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工业云岭首席技师师 刘西平

工人日报多媒体报刊
第02版:专刊
&&&&&&&&&&
天府工匠 劳模风采
他们的数字 他们的精彩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本报特推出专刊,讲述劳模的故事,以此弘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并向全省工人阶级和各界劳动者致以崇高敬意和节日问候!&&27人“特战队”的邓首席&&姓名: 邓远平
年龄: 48岁&&单位: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分公司川西采气厂&&说句心里话: 首席技师,要有专长、有特长、不怕苦、&&不怕累。&&星光闪耀: 19岁参加工作,25岁成为采气工,36岁当上技师,44岁被聘为西南油气田采(油)气首席技师,从“油二代”到多能专家,他用扎实的基本功、“化险为夷”的能力为自己赢来“技能专家”、“创新达人”称号。先后研发创新成果36项,8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节约维护成本3000余万元。他就是西南油气分公司采(油)气首席技师,川西采气厂技能人才工作室主任邓远平。&&2012年,邓远平领衔成立了首席技师工作室,在他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个个成为“特种兵”,先后完成变频节能、井站光伏发电系统等 12项小改小革,每年创造7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从28个师傅的徒弟成为100名徒弟的师傅,从单人作战的“特种兵”到27人的“特战队”,从技能鉴定通过率只有75%到通过率大幅度提升到96%。每一个数字背后都饱含邓远平对技能操作工种的热爱、对采气基本功训练的投入。&&点赞: 从“小邓”到“邓首席”,邓远平用28年走出了一片灿烂天地。 本报记者 张杨&&245项小改小革出效益&&姓名: 田启金
年龄: 38岁&&单位: 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说句心里话: 不断进取 永不满足。&&星光闪耀: 4月26日,记者电话采访了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的职工田启金。田启金声音爽朗,语言质朴。通过多年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这位普通农民子弟已成为生产设备技术改造和自制研发全新生产设备的行家。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生产出一批批精细产品,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田启金所参与的小改小革达245项,为公司创造利润356余万元。&&2012年,田启金开始了新设备的研究,取代人工检测继电器间隙、跟踪压力重要测试生产工序,杜绝了人为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产品质量波动。同时,降低了用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直接为公司节约外购成本50余万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经济效益可达90余万元,这项设备的更新解除了电器生产自动化的瓶颈问题。2014年起,田启金参与自动化装配推动卡部件行业瓶颈设备的研究。由于卡部件体积小、装配空间狭窄精度要求高,田启金与同事经过一年多的奋战,终于成功地采用运动控制系统取代人工操作,直接为公司节约成本260余万元。&&点赞: 动手小改革,收获大不同。本报记者 雷琰&&10年磨出电信先锋&&姓名: 马智 年龄: 37岁&&单位: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南江分公司&&说句心里话: 用辛勤的劳动获得客户的认可。&&星光闪耀: 4月27日早上,赶了一夜路的马智终于到达成都。在劳模休息室里,他告诉记者自己将于28日赴京接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党和政府给了劳模非常高的礼遇,我从内心很是感恩。未来我将努力为公司创造千万业绩。”马智道。&&在南江县长赤镇只要提起马智,无人不为他竖起拇指点赞。他不仅是爱岗敬业的电信先锋,更是情深义重的道德楷模。自2005年起任长赤支局长以来,他已连续10年完成县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业务量、营收都高居巴中市各支局之首,2009年他被省电信公司评为全业务服务明星,2010年他负责的支局被省公司评选为先进支局,目前支局的天翼手机用户达到9900余户,仅在去年就超收80万元。他先后组织实施了20余个行政村“宽乡”建设工程,让近2000户农民家庭受益。他大力向农民朋友推荐“电子商务”、“农技宝”等十多项信息化产品,让上百户农民走上了致富路。&&点赞: 他用劳动铸造着青春年华,在电信岗位上闪闪发光。&&本报记者 张杨&&1次性过关所有的测量精确度&&姓名: 郭平 年龄: 42岁&&单位: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说句心里话: 踏踏实实去做工作,唯一多了一点坚持。&&星光闪耀: 郭平负责测量工作,一年365天,他有255天都住在工地上,23年如一日。他的日工作时长超过12小时也是家常便饭,有时候由于施工项目处于偏僻的地理位置以及遭遇恶劣的天气,就是饿着肚子,他也要继续背着40斤的测量设备爬坡上坎一整天。刚毕业那一年,他买了一双回力鞋,参与村里修隧道的项目,背着设备走了22天,鞋子就穿不了了。&&自1993年以来,他一直从事集团公司的高速公路、铁路、轻轨、地铁以及市政、水利、港口等100个重点工程控制测量工作,所有的测量精确度均能达到一次性过关的标准。不仅如此,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郭平发现很多施工现场没有较正测量点位的设备。于是他利用工作之余,想了三个月方案,反复调试改良十几次,终于让“测量对中杆圆水泡校正设备”获得国家专利,广泛运用于施工现场,使精确度得到充分保证。&&点赞: 他是大家眼中把握测量精确度方向的“书记”。&&本报记者 单琴&&2小时 他每天自愿加班&&姓名: 范欣言
年龄: 28岁&&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机电制造安装分局&&说句心里话: 在平凡的岗位上,依然可以干出不平凡的工作。&&星光闪耀: 4月26日,当记者电话连通身在广元的水电五局机电制造安装分局范欣言时,他正带领着30余电焊工的团队小组为白鹤滩项目的部件赶工生产。&&“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什么这个状元就不能是我?”当年刚参加工作的范欣言这样问自己。&&当别的人都忙着休闲娱乐时,他在磨练焊接技术。每天下班后他会加班两小时,自己摸索焊接技术。&&从2004年参加工作的十二年来,范欣言先后参加了紫平铺、青居船闸、苏丹麦洛维、飞仙关、亭子口、锦屏等40余个大型国内外水电工程的金结制造焊接工作。在大量的实践焊接工作中,他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焊工。&&每天比别人多2个钟头学习技术,随着时间和实践的历练,他的焊接技术愈加纯熟。目前范欣言每天工作使用焊丝40公斤,比普通工人效率足足高出30%。他先后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10余名焊接水平高、焊接技能扎实的优秀年轻焊工。&&点赞: 班组的领头人,青年工人学习的榜样。本报记者
杨诚波&&100%排隐患妙手回春&&姓名: 宋晓飞
年龄: 35岁&&单位: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说句心里话: 让我的人生与4G传输网一起精彩绽放!&&星光闪耀: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的宋晓飞,在单位里是出了名的“技术控”。他先后做过传输网基础维护优化、传输运维管理……13年来,他干过的岗位都和技术紧密相关。&&移动网络规模庞大,采用传统的人工分析方式,难以保证百万级组网和业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随着4G时代的到来,宋晓飞潜心思考如何运用4G技术进行自动化分析。工作之余,宋晓飞用心钻研数学图论和计算机算法,总结出面向4G支撑的“三个一致性”路由规划原则,成功找到实现传输组网安全、PTN配置核查等多方面的自动化分析手段,使得网络隐患命中率达100%。仅此一项,每年就为公司节约维护成本上百万元。同时,他带领团队牵头实施PTN种子计划,累计培养PTN种子选手46名。过去依赖厂家完成的配置核查、流量分析、QOS部署等专项优化工作,如今全部由公司内部人员完成。&&凭着这股精益求精的钻劲,2008年至2015年,宋晓飞共获集团一类科技成果2个,国家级专利2项。&&点赞: 网络守望者诠释别样青春。本报记者 王旭&&39国高手角逐他夺冠了&&姓名: 曾正超
年龄: 21岁&&单位: 十九冶集团公司&&说句心里话: 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星光闪耀: 4月26日,攀枝花技师学院焊接车间里焊光四溅,温度高达50摄氏度。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金牌获得者曾正超正在指导13位工友,这13位工友即将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13位工友热情高涨,与世界冠军一起焊接世界。&&2011年,曾正超初中毕业后选择了学习焊接,随后成为了十九冶集团的一名焊接工人。同年,他代表我国参加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在“10进5”那场比赛中,他折戟而归。&&成功还差一步,曾正超没有放弃。2015年3月,曾正超再次代表我国参加了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面对来自39个国家的焊接高手,曾正超沉着冷静,顺利完成了组合件、压力容器、铝合金结构和不锈钢结构四个模块的焊接,最终问鼎“技能奥林匹克”冠军。曾正超卷起衣袖,手臂上全是大大小小的烫疤。他指着疤痕说:“这些都是我在焊接模块时,被飞溅的焊花烫的。再痛也要忍住,因为焊接时我的手只要轻微抖一下,就有可能影响焊接质量。”&&点赞: 曾正超用一把焊枪,让中国焊工走向世界。&&本报记者 向晓文&&1战成名世界大赛夺金 &&姓名: 玉海龙
年龄: 26岁&&单位: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说句心里话: 清楚认识自我 规划正确方向&&星光闪耀: 4月26日,在成都市总工会成立90周年的“2016劳动礼赞”活动中,记者采访到中航工业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玉海龙。谈到他去年在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奖一事,这名90后的小伙儿仍然挺激动。&&日,巴西圣保罗,玉海龙等三名年轻技工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战胜了其他制造强国的对手,夺得金牌。这是中国人首次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夺金,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来自12个国家的36名选手参加了此次比赛。玉海龙负责叉车方案设计、叉车三维图和二维图的绘制、电路编程、电路焊接与调试。在时间使用上,他们总共花费了13个半小时,比规定的时间提早了7个半小时。&&在比赛中,玉海龙和队友经历了不小的挑战。面对突发情况,他们沉着应对、冷静处理。“经过一年的集训,我们的技能都提高了不少。在比赛中我们也发挥得不错。”玉海龙表示。在世界技能大赛的闭幕式上,玉海龙和队友们身披五星红旗走上领奖台。&&点赞: 青年强,则中国强!本报记者
雷琰&&360天都是他的工作日&&姓名: 魏勇 年龄: 48岁&&单位: 四川港通医疗设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说句心里话: 付出总有回报,人品放在第一位&&星光闪耀:如果问四川港通医疗设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港通供气车间副主任的魏勇,时间去哪儿了?他一定会回答:我的时间都花在车间里。曾有同事统计过,一年365天,他360天都花在了工作上。&&“闲不住”,做事爱较真,是同事们对魏勇的最深印象。他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走进车间,主持早会,向员工强调安全意识。接下来便四处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绝不拖拉。&&作为一名有着18年工龄的老员工,魏勇早已把自己当做了企业里不可分割的一份子。2014年,在生产任务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他主动承担了公司医用真空负压机、医用空气压缩机等新产品的试制,连续数月坚守一线,直至产品注册取证顺利通过。2015年,魏勇参与了酸性氧化电位水生成装置、减压装置、阀门控制箱等10项新产品的开发及改进,为真空机组项目的研发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该项目从立项到完成历时8个月,他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有时甚至通宵达旦。&&点赞: 对企业、对岗位的坚守和热爱,成就了一个能工巧匠的精彩。本报记者
王旭&&165000台手术与死神争夺生命&&姓名: 蔡琳 年龄: 53岁&&单位: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说句心里话: 医务工作者都是奉献者。&&星光闪耀: 4月26日中午12点,记者按约定的采访时间联系蔡琳,她还在门诊坐诊,一直忙到下午1点才有时间接受采访。在她们科室加班是常态,有时甚至工作至凌晨。&&蔡琳从1983年工作至今33年如一日,每年参与心血管疾病的手术至少5000台;每年诊治出院的患者5000多例;每年至少有100天半夜出诊。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为止,蔡琳共介入手术约165000台。蔡琳不但当好了科室的火车头,还培养了具有卫生部介入准入资质的技术型人才10人,成熟科研人才2人,优秀教学人才数人,于2014年在西南地区率先成立“国家级胸痛中心”。她的团队,优化了心肌梗死的救治流程,缩短了心肌梗死急救的时间(时间在90分钟之内)。有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急救时间缩短与患者死亡率降低独立相关。“我们最快的一次救治时间为28分钟。”蔡琳说道。&&此外,蔡琳勇担公益职责织就生命网,普及健康知识16年,承担国家支撑计划分课题、 省市级各级课题20余项,获各级科技成果奖17项,个人发表学术文章103篇。&&点赞: 挑战死神的铁娘子。本报记者
Copyright 四川工人日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首席技师考核管理办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