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健康教育的卫生经济效果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理论).doc2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00 &&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理论).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第一节 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我们每个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 healh 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幸福的一种完美状态”的健康观(《组织法》,1948)。近几年来有人主张把“道德健康”也归人健康的标准内,每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健康负有责任,还要对全人类的健康承担义务,我们不但不能随便的伤害自己的躯体和心灵,更不应该有对他人健康和社会有害的行为。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4个方面都很健全,才是最完全健康的人,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健康定义。1988年在庆祝WHO成立40周年之际称:成立40年来,WHO做了三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与大影响的事,其中之一就是对健康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
二、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衡量人体健康的10条标准: 1
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紧张与疲劳; 2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 3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
体重适当,体形匀称,站立时,头、臂、臀比例协调;??? . 7
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 8
牙齿清洁,无缺损和龋齿,不疼痛,牙龈无出血,颜色正常; 9
头发有光泽、无头皮屑; 10 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第二节? 整体健康运动 自从WHO提出“健康是一种心理、躯体、社会康宁 幸福
well-being 的完美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的”观点。在1960年形成了 “整体健康”运动,整体健康 holistichealth 是预防医学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卫生经济学考试资料
第一、二章 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作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经济学十大原理 1.交替关系原理: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多生产甲产品,必须以少生产乙产品为代价。 2.机会成本原理:作出决策就要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成本与收益。机会成本尽量小。 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3.边际决策原理:边际变动指对现有的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人们通过比较边际利益和边际成本作出决策。 4.激励反映原理:边际成本和边际利益的变化会激励人们作出反应。 理性决策者会作出边际利益大于边际边际成本的决策,并采取行动。 5.比较优势原理:人们能从与其他人交易的活动中获得各种商品和劳务。 贸易可以使人们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 6.“看不见的手”原理市场中的价格机制 亚当斯密提出了济学中最有名的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起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由于家庭和企业在决定购买什么和出卖什么时关注价格,所以他们不知不觉地考虑了他们行动的社会收益和成本。 结果,价格指引个别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实现了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结果。 7.“看得见的手”原理: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可以干预经济,从而促进效率和平等。 市场失灵指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可能由外部性引起,也可能由市场势力引起。 8.生产率差异原理:生产率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我们可以从不同方面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通过比较个人收入;通过比较国民生产总值。 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生产率的差别。 9.通货膨胀与失业短期交替原理:通货膨胀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引起通货膨胀的一个因素是货币量的增长;当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通货膨胀下降失业上升 这是一种短期的权衡取舍! 10.收益递减原理 第一节.卫生领域中面临的经济问题 1.卫生费用的不断上涨:分析筹资、分配。 (1)从卫生总费用的筹资结构来看: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不断增加,而社会卫生支出和政府卫生支出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 (2)从卫生总费用的分配结构看:卫生总费用主要用于医疗服务,且医疗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有逐年增加趋势。 2.卫生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提供什么样的卫生服务?如何提供卫生服务?如何分配卫生服务? 其核心是如何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使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和需求,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这是卫生经济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3.卫生服务消费者的选择 l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无论是个人选择还是社会选择,并没有将健康作为第一位选择。 l这意味着在维护健康和增加其它形式消费或其它方面投入的效用(满足感)之间存在着交换或替代。 l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各种效用同时增加。增加在健康投入方面的效用就意味着要减少在其它方面投入所带来的效用。 l消费者-通常是在预算约束的前提下,根据个人或家庭的投入或消费偏好选择能够使其效用达到最大化的投入或消费组合,包括是否选择维护和增进健康的投入或消费。 l如果在健康方面的选择所带来的效用低于其它选择,则在支付能力一定的情况下,人们的选择将会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预算线 l维护和增进健康的措施有多种,卫生服务只是其中的一种。 l人们是否选择利用卫生服务来维护和增进健康、为什么选择利用卫生服务以及选择何种类型和数量的卫生服务,涉及到各种因素 l卫生服务在维护和增进健康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是卫生服务消费者是否选择利用卫生服务的重要因素之一。 4.卫生服务与健康 u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卫生服务 第一,卫生服务是卫生产业的产出即在卫生方面的各类投入(人力、物质或货币投入)所提供的各种服务。 第二,卫生服务是维护和增进健康的投入,而不是一种最终产出 u在卫生服务提供与健康增进关系问题上存在三种观点: 一是肯定卫生服务对健康的作用。 二是认为卫生服务的作用有限,卫生服务只是影响健康的因素之一。 三是卫生服务不利于甚至有害于健康。(很多治疗本身具有副作用;在临床上的误诊和治疗不当对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或损害;卫生服务还会带来社会危害。) 5.卫生服务提供者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 医疗服务提供者与其它经济主体一样,也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采取相应的行为,关键是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程度,如果过度则将会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 6.卫生服务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在卫生方面的投入及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卫生领域所面临的宏观卫生经济问题。 一方面,卫生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增进了劳动生产力,因而卫生服务的提供将会为社会创造很大的价值,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向) 另一方面,过高的医疗费用使政府、社会或个人难以承受,社会各方不得不为获得卫生服务而支付越来越多的费用,有限的资源不得不更多的用于卫生服务,从而影响到资源在其它领域的投入和因此而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的价值。(负向) 卫生经济学的定义(HealthEconomics):卫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卫生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目的是揭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达到最优地开发、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卫生经济学的四个基本问题 1.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应该生产什么样的医学和非医学的服务和产品。 2.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看应该生产什么样特定的医疗服务和产品?例如孕产妇保健和老年护理院的资源分配。(上述两个问题研究的是配置效率) 3.什么样特定的卫生服务资源应该用于最终的医疗服务和产品。(生产效率) 4.谁应该得到医疗服务和产品?(涉及分配的公正或公平) 第二节.卫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发展历史
先驱:17世纪中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计量人的生命的经济价值;19世纪初爱德文查特维克计算预防疾病的经济效益。 学科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应用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卫生领域的经济问题。 从1996年后开始召开世界性的卫生经济年会。 (二)研究领域 卫生总费用;卫生保健制度;卫生服务的内部市场;卫生服务投入与产出研究;卫生服务需要、需求与卫生资源配置 第三节卫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研究对象: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包括:研究卫生资源的开发;研究卫生资源的筹集和合理分配;研究卫生资源的最优使用;卫生服务产出的评价;健康保障制度;卫生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研究任务:揭示卫生服务领域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以便最优地筹集、开发、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达到提高卫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作用。 第四节卫生事业的性质 卫生事业是政府给予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l如何理解社会公益事业的内涵? 1)是由政府或社会集体举办。一般来说,其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或集体投资,都是实行公有制。 (2)享有政府某些特许权利。如免税、实行专营和行业垄断等。 (3)坚持为全体公众服务,以满足其共同需要,不以盈利为目的,在消费上也不具有排他性。 (4)事业经营运行主要靠收费维持,收费标准由各级政府制定与调整。 第三章.卫生服务需求(重点1、3、4节) 第一节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 什么是需求? 定义: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人们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1)以购买能力为前提:购买欲望与购买能力的统一,需求≠需要,需求=愿意购买∩能够购买应届.毕业生.网,致力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m.yjbys.com 2)同时涉及两个变量:商品价格及与该价格相对应的需求量 3)非实际购买量 需求的几种表述法:需求表;需求曲线;需求规律 需求规律:在影响需求的其它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 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价格;消费者偏好;消费者收入;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与互补品;预期价格;其他 需求函数:如果把影响需求量的所有因素作为自变量,把需求量作为因变量,则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需求量和这些影响需求量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这种函数称为需求函数。 与卫生服务需求有关的概念 (一)卫生服务要求wantofhealthservices 居民希望获得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二)卫生服务需要 不考虑实际支付能力仅从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出发。 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 (三)卫生服务需求demandofhealthservice 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 (四)卫生服务需要、需求的关系 1区是卫生服务的主体 2区是居民有实际的卫生服务需要却没有转化为需求 3区居民有实际的卫生服务的利用,但不是卫生服务的需要,造成资源的浪费。 需要分析2区和3区产生的原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 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在政策和计划中的作用 1.卫生资源的配置应以人口的卫生服务需要“估计值”为基础,其假设依据在于需要本身就是或应该是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决定因素。 2.根据需求制定的决策和计划,则有利于减少资源和病人时间的浪费。 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欢迎关注名企校园招聘微信公众号【xiaoyuan_zhaopin】。,m.yjbys.com (一)消费者信息缺乏。(卫生服务专业的复杂性;消费者对医学知识和信息缺乏;对所获得服务的质量和价格无法判断;消费者消费卫生服务等待时间短-----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二)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虽然最初是由消费者决定去接受服务和最终接受什么服务,但要受到医生的影响,是个被动的过程。 卫生服务的需求者与供给者之间存在着援助与被援助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交换关系 (三)卫生服务利用的效益外在性 卫生服务的利用可以使消费者之外的人受益。 如果消费者自身没有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或没有支付能力而缺乏需求,政府或社会就有责任采取一定的措施,确保这些患者得到必要的卫生服务,以保护他人的健康。 (四)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对某个人而言是否患病和何时患病都不确定 对群体而言可以研究其规律性,通过患病率和就诊率来反映人群的卫生服务需要和需求。 (五)卫生服务费用支付的多源性 卫生服务筹资的多源性 改变消费者对卫生服务的购买力以及对卫生服务价格的敏感度,改变其消费行为,也改变了卫生服务需求的数量和质量。 第二节卫生服务需求弹性 定义:一种变量对另一种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一种变量的既定百分比变化所引起的另一种变量的百分比变化。 弹性意义:是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的衡量指标。 弹性的两个重要方面:(1)是正还是负(2)是大于1还是小于1 需求价格弹性:当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动。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相对变化率)与价格变化的百分比(相对变化率)之比,称作需求的价格弹性(Edp),需求的价格弹性反映了需求量对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分类:Ep=-∞,弹性无穷大;Ep=-1,单位弹性;Ep&-1,弹性不足或缺乏弹性e.g.,-0.43;Ep&-1,弹性充足或富于弹性e.g.,-4.0;Ep=0,弹性等于零 需求收入弹性::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其弹性系数等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 分类:正常品Edi>0其中对于必需品1&Edi&0高档品Edi&1 低档品种Edi&0商品的高档低档也是相对而言而且也是变化的 第三节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一、健康状况 二、社会、人口和文化因素 三、一般经济因素 四、时间价值 消费者的时间被认为是对生产物品和服务的投入。在卫生服务中很多时间被用在就诊往返途中及候诊室等待之中。 在免费或基本免费的卫生服务体系下,货币价格较低,时间成本可就较高。 用支付更多费用来缩短候诊时间。 五、卫生服务供给者 卫生服务市场患者对卫生服务的消费是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经济情况来决定 六、医疗保险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 医疗保险通过保险的介入改变需求者对卫生服务价格的敏感程度,来改变其需求行为。 同时影响供给间接影响卫生服务的需求。 诱导需求理论(induceddemandtheory):该理论认为医疗服务市场有需方被动而供方垄断的特殊性,供方医生对卫生服务的利用具有决定作用,能左右消费者的选择。 第四节.卫生服务供给定义: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卫生服务数量。 条件 个别供给与市场供给 具备两个条件:有供给愿望和有供给能力。 供给曲线、函数 供给曲线supplycurve:表示商品供给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的曲线 供给的几种表述法:供给表;供给曲线;供给规律 供给规律:在影响供给的其它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同向的依存关系例外:劳动、土地 供给函数:如果把影响供给量的所有因素作为自变量,把供给量作为因变量,则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供给量和这些影响供给量的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这种函数称为供给函数。 卫生服务供给的特点 1.垄断性 卫生服务的高度专业性和技术性是导致卫生服务提供具有垄断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现为: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具有一定的特权和行业(区域)垄断。多为政府公办的卫生机构,按区域卫生规划设置和进行资源配置,承担一定的职能。 2.不确定性 由于存在着个体差异,提供服务应因人而异、因时而易。 所以,卫生服务不能够像一般商品那样进行规范化的批量生产,也难以通过抽样检查产品的质量。这增加了对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 3.公益性 卫生服务通过其供给过程来提高人们的健康。 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部分卫生服务产品具有公共品的性质,所以其供给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商品的供给,不具有足以刺激生产者进行生产已实现利润最大化目的价格。 4.效益外在性 卫生服务的消费具有效益外在性,同样,其提供也具有效益外在性。 即提供卫生服务对他人造成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提供者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与提供该项服务所带来的总经济利益是不相同的。 卫生服务的效益外在性包括两类: 正外部性---当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所采取的经济行为对他人产生了有利影响,而自己却不能从中获得额外收入或其它形式的补偿时,便产生了卫生服务提供的正效益外在性。 卫生服务提供者从提供服务中获得的经济利益小于提供该项服务的社会总经济利益。 负外部性---当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所采取的经济行为对他人产生了不利影响,使他人为此付出了代价,而又未给他人以补偿时,便产生了卫生服务提供的负效益外在性。 卫生服务提供者提供服务的社会总经济利益小于他们提供服务直接获得的经济利益。滥用抗生素。 5.即时性 服务消费与产品消费不同。在产品消费过程(生产-交换-消费)中,生产行为与消费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相互分离的,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信息,是否购买取决于需方,需方占有主权地位。 在卫生服务消费过程中,生产行为和消费行为是同时发生的,这就决定了卫生服务既不能提前生产,也不能够储存,只能在需求者消费卫生服务的同时提供服务。 在此过程中,是否消费取决于需方,但消费过程开始后,应获得多少服务、获得什么质量和成本效果的服务,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方。 6.供给者的主导性 在卫生服务利用的选择上,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需求者的代理人,处于主导地位,因而,卫生服务提供者的决策成为能否合理选择卫生服务项目的关键。 7.专业性和技术性 只有接受过专门医学教育或培训并获得行医资格的人,才有资格提供某一类型的卫生服务。 卫生服务提供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也导致需方很难掌握复杂的医疗信息,结果导致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 8.无误性与高质量性 卫生服务的供给首先应该准确无误,同时还应保证较高的质量。 卫生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卫生服务价格 (三)卫生服务成本 (四)卫生服务需求水平 (五)卫生资源 (六)卫生服务技术水平 (七)医疗保障制度 第四章卫生服务市场 第一节卫生服务市场概述 (一)市场 市场的概念market 一般指货物或劳务买卖的场所---狭义 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基本五要素:商品交换场所、媒介货币、需求和供给、以价格为核心的各种市场信号、商品的提供者和消费者。 (二)市场机制 ?亚当斯密在他的论著中已经说明了这一现象,它创造了一个的著名的比喻,叫“看不见的手”,他认为在经济活动中每个人追求的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它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 ?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要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还大。这就是市场经济优越性的秘密之所在。 ?市场机制与一般商品市场经济活动的循环流动 市场上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经济运行的内在机理及市场机制。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是商品经济的普遍价值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 1.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它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另外,价格机制还可以促进竞争和激励,决定和调节收入分配等。 2.供求机制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它通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在不平衡状态时形成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并通过价格、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等市场信号来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最终实现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供求机制在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 3.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和影响。它通过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它能够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生产,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实惠。 4.风险机制是市场活动同企业盈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机制,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风险机制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市场机制的功能与作用条件 作用―调节资源的配置状况,使之趋于合理和优化。帕累托最优。 包括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产业的配置 在各市场主体尤其是生产企业和上产企业之间配置 条件:信息完全和对称;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单位产品成本不会增加;企业与个人经济活动没有外部效应;交易成本忽略;理性经济人 (四)市场经济 市场与市场经济并非等同概念,市场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存在市场经济。当社会经济运行与资源配置是由市场机制起基础性调节作用时,则称为市场经济。 卫生服务市场 (一)卫生服务市场结构1.概念:卫生服务市场是卫生服务产品按照商品交换的原则,由卫生服务的生产者提供给卫生服务消费者的一种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2.卫生服务市场的结构及经济流动 1)卫生服务要素市场;2)卫生服务市场;3)卫生筹资市场 (二)影响卫生服务市场的因素 1.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对卫生市场的影响 2.相关市场对卫生服务市场的影响 (1)健康保险市场;(2)卫生人力资源市场的影响;(3)资金、药品、医疗器具、替代品(替代服务)等要素市场 (四)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性 1.卫生服务产品分类 私人物品是市场提供给个人享用的物品;公共物品是供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物品。 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purepublicgoods):既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非排他性,或者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难以排他的,称为纯公共物品,如国防、警察、环保等。 公共物品的两个特征:消费非排他性(nonexclusive):不阻止别人消费。路灯 供给非竞争性(nonrival)每增加一个公共物品的成本为0。 私人物品是那些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的物品,而公共物品是那些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物品。 ?公共品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固定成本很高 其使用的边际成本往往极低: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资源配置最有效价格就要趋于零。零价格就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怎样为公共品筹措资金 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作为经济人的消费者都会试图免费搭车而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需求小。供给者不会获得理想的利润而不会生产。造成公共品的市场极度萎缩,供给短缺。 准公共物品(quasi-publicgoods):供给上具有一定的竞争性,消费可以排他的(只有付了费才能进入消费),称为准公共物品或半公共物品。即并不完全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却存在一定的外部效应(正)。 公共资源(publicresource):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但无法排他的,称公共资源,如空气、江河湖海中的鱼虾、公共牧场上的草。存在过度使用的问题。 个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缺乏外部效应。 必须品:价格弹性小,成本-效益好;特需品:需求价格弹性大,没有确切的治疗和防病效果 2.卫生服务产品的特征 卫生服务是以服务形态存在的劳动产品,生产和消费是同时的; 有大量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市场机制在卫生领域总不能完全实现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 卫生服务的最终产品是以消费者的健康改善为目的,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3.卫生服务市场的特点 第一,价格机制的局限性-卫生服务市场的一些医疗服务的价格不可能经过充分竞争手段来实现 第二,供求机制的局限性。由于不完全信息可能导致医生诱导需求和创造需求的可能性。加上用其他服务代替卫生服务的可能性很小 第三,在卫生服务市场中卫生服务供给不能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 卫生服务市场的失灵 (一)信息的不对称影响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的提高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身体不好的人买保险。合同签订前的信息不对称 道德风险(moralhazard):买了保险后用贵药。签合同后。 委托――代理问题(principalAgentproblem):两权分离 (二)效益的外在性影响市场调节对资源最优配置的效力 当消费或生产的私人边际成本大于社会边际成本或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效益时,就存在正外部效应;反之,就存在负外部效应。 无论何时,只要存在外部效应,由市场进行的资源配置就一定是缺乏效率的,因为,既然人们得不到带来正外部效应的一些活动的全部收益,他们必然尽可能少的从事这些活动,结果是公共物品的供应减少。 相反,既然人们并不承担它们所造成的负外部效应的全部成本,他们必将过度这类活动从事这类活动,结果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总之,外部效应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 思路:负的外部性:提高私人成本(或降低私人收益);正的外部性:提高私人收益(或降低私人成本)例:负外部性:征税(排污);正外部性:补贴(教育) (三)垄断带来低效率和技术进步受阻 卫生领域中垄断的存在,影响市场机制在卫生服务领域作用的发挥,出现市场失灵,导致资源配置及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技术进步受限,也带来卫生资源可得性、卫生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四)市场调节带来不公平问题 (五)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总量的平衡问题 在一个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体系中,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未必总是“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由于“合成推理谬误”的存在,往往微观上合理的行为,宏观上未必合理。 市场上个体理性结果往往导致集体非理性,市场出现内在不稳定性,有时发生很大的经济波动,同时伴随大量的失业或剧烈的通货膨胀。 市场机制虽然可以以解决资源的静态的配置问题,但不能解决经济的动态发展问题,对结构性失衡的自动恢复机制较弱,达到新的均衡很需要很长的时间。 卫生服务的资源和卫生服务的总需求的平衡要靠政府区域卫生规划等其他控制措施。 (六)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卫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医疗市场结构不符合“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假设,由于公共品、外部性、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诱导需求、垄断等引起的市场失灵,医疗卫生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预防和健康教育是社会效益最高的。然而在市场机制下,预防医学可以给医院带来的收益不大,所以市场不会引导医疗资源走向预防和健康教育。 我国过去政府主导医疗卫生的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证明,由政府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在公平和效率的平衡上要比由市场主导的体制好。 第二节市场机制在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一是可以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增强医院的成本回收能力,使政府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高效率的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以及必须消费品的卫生服务中去,投到农村和落后地区,促进卫生服务市场更加平衡发展; 二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卫生服务需求,节约卫生资源; 三是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等级不同,确定不同收费标准,对普通医院及社区医疗机构确定较低的价格不仅可以分流病人,还可以提高卫生服务效率 ?人们到大医院去看大病、重病和疑难病,到小医院或个体医院看小病,这实际上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 因此无论是公有制医院或个体医生、私营医院,要适应和发展下去,必须靠市场检验。市场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医院所提供的卫生服务是否被市场接受 卫生服务引进竞争机制是适应市场需要、搞好经营管理最主要的措施 卫生服务市场的竞争要有一个公平的环境,因此政府要制定适应卫生服务公平的、有秩序竞争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卫生服务市场的正常发育。 第三节政府在卫生服务市场中的作用 一、政府对卫生服务市场调控的必要性 1.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在运行上要互补农村和城市 2.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在功能上要互补:市场机制的基本功能是自发的配置资源,政府调控的基本功能是保证资源合理利用 3.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在实现方式上要互补:例如,一些享受性、保健性卫生服务,应该完全由市场机制去调节,政府只制定有关管理规章制度和进行必要的监管。公共卫生服务应急措施更多的是依靠政府调控,以保证全体国民利益和健康,而不应靠市场机制去运行,更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二、政府调控的手段 1.规划手段2.经济手段:一是卫生服务价格;二是政府对卫生事业服务的投入3.行政手段 第五章医疗服务价格 我国卫生服务价格体制的演变 第一阶段,从建国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开始,1952年。 服务价格基本与成本相近。卫生服务的价格政策体现了国家的福利政策。 第二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卫生服务价格低于成本,只包含劳务和医用物资成本。“全额管理,差额补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医院实行补贴,使卫生服务价格实际低于成本,全国人民不同程度地逐步享受到基本卫生服务的福利。 第三阶段,1958年至1980年。进一步提高福利水平,1958年以后三次大降价。使计划价格远低于实际成本。“全额管理,定向补助、结余上缴”。 在这种卫生服务价格政策的影响下,国家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对卫生机构的补偿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使卫生事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第四阶段,1980年至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国家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深化,卫生部门的服务收费标准也开始进行调整。 第一节价格的形成及其作用 价格的基本概念 (一)定义:价格是指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二)本质:价值决定价格;价格还受到货币价值的影响;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是形式、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特征:同一性、波动性、综合性、相关性、利益调节性、社会性 (三)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市场供求状况及其变动影响价格水平,价格水平的变动引起各市场主体行为的相应变动,而各市场主体行为作用的结果又导致原有的市场供求状况发生变化,并再次引起价格的变动,如此循环往复,使供求状况趋于平衡,使价格趋于均衡价格。 (四)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二、价格的功能与作用 1.传导信息功能 价格反映供求状况的生产领域,价格变化显示了商品的短缺和富余,显示了生产成本、盈余、企业经营管理等情况的变化,没有这些信息,企业决策可能是盲目的;在分配领域、流通领域和消费领域,价格的变动会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决策所必须的信息。 2.配置资源的功能。价格的变动可以引起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的变动,进而引起资源流向的变化。 3.促进技术进步,降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的功能。价格由价值决定。 第二节医疗服务价格的影响因素 一、市场机制下的价格 1.生产或提供成本与价格2.需求水平3.需求价格弹性4.市场性质5.医疗保险6.信息7.诱导需求 二、政府管制价格管制 分类 1.最高限价。即政府规定某些产品价格的上限,重要目的之一是保护消费者利益。 2.最低限价。即政府规定某些产品价格的下限,其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 3.双面管制。即政府对某些产品,既规定上限,又规定下限 4.绝对控制。即政府对某些产品直接规定一种价格,买卖双方都必须按照这种价格交易,没有任何伸缩余地。 产品价格管制的政策效应 有利的: 1.用管制价格影响市场,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克服市场机制在调节产品供求关系时的局限性。 2.限制和打击垄断现象,制止垄断组织人为地抬高物价或经济动荡时期的抛售行为。 3.调节经济中的重要比例,避免经济发展的失衡和经济振荡的发生与破坏。 4.给境遇不佳的人们以援助,使市场机制自发作用所导致的收入严重不公得以矫正。 5.保证和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需要。 6.引导和调节经济,使之发展以达到国家和社会所预定的目标。 不利方面: 资源使用不当;产品分配不公;产品质量变异;管制费用增加;黑市交易盛行;管理人员的腐败 三.卫生服务价格的形成 概念:卫生服务价格是医疗服务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最低界限为医疗服务成本。 1、医疗服务的价值(medicalcostaccounting) w=c+v+m即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C)包括房屋、医疗器械设备折旧等劳动资料;也包括药品、材料物耗费用等劳动对象;还包括医院为进行医疗业务活动所开支的各项管理费用。 (V+M)包括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补偿自身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或称之为自己的劳动(V);另一部分是提供给社会的剩余劳动,或称之为社会的劳动(M)。 2、标准医疗服务成本(standardmedicalcost) 一般是指在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规模基础上确定的医疗服务的成本。它被用于衡量和分析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对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3、医疗成本分类(从患者角度) ①直接成本(directcosts): 直接医疗成本:是为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所提供的药品和服务、诊断和治疗、护理、检验等消耗的成本。药物的直接医疗成本是指直接与药物治疗干预有关的固定及可变成本。 直接非医疗成本:包括患者求医时所用的旅费、食宿费、营养费等。 ②间接成本(indirectcosts): 是患者因病造成缺勤、劳动力下降或丧失,甚至死亡所引起的损失。代表某种可利用资源的消耗。 对社会造成的劳动力的损失,可采用平均劳动力的价值进行计算。平均劳动力的价值通常以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年收入加以估算。 ③无形成本(intangiblecosts): 也称隐性成本。患者因病遭受的痛苦、悲伤、抑郁等难以用货币确切表达的成本。 此类成本可来自疾病本身,也可来自治疗疾病的卫生服务过程,如创伤、药物副作用等。 ④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s):应届毕业生网官方手机版网址是m.,名企校招微信公众号【xiaoyuan_zhaopin】 卫生决策者为了实施某一治疗方案,就必然要放弃其他的方案,被放弃的方案的最大效益即是已实施方案的机会成本。 ⑤边际成本(marginalcosts): 边际成本也称增量成本是指在原服务量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单位的服务量所支付的追加成本。 4、医疗服务成本的构成(从医院的角度) 医疗服务成本由劳务费、公务费、卫生业务费、卫生材料费、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折旧及大修理基金提成等六大类构成。 不计入成本费用支出的有:购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支出,对外投资,医疗事故,非正常药品及其他材料的盈亏,已按规定提取过的社会福利金等。 5.医疗成本的计算 项目科室是指直接为患者服务的科室,包括业务科室(临床门诊、临床病房)和辅助科室(含药房、检验和放射等科室); 非项目科室指间接为患者服务的科室,含行政、后勤科室(包括洗衣房、食堂、车队等)。 u医疗成本的计算(从医院的角度) (1)医疗成本计算方法:目前一般采用项目法。 项目法:是在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以卫生服务项目(如诊断、检验、手术等)为对象归集项目成本的方法。 6.科室的直接成本:归集为六大类如下: ①劳务费:包括工资、补助工资、奖金和各种福利补贴等。 ②公务费:包括办公、邮电、差旅、公用取暖、宣传学习等费用。 ③业务费:包括水、电、燃料、交通工具、印刷、排污、动物饲养、科研、职工培训、清洁洗涤、医疗杂支及小型购置和修理等费用。 ④医药卫生材料费: ⑤低值易耗品: ⑥固定资产折旧及大修理基金提成: 固定资产:包括使用年限超过1年以上及价格超过规定金额以上的专业设备和图书资料。 折旧是指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在其有效使用年限内,由于不断磨损而发生的损耗价值,有: 直线折旧法、加速折旧法。 7.科室间接成本的计算 非项目科室的成本分配按受益的原则进行。 具体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成本下行法、双重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等。 8.科室总成本科室年总成本=科室年直接成本+科室年间接成本 9.单项目成本 医疗服务项目按科室提供的服务情况可分为:挂号、床位、检查、治疗、化验、放射、CT、MRI、手术、分娩、输血、输氧和其他等项目。 单项目成本=科室年总成本/科室年工作量+消耗的材料费 =科室年总成本/总操作时间×单项目操作时间+消耗的材料费 10.住院的医疗总成本(不含治疗药物) 住院的医疗总成本=床日成本×床日数+∑各医疗项目单位成本×各项目服务次数 床日成本=年科室总成本/(科室床位数×年床日数) ?卫生服务具有福利性(免税、补贴)和商品的双重性。价格不是通过市场供求自发调节 卫生服务价格的形成包括 计划价格,按照分工管理权限和审批程序有计划地规定或进行调整。针对基本卫生服务项目 指导价格,或浮动价格 市场价格特需服务项目 卫生服务价格的影响因素 理论上:卫生部门具有生产性;卫生劳务的商品性,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过去的实践: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卫生部门被看成消费部门;卫生服务价格长期低于成本 u影响卫生服务价格形成的因素: 1.卫生服务的成本2.供求关系3.价格政策4.财政补贴 n小结: 卫生服务是公益服务,或带有一定程度公益性的服务,价格机制只是政府制定价格政策的一个影响因素。 行政机构在定价格时,应代表全体人民,不能只代表卫生行业的利益,适当兼顾卫生机构的利益和财政的承受能力。 卫生服务定价原则 1.分级定价原则 卫生服务价格应反映卫生服务水平、卫生服务质量的高低,实行优质优价,按级定价。同一服务项目一个县级医院同一个省级医院在质量上、医疗条件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当然在价格上就应拉开档次 2.差别定价原则 基本卫生服务-保本价格特需卫生服务-浮动价格 3.比价合理 在确定卫生服务价格时,要正确处理好比价关系。 所谓比价关系是指同一市场、同一时间不同商品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它反映生产不同商品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比例关系。 既要考虑到行业间、也要考虑到行业内 4.因地制宜―体现公平性 5.体现技术劳务价值 价格管理改革 合理调整药品价格,在全面核定政府管理的药品价格基础上,进一步降低偏高的药品价格,适当提高临床必需的廉价药品价格。科学制定国家基本药物价格。 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在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临床诊疗、护理、手术以及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同时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价格。 加强对植(介)入类等高值医疗器械价格的监管。 第六章.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 医疗保障制度:某种组织如何筹集医疗资金、支付医疗费用、规定就医办法;为居民提供一套完整的章程、规则、办法的总和。 一个国家实行何种医疗保障制度,主要由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同时也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保健组织机构的状况关系密切。 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 城市职工的医疗保障制度:公费医疗、劳保医疗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低收入人群医疗救助制度 第一节我国的城市医疗保障制度 一.公费医疗制度: 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概况公费医疗制度是指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行的一种免费医疗保健制度。医疗经费由国家财政部拨款付给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公费的享受形式: ①由职工所在单位按定额包干管理 ②医疗单位代管公费医疗经费; ③建立独立门诊部(或医院)管理公费医疗经费; ④门诊部分由职工所在单位或医院管理,住院部分统筹管理; ⑤有些地方试行了享受公费医疗的职工负担少量医疗费用的办法 ⑥也有少数单位将医疗费包给了个人。 二.劳保医疗制度 ?劳动医疗保险制度(简称劳保医疗)是国家劳动保险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为解决劳动者在遇有病、伤时给予医疗保障的制度。 ?劳保医疗制度是对企业职工实行免费,对职工家属实行半费的医疗保障制度。 ?工厂、矿场及其附属单位,铁路、航运、邮电的各企业单位和附属单位,工矿、交通事业的基本建设单位及国营建筑公司的工人职员,全部实行劳保医疗。 ?国家规定劳保医疗经费属职工福利基金,它是按照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和国家规定的比率,在生产成本项下列支付。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1)享受人数增加 (2)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慢性病增加 (3)药品和卫生材料涨价 (4)医学技术发展,医疗设备更新,增加了开支 (5)管理不善:一些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收入,医务人员开大处方、人情方,以及其他的乱收费等。有的药品生产厂家和销售部门片面追求利润,一些药品疗效不高或用异型包装,搭配出售,如此等等,加大了医疗费开支,造成卫生资源浪费。 我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 明确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并使之逐步覆盖城镇所有劳动者。 改革的原则:1、当保尽保,参保人员越多越好 2、水平适中:基本医疗:必须的、迫切的、能负担的、成本效益好的 3、兼顾公平和效率、合理分担,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 4、制约医患双方:个人帐户,抑制过渡消费 5、管理服务的社会化,国民待遇,无差别 三大转变:福利型à保险型 国企负担à共同负担 企业管理à社会共济 第二节我国的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实行合作医疗。 所谓合作医疗,是指以农村居民为对象,实行集体与个人共同筹集医疗卫生专用基金,按一定比例补偿农民的医药卫生费用支出的各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点: 1.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2.因地制宜、多种形式 3.大病统筹,解决因病致贫、因病反贫的问题 4.县为单位社会化管理,管理费用财政支出,不得从合作基金中提取 5.资金:中央10元、地方政府10元、个人10元 沿海地区省财政替中央10元,只有农民参保,配套资金才发放 新型合作医疗的难点: 1.筹资难:自愿参加,筹资成本20% 2.管理不善:农民不信任,草药、好药 3.某些医院变相涨价: 4.零售药店的开放,比医院便宜20% 5.报销不方便,报销比例低 6.富裕地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差 我国医保两种制度比较: 第七章.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模式 促使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的主要因素: (1)传染病在一些国家流行,迫使政府采取有组织的预防和治疗行动; (2)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一些本来不能治愈的疾病能够治愈,并且有可能采取统一的预防措施; (3)医疗手段有了很大改变,可以在短期内对一些疾病作出有效处理,但有时需要有法规保证; (4)建立医疗保障制度有利于医院的发展和医生的培养,便于有计划地提供医疗服务; (5)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对医疗需求不断增加; (6)由于战争的原因,居民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要求政府建立医疗费用补偿制度;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增长速度普遍较快,政府有能力拿出一部分钱来支持医疗事业的发展; (8)一些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为了取得民众的拥护,认识到发展医疗事业的重要性; (9)居民出自本身利益的需要,要求政府保证医疗供给; (10)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生的行医方式出现了大集体的联合经营形式,要求政府予以支持。 第二节医疗保险模式医疗保险模式可以分为: 1、国家医疗保险模式 2、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3、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4、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国家医疗保险模式:医疗保险基金由国家财政支出,纳入国家预算,通过中央或地方政府实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有计划地拨给有关部门或直接拨给医疗服务提供方,医疗保险享受对象看病时,基本上不需要支付费用。主要国家有:英国、瑞典、爱尔兰、丹麦等国。 国家医疗保险模式主要优点: 1、以政府税收筹资,资金来源稳定,社会共济能力强; 2、卫生机构公有制为主,政府可直接参与管理或调控; 3、公共卫生和预防服务由政府负责,住院费用由政府拨付。医院医生为国家公职人员,领取工资; 4、医疗保险基本覆盖全民,免费低费服务,公平性高; 5、卫生资源配置、医疗服务价格等主要通过政府计划来进行调节,政府对医疗费用的控制能力较强。 国家医疗保险模式主要局限: 1、由于公有制和计划调节造成效率低下,计划难以准确、及时反映居民需求的变化; 2、医院、医生服务积极性不高,供需之间矛盾较突出; 3、筹资渠道单一,财政负担较重。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通过国家立法形式强制实施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其医疗保险基金主要是由雇主和雇员缴纳,政府酌情补贴,参保者及其家属因患病、受伤或生育而需要医治时,由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和物资帮助。此模式在管理体制上属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体制。代表性国家有德国、日本、法国等。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主要优点: 1、政府不参与法定医疗保险的具体操作,国家也没有统一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可减轻各级政府行政负担; 2、政府担当中介及仲裁角色,能较好地处理各方利益冲突; 3、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统一、运行集中; 4、保险效率高、管理成本低。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突出问题: 1、对预防服务重视不够; 2、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德国按住院日给医院付费,刺激医院延长病人住院时间,平均病人住院天数为12.3日,而美国只有7日) 市场型医疗保险模式:又称商业型医疗保险模式,是把医疗保险当作一种特殊商品,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筹集费用和提供服务。此模式下,医疗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参保者个人及其雇主所交纳的保险费,医疗服务的供给、医疗服务的价格等是通过市场竞争和和市场调节来决定的,政府干预较少。美国是实施市场医疗模式的典型代表。 美国的商业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 1、管理多部门、多层次,各级政府和民间机构分别管理,相互协作,形成遍布全美国医疗保险组织机构体系; 2、国家预算支出保两头、舍中间,即重点保障老人和儿童,劳动人口由雇主与个人负担; 3、体现效率原则,多贡献多受益,不搞平均; 4、医疗保险制度多元化。 美国的商业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问题: 1、费用负担过重,欺骗与作弊行为难禁; 2、医疗保险难以保证社会公平。美国有4400万人无医疗保险,65岁以下人口占18%(1998年)。工作年龄人群中有1/3人口至少2年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大多数人口无医疗保险时间超过一年。 储蓄医疗保险模式:是强制储蓄保险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通过立法强制劳方或劳资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帐户,用于支付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这一模式以新加坡为典型代表,属于公积金制度的一部分。 储蓄医疗保险模式主要特点:资金纵向积累,筹资机制呈“T”型结构,个人纵向积累与横向的社会共济统筹相结合,利于抑制对医疗服务的过度利用和超前消费。 储蓄医疗保险模式主要问题:过分强调效率,忽视了公平性,对于收入低或无收入的人群,因其个人帐户资金储蓄不足,患病时就可能没钱治病。 第十章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 卫生经济学评价:是应用一定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将相关卫生规划和卫生活动的投入和产出相联系进行比较评价 一、卫生经济学评价具有以下目的: 1.论证卫生规划或卫生活动实施方案的可行性 2.比较改善同一健康问题的各个方案 3.比较改善不同健康问题的各个方案 二、应用的领域 1.应用于预防保健领域 2.应用于技术评估领域 3.评价并比较疾病的各种治疗方案,选择最佳方案 4.评价并比较各项投资方案并作出决策 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概念与步骤 成本:一个组织和个体为了生产或者提供一定的产品和服务所消耗的所有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总和。 效果:广义的效果是指卫生服务产出的一切结果。狭义的效果指有用的效果,是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属性。 在成本―效果分析中,效果更多地指因为疾病防治所带来的各种卫生方面的直接结果指标的变化,如发病率、死亡率降低,治愈率、好转率的提高,人群期望寿命延长等。 效益benefit:效益是指有用效果的货币表现,效益一般可以分为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 直接效益directbenefit:指实行某项卫生计划方案之后,所节省的卫生资源。 间接效益indirectbenefit:指实行某项卫生计划方案之后,所减少的其他方面的经济损失。 无形效益intangiblebenefit:指实行某项卫生计划方案之后,减轻和避免了患者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以及康复带来的舒适和愉快。 效用utility:指人们对不同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分析效用常用指标--质量调整生命年、失能调整生命年。 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lifeyears:由于实施某项卫生规划挽救了人的生命,不同程度地延长了人的寿命。 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lifeyears: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 卫生经济分析和评价的基本步骤 1.确定评价的目的和分析的角度 2.确定各种备选方案:对每个被选方案有全面的认识。(包括方案的具体内容、实施周期、经费预算、目标人群、实施人员等。) 3.排除明显不可行的方案(包括政治上、经济上、客观环境上以及重复的方案。) 4.卫生计划方案的效益与效果的测量 5.卫生计划方案的成本的估计 6.贴现和贴现率 7.敏感性分析―不确定因素对该项目的影响程度 8.分析与评价 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方法 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 成本分析:单纯的成本分析不能称为经济评价,但是,经济评价的各种形式都离不开成本问题。卫生经济分析中的成本是指实施某项卫生服务规划或方案所消耗的全部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通常用货币来表示。包括公共支付的和私人支付的。 社会间接成本的估计:社会间接成本是指病人及其家属因为生病、住院治疗而蒙受的生产性损失。即损失的工作、学习和劳动时间,损失的闲暇时间。 通常用平均工资或平均收入乘以损失的时间数来估计。 (一)成本效果分析cost-effectivenessanalysisCEA 1.定义:评价使用一定量的卫生资源(成本)后的个人健康产出,这些产出表现为健康的结果,用非货币单位表示。一般用于相同目标、同类指标的比较。 成本效果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以最低的成本去实现确定的计划目标。 2.指标选择 相对效果指标:如治愈率、阴转率等。 绝对效果指标:如发现人数、治疗人数、治愈人数、项目覆盖人数等。 实际分析中多用单位效果的成本作为比较指标。 3.方法: 成本相同比较其效果的大小,效果高的方案为优。 效果相同时比较其成本的高低,成本低的方案为优。 成本和效果均不相同时,卫生计划不受预算约束。比较增量成本和增量效果的比率。 4.效果数据的搜集 效果数据的主要来源现有的医学文献。如果没有现成的医学文献,则可对某些医学参数作出假设,对于假设的经济成果进行敏感性分析。 另一种方法就是自己设计和进行对照和比较。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干预组与对照组随机分配问题。 (二)成本效益分析CBAcost-benefitanalysis 1.定义: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全部预期效益和全部预计成本的现值来评价这些备选方案,作为决策者选择计划方案和决策的依据。 它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任一方案的效益是否超过它的资源消耗的机会成本。只有效益不低于机会成本的方案才是可行的方案。 投入和产出的货币化。最难于操作的一种方法。 2.几种常用的方法:净现值法;成本效益比 净现值法(NetpresentValue简称NpV):净现值法是根据货币时间价值的原理,消除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对计划方案的总效益现值与总成本现值进行比较,并根据其差值即净现值对方案作出评价和决策的方法。 效益成本比率法:就是卫生计划方案的效益现值总额与成本现值总数之比 (三)成本效用分析CUAcostutilityanalysis 1.定义:比较项目投入成本量和经质量调整的健康效益产出量,来衡量卫生项目或治疗措施效率的一种经济学分析法。是成本效果分析的一种发展。 成本效用分析原则为:所有途径中获得相同质量调整生命的某一途径花费越少,该途径的效率就越高。常用的指标有质量调整生命年、伤残调整生命年等。 2.应用条件 生命质量是最重要的预期结果 生命质量是最重要的结果之一时 备选方案同时影响死亡率和患病率 备选方案预期结果复杂,须用同一指标评价 3.效用的测量 QALY―重点在于确定和选择健康状况的质量权重 DALY-重点在于确定和选择失能权重 ?卫生经济学评价在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中的应用 概述:全球乙肝病毒感染迄今为止已达到20亿人,并且3.5亿人成为慢性携带者,每年都有接近100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慢性肝炎和原发性肝癌。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调查表明,我国现有慢性肝炎1200万例,每年因肝病死亡者约30万例,因肝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22.64亿元,间接损失及给患者和家庭造成的精神和心理损伤更是无法计算。 因此,预防和控制乙肝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任务。 乙肝疫苗预防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与无形成本。 效益是指由于预防接种而避免了疾病及其并发症所节省的治疗费用以及因病休息或早死造成国家和个人的经济损失。效益也可分为直接效益、间接效益和无形效益。 免疫接种是预防乙肝的特殊而有效的手段,其显著的经济效益愈来愈受到重视,有关方面研究正在逐步广泛开展和深入: 以色列年间将全国新生儿普种乙肝疫苗作成本―效益评估。上述普种要花1380万美元, 可使年内乙肝病例从35.9万例降为16.6万例,单就医疗费用可节省2150万美元, 挽回病假工资损失1660万美元以及因病早死所造成的60万美元损失, 即使不把乙肝发展成肝癌所节省的60万美元算进去,直接收益效益―成本比为1.51:1. 乙肝疫苗预防的成本―――效果分析 本方法使用那些能够反映人民健康状况变化的指标,如减少死亡人数,发病率、患病率降低,休工、休学率的降低,人均期望寿命的增长等等。 针对模拟的10万人乙肝感染发病后出现的病情预后好坏给以死亡当量,从而计算出各年龄组直接接种方案,先筛选在接种方案分别同不接种方案比较减少发生的相当死亡数,即净效果。 得出无论在城市或农村,两种方案均可减少发生一定的相当死亡数。新生儿接种获得净效果最大,随着年龄增大,净效果逐渐降低。 西班牙国内接种乙肝疫苗的3种方案―接种所有新生儿、所有少年儿童11岁、及所有新生儿加少年儿童,进行成本―效果分析,计算3种方案同不接种方案比较时每减少1例发病者所消费的成本,结果发现,接种所有少年儿童方案最节省费用,应给予支持。 乙肝疫苗预防成本―――效用分析 对相应转归的病程用寿命质量指数进行折算。在期望寿命的计算上考虑了死亡,同时也考虑了各种疾病和副反应及其时间长短。 庄贵华等应用质量调整生命年作为效果的评价指标,对我国乙肝疫苗接种策略进行成本―效用分析。 结果显示:乙肝疫苗接种应优先考虑新生儿以及“0~3”岁婴幼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