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理网?治理全球发展。全球人类发展未来人类官网。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所有文档均可在线免费浏览,需要的朋友请看好是否是自己需要的文档。所有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参考学习,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侵权,敬请及时告知,本人会及时删除侵权文档。 温馨提示:下载之前,请点击文档阅览界面最右侧“缩略图”方式浏览,看是否完整显示,方可下载。 如果是文档下载方面的问题,请联系qq竭尽全力为您服务!!!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全球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国际环境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全球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国际环境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
上传日期: 02:29:5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全球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国际环境
官方公共微信中央编译局-理论研究-全球治理研究:《中国道路与“人类发展的下一步”》
| 设为首页 |
中国道路与“人类发展的下一步”
作者:傅梦孜&&&&&&来源:《学术前沿》2013年3上期
网络编辑:时佳
发布时间:
摘要:持续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中国的经济面貌,也改变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成为世界级大国绝非遥不可及。但由于成长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成长必然经历普通国家难以想象的困扰,中国与世界将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种平等、公正的角色更多地参与重大国际与地区事务,并发挥独特的、善意的、具有建设性的作用,承担起相应的国际义务与责任。
关键词:地区大国;世界性大国;全球化;中美关系;和平发展
  以人口规模与经济可以持续发展的潜力而言,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成为世界级大国绝非遥不可及。按照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1]中国经济总量将接近于世界第一。一个实力壮大到如此地步的中国,将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走什么样的路,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早已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
  中国处于由地区大国向全球性大国的过渡期
  持续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中国的经济面貌,也改变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980年,中国经济列世界第11位,2000年上升到第6位,从2004年起,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意大利,2005年超法国,2006年超英国,2010年超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亚洲区域大国,改变了自二战以来的亚洲发展格局。曾经以“雁阵模式”引领亚洲的日本动力弱化,已走到尽头。中国技术水平在某些方面仍不如日本,但在很多产业市场上与日本落差减小,与亚洲其他新兴工业体的竞争加剧。
  按硬指标计算,中国经济的许多构件已成长为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全球400多种制成品中,中国有20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年增5个左右,总数达60个,世界前10强企业中,中国占3席(中石化、国家电网、中石油)。
  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1985年不足3亿美元,2011年迅速增加到3100多亿美元。中国对非洲投资总额有时甚至超过世界银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说,过去10年中,中国为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个世界最贫困的地区提供了672亿美元的贷款,同期世行仅为547亿美元。中国出境游人数5000万,目标国家139个,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
  在由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的过渡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张持续而迅速,国际贸易地位上升十分突出。1980年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排名第26位,2000年升至第3位,2010年取代德国成为最大出口国(1.5万亿美元),也是世界第二大进出口贸易国。据美联社2012年12月份的一项贸易数据分析结果,在短短5年内,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大部分国家的大(或最大)贸易伙伴,包括韩国和澳大利亚这类美国盟友。2006年,美国还是127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只是7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到2011年,两国明显互换了位置:中国是124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76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从非洲到美国,这一趋势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经商方式。中国20多年前几乎不进口美国大豆,但现在进口美国大豆2400万吨,占美国大豆总产量的1/4。中国的外汇储备在1980年为世界第37位,2006年起升至第一,2012年达到3.3万亿美元。
  即使当下世界经济低迷,中国经济也在趋缓,但在大国中仍保持最快增幅。世界各大多边组织、机构、媒体对中国何时成为世界第一,仍在乐此不疲地做出各种预测。[2]2011年,中国GDP为7.3万亿美元。如按购买力平价(PPP)计,则达到11万亿美元,美国为15.1万亿美元。尽管与美国有较大差距,但世界上仍出现中国“被第一”现象。皮尤民调访问全球21国,41%的人认为,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认为美国是第一的略低(40%)。对于中国经济超过美国的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世界经济展望》估算是,按PPP计,在2016年中国将超美(分别为19万亿美元、18.8万亿美元)。世行估计是2030年。日本国际研究中心估计,中国2020年超美。英国《经济学家》估计,2018年中国总量超美,目前21个主要指标(制造业、出口等)已超过美国,2025年所有指标会超美。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估计,按市场汇率算,中国2035年超美,2050年为美国的两倍(82万亿美元)。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福格尔更是作出大胆的预测,2040年中国将成为超级富国,GDP比欧盟高一倍,达到123万亿美元,占全球的40%。
  按照理论化的估算方法,即考虑中国和美国年均名义增长率和人民币升值因素,中国经济超美的时间最早大约在2017年,最晚仍难以完全确定。当然,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超过美国的那一天可能不会如此乐观。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12年10月发表对世界形势的预测报告认为,中国将在203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就中国人口与发展潜力而言,中国经济规模成为世界第一并非不可能。但即使成了世界第一,中国仍不能算是世界第一强国。尽管中国整体实力会水涨船高,但全面达到美国现在拥有的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实力水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按照超级大国的标准衡量,除经济实力这一基础要件以外,至少还应具备:一是具有支配性的世界金融力量,包括国际主导货币及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性地位等,如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占比为86%,储备货币中占64%,国际银行存款占48%,国际债务持有占44%;二是无可匹敌的军事能力,如美国军费开支一年达6600多亿美元,几乎是所有大国军费开支的总和;三是强大的政治(包括软实力)优势,能动员全国性力量完成可以代表人类水平的科技工程,在全球进行制度建设或外交部署,如美国可以明确地以“世界领导”为目标进行全球战略部署。
  从地区大国迈向世界性大国,实力固然是基础,但非充分条件。历史发展表明,这一过程包含着很多偶发与突然出现的地缘因素。17世纪初,葡萄牙人打通东方航线后,取代了马可·波罗跨越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从而使威尼斯失去贸易主导地位。17世纪末,西班牙本来缺乏制造能力,“无敌舰队”被英国击溃后,同样失去航海贸易主导权而国家衰落。美国在19世纪末即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但直到半个世纪后,其他老牌帝国在二战中互残而元气大伤,才使美国登上西方世界霸主地位。前苏联曾拥有超级大国地位,但随着柏林墙的被拆而自行瓦解。日本则因在主导性战略产业选择中陷入迷茫,加上受到美国打压而陷入近三十年的萎缩状态。中国持续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作为世界性大国的初步基础,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西方发达经济整体缩水,与此同时,中国仍保持较快发展,在大国力量变化中,中国的成长更突出,也使得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然,这一前景并非可以自动取得,特别在当前并不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中更是如此。
  中国引领世界不再是遥远的梦
  在国际关系史上,西方如今享有的主导地位充其量只是近三个世纪的事。这期间,各种区域与世界性霸权角色的更替扑朔迷离。在欧洲大陆,先后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大国甚至霸权产生与确立。1760年,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之后,迅速建立日不落帝国,延及一个多世纪。后来居上的美国,其工业产值在1894年超过英国。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西方经济体系并成为盟主。冷战结束、前苏联垮台后,美国凭借空前的全球化、市场化机遇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西方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达到巅峰时刻。但是好景不长,一场金融危机使世界力量发展加快出现错落效应,西方的发展及其地位出现偏转之势。
  西方发达经济体曾经是全球化的弄潮儿,麦当劳快餐、好莱坞大片、时尚名牌及消费方式曾一度冲击着全球,产生无数粉丝与追随者。但今天,在全球化面前,西方不再是弄潮儿,而是集体逃课生。产业外包、坐享高端价值链的美国,曾是全球化的引领者,全球化一度甚至被视为“美国化”的代名词,而今却引力不足。欧洲的高福利已演变成巨大的财政负担,自陷债务危机不能自拔,法国等欧盟九国主权债务信用集体降级,希腊重组失败,欧元区面临分崩离析的未来。日本曾经有过长期的高增长,但是,自上世纪80年代末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经济沉沦不起,可能进入第三个“失去的十年”。在全球层面,多边贸易自由化裹足不前,多哈回合谈判停滞,美国于是搞起“跨亚太伙伴关系协议”(TPP),试图另起炉灶重建区域一体化的主导权。与经济不佳的形势相伴随,贸易保护主义阴云密布,贸易摩擦时伏时起。拯救金融危机时,全球曾喊过同舟共济,但如今更多是各顾各的紧迫日程,G20机制因“全球再平衡”的纠结而分歧增大,地区安全死结呈现“动脉硬化”症候。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前景不定,伊朗因核问题面临制裁与战争阴影,中东北非强人离去后民主并未出现……
  当然,一些情势或许是表象,但全球性金融、债务、经济与社会危机进一步揭示了其背后的弊病。远在这场危机之前,西方学者即已注意到,资本主义的永恒真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金融稳定、收入增长——似乎正在消失。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低迷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世界”呈现出后发之势。IMF统计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2010年发展中世界GDP已经突破世界的50%,达51.9%,而2012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仍可望高出发达国家至少3个百分点以上,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
  金德尔伯格——这位久负盛名的美国政治经济学大家,在《世界经济霸权》一书中,引陈“不规则发展法则”理论:“在发达程度较高、新的文明处于领先地位的任何国家,当它达到一个临界点时,要超越这一界线向前是极其困难的,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人类发展的下一步不得不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迈出。”[3]这种先见之明为人们揭示出世界格局变迁的未来画卷,这就是人类的发展将是永恒的,世界变迁的步伐终有其历史性的节奏与方向。
  “人类发展的下一步”可能在中国迈出!西方的主导地位本来就不是一劳永逸的。目前的症候显示,西方这种主导地位正在或即将加快走向终结,中国虽然不会强推其发展模式,但中国道路的吸引力将增强。因为,中国道路不只是对个别国家有参考价值,其复杂的组成有着十分广泛的渗入式经验。世界进入中国引领的时代不足为奇。不管承认与否,这可能是世界经济历史性变迁的方向所在。在某些方面,中国引领已表现得十分突出,从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世界经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指标便可见一斑。汇丰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金于日发表报告认为:“我们正在从一个由美国(或者欧盟)引领的世界走向一个中国引领的新世界。”[4]
  中国的成长必然经历普通国家难以想象的困扰
  中国成长于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腾飞始于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即在逐步推进国内改革目标的同时,不断地融入世界,与国际接轨。这一过程与国际体系的利益是相辅相成的,更改这一发展轨迹甚至挑战国际体系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当然,一个成长的中国,国家利益会进一步扩大到全球,中国与其他各方的得失并非完全一致,国际上对中国存在一些误解,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发展到今天,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还会继续加快,但这不是单向的,不只是中国适应外部世界的问题,而是外部世界也需要考虑中国的利益与核心关切。也就是说,外部世界也需要调整心态,适应中国。只有形成良性互动,才可能取得双赢或多赢。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远没有达到世界第一。但即使如此,《当中国统治世界》之类的书籍早已摆上畅销书的柜台。这类书籍更多地从经济角度入手,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霸权的前景作了全面解读。《当世界统治中国》的作者马丁·雅克就不相信中国崛起不会对世界构成巨大挑战,而是会以最深刻的方式改变世界。他认为,首先,中国将像任何崛起大国一样,不可避免地运用经济杠杆谋求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其次,中国文化、历史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其国、其政、其道自成体系,一脉相承,不可能变成全盘西化的国家。再次,当中国成为“霸权”国家后,不可避免地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影响世界。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绝非一个知足常乐的小兄弟。中国未来对国际体系的影响将不亚于美国。日本崛起和珍珠港事件曾使西方面临巨大冲击,但与中国崛起带来的震撼相比仍要小得多。中国作为非西方大国的崛起,正使西方的“中心地位”面临丧失的危险。西方主导下的世界秩序将在未来数十年内面临最深刻的调整。
  从国际政治发展观察,抛开强调权力与利益的古典现实主义大师如汉斯·摩根索等的理论及鹰派学者观点不谈,近年来,西方新版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著作中对大国崛起的前景可能更为忧心忡忡。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从理论逻辑上论证大国争霸的必然性,即以欧亚大陆可能出现的地区霸权对美国构成威胁这一美国式的模版命题出发,构建出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框架。他认为无论哪个国家在21世纪崛起,并且实力与美国旗鼓相当,都会对美国构成挑战。尽管作者认定此书不针对中国,但中国崛起之现状,自然成为挑战美国的最主要角色。因此,他不讳言美国必须要警惕中国崛起带来的威胁。
  从历史轨迹中考察,无论过去的西方史学家,还是今天的学者精英,都不会否定中国曾有的辉煌。美国外交政策聚焦网站2010年2月曾刊文认为:“过去20个世纪中,有18个世纪是中国引领全球经济。”而对中国历史鼎盛期的考察,对一种代表当时地区秩序的“朝贡体系”复活的担忧,也被西方进一步夸大。
  凡此种种,虽不代表西方对中国崛起的全面性看法,但却占据着相当市场,并在不同时期影响着一些国家的对华政策。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对华奉行“接触与遏制”战略,个别阶段侧重点也不一样。上个世纪90年代,克林顿总统第二任时,确立了“接触”为主轴的政策,但也有质疑,即美国缺乏反制手段。“接触+遏制”(congagement)遂成为克林顿对华战略的全部内涵。小布什时期,中美关系相对顺畅,甚至可谓是小布什留下的一份良性外交遗产。但美国仍不乏人指责中国利用美国反恐时机,扩大了在亚太特别是在东亚、东南亚的影响。奥巴马是打着“改变”的旗号上台的,中美关系作为一份良性外交遗产并无改变的必要,但是,从2009年美国重返东南亚起,奥巴马政府制定并加快了重返亚太的步伐。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特别是伴随过多、过重的军事色彩,如军事演习接二连三,军事基地不断拓展,同盟与双边军事关系加强,无所顾忌地卷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海争、岛争,让中国战略家心怀警惕。重返亚太的称谓虽有过调整,如“战略再平衡”等,但无论如何,作为应对亚太地区格局变迁的战略考虑,遏制中国是不言而喻的。美国借介入南海、钓鱼岛之争,图谋以此为支点,加紧构筑对华C型包围圈,更可谓是美国奉行对华战略遏制的风向标。
  在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大国之间的战争已变得不可想象。美国对华外交仍将是交往与遏制并重。中美双方已形成经济上的高度依赖关系,甚至可以“确保相互摧毁”,双方也有意发展全面合作关系,并正在尝试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但是,对“双方合作越是平等,就越有可能为获取支配地位而展开争夺”(金德尔伯格)的历史认知,美国作为霸权国家打压“老二”的心态绝不会放弃。对前苏联是这样,对其盟国日本也是这样。
  中美关系仍是最重要的,中美两国有充分的理由合作并稳定发展双边关系。但是,忽视甚至否定美国对中国的战略遏制,绝不是一个成长中的大国应有的理智行为。只是在今天的时代,这种遏制已不同以往。首先,它不是冷战时期美苏组成两个完全不同阵营之间的对抗,而是在同一个国际体系内的战略打压,也可称是“内部矛盾”的进发。其次,它不再以两个力量之间的军事较量为先导,即主要为发展能“确保相互摧毁”战略力量展开军备竞赛,而是利用军事上的绝对优势钳制相对较弱的一方,同时发展包括软、硬实力在内的政治、经济、外交规则制约中国。三是不再以第三方为势力范围或发展与第三方的关系针对另一方,双方在第三方(包括国家和多边)问题上可能存在分歧,可以以此向另一方施压,但中美在第三方问题上也可能存在共同利益。最后,这种战略较量可以抵消相互的影响,但也存在扩大彼此利益的可能,毕竟当今的世界面临很多非传统安全挑战,需要联手共同应对。
  和平发展是中国成长的必然选择
  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发展,中国到了“处于近代以来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光荣而艰巨,推进民族复兴,道路选择关系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于日重申,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在对外战略方面,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形势及各种外部因素的困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郑重承诺。和平发展也是和谐发展,它不只是对外,而应是国内外统筹考虑的应有之义。没有国内的和谐,也难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没有外在的和谐,也难关门独享和平。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5]可以说,和平发展是历史与时代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观的升华与实践。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是一个不断追求创新与发展的新兴大国,是一个善意对待世界、期待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的大国。一个发展壮大的中国,会以一种平等、公正的角色更多地参与重大国际与地区事务,并发挥独特的、善意的、具有建设性的作用,承担起相应的国际义务与责任。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与世界将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中国的命运与世界更为紧密相关,中国会更好地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和平发展将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和谐发展道路,并努力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页。
  [2]参见:IMF World Economic Outlook, China Economic Net, May 6, 2011. Foreign Affairs, . Economist, December 4, 2012. China Daily. com. cn, April 26, 2011.
  [3][美]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37页。
  [4]China increasingly leading world economy: HSBC economist, China Daily, December 21, 2012.
  [5]“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人民日报》,日。
相关文章:
请输入要检索的文章标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中国现实问题研究
国外理论动态未来网:引领可持续发展 G20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贡献
  去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全球发展描绘了新愿景;一年后,二十国集团(G20)峰会首次在中国举行,成为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合作的重大机遇。(8月11日人民日报)
  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南北发展失衡,发展是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也是解决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根本之道。基于此,在去年9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正式通过了由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的成果性文件,即《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将推动世界在今后15年内实现3个史无前例的非凡创举――消除极端贫困、战胜不平等和不公正及遏制气候变化。可以这样说,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既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发展蓝图,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书。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全面落实,需要国际社会团结协作、一道努力,共同把目标转化为成果,把纲领转化为行动。2016年作为落实工作“元年”,G20是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国际社会对G20发挥表率作用抱以很高期待。显而易见,中方作为今年G20的主席国,在这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理当发挥引领作用,带领G20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探寻世界经济增长的新路径,为推动全球发展事业迈上新台阶作出中国贡献。
  事实证明,中国一直以来就以负责任大国的世界担当和积极作为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着自己的贡献。就以愈来愈近的G20峰会来说,在我国的推动下,今年G20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围绕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系统性行动计划,致力于推动全球包容、联动式发展。往细里说,在今年G20议程上,从宏观经济政策到国际贸易投资,从创新增长方式到全球经济治理,发展的视角无处不在。显而易见,杭州峰会将在推动落实发展议程方面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让G20成为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合作的舞台。
  不仅如此,中国还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作出努力。一方面,60多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共向16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近4000亿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万援助人员,为发展中国家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中方推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聚焦发展问题,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助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习近平主席今年7月在北京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指出,中方倡导设立亚投行,并愿同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就是要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基本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数亿人口摆脱贫困。中国发展不仅增进了13亿多中国人的福祉,也有力促进了全球发展事业。中国的成功实践,对于增强全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信心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议题,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既是各国领导人的庄严承诺,也是普通民众的热切期盼。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元年,中国首次担任G20主席国,推动各方共同制定落实议程的行动计划,实现真正的包容增长,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的使命。中国不负众望,利用举办G20杭州峰会的契机,号召各国讨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是对全球经济发展勇担当、负责任的充分体现。
  面向未来,中国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树立典范。同时,将继续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化南南合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可以预见,在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全面落实上,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必将展现出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作为和贡献,必将赢来更多来自世界的肯定目光与赞许掌声。
  (未来网特约评论员 振轩)
(作者:&&编辑:刘展)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荆楚网(cnhubeigw)、最武汉(zuiwuhan01)官方微信。习近平的全球治理观
  【学习小组按】
  在前天下午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就几次提到了“全球治理”。
  习近平强调,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将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对于全球治理,习近平还有怎样的观点?
  今天,学习小组(微信号:xuexixiaozu)整理了习近平关于“全球治理”的系列讲话,供各位组员学习。
  【1】坚持平等民主、合作共赢,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合理关切。
  不管国际格局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始终坚持平等民主、兼容并蓄,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文明多样性,做到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商量着办。
  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强调
  (日)
  【2】以创新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机制
  长期以来,各国各地区在保持稳定、促进发展方面形成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对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要继续发扬光大。同时,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要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冲破制约发展的旧框框,让各种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出来。要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力度,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要稳步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为世界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提供保障。亚洲历来具有自我变革活力,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使亚洲变革和世界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强调
  (日)
  【3】加强国际对话与沟通,坚持开放包容绝不损人利己、以邻为壑
  中国先哲老子讲:“大邦者下流。”就是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中国愿意以开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我们期待时间能够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也期待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中国的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
  (日)
  【4】大力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法制化及合理化
  我们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垄断国际事务的想法是落后于时代的,垄断国际事务的行动也肯定是不能成功的。
  我们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推动各方在国际关系中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在国际社会中,法律应该是共同的准绳,没有只适用他人、不适用自己的法律,也没有只适用自己、不适用他人的法律。适用法律不能有双重标准。我们应该共同维护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各国都应该依法行使权利,反对歪曲国际法,反对以“法治”之名行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破坏和平稳定之实。
  我们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合理化。适应国际力量对比新变化,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体现各方关切和诉求,更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日)
  【5】深化合作,就是要从战略上谋划金砖国家未来发展。
  事实证明,占世界人口42.6%的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协调合作、共同成长,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有利于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全球治理更加有效、国际关系更加民主。
  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说:“世界掌握在那些有勇气凭借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手中。”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复苏逐渐稳固,但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福塔莱萨会晤肩负着总结合作历程、规划未来发展的使命,对金砖国家合作进程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我期待这次会晤深化合作、体现包容、传递信心。
  深化合作,就是要从战略上谋划金砖国家未来发展。去年,我在德班会晤时建议,金砖国家要朝着“一体化大市场、多层次大流通、陆海空大联通、文化大交流”的目标迈进。这是我对金砖国家发展更紧密经济伙伴关系的真诚期待。希望各方以启动新一轮领导人会晤为契机,规划新的合作愿景,挖掘新的合作动力,使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政策协调更加成熟、务实合作更加深入,让金砖国家合作本强基固。
  ――习近平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强调
  (日)
  【6】金砖国家应发扬合作伙伴精神,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
  我们应该坚持开放精神,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相互经济合作,培育全球大市场,完善全球价值链,做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建设者。我们应该坚持包容精神,推动不同社会制度互容、不同文化文明互鉴、不同发展模式互惠,做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践者。我们应该坚持合作精神,继续加强团结,照顾彼此关切,深化务实合作,携手为各国经济谋求增长,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动力。我们应该坚持共赢精神,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别国利益,做到惠本国、利天下,推动走出一条大国合作共赢、良性互动的路子。
  ――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上的讲话
  (日)
  【7】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国际公平推动共同发展
  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我们应该提倡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国家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的权利,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应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我们应该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理念,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加强国际和地区合作,共同应对日益增多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我们应该加强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国际和多边机制内的协调和配合,凝聚发展中国家力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制度性权力和话语权。
  ――在巴西国会的演讲
  (日)
  【8】中阿双方要深化政治互信,推动双边贸易发展
  中阿双方要进一步深化政治互信,支持对方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在涉及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密切高层及各层级各领域交往,交流互鉴治国理政经验,便利人员往来,支持人文交流。我们要促进双边贸易稳定均衡增长,积极开展油气、矿业、农业、核能等领域产业投资合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战略性合作。双方要在全球治理、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等重大问题上密切沟通配合,维护好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权益,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习近平同阿根廷总统克里斯蒂娜举行会谈时强调
  (日)
  【9】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印两国要做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印两国要继承和发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主权平等、公平正义、共同安全,坚持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包容互鉴,以自身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治理作出更大贡献,为全球性问题提供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方案。
  ――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重要演讲
  ( 日 )
  【10】推进周边外交和多边外交,加强务实合作促进共赢
  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要切实运筹好大国关系,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扩大同发展中大国的合作。要切实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把我国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切实推进多边外交,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改革,增加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要切实加强务实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要切实落实好正确义利观,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要切实维护我国海外利益,不断提高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保护力度。
  ――习近平出席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时强调
  (日)
  【11】深化发展中国家间合作,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中南两国都是发展中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是平等互信、全面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好朋友、好兄弟。发展中南关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方向和优先战略选择。去年我访问南非期间,我们就提升中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我们要登高望远,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全面规划中南关系发展,深化合作,使中南关系成为引领中非友好合作的典范,成为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同南非总统祖马举行会谈时强调
  (日)
  【12】巩固金砖国家伙伴关系,密切协调全球治理重点问题
  我们要坚定信心,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金砖国家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伙伴关系。我们赞成金砖国家一致向世界发出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积极信号,巩固金砖国家在完善全球治理、加强多边主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金砖国家要加强相互经济合作,加快筹建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携手打造金砖国家利益共同体。要就2015年后发展议程、气候变化谈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反恐、网络安全等全球治理重点问题密切协调,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习近平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
  (日)
编辑:徐芳
关键词:全球治理;习近平;共同体意识;全球伙伴;全球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2日下午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
参加2015“青年全球治理创新设计大赛”(YICGG 2015)暨“全球治理创新青年峰会”的中外青年在米兰世博园内合影。
“我觉得(参与全球治理)需要青年更多的呼吁和宣传”,这一次在米兰,钱Z获得了“最佳选手”的称号。
当地时间9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访问联合国总部并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强调国际社会要以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新起点,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习主席面向全球提出的新型发展观,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永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倡导的新型发展观,为全球发展描绘了新蓝图,必将给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注入正能量。
央广网官方微信
手机央广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来人类t5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