人。该村是彝族、汉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50人、汉族99人。到2009年底,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86人,参合率75%。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室和林街乡卫生院,距离岩头村委会卫生室5公里,距离林街乡卫生院14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60户,占农户总数的100%。基础设施截止2009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全村有50户通自来水,占农户总数的83.33%;有1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占农户总数的17%;有56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4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3%和6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0户,分别占总数的50%和50%。该村的乡村公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最近的车站1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5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30辆,拖拉机1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4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4亩,有效灌溉率为46%,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95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38亩。到2009年底,该村农户均为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到岩头完小就读,中学生到林街乡中学就读。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岩头完小5公里,距离林街乡中学14公里。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9人,其中小学生15人,中学生4人。基层组织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设党小组1个,有党员7人(60岁以上党员2人),均为男党员。该村有团员3人。该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村财务。到2009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57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03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0亩;有固定资产16.2万元。农村经济2009年,该村经济总收入51.9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3.1万元,占总收入的25%;畜牧业收入14万元,占总收入的27%(其中出栏肉猪120头,肉牛8头,肉羊27头,鸡2400只);渔业收入0.01万元,占总收入的0.02%;林业收入14万元,占总收入的27%;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收入0.3万元,占总收入的0.5%;工资性收入8.5万元,占总收入的16.6%,其它收入2万元,占3.9%。农民人均纯收入1469元。全村外出务工收入8.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5人(占劳动力的12.5%),在云南省内务工20人,到云南省外务工5人。村情概况该村隶属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洛河乡跨喜村委会,位于洛河乡东南边。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距离洛河乡政府11公里,到乡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全村国土面积2.17平方公里,海拔1602米,年平均气温24℃,适合种植水稻、包谷、烤烟、小麦、萝卜等农作物。全村有农户60户,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外出务工为主。该村发展的重点是种植业、养殖业。自然资源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耕地总面积为225亩(其中:田50亩,地175亩),人均耕地1.0亩,主要种植水稻、包谷、烤烟、萝卜等作物。拥有林地3000亩。人口卫生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有农户60户,共有220人,其中男114人,女106人。农业人口总数为220人,劳动力总数15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口112人,外出务工人数20人。该村村民以彝族为主,其中彝族212人,汉族3人,哈尼族5人。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的农户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截止2009年,该村村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57人,享受低保人数7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户60户,共计220人,参合率100%。该村村民医疗依靠村委会卫生所和洛河乡卫生院,该村距离洛河乡卫生院11公里。该村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3个。基础设施该村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据有关资料显示,全村有60户通自来水,60户通电,5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55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4户。该村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路面。全村共有6户农户建有沼气池,装有太阳能农户15户;建有小水窖48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80亩。该村村民的住房以砖(钢)混结构为主,居住土木结构住房的农户28户,居住砖(钢)混结构住房32户。截止2009年底,全村拥有农用运输车4辆,拖拉机2辆,摩托车15辆。文化教育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适龄儿童上学在把者岱小学,该小学校舍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有教师17人。该村距离把者岱小学3公里,距离洛河乡中学12公里。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30人,其中小学生人数22人,中学生人数8人。该村有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基层组织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设党支部1个,党员总数9人,党员中男性7人,女性2人;年龄在60岁以下的5人,60岁以上的4人。全村有团员9人,团支部1个。该村村务公开制度健全,建立了村规民约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农村经济2009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9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6.6%;畜牧业收入44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3%;林业收入1万元。外出劳务收入28万元。农民人均总收入8682元,人均纯收入3818元。村情概况箐门口村隶属于大水井乡箐口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大水井乡西南边,距离村委会2公里,距离大水井乡4.9公里。国土面积有1.77平方公里,海拔1600米,年平均气温15.8℃,年降水量168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生姜等农作物。有耕地107亩,其中人均耕地1.2亩;有林地1967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1户,有乡村人口90人,其中农业人口90人,劳动力4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5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0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6万元,占总收入的48%;畜牧业收入5.4万元,占总收入的3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80头,);第二、三产业收入1万元,占总收入的5%;工资性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15%。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万元,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2人(占劳动力的25%),在省内务工6人,到省外务工6人。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12户通自来水,有9户饮用井水。有21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7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3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2户(占总数的9%)。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水泥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9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4公里。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2户;建有小水窖7口。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村情概况箐门口村隶属于杏子山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 村委会的东边,距离村委会2.5 公里,距离乡政府4.5公里。国土面积0.8平方公里,海拔2010米,年平均气温19.5 ℃,年降水量1080毫米,适宜种植泡核桃等农作物。有耕地136亩,其中人均耕地0.8亩;有林地233.7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41户,有乡村人口172人,属农业人口172人,劳动力12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4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76万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为主。自然资源箐门口村有耕地总面积136亩,人均耕地0.8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233.7亩,其中经济林果地99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58亩,主要种植泡核桃等经济林果,其他面积826亩。基础设施箐门口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41户通自来水,有41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100%和73.1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6户(分别占总数的 87.8%和39.02%)。村到乡政府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4.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5公里,全村拥有摩托车4辆。全村建有小水窖3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0亩,有效灌溉率为36.8%。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有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4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农村经济箐门口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3.1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0.5万元,占总收入的88.44%;畜牧业收入21.73万元,占总收入的93.7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90头,肉牛11头,);林业收入1万元,占总收入的4.31%;第二、三产业收入1万元,占总收入的4.31%;工资性收入0.4万元,占总收入的1.73%。农民人均纯收入23.76万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9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0人(占劳动力的16.13%),在云南省务工10人,到省外务工10人。特色产业箐门口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等,主要销往本县,计划发展茶叶、核桃产业。人口卫生箐门口村有农户41户,全村人口172人,其中男性89人,女性83人。172人全部是农业人口,劳动力124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彝族8人,汉族164人。到2007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48人,参合率86.05%,五保户2人,低保12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2.5公里,距离乡卫生院4.5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41户。文化教育箐门口村小学生就读到杏子山小学,中学生就读到碧溪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4.5公里,距离中学4.5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1人,其中小学生6人,中学生5人。村情概况箐门口村隶属于光华傈僳族彝族乡光明村委会 ,属于半山区。位于光华乡西边,距离光明村委会3.00 公里,距离光华乡3.50公里。国土面积0.37平方公里,海拔1,600.00米,年平均气温20.00 ℃,年降水量810.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有耕地24.50亩,其中人均耕地0.47亩;有林地500.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3户,有乡村人口52人,其中农业人口52人,劳动力3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2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10.0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4.50亩(其中:田11.50亩,地13.00亩),人均耕地0.47亩,主要种植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50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4亩,主要种植梨等经济林果。自然资源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1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户(分别占总数的15.4%和15.4%)。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20.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00公里。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1.50亩,有效灌溉率为47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1.5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2 亩。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1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90万元,占总收入的58%;畜牧业收入0.80万元,占总收入的2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9头,肉牛5头,肉羊20头);工资性收入0.60万元,占总收入的18 %。农民人均纯收入410.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0.6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人(占劳动力的13%),在省内务工2人,到省外务工2人。乡村概况箐门口村隶属于东峨镇曼莱委会。位于东峨镇东边,距离东峨镇12公里,到乡镇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全村海拔780米,年平均气温21℃,适合种植荔枝、龙眼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70亩,人均耕地1.2亩,共有经济林果地170亩。全村有农户14户,共60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60人,劳动力 40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52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为主。 箐门口村今后发展的重点:以发展经济作物为主,提高单产。栽种龙眼、荔枝、芒果、桃李。自然资源箐门口村位于东峨镇东边,距离东峨12公里,到乡镇道路为水泥路。全村耕地总面积70亩(其中:田10亩,地60亩),人均耕地1.2亩,主要种植龙眼、荔枝、芒果、桃李等作物。拥有经济林果地200亩,主要种植龙眼、荔枝、芒果等作物。基础设施该村目前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14户通自来水,14户通电,14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4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2户。 该村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水泥路面。全村共有14户农户建有沼气池,已完成“一池三改”的17户;建有小水窖14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70亩。农村经济2011年箐门口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0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0%;畜牧业收入2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7%;渔业收入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 %。外出劳务收入0元。农民人均总收入18167元,人均纯收入6552元。该村村民的住房以砖混结构为主,居住砖(钢)混结构住房3 户,还有 11 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2011年底全村拥有拖拉机2辆,摩托车7辆。特色产业箐门口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主要销售于企业,2011年种植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0%。箐门口村目前正在发展龙眼、荔枝 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荔枝产业。人口卫生箐门口村现有农户14户,共60人,其中男26人,女34人。农业人口总数为60人,劳动力总数4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口35人,外出务工人数5人。箐门口村以汉族为主,其中汉族56人,哈尼族3人,其他民族1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的农户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至2011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 3 人 ,享受低保人数7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户 22户,共计69人,参合率100%。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委会卫生所和镇卫生院,村卫生所面积为2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设在距离该村3公里的曼莱村委会,该村距离镇卫生院12公里。该村建有公厕1个。文化教育箐曼口村小学适龄儿童上学在曼莱小学,该小学校舍建筑面积5865平方米,有教师45人。箐门口村距离村小学3公里,距离镇中学12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11人,其中小学生人数7人,中学生人数4人。村务公开第一条为维护本村区域内的安定团结和村民的合法权益,保障村域工作、生产、生活秩序,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曼莱村村规民约》。第二条《村规民约》实行自我制定、自我管理、自我执行的原则。第三条《村规民约》是在维护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法制与群众自治的规约,为此,全体村民必须遵守外来有员在本村区域内也必须遵守执行。第四条每个村民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国家法律法规,必须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凡满18周岁至50周岁,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的公民必须投出村组一事一议决定的义务工。第五条必须接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势教育,党的民族政策,团结稳定,社会主义优越性、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与法制、普九教育、科技兴农教育,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家长要负责子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不得中途辍学,如中途辍学按镇政府有关规定进行教育。村情概况箐门口 村隶属于宝丰乡庄坪行政村,属于山区。,距离 村委会1 公里,距离乡政府6公里。国土面积2.2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4 ℃,年降水量9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等农作物。有耕地235亩,其中人均耕地2.1亩;有林地2351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6户,有乡村人口112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人,劳动力8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82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2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35亩(其中:田32亩,地203亩),人均耕地2.1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2351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31亩,主要种植泡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4亩,其中养殖面积0亩;草地400亩;荒山荒地300亩,其他面积0亩。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通 水、电、电视、电话,全村有18户通自来水,有17户饮用井水,有8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24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17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7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0辆,拖拉机 0辆,摩托车0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6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4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4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6 亩。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4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村情概况箐门口村隶属于永建镇永胜村委会。位于永建镇北边,距离永建镇5.5公里,距永胜村委会0.5公里,所在地国土面积0.35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4.7℃,适合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92.75亩,人均耕地0.54亩,林地192亩,其中林果地50亩,其它面积142亩,全村有农户97户,共357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357人,劳动力194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8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养殖为主。箐门口村今后发展的重点: 种植、养殖、蔬菜。自然资源箐门口村位于永建镇北边,距离永建镇5.5公里,到镇道路为弹石路,全村国土面积0.3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总面积192.75亩(其中:田192.75亩),人均耕地0.54亩,主要种植稻谷作物。拥有其他面积142亩,林地面积192亩,经济林果地50亩,主要种植干果水果。基础设施该村目前己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16户通自来水,81户还在饮用井水,97户通电,5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5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0户。该村进村道路为弹石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弹石路面。全村共有3户农户建有沼气池,己完成"一池三改"的3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92.75亩。
相关分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邮政编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