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的房产遗产房产分割呢?

溥仪堂兄数十亿遗产疑被侵吞
  溥心(享寿67岁)与国画大师张大千、黄君璧并称“渡海三家”。2010年其画作《江山无尽》以新台币6619万元高价卖出。今日台媒曝出,溥的遗产疑遭其遗孀的看护侵吞。  大师遗孀曾交代  要将字画书册捐给故宫  溥心本名爱新觉罗溥儒,为清道光皇帝曾孙、宣统皇帝溥仪的堂兄,因天资聪颖,十岁时被慈禧太后喻为神童,成年赴留学取得天文学、生物学双博士,回国后隐居研习经史诗文及绘画。  溥心遗孀李淑贞于2013年4月过世,享寿96岁,其住在北京的孙侄女李双虹向台媒表示,姑婆是继室、并无生育,平时由学生汪佩芬担任看护,姑婆每年都由汪女陪同回老家过春节,也会携带溥心画作送亲友做纪念。  李双虹说,姑婆曾交代晚辈,过世后要将的数百幅字画、书册,分别捐给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她也多次与家人到台北姑婆家,亲眼看过这批溥心遗作,以及古董、首饰、清朝官服等物,但因未造册,无法细算件数与品项。  李双虹指称,因汪女健康不佳,姑婆五年前改聘女子詹丽月(48岁)为看护,但姑婆过世时,詹女竟未主动告知,家人闻讯赴台,才发现姑婆遗体早被火化,其仁爱路、复兴南路两处房产遭到变卖,溥心留下的数百幅字画等物不翼而飞,詹女下落不明,姑婆骨灰也不知所踪。  溥的遗孀过世两周后  看护去登记成其“养女”  李双虹表示,当时报警调查,在姑婆的户籍誊本上发现詹女为其养女,经查询领养登记竟是在姑婆过世两周后才办理,质疑领养程序有问题,詹女恶意侵占数十亿元新台币的溥心遗作、姑婆遗产,且詹女前年底曾到北京,企图盗领姑婆账户内的1000多万元人民币,幸及时发现只被领走75万元人民币。  李双虹为完成李淑贞遗愿,把文物分送两岸故宫珍藏,并将其骨灰送回北京安葬,委由艺人王兰处理诉讼,昨并委请律师马在勤前往台北地检署按铃提告。马在勤说,将要求法院重新审议詹女被认养案,早日找出失踪的国宝。  目前,溥心的作品在台北故宫博物馆、台北历史博物馆及文化大学均有典藏,其中台北故宫有78件、史博馆约200件、文大约百余件。这三家单位均表示,不曾接获以李淑贞名义的捐赠。  溥心(音同“余”)  (,享寿67岁)  本名:爱新觉罗溥儒,字心,号西山逸士  身世:清道光皇帝曾孙、宣统皇帝溥仪堂兄  学历:德国柏林大学天文学、生物学博士  地位:与国画大师张大千并称“南张北溥”,赴台后与张大千、黄君璧并称“渡海三家”
(责任编辑:HN66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孙昉刘平|产权视角下的溥仪小朝廷文物流失问题
编者按  &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宫博物院采用近代博物馆陈列方法向公众展览紫禁城瑰宝,同时宣示了故宫文物的国有产权属性,由此遏止了溥仪小朝廷时期故宫文物的严重流失问题,进入了系统保护、整理和陈列故宫文物的新阶段。&  本文选自《民国研究》第28辑,有删节。作者孙昉、刘平。民国时期的故宫博物院引言  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宫博物院采用近代博物馆陈列方法向公众展览紫禁城瑰宝,同时宣示了故宫文物的国有产权属性,由此遏止了溥仪小朝廷时期故宫文物的严重流失问题,进入了系统保护、整理和陈列故宫文物的新阶段。然而,故宫文物产权属性的明晰和最终确定并非瞬间完成,而是与溥仪小朝廷纠结了12年之久。模糊的产权关系  清帝逊位,小朝廷向民国临时政府移交了全国统治权,同时对以紫禁城为核心的皇家财产做了不彻底的分割。这种财产分割只局限于对大型建筑物的分割,如西苑、皇家祭坛庙宇和紫禁城,其中西苑成为大总统办公和日常起居处所,紫禁城前半部分成为古物陈列所以及北洋政府举行重大典礼活动如大总统就职仪式的场所。  由于没有进行交接和签署有效的契约,故宫文物在没有明确产权归属的情况下,事实上被小朝廷所掌控。虽然《优待清室条件》(以下简称《优待条件》)明文规定“清帝私产由民国政府特别保护”,但对为数巨大的古玩字画的产权归属,即究竟系公产还是小朝廷私产,却没有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的约定,为日后故宫文物流失留下了很大漏洞。  小朝廷虽然没有主动提出将故宫文物定为“私产”,但在小朝廷看来,宫廷古玩字画是点缀皇家居室空间必不可少的陈设物品。小朝廷虽然放弃了对全国的统治权,却没有放弃复辟清王朝的图谋,对丧失紫禁城的前三大殿尚且于心不甘,遑论向北洋政府拱手移交宫廷古玩字画了。1924年,紫禁城内外已经风声鹤唳,但小朝廷仍不放弃对故宫文物的据有。金梁曾向溥仪条陈:“臣意今日要事,以密图恢复为第一。恢复大计,旋转乾坤,经纬万端,当先保护朝廷,以固根本;其次清理财产,以维财政。盖必有以自养,然后有以自保,能自养自保,然后可密图恢复。三者相连,本为一事,不能分也。”  当时,处于新旧交接的中国法律无法为解决故宫产权问题指明路径。尽管产权是法学上的重要命题之一,但无论是在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上,都无人提及故宫文物的产权问题。清末新政时期,虽然实行法制改革,改变了刑民不分的弊端。但是,由于当时皇权不可侵犯,清末法制改革自然不敢涉及宫廷珍宝的归属问题。北洋政府成立后,法律建设一时难以提上日程,北洋政府就暂时沿用清末新政时期颁布的法律。日,袁世凯发布《临时大总统宣告暂行援用前清法律及暂行新刑律令》,规定“现任民国法律未经议定颁布,所有从前施行之法律及新刑律除与民国国体抵触各条,应失效力外,余均暂行援用,以资遵守。”由于基本沿用晚清法律体系,人们自然无法找到解决故宫文物产权关系问题的相关法律依据。如何尽快恢复国内社会秩序乃是当时极为迫切的现实问题。后来国内局势日趋动荡,更是鲜有人顾及故宫文物产权之归属。  北洋政府对小朝廷实施的优待工作虽然安稳了清朝皇族,也使得辛亥革命期间一度失控的满汉关系得以缓和,但留下了不少疏漏,不利于故宫文物产权关系问题的解决。  但《优待条件》也为北洋政府提供了收回故宫文物的依据。《优待条件》第一项第三款明文规定:“清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一旦此项规定得到落实,则北洋政府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收回故宫文物,免除日后纠纷不已的产权问题之争了。因为,就实际情况而言,这批随时可以搬移的文物实际上已与紫禁城建筑不可分离。如果没有陈设的珍贵文物,紫禁城徒有砖木石瓦结构,必然魅力顿减。但由于种种原因,小朝廷迁居颐和园的计划迟迟未行,留居紫禁城的小朝廷依然在事实上占有故宫文物。  正处于起步阶段的近代文博事业尚难以承担保护故宫文物的职责。早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张謇上书张之洞,提议成立“京师帝室博览馆”,让公众参观宫廷收藏的古玩字画,为此张謇希望皇室能将古玩字画“廓然昭示大公”。自然,该提议在当时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1912年,刚刚北迁的临时政府在国子监成立国立历史博物馆。但该馆藏品极少,且保管条件极差。6月25日,鲁迅在参观国立历史博物馆后写道:“午后视察国子监及学宫,见古铜器十事及石鼓,文多剥落,其一曾剜以为臼。中国人之于古物大率尔尔。”鲁迅在留学日本期间,曾参观过博物馆,又谙熟中国历史知识,自然不满意这个草率开设的博物馆。可见,在紫禁城外另辟馆址保藏和陈列故宫文物绝非理想的保护途径。  由此可见,当时尚不具备顺利解决故宫文物产权归属问题的条件和时机。与产权归属问题相比,如何完整无损地保护故宫文物,避免发生历史上因改朝换代而带来的宫廷文物散失悲剧的发生,也是十分紧迫的问题。就当时情形而言,实行宫禁管理制度的小朝廷不失为理想的故宫文物保护者。故宫文物的流失  赏赐是皇室带有物化色彩的政治交易行为。帝王用赏赐物品的方式来换取贵族、臣工、平民或外国的拥戴或支持。溥仪曾多次将宫中物品赏赐遗老遗少和中外知名人士。依有关史料来看,这些赏赐大都是常见的古玩或比较贵重的生活用品,如扳指、如意、鼻烟壶、马褂等,如溥仪曾将“带膆貂褂一件”赏赐给其英文教师庄士敦。  馈赠也是小朝廷无偿出让故宫文物的一种形式。1919年,溥仪以父亲载沣的名义,向张作霖馈赠《御制题咏董邦达淡月寒林图》和一对乾隆款的瓷瓶。这种馈赠的动机不外乎换取金钱或争取外界的支持。在国外,小朝廷曾捐出故宫文物以赈济灾民:日本关东大地震发生后,小朝廷以溥仪名义向日本捐送价值30万美元的古玩字画,日本公使芳泽谦吉代表大正天皇进宫致谢。虽然善举可嘉,但却造成了文物的流失,而且这种捐宝赈灾的举动更多是出于改善自身形象的动机。  小朝廷依然维持奢侈的皇家日常生活,北洋政府拨发的400万元年度经费无法满足浩大支出。财政困难的北洋政府也屡屡拖欠经费,更是加剧了小朝廷的财政危机。小朝廷不得不依赖公开变卖或典押故宫文物来维持财源。所幸的是,小朝廷对故宫文物的售卖和典押是通过规范的商业交易程序而进行的,留有比较可靠的商业记录,为追回部分流失故宫文物提供了线索。1950年,新中国就成功地从香港赎回了被典押在银行的《中秋帖》和《伯远帖》。  混乱不堪的宫禁管理更是加剧了故宫文物的流失。一些太监和王公大臣与宫外的不良商人勾结,通过种种途径将古玩字画偷出紫禁城,加以变卖。溥仪从庄士敦那里得知,地安门大街新开设了许多古玩店,“有的是太监开的,有的是内务府官员或者官员的亲戚开的”。  盗卖故宫文物现象引起了小朝廷的担忧。1923年,溥仪下令清点紫禁城文物。结果,故宫文物损失情况大大超出了溥仪等人的估计。溥仪回忆称:“毓庆宫的库房门锁给人砸掉了,乾清宫的后窗户给人打开了。事情越来越不像话,我刚买的大钻石也不见了。”小朝廷沿用传统的惩戒手段整肃宫禁,惩办失职太监。为此,太妃曾下令会审当事太监,甚至动了肉刑。但此次清点和整肃非但没有收到遏制内外勾结盗卖文物的效果,反而造成一场灾难。6月27日夜,建福宫发生大火,主体建筑物化为一片焦土。故宫文物产权归属问题的凸显  故宫文物的流失自然无法避开社会舆论。社会各界普遍担忧故宫文物的安危,故宫文物产权归属问题也迅速凸显出来。早在1914年,北洋政府曾试图通过建立博物馆的方式来挽救宫廷文物。1914年,北洋政府在紫禁城前朝部分的武英殿和文华殿设立“古物陈列所”,从盛京行宫(即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征集和调拨来的宫廷文物,集中陈列于古物陈列所。在筹建过程中,北洋政府比较重视争取小朝廷的配合,由内务部任命前热河都统治格任古物陈列所所长。由于小朝廷已经无法有效控制盛京和承德这两处远离京城的行宫,就未做抵制。据统计,从热河行宫和各园林运来的文物数量是117700件,从盛京行宫运来文物是114600件。  与前述国立历史博物馆一样,这个古物陈列所的社会效果也不理想。由于古物陈列所只是简单陈设古玩字画,不注意分类,陈列无序,而且既无文字说明,又无解说人员。在一些学者看来,古物陈列所“殆如骨董店耳”。  而且,古物陈列所没有起到推动故宫文物收归国有进程的作用。北洋政府是以出价收购的方式来调拨这批文物,但是所需款项巨大,无法一次性支付。为此,北洋政府和小朝廷约定,这批文物以清室暂时出借的名义,由古物陈列所展览,待北洋政府财政状况好转后,再行支付收购款项。如果此议得到落实,这种商业交易形式下的文物产权国有化也不失为可行之道。但北洋政府财力维艰,未能最终支付陈列所收藏文物的收购款,而小朝廷也碍于情面,更慑于北洋政府的强势地位,没有强行收回古物陈列所的文物。实际上,北洋政府以爽约的方式无偿从承德和沈阳征集了清宫文物。自然,这种情形不能不严重挫伤小朝廷主动向北洋政府移交故宫文物的积极性。因此,成立古物陈列所的举措仍未根本改变小朝廷控制绝大多数故宫文物的状况。  1923年6月的建福宫大火事件加重了社会各界对小朝廷护宝能力的质疑,火灾后的次日,《京报》刊登了一篇措辞极为激烈的文章。  自清帝退位之日起,一切主权已移于民国,则今番千万以上之损失,实民国国家所有之财产也。非但物质上横遭暴殄,而与历史有关之古物尽付一炬,则尤为堪痛也。因清室不肯遽行迁让之故,使民国所应保存者皆葬送于咸阳焦土之中,其责任应谁负之?此岂可以勿问哉。宜速将溥仪及其家族为适当之处置,以杜将来祸源,而正中外观听。  社会各界大都认为故宫文物应当归国家所有。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委员会发布公函,强烈要求北洋政府收回故宫文物,处置盗卖行为。  日,《中华民国宪法》(又称《双十宪法》)颁布,其中第5章第24条第13项规定,“有关文化之古籍、古物及古迹之保存”,由国家立法并执行,或令地方执行。由此,关于故宫文物产权归属和日后的处理就有了法律依据。一些国会议员就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利,要求北洋政府处理故宫文物流失问题。  5月3日,“贿选总统”曹锟下令与小朝廷协商解决保管故宫文物的问题。冯玉祥、颜惠庆、薛笃弼和程克等十人受任为保存国有古物委员,会同清室所派人员共同筹划保管办法。5月5日,在时任内务部总长程克的宅中召开保存国有古物讨论会,讨论保管办法。  由于第二次直奉战争即将爆发,北京内外形势极为紧张,北洋政府与小朝廷就解决故宫文物产权归属问题的协商被迫搁浅。故宫文物国有产权属性的确立与博物院的成立  1924年北京政变的发生,使得小朝廷的合法地位戛然而止,让民众悬疑数年的故宫文物产权归属问题也通过强制手段得以解决。北洋政府单方面修改了《优待条件》,其中规定:“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民国政府当特别保护,其一切公产应归民国政府所有。”  就在鹿钟麟驱逐溥仪一行的次日,北京《晨报》就以《溥仪昨日迁出皇宫,可注意清室古物之保存》为题,刊发文章,提请公众关注故宫文物的保存问题。  其时,社会上传有冯玉祥和鹿钟麟私下侵吞故宫文物的谣言——胜利者入宫,将前朝宫廷珍宝据为己有是历史上改朝换代时的必演剧目。为此,反对修改优待条件的胡适致函当时的摄政内阁外交部部长:“清宫故物应由民国正式接收,仿日本保存古物办法,由国家宣布为‘国宝’,永远保存,切不可任军人政客趁火打劫。”  1924年11月,北洋政府以当时尚在软禁中的大总统曹锟的名义,发布将紫禁城充作博物馆的大总统令:“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业经公布施行,著国务院组织善后委员会会同清室近支人员协同清理公产私产,昭示大公。所有接收各公产,暂责成该委员会妥慎保管。俟全部结束,即将宫禁一律开放,备充国立图书馆、博物馆等项之用,藉彰文化,而垂永远。”  11月25日,财产整理委员会就接收清室财产之事,致函内务部礼俗司:“清室取消帝号,出居宫外,所有遗产已由善后委员会分别处理。惟清室古物,与历史文化美术有极大关系,本部有保存古物之责,理应接收。且内务府所属之地亩、房产均系官产,亦应由本部管理,可由主官司拟定筹办博物馆章程暨接收官产办法,缮具议案,提出阁议议决。”  胡适曾提议由北洋政府出资补偿已经出宫的溥仪等人,尽管胡适此议颇受訾议,被人指责为袒护清室。然而,此议并非毫无积极意义,因为作价补偿既是对溥仪等人今后生活的资助,也是延续筹建古物陈列所时所蕴含的产权有偿转让的思路,有助于鼓励溥仪等人赎回已经典押在外的故宫文物。但在当时几乎众口一词的反对下,非但对前小朝廷成员未做任何奖励,连承诺发放的50万元年经费也在无形中被取消了。自然,这种情形加重了溥仪等人对北洋政府的仇视。所幸溥仪等人的复辟活动对故宫博物院的运作并未造成危害。  日,清室善后委员会通过了《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决定在紫禁城设立博物院。故宫博物院设立董事委员会,由严修、卢永祥、蔡元培等21名董事组成,董事委员会下还设有理事,理事分别是李煜瀛、黄郛、鹿钟麟、易培基等。细察董事会和理事会的人员构成,没有一人是前小朝廷成员,可见,即将成立的故宫博物院彻底断绝了与溥仪等人的关系。  至此,故宫文物由小朝廷私产变为民国所有,故宫博物院的成立使得故宫文物的国有产权属性被固化。结语  平心而论,小朝廷虽然对于故宫文物流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在战乱频仍,甚至京郊杨村和长辛店也未能免遭军阀战火的北洋时代,小朝廷对故宫文物的占有客观上避免了外界局势动荡和战争的破坏,为日后移交北洋政府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自然也为故宫学的发展保存了丰富的资料。而且,小朝廷对太监盗窃文物现象也有所制止。溥仪下令遣散大部分太监就是出于杜绝太监盗窃文物,并挽回建福宫大火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的考虑。同时,自建博物馆以保护文物的计划也在小朝廷中有所酝酿。  简言之,小朝廷在守护故宫文物的作用方面,既有消极的一面(在可控范围之内),也有积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应当得到肯定。如果北洋政府适时引导,并予以资助,假以时日,小朝廷转变观念,致力于护宝,并非没有可能。只是小朝廷与北洋政府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已经无法把这种可能上升为现实了。  故宫博物院的成立以物质形态明确了故宫文物的国有产权属性。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抗战搬迁途中,还是因为内战而造成的分离于海峡两岸的状况,都没有改变故宫文物国家所有的产权属性。海峡两岸故宫博物院都视护守珍宝为自己的职责,这不能不归功于故宫博物院这一牢固的外在形态。鸣沙 mingsha1840  “沙沉百里,铮铮其鸣。”欢迎关注鸣沙(社科文献出版社近代史主题微信号)!这里有近代史研究与出版的相关资讯,力图呈现圈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愿鸣沙可以伴您一起读书、思索。如何关注我们:长按上方二维码→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
全国糖尿病病友的实战分享
业内权威医生的临床经验
定期免费发放糖友用品
微信号:mingsha1840
的最新文章
“沙沉百里,铮铮其鸣。”欢迎关注鸣沙(社科文献出版社近代史主题公众号)!这里有近代史研究与出版的相关资讯,力图呈现圈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愿鸣沙可以伴您一起读书、思索与进步。
分享文章得收益:1.2用户通过您的分享阅读文章,按照有效一次阅读0.1作为奖励
客服邮箱:
联系QQ:
京ICP备号-5
Copyright (C) 2014 - 2016 liuxingshe. All Rights Reserved清末溥仪的财产哪去了?_百度知道皇帝溥仪的遗嘱第一条为何说“我对不起党”?
毛泽东会见溥仪(资料图)
   我心中明白,我快要离开人世了,这么长时间我不愿和你讲这件事,是怕伤你的心,我的病本是难以治愈的绝症。我虽说现在科学发达了,能治好我的病,那只不过是安慰你。我这一世,当过皇帝,也当了新的公民。归宿还是好的。现在总算走到了尽头&&我所悬念的是:第一条,我对不起党。把我改造溥仪成一个新人很不容易。在别的国家,一个封建君主变成公民,是很难办到的。改造了我这样一个人,可是我却没有给党做什么工作。第二条,我对不起你。我们结婚才五年多,现在眼看要把你一个人扔下了。我年岁大,从各方面说都很对不起你。你体弱多病,我又没有什么东西留下,你今后可怎么生活?现在又是"文化大革命",谁能管你的事?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的事情呀!
  --选自《非常公民溥仪轶史》王庆祥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溥仪(),姓爱新觉罗,字浩然。醇亲王载沣之子。日,被立为嗣皇帝,年号宣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隆裕太后代行颁布《退位诏书》,溥仪第一次退位。但根据清室退位优待条件规定,溥仪仍居住在宫内,政府每年给皇室一笔费用。1917年,张勋率辫子军进城,复辟帝制,溥仪宣布恢复宣统年号,但随着张勋的失败,12天后溥仪戏剧性地再次退位。1924年,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废除皇帝称号并将溥仪驱逐出宫。溥仪逃入公使馆。九一八事变后,溥仪逐渐被日本帝国主义控制,当上了伪满洲国皇帝,沦为傀儡。
   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溥仪出逃日本,在途中被苏军俘获,押到西伯利亚集中营关押5年。1950年8月,苏联政府将溥仪移交给中国政府,溥仪先后在哈尔滨和抚顺两个战犯管理所被关押10年,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日在北京逝世。生于末世,死于动乱,三岁登基,几度退位。沦为傀儡的屈辱,囚禁于监狱的孤寂,晚年生活的温暖和平淡,他都一一经历着。从九五至尊到凡夫俗子,从专横霸道到平等待人,他的人生几经溥仪与李淑贤沉浮,几多风雨。
   "我年岁大,从各方面说都很对不起你。你体弱多病,我又没有什么东西留下,你今后可怎么生活?现在又是'文化大革命',谁能管你的事?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的事情呀!"
   1959年,正值国庆10周年,溥仪被特赦,并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职,负责清末和北洋时代历史的撰写和编辑工作,过上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作为平民的溥仪特赦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溥仪一直过着单身生活。一次,毛泽东在颐年堂与溥仪共进晚餐时对他说:"皇上不能没有姑娘呦,可以再结婚嘛。"后来,经媒人介绍,溥仪与在医院做护士的李淑贤相识。1962年,38岁的李淑贤嫁给了时年57岁的溥仪。
   溥仪非常珍惜这人生最后一段感情,对李淑贤疼爱有加。无论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夫妻之间发生什么口角,溥仪总能表现出大哥哥般的宽容与谅解。溥仪有一次与外宾谈话时情不自禁地说:"1962年五一节,我和李淑贤建立了我们温暖的家,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有了真正的家。"
   李淑贤1924年生于杭州西子湖畔,8岁便失去了母亲。李父是上海中国银行的普通职员。14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凶狠刁蛮的继母对李淑贤百般虐待。为反抗继母将其卖给阔佬作妾,她只身逃到北京,后来到护士专修班学习护理业务,成了北京市朝阳区关厢医院的一名护士。
=============分页符=============
   年过半百的溥仪非常同情李淑贤的悲苦境遇,并把晚年全部感情都给了李淑贤。在这之前,溥仪从不知道爱情为何物,和李淑贤在一起后,让他过上了普通人的二人生活,感受到了生活的甜蜜与温馨。
   晚年的溥仪既热爱生活,也很懂得体贴人。做皇帝时,他没有机会照顾别人,但和李淑贤一起生活后,他爱说爱笑,差不多每天都要给她说几个笑话。溥仪与李淑贤生活了五年多时间,他视李为晚年的情感寄托,尽量给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其实,长期生活在宫廷中的他非常缺乏生活经验,甚至连最简单的家务事都做不来,但溥仪一直在积极改造和学习。平凡的夫妻生活让溥仪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他尽量与人为善,溥仪长春伪皇宫学着照顾他人。他陪李淑贤逛街,送李淑贤去上班;下班时,他早早就在车站等着她,若是逢李淑贤晚上加班,溥仪还会打电话到医院来,有时拿件衣服、送把伞或买点吃的东西送来,往往要到赶末班车的时候才肯回家。夫妻俩生活在一起,难免发生口角,有一回吵架,连周总理都知道了,总理语重心长地对溥仪说:"你的身份很特殊,是新中国改造旧民成功的典范,所以要做好榜样,否则将给外国记者不好的印象。"溥仪听后,备感惭愧。
   1963年夏天下了一场暴雨,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深深的积水。匆匆忙忙拿了把伞赶到医院,没有看到李淑贤,溥仪焦急万分,心想千万别出事。在往回走的路上,他忽然发现一处没有盖的下水道口已被雨水漫过,他知道这是李淑贤每天上、下班必经之地,怕她走到这里不注意而滑下去,于是,便打着伞守在旁边。等李淑贤找到溥仪后,他早已淋成了落汤鸡了。憨厚若此,常人不及。
   "我心中明白,我快要离开人世了,这么长时间我不愿和你讲这件事,是怕伤你的心,我的病本是难以治愈的绝症。"
   1967年,正值"文革"大动荡时期,溥仪最后一次肾病发作。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了。他住在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里,看东西非常吃力,经常需要李淑贤读书信给他听。他的记忆力严重衰退,很多次上厕所都忘了带手纸,吃饭时不拿饭碗就去盛菜。住院期间,几乎没有亲朋好友来探望,只靠李淑贤一人照顾着。恰恰是这个溥仪去世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平凡女人,给了他最后一缕温情。日,末代皇帝溥仪在凄凉中离开了人世。
   溥仪逝世后,没有留下什么遗产。5元的骨灰盒,是溥仪最后的栖息地。中国的末代皇帝,一生经历无数家国大事,死后还原为一介布衣。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傀儡,其实亦有难言的苦衷。这些,只有溥仪自己知道。
   知道自己快要离开人世,同时又有很多人、很多事难以割舍。当生命的亮光即将熄灭,这样的苦却难以回避。溥仪同样不能。
  [名家评点]
   该犯关押已经满十年。在关押期间,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已经有确实改恶从善的表现,符合特赦令第一条的规定,予以释放。
   --毛泽东的特赦令
   我是不赞成清室保存帝号的,但清室的优待乃是一种国际的信义、条约的关系。条约可以修正,可以废止,但堂堂的民国,欺人之弱,乘人之丧,以强暴行之,这真是民国史上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胡适
责编:王敏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产遗产继承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