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苏北的上海人在上海,现在江苏工作能在上海买房子吗

第四届(2011年)上海市十大寿星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
<TD vAlign=center width="96%" class=font2
background=image/tw_05_1bg.jpg
第四届(2011年)上海市十大寿星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 11:51:54 阅读:<font color="#FF次
&十大男女寿星& 十佳百岁风采寿星&& 百岁夫妻封底文字:&&&&&&&& 注意:这也是 大会会标文字2011年上海市十大寿星评选活动发布会暨颁奖仪式(日& 青松城百花厅)主办单位: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承办单位:上海市老年学学会支持单位:上海量健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更多内容可浏览
/ 成果介绍/ 上海十大寿星 )封二前& 言&&& 中国老年学学会决定,从2008年起开展全国十大寿星排行活动,至今已经第四届了。根据活动方案,全国今年评出“2011年中国十大寿星”、“2011年中国十大百岁夫妻”,重阳节前后公布排行结果。&&& 本市也于年公布了“上海市十大寿星”名单。从2010年起由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上海市老年学学会承办的“上海市十大寿星排行活动”,今年评出“上海市十大男、女寿星”、“上海市十佳百岁风采寿星”、“上海市百岁夫妻”。&&& 上海至今保持着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1979年)、老龄化程度最高(23.4%,2010年)、预期寿命最高(82.1岁,2010年)等记录。&&& 按照国际共识,称得上长寿地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每10万人口中,百岁老人达到7位。2010年末全市百岁老人共计997人(比上年增加94人),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7.1人(比上年增加0.7人)。&&& 上海的百岁老人迅速增加,每年平均增速达11.82%(年),大大超过同期80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的增速,是老年人口群体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群体。&&& 全市每10万人中拥有百岁老人数前三位的依次是静安区(15.4)、徐汇区(12.1)和原卢湾区(11.5)。超过全市这项平均数(7.1)的还有崇明(9.1)、长宁(9.1)、黄浦(7.8)、浦东新区(7.8),共计7个区县。&&& 人瑞长寿的养生经验各不相同,共同特点是:心胸开朗、品行善良、热爱劳动、“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坚持合适的体育锻炼、基本不挑食、不吸烟少饮酒、按时睡觉与起床、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社会关爱、政府扶助。&&& 在各级老龄组织和老人家属的支持下,上海市开展了申报第四届“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和第二届“中国十大百岁夫妻”工作。第四届(2011年)“上海市十大百岁夫妻”评选活动从今年7月起启动,通过各区县推荐申报,我们对照评选要求,核查、确定了上海市申报推荐名单。上海市第四届(2011年)十大寿星已经确定,“十大女寿星”是李素清、周月仙、王兰英、黄没芬、朱晓华、李绮华、郭连生、周丽珍、郑淑英、程玲仙,“十大男寿星”是;秦茂堂、葛汉民、王绍双、杨国祯、田洪福、计和泉、徐洪章、周瑞明、周保根、叶植芝;“十佳百岁风采寿星”是朱仅君、王再熙、魏清仪、秦万巨、陈亚珍、查月巧、俞丽芬、庄金英、郭 迪、吴靖;“上海市百岁夫妻”是:张木成、徐东英夫妇,吴祖刚、万心慧夫妇,沈光远、黄松雪夫妇。&&& 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李本公在首届“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启动仪式上说:“开展这个活动,有利于积累长寿科学数据,展示和平盛世的寿星风范,总结传播推广长寿经验,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上海市第四届(2011年)“十大寿星评选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日正文: 第1页第四届(2011年)上海市十大寿星十大女寿星、十大男寿星寿星篇第2页她曾荣获 “上海第一老人”三连冠 112岁李素清 浦东新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曾评为、2010年上海市十大寿星,2010年上海市百岁寿星十佳风采奖)&& &&& 李素清老人生于日,辽宁锦西人。现住浦东新区陆家嘴路街道。原在家乡务农,1975年,随女儿田玉兰一家来到上海。从2008年起,李素清已连续三届荣获上海市“十大寿星”称号,今年看来“上海第一老人”也是非她莫属。她是沪上横跨三个世纪的唯一的寿星。可贵的是上世纪80年代后历届上海最年长的人瑞孙小狗――苏局仙――曹建新――嵇如江――孙瑞庆――沙云瑞――陆涧苹,最高年龄从没有突破过111周岁,而李素清今年轻松跃过了此门槛,把“上海第一老人”的寿龄提高到了新阶段。采访纪实&&& 走进老人的居室,老寿星端坐在沙发上。她面色红润,头发花白,身材清瘦,脖挂珍珠项链,腕带水晶手链。说话声音洪亮,思维敏捷,血压80―145。干干净净的衣着,笑咪咪的眼神,依然给人亲切的感觉。老人曾育有三个子女,现与小女儿住在一起,五代同堂 ,其乐融融。与去年相比,除背略有驼之外,没有大的变化。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作息有序,生活有规律&& &老寿星有一张“生活作息表”:每天早上7时起床,然后先在屋里走上几圈再吃早饭。白天,老人原来常下楼在小区内散步、活动,如今便在室内三个房间中走动,坐下的时候还不忘转转手脚。晚上9时睡觉,睡前还得看会儿电视,并和家人聊聊观后感。她的饮食也有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早上一个蛋,一瓶牛奶,中饭晚饭是稀饭、面条,青菜捣烂后吃,睡前喝酸奶。因为几十年不间断地喝牛奶,老人曾摔过好几跤,几天前睡觉时还从床上翻落下来,说来也怪,从未骨折过。老人家对鱼、虾等海鲜,和酱鸭、蛋糕、麦片等特别喜欢,有时甚至自己动手,能一次性吃下两只大闸蟹。长寿秘籍二:爱清洁,讲卫生& &&老寿星生性爱清洁,讲卫生,基本上是每天要洗澡,就是寒冬腊月,她也坚持洗澡。她认为洗澡,一能清洗污垢,二能活络筋骨,有利身体健康。年轻时,三个孙子都是她带大的,家里弄得清清爽爽,现在年纪大了,在家中,她还经常清扫,地上有一点纸屑,她会拣起来扔掉。长寿秘籍三:家庭和睦,尊老爱幼。&&& 老寿星生活在一个尊老爱幼的和睦家庭中,女儿、女婿对老人孝敬有加,她要吃什么,就给她买什么,冬天还给老人买洞天长春膏、十全大补膏进补。春暖花开日,则带老人去旅游。在他们的带动下,孙辈、重孙辈也加入敬老大合唱。没事的时候,老人就和重孙玩开小汽车,白相绒毛玩具,屋里时常飘扬出笑声。说着老寿星从枕头边拿过一只“福娃”绒毛玩具,让我们拍照留念。&&&&&&&&&&&&&&&&&&&&&&&&&&&&& &&&&&&&&&&&&&&(采访& 亚夫)她家是长寿世家:97、94、88岁的三兄弟都健在&107岁周月仙,长宁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曾评为2010年上海市十大寿星)&&& 周月仙,居住长宁区华阳路街道。日生,上海吴淞人,出身农家。20岁那年成婚后,随夫家在吴淞镇上经营一家米店。她共生育了两男两女四个子女,没有文化,一生操持家务。50岁后,随子女到市区生活,帮子女带孩子,管家务。在丈夫、子女眼里,她是一个贤妻良母型的人。&采访纪实&&& 最近四、五年间,老寿星一直住在杭州市区儿子家里。我们一行四人,特地从上海赶到杭州进行家访。老寿星79岁的儿子蔡先生(在子女中排行第三)夫妇,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蔡先生夫妇俩都是杭州市内的退休医生,他们的女儿女婿也都从医。蔡先生从卧室将他的母亲老寿星搀扶到客厅里坐下。看样子,老寿星事先已经知道我们的来意,所以客气地说:“你们住几天吧。”声音虽然很轻,而且有些嘶哑,但我们都听清了。当我们告诉老寿星,她在上海的87岁的大女儿住到养老院里去了的时候,老寿星反应敏捷地马上关心地问一句“伊好伐?”回答:“好,蛮好!”老寿星放心地露出一丝笑容,微微点了点头。听到看到老寿星的这些语句、动作,我们感到很欣慰:老寿星的健康情况相对还不错!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长寿世家,遗传基因&&& 老寿星出身在一个长寿世家。家族里的人寿命都很长。父母都是高寿;三个兄弟一个97岁,一个94岁,一个88岁,都健在。这可能是遗传因素。长寿秘籍二:讲究卫生,喜欢干净&&& 过去,老人每天早晨洗漱,要花上半个小时的时间,反复做耳朵和牙床按摩;只要天气好,出太阳,老寿星都要晒被子、床单、枕头,一百多岁了,这些事她都是自己做的;107岁以前,她还喜欢坐在凳子上摇动身体,当作运动,将家里凳子的脚都摇松了;现在她还能外出,自己上下三层楼;至今,她还能自己抬起大碗举筷吃饭,在高寿老人中,算得上是一个奇迹。长寿秘籍三:吃食不挑,喜吃水果&&& 老人平时饮食是一般的牛奶、面条、八宝粥等;过去喜欢吃肥肉,蔬菜、豆制品吃得不多,特别是牛羊肉、甲鱼、黄鳝,一生都没有吃过;平时,老寿星喜吃香焦、西瓜等水果,去年,有一次家人外出购物,回来一看,桌上的三支香焦都让老寿星一顿吃光了,家人弄得哭笑不得,担心引起消化不良,结果什么也没发生。&&&&&&&&&&&&&&&&&&&&&&&& &&&&&&&&&&&&&&&&&&&(采访 家德)好动勤走、心静气平的长寿老人107岁王兰英奉贤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曾评为2010年上海市十大寿星)&&& 王兰英,1903年12月29日生于苏北盐城。20多岁结婚后,育有一子,儿子儿媳都已去世,现同孙子居住在奉贤南桥镇。目前五代同堂。采访纪实:&&& 年轻时,王兰英老人在盐城乡下务农为生,没有文化。1940年代随夫来上海,以开木行为业,解放后搬迁到西渡,1969年丈夫去世,后来儿子儿媳也相继去世,她从单位退休后,由其孙子孙女等小辈照料日常起居。&秘籍摘登长寿秘诀:好动勤走,心静气平&&& 王老太性格较内向,不多说话,但手脚好动是王兰英老人的特点,至今仍然每天亲自扫地,插上电饭煲烧饭,在房内和小院子里走走。长寿秘诀:一日多餐,七八分饱&&& 饮食方面,王兰英老人一日多餐,七八分饱,一天要吃4、5顿,没有特别嗜好,早餐一只包子加一小盒酸奶,上下午再吃一点东西,中、晚餐荤素搭配,饭少菜多,也吃点肉,豆制品吃得不多,半夜醒后还喜欢吃点零食什么的。平时还吃点西洋参含片。&&&&&&&&&&&&&&&&&&&&&&&&&&&&&&&&&&&&&&&&&&&& (采访& 家德)平平常常、返璞归真也长寿&107岁黄没芬浦东新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曾评为2010年上海市十大寿星)&&& 黄没芬,日生,浦东本地人,1996年起居住在祝桥镇女儿家。女儿是聋哑人,平时住在北蔡的外孙女常来照顾她。采访纪实:&&& 黄老太有姐妹5人,目前除老三外,都已经去世。黄老太本人生育子女共10人,目前尚有4人健在,最大82岁,最小72岁。黄老太自幼未曾读过书,一直在家务农,直到96岁才止。目前讲话声音虽然低微,但家人都能听明白。平时喜甜食,饮食都是温热性的,菜肴以素为主。每天喜欢吃几粒冰糖。去年,黄没芬老太的左脸颊生了很小一块皮肤癌,开刀至今,恢复良好。她的牙齿到80多岁时才逐渐掉落。目前,虽然耳聋,但眼睛视力尚好。&&秘籍摘登长寿秘诀:黄老太性格开朗,温和善良,心态平和,烟酒不沾,平常也吃点钙片,核桃粉,维生素片等。一日三顿,饮食清淡,以菜粥为主。&&&&&&&&&&&&&&&&&&&&&&&&&&&&&&&&&&&&&&&&&&& (采访 家德)听上几曲苏州评弹成为她唯一的爱好107岁朱晓华 嘉定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曾评为2010年上海市十大寿星)&&& 朱晓华,日出生。江苏苏州人。一生在家操持家务,无经济收入。现住嘉定区嘉定镇街道。老太太年轻的时候生活很清苦,经历了不少变故和磨难,但到了晚年,晚辈们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照料,邻居、楼组长和居委也总是会去关心她。由于出生于苏州水乡,听上几曲苏州评弹成为她唯一的爱好,这让她可以回忆起许多儿时珍贵的记忆。近访纪实&&& 老太太是个乐观、开朗、可爱的百岁老人,她现在仍然发黑耳明、口齿清晰、思维敏捷。老太太每天会在保姆的搀扶下走走然后坐到躺椅上,天气好的时候在自家花园里坐坐或者推着车到小区花园里散散心,总有许多热心的居民围上来和她聊聊天,他们对老太太也很熟悉了,老太太喜欢人多热闹,总是会心地笑。她的记忆力很好,记得许多事情,来看望过她的人她都能叫得出名字。由于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看尽了世事万千变化,所以老人总是很感恩的说新社会好说政府好,带给了她晚年幸福的生活。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生活有规律,吃食重清淡。&&& 老太太的生活作息十分的规律,饮食也注重清淡和健康,能坐着自己吃饭,每天都喝粥,绿豆粥、糯米粥、粳米粥之类易消化,胃口也不错,特别偏爱吃鱼,不吃油腻食物,也不挑食,蔬菜水果样样喜欢。蔬菜水果样样喜欢。长寿秘籍二:家庭和睦,子孙孝顺&&& 老太太现在一个人独居,生活上需要保姆照料,前几年纳入了无业老人高龄补贴,每个月有500元的收入,几个儿孙们一起凑钱每个月给她补贴生活费用,每周轮流抽空来看望她,给她买东西,帮她烧菜做饭,在她骨折住院期间陪伴照料她,孙辈们在自己父母相继过世后,接过父辈的责任,全心全意地照顾他们年迈的外婆,无论是健康还是疾病,不离不弃。他们的孝心使老太太健康长寿至今,家庭也十分的和睦,全家尊老爱老代代传承,让老人感受着儿孙满堂的幸福。&&&&&&&&&& &&&&&&&&&&&&&&&&&&&&&&&&&&(塔城路社区居委供稿)&&&&&&&&&&&&&&&&&&&&&&&&&&&&&&&&&&&&&&&&&& 心态平和能长寿107岁李绮华 闵行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曾评为2010年上海市十大寿星)&&& 李绮华,1904年4月1日生。现住闵行区莘庄镇,与三儿子、儿媳一起生活。老人一生心胸坦然,脾气随和,从不打骂孩子,这与她世事都看得十分平淡有关,因而不伤神,不伤气,心态平和能长寿。采访记实:&&& 老人目前除了洗澡要帮助外,其他生活基本都能自理。老人最大的喜好是搓麻将,既动手,又动脑,不计输赢,关不多每天都要搓上一回。每当有人提起请老人一起搓麻将时,老人的脸上顿时浮起了慈祥笑容,和小孩子一样,两只手同时做起了搓麻将的动作,引得我们采访的人都忍俊不禁,笑逐颜开。她像一颗开心果,给大家带来了欢乐。秘籍摘登:长寿秘籍:生活有规律,起睡有序&&& 一日三餐按时就餐,除早上喝牛奶、吃麦片外,早晚以泡饭为主。喜吃荤菜,样样都吃,不挑食。正餐之间常吃些水果,冬天进补些乌膏和芝麻,营养基本得到保证。(采访 明麓)& 生就一付好脾气,从来不发火107岁郭连生黄浦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郭连生,女。生于日,上海市人。现住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其名字似男性,其夫叫和冠英,名字似女性,也是一奇。祖籍浙江,在当地拥有8个钱庄,故少时曾上过几年私塾,一生在家操持家务。采访记实:&&& 老人原来身体尚健,百岁时骨折,现行走不便。但头脑清醒,应答自如,鬓发皆白。育有9个子女,现存7个,与儿子同住。雇一钟点工料理生活。喜欢吃肉,吃汤圆等。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性格开朗,会自娱自乐&&& 郭连生生就一付好脾气,从来不发火,喜欢热闹人多。没有人时,她会掏出小麻将牌,自个儿玩上半天,玩到得意处,自己会笑出声来。长寿秘籍二:注意保养,多吃补品&& 由于祖上富裕,她长年吃补品,从小打下好底子,一生无大病。现在还注意保养,子女说:伊拿西洋参当茶吃。喜欢吃巧克力,每天总要吃上几块。&&&&&&&&&&&&&&&&&&&&&&&&&&&&&&&&&& (采访& 方波)子女的电话号码记得清清楚楚107岁周丽珍 卢湾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曾评为2010年上海市百岁寿星十佳风采奖)&&& 周丽珍生于日,上海市人。她出生于富裕人家,祖上在宝山有开米行,有花园别墅。日寇发动“八?一三”侵华战争,从宝山登陆,周丽珍全家逃入沪上租界,家道中落。不识字,相信基督教,一生在家相夫育子。现住原卢湾区淮海中路街道。采访记实:&& 周丽珍眉目清秀,衣着清洁,头颈上挂着一串水晶项链。思维清楚,原来身体很好,92岁时还到北京探亲、旅游,97岁时游无锡。百岁时开胆囊炎,去年骨折,于是用上了代步器。秘籍摘登:长寿秘籍:顺其自然,活到哪里是那里&&& 周丽珍一生育有7个子女,现有4 女1男。几个子女的电话号码记得清清楚楚,其子女反映,老人从不刻意养生,其生活甚至可说与养生之道背道而驰。她从不运动,从不吃补品,只做家务。喜吃咸鱼、肉皮,喜睡懒觉,一般早8-9点钟起床,喜欢打麻将。但她心地善良,性格开朗,平时常吃水果,晕素不挑,知足长乐,笑口常开。&&&&&&&&&&&&&&&&&&&&&&&&&&&&&&&&&&&&&& &&&(采访& 方波)女儿现在也91岁高龄107岁郑淑英浦东新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郑淑英,生于日,广东惠来县人。居住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一生操持家务,育有一女,现也已91岁高龄。她三年前有老年痴呆症症状,两年前骨折,使老年痴呆症更趋严重。现已住进上海浦东新区某敬老院。采访记实:郑淑英今年五月住进敬老院,我们走进她的房间,老人躺在床上,面容清瘦,精神尚好,但不能应答,只会拱手相谢。护工说,老人神志不清楚,三餐尚可,要全护理。又打电话到其女儿家,据其外孙女婿介绍,老人原来体质较好,不太生病,性格随和,心态良好,总认为自己寿长拖累了小辈。她的长寿与她平时早起早睡有关,她原来清晨5时许起床,晚上8时不到就寝。&&&&&&&&&&&&&&&&&&&&&&&&&&&&&&&&&&&&&&& (采访 阿虎)贤惠的大孙媳专职照料她饮食起居 107岁程玲仙浦东新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程玲仙,日生,现住浦东新区周浦镇农村。程玲仙老人有弟妹三人,都已去世,最高年龄84岁。她本人未读过书,一生务农。婚后生有一子,不幸于1976年53岁时病逝。程老太有两个孙子,三个孙女。前些年,程老太与一个孙女一起生活。目前,他同在法院工作的大孙子一家生活在一起,由贤惠的大孙媳专职照料饮食起居。秘籍摘登长寿秘诀一:高龄家族,遗传基因&& 程老太告诉我们,她的父母亲也很长寿,都是80多岁去世的。程老太性格开朗,随和,通情达理,与小辈关系融洽,不挑剔。长寿秘诀二:粗茶淡饭,喜饮薄酒&&& 饮食方面,从前农村生活条件艰苦,粗茶淡饭。现在是早餐牛奶、鸡蛋、面;中晚餐有鱼肉、蔬菜。程老太不偏食,有啥吃啥,但早晚餐喜欢喝一点黄酒,一两半不到。从来不吃补品。&&&&&&&&&&&&&&&&&&&&&&&&&&&&&&&&&&&&&&&&&&&& (采访 家德)&&注意:以下是男寿星不用他人搀扶,自己下楼到小区散步,和人聊天109岁秦茂堂普陀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秦茂堂,日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现住普陀区真如镇。秦老先生年轻时做过裁缝,解放后进入南翔服装厂工作,直至退休。老人共有8个子女,其中还有六个健在,目前与他的三女儿居住在一起。也许是老人的年岁在上海男性百岁寿星中数“老大”,故看望他的人也较多,其中不乏有人问他为何如此高寿,每当这个时候,老寿星就将他的“口头禅”搬了出来:“我有三个好呀,一是共产党好,二是居委会好,三是儿女好,有了这三个好,我还能不高寿吗?”采访记实&&& 采访秦茂堂老人的地点是在社区里的一个亭子里。这个亭子是居委会为了让老人在社区散步时能有个落脚聊天的地方而建造的。亭子旁有一条小河,环境十分幽雅。老人天天都要在这里坐上一段时间。今年已是109岁的老人看上去头发花白,精神矍铄,当他与笔者握手时,笔者明显地感到老人的双手柔软而且潮润。陪同我们的居委会干部说,老人很喜欢和别人交流,他经常劝比他年纪小的老人“凡事要看穿点,小辈的事不要多管,你自己年纪大了,只要管好自己就行了。”如果有别的老人对他诉苦,说自己的儿女对他不好时,老人决不会帮着老人说话,而是劝他:“你这是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如果要改变这些状况,就要从教育好自己的儿女做起。”其心态可谓平和。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休闲娱乐& 天天散步&&& 老人喜欢看电视,既喜欢听新闻,也爱听京戏,平时没有事就看看书,一个人玩玩麻将,按他说来就是“弄弄白相相”。每天早上,他不用他人搀扶,自己下楼到小区散散步,和人聊聊天,兴致来了,还会到小区的健身器材上去活动几下,锻炼一下自己的身体。长寿秘籍二:生活规律& 饮食有节&&& 老人每天晚上7、8点睡觉,早上7点起床,早饭后就到小区里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午餐后就自我娱乐一下,或看电视,或玩麻将(一个人玩)。他的早餐是豆奶、麦片或豆浆,牛奶不常吃,午餐和晚餐均为二荤二素,另有汤。老人喜欢吃肉,尤其是夹心肉。此外,老人不抽烟,以前吃过补酒,后因皮肤发痒,遵照医生的嘱咐,就再也没有喝过。长寿秘籍三:家人照护& 社会关心 &&& 老人现和他的三女儿住在一起,其他儿女也经常来看望他。尤其是居委会的主任,一直在关心着他。有些不认识的人还以为居委会的季主任是老人的儿子。此外,每到敬老节,镇领导和区领导也忘不了来看望他,这也难怪老人口头禅中所说的那“三个好”了。长寿秘籍四:奉献爱心& 关心邻里&&& 老人的养老金并不高,可他在关键的时刻,也忘不了奉献一下自己的爱心。汶川、玉树等地发生灾难后,老人总要捐款,表示自己的心意。平时,别人送来吃的东西也要分给邻里的小孩,就是自己外出时,也要买一点食品,而这些食品,往往也是为邻里的小孩而买的,老人的爱心由此可见一斑。&&&&&&&&&&&&&&&&&&&&&&&&&&&&&&&& (采访 &明洪)103岁时,他站上方凳奋力扑灭家中火苗106岁葛汉民徐汇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曾评为、2010度上海市十大寿星。)&&& 葛汉民,生于日,浙江嘉兴人。他19岁来到上海,曾是纺织厂机修工。育有4位女儿,现与老伴住在徐汇区天平路街道的一幢石库门房子里。采访纪实&&& &&& 老人与90多岁的老伴同住石库门的底楼,平时雇一位保姆照料日常生活,子女常来探望年事已高的父母。葛老身体尚健,思维清楚,2008年家中因电线老化失火,他站上方凳,奋力扑灭。他开过白内障,面容清瘦,身材不高。听到有人来探访,早早作好了准备,不时上街探视。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 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老人性格开朗,是个乐天派。容易满足。他平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知足常乐,随遇而安,朋友向他借钱,如若还不出,他也算了。老人认为钱多钱少,够用就好。他总是笑着说,我的钱不比任何人少。我们的退休工资够用了,街道每月还给我们补贴,真的太感谢了。长寿秘籍二:注意运动,也吃补品。&&& 老人年轻的时候练过少林拳,以后又练过太极拳,平时注意运动锻炼,因此身体底子好。天冷时,也会买些补品进行冬补。&&&&&&&&&&&&&&&&&&&&&&&&&&&&&&&&&&&&&&&&&& (采访& 方波)“谢谢你们还来看我”106岁王绍双浦东新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曾被评为2010年度上海市十大寿星)&&& 王绍双,日生,江苏省南京市人,现居住在浦东新区三林镇。老人十几岁时就来到了上海,在一家皮革厂里干活。结婚后,老人共生有6个孩子,最大的已有70余岁,最小的也有50余岁,目前都健在。如今,老人和他的第四个女儿及女婿等住在一起,生活起居也由他们照顾。我们来到老人家中时,老人正在闲坐,当老人的女儿对他说“老年学会派人来看望你了”时,老人微笑着说:“我年纪这么大了,你们还记得我,谢谢你们还来看我。”采访记实:&&& 王绍双老人虽然已是106岁的高龄,但吃饭和穿衣依然能够自理。他的耳朵和正常人一样好使,精神也十分矍铄。老人的皮肤看上去十分细洁,老年斑也较少,白发之中还夹杂着一些黑发。据他的家人介绍,老人在年轻时性格开朗,在百岁以后依然显得很有个性。年前,老人还经常出去走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家人实在不放心,就没有让他出去。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饮食不拘,生活规律&&& 王绍双老人对饮食并不是十分的讲究,他的早餐是一杯豆浆,两个奶黄包和一个豆沙馒头;午餐或饭、或煮烂的面、或泡饭,菜有豆制品、肉丸、炒蛋或蹄膀的皮(肉咬不动)等;晚餐基本上和午餐没有什么区别,但在临睡前,要喝上一杯牛奶,这已经成了老人十几年来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老人没有特别爱吃的食物,也没有半夜进食的习惯,更没有吃过什么补品,即使是水果,也只是偶尔吃上几口。老人每天早上5:30―6:00起床,晚上7:30睡觉,午餐后习惯睡上1―2个小时。长寿秘籍二:家人照顾,社会关爱&&& 老人现在和他的四女儿住在一起,一家人精心地照看着老人。他们还为老人请了家庭医生,让医生定时来家中为老人做一些常规检查如测试血压等。当地的居委会干部、街道干部及镇领导在逢年过节时也经常来看望老人,让老人时刻感受到家人的体贴和社会的温暖。长寿秘籍三: 家族长寿,遗传因素&&& 老人的长寿还有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老人的母亲及他的兄妹都比较高寿。老人有四个兄妹,虽然这四个兄妹中现在仅剩下他一人,可他们也分别寿高90岁左右,他的母亲也寿高90余岁,长寿的基因成了老人高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采访 明洪)一个乐善好施的人106岁杨国祯 宝山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曾被评为2010年度上海市十大寿星)&&& 杨国祯生于日,宝山区庙行镇人。小时读过4、5年私塾,14岁开始学生意,磨面粉做面条,小小年龄历经艰苦。后自己开店,先是杂货店,后是肉庄,也种田过。平时好听评弹,自己曾学过吹笛子、拉胡琴,至100岁还能拉胡琴。采访记实:&&& 来到宝山庙行,踏进杨国桢老人的家,满脸笑容的老人热情地站立起来迎接我们,当我们说明来意后,老人不住地表示感谢。老人如今已五世同堂,目前与一个儿子全家一起生活,生活基本能自理。如今老人仍眼不花,每天听广播,对社会新闻和国家大事仍很关心,有时也听听评弹。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乐善好施,奉献爱心&&& 老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过去开肉庄,村里有人赊账,归还不起,他也不会去讨。解放初看到村里小孩读书有困难,他自己出资办过一个小学,是校董,还当过校长,后该校被并到庙行的公立小学里。老人在看到四川、汶川地震时,也主动捐款,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长寿秘籍二:饮食随便,穿着整洁&&& 老人的饮食很普通,和平常人家一样,有什么吃什么,但喜爱吃肉,尤其是肥肉,对它是情有独钟。老人很讲卫生,对穿衣也讲究,穿着整洁。我们见到老人时,内穿白色圆领衫,外套浅色短袖,更显寿星风采。(采访 明麓)乐观是“长寿之药”105岁田洪福普陀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曾评为2010年上海市十大寿星)&&& 田洪福,出生于日,安徽阜阳人。1945年来到上海,现生活在上海市第一福利院。老人过去在面粉店当过伙计,20岁时又当过兵。抗战时期,他来到了上海,从此便在上海居住。老人退休前在华东政法学院从事门卫工作,自1992年进福利院以来,老人一直由学院离退休工作处负责关心、照顾,每月定期前往福利院进行探望和慰问。福利院也很关心老人,去年世博会期间,还带着老人去参观了世博会。当有人问起田老的身体为什么这样“健”时,老人说:“我当过兵,所以身体好。”采访纪实&&& 今年已是105岁的田老虽然有一些老年斑,但却皮肤光洁,视力也好,且无慢性病,走路也不用拐杖。他穿着一身红色的体恤,看上去显得分外的精神。老人十分健谈,当有人说起他去年曾被评为十大寿星之一,今年又将被评为十大寿星之一时,老人高兴地笑了。据福利院的人告诉我们,老人的思维和心态都很好,他特别喜欢穿红颜色的衣服,这也许和他心理年轻有关。当走访结束以后,老人还将我们送到了电梯口,频频挥手说:“再见。”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饮食有节& &&& 老人原来每天早晨喝粥,现在改成了喝米汤,外加一个馒头,一杯牛奶和一个鸡蛋,中午和晚上均是三荤二素(可自选一荤一素一汤),他的饭量并不大,每顿仅一两多点。和别人不同的是:老人在吃了早餐和午餐之后,晚餐就不吃了,而是把它放起来,到凌晨2―3点左右再吃。所以他平时睡觉也比较早,一般5点左右就上了床。老人不抽烟,原来爱喝酒,但在百岁以后就戒掉了。长寿秘籍二:营养均衡&&& 福利院的饮食比较丰富,早餐有花卷馒头、清水蛋糕、血糯米粥等等,午餐和晚餐也很丰富,常有红烧鳊鱼、糖醋小排、丝瓜毛豆、茄汁土豆、番茄蛋汤、黄芽菜油豆腐汤等等,每天还有水果,保证了老人的营养均衡。长寿秘籍三:知足常乐& &&& 老人的思想很是开朗乐观,也能做到知足常乐。平时见其他老人有困难,也乐于帮助他人,而其他老人也很乐于和他交流。乐观是“长寿之药”,田老的高寿和他的乐观有着很大的关系。长寿秘籍四:喜欢活动&&& 老人的“活动”并非是指年轻人所喜爱的活动,而是老年人特有的慢节奏活动。比如每天早上的康复锻炼,或是骑自行车(一种固定式的运动器材)等等,如今已是105岁的他生活还能自理,这和他经常保持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采访 明洪)他笑着说:明星靠包装,寿星靠赡养105岁计和泉浦东新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曾评为2010年上海市十大寿星)&&& 计和泉出生于日,上海浦东人。现住浦东新区南码头路街道。年轻时种过田,撑过船,后为上海第二印染厂染工,做过生产组长,当过五好职工。父母生他兄妹五人,他排行老二,他育有子女也是五个,最大的已经是85岁了。采访记实:&&& 走进计老伯的居室,他坐在滕椅上,因天气炎热,正在吃雪糕。一口一口地吃得有滋有味。他讲得一口地道的浦东话。长得壮实,手腕上带着手表,能报得清钟点。平时也看看晚报,他最近在看新版《水浒传》,能讲清不少水浒好汉的绰号。这天因午觉未睡,明显有些倦意。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明星靠包装,寿星靠赡养&& &问起长寿之道,老人笑着说:明星靠包装,寿星靠赡养。他的长寿首先要归功于子孙的细心照料。老人的五个子女都已七老八十了,却至今轮流值班,昼夜伺奉。这孝心也感动了第三代,他的孙女计雅妹就每天帮老人料理饮食起居,让老人活得很舒心。长寿秘籍二:生活有规律&&& 老人每天生活很有规律,作息有序。平时早上5:30起床,中午11:30吃午餐,然后午休一会,晚上6:00吃晚餐,8:00睡觉。几十年雷打不动。长寿秘籍三:长期坚持足摩&&& 老人每天要盘腿坐在床上,做足摩,一日多次有空就做,这有利于舒筋活血,安神养性。&&&&&&&&&&&&&&&&&&&&&&&&&&&&&&&&&&&&& &&&&&&&(采访 亚夫)“白天不分路,夜里不分头”105岁徐洪章 崇明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曾评为2010年上海市十大寿星)&&& 徐洪章出生于1906年8月4日,上海崇明人,现住横沙岛。其妻今年99岁,他们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共同耕耘着稻田蔬菜,饲养家禽,抚养子女,不离不弃,铺写了一曲人间美满姻缘的赞歌,让世人羡煞。采访记实:&&& 我们来到徐洪章老人家中的时候,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端坐在桌边等候着我们。老人依然红光满面、耳聪目明,看到我们到来后连说:“谢谢,谢谢!”他教育子女也是极其普通:“自强不息,不麻烦政府和社会,要安分守己,心态平和。”因此他的子女里都是老实人,最最实在不过的普通人家。老头徐洪章朗声说:“村干部关心、子女孝顺,我们越活越开心。”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生活俭朴,为人随和&& 徐洪章老人生活俭朴,不沾烟酒,喜吃肥肉,糯食和甜点是也老人的最爱。老人平时为人随和,与世无争,生活上要求不高,生活上有点提高就很满足,真可谓是“知足常乐”。长寿秘籍二:夫妻恩爱,几十年如一日&&& “白天不分路,夜里不分头”。是徐洪章夫妇的真实写照。据其儿子徐正德说,父母亲在八十多岁高龄的时候,还常常一起上集市买菜,那时即便在大街上,他俩也是手挽着手一起走。夕阳西下,母亲也总是搀扶着父亲去散步,从来不分开。有一次,村里来了医生为村民义诊,老俩口手挽着手去了,量血压的时候两个人分开了摊位同时检查,看到老头量好血压,老太太急忙站起来,大声询问医生:“他血压正常哇?”医生看了老太太急切的样子,乐呵呵地回答道:“蛮好、蛮好。”老太太听了,这才放心又回去问自己的血压,全场人都被老俩口的恩爱感动了。媳妇龚振芳说,母亲在八十多岁时大病一场,住在横沙医院,当时父亲已经90高龄,子女本想瞒着父亲。可是,父亲见母亲去了医院晚上没有回来,心里很不开心,他连晚饭都不吃,执意要去医院陪伴老伴。子女拗不过,只好又把父亲送了过去。于是,父亲也在医院住下了,十多天功夫,一刻都没有离开母亲。后来,母亲的身体奇迹般地康复了,夫妻双双把家还。&& &&&&&&&&&&&&&&&&&&&&&&&&&&&&&&&&&&&&&&&&&&(采访 明麓)&他牙齿只掉了三颗,能啃鸡骨头鸭骨头,&105岁周瑞明长宁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曾评为2010年上海市十大寿星)&&& 周瑞明,日生,浙江宁海人,1940年来上海,开头经商做生意,50年代进一家造纸厂工作,直至退休。现住长宁区华阳路街道。采访纪实:&&& 老人现与74岁的女儿夫妻俩住在一套两室户的六层楼的住宅内,日常起居由女儿女婿悉心照料。老人有5个兄弟,一个大姐。他自己24岁结婚,育有3个子女。96岁时,老伴去世。家访中,我们发现老人目前虽然动作迟缓,但头脑清醒,生活基本自理,退休工资也自己管,对问话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秘籍摘登:长寿秘诀一:心态健康,热心公益&&& 生活中,老人心态平和、开朗,遇事想得开,热心于小区服务,义务值班,摇铃提醒居民防火防盗等宣传,关心小区安定和谐为群众服务。长寿秘诀二:冷水洗脸,坚持走路&&& 老人常年用冷水洗脸,一年四季不变。退休后,长期坚持走路锻练,从吴中路到程家桥,每天一个来回要走二十多公里。长寿秘诀三:常服丹参,喜食冰糖&&& 老人在饮食菜肴方面很随意,荤素都吃,但以荤为主。爱吃肥肉。特别是中餐晚餐,每顿都要吃半斤黄酒(百岁前每顿要吃一斤)。老人年轻时吸过烟,烟龄长达10年。目前有点冠心病,20年来常服丹参。平时不生病,牙齿也好,仅掉了三颗,能啃鸡骨头鸭骨头,每日三餐,口味清淡。他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就是半夜里起床小便后,喜欢从糖瓶里拿两块冰糖含在嘴里,吃完后再睡。&&&&&&&&&&&&&&&&&&&&&&&&&&&&&&&&&&&&&&&& &&(采访 家德)& 医生说,他的体质好比五六十岁 105岁周保根黄浦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周保根,出生于日,江苏人。原在外地林场工作,退休后回沪养老。现住黄浦区豫园街道,和新疆返沪的儿子一起居住。老人少时上过几年私塾,平时喜欢看电视新闻,国内外的大事他都能回答一二。谈及晚年心愿,他朗声回答:希望国泰民安。只有国家富强了,人民才能安家乐业。近访纪实&&& 老人身材矮小,只有1.52米高,眉发皆白,但身板硬朗,精神尚好,思路清楚,应对自若,唯听觉欠佳。老人能做下蹲动作,是一位健康老人。随行的医生为他检查后发现,他休重45公斤,血压70―110,心跳62,体温36.5,医生说,他的体质好比五六十岁。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性格直爽,心态平和&&& 老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原与儿子一家三口居住在三层阁中,现由居委出面借住在外,他生活基本自理,晚上一个人安睡。但他泰然处之,问他养老金够不够?回答多了也与我不搭界。原来养老金由儿子掌握,每月他300元零用钱,其他一概不关。他与世无争,凡事想得开。长寿秘籍二:生活有规律,从不挑食。&&& 老人的生活有规律,每天清晨5时起床,6时到附近小花园早锻炼,中午打回中觉,晚上准时入睡。三餐大多是粗菜淡饭,但他吃得很香。冬天也吃些黄酒、补酒之类暖暖身子。长寿秘籍三:绿色环境的长期熏陶&&& 年轻时,长期在林场工作,大自然的绿色环境和长期的体力劳动,为他的健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采访& 亚夫)105岁了,还没有“老掉牙”。105岁叶植芝杨浦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曾被评为2010年上海市十大寿星)&&& 叶植芝,出生于日,安徽省原巢湖市人,现在杨浦区平凉路街道居住。老人曾读过书,十几岁时谋生来上海,在一家工厂里做过钳工。老人共生有7个孩子,目前还有3个健在。如今,他的日常生活由小女儿及其女婿照顾。日前,当医生在给他检查身体时,竟然发现他的牙齿还不少,只是下颌的牙齿掉得多些,而且头发也有些发黑。近访记实:&&& 叶植芝老人虽然高龄,但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老人的皮肤竟然十分光洁。老人的小女儿介绍说,今年年初,老人因患老慢支住院,出院以后精神似乎没有像过去那样“神气”,但这并不妨碍他天天收听广播和看电视。据他的家人说:老人在百岁以后,还经常拿着凳子,到小区里转转,晒晒太阳,或是拿着放大镜,静心地看报,有时还“亲自上阵”,为种植在公用走廊里的几盆植物浇水,晚餐时,还少不了一小杯高粱补酒,但这一切在老人出院以后,有了改变。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饮食不拘,荤素搭配&&& 老人的饮食并不是十分的讲究,早餐是稀饭,乳腐或麦片;午餐除了米饭,大都为乳腐、五香肉丝、虾仁炒蛋等,其中肉以精肉为主;晚餐也是一碗米饭,菜为二荤二素,其中素菜有冬瓜、番茄、黄瓜等,午后还会有绿豆百合汤、月饼之类的点心。其中必不可少的是老人每天早上还要吃一杯牛奶和一个鸡蛋,这已经有了20余年的历史。和其他老人不同的是:老人没有半夜里吃东西的习惯。老人在百岁以前抽烟,但在百岁以后就戒掉了。年前,老人还吃过一些诸如高丽参、蜂皇浆、蛋白质粉之类的补品,但在今年出院以后,按照医生的嘱咐就没有吃过,就连过去每天晚上必不可少的一小杯人参酒也没有吃过。老人没有特别嗜好的食品,若说有,那就是“蛋黄派”蛋糕了。长寿秘籍二:女儿照顾,家人关爱&&& 老人长寿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家人的照顾和社会的关爱。现在,老人和他的小女儿住在一起,生活起居都由家人照料。晚上睡觉时,女婿还在老人的床头搭了一个小铺,时刻照看着老人。其他年已古稀的子女也经常来探望他。长寿秘籍三:生活规律,悠闲自得&&& 老人每天早上6:30―7:00起床,晚上6:30―7:00睡觉,中午还午睡2―3个小时。平时没有事就看看电视,听听半导体收音机。悠闲而有规律的生活成了老人长寿的另一个原因。(采访 明洪)&第四届(2011年)上海十大寿星十佳百岁风采寿星风采篇“绝活”是做拇指大的“迷你”绣花鞋104岁朱仅君黄浦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朱仅君,女,出生于日,现住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老人是苏州人氏,23岁来沪,结婚后共育有5个孩子,至今还有3个健在,目前与大儿子一起居住。当我们走进老人的家门,刚寒暄了几句,还没有道明来意,老人就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的长寿奥秘:“你们是不是来问我为什么长寿的?告诉你们,气量大就长寿,吃亏就是便宜。”老人的开场白,顿时活跃了房间里的气氛。采访记实&&& 老太太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且一脸的福相。她的家人介绍:老太太有一个“绝活”,那就是她在96岁时,迷上了做绣花鞋,这些绣花鞋做得比拇指还小,堪称“迷你”。别看这些鞋子小,但却是“五脏齐全”:第一步做衬布,然后裁剪、绣花、贴夹里,还要上边、缝合等,到最后纳鞋底,此间要经过9道工序,道道工序都很费工夫。难得的是她做的绣花鞋形状各不相同,有兔子形、虎头形,圆口、尖头等,颜色也丰富,有红、粉、紫、蓝等。这些鞋最短的仅3厘米,最长的也不超过5厘米,可以说每双鞋都是一件艺术品。老太太的另一个绝活就是纳鞋底,当老太太纳起鞋底时,看着她那飞针走线的样子,谁都想不到她是个104岁的老人。&& 老人喜欢做绣花鞋,至今为止,已做有1000多双,如今,她几乎把做鞋看成是自己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这在无形之中也锻炼了老人的身体。&&& 老人与她的大儿子住在一起,生活起居也由她的家人照顾。每到逢年过节,老太太原居住处的居委、大女儿的居委也会来探望她。今年的中秋节期间,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游玩了静安寺、龙华等地。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气量大,人长寿&&& 对于自己的长寿经,老太太坦言:要想人长寿,气量一定要大。她说,做人心态一定要好,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生气。说到这里,她的家人不由称赞老太太,说她“生气从来不超过五分钟”,哪知给老太太听见后,立即纠正道:“哪里有五分种?我是三分钟就忘了。”老太太的话顿时引来一阵笑声。老人的气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长寿秘籍二:饮食不拘,喜食带骨食品&&& 老人不嗜烟酒,也不吃补品,平时每天早上就喝一杯蜂蜜,一只鸡蛋和七个桂圆,再加牛奶一杯;中午就四个小馄饨或一碗粥汤,晚上一小匙饭,所吃的量不大,菜也荤素。老人喜欢吃带骨头的东西,她的家人笑称她是“鱼吃鱼骨,肉吃肉骨”,另外,老人还喜欢吃螃蟹和水果。&&&&&&&&&&&&&&&&&&&&&& (采访& 明洪)央视《夕阳红》曾经采访过他的养生之道103岁王再熙宝山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王再熙,男,日出生,现住宝山区月浦镇。老人一生艰苦朴素、注意养生、和蔼慈祥。2009年夏季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组还专门采访了老人的养生之道,并在中央电视一套播出。近访记实&&& 听到消息,王再熙老人早已坐在门口等候,看到我们时起来迎接我们。老人除血压和血糖稍偏高、听力有所下降、洗澡需要帮助外,其他生活都能自理,他满脸红光,说话声音洪亮、清楚。他每天要看一小时左右报纸和二小时左右的电视。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注意养生,饮食有规律&&& 老人很注意健康,不吸烟不喝酒,对饮食很随和,从不挑食。他很注意养生,当在报纸上或新闻里看到老年人吃什么东西有益于健康时,他都要尝试。长寿秘籍二:心态平和,关爱他人&&& 老人心态好,从未看到过他与人争吵,待人随和,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算计别人,积德行善。他对子女很关心,不管哪个子女身体不好时,他都要人买东西去看望。他不仅关心自己的子女,也爱护、尊重他人。由政府购买服务委派的钟点工每周三次来打扫卫生时,他每次都要拿点饼干之类的东西给她吃。当他看到报纸上或电视里介绍哪里受灾时,例如汶川、玉树地震等,他都主动提出要捐款。长寿秘籍三:坚持健身,每天两次&& &由于老人居住在1楼,进出方便,因此每天上午9:00和下午3:00都要到小区健身场地去散散步,拉拉绳子,活动胳膊,每次都要拉100次,已经坚持了10年。(宝山区老龄办供稿)&&&&&& &始终知足常乐,笑口常开103岁魏清仪静安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魏清仪,女,日生于常州市吴进县,毕业于常州师范学校,在当地教书两年,1928年,20岁的魏清仪来到上海。婚后,她生养了4个孩子,两男两女,自己操持家务和带养孩子。现住静安区曹家渡街道。采访纪实:&&& 走进静安区武定西路魏清仪老人的家,老人在其81岁的女儿吴老师的挽扶下,已经满面笑容地站在门口迎接我们的到来。魏老太口齿清楚地一再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秘籍摘登长寿秘诀一:性格开朗,待人和善,知足常乐&&& 魏清仪老人性格开朗,待人和善,虽然一生长期从事家务,但也热心参加居委会分配的社区工作。1970年代,一度随丈夫去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工作,在北京生活了许多年。1993年丈夫86岁时故世,她一直同大女儿生活在一起。因老人没有工作,所以仅靠纳保和补助收入,医疗费用也有一定负担,靠子女分摊,但她始终知足常乐,笑口常开。长寿秘诀二:活络脑筋,喜打麻将&&& 饮食起居方面,魏清仪老人身体还比较健康,没有什么疾病,平时喜欢甜食,每天吃牛奶、鸡蛋,菜肴荤素搭配,吃面和稀饭。一日三餐,无特殊要求。平时也喜欢吃点水果。脑力活动方面,喜欢一个人打打麻将自娱自乐。&&&&&&&&&&&&&&&&&&& &&&&&&&&&&&&&&&&&&&&&&&&&&(采访 家德)自己的钱自己管102岁秦万巨虹口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曾获评2010年上海市十大百岁风采奖)&&& 秦万巨,男,日出生,江苏省高邮市人,现居住在虹口区曲阳街道。老人16岁来上海后,曾以拉车为生,后到第二丝染厂工作。他共生有9个子女,目前还有6个健在。现在,老人同他的二儿子居住在一起。老人虽然年过期颐,但他的思维却异常的清楚,坚持“自己的钱自己管”。当我们走进他家时,正看见他的家人将几张百元大钞交到他的手上,并对他说“这是你的牛奶费。”老人笑着,乐呵呵地将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近访纪实&&& 老人除耳朵稍微有些背以外,可真称得上是眼不花,背不弯,精神异常矍铄,血压也十分正常。去年,老人以不戴眼睛能“穿针引线”而远近闻名,如今一年过去,老人依然是“火眼金睛”,闲来无事,见小辈的衣物破了,就自己穿针引线,替他们补补。老人平时还爱看报,爱看电视,看完以后还会“发表评论”。他认为:尽管年纪大了,也不能与社会脱节,看看新闻能使自己知道社会的发展,尽管自己老了,但还是要“与时俱进”。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喜欢运动,每天散步&&& 好动是老人的一大特点。老人在起床前,总要伸展一下身体,扳几下脚趾,或按摩一下关节部位。起床以后,也是“好动不好静”,如下蹲身体,甩甩手,或者扫扫地,甚至还到社区的健身器上去拉几下绳子,直到现在,老人还保持着每天散步1―2个小时的习惯,替换的短裤也是自己来洗。长寿秘籍二:生活规律,营养平衡&&& 老人的生活十分规律,每天早上5―6点起床,晚上8―10点睡觉,严格地说,是看完他所喜欢的电视才睡,中午还要睡上一会午觉。每天早上,他总是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半个馒头或几片饼干,午餐和晚餐的菜荤素皆有,睡前,还要喝一杯用奶粉冲饮的牛奶。老人不嗜烟酒,也没有吃补品的习惯,唯一所比较喜欢吃的食品就是糯米制品如汤团、糯米饼、粽子、八宝饭等等。此外,老人还有吃河鱼不吃海鱼的饮食习惯。长寿秘籍三:精神乐观,“自学”养生&&& 老人的精神十分乐观,说话也十分幽默。当有人说他喜欢看报时,老人调侃自己“看上去像真的一样(在看报),其实过后什么都记不住”。当我们问他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时,老人竟然笑着说出一句举座皆惊的话来:“我希望要去就爽快点,不要拖累家人。”&&& 在老人吃饭的桌子下,还压着一张“多少保健歌”,老人一字一句地给我们念:多豁达,少生气;多冷静,少性急;多读书,少迷牌;多交友,少孤寂……他的家人还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秦老和家人在探讨有关痛风的忌口问题,家人认为痛风可以吃蚕豆,并认为是电脑上说的,而老人却坚持认为不可以吃,家人怎么劝也没有用,只好跟着他,一家人都不吃。&&&&&&&&&&&&&&&&&&&&&&&&&&&&&&&&&&&&& &&&&&(采访 明洪)走路不用拐杖,还能自己外出买东西102岁陈亚珍金山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陈亚珍,女,日出生于金山区北部的新农镇,现居住朱泾镇。2006年入住镇敬老院。陈老太太18岁结婚,婚后未生过子女。她共有兄妹7人,现健在的仅她一个。老人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太与他人接触,即使是聊天,也是和自己房间里的几个人聊。当我们问她走路是否要用拐杖时,老太太笑了,她说:“我走路不用拐杖。”采访纪实&&& 老太太眼不花,背不驼,而且思维清晰,精神矍铄。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她的头发中,黑色的占了绝大部分,其皮肤也十分光洁,老年斑也较少。据旁人介绍,老太太的钱至今还由他自己管理,至今还能自己外出买东西。老人说自己身体“还过得过去,不看病。”这对于一个百岁老人来说,是很不容易的。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生活规律,饮食得当&&& 居住在养老院里的陈亚珍生活十分的规律,每天晚上6点睡,早上6―7点起床,每天中午午睡1小时,其他时间看看电视等。她吃得并不多,每天早上是牛奶冲麦片;中午是一两饭,菜是一荤一素,或红烧肉和炒冬瓜,或鸡肉和炒青菜等;晚餐也是一两饭,或冬瓜毛豆和排骨,或油豆腐和带鱼不等,根据食堂的安排吃饭,基本上保持了营养的均衡。老人曾经有十年的抽烟史,但现在已改为一天三支,不喝酒。长寿秘籍二:适当进补,滋补身体&&& 老人曾经吃了一段时间的西洋参,到了养老院以后,也吃养老院发的十全大补膏,以滋补身体,适当的进补对老人的健康长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长寿秘籍三:领导关心,社会关爱&&& 老人住在敬老院里,不时有各级领导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去年重阳节期间,金山区的区委副书记、区长赵福禧等人来到敬老院看望老人,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并为老人送上百岁寿星奖牌。&&&&&&&&&&&&&&&&&&&&&&&&&&&&&&& &&&&&&&&&&&&&&(采访& 明洪)“谢谢你们还记得我这个老教师”102岁查月巧浦东新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查月巧,女,日出生,安徽省滁州市人。现住浦东新区陆家嘴路街道。40年代末来上海后,曾在市东中学任化学教师。老人没有孩子,只有一个侄女在加拿大。尽管如此,关心她的人还是很多。2007年市东中学举行查月巧老师生日华诞活动时,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龚学平、副主任周慕尧、包信宝等领导也参加了这次活动。由于老人是孤老,经人介绍,她来到了位于虹口区北外滩的敬老院。这一次,当我们来到老人房间时,老人的心情显得十分高兴,嘴里不停地说着:“谢谢你们还记得我这个老教师。”近访记实:&&& 端坐在轮椅上的查老尽管已是102岁的高龄,然而使人感到惊奇的是:她的白发之间竟然夹杂着许多黑发,故用“花白”二字来形容她的头发实为妥当。老人的行动有些迟缓,但思维还是十分的清楚。我们正和老人说着话,外面又走进来一拨人,原来他们是市东中学的一些新老师和学生来看望老人,并且还带来了特仑苏低脂牛奶、麦片、饼干等食品来慰问老人,一个新学生还向老人献上了鲜花。查老看着他们,嘴唇嗫嚅着,却说不出一句话,显然,老人是被感动了。是啊,面对这些不是亲人却胜于亲人的学生,老人怎么会不感动呢!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饮食合理& &&&& 老人不嗜烟酒,她的饮食和养老院里所有的老人一样,每天早上以粥和豆浆为主食,以蜂糕、花卷、豆沙包、菜包、肉包等为辅食,辅食每天轮着换;午餐有百叶包、炒三丝或炒青菜等可挑选;晚餐也有烤麸、炒卷心菜或葱油南瓜等,总的说来,是一素一大荤和一小荤,从而保证了老人的营养均衡。长寿秘籍二:生活规律&& 老人在养老院里过着极为规律的晚年生活,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8点睡觉,中午还要午睡1―2个小时。每天早上,护工还推着她到室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平时闲来无事,就看看报纸,看看电视,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成了老人长寿的原因之一。&&&&&&&&&&&&&&&&&&&&&&&&&&&&&&&&&&&&&&&& (采访 明洪)读书看报弹琴,一个知识型的女寿星101岁俞丽芬长宁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俞丽芬,女,原籍广东,日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育有一男一女。她曾任多年钢琴老师,后辞职在家相夫教子,丈夫是一名律师,故世已近20年。现住长宁区江苏路街道。采访纪实:&&& 走进俞老太的家,迎面看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从沙发椅上站起迎接我们,因为看上去她不过八十五、六岁的年龄,记者误以为她是我们今天家访对象的家人,没想到她就是我们进行家访的百岁老寿星。采访中,一直陪伴照顾俞老太16年的老保姆心直口快,主动给我们介绍她的生活情况,但耳背的俞老太总是风趣地一拍手,打断保姆的话:“侬不要瞎说,侬哪能知道我的情况?”于是,她们俩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开了。俞老太83岁的儿子定居北京,每年两次上门看望她;女儿已经故世多年。秘籍摘登长寿秘诀一:读书看报,养心修性&&& 俞老太是一个知识型的女性,性格开朗,平时喜欢看书看报弹钢琴。谓之曰:养心修性。记者在桌上看到几本厚厚的书,其中一本是盛宣怀的传记。记者问她:“这些书侬都看过了?”她点点头说:“看过。”老保姆在一旁插话:“伊还会看英文书呢。”长寿秘诀二:重视运动,弹琴健脑&& &日常生活中,俞老太蛮重视养生运动的。她告诉我们,年轻时参加过排球队,坚持每天走1小时路;不吸烟,不挑食,习惯用冷水冼脸,喜欢泡澡。百岁前经常弹奏钢琴,益智健脑。长寿秘诀三:营养均衡,饮食有度&&& 俞老太平时饮食荤素搭配,常吃水果,从来不吃补品,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目前生活基本自理。早餐是鸡蛋、牛奶;中餐是馒头、小排汤、蔬菜。进入百岁前后,睡眠有些问题,9点上床,往往要到12点才能入睡,但也不经常吃安眠药。现在脑子还比较清爽。&&&&&&&&&&&&&&&&&&&&&&&&&&&&&&&&&&&&& &&&&&(采访 家德)每天编织花丝带100岁庄金英奉贤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庄金英,女,日生,现住奉贤区四团镇,同大儿子一家住在一起。壮年时,老人在农村以接生为生几十年,其间空闲时也务农。她一生育有6子2女,已去世二人。现在6个子女轮流供养她。采访纪实:&&& 老人平时性格开朗,有说有笑,邻里关系和睦,关爱子女小辈,子女小辈也非常敬重她。记者在采访时,她的一个孙女总微笑着随侍在她身边。见到我们,虽然耳聋,但喜欢倾诉过往的事。秘籍摘登长寿秘诀一:长寿世家,遗传基因&&& 老人有姐弟4人,小弟今年86岁,还健在。其父母亲也长寿。长寿秘诀二:每餐喝一点葡萄酒,饮食多样&&& 家访时,住在附近的老人的一个小儿子也在场。他告诉我们,老人平时的生活习惯是早睡早起,中午没有午睡的习惯。她每餐喜欢喝一两多葡萄酒。饮食多样化,豆制品、蔬菜、水果都吃,但不吃鱼。喜甜食,也喜吃肥肉。牛奶吃了6、7年,尤爱吃维维豆奶。长寿秘诀三:爱散步,每天编织花丝带&&& 老人爱散步,每天埋头认真地亲手编织花丝带。(采访& 家德)他是我国儿童保健事业的奠基人100岁郭 迪原卢湾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郭迪,男,生于日,广东省县人。现住原卢湾区打浦路街道。他是我国儿童保健事业的奠基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终身教授,龚学平在他百岁诞辰时的题词:医德双馨,桃李天下。采访记实&&& 我们走进他的家,一阵书香扑面而来,明净的书柜中,陈放着中外医学书籍。郭教授身材不高,但身板硬朗,思路清晰,行动自若。谈起养生之道,与老人同住的儿子郭斯宏说:父亲教导我们为人处世,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这不仅是他的处世哲学,其实也是他的养生经验。确实这是低调的处世哲学,高深的养生经验。秘籍摘登:长寿秘籍一:锐气藏于胸&&& 郭教授从不张扬,默默耕耘。要是他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时候,他也绝不会反驳你,或者与你争论,而是不再接口继续这个话题。由于锐气藏于胸,在他生命的长河中,成就卓著,先后主编了《基础儿科学》、《中国医百科全书儿科分册》、《儿科疾病鉴别诊断》等权威专著、统编教材和高级参考书。长寿秘籍二:和气浮于面&&& 据郭教授的学生回忆,老师给人看病时,总是和气浮于面,满脸笑容。郭迪说:“医生对病人要有同情心,这种同情不是用眼泪,而是用心血。” 长寿秘籍三:才气见于事&&& 郭教授在儿科学界精勤不倦耕耘七十余年,他积极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指导的课题研究均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在国内率先组织儿科界进行心理测验研究,组织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首先进行小儿锌营养的研究和铅对儿童生长发育的研究等等,这些成果至今仍被广为应用。1983年因年逾七旬退居二线后,还任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合作中心主任。长寿秘籍四:义气施于人&&& 解放初,郭迪自有的诊所有很好的收入,可为了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他全然不听亲友的劝阻,毅然关闭诊所,成为第二医学院的一员。洋奶粉初入中国时,就有经销商希望利用郭迪的名望来打开市场。面对金钱,他不但毫不动心,反而到处奔走疾呼,提倡母乳喂养,并组织出版了一本母乳喂养的宣传画册。2005年9月,95高龄的郭迪教授率子女向新华医院捐赠了10万元人民币,作为“儿科人才培养基金”,用于资助优秀青年儿科医师出国培训。&&&&&&&&&&&&&&&&&&&&&&&&&&&&&&&& &&&&&&&&&&(采访& 亚夫)&能写一手娟秀的好字100岁吴 靖徐汇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吴靖,女,日生,原籍安徽。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丈夫是清华同班同学赵先生,他是张学良夫人赵四小姐之兄。婚后育有两子。1938年随夫来上海定居,曾在南洋模范中学教英文和语文课。1978年,其夫年届69岁时因病去世。吴老太住徐汇区湖南路街道,一直同大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采访纪实:&&& 在树木葱绿的庭院里,一幢很有年代的小洋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里就是百岁老人吴老太的家。她77岁的大儿子赵先生,将我们引到楼上。吴老太端坐在沙发椅上,白净的面容,一对大眼睛,虽然形体清瘦,但看上去气色还不错。从她的神态中,很自然地透出一个文化老人的素养和气质。吴老太目前听力很差,同她交谈,是用笔写成白纸黑字进行的。令人惊奇的是,吴老太至今还能写一手娟秀的好字,而且笔划很利索。秘籍摘登长寿秘诀一:性格开朗,喜欢阅读& &&吴老太平时性格开朗,遇事想得明白,信仰基督教,喜欢阅读,不注重锻练身体,早睡早起,进入老年后,开过白内障,时间主要花在搓麻将、看电视上。长寿秘诀二:有病不惧,泰然处世&&& 吴老太早年曾有过10年左右的“烟龄”, 也时偶而为应酬喝一些酒,但量不多。后来,在40多岁时,患有子宫肌瘤,怕转化为癌,就做了子宫切除手术,烟酒全戒了,情况一直很好。进入老年后,开过白内障。8年前,脑梗过一次;两年前,又脑梗过一次。但她有病不惧,泰然处世。目前,除洗澡,生活能自理,也能算清楚钱的数。长寿秘诀三:坚持特色,从容自在&&& 饮食方面,吴老太始终保持着年轻时养成的有点“西化”的习惯:喜欢吃涂黄油的面包、酸奶、红茶、咖啡。这种饮食特色,让自己有一种从容自在的感觉。菜肴荤素搭配,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采访& 家德)&&&&&&&& 第四届(2011年)&&&&&&&& 上海市十大寿星百岁夫妻伉俪篇&&&我是你的眼,你是我的耳丈夫& 张木成&& 102岁妻子& 徐东英&& 103岁浦东新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曾评为2010年中国十大百岁夫妻、2010年上海市百岁夫妻双星奖)&&& 丈夫张木成 ,生于日,妻子徐东英,生于日,都是上海浦东当地人,讲一口浓浓的上海浦东话。结婚日期:1930年10月。其婚姻也沿袭“浦东娶大娘子”的风俗,妻子比丈夫大一岁。去年他俩是上海唯一一对百岁伉俪,又是上海婚龄最长的百岁寿星夫妻。现住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采访记实:&&& 老夫妻俩住在浦东一条老街上,走过金家桥,沿河的三间低矮的平房,黛瓦粉墙,小巷窄而长,年代至少也有百年以上。张木成祖上三代经营药材,他15岁到药店学生意,30岁时与徐东英成婚,至今已整整度过了81年。他们有8个子女,全部健在,最大的女儿已有81岁了。&&& 有趣的是老夫妻俩有不少地方正反互补,相得益彰。张木成怕冷,冬天要补高丽参;妻子怕热,一动易冒汗;丈夫至今眼睛炯炯有神,但耳朵不好使,妻子前几年虽开过白内障,但眼力依然不济……,面对现状,丈夫对妻子温情地说:不要紧,我是你的眼,你是我的耳。养生秘籍:&&& 据与其同住的小儿媳妇黄秀娣介绍,老人主要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一动二少三多”。 一动是经常活动筋骨。老人平时的换洗衣服大多是自己动手洗,不要小辈帮忙,徐东英平时喜欢散步,而张老伯在90多岁时,还扛着锄头,到老街附近荒地上种植蔬菜,权当活络筋骨;二少是烹调时少油少盐。老两口平时吃得清淡,一日三餐以主食粥为主,坚持晕素搭配,常吃豆制品。三多是多吃蔬菜,多吃水果,多喝水。徐老伯清晨要吃二大杯白开水,长年坚持,原来脸上长有老年斑,现在也褪去了。&&& 还有一条,就是冬令进补。由于老人是药材世家,很会养生,每年冬天都会自己调制膏方,而平时则吃点人参、蛋白质粉及钙片等。恩爱宝典:&&& 张老伯听得问他恩爱秘诀,一脸灿烂地说:“相处日子里总会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不过夫妻相处之道是‘吃亏就是占便宜’,有不开心的事情马上忘掉,夫妻间要和为贵,要多想着对方。”&&& 他还说:“夫妻能牵手一辈子,是一件荣耀的事。我们俩能平平稳稳地闯过百岁关原因很多,但幸福和睦的婚姻生活,应该是最重要的。”就拿看电视来说,张木成老人喜好看新闻、足球等,而徐东英老人则喜欢听评弹和看电视剧。可两人从没有因此吵过嘴,闹过红脸。反倒是每逢看电视,总是你推给我,我推给你,互相谦让,频道总得转换好几次。&&& 每天早晨买菜,住在隔壁的小儿媳来问爸爸喜欢吃什么菜,张木成总是一句话:“娘爱吃什么就买什么。”而问母亲徐东英喜欢吃什么时,她也是一句话:“让老头子拿主意。”&&& 平时在家里,小辈是有谁对老妻喉咙大一些,张木成的脸色就会阴沉下来。80多岁时,徐东英生病每天要去医院吊盐水,张木成在家里坐立不安,像掉了魂似的,走进走出到门口张望了好几回。徐东英也是这样。前一个时期,张木成的妹妹要徐东英到她家住上一段时间,徐东英回答说:我去的话,伲老头子孤独一人,要想死我了,还是不去的为好。&&& 一次张木成不慎摔了一跤,腿擦破了一些皮,徐东英心痛得流了泪,晚上难以入眠,几次起床察看老伴的伤情,直到第二天看到老伴走路无大碍才放下了心。去年秋天,在浦兴路街道老龄办的安排下,他俩坐着轮椅车被家人推着游览了上海世博园,“百岁伉俪游世博”,一时成了轰动的新闻。&&&&&&&&&&&&&&&&& &&&&&&&&&&&&&&&&&&&&&&&&&&&(采访 亚夫)枝头两个白头翁,对话啁啾南北风丈夫 吴祖刚 103岁,妻子 万心慧 100岁,杨浦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吴祖刚和万心慧分别出生于日和日,结婚日期:1933年12月。现居住在杨浦区殷行街道。吴老先生是江苏省常州市人,年轻时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曾当过翻译,1948年来上海后,在北虹中学任语文老师。他的老伴万心慧则一直在家操持家务。二老有4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在广东,其余3个在上海。尽管子女们自己年事已高,可他们还是经常来看望二老,以尽孝心。近访记实&&& 老先生虽说耳朵有些背,眼睛也有些老花,但看上去依然腰板笔直,面色红润,精神矍铄。进屋的墙上,挂着著名的诗人、作家田遨写给他的一幅对联:九六遐龄称大老,三千世界人高吟。在老人坐着的躺椅旁,放着一些诸如《近三百年名家词选》、《祥注古诗源》、《蕙风诗话》之类的线装书籍和报纸,一看就知道老人是一个常年和诗词打交道的人。当我们感叹老人年龄这么大还喜欢看书时,老人只是笑答:“没事就随便翻翻”。而实际上,吴老确实是一位百岁诗翁,他在春节前夕写的贺词几乎年年在报纸上登载;同行的居委干部也告诉我们,老人还爱写书法,能写一手漂亮的楷体字。养生秘籍:&&& 合理的饮食是代谢的基础。虽然吴老自己也不太清楚长寿的原因,但老人的饮食依然值得借鉴:早餐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和一块面包;午餐除了饭以外,就是两个蔬菜、一小块鱼肉或鸡肉(偶尔也吃些猪肉);晚餐是一杯麦片、一个鸡蛋、一个番茄;半夜里肚子饿了,就吃几块苏打饼干。平时,老人也吃一些水果和粽子糖、巧克力之类的零食。老人说自己吃东西不忌口,什么都喜欢吃,但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嗜好,那就是喜欢吃辣椒,“他们都叫我‘辣椒大王’”,说罢,老人不由地笑了起来。&&& 孔子云:仁者寿。吴老和万老对国家大事十分关心,当他们听说哪个地方受了灾,就积极行动起来,奉献自己的爱心。如四川汶川地震时,两位老人曾捐款2000元;青海玉树地震时,曾捐款1000元;甘肃省遭受山洪泥石灾害时,捐款500元等等,而且每一次都是自己从五楼走下,然后步行到居委会,亲手交给居委干部。老人的养老金并不多,当有人问他为何要捐这么多钱时,吴老说:“我们是中国人,同胞受灾我们心痛,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鼎力帮助他们。做了善事,我们感到欣慰。”老人的爱心,成了他长寿的又一个秘诀。恩爱宝典:&&& 在旁人的眼里,吴祖刚和万心慧有很多的不同:一个风趣幽默侃侃而谈,一个安安静静沉默寡言,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在一起走过了78年的风风雨雨。&&& 吴老说,过去,他在挥毫泼墨,吟诗作对时,老伴万心慧便在一旁作陪,时不时给点意见,颇有“红袖添香”的味道,令他人羡慕。还常常由她把诗友的信函与诗读给自己听,并代笔给人回信。&&& 吴老在101岁的高龄时,曾写下了《老怀四叠》,在中华诗词界引来公众唱和。评论界认为,“吴祖刚的《老怀四叠》大气、奇气具备。其中‘华容道上三关过,长坂坡前一路冲’、‘枝头两个白头翁,对话啁啾南北风’、‘百年一觉银河梦,明日行程征远空’等句,平中出奇,沧桑感人。”上海诗词学会会长褚水敖在拜访老人时,曾对他说:“您无愧是盛世人瑞。您的创作和健康,是当今中华诗词复兴的一个吉兆。”其实,“枝头两个白头翁,对话啁啾南北风”,不正是他们伉俪的真实写照吗?!&&& 他的老伴万心慧身手不如老先生利索,可她一看到老伴就会露出满脸的笑容,居委干部夸吴老会哄人开心,吴老笑道:“我没逗她呀,她就是一见到我便会笑。”&&&&&&&&&&&&&&&&&&&&& &&&&&&&&&&&&&&&&&&&&&&&&(采访 明洪)山中难寻千年树,世上难得百岁人丈夫 沈光远 &100岁妻子 黄松雪& 102岁崇明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推荐&&& 沈光远生于日,自小读书成绩优良,在考取大学后,因经济条件改读高等师范。自1931年毕业投身于教育事业直到1987年。他有56年的从教生涯,是一位高中数学教师。1959年-1969他连续被选为崇明县人民代表.&&& 黄松雪日出生于书香之家,父亲是清末秀才。她从小读书用功,性情温和,擅长纺织刺绣;婚后长期从事农业劳动和家务,相夫教子;一生勤俭,不讲究衣着饮食。她孝敬公婆,与叔姑和邻居和睦相处。&&& 二老自1932年2月结成伉俪以来,已相濡以沫整整79年了,共育有3子2女。现住崇明县建设镇,与小儿子一家同住。采访记实:&&& 当我们来到这对夫妇的居所时,沈光远老人健步来到门口迎接我们。来到他家厅堂上,桌上放满了老人撰写的资料。我们了解到这对夫妇竟是小学时的同学,那他们两人相识、相知到共同生活,已超过了90年了,可以申请吉尼斯记录了。养生秘籍:&&& 百岁之年沈老先生写了自传“百岁回眸”。其中涵盖了夫妻二人的生平简历,总结并推荐自己的养生秘诀十二条:一、不吸烟,不喝酒;二、早起早睡;三、适当吃一些营养食品;四、坚持每天锻炼身体;五、 饮食要清淡;六、居住环境要清静;七、每天保证午睡;八、家庭和睦,与人友善;九、多参加社会活动;十、不管闲事;十一、思想豁达不贪心;十二、不断学习,保持记忆和思维能力。&&& 沈光远年轻时是个体育爱好者,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和锻炼,练成了一身好体魄,退休后仍坚持健身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盛况转播。他不喝酒,不抽烟,至今耳不聋,眼不花,写字不戴眼镜。现今能保持清晰的思维,行动自如,健康快乐。恩爱宝典:&&& 俗话说:“山中难寻千年树,世上难得百岁人”。作为崇明县目前唯一一对双双过百岁的夫妻,他们的爱情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黄雪松年轻时对父母及公婆十分孝顺,任劳任怨,是农村中不可多得的好女子。黄雪松不仅把几个子女照料得妥妥当当,还要种庄稼、打小工来补贴家用。到10多里外去挖渠道,黄雪松起早摸黑地干,为的就是能早些做完工作回到孩子身边。小儿子沈福元说,母亲这一生都在为这个家操劳,正是母亲的无私奉献,才让日后这个家庭如此圆满与幸福。1998年夏天,黄雪松由于患白内障,几乎失明。后在二儿子沈新元的安排下,接受了治疗,重见光明。视力一恢复,黄雪松又闲不下来了,家里缝缝补补、煮饭烧菜的活,她都抢着做。 &&& 在丈夫沈光远眼中,黄雪松不仅是个贤内助,还是一个明事理的新女性。如今5个孩子中,4个在外工作,并且都有所成就。崇明解放后大女儿沈惠贞参干,抗美援朝大儿子沈振元参军;1965年小女儿沈洪珍报名支边。 &&& 丈夫沈光远教书时工作繁忙,且学校离家很远,往往一年只回家2、3次,抚养子女以及下地种田的重担全落在妻子黄雪松身上。“她总是任劳任怨,独自挑“担”,数十年如一日照料家庭,这让我可以放心在外教书。”对于黄雪松,丈夫沈光远有着道不尽的感激,正是妻子悉心的打理照料才让这个家庭充满温馨与温情。(崇明县老龄办供稿)(摄影 华强 &顾凤仙)
上一条:已经没有了下一条:【相关信息】没有相关信息
联系方式:上海市静安区巨鹿路892号2楼
邮编:200040
上海市老年学学会 网址:www.
沪ICP备号-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工作到嘉兴买房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