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对金融资产转移会计准则的调整有什么好处

金融资产转移会计处理的商榷 - 重点推荐- 商业会计杂志社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张莉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10)
摘要:本文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其中值得商榷之处,同时提出改" />
                    
·········
按标题搜索
按作者搜索
金融资产转移会计处理的商榷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510)
摘要:本文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其中值得商榷之处,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资产转移 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对金融资产转移的确认和计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该准则依据实质上的风险和收益转移程度将金融资产转移分为三类:(1)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实质上已经完全转移,简称为实质完全转移;(2)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实质上完全没有转移,简称为实质完全未转移;(3)金融资产的风险和收益实质上发生了一定程度转移,即既不是完全转移,也不是完全没转移,简称为继续涉入转移。本文主要对以上三种金融资产转移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一、实质完全转移的会计核算方法
(一)准则规定的核算方法。对于实质完全转移,准则要求终止确认金融资产,并将下列两项金额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所转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因转移而收到的对价,与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之和。
(二)准则规定的核算方法的缺陷。将被转移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与企业获得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差确认为当期损益,这种方法没有区别金融资产转移过程中的当期损益及获得的非货币性资产包含的递延损益。企业在金融资产转移过程中获得的资产有可能属于货币性资产,也有可能属于非货币性资产。如果对价资产是货币,那么其中包含的损益就已经实现。但如果企业获得的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那么获得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被转移金融资产的价值之差则不应被确认为当期损益——实际上这部分损益要到非货币性资产变现时才能真正实现,应该属于未来而不是现在。
(三)实质完全转移会计核算的改进。从确认损益的角度来看,被转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之差应确认为当期损益,但是被转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获得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差应该确认为递延损益,而不是准则规定的当期损益。
二、实质完全未转移的会计核算方法
(一)准则规定的核算方法。对于实质完全未转移,准则要求在确认收到对价的同时确认一项金融负债,同时继续确认所转移金融资产的整体,并且该金融资产与确认的相关金融负债不得相互抵销。在随后的会计期间,企业应当继续确认该金融资产产生的收入和该金融负债产生的费用。所转移的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的,确认的相关负债不得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二)准则规定的核算方法的缺陷。企业在金融资产转移过程中为获得对价而需要承担的未来支付金额的责任,准则要求将此责任作为负债核算,在确认收到对价的同时确认一项金融负债,这忽视了一点,即有些金融负债属于或有事项。如果金融资产转移属于以固定价格回购和重大价内期权的看跌期权两种情况,则企业几乎必然要承担到期偿付相对稳定资金的责任。但是带追索权的金融资产转移和保证对金融资产转移受让方可能发生的损益进行补偿这两种情况都属于或有事项,既有可能要承担偿付资金的责任,也有可能不用承担偿付资金的责任。对此,企业应该将其作为预计负债核算。
(三)实质完全未转移会计核算的改进及例解。对于属于或有事项的情况,确认收到对价的同时不应确认一项金融负债。建议增设一个原有金融资产的备抵账户,通过备抵账户来反映资产的此增彼减。如在应收票据贴现中,只有当承兑人到期不能兑付该项应收票据时,贴现企业才承担对贴现银行的负债义务。企业可增设“应收票据转让”账户,该账户作为“应收票据”的备抵账户,用于附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贴现与转让的会计处理。
三、继续涉入转移的会计核算方法
(一)准则规定的核算方法。对于继续涉入转移,准则要求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企业承诺的财务担保金额两者之中的较低者,确认继续涉入所获得的资产,同时根据承诺的财务担保金额和财务担保合同自身权利的公允价值之和确认继续涉入而预计承担的负债。财务担保合同自身权利的公允价值在财务担保合同期内按时间比例分摊确认为各期收入。这种核算方法将一部分损益在金融资产转移当期确认,将财务担保合同自身权利的公允价值形成的损益在金融资产转移当期作为负债核算。
(二)准则规定的核算方法的缺陷。财务担保合同自身的公允价值没有单独核算。在继续涉入转移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确认新的资产和负债。新的资产的入账价值是转移的金融资产账面价值和企业取得对价时承诺的财务担保金额中的低者;而负债的入账价值则是财务担保金额和财务担保合同自身权利的公允价值之和。通常情况下负债的入账价值要大于资产的入账价值,这个差额往往恰好是对价的价值,包含在财务担保合同自身权利的公允价值中。准则将财务担保合同自身权利的公允价值由继续涉入负债账户进行核算,将使得企业未来不会偿付金额的财务担保合同自身公允价值与未来可能承担偿付责任的财务担保合同金额一样作为负债处理,而实际上前者是递延的收益,应该单独核算。
(三)继续涉入转移会计核算的改进及例解
对财务担保合同自身权利的公允价值部分不应计入“预计负债”,而应单独核算,记入“递延收益”账户,在担保期内进行摊销。
金融资产转移涉及未来执行的合约,依据此合同成立的资产、负债及损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因而,在会计核算中都应具体分析,区别处理。
(详见2012年第6期《商业会计》)
 相关链接:
版权所有 & 《商业会计》杂志 图文未经同意请勿转载
copyright & COMMERCIAL ACCOUNTING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订阅热线:010-(发行部)(编辑部)(传真)金融资产转移—继续涉入情形会计准则中提到:通过对所转移金融资产提 - 爱问知识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91531',
container: s,
size: '150,90',
display: 'inlay-fix'
金融资产转移—继续涉入情形
准则中提到:通过对所转移金融资产提供财务担保方式继续涉入的,应当按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财务担保金额之中的较低者,确认继续涉入形成的资产。
但我对提供财务担保方式继续涉入不了解,财务担保方式为什么算作继续涉入,老师能举个例子吗
个人觉得关于担保的问题确实比较复杂,较难理解。
准则讲解举了一个金融企业的例子,也比较难懂。CPA教材举了下面一个文字例题,也不容易理解。
比如,在采用保留次级权益或提供信用担保等方式进行信用增级的金融资产转移中,转出方只保留了所转移金融资产所有权上的部分(非几乎所有)风险和报酬且能控制所转移金融资产的,应当按照其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程度确认相关资产和负债。看了之后,我还是觉得:关键要看它的与所有权相关的风险与报酬是否属于部分转移,部分转移会产生继续涉入的问题,全部转移应该就是终止确认。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大家还关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4 金融资产转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4 金融资产转移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问:2014年金融工具列报新会计准则与旧准则相比,变化了哪些内容?
  答: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提高企业财务报表列报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根据《》,财政部于日修订并颁布了《》(财会[2014]23号),并规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应当在2014年年度及以后期间的财务报告中按照该准则要求对金融工具进行列报,对应的原准则(财会[2006]3号)同时废止。
  新旧准则对比如下(注:新准则红色字体为新增内容,旧准则绿色字体为删除内容):
  新准则(财会[2014]23号)
  旧准则(财会[2006]3号)
  第一条为了规范金融工具的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金融工具列报,包括金融工具列示和金融工具披露。
  第一条为了规范金融工具的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金融工具列报,包括金融工具列示和金融工具披露。
  第二条金融工具信息的列报,应当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发行方对发行的金融工具如何进行分类、计量和列示,并就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重要程度、金融工具使企业在报告期间和期末所面临的风险的性质和程度,以及企业如何管理这些风险作出合理评价。
  第二条企业在进行金融工具列报时,应当根据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性质对金融工具进行归类。
  第三条除下列特殊情况外,本准则适用于所有企业各种类型的金融工具:
  (一)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规定核算的对子公司、合营安排和联营企业的投资的披露,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但以下情况除外:
  1、与在子公司、合营安排或联营企业中的权益相联系的衍生工具,适用本准则。
  2、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有关投资性主体定义的企业,其根据该准则规定对子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投资,适用本准则。
  3、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准则的规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核算的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适用本准则。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规范的股份支付安排中的金融工具以及其他合同和义务,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但股份支付安排中涉及应当适用本准则第四条相关的交易和事项以及企业发行、回购、出售或注销库存股,适用本准则。
  (三)债务重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但债务重组中涉及金融资产转移披露的,适用本准则。
  (四)符合原保险合同或再保险合同定义的保险合同,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或《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以下简称相关保险合同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要求从保险合同中分拆后单独核算的嵌入衍生工具,适用本准则。企业选择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核算的财务担保合同,适用本准则。
  (五)因具有相机分红特征而适用相关保险合同准则的金融工具,不适用本准则中关于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区分的规定。嵌入此类金融工具的衍生工具,适用本准则。但嵌入衍生工具本身是一项保险合同的,适用相关保险合同准则。
  (六)职工薪酬计划形成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第三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由《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范的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二)由《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规范的股份支付,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
  (三)债务重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
  (四)企业合并中合并方的或有对价合同,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五)租赁的权利和义务,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
  (六)原保险合同的权利和义务,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
  (七)再保险合同的权利和义务,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
  第四条本准则适用于能够以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净额结算,或通过交换金融工具结算的买入或卖出非金融项目的合同。但企业按照预定的购买、销售或使用要求签订并持有,旨在收取或交付非金融项目的合同,应当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第四条本准则不涉及按预定的购买、销售或使用要求所签订,并到期履约买入或卖出非金融项目的合同。但是,能够以现金或其他金融工具净额结算,或通过交换金融工具结算的买入或卖出非金融项目的合同,适用本准则。
  第五条本准则第六章至第八章的规定除适用于企业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确认的金融工具外,还适用于未确认的金融工具,例如某些贷款承诺。
  第六条本准则规定的交易或事项涉及所得税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进行处理。
  第七条企业应当根据所发行金融工具的合同条款及其所反映的经济实质而非仅以法律形式,结合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在初始确认时将该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分类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
  第五条企业发行金融工具,应当按照该金融工具的实质,以及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定义,在初始确认时将该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确认为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
  第八条金融负债,是指企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负债:
  (一)向其他方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义务。
  (二)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方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
  (三)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合同,且企业根据该合同将交付可变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
  (四)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合同,但以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交换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衍生工具合同除外。企业对全部现有同类别非衍生自身权益工具的持有方同比例发行配股权、期权或认股权证,使之有权按比例以固定金额的任何货币换取固定数量的该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该类配股权、期权或认股权证应当分类为权益工具。其中,企业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应按照本准则第三章分类为权益工具的金融工具,也不包括本身就要求在未来收取或交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合同。
  第九条权益工具,是指能证明拥有某个企业在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中的剩余权益的合同。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将发行的金融工具分类为权益工具:
  (一)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给其他方,或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方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
  (二)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结算该金融工具。如为非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可变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义务;如为衍生工具,企业只能通过以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交换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结算该金融工具。企业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应按照本准则第三章分类为权益工具的金融工具,也不包括本身就要求在未来收取或交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合同。
  第六条企业发行的、将来以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金融工具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在初始确认时确认为权益工具:
  (一)该金融工具没有包括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给其他单位的合同义务。
  (二)该金融工具没有包括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
  第七条企业发行的、将来须用或可用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金融工具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在初始确认时确认为权益工具:
  (一)该金融工具是非衍生工具,且企业没有义务交付非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
  (二)该金融工具是衍生工具,且企业只有通过交付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换取固定数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其中,所指权益工具不包括需要通过收取或交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
  第十条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的区分:
  (一)如果企业不能无条件地避免以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来履行一项合同义务,则该合同义务符合金融负债的定义。有些金融工具虽然没有明确地包含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义务的条款和条件,但有可能通过其他条款和条件间接地形成合同义务。
  (二)如果一项金融工具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需要考虑用于结算该工具的企业自身权益工具,是作为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替代品,还是为了使该工具持有方享有在发行方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中的剩余权益。如果是前者,该工具是发行方的金融负债;如果是后者,该工具是发行方的权益工具。在某些情况下,一项金融工具合同规定企业须用或可用自身权益工具结算该金融工具,其中合同权利或合同义务的金额等于可获取或需交付的自身权益工具的数量乘以其结算时的公允价值,则无论该合同权利或合同义务的金额是固定的,还是完全或部分地基于除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市场价格以外变量(例如利率、某种商品的价格或某项金融工具的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该合同应当分类为金融负债。
  第十一条除根据本准则第三章分类为权益工具的金融工具外,如果一项合同使发行方承担了以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回购自身权益工具的义务,即使发行方的回购义务取决于合同对手方是否行使回售权,发行方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该义务确认为一项金融负债,其金额等于回购所需支付金额的现值(如远期回购价格的现值、期权行权价格的现值或其他回售金额的现值)。如果最终发行方无需以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回购自身权益工具,应当在合同到期时将该项金融负债按照账面价值重分类为权益工具。
  第十二条对于附有或有结算条款的金融工具,发行方不能无条件地避免交付现金、其他金融资产或以其他导致该工具成为金融负债的方式进行结算的,应当分类为金融负债。但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发行方应当将其分类为权益工具:
  (一)要求以现金、其他金融资产或以其他导致该工具成为金融负债的方式进行结算的或有结算条款几乎不具有可能性,即相关情形极端罕见、显著异常或几乎不可能发生。
  (二)只有在发行方清算时,才需以现金、其他金融资产或以其他导致该工具成为金融负债的方式进行结算。
  (三)按照本准则第三章分类为权益工具的可回售工具。
  附有或有结算条款的金融工具,指是否通过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或者是否以其他导致该金融工具成为金融负债的方式进行结算,需要由发行方和持有方均不能控制的未来不确定事项(如股价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变动,利率或税法变动,发行方未来收入、净收益或债务权益比率等)的发生或不发生(或发行方和持有方均不能控制的未来不确定事项的结果)来确定的金融工具。
  第八条对于是否通过交付现金、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需要由发行方和持有方均不能控制的未来不确定事项(如股价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等)的发生或不发生来确定的金融工具(即附或有结算条款的金融工具),发行方应当将其确认为金融负债。但是,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发行方应当确认为权益工具:
  (一)可认定要求以现金、其他金融资产结算的或有结算条款相关的事项不会发生。
  (二)只有在发行方发生企业清算的情况下才需以现金、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 
  第十三条对于存在结算选择权的衍生工具(例如,合同规定发行方或持有方能选择以现金净额或以发行股份交换现金等方式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发行方应当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但所有可供选择的结算方式均表明该衍生工具应当确认为权益工具的除外。
  第九条对于发行方或持有方能选择以现金净额或以发行股份交换现金等方式进行结算的衍生金融工具,发行方应当将其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但所有可供选择的结算方式表明该衍生金融工具应当确认为权益工具的除外。
  第十四条企业应对发行的非衍生工具进行评估,以确定所发行的工具是否为复合金融工具。企业所发行的非衍生工具可能同时包含金融负债成分和权益工具成分。对于复合金融工具,发行方应于初始确认时将各组成部分分别分类为金融负债、金融资产或权益工具。
  企业发行的一项非衍生工具同时包含金融负债成分和权益工具成分的,应于初始计量时先确定金融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包括其中可能包含的非权益性嵌入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再从复合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中扣除负债成分的公允价值,作为权益工具成分的价值。
  第十条企业发行的非衍生金融工具包含负债和权益成份的,应当在初始确认时将负债和权益成份进行分拆,分别进行处理。
  在进行分拆时,应当先确定负债成份的公允价值并以此作为其初始确认金额,再按照该金融工具整体的发行价格扣除负债成份初始确认金额后的金额确定权益成份的初始确认金额。发行该非衍生金融工具发生的交易费用,应当在负债成份和权益成份之间按照各自的相对公允价值进行分摊。
  第十五条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对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进行分类时,企业应当考虑集团成员和金融工具的持有方之间达成的所有条款和条件。如果集团作为一个整体由于该工具承担了交付现金、其他金融资产或以其他导致该工具成为金融负债的方式进行结算的义务,则该工具应当分类为金融负债。
  第十六条符合金融负债定义,但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可回售工具,应当分类为权益工具:
  (一)赋予持有方在企业清算时按比例份额获得该企业净资产的权利。企业净资产,是指扣除所有优先于该工具对企业资产要求权之后的剩余资产。按比例份额是指清算时将企业的净资产分拆为金额相等的单位,并且将单位金额乘以持有方所持有的单位数量;
  (二)该工具所属的类别次于其他所有工具类别,即该工具在归属于该类别前无须转换为另一种工具,且在清算时对企业资产没有优先于其他工具的要求权;
  (三)该类别的所有工具具有相同的特征(例如它们必须都具有可回售特征,并且用于计算回购或赎回价格的公式或其他方法都相同);
  (四)除了发行方应当以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回购或赎回该工具的合同义务外,该工具不满足本准则规定的金融负债定义中的任何其他特征;
  (五)该工具在存续期内的预计现金流量总额,应当实质上基于该工具存续期内企业的损益、已确认净资产的变动、已确认和未确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包括该工具的任何影响)。
  可回售工具,是指根据合同约定,持有方有权将该工具回售给发行方以获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权利,或者在未来某一不确定事项发生或者持有方死亡或退休时,自动回售给发行方的金融工具。
  第十七条符合金融负债定义,但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发行方仅在清算时才有义务向另一方按比例交付其净资产的金融工具,应当分类为权益工具:
  (一)赋予持有方在企业清算时按比例份额获得该企业净资产的权利;
  (二)该工具所属的类别次于其他所有工具类别;
  (三)在次于其他所有类别的工具类别中,发行方对该类别中所有工具都应当在清算时承担按比例份额交付其净资产的同等合同义务。
  产生上述合同义务的清算确定将会发生并且不受发行方的控制(如发行方本身是有限寿命主体),或者发生与否取决于该工具的持有方。
  第十八条分类为权益工具的可回售工具,或发行方仅在清算时才有义务向另一方按比例交付其净资产的金融工具,除应当具有第十六条或第十七条所述特征外,其发行方应当没有同时具备下列特征的其他金融工具或合同:
  (一)现金流量总额实质上基于企业的损益、已确认净资产的变动、已确认和未确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包括该工具或合同的任何影响);
  (二)实质上限制或固定了本准则第十六条或第十七条所述工具持有方所获得的剩余回报。
  在运用上述条件时,对于发行方与本准则第十六条或第十七条所述工具持有方签订的非金融合同,如果其条款和条件与发行方和其他方之间可能订立的同等合同类似,不应考虑该非金融合同的影响。但如果不能做出此判断,则不得将该工具分类为权益工具。
  第十九条按照本章规定分类为权益工具的金融工具,自不再具有第十六条或第十七条所述特征,或发行方不再满足第十八条规定条件之日起,发行方应当将其重分类为金融负债,以重分类日该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重分类日权益工具的账面价值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权益。
  按照本章规定分类为金融负债的金融工具,自具有第十六条或第十七条所述特征,且发行方满足第十八条规定条件之日起,发行方应当将其重分类为权益工具,以重分类日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计量。
  第十一条企业发行权益工具收到的对价扣除交易费用(不涉及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发行权益工具发生的交易费用)后,应当增加所有者权益;回购自身权益工具支付的对价和交易费用,应当减少所有者权益。企业在发行、回购、出售或注销自身权益工具时,不应当确认利得或损失。
  第二十条企业发行的满足本章规定分类为权益工具的金融工具,在其母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中对应的少数股东权益部分,应当分类为金融负债。
  第二十一条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属于金融负债的,相关利息、股利(或股息)、利得或损失,以及赎回或再融资产生的利得或损失等,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第十二条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属于金融负债的,其相关利息、利得或损失等,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对权益工具持有方的各种分配(不包括股票股利),应当减少所有者权益。企业不应当确认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
  第二十二条金融工具或其组成部分属于权益工具的,其发行(含再融资)、回购、出售或注销时,发行方应当作为权益的变动处理。发行方不应当确认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
  发行方对权益工具持有方的分配应作利润分配处理,发放的股票股利不影响所有者权益总额。
  第二十三条与权益性交易相关的交易费用应当从权益中扣减。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的增量费用。增量费用,是指企业不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就不会发生的费用。
  企业发行或取得自身权益工具时发生的交易费用(例如登记费,承销费,法律、会计、评估及其他专业服务费用,印刷成本和印花税等),可直接归属于权益性交易的,应当从权益中扣减。终止的未完成权益性交易所发生的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十四条发行复合金融工具发生的交易费用,应当在金融负债成分和权益工具成分之间按照各自占总发行价款的比例进行分摊。与多项交易相关的共同交易费用,应当在合理的基础上,采用与其他类似交易一致的方法,在各项交易间进行分摊。
  第二十五条分类为金融负债的金融工具支付的股利,在利润表中应当确认为费用,与其他负债的利息费用合并列示,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
  作为权益扣减项的交易费用,应当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单独披露。
  第二十六条回购自身权益工具(库存股)支付的对价和交易费用,应当减少所有者权益,不得确认金融资产。库存股可由企业自身购回和持有,也可由集团合并范围内的其他成员购回和持有。
  第二十七条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所持有的库存股金额。
  企业从关联方回购自身权益工具,还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的相关规定进行披露。
  第二十八条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内分别列示,不得相互抵销。但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相互抵销后的净额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
  (一)企业具有抵销已确认金额的法定权利,且该种法定权利是当前可执行的;
  (二)企业计划以净额结算,或同时变现该金融资产和清偿该金融负债。
  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转出方不得将已转移的金融资产和相关负债进行抵销。
  第十三条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应当在资产负债表内分别列示,不得相互抵销。但是,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相互抵销后的净额在资产负债表内列示:
  (一)企业具有抵销已确认金额的法定权利,且该种法定权利现在是可执行的;
  (二)企业计划以净额结算,或同时变现该金融资产和清偿该金融负债。
  不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转出方不得将已转移的金融资产和相关负债进行抵销。
  第二十九条抵销权是债务人根据合同或其他协议,以应收债权人的金额全部或部分抵销应付债权人的金额的法定权利。在某些情况下,如果债务人、债权人和第三方三者之间签署的协议明确表示债务人拥有该抵销权,并且不违反相关法律或法规,债务人可能拥有以应收第三方的金额抵销应付债权人的金额的法定权利。
  第三十条抵销权应当不取决于未来事项,而且在企业和所有交易对手方的正常经营过程中,或在出现违约、无力偿债或破产等各种情形下,企业均可执行该法定权利。
  在确定抵销权是否可执行时,企业应当充分考虑相关法律和法规要求以及合同约定等各方面因素。
  第三十一条当前可执行的抵销权不构成互相抵销的充分条件,企业既不打算行使抵销权(即净额结算),又无计划同时结算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不得抵销。
  在没有法定权利的情况下,一方或双方即使有意向以净额为基础进行结算或同时结算相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也不得抵销。
  第三十二条企业同时结算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如果该结算方式相当于净额结算,则满足本准则第二十八条(二)以净额结算的标准。这种结算方式必须在同一结算过程或周期内处理了相关应收和应付款项,最终消除或几乎消除了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如果某结算方式同时具备如下特征,可视为满足净额结算标准:
  (一)符合抵销条件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同一时点提交处理;
  (二)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一经提交处理,各方即承诺履行结算义务;
  (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一经提交处理,除非处理失败,这些资产和负债产生的现金流量不可能发生变动;
  (四)以证券作为担保物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通过证券结算系统或其他类似机制进行结算(例如券款对付),即如果证券交付失败,则以证券作为抵押的应收款项或应付款项的处理也将失败,反之亦然;
  (五)若发生本条(四)所述的失败交易,将重新进入处理程序,直至结算完成;
  (六)由同一结算机构执行;
  (七)有足够的日间信用额度,并且能够确保该日间信用额度一经申请提取即可履行,以支持各方能够在结算日进行支付处理。
  第三十三条在下列情况下,通常认为不满足本准则第二十八条所列条件,不得抵销相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一)使用多项不同金融工具来仿效单项金融工具的特征,即&合成工具&。例如,利用浮动利率长期债券与收取浮动利息且支付固定利息的利率互换,合成一项固定利率长期负债。
  (二)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虽然具有相同的主要风险敞口(例如远期合同或其他衍生工具组合中的资产和负债),但涉及不同的交易对手方。
  (三)无追索权金融负债与作为其担保品的金融资产或其他资产。
  (四)债务人为解除某项负债而将一定的金融资产进行托管(例如偿债基金或类似安排),但债权人尚未接受以这些资产清偿负债。
  (五)因某些导致损失的事项而产生的义务预计可以通过保险合同向第三方索赔而得以补偿。
  第三十四条企业与同一交易对手方进行多项金融工具交易时,可能与对手方签订&总互抵协议&。只有满足本准则第二十八条所列条件时,总互抵协议下的相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才能抵销。
  总互抵协议,是指协议所涵盖的所有金融工具中的任何一项合同在发生违约或终止时,就协议所涵盖的所有金融工具按单一净额进行结算。
  第三十五条企业应当区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销与终止确认。抵销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净额列示,不应当产生利得或损失;终止确认是从资产负债表列示的项目中移除相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有可能产生利得或损失。
  第三十六条企业在对金融工具各项目进行列报时,应当根据金融工具的特点及相关信息的性质对金融工具进行归类,并充分披露与金融工具相关的信息,使得财务报表附注中的披露与财务报表列示的各项目相互对应。
  第三十七条在确定金融工具的列报类型时,企业至少应当将本准则范围内的金融工具区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类型。
  第三十八条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本准则要求,合理确定列报金融工具的详细程度,既不应列报大量过于详细的信息从而掩盖了真正重要的信息,也不得列报过于汇总的信息从而难以区分各项交易或相关风险之间的重要差异。
  第十四条金融工具披露,是指企业在附注中披露已确认和未确认金融工具的有关信息。
  企业所披露的金融工具信息,应当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就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的重要程度作出合理评价。
  第三十九条企业应当披露编制财务报表时对金融工具所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计量基础和与理解财务报表相关的其他会计政策等信息,主要包括:
  (一)对于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1、指定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性质;
  2、初始确认时对上述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做出指定的标准;
  3、如何满足运用指定的标准。对于以消除或显著减少会计错配为目的的指定,企业应当披露该指定所针对的确认或计量不一致的描述性说明。对于以更好地反映组合的管理实质为目的的指定,企业应当披露该指定符合企业正式书面文件载明的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描述性说明。对于整体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混合工具,企业应当披露运用指定标准的描述性说明。
  (二)指定金融资产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标准。
  (三)金融资产常规购买和出售的会计政策。
  (四)核销减值准备并减记金融资产账面价值的原则。
  (五)如何确定每类金融工具的利得或损失。
  (六)存在客观证据表明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的适用标准。
  (七)为避免金融资产逾期或减值而重新议定条款的金融资产所适用的会计政策。
  第十五条企业应当披露编制财务报表时对金融工具所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计量基础等信息,主要包括:
  (一)对于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1、指定的依据;
  2、指定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性质;
  3、指定后如何消除或明显减少原来由于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以及是否符合企业正式书面文件载明的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说明。
  (二)指定金融资产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条件。
  (三)确定金融资产已发生减值的客观依据以及计算确定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所使用的具体方法。
  (四)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利得和损失的计量基础。
  (五)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终止确认条件。
  (六)其他与金融工具相关的会计政策。
  第四十条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或相关附注中列报下列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并分别反映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在初始确认时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三)贷款和应收款项;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五)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并分别反映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在初始确认时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六)其他金融负债。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披露下列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
  (三)贷款和应收款项;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五)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
  (六)其他金融负债。
  第四十一条企业将单项或一组贷款或应收款项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资产负债表日该贷款或应收款项使企业面临的最大信用风险敞口。信用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一方不履行义务,造成另一方发生财务损失的风险。
  (二)相关信用衍生工具或类似工具使得该最大信用风险敞口降低的金额。
  (三)该贷款或应收款项因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公允价值本期变动额和累计变动额。这些变动额,是该贷款或应收款项公允价值变动扣除由于市场风险因素的变化导致公允价值变动后的部分;或是企业以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信用风险变动导致该贷款或应收款项公允价值变动的其他方法确定的金额。市场风险因素的变化包括,可观察的利率、商品价格、汇率以及价格指数、利率指数、汇率指数等指数的变动。
  (四)相关信用衍生工具或类似工具的公允价值本期变动额和自该贷款或应收款项被指定以来的公允价值累计变动额。
  第十七条企业将单项或一组贷款或应收款项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的,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资产负债表日该贷款或应收款项使企业面临的最大信用风险敞口金额,以及相关信用衍生工具或类似工具分散该信用风险的金额。信用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一方不能履行义务,造成另一方发生财务损失的风险。
  (二)该贷款或应收款项本期因信用风险变化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和累计变动额,相关信用衍生工具或类似工具本期公允价值变动额以及自该贷款或应收款项指定以来的累计变动额。
  第四十二条企业将一项金融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该金融负债因信用风险变动引起的公允价值本期变动额和累计变动额。这些变动额,是该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扣除由于市场风险因素的变化导致公允价值变动后的部分;或是企业以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信用风险变动导致该金融负债公允价值变动的其他方法确定的金额。对于包含投资连结特征的合同,市场风险因素的变化包括相关内部或外部投资组合业绩的变动。
  (二)该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与按合同约定到期应支付债权人金额之间的差额。
  第十八条企业将某项金融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该金融负债本期因相关信用风险变化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和累计变动额。
  (二)该金融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到期日按合同约定应支付金额之间的差额。
  第四十三条企业应当披露本准则第四十一条(三)和第四十二条(一)中金额的确定方法。如果企业认为披露的信息未能真实反映相关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中由信用风险引起的部分,则应当披露企业做出此结论的原因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第四十四条企业将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改变了该金融资产后续计量基础的,应当披露该金融资产重分类前后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和重分类的原因。
  第十九条企业将金融资产进行重分类,使该金融资产后续计量基础由成本或摊余成本改为公允价值,或由公允价值改为成本或摊余成本的,应当披露该金融资产重分类前后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和重分类的原因。
  第四十五条对于所有可执行的总互抵协议或类似协议下的已确认金融工具,以及符合本准则第二十八条抵销条件的已确认金融工具,企业应当在报告期末以表格形式分别按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披露下列定量信息:
  (一)已确认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总额。
  (二)按本准则规定抵销的金额。
  (三)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净额。
  (四)可执行的总互抵协议或类似协议确定的,未包含在本条(二)中的金额,包括:
  1、不满足本准则抵销条件的已确认金融工具的金额;
  2、与财务担保物(包括现金担保)相关的金额,以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净额扣除本条(四)第1项后的余额为限。
  (五)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净额扣除本条(四)后的余额。
  企业应当披露本条(四)所述协议中抵销权的条款及其性质等信息,以及不同计量基础的金融工具适用本条时产生的计量差异。
  第四十六条按照本准则第三章分类为权益工具的可回售工具,企业应当披露以下信息:
  (一)可回售工具的汇总定量信息。
  (二)对于按持有方要求承担的回购或赎回义务,企业的管理目标、政策和程序及其变化。
  (三)回购或赎回可回售工具的预期现金流出金额以及确定方法。
  第四十七条企业将本准则第三章规定的特殊金融工具在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之间重分类的,应当分别披露重分类前后的公允价值或账面价值,以及重分类的时间和原因。
  第二十条对于不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企业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所转移金融资产的性质;
  (二)仍保留的与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的性质;
  (三)继续确认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披露所转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相关负债的账面价值;
  (四)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披露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继续确认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相关负债的账面价值。
  第四十八条企业应当披露作为负债或或有负债担保物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与该项担保有关的条款和条件。其中,对于已转移金融资产的担保物,转入方有权出售或再抵押的,转出方应当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该金融资产。
  第二十一条企业应当披露与作为担保物的金融资产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本期作为负债或或有负债的担保物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二)与担保物有关的期限和条件。
  第四十九条企业取得的担保物,在担保物所有人未违约时可出售或再抵押的,应当披露其公允价值、已出售或再抵押担保物的公允价值,以及承担的返还义务和使用担保物的条款和条件。
  第二十二条企业收到的担保物(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在担保物所有人没有违约时就可以出售或再作为担保物的,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所持有担保物的公允价值。
  (二)已将收到的担保物出售或再作为担保物的,披露该担保物的公允价值,以及企业是否承担了将担保物退回的义务。
  (三)与担保物使用相关的期限和条件。
  第五十条企业应当设置专门的备抵账户,记录每类金融资产因信用损失发生的减值,并披露减值准备的期初余额,本期计提、转回、转销、核销及其他变动的金额和期末余额等信息。
  第二十三条企业应当披露每类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详细信息,包括前后两期可比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期初余额、本期计提数、本期转回数、期末余额之间的调节信息等。
  第五十一条对于企业发行的包含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成分的复合金融工具,嵌入了价值相互关联的多项衍生工具(如可赎回的可转换债务工具)的,应当披露相关特征。
  第五十二条除短期应付款项之外的金融负债,企业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本期发生拖欠的金融负债的本金、利息、偿债基金、赎回条款的详细情况。
  (二)发生拖欠的金融负债的期末账面价值。
  (三)在财务报告批准对外报出前,就拖欠事项已采取的补救措施、对债务条款的重新议定等情况。
  企业本期发生了拖欠以外的其他违约情况,且债权人有权在发生违约时要求企业提前偿还的,企业应当按上述要求披露。如果在期末前相关违约情况已得到补救或已重新议定债务条款,则无需披露。
  第二十四条企业应当披露与违约借款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违约(本期没有按合同如期还款的借款本金、利息等)性质及原因。
  (二)资产负债表日违约借款的账面价值。
  (三)在财务报告批准对外报出前,就违约事项已采取的补救措施、与债权人协商将借款展期等情况。
  第五十三条企业应当披露与金融工具有关的下列收入、费用、利得或损失:
  (一)当期各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其中,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以及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利得或损失应当分别披露。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分别披露当期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的以及当期从权益转入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二)除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外,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产生的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总额,以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但在确定实际利率时未包括的手续费收入或支出。
  (三)企业通过信托和其他托管活动代他人持有资产或进行投资而形成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手续费收入或支出。
  (四)已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产生的利息收入。
  (五)每类金融资产本期发生的减值损失。
  第三十三条企业应当披露与金融工具有关的下列收入、费用、利得或损失:
  (一)本期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负债的净利得或净损失。
  (二)本期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利息收入总额或利息费用总额。
  (三)下列项目形成的、在确定实际利率时未包括的手续费收入或支出: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外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2、企业为他人管理信托财产和其他托管行为。
  (四)已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产生的利息收入。
  (五)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期发生的减值损失。
  第五十四条企业应当披露与每类套期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每类套期的描述。
  (二)对套期工具的描述及其期末公允价值。
  (三)被套期风险的性质。
  第二十五条企业应当披露与每类套期保值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套期关系的描述。
  (二)套期工具的描述及其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
  (三)被套期风险的性质。
  第五十五条企业应当披露与现金流量套期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现金流量预期发生期间及其预期影响损益的期间。
  (二)对于前期运用套期会计方法但预期不再发生的交易的描述。
  (三)本期在其他综合收益中确认的金额。
  (四)本期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至利润表各项目的金额。
  (五)本期预期交易形成的非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负债在初始确认时从所有者权益转入的金额。
  第二十六条企业应当披露与现金流量套期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现金流量预期发生及其影响损益的期间。
  (二)以前运用套期会计方法处理但预期不会发生的预期交易的描述。
  (三)本期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金额。
  (四)本期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
  (五)本期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直接计入预期交易形成的非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负债初始确认金额的金额。
  (六)本期无效套期形成的利得或损失。(转至新准则第五十六条)
  第五十六条企业应当单独披露下列关于套期会计的信息:
  (一)在公允价值套期中,套期工具本期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以及被套期项目因被套期风险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二)在现金流量套期中,本期套期无效部分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三)在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中,本期套期无效部分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第二十七条对于公允价值套期,企业应当披露本期套期工具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以及被套期项目因被套期风险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第二十六条(六)本期无效套期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第二十八条对于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企业应当披露本期无效套期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第五十七条除了本准则第五十九条规定情况外,企业应当披露每一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与账面价值进行比较。对于在资产负债表中相互抵销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其公允价值应当以抵销后的金额披露。
  第二十九条除本准则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外,企业应当按照每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披露下列公允价值信息:
  (一)确定公允价值所采用的方法,包括全部或部分直接参考活跃市场中的报价或采用估值技术等。采用估值技术的,按照各类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分别披露相关估值假设,包括提前还款率、预计信用损失率、利率或折现率等。
  (二)公允价值是否全部或部分采用估值技术确定,而该估值技术没有以相同金融工具的当前公开交易价格和易于获得的市场数据作为估值假设。这种估值技术对估值假设具有重大敏感性的,披露这一事实及改变估值假设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披露采用这种估值技术确定的公允价值的本期变动额计入当期损益的数额。
  企业在判断估值技术对估值假设是否具有重大敏感性时,应当综合考虑净利润、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适用于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情形)等因素。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应当以总额为基础披露(在资产负债表中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净额列示的除外),且披露方式应当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比较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
  第五十八条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初始确认的公允价值与交易价格存在差异时,如果其公允价值并非基于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也非基于仅使用可观察市场数据的估值技术,企业在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时不应确认利得或损失。在此情况下,企业应当按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类型披露下列信息:
  (一)企业在损益中确认交易价格与初始确认的公允价值之间差额时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以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时所考虑的因素(包括时间因素)的变动。
  (二)该项差异期初和期末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金额和本期变动额。
  (三)企业如何认定交易价格并非公允价值的最佳证据,以及确定公允价值的证据。
  第三十条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五十二条(三)的规定,采用更公允的相同金融工具的公开交易价格或估值结果计量的,应当按照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类别披露下列信息:
  (一)在损益中确认原实际交易价格与公允价值之间形成的差异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二)该项差异的期初和期末余额。
  第五十九条企业可以不披露下列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
  (一)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差异很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如短期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
  (二)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工具挂钩的衍生工具。
  (三)包含相机分红特征且其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合同。
  第三十一条企业可以不披露下列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
  (一)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差很小的短期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二)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
  第六十条在第五十九条(二)、(三)所述的情况下,企业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对金融工具的描述及其账面价值,以及因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而未披露其公允价值的事实和说明。
  (二)金融工具的相关市场信息。
  (三)企业是否有意图及如何处置这些金融工具。
  (四)已终止确认金融工具的事实,以及终止确认时的账面价值和形成的利得或损失。
  第三十二条企业应当披露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因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而未作相关公允价值披露的事实。
  (二)该金融工具的描述、账面价值以及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原因。
  (三)该金融工具相关市场的描述。
  (四)企业是否有意处置该金融工具以及可能的处置方式。
  (五)本期已终止确认该金融工具的,应当披露该金融工具终止确认时的账面价值以及终止确认形成的损益。
  第三十三条企业应当披露与金融工具有关的下列收入、费用、利得或损失:
  (一)本期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负债的净利得或净损失。
  (二)本期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利息收入总额或利息费用总额。
  (三)下列项目形成的、在确定实际利率时未包括的手续费收入或支出: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以外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2、企业为他人管理信托财产和其他托管行为。
  (四)已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产生的利息收入。
  (五)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期发生的减值损失。(移至新准则第五十三条)
  第六十一条企业应当披露与各类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定性和定量信息,以便财务报表使用者评估报告期末金融工具产生的风险的性质和程度,更好地评价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敞口。相关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
  第三十四条企业应当披露与各类金融工具风险相关的描述性信息和数量信息。
  第六十二条对金融工具产生的各类风险,企业应当披露下列定性信息:
  (一)风险敞口及其形成原因,以及在本期发生的变化。
  (二)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程序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及其在本期发生的变化。
  (一)描述性信息
  1、风险敞口及其形成原因。
  2、风险管理目标、政策和过程以及计量风险的方法。
  上述描述性信息在本期发生改变的,应当作相应说明。
  第六十三条对金融工具产生的各类风险,企业应当按类别披露下列定量信息:
  (一)期末风险敞口的汇总数据。该数据应当以向内部关键管理人员提供的相关信息为基础。企业运用多种方法管理风险的,披露的信息应当以最相关和可靠的方法为基础。
  (二)按照第六十四条至第七十四条披露的信息。
  (三)期末风险集中度信息,包括管理层确定风险集中度的说明和参考因素(包括交易对手方、地理区域、货币种类、市场类型等),以及各风险集中度相关的风险敞口金额。
  上述期末定量信息不能代表企业本期风险敞口情况的,应当进一步提供相关信息。
  (二)数量信息
  1、资产负债表日风险敞口总括数据。企业在提供该数据时,应当以内部提供给关键管理人员的相关信息为基础。企业运用多种方法管理风险的,应当说明哪种方法能提供最相关和可靠的信息。
  2、按照本准则第三十五条至第四十五条规定提供的信息。
  3、资产负债表日风险集中信息。风险集中信息应当包括管理层如何确定风险集中点的说明、确定各风险集中点的参考因素(包括交易对手、地理区域、货币种类、市场类型等)、各风险集中点相关的风险敞口金额。
  上述数量信息不能代表企业本期风险敞口情况的,应当进一步提供相关信息。
  第六十四条企业应当披露与每类金融工具信用风险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在不考虑可利用的担保物或其他信用增级的情况下,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的最大信用风险敞口。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能代表最大信用风险敞口的,无需提供此项披露。
  (二)可利用担保物或其他信用增级的信息及其对最大信用风险敞口的财务影响。
  (三)未逾期且未减值的金融资产的信用质量信息。
  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最大信用风险敞口,通常是账面余额减去减值损失的金额(已减去根据本准则规定已抵销的金额)。
  第三十五条企业应当披露与每类金融工具信用风险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在不考虑可利用的担保物或其他信用增级(如不符合相互抵销条件的净额结算协议等)的情况下,最能代表企业资产负债表日最大信用风险敞口的金额,以及可利用担保物或其他信用增级的信息。
  (二)尚未逾期和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的信用质量信息。
  (三)原已逾期或发生减值但相关合同条款已重新商定过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
  第三十六条最能代表企业资产负债表日最大信用风险敞口的金融资产金额,应当是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扣除下列两项金额后的余额:
  (一)按照本准则第十三条规定已抵销的金额;
  (二)已对该金融资产确认的减值损失。
  第六十五条企业应当按类披露在资产负债表日已逾期或已减值的金融资产的下列信息:
  (一)已逾期未减值的金融资产的账龄分析。
  (二)已发生单项减值的金融资产的分析,包括判断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所考虑的因素。
  第三十七条企业应当按照类别披露已逾期或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的下列信息:
  (一)资产负债表日已逾期但未减值的金融资产的期限分析。
  (二)资产负债表日单项确定为已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信息,以及判断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所考虑的因素。
  (三)企业持有的、与各类金融资产对应的担保物和其他信用增级对应的资产及其公允价值。相关公允价值确实难以估计的,应当予以说明。
  第六十六条企业本期通过取得担保物或其他信用增级所确认的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所确认资产的性质和账面价值。
  (二)对于不易变现的资产,应当披露处置或拟将其用于日常经营的政策等。
  第三十八条企业本期因债务人违约而处置担保物或其他信用增级对应的资产所取得的金融资产或非金融资产满足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所取得资产的性质和账面价值。
  (二)这些资产不易转换为现金的,应当披露处置这些资产或拟将其用于日常经营的计划等。
  第六十七条企业应当披露金融负债按剩余到期期限进行的到期期限分析,以及管理这些金融负债流动性风险的方法:
  (一)对于非衍生金融负债(包括财务担保合同),到期期限分析应当基于合同剩余到期期限。对于包含嵌入衍生工具的混合金融工具,应当将其整体视为非衍生金融负债进行披露。
  (二)对于衍生金融负债,如果合同到期期限是理解现金流量时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到期期限分析应当基于合同剩余到期期限。
  当企业将所持有的金融资产作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且披露金融资产的到期期限分析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够恰当地评估企业流动性风险的性质和范围时,企业应当披露金融资产的到期期限分析。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在履行以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方式结算的义务时发生资金短缺的风险。
  第三十九条企业应当披露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剩余到期日所作的到期期限分析,以及管理这些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流动风险的方法。
  流动风险,是指企业在履行与金融负债有关的义务时遇到资金短缺的风险。
  第六十八条企业在披露到期期限分析时,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适当的时间段。列入各时间段内按照第六十七条所披露的金额,应当是未经折现的合同现金流量。
  企业可以但不限于按下列时间段进行到期期限分析:
  (一)一个月以内(含本数,下同);
  (二)一个月至三个月以内;
  (三)三个月至一年以内;
  (四)一年至五年以内;
  (五)五年以上。
  第四十条企业在披露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到期期限分析时,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适当的时间段。列入各时间段内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金额,应当是未经折现的合同现金流量。
  企业可以但不限于按下列时间段进行到期期限分析:
  (一)一个月以内(含本数,下同);
  (二)一个月至三个月以内;
  (三)三个月至一年以内;
  (四)一年至五年以内;
  (五)五年以上。
  第六十九条债权人可以选择收回债权时间的,债务人应当将相应的金融负债列入债权人可以要求收回债权的最早时间段内。
  债务人应付债务金额不固定的,应当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的情况确定到期期限分析所披露的金额。如分期付款的,债务人应当把每期将支付的款项列入相应的最早时间段内。
  财务担保合同形成的金融负债,担保人应当将最大担保金额列入相关方可以要求支付的最早时间段内。
  第四十一条债权人可以选择收回债权时间的,债务人应当将相应的金融负债列入债权人要求收回债权的最早时间段内。
  债务人应付债务金额不固定的,应当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的情况确定用于到期期限分析的金额。
  债务人承诺分期支付金融负债的,债权人应当把每期将收取的款项列入相应的最早时间段内;债务人应当把每期将支付的款项列入相应的最早时间段内。
  债权人吸收的活期存款以及其他具有活期性质的存款,应当列入最早的时间段内。
  第七十条企业应当披露流动性风险敞口汇总定量信息的确定方法。此类汇总定量信息中的现金(或另一项金融资产)流出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应当说明相关事实,并提供有助于评价该风险程度的额外定量信息:
  (一)该现金的流出可能显著早于汇总定量信息中所列示的时间。
  (二)该现金的流出可能与汇总定量信息中所列示的金额存在重大差异。
  如果以上信息已包括在本准则第六十七条规定的到期期限分析中,则无需披露上述额外定量信息。
  第七十一条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市场价格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包括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
  汇率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外汇汇率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汇率风险可源于以记账本位币之外的外币进行计价的金融工具。
  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市场利率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利率风险可源于已确认的计息金融工具和未确认的金融工具(如某些贷款承诺)。
  其他价格风险,是指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以外的市场价格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无论这些变动是由于与单项金融工具或其发行方有关的因素而引起的,还是由于与市场内交易的所有类似金融工具有关的因素而引起的。其他价格风险可源于商品价格或权益工具价格等的变化。
  第四十二条金融工具的市场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市场价格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包括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其他价格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外汇汇率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因市场利率变动而发生波动的风险。
  其他价格风险,是指外汇风险和利率风险以外的市场风险。
  第七十二条在对市场风险进行敏感性分析时,应当以整个企业为基础,披露下列信息:
  (一)资产负债表日所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的敏感性分析。该项披露应当反映资产负债表日相关风险变量发生合理、可能的变动时,将对企业损益和所有者权益产生的影响。
  对具有重大汇率风险敞口的每一种货币,应当分币种进行敏感性分析。
  (二)本期敏感性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和假设,以及本期发生的变化和原因。
  第四十三条企业应当披露与敏感性分析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资产负债表日所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的敏感性分析。该项披露应当反映资产负债表日相关风险变量发生合理、可能的变动时,将对企业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产生的影响。
  (二)本期敏感性分析所使用的方法和假设。该方法和假设与前一期不同的,应当披露发生改变的原因。  
  第七十三条企业采用风险价值法或类似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能够反映金融风险变量之间(如利率和汇率之间等)的关联性,且企业已采用该种方法管理金融风险的,可不按照第七十二条的规定进行披露,但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用于该种敏感性分析的方法、选用的主要参数和假设。
  (二)所用方法的目的,以及该方法提供的信息在反映相关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方面的局限性。
  第四十四条企业采用风险价值法或类似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能够反映风险变量之间(如利率和汇率之间等)的关联性,且企业已采用该种方法管理财务风险的,可不按照本准则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进行披露,但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用于该种敏感性分析的方法、选用的主要参数和假设。
  (二)所使用方法的目的,以及使用该种方法不能充分反映相关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可能性。
  第七十四条按照第七十二条或第七十三条对敏感性分析的披露不能反映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例如,期末的风险敞口不能反映当期的风险状况),企业应当披露这一事实及其原因。
  第四十五条按照本准则第四十三条或第四十四条对敏感性分析的披露不能反映金融工具内在市场风险的,企业应当披露这一事实及其原因。
  第七十五条企业应当就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的所有未终止确认的已转移金融资产,以及对已转移金融资产的继续涉入,按本准则要求单独披露。
  本章所述的金融资产转移,是指下列两种情形:
  (一)将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转移给另一方。
  (二)将金融资产整体或部分转移给另一方,但保留收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并承担将收取的现金流量支付给一个或多个收款方的合同义务。
  第七十六条企业对于金融资产转移所披露的信息,应当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了解未整体终止确认的已转移金融资产与相关负债之间的关系,评价企业继续涉入已终止确认金融资产的性质和相关风险。
  企业按照本准则第七十八条和第七十九条所披露信息不能满足本条前款要求的,应当披露其他补充信息。
  第七十七条本章所述的继续涉入,是指企业保留了已转移金融资产中内在的合同权利或义务,或者取得了与已转移金融资产相关的新合同权利或义务。转出方与转入方签订的转让协议或与第三方单独签订的与转让相关的协议,都有可能形成对已转移金融资产的继续涉入。如果企业对已转移金融资产的未来业绩不享有任何利益,也不承担与已转移金融资产相关的任何未来支付义务,则不形成继续涉入。以下情形不形成继续涉入:
  (一)与转移的真实性以及合理、诚信和公平交易等原则有关的常规声明和保证,这些声明和保证可能因法律行为导致转移无效。
  (二)以公允价值回购已转移金融资产的远期、期权和其他合同。
  (三)使企业保留了获取金融资产现金流量的合同权利但承担了将这些现金流量支付给一个或多个收款方的合同义务的安排,且这类安排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四条(二)中三个条件。
  第七十八条对于已转移但未整体终止确认的金融资产,应当按照类别披露下列信息:
  (一)已转移金融资产的性质;
  (二)仍保留的与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的性质;
  (三)已转移金融资产与相关负债之间关系的性质,包括因转移引起的对企业使用已转移金融资产的限制;
  (四)在转移金融资产形成的相关负债的交易对手方仅对已转移金融资产有追索权的情况下,应当以表格形式披露所转移金融资产和相关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及净头寸,即已转移金融资产和相关负债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五)继续确认已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披露已转移金融资产和相关负债的账面价值;
  (六)按继续涉入程度确认所转移金融资产的,披露转移前该金融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按继续涉入程度确认的资产和相关负债的账面价值。
  第二十条对于不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企业应当披露下列信息:
  (一)所转移金融资产的性质;
  (二)仍保留的与所有权有关的风险和报酬的性质;
  (三)继续确认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披露所转移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相关负债的账面价值;
  (四)继续涉入所转移金融资产的,披露所转移金融资产整体的账面价值、继续确认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相关负债的账面价值。
  第七十九条对于已整体终止确认但转出方继续涉入已转移金融资产的,应当至少按照类别披露下列信息:
  (一)因继续涉入确认的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以及在资产负债表中对应的项目;
  (二)因继续涉入导致企业发生损失的最大风险敞口及确定方法;
  (三)应当或可能回购已终止确认的金融资产需要支付的未折现现金流量(如期权协议中的行权价格)或其他应向转入方支付的款项,以及对这些现金流量或款项的到期期限分析。如果到期期限可能为一个区间,应当以企业必须或可能支付的最早日期为依据归入相应的时间段。到期期限分析应当分别反映企业应当支付的现金流量(如远期合同)、企业可能支付的现金流量(如签出看跌期权)以及企业可选择支付的现金流量(如购入看涨期权)。在现金流量不固定的情形下,上述金额应当基于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的情况披露;
  (四)对本条(一)至(三)定量信息的解释性说明,包括对已转移金融资产、继续涉入的性质和目的,以及企业所面临风险的描述等。其中,对企业所面临风险的描述包括以下各项:
  1、对继续涉入已终止确认金融资产的风险进行管理的方法。
  2、企业是否应先于其他方承担有关损失,以及先于本企业承担损失的其他方应承担损失的顺序及金额。
  3、向已转移金融资产提供财务支持或回购该金融资产的义务的触发条件。
  (五)金融资产转移日确认的利得或损失,以及因继续涉入已终止确认金融资产当期和累计确认的收益或费用(如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
  (六)终止确认产生的收款总额在本期分布不均衡的(例如大部分转移金额在临近报告期末发生),应当披露本期最大转移活动发生的时间段、该段期间所确认的金额(如相关利得或损失)和收款总额。
  企业在披露本条所规定的信息时,应当按照其继续涉入面临的风险敞口类型分类汇总披露。例如,可按金融工具类别(如担保或看涨期权)或转让类型(如应收账款保理、证券化和融券)分类汇总披露。企业对某项终止确认的金融资产存在多种继续涉入方式的,可按其中一类汇总披露。
  第八十条企业按照第七十七条确定是否继续涉入已转移金融资产时,应当以自身财务报告为基础进行考虑。
  第八十一条对于本准则施行之前存在的金融工具,其会计处理与本准则规定不一致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的规定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处理。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的,则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
  在对外提供比较期间的财务报表时,对于因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的累积影响数,应当调整比较财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涉及财务报表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也应当一并调整。
  第八十二条企业应当在2014年年度及以后期间的财务报告中按照本准则要求对金融工具进行列报。
【】 责任编辑:泥巴姐
&&&&&&&&&&
实务课程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融资产转移会计准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