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完成我国经济转型的主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力

“科技创新”驱动中国经济转型_网易新闻
“科技创新”驱动中国经济转型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科技创新”驱动中国经济转型)
最新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首次跻身世界前25位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行列。此前,高度发达经济体在这一指数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的此次跃升也被视为全球创新领域的标志性事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高锐评价,从历史上看,中国大范围的创新提升并不令人意外,直到1800年,中国的科学技术仍处于卓越的地位,中国创新的进展“是一场复兴”。不可否认,在面对全球经济放缓的大格局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更代表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而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强化创新部署。而曾经被贴上“创新力不足”标签的中国也正改头换面,或者说,是在完成它数百年前的使命。近年来,中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从领先国家的跟随者,变成了并行者,甚至是带领者。与此同时,中国科技的创新品质也在不断提升,一些技术领域的研发成果得到了世界认可。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结构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在战略高技术领域,中国亦涌现了载人航天、载人深潜、超级计算、对地观测卫星、北斗导航、大飞机等重大成就;可谓成果丰硕。与此同时,一些科技企业的诞生,也让“科技”这个高大上的词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密切起来。生产芯片的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阿里巴巴不断释放着体内一直深植的“创新”DNA;聚焦通信领域的华为已然在全球100个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位列第50位;甚至于,中国很多创新型企业还在海外设立了研发机构……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进步正深刻改变全球创新版图、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格局。而这也与我们近年来看到的中国发展相一致,当世界从制造全球化进入创新全球化的阶段,人口红利带来的低制造成本,已不成为优势,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期,中国选择以创新驱动国家经济发展,将创新作为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要素。今年5月,中国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建设科技创新强国描绘了路线图和时间表。而在中国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号角后,第一个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也于近日印发,该《规划》更加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增加了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指标和全民科普指标。凸显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思想,让科技创新走出“象牙塔”,支撑中国由大到强的转变。中国科技创新的勃勃雄心也受到了国际舆论的赞赏,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说,创新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中国正在变成一个充满创新产品和创新想法的国家”;《纽约时报》在8月初的一篇报道也提到,“中国的科技行业,尤其是移动业务,在某些方面已经领先于美国。一些西方科技公司,甚至包括某些巨头,正从中国企业那里寻求创意”;英国《金融时报》甚至说,“投资者看好中国技术超过美国的潜力”。
当然,在多方掌声中,中国也需保持清醒。比如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仍需进一步培育和优化。特别是在科研立项上,还需进一步精简程序、简化手续,要把科研单位、科研人员从繁琐的表格中、跑路盖章中解放出来。要加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用完善的保障机制、激励的创新分配机制、包容失败的制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条件,多解决创新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而在当下纷繁复杂、金钱至上的环境下,科技创新更需要一份定力与责任。无论如何,中国“科技的春天”再次到来,而它与经济转型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值得我们期待。(摘自《欧洲时报》)&
(原标题:“科技创新”驱动中国经济转型)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是全球首家大型政务类网站,欢迎登陆本站!&&&|&&
提示:您在上方可以搜索政府工作报告、统计数据、统计公报等相关政务信息。
推荐城市:
&当前位置:&=&&
体制转型期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驱动力及摩擦力
&&&&日期:&&&&浏览次数:229次
&&&&&摘要:本文以1978~2012年间我国双重转型为背景,研究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国有部门规模及劳动力流动成本对我国经济结构变迁的影响。通过对所建立的三部门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反事实实验得到以下结论:在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中,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影响劳动力再分配的力度最大,它对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份额变化的解释程度分别为34.7%、24.7%和6.9%;其次,国有部门的规模缩小对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份额变化的解释程度分别为10.7%、19.2%和14.9%;劳动力流动摩擦在一定程度上能减缓我国经济结构变迁的进程,但力度并不大。
关键词:经济结构变迁,反事实实验,劳动生产率,国有部门规模,体制转型
在1978~2012年间,我国经历着双重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体制转型和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转型。一方面,在这期间,我国国有部门的规模迅速下降,而非国有部门的规模迅速上升,这一变革是否助推了我国的发展转型?如果是,那么在多大程度上助推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变迁?另一方面,在这期间,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迅速提高,那么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加又在多大程度上助推了我国经济结构的变迁?本文试图以中国双重转型为背景,着重考虑国有部门规模的缩小这一体制变革和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我国经济结构变迁这一发展转型的驱动作用。
国内外已有一些分析经济结构变迁驱动力的文献,大多集中在理论分析上,主要分为两个分支。第一个分支强调价格效应,假设各部门具有不同的技术进步率,劳动力会流向技术进步慢的部门,这方面的代表文献有Ngai和Pissarides(2007)[1],Rogerson(2008)[2],Duarte和Restuccia(2010)[3],陈体标(2007,2008)[4][5],陈晓光和龚六堂(2005)[6]。其中Ngai和Pissarides(2007),陈体标(2007,2008),陈晓光和龚六堂(2005)从理论上分析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会出现平衡增长的Kaldor事实[7],还会出现经济结构变迁的Kunetzs现象[8]。Rogerson(2008),Duarte和Restuccia(2010)还同时考虑了劳动生产率在经济结构变迁中的作用,得到了劳动生产率在决定各产业劳动力长期就业份额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结论[3]。但这类文献并没有考虑消费者对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消费品的非位似偏好(non-homothetic preferences),也没有考虑劳动力在各产业间流动所产生的摩擦,更没有针对某个国家做出数量上的分析。第二个分支强调收入效应,假设三次产业具有相同的技术进步率,在消费者的效应函数中引入非位似偏好,通过这样的设置,当收入增加时,劳动力会从农业部门流向非农业部门,从而出现经济结构变迁的K unetzs现象。这方面的代表性文献有Echevarria(1997)[9],Kongsamut等(2001)[10],Foellmi和Zweimuller(2008)[11],Dennis和Iscan(2009)[12],Boppart(2011)[13]。但这类文献并没有考虑各产业不同的技术进步对经济结构变迁的驱动作用,也没有结合实际做出数量上的分析。近年来关于中国结构转型方面的文献有Dekle和Guillaume(2012)[14],该文设置了两部门模型,并利用中国1978~2003年间的相关数据,研究了农业和非农业TFP增长率、政府部门规模的变化及劳动力流动摩擦对经济结构变迁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TFP的增长对经济结构变迁起最大的促进作用。但该文在分析产业结构时,只区分了农业和非农业,并没有对非农业做第二、第三产业的划分,也未对劳动力在第二、第三产业之间流动的事实做相关分析。
综上所述,已有的文献都只是从理论上融合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Kaldor事实和Kunetzs现象,并没有进行数量上的实证分析,也没有考虑转型中劳动力流动成本的问题,更没有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双重转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国有部门规模及劳动力流动成本对我国经济结构变迁的影响,其可能的创新点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三部门模型,允许价格效应和收入效应两种机制同时存在,考察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对我国经济结构变迁的助推作用;第二,在三部门模型中引入国有部门规模,着重考察国有部门规模的缩小对我国经济结构变迁的影响;第三,由我国二元体制的特殊性,在三部门模型中加入劳动力流动成本,研究劳动力流动成本对我国经济结构变迁的影响。
(一)模型运行环境
假设时间是离散的,记为t=0,1,2,&,&,存在一个无限生存的代表性家庭,每期赋予1单位的生产时间,家庭将这1单位的生产时间分为四部分:首先是分配给政府部门的工作时间,记为hgt。这部分时间是外生的,不由家庭来选择,政府会将居民花费的hgt所产生的收益,转移支付给家庭,只不过不是以市场工资的形式支付,而是以一揽子转移支付的形式支付,记为Tt。家庭再将剩下的1-hgt部分时间最优分配给农业、非国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记为hat、hmt和hst假设三次产业部门的实际工资率分别为wat、wmt和wst;三次产业消费品的价格分别为Pat、Pmt和Pst家庭每期的消费包括对农产品的消费cat、工业品的消费cmt及服务业产品的消费cst。我们这里还假定家庭采用比例税赋税,税率为&t。另外,本文还假设劳动力在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之间流动的成本为&t,并暂不考虑劳动力在第二、三产业之间流动的成本。
采用Stone-Geary效用函数,假设代表性家庭的偏好如下:
其中&表示消费者的主观贴现因子,&表示消费者消费农产品cat的长期效用权重,>0是常数,可以解释为家庭用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农产品消费量,cnt表示消费者对非农产品的消费量。同时,借助Duarte和Restuccia(2010)采用的函数来体现家庭对工业品和服务品消费的不同效用,其中表示消费者消费服务品的弹性大于1;b&(0,1)表示消费者对工业品cmt和服务品cst消费的效用权重;&&(0,1)意味着工业品与服务品价格的替代弹性为。那么,家庭面临的问题是在给定的价格水平{Pit}(i=a,m,s)下,选择最优消费组合{cat,cmt,cst}来极大化其效用,可表示如下:
家庭的预算约束为:
Patcat+Pmtcmt+Pstcst=[wathat+(1-&t)wmthmt+(1-&t)wsthst+Tt](1-&t)&&&&(3)
时间约束为:
hat+hmt+hst+hgt=1&&&&(4)
由于在该模型中不存在动态资本积累,那么极大化家庭的终身效用相当于极大化当期效用。建立Langrange函数如下:
则极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为了分析劳动生产率对经济结构变迁的推动作用,假设在各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力而不使用资本,可设生产函数的形式如下:
Yit=AitLit,i&{a,m,s}&&&&(5)
其中Yit表示产业i的产出,Lit表示产业i的就业份额,Ait表示产业i的劳动生产率。那么代表性厂商面临的极大化问题是:
由一阶条件容易得到PitAit=wit将非农业部门的工资标准化为1,则:
假设政府保持每期预算平衡,政府部门的收益通过一揽子的形式全部转移支付给家庭,那么政府的预算约束方程为:
Tt=[wathat+(1-&t)wmthmt+(1-&t)wsthst+Tt]&t
(五)竞争性均衡
假设这里的竞争性均衡是指Pareto最优解,定义如下:给定比例税率为{&t},国有部门规模序列为{hgt},劳动力流动成本序列为{&t},则均衡状态指要素价格序列{wat,wmt,wst,Pt},劳动力生产时间配置序列{hat,hmt,hst}和家庭的消费序列{cat</su新闻源 财富源
中国经济的动力转型
&&来源:&&作者:佚名&&责任编辑:王斌
  过去几年,我国经济虽然经过大规模的需求刺激,经济增速有所回升,但很快又回到谷底。这其中的原因不仅有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冲击,更有现有宏观政策与增长动力转型不相适应的影响。
  在传统增长红利时代,由于没有要素约束,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扩张和外贸需求拉动来形成,宏观政策主要采取的是需求管理。在供给无约束的情况下,需求管理是有效的。但当生产要素的供给接近极限的时候,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在经济学上,就是供给曲线垂直,需求曲线的移动只会带来价格的攀升,而不会带来产出的增加,这也是2009年我国经济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随着居民消费对品牌、安全等要求的不断强化,一方面国内低端产品大量过剩,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加入海淘大军,成为“海淘一族”,反映出国内产品供给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要。
  要保持长期持续增长,必须依靠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来实现,推动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的根本性置换。供给管理主要有三大支撑,一是技术创新供给,即从劳动力、资本的扩张转到依靠人力资本和自主创新上来;二是结构改善供给,即从产品的低端重复建设转到高附加值、个性定制化上来;三是制度优化供给,即从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体制转到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率体制上来,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在增长动力转换的大背景上,“十三五”的中国经济将面临三大趋势性变化。
  其一,消费崛起的时代已经来临。需要指出的是,储蓄决非消费增长来源,政策刺激亦非主因,关键还是收入分配关系开始逐步向居民收入倾斜,而根源则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发生的趋势性变化。2012年我国15至59岁年龄人口比上年减少345万人,首次出现绝对下降,标志着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新趋势的开端。由此带来的是,自2011年开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开始出现快于GDP增长的积极变化,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趋势得以逆转。理论上讲,消费崛起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消费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大于50%,这个条件已经满足;第二个条件是消费占GDP比重即消费率大于50%,目前也已基本接近。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其二,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梯度开发格局正在形成。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中,尽管有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的支撑,但我国区域经济的总体特点是东重西轻、非均衡发展。2013年,我国提出建设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及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支撑带的宏伟战略,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谋划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区域开发格局将由目前的“沿海一竖”转变为“π”型结构,“一带一路一江”有望构筑新的战略增长极。
  其三,传统产业和城市形态可能经历重新洗牌。近年来,互联网应用在中国城乡迅速普及,第三方支付、社交网络、互联网金融等业态的出现,不仅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形态。一方面,网络经济会打破传统商品交易模式,催生大批与之相关的新兴产业,推动城市产业结构更新调整,极大丰富城市功能和内涵。另一方面,网络经济也会促使空间距离在约束城市发展的诸多门槛中沦为次要因素,弱化生产要素的高度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推动城市和产业空间布局分散化发展,最终可能导致大都市圈周边的产业集群以及部分中小城市的超级商业区不再成为必要而走向裂解。
  展望“十三五”,新常态的来临尽管不会阻止我国在“十三五”末进入高收入地区行列,但经济增长的已经发生重大调整,传统产业和城市形态也将不可避免遭遇业态创新的猛烈冲击。对浙江而言,摆脱惯性增长模式,客观判断趋势变化,找准自身的战略增长点,已经时不我待。
高清图集赏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经济转型方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