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ipo一旦开始ipo排队企业名单查询,就意味着企业不能够再进行股权融资

新三板企业的困惑:创新层还是IPO?|新三板|IPO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周宏达
  [大部分进行IPO辅导的企业是相对传统的或者成长性有限的企业,它们转板的决心较强。犹豫中的主要是TMT、大消费类的高成长企业,它们更符合新三板创新创业成长型企业的定位]
  [7月底以来已经有13家新三板企业公告进入IPO辅导,两家企业经过验收,一家企业IPO申报获得受理。总共公开IPO意向的新三板企业已经达到至少226家,其中一半来自创新层。]
  [进行上市辅导的企业其中创新层和基础层企业大约各占一半。]
  [到今年7月,共有200多起挂牌企业定增终止或撤销,企业定增失败的概率正在增加。]
  “究竟是等待创新层制度红利还是转身IPO?”对于不少满足IPO条件的新三板企业而言是一个困惑的问题。
  7月底以来已经有13家新三板企业公告进入IPO辅导,两家企业经过验收,一家企业IPO申报获得受理。总共公开IPO意向的新三板企业已经达到至少226家,其中一半来自创新层。
  由于流动性持续低迷、股价不断下挫、融资乏力,面对A股和新三板之间巨大的估值差距,越来越多新三板企业萌生了上市IPO的想法,对新三板创新层配套制度落地调整了预期。
  不过,上市也非坦途,走IPO之路的挂牌企业不仅要面临IPO排队的不确定性,其间还要忍受不能股权融资之苦,此外对资管计划等三类股东的清理也存在一定障碍。
  新三板企业眺望A股
  周五,创新层企业派诺科技(831175.OC)发布公告称已通过广东证监局上市辅导验收,将向中国正式提交IPO申请,股票将会停牌。两天前,另一家创新层企业捷昌驱动(830948.OC)也发布公告称通过浙江证监局上市辅导验收,将提交上市申请,公告后股票交易量有所放量。
  本月以来,已经有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宣布进入上市辅导,进行上市辅导的企业总数增至226家,其中创新层和基础层企业大约各占一半。大多数拟IPO新三板企业一直没有交易,只有个别股票日成交金额超过100万元,其中金宏气体(831450.OC)近日单日成交金额多次突破1000万元,但与交投活跃的A股上市公司仍有差距。
  8月1日,爱柯迪(834393.OC)公告称公司IPO申请已经被证监会受理,股票在全国股转系统暂停转让。
  一家正在接受上市辅导的创新层企业总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公司对于验收后是不是报IPO是很让人犹豫的问题。假如新三板的困局一直没有改变的话,我们的股东包括机构投资者也会要求我们走IPO这条路。”
  上周五,三板做市指数继续下行,收至1091点,低于去年年中市场恐慌性暴跌的最低点。在新三板市场分层正式实施以来的35个交易日里,三板做市指数跌了29天。分层制度的推出一个多月来未能扭转市场持续下跌的趋势。
  由于流动性萎缩,企业股价跌破定增价,新三板市场的一级市场融资功能也受到影响。联讯证券研报显示,到今年7月,共有200多起挂牌企业定增终止或撤销,企业定增失败的概率正在增加。
  新三板与结构融资部总经理鲁公路在上周五新三体主办的新三板交易商大会上表示,上半年企业真实获得融资金额600多亿元,只有融资需求的大约20%。他表示:“从估值角度,很多创新层也从成长性和财务指标等都可以和创业板公司对标,但是创业板平均PE在七八十倍,而创新层企业估值可能是二十五六倍。”他认为,这也是部分企业考虑转到沪深交易所IPO的原因。
  IPO路途不平坦
  虽然有越来越多新三板企业“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真正实现转板上市的企业数量在过去一年还没有一例。最近一个转板案例还要追溯到去年6月,(300477.SZ)摘牌同时在创业板上市。在目前200多家进行上市辅导的挂牌企业中,只有38家提交上市申请并被证监会受理,占比约17%。
  一家华东地区上市券商新三板业务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我们推荐的企业也有不少符合IPO条件、想转IPO的。我们的意见是稍微等等,因为并不是只要满足创业板门槛就能IPO,另外还要想清楚周期有多长,成本是多少。其实不如先上创新层,看创新层的制度落地后流动性怎么样,如果还不错,那么转不转都无所谓。”
  按照规则,创业板的净利润准入门槛包括两年累计盈利1000万元以上或净利润500万元以上且营收不少于5000万元。但统计显示,企业过会时的利润往往接近于5000万元。而38家IPO被受理企业的净利润都超过了1000万元。
  目前,在排队IPO的企业数量仍有700多家,虽然本月以来IPO发行提速,不过,IPO之路仍充满不确定性,而且一旦开始排队,就意味着企业不能够再进行股权融资。
  一家专注新三板的投资机构创始人告诉本报记者:“很多新三板的企业心目中规范性水平实际上与目前IPO审核政策的标准有非常大的差异,IPO财务数据核查的程序可能会给想上市的新三板公司带来很多困扰。”
  上述创始人认为,大部分进行IPO辅导的企业是相对传统的或者成长性有限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它们转板的决心较强。犹豫中的主要是TMT、大消费类的高成长企业,它们更符合新三板创新创业成长型企业的定位。他认为,创新层未来可能会再分出一层,实行竞价交易。
  有统计显示,在226家进入IPO辅导的挂牌企业中,68%为制造业企业,13%来自信息、软件技术行业,6%来自建筑业。
  前述挂牌企业总经理对记者表示,由于无法预计排队IPO需要多长时间,在此期间股权不能变动,不能融资,因此可以在报IPO之前融一笔钱,申请IPO的决定也会立即吸引市场投资者的关注。
  不过,他提醒,转IPO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包括券商资管、公募专户、信托计划三类股东的清理。他表示:“他们符合新三板投资者适当性资格,可以从二级市场上买公司的股票,但是监管者目前对要不要清理这三类股东,还没有明确的说法。这就是困扰我们要不要IPO的一个主要问题。”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与美国股市相比, 港股的科技类股票乃至整体“新经济”股票比重都远远不及,同样与此相关的则是港股市场整体估值长期被认为过低——美国大量高PE(市盈率)的科技股,显著提升了整体市场的PE。
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为什么不掉?那是因为北京和上海的人口每年净增长五六十万人,而深圳已经是过千万人口的城市,现在还在增长。北京的朝阳区,光是中央电视台就为它带来了几万人,所以这个地区的租金持续上涨。
可以看出,外储的减少并不完全是外资望风而逃,而是外债的减少、藏汇于民和主权基金的使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债风险,提高了国家竞争力和社会福利。换句话说,与其让外汇储备趴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里不动,不如将储备货币换成投资性、生产性资产,以更好的提高...
为什么外汇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难以改变呢?从外汇市场基本面看人民币并不一定是贬值货币。然而在当前人民币定价规则下,人民币对美元期望值是贬值,这自然会增加外汇需求和减少外汇供给。股权融资与控制权保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股权融资与控制权保持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IPO成功之路:股权融资绝不能犯四个错误_中国资本联盟_【传送门】
IPO成功之路:股权融资绝不能犯四个错误
中国资本联盟
导读:长期从事股权投资及相应的财务会计工作,在财务尽职调查、识别会计陷阱、从财务角度分析判断企业等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和心得。随着中国A股进入全流通时代,在PE赚钱效应的刺激下,各路资金纷纷投资PE,以致全民PE时代迅速到来。2006年业内就有大佬直呼“创业投资的春天到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创业企业的春天到了”。创业企业的股权融资环境从来没有这么好过,即便是在PE遭遇寒潮的当下,创业企业股权融资的环境依然不错。一些质地不错的创业企业,在整个大环境的刺激下,在各路逐利者的游说鼓动下,会因此失去平常心,甚至犯下低级错误。如果企业操作不当,不仅无法助力企业跃上更高台阶的股权融资,反而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以下四个常见错误,尤其值得创业企业借鉴。错误之一:傲慢近年来,各路资金纷纷涉猎股权投资领域,很多创业企业突然发现自己成了稀缺资源,一家企业融资甚至会有几十家机构来接触。在这种氛围下,一些创业企业会自觉不自觉地膨胀,摆不正自己的位置,首要的表现就是傲慢。投资前的傲慢往往表现为限定投资决策时间、限制尽职调查范围。一些傲慢无礼的话经常充斥于耳,比如“你们必须在几月几日前定下来,否则就没有机会了”、“价格就这样了,没得谈了,现在额度都已经分不过来了”、“这些材料涉及商业秘密不能提供,看账那更不可能”。但凡有点实力、见过世面的投资人都非常反感企业的这种做法。再好的企业也应该遵守游戏规则,投资人投入的毕竟都是真金白银,对投资人开放必要的信息是企业的本分。换位思考,企业会不经过严格的供应商认证就支付大额的采购预付款吗?同样道理,投资人经过必要的尽职调查才有可能投资。听企业描绘一番美好前景后,投资人就签支票投资,这更多是一个“传说”,现实中几乎没有。其实,创业企业更应该善待那些认真的投资人,这表现了其专业性,也表现了其对出资人(LP)的负责态度。投资人可以负责地对待出资人,以后也会负责地对待投资项目。而且,企业的傲慢往往对融资没有帮助,傲慢会被投资人认为是一种融资策略,会被理解成企业的无知和不自信。真正有底气的企业决不会排斥投资人的尽职调查。我们早年参与了一家国企改制企业的投资,那家企业规模很大,在当地的影响力也非常大,但其非常配合我们的尽职调查,在资料提供、信息开放上基本没有设置障碍,这个投资后来也获得了丰厚回报。投资后的傲慢表现在企业出现不良状况后不沟通,不主动通报情况,一味回避、拖延。在投资项目出现问题后,投资人和具体负责项目的投资经理都会有压力,但相信绝大多数投资人不会一味只考虑自己投资资金的安全而不顾企业的死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还是懂的。只要企业主动沟通、解释原因、不回避矛盾、积极解决问题,投资人一般还是会配合企业的。相反,一些企业出现问题以后,抓住投资人投鼠忌器的心理,一再挑战投资人的底线,以致投资人采取极端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导致严重影响企业经营甚至崩盘。投资人一般不参与企业经营,在信息获取和企业掌控上肯定是弱势一方,但如果双方完全对立,企业家的筹码就未必有投资人多。毕竟,投资人的投资是个组合,这个项目亏了可以用其他项目的盈利来弥补,而对企业家来说,这个企业可能就是他的全部,一旦崩盘多年的心血就化为乌有。总之,在股权融资中,企业和投资人是商业互利关系。傲慢不仅仅是对投资人的不尊重,对企业自己也是。错误之二:价高者得一些创业企业在选择投资人时会遵循价高者得的原则,谁给的价格高、谁的决策快就选择谁,甚至还有企业采用招标的方式。价高者得,作为一个商业原则,本身没有问题,但投资机构出的钱是一种价值,其背后的资源、品牌、以及双方契合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是一种无形的价值。投资一定意义上就像结婚,总不能光看谁给的嫁妆多就娶谁,而不看其他。显然,价高者得不能保证企业选择到合适的投资人。价高者得,反映了企业的傲慢,也说明了企业不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投资人。几乎没有企业除了钱什么都不缺了,创业企业融资除了解决资金需求外,一般还希望投资人在打通产业链、嫁接政府资源、提升内部管理、上市咨询、并购等方面给予帮助。即便企业不期望从投资人那儿得到钱以外的资源,至少也得寻找一个能共事的投资人吧。因此,企业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投资人,并对备选投资人进行必要的尽职调查。首先要调查投资人的背景、资金规模、市场口碑、主要合伙人团队、投资理念及偏好、投过哪些企业,等等。其次,需要了解投资人能带来哪些服务,需要用具体的案例来证明。最后,也需要了解投资人的行事风格,毕竟双方至少会有几年的合作,相互合不来的话,难免产生矛盾,影响企业正常经营。调查的渠道包括公开信息、行业协会、该机构投资过的企业、投资人的合作伙伴、其他投资人等等,也可以直接将企业需要了解的问题做成资料清单让投资人回答。企业也应该在适当时候拜访投资人,与主要合伙人面谈以增加感性认识。真正有实力的投资机构不会排斥这种尽职调查,相反会很欢迎,这也是投资人展示实力的机会。错误之三:忽悠和被忽悠在股权融资过程中,企业不要“忽悠”投资人。“忽悠”投资人包括两种:粉饰现在的经营业绩,或夸大将来的经营预测。在投资人全方位的尽职调查下,粉饰业绩很难不被发现。粉饰业绩往往会适得其反,失去本来有可能获得的投资。“忽悠”未来的业绩,也许会有投资人相信,但一定会签相应的对赌协议。一旦发现业绩落差很大,投资人会按协议行使自己的权益,企业得不到好处,反而影响经营,甚至有创业者会因此失去控制权。再者,能被企业“忽悠”的投资人一般都是不合格的,不合格的投资人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此外,企业也要谨防被投资人“忽悠”。在全民PE时代,“李鬼”式的投资人并不罕见。不少投资人总在有意无意间透露自己背景深厚、资金雄厚或政府资源强大等等。最常见的“忽悠”就是:我们在证监会有关系,以后上市就包在我们身上了。这种话基本都是不靠谱的,千万不要当真。如果把这些话作为选择投资人的重要依据,那离上当就不远了。上市的关键是企业的经营,投资人可能会有一些渠道让相关人员了解企业,认识到企业的价值和特点,但不顾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将假的说成真的硬推上市,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上市需要经过三家中介机构,证监会上上下下程序不少,最后还要经过发审会。在目前证监会强化信息披露,严查经营业绩真实性的背景下,包装上市更是不可能。企业股权融资时还需要防范顾问机构的“忽悠”。一些企业由于没有专门的人员,担心在融资过程中吃亏,于是聘请顾问机构代理融资事宜。这本身很正常,但企业也要对顾问机构有一定的考量。顾问机构往往会对企业的一些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其中的很多问题有较强的专业性,顾问机构不一定有足够的专业能力。我们就见过一些企业在顾问机构的建议下,用不合法的方式增加注册资本,或在不合适的时间匆忙进行股改。这些问题的不合理处理,会成为将来上市的障碍,反而不利于融资。其实,这些重要事项应该在融资后,与上市中介机构和投资人充分协商后进行处理,完全不会影响上市的进程。错误之四:贪婪,因小失大股权融资中,双方都应该有起码的契约精神,投资人应该承担投资不成功的风险,企业也不能因为发展好了而反悔。我们2009年投了一家处于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后企业成长速度远远超出了原先的预期。这位“精明”的企业家觉得当初的融资价格便宜了,自己吃亏了,于是想尽办法利用境外销售平台截留利润,找各种借口不规范财务,逼投资人回购退出。其实,企业的伎俩和目的我们非常清楚,但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回购退出。一方面,在投资中,PE作为财务投资者确实是弱势一方,在企业和大股东的刻意阻挠下,我们维权难度很大,决意维权的结局基本就是双输。我们不想当“怨妇”,选择了在实现一定收益的前提下退出。更重要的是,我们彻底看清了这个企业家,再有前景的企业,都需要一个有胸怀、有格局的企业家来引领,格局小的企业家是做不出大企业的。表面上看,这个企业家是得利了,但他也许失去了更多。第一,他失去了诚信,至少在投资圈是这样,这点事大家都会知道,企业以后再融资的时候,理性的投资人就会很谨慎。第二,他失去了时间和机会。按照我们的测算,该企业的实际业绩在2010年就达到了上市要求,如果早下决心规范,早就应该上市了。而现在,经济大环境不好,上市的小环境也不好,真是“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上市与不上市的区别也远非融了一笔钱那么简单。上市以后,意味着企业有了更大的舞台、更高的平台,以及更多的手段来应对企业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变化。合理假设,如果这个企业家境界更高一点,企业的发展一定远比现在好。如何舍取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在理论上,股权融资的成本高于债权融资。这是因为:一方面,对投资者来讲,普通股的投资风险较高,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也会较高;另一方面,对筹资公司来讲,股利从税后利润中支付,不具备抵税作用,而且股票的发行费用一般也高于其他证券,而债务性资金的利息费用在税前列支,具有抵税作用。因此,股权融资的成本一般要高于债务融资成本。但在国内,由于资本市场与上市公司没有严格的股利分配限制,利用股票融资的成本反而较低,目前的上市公司也偏好于股权融资。来源:华夏资本联盟 作者:陆朝阳 更多金融业资讯,案例、法规、分析、创新、PE/VC、IPO、三板、并购重组、银行、证券、信托、债市、项目融资、资产管理、资产证劵化、风险管控、基金管理、融资租赁、小贷、典当、担保、保险、财富管理、互联网金融、行业知识等,学习、交流,尽在《中国资本联盟》平台微信公众账号:CACNORG。让我们以诚携手共进,构建中国金融未来。(投稿、合作、各金融资本机构人员招聘信息(要求合法正规金融资本机构、招聘信息要全面真实、平台免费发送。)发送邮箱:)
觉得不错,分享给更多人看到
中国资本联盟 微信二维码
分享这篇文章
6月5日 15:00
中国资本联盟 最新文章
中国资本联盟 热门文章传统企业为什么对股权融资望而却步_百度知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po排队企业名单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