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贷贷出来信用卡4000逾期2年4天 多还600这算不算高利贷

网上曝光的陆金所的贷款详单,不知道真假。担保费极高啊,1.9%*12=22.8%
- 少操作,多学习
和银行贷款利率差不多,不是高利贷吧
借5万3年,还91113.48
- 雪球太原业余基民,折价套利不好做了,准备拓展能力圈,新手学股票,请多指教
在陆金所这样所谓提供担保的网站通过借出资金来投资理财有哪些风险? - 知乎
- 一个拖家带口的80后
按这个算.其实际借款利率约为年化42%
- 本人熊万年,生于40年代
每月2530.93, 不考虑再投的问题,36个月一共还了9.1113万,平均来说只用了18个月,按此粗略算得的年利率为 [(9.1/5)-1]/1.5
54.6% ! 当然,更严格的算法应该是现金流折现,结果 x = 54.418%!
结论: 变相 (所谓担保)转手放高利贷, 堪比大耳窿。 涉嫌违法。
注: 月化利率 y -1 = (1+x)^(1/12) = 3.6871%,
y 按现金流贴现满足:
50000 = 2530.93/y + 2530.93/y^2 + ... + 2530.93/y^36 = 2530.93 [ 1 - (1/y)^37]/(1-1/y) -
出借人实际得到的年化是 (1+8.61%/12)^12 - 1 =8.958%.
大部分都是担保费,借款人的信用得差到啥程度才会愿意承担这么高费用
- 数据挖掘狂人
54.4%的年化利率,这么高的利率借款人为什么要借?准备还款吗?
- 雪球太原业余基民,折价套利不好做了,准备拓展能力圈,新手学股票,请多指教
借5万3年,还91113.48,单利算年化27.4%?
担保费确实是这点。其实贷款成本还是很高的。只不过你可以提前还款。
陆金所使用的是按月等额本息,折算下来差不多。
要是真有年化27%甚至50%的好事,人人都要去放贷了,即使扣除1/3手续费还有20%多。
陆金所使用的是按月等额本息,折算下来差不多。
要是真有年化27%甚至50%的好事,人人都要去放贷了,即使扣除1/3手续费还有20%多。又看了下,基本上都在付担保费了,每月1.9%,36个月,那就是68%了。
担保费太高了……恐怖
- 少操作,多学习
借钱不算的人就惨了
这就有合理违约,即提前还款的问题了,短期承担高成本(6到12个月)还是可以承受的。
这个比信用卡的分期付款的手续费还高得多得多
是不是借款的这人完全不懂担保费这么高?只听销售人员说了利率
像极了次贷危机之前美国的贷款公司,为无力还款的人提供低利率高顾问费的贷款模式
误解了吧。 还请贷款后,担保费要退还的,应该是这样的吧?
之前看过一个报道,说某人通过担保公司贷款,贷款还清了,但是,担保公司倒闭了,此人为了要回担保费而发愁。
- 00后宅男
担保费能退的?担保公司学雷锋?
- 一个拖家带口的80后
不可能,担保费是担保公司为借款人提供还款保证的风险收益,如果借款人无力还款,担保人就得履行连带还款责任,不可能存在借款人还清贷款后,退还担保费的问题.如果担保公司在借款人还清欠款就退担保费,借款人无力还款就连带还款,那担保公司还不成了只承担风险而没有收获了吗.
- 毛不要脸的一种表现
正规担保当然能退
第一次听说担保费能退,或者部分退还是全额退?
那担保公司岂不是只担风险没有收益?
担保费是不还的
比银行信用卡贷款还黑,呵呵,5万,就差这5万提高不了生活质量?
陆金所借款人违约风险不是一般大啊,这种费用率已经比很多民贷都高了
担保费当然不还。否则像楼上说的那样。担保公司还赚个屁啊。
- 老夫聊作少年狂
担保公司赚大头,借款人拿了8.61%的利息还乐呵呵的。不如房产抵押、汽车抵押贷款呢。
- 伟大的复利
这张图是真的,但就此推断陆金所的实际情况是错误的。根据我的了解,陆金所的担保费确实较高,但不是一样的,高的达到2.2%每月,低的是1.1%每月。应该是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确定的,这是我见到的情况,不知道有没有更高的或更低的。
担保费太贵了。
- 到底是能力更重要?还是运气更重要?觉得自己是靠能力赚的钱,实际只是运气好,我认为的事恰好发生了而已,不发生也是很有可能的
借5万,3年之后要还9万,这哪是提高生活质量啊?明显给自己找罪受
- 屌丝单身老IT男
利息年华10% + 担保费年化40% = 50%
人家叫收担保费,不叫高利贷
- 屌丝单身老IT男
担保费能退。。。无语啊,退了让担保公司喝西北风啊,老大
没那么高的,陆金所得借款总费用在月利1分5左右,和陆金所的工作人员交流过。中国平安那么大的公司不会傻乎乎得触碰法律红线的。
按月等额本息太暴利了,哪怕三分之一违约,只要不全是第一个月就不还钱的就能躺着挣钱了。
民间信用借贷的普通水平是年化40-50%,即俗称的3-4分利。
除了付给投资者8-20%的利息,其余要覆盖坏账(5-10%),固定成本(房租等,基本工资)和变动成本(业务员的提成),算下来也就5-10%左右的利润。搞不好,规模不够大的,还要亏损。
至于高利贷,法律只规定利息,对于担保费是没有明确规定的。
很多人说,P2P没有利润,许多平台撑不下去了;
很多人说,xx平台是耍流氓,给投资人的收益太低了。
屁股决定脑袋。不过许多借款人算不清实际年化,也怨不得别人。
没有人强迫你借或投P2P.
陆金所,作为一种投资渠道,有他存在的意义,但是区区年化8.6的收益率,买个债券达不到吗?
投了10几家,共100多w.陆金所占20%。
去年总体收益不到14%,幸好无一中雷。
陆金所的年化8.6%是虚的。
看了一个10W,8.4%,36个月,应收利息为13476.42,折合年化约4.5%。只有把得到的利息马上投入另一个8.4%或者尽早转让才能最终达到年化8.4%。
- 喜欢低风险投资的朋友可以多交流
这个绝对属高利贷了,利率已经非常高了,而且考虑到你每个月都要还钱,不是到期还钱,实际利率更高。
- 80后宅男
一开始看利率觉得还好,再看下面的担保费,还以为眼花了,太夸张了吧。
- 70后小企业主
这是我投的一个项目。一般人不会仔细看项目借贷合同详情,一看确实吓一跳
- 70后小企业主
等会计算一下借款人的成本,确实非常高。特别是每月担保费太吓人了
- 70后小企业主
结论是对借款人的年利率高达50.55%!!
陆金所我以前看过,安全是没问题,中途有个转让的过程,我看到就没兴趣了,实际算算一转手得花时间,8.6会不到啊。
以前也看过平安的贷款单子,一年一般的在年华18-24,而且这种单子每月结息,第一月刚到手就扣利息了。
其实外面银行没怎么高啊,我发现这种高的对贷款人用途不限定,这就是原因吧。
借款的是沙比吗,付这么高的利息。
其他P2P是什么情况。据说陆金所还是比较低的。其他的基本认定是骗子公司了。
全理解错了,看注释!这个每月还款额只是第一个月本息+担保费的数字,等额本息还款方式每月本金也是在逐步还的,只不过先还利息后还本金,每月应还利息逐月减少,每月应还本金逐月增大,每期担保费会根据当月本金余额重新计算,所以担保费总额不应是50000 * 1.9% * 36,是这个数字的一半左右。
网上关于担保费的说法都是不减少的。
这些都是无抵押消费贷款,门槛为0,只要有确实的身份,有收入来源都可以申请,陆金所是P2P双方的中介平台,并不自己拿出资金,但为本息担保,当坏账比例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时,陆金所挣的就是这个担保费,另外个人在平台上转让标的还要向陆金所额外交费(好像是2%)。
但这些P2P都还只是小打小闹,零售无抵押消费贷款不会做的很大,陆金所的目标应该是今后会在这个平台上推出大量的B2C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将低评级的企业贷款做成理财产品,分散出售给很多投资者,赚取利差或担保费。以前的彩虹系列定期理财产品和现在的部分安E贷定期理财产品都是将房地产公司贷款做成理财产品出售。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一旦做大,平安将最大程度发挥出 银行-保险-券商-陆金所 全产业链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是其它任何一家保险公司在短期内难以追赶的。
陆金所的借款合同我看过,虽然用分期还款和手续费来掩盖,但可以肯定的说,绝对绝对的高利贷。
合同我仔细看过,我是2年前投过,现在变没变不知道,但是原来担保费用不随着本金的减少而降低的,你看上面的图片上也写明了,固定是每个月950元。而且借款5万,3年并不是真的占有了5万3年,而是每个月都归还了本金,相当于3年完整的占用了2万5左右。
我也搜到了,2014年7月的合同 ,其中担保的相关条款
5、 借款人应以全部借款本金为计算基数、按“借款及担保明细“中列明的金额按月向担保公司支付担保费。借款人应于每月还款日向担保公司支付每月的担保费。
- 00后宅男
我借过一次给陆金所,那时候要抢额度,才借出2万元,两个月后那家伙提前还款了。我想不是很紧急的话,一般人不会用这个款的,实在是太贵了。
我去年投了10几个,1个逾期(80天代偿),没有提前还款的。
现在不需要抢了,每月回款凑起来,买转让的数千元标的。综合年化8.3左右。
各位可以设想这样场景:在大街上,有人向你借10万,给你提供身份证和工资单,无抵押,年息50%,你会借给他吗?
陆金所依靠概率,就敢出借。
但陆金所自身资金有限,向各投资者发理财产品,年化8.4%,并且有担保,你会买吗?
至于有人说担保不靠谱,我只能缄口了。
在各位认定高利贷的同时,xx之家那里很多人说陆金所的8.4%是耍流氓。这中间就是腾挪空间。
至于大面积违约,就是说中国到处都是破产,甚至萧条,那我们的债券也一样。
每笔消费贷款借款的绝对数额不大,一定程度上也是考虑了风险控制的要求,但总量难以做大。类信托产品和今后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平安需严控风险,将担保的额度控制在合理量级,避免重蹈08年金融危机AIG的覆辙。
- 应权通变 弘思远益
居然还要讨论,国内P2P本质上跟高利贷区别不大
- 金融类自由职业
P2P个人觉得是民间借贷的互联网化,以前线下的一些道道放在互联网上,就成了国家鼓励的直接融资了,其中风险在现行法律框架下不言自明。至于陆金所给出的利率是不是耍流氓,就看个人了。我没弄明白的是8.61%的年化收益,对于混集思录的朋友有吸引力吗?
- 本人熊万年,生于40年代
至少对本人毫无新引力。我相信对JSL的相当多数,可能也无多少吸引力。在没有什么风险并且流动性好的情况下,8.61%还是不错的,但对此没有信心。相信有不少人做过,并且也都收回来了,正如他二叔10来年一直刚兑1.5%的月利的民间借贷一样。但风险就是风险,如果有3%的年份跑路,统计角度来说8.61%就已经太差了。跑路的可能性小于 3%的话, 10年都能刚兑的可能性大于 74% (因此10年的检验不能说明问题)。
- 本人熊万年,生于40年代
另外据我所知,民间借贷的好多人,以往年份只要年终把利息给水,更新借据都好说,甚至出借人在利息基础上再填补一点再放出去(新借据,避免利滚利违法);可今年不同了,很多人要求还本了,虽然换回来之后没投资去处。
另外,民间借贷大多是类似活期,出借人随时可以要(提前数天到1个月),借入者也随时可以还本付息结算。
- 相信未来 热爱生命
个人借这个,才5万,还不如用保单贷款,我上次问过,好象是7%吧,一张保单,几万块有可能借的出来。
陆金所的P2P借贷标的要比其它大多数P2P平台的标要真实,贷款源可能是平安银行的个人无抵押消费贷款,甚至可能是信用卡的分期付款消费,平安银行通过陆金所把这部分无抵押风险较高的贷款做成安E贷产品出售,不占用银行资金,通过担保费的形式赚取佣金,这个模式是可持续的。而其它很多P2P平台我看很多都是假标的,平台虚构无数个借款人,用百分之十几到二十几的年收益率吸收资金,然后再以更高的利息拆借给高利贷,撑得下去就维持,资金链断裂就跑路。
- 14年可转债,15年分级A,16年港股(资产大类轮动)
是真的 早就注意到了!
- 屌丝单身老IT男
没保单啊。保单其实就是白给保险公司送钱,做投资的人不搞那个
- 70后IT男
陆金所是平安保险担保的,如果有违约都会算到平安头上。平安肯定要给自己上个保险,这个担保费其实就是它赚的利润。
我个人和父母均投过陆金所,分别30万左右,其中稳安e贷一个是20万左右,一个是5万左右,均出现一例违约,均是2万左右的,一个预期80天,平安兑付了,一个还没有到时间。
违约率还是挺高的,所以担保费用是必要的,根据贷款人的信用情况,否则一旦违约谁给出借人对付呢?
暴利产品,不过有强劲的背景,为了安全性还是可以选择的。
- 80后IT男
曾经投过,现在不投了.
这个是真的,我应该还是有发言权的.
陆金所刚成立5000投资人不到的时候,我就在里面了现在已经500w+了.
站在借款人的角度,借款成本确实高达40%+
对于民间纯信贷40%的借款成本,我不知道高不高,
但是大家可以自问一下,如果路边有人开价100%的利率,纯信贷,找你借钱,你敢不敢借.
我是不会借的,所以反观陆金所40%+的借款成本,可能也是合理的.
另外,很多人把超过基准利率4倍的借款说成违法!
我感觉那是不懂法律!
法律只是说,超过基准利率4倍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不受保护!!而已!!
但并不是违法,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急人之所需,怎么就是违法呢?
- 一个拖家带口的80后
楼上,超过基准利率4倍以上的利率部分,如果借款人和出借人到法院打官司,法院是不支持高出的这部分利息诉求的.换句话说,借款人只需以4倍的基准利率来还本付息,高出的那部分不给,还是合法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陆金所才会以高额担保费的形式来收这部分利息.
有抵押贷款和纯信用贷款利率肯定不一样。有抵押的可以只要10%,没抵押的可能要50%-100%
p2p就是高利贷,没什么本质不同。陆金所用中国平安为依托,给你的贷款做担保,低息借入,高息借出,赚取巨额的利差,同时承担高利贷的高风险。
- 屌丝单身老IT男
本来就是高利贷。平安老总一个亿的工资,不赚钱从哪里来
- 炒客--常存
平安确实如此。 这产品主要赚保费
陆金所的借款人利率大概在42%+。 这个无可争辩,我以前投过,也算过利率。
- 离离原上韭,一岁一枯荣。
看了楼上这么多朋友所说,真不知道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到底是“提高生活质量”还是“摧毁生活“,唉。
民间借贷的利息,只要能提供一点资产证明,一般3%,年化36%。
司法解释设定了民间借贷利率的三个区间。
第一个是司法保护区,年利率24%以下的民间借贷法院予以司法保护。
第二个是无效区,年利率超过36%的民间借贷超过部分法院将认定无效。
第三个是自然债务区,即年利率为24%至36%,这个区间作为一个自然债务,如果要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保护,法院不会保护你,但是当事人愿意自动履行,法院也不反对。
所以其实现在放贷的人也是懂法律的。
玩p2p应该去网络借贷论坛
来这里让人很厌烦!!
无抵押担保费是每月一交,这个风险还是不小的。
看一下我自己的,感觉真的不贵,借款了168900,每个月交600保险金,写是费率为0.4%,实质是0.3555%,可能四舍五略写成0.4%了。
起码比民间借贷是便宜了。
看了我买的安E,保费基本0.46-0.76%,一个例子是1w保费每月46,加上315.21的等额本息,一个月要还361.21,相当于18%的等额本息贷款,陆所长的确算得精明。不过对贷款人而言,借1w,3年总计还1.3w,也还算可以接受。这是保费低的一种情况,楼上的保费是奇高的另一种情况
14,15年的旧稳赢-安e每月保费的确很高,最高1.9%,年化50%多,真正的高利贷。 今年5月后,新的稳赢-安e和e+保费大幅降低,0.24%~0.8%这个范围吧,我买了很多,基本上找不到保费超过1%的了。
- Banking is a business that is a very dangerous place for an investor. Without deep insight, stay away. —Charlie Munger Feb. 2016
这么贵?为啥不找马云和刘强东借?手机上一点分分钟借十几万给我。我上次专门试了,周日的晚上一点,1分钟后钱就到账。日息万分之4。用多久算多久,没有提前还款手续费。
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我们买房子,房贷一年才3.25%
我们不买房子,在银行白领通贷款,一年利息才6%
我们融资炒股,年化也才9%
我发现有的人会用信用卡取款
算下来至少年化30%
今天看到陆金所
我才深深的意识到
培养财商有多重要
很高吗,民间高利贷这种好多的,收不回本的也不少。
- 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所以。。。
是啊,可能我周围没有这样的借款人,我一直想不明白谁会借年息40+%的贷款。
合同三方:
甲方:借款人,年化50%的借款利率。做生意很难赚回来,只可能是用于救命或赌博。合同上写消费,这也太自欺欺人了。呵。
乙方:出借者,年化9%的利率。比理财好多了。看中的是陆金所的担保?
丙方:担保方,月收借款金额的1.9%。无本生意。不怕甲方跑路?一个人跑不怕,不会一起跑吧!万一这样我也一起跑。呵。
很正常,要不你以为陆金所是做慈善的就赚一两个点?
- 职业投机倒把
陆金所本来就是高利贷!
- 80后金融男
除了8.4%和每月0.x%的担保费,应该还有其他费用,比如一次性的服务费。
否则,借个2个月提前还款,普惠连给业务员的提成都不够。
这就是互联网金融,你以为互联网金融就是低利率吗?无抵押不知道借款人信用,利率不高谁吃饱撑的借钱给你。
要回复问题请先或我在捷信贷了18000,还八期,还欠俩万多,请问这算不算是高利贷款呀?_百度知道信用钱包贷了4000,多800多利息,这个算不算是高利贷,诈骗 - 相关问题 - 110网法律咨询
信用钱包贷了4000,多800多利息,这个算不算是高利贷,诈骗
校园网络办理人说是联通校园网,想办理该网络必须办理联通的一张电话卡,在办理成功之前并没有说电话卡协议的事,成功之后还是自己打电话给联通客服才知道电话卡还有协议。另办理的是10M宽带,可实际网络不足300k,找负责人,就说是寝室楼的问题,也不给出一个修复时间,多次未果。这个算诈骗吗?
向某平台贷款8000除去本金,利息有7600左右这个算高利贷吗,属于高利息吗
你好,我先贷出去些钱,利息为2分算是高利贷吗?
借贷宝高利出借,到期不还算不算是诈骗?
贷款一万块。十天要还一千利息。这算是高利贷吗?
佰仟分期还款利息比银行还高,算不算是高利贷?
用钱宝高利贷违法吗?好多网贷高利息为什么没人管?
我借了高利袋,本金已经还完了,就差一万九的利息没给,但放高利贷的人把我告了,我该怎么办
借了两万高利贷,这个月利息超几天给把人口扣押了,还要求打三万二的违约金拍拍贷,欠1700多逾期700天。最后让我还8000块钱。高利贷啊。逾期利息那么高,这能告他们吗?_百度知道我们身边竟有那么多高利贷|高利贷|投资|民间借贷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我们身边竟有那么多高利贷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夏心愉
  “首次2小时,再次10分钟;月率3%起,月息业内最低水平;7天起借,随借随还。”稍加总结便知,短、快、贵、靠车辆做抵来风控、比一般金融机构灵活但毫无监管(谁来管控其流动性风险),是这些灰色生意的生存方式。
我们身边竟有那么多高利贷
  炫富姑娘出门爱换名牌包算是司空见惯,但闺蜜里有一位出门能换名牌车,前后见她四回,所驾豪车不重样。直到有日我们聊及理财话题,我才知道这四辆豪车背后的秘密。
  这姑娘可没买这么多车。她不过是把钱投在了一家颇为知名的二手车商行做“理财”,所谓的固定收益分两档,月息2%或月息1.5%,选择后者则可以获得价款约等于投资款的车辆作为质押,当然也可以获得借贷期内车辆临时使用权――可不就换着车拉风。
  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乍看之下和高利贷无关的行业或人士,实际上在做着放钱吃息的生意。新浪“愉见财经”专栏“高利贷奇葩事”上两集中的主角孙姐就明里干着担保公司、暗里放着高利贷,而借“保证金”名头对客户贷款雁过拔毛,几已成为民营担保行业的游戏潜规则。
  (相关专栏: 、 )
  本期中,能又给闺蜜利息又给车的二手车商,也是个高利贷。而除此之外,材料贸易商、汽车4S店、房地产销售、支付行业里的POS收单外包商、拿得到银行贷款额度的上市公司或国企、开得了信用证的进出口公司,不少也“不务正业”地赚着资金利差。
  有账期就意味着有资金占用并产生成本,有冗余信贷额度就意味着有寻租空间――特别是在市场资金面并不宽裕的这几年,“什么买卖都不如资金买卖赚头好。”一个做油品贸易的“老江湖”这样感慨。
  请随本期“愉见财经”来“领略”一番“老高”们的生意经。
  “十万车借九万”
  在上海生活,如果你稍加留心,就可能在你家信箱里的小广告纸上、书报亭门口地摊上、甚至餐厅洗手间的门背上看到这样六个大字:“十万车借九万”。
  愉记就曾仔细读过如此一则小广告上的附加小字:“首次2小时,再次10分钟;月率3%起,月息业内最低水平;7天起借,随借随还。”稍加总结便知,短、快、贵、靠车辆做抵来风控、比一般金融机构灵活但毫无监管(谁来管控其流动性风险),是这些灰色生意的生存方式。
  通过闺蜜结识了二手车行马老板后,愉记了解了更多此间门道。马老板说,他们招揽的生意,多半还是满足借款人的“过桥垫资”需求,“在他下比贷款审批通过的前提下先行帮他垫付银行所欠资金”。
  贷款必须已被银行审批通过――马老板显然具备审查客户确定还款来源的意识。“我们也会遇到有些想贷款的,感觉像是沾‘赌’或沾‘毒’的,这种人我们碰都不碰。”
  除了挑客户,马老板也挑抵押物。“押的车行驶公里数不能太高,要车况好,最好是大牌(沪牌且非沪C)、最好是借款人自己的车。”本就精通二手车的马老板及其团队会给作为抵押品的车辆估价,所谓“十万车借九万”中的“十万”,指的是车辆折旧后市场价。
  马老板这生意也不是没有竞争对手。“有的典当行也做,有的民间资产管理公司也做,但我的抵押率高,月息3%绝对不算贵。”马老板说:“你可以去打听,很多地方会把你车价往下压很多,实际抵押率只有6、7折,手续费、车辆保管费用又收很多,算下来铁定高于月3%。”
  把车扣下不算,马老板是要去车管所把车过户过来的,他与客户同时签订车辆买卖协议和限时回购协议,多少钱买就约定多少钱再卖,资金利息则是在马老板放款时就扣掉。比如估价100万的车押两个月,买卖和回购协议都将车作价90万,但客户实际到手84.6万。
  有资产端就需匹配负债端。马老板的办法就是把押在他那里的车、尤其是那些客户已经违约赎回不了的车(但暂时还没被马老板卖掉),通过质押给债权人实现变现。这才有了上述闺蜜的“投资”。
  账期:资金占用生利息
  说完二手车商说4S店。去年末到粤中地区调研民间金融生态,访谈某小贷公司老总,未料对方对小贷行业已经全然无兴致多谈,却对汽车4S店的新生意经颇有谈兴。
  “4S店要打预付款给上游,打得越多他们给的结账就越低。假设打1000万一辆车上浮10个点卖的话,打5000万就上浮15个点卖了。”于是,颇有低成本融资渠道的小贷公司就去做4S店的生意。
  而这名小贷公司老总一言以蔽之:“哪里有塑期(账期)哪里就有赚息空间。”
  用账期玩高利贷,外行人见不着利息,因为全都藏匿在了“定价”里。
  比如朋友圈中一名做二级代理的钢贸商,坦言近年来卖钢材本身早已不赚钱,就靠一点“下工差”图微利,他的主要利润来源,其实是做资金,给工程总包方垫资供货。在行业里,钢贸商垫资的均价是月息三分,但这利息可不会体现在哪张借款合同里,而是体现在不合理的钢材到期结算价格里。
  其实,材料贸易商垫资,不过是盖个楼的基本资金游戏套路里稀松平常的一环。房企玩转资金链,从拿地开始就通过银行的夹层融资或信托途径贷款,等拿到地“四证“齐全后,房企会将土地证抵押后向银行申请土地开发贷,但麻烦的是这其中大量“新贷”要去还拿地时的“旧贷”,于是整个造楼环节中就充满了资金套嵌占用:
  建筑总包方要拿到项目就要垫资建设;材料供应商垫资供货;甚至当一些商业物业后续用于销售,则销售公司为了获得统包统销的折扣价,也需要在物业封顶前进行“垫资”,预打款数千万资金给房企――那所谓的“统包统销折扣价”,说白了就是资金的利息钱。
  千万别以为只有房、车这样的大资金进出行业有账期玩头,事实上,有账期就有资金占用和可能的套利空间,小到我们平日在小店铺刷卡的POS机背后,都有高利贷的影子。
  在POS收单代理商圈中,有一种二道清算的灰色地带盈利模式。二清POS机相当于机器有个“二房东”,实际拥有清算账户者是代理商,其到手资金后打上一两天时间差,再将资金划到小店铺、小商户的经营者手上。这种二清POS机的市场卖价一般比较便宜,不少商户贪图小便宜就装了。
  这一两天的资金沉淀其实也是一个“账期”,在代理商处资金滚动入帐就相当于其长期占有了一笔资金,大规模布放二清机则使这一资金数额巨大。这是业内一个大家都心照不宣的秘密:不少POS代理商,也做资金拆放。
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夏心愉
  冗余信贷额度的寻租
  “既然已经停止扩大再生产,为什么还要贷那么多款?”
  “囤钱,卖掉。”
  愉记至今清晰记得去年初的这段采访对话。当市场都普遍预期资金面将更为从紧时,一名河北廊坊的大企业老总有一个生动的用词:囤钱。
  彼时,当从银行、当然也包括从尚不够发达的债市等处获得低成本资金的难度越来越大时,谁手里还有信贷额度,谁就有了资源,即便各行业普遍产能的收缩已经让一些企业不需要那么多融资。冗余的信贷,意味着“倒卖资金”赚差价的可能。
  “供应链上下游,缺钱的需要我们帮忙的企业多得去了。”上述大企业老总说。
  比这个模式再“高级”一点的,是甚至包括央企、大型国企在内的大企业商票签出,或许是无心受骗、或许是相关业务处室工作人员的有意“合谋”,与民营企业做做假贸易,就能套取银行资金,然后再投到高收益的地方,换取息差。
  “你可以把这个理解为‘利用企业间信用级差输送利益’。”某银行上海分行高管曾经向愉记如是评价,在他看来这样的现象绝非个别。沪上明星企业春宇供应链之陨,原因之一也正是其背后的两大“合作”方大企业自身出了信用问题导致春宇手握的对方商票贴不掉。
  说到这里穿插采访见闻奇葩事两则。早前调查过某市三大石油石化交易市场,结识闽籍油品贸易商一名。该人士表示小油贸商们赚几种钱,比如靠上下游资源做“调户”赚倒手差价,作为上游生产企业的逃税“工具”存在,以及颇为重要的一项:作为走账做大贸易量和流水的“壳”,以此获得银行融资。
  油品贸易颇为“繁荣”的两年前,某市三大石油石化市场年交易金额共计近2000亿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上海期货交易所当年全年燃料油成交金额为47.4亿元。
  第二则“奇葩事”,是在一场商务晚宴中,一名来自一家上市公司的业务人士,请在场其金融圈内密友替其物色一家有某贸易背景的、符合银行授信要求的优质商贸公司。
  “贸易的上下游都由我们处理, XX银行也已经谈好合作意向,贸易量上去以后就给他贷款,能够拿到8个点的资金(年化利率8%)。”愉记记得该名上市公司业务人士是这样说的:初拟方案一,如果这个“壳”自己有投资方向,可以以10个点向这家上市公司“买”走资金,而“壳”本身是贷款主体,上市公司不进行担保,因此其投资信用风险自负;初拟方案二,则是由上市公司挑选一个高于8%但相对风险可控的投资方案,双方平分“利差”收益。
  高利贷的界定范畴是“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四倍”。因此上文中的资金玩家中,并非每一位都算“高利贷”。
  行业“劣胜优汰”
  杂草长多了,庄稼就不再有充足的阳光、水分和无机盐,濒临灭亡。在一个原本以正常经营获取利润的行业里,资金玩家们多了,守规生意人就被挤占了生存空间。
  事实上,“老高”们的结果往往都不够好,至少当经济快速发展大潮水落,他们太容易成为最先被抛到岸上的鱼。然而,其作茧又何止自缚?
  以资金玩家福建籍钢贸商早年对市场的垄断为例,他们依赖的工具之一便是扭曲的价格机制――既然利润更多存在于“高利贷”里,那么做大贸易流量换取银行更多的授信才是第一要务。既然要尽快出货,打价格战是最好的办法。
  油品贸易,能开信用证套利的PTA、融资锌、电解铜,太多的故事背后有相似的逻辑。
  货币大投放那些狂欢岁月里,在贸易上的亏损总低于在高利贷和把钱投向房地产上的收益。不得不承认,彼时他们“爱拼才会赢”。
  但问题是,本分进口贸易商只能靠进出货差价过活,必然在价格战中败北,失去客源,逐渐被挤出行业。或许就是在这样“劣胜优汰”的机制推动下,一些行业里“务正业”的人越来越少。
  (本文作者介绍:夏心愉,80后媒体人,第一财经“愉见财经”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愉财经平台)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读更多精彩文章。点击微信界面右上角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号“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意见领袖将为您提供财经专业领域的专业分析。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简介:
夏心愉,80后媒体人,第一财经“愉见财经”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愉财经平台
手机阅读请扫描
微信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逾期算不算不良记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