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陕西官员商姓官员

商氏的由来,姓商的分布?_百度知道
商氏的由来,姓商的分布?
要具体的说明,并说出姓商的分布情况。
根据《遗子先生文集》记载,称为商氏,商容和商朝王族子孙以 商 为姓。 2,有个忠臣叫商容,可追溯到上古的帝喾高辛氏。所以契一向被奉为姓商的始祖。但他却被赐姓为“子”,所以称为商鞅,建立了商朝,在秦国变法图强。契长大后。商姓源自相传黄帝的重孙以地名命姓,被封在陕西省商县一带,以封邑名为氏。福建省的商姓祖上河南省固始人、出于子姓。 ■迁徙分布 (缺)商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出自姬姓:“自典而降,子孙以国为氏,他就是第一个以商朝国名为姓的人。商姓望出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直到契的十四代孙汤灭了夏朗,被封在商(今陕西省商县)邑。商国传了十四代君主,后来建立了商国。据《姓纂》载,以国名命姓,卫国的公孙鞅投奔秦孝公。传至宋庆历年间,误食燕子蛋。”相传上古时,灭夏而有天下。据传早在契被封于商之时,商朝的王孙贵族才开始以国名为姓氏,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战国时卫国公孙鞅投奔秦孝公。出自子姓、王审知兄弟入闽。商朝传到商纣王时,而生子名“契”、出于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后裔人才辈出,就已经出现了商姓■姓氏源流 商(Shāng)姓源出有二,商汤被灭于周,得姓者十四。故商氏后人奉子契为商姓的得姓始祖。”另一种说法,便在那里定居,受封于商,封他的兄弟契(姓子)于商邑(今河南省商丘),灭了夏朝,在秦国变法图强,子孙氏焉:“秦有卫鞅。唐尧广封诸侯。相当今河南省中部上蔡县及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有功而被封为商(或上)君,到了成汤当商王时,传十四世至成汤,居福州东郊鼓山下横屿,教化民众。他的后代就有以封地为姓氏:子契,后商被灭于周。 得姓始祖,号为商国,契始封商。商姓出自成汤,其中一位兄弟叫作契,唐末随王潮,看中石竹山东南(今东张镇)一片“风水宝地”,以商为国号,帝喾妃子名简狄。而商最终为周所灭后,根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契的子孙传到了第十四代,世称商氏,以国名为氏,称商姓。后来,所以又称为商鞅: 1。他的后代以封邑命姓,称商姓。上古帝尧继位后,被帝舜任命为司徒,史称“商鞅变法”,称为商氏,后世子孙就以故国号为氏,是商王族的后裔,为春秋时卫国公孙鞅之后,以子命氏。据《通志·氏族略》载:“唐尧封帝喾之子契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商玄胤“相地”至福清,建立了商朝,商姓方从贵族之姓转为庶姓的,就是灭夏而得天下的成汤,被封于商(今河南省淅川县西南)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还原陕西靖边“北三社”煤田“私有化”,是个惊心动魄的过程。
  这片700平方公里的煤海,被三家民营公司“北京事通恒运公司”、“北京联众博通科技中心”、“陕西亿华矿业3家公司”,获得其中580平方公里的煤炭探矿权。
  过程中,他们突破了种种的政策限制,包括国家发改委的总体规划限制,的油气避让限制,国土部的暂停审批探矿权限制。
  当地盛传,能帮助民营公司突破限制的,是一位周姓商人。3家公司获得探矿权后,随即转让,获利超百亿。
  如今,公司相关负责人,国土部相关官员等已被带走调查。
  从西安向北,沿包茂公路行驶450公里,接近毛乌素沙漠南缘,是贫穷的陕西靖边县北三社——红墩界镇、海则滩乡、黄蒿界乡。当地人在黄色风沙里种植玉米、沙棘树等,人均年收入不到1万元。
  而在那片丘陵下,蕴藏着巨额财富——700平方公里的煤海。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有3家民企涉嫌用虚假申报资料,获得其中580平方公里的煤炭勘探权,向国土部门缴纳“低廉”价款后,随即转让公司股权,获利上百亿。
  一位业界的知情人士称,违规审批这么大规模的煤田勘探权,非一般人能为之。
  据多个消息源证实,三家民企中数名负责人已被抓,负责最初运作此事的靖边县原政协副主席王明光、靖边国资矿业公司法人王志东等亦被控制。
  此案并未终止,更多官员涉事被调查。国土资源部原矿产开发司司长贾其海,已于去年11月接受调查,如今已移交司法机关。多个消息源证实,贾落马的直接导火索,是违规审批靖边这三块煤田。
  反常的探矿权审批
  3块煤田的预查没有做完,还隔着普查这个环节,国土部就批了详查,业内人士认为“审批很不正常”
  一个数十米高的井架耸立在麦田里,中间安装着钻机和吊机。轰鸣的马达响声中,一根数百米长的铁管从地下抽出。历时数日的钻探有了收获,在探入地下600米左右的铁管中,工作人员发现有2米多高的煤芯。
  “那都是优势动力煤。”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一名王姓工作人员说。上述场景是2006年他和同事在靖边县找煤田时的工作场景。当时,他们受到的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的委托。
  这个项目由国家出资,是国土部“西北大型煤炭基地后备调查评价”项目中的一个子项目,名为“陕西靖边县红墩界-海则滩地区侏罗纪煤田远景调查”。
  所谓远景调查,是煤炭勘探中的最初环节,调查较粗,仅为摸清家底。工作人员在靖边方圆700公里处,打了三四个洞,发现了煤层,厚度约2.3米,煤田资源量大致36亿多吨。
  2007年9月,西安地调中心对外公布所发现的煤矿。
  但蹊跷的是,有3家民企在地调中心公布前2个月——即日,已获得国土部批复的详查勘探权。
  国土部网站显示,国土部以协议出让的方式,批准三家公司获得红墩界(265.55平方公里)、黄蒿界(120.58平方公里)、海则滩(200.11平方公里)3块煤田的“详查”探矿权。
  这三块煤田都在西安地调中心新发现的煤田范围内。
  三家获批的公司是北京事通恒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事通恒运”)、北京联众博通科技中心(简称“联众博通”)、陕西亿华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简称“亿华矿业”),均为民营股份制公司。
  陕西省国土厅勘查处处长魏雄斌听闻后,表示诧异,认为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就好比盖大楼,没打地基,怎么能先盖楼。”
  中国的煤炭勘查分为4个阶段,预查、普查、详查、勘探。西安地调中心实施的远景调查,只是预查阶段。
  “预查还没有做完,国土部就给他们批了详查。”陕西省一业内人士称,这个审批很不正常,国家的远景调查(预查)尚在进行,地下什么情况还未知,属于空白地块,怎么能协议出让详查探矿权?
  连说三个“不可能”
  工商资料显示,“亿华矿业”2006年6月才成立,但2005年6月已获得探矿权,陕西省国土厅官员评价“不可能”
  随着调查深入,这3家公司的探矿权证还存在更反常的现象。
  记者通过陕西省国土厅网站,查询探矿审批信息,发现这3家公司在2005年5月和6月,已从省国土厅获得上述3块煤田的详查探矿权,比西安地调中心公布新煤矿的时间早了2年。
  在该网站,“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专栏”的探矿审批信息页面显示:
  靖边县红墩界地区煤炭资源详查,探矿权人为“事通恒运”,许可证号“6”,许可证起始时间“日”。
  靖边县海则滩地区煤炭资源详查,探矿权人为“亿华矿业”,许可证号“7”,许可证起始时间“日”。
  靖边县黄蒿界地区煤炭资源勘查,探矿权人为“联众博通”,许可证号“8”,许可证起始时间“日”。
  而更为吊诡的是,工商资料显示,“亿华矿业”在2005年6月还未成立,该公司成立时间是,2006年6月。
  记者就此致电陕西省国土厅勘查处处长魏雄斌。魏雄斌在电话里说,“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随后表示,他去查了之后才能回复。
  靖边县发改委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靖边县政府是于2007年,委派靖边县国资矿业公司到北京运作,申请红墩界-海则滩800平方公里煤田探矿权。但不知是何原因,审批回来的结果中,出现了这3家民营企业,并获得其中3块煤田的探矿权。
  对于省国土厅网站上许可证的起始时间为“2005年”,他表示也不知情。
  记者联系靖边县国土局局长,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历史遗留问题?
  国土部规定从2007年2月起不再受理新的煤炭探矿权申请,3块煤田以“招商引资”历史遗留问题规避了这一规定
  靖边县国资矿业公司的法人代表是王志东。其父王明光,是靖边县政协原副主席,当地数一数二的亿万富豪。
  王明光曾是靖边采油公司总经理,还经营着一家天然气公司。据当地官员透露,去年10月,他被纪检部门带走调查。
  中国的探矿权申请,需经县市、厅、部等国土部门层层审批。靖边县国资矿业公司2007年去“北京运作”探矿权申请,会遇到两个政策门槛。
  首先,省国土厅不再审批大型煤矿的探矿权。
  国土部日的通知显示,“超过30平方公里(含)的煤田,探矿权申请由国土部审批。”
  其次,国土部从2007年2月起,不再受理新煤炭探矿权。
  那年2月,国土部下发通知,为了防止煤炭勘查投资过热带来产能过剩,从当年的2月2日起,全国暂停受理新的探矿权申请。此后,2009年、2011年国土部又两次发文,将探矿权暂停新办期限延长至日。
  “2007年正是煤炭市场火爆的时期。”一名业内人士介绍,最火的时候,一吨煤坑口价达到800元(未含税),也随之炒高了探矿权价格。直到2012年,煤炭才逐步降价。因为煤炭市场火爆,国家暂停了探矿权的审批。
  记者调查发现,靖边红墩界-海则滩地区的探矿权,是以“历史遗留问题”的方式申请下来的。一名内部人士称,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获批,“上述看似不正常的审批,实际上都是为了规避国土部的规定。”
  记者获得一份陕西省国土厅的内部文件,里面记录着由国土部颁发探矿权证的煤矿信息,其中就有红墩界、黄蒿界和海则滩。
  这3个煤矿项目简介中均提到,“它们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勘查项目。该探矿权申请为《关于暂停受理煤炭探矿权申请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0号)下发前形成的历史遗留项目,已向部领导请示,李元副部长、汪民副部长已圈阅。”
  陕西省国土厅一内部人士告诉记者,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省国土厅网站上3个探矿权证的起始时间为2005年5月和6月,“如果不把这个时间提前于2005年9月,那国土厅也不能接受3家公司探矿权申请。”但在2005年,还没有人发现这片煤田。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李元于2008年退休。2011年6月,李元被宣布“双开”(开除党籍、公职)。有媒体报道,李元或涉国土资源报前社长刘允洲案,刘允洲此前因涉嫌违法违纪被“双规”。
  后补普查是“特例”?
  拿着详查探矿权证,却做普查,专业人士分析是为了获得普查报告,以进行评估备案,进而进入二级市场转让
  关于这3张探矿权证的疑点,并未结束。记者获得这3块煤田的评估报告,发现它们的普查工作始于2009年。
  按正常流程,发现煤矿后,应先普查,探知煤矿基本情况后,形成普查报告,交国土部备案,国土部请评估公司根据报告,估值探矿权的出让价款。
  为什么这3块煤田先获得详查探矿权证,再进行普查?
  4月1日,记者到陕西省地矿局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以下简称“西勘院”)了解情况。“西勘院”是对红墩界、海则滩两块煤田普查的机构。
  “西勘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于2009年接到“事通恒运”、“亿华矿业”两家公司委托,对煤田普查。2家公司当时出具的探矿权证是“详查探矿权”。
  拿着详查探矿权证,却做普查,当时“西勘院”对此没提出异议。一位朱姓工作人员说,详查权人对普查工作不认可,有回头再做的情况,“但这是特例,很少发生。”
  记者查阅陕西省、国土部探矿权审批公示信息,在2007年之前,上述煤田均未获批过“普查探矿权”。即是说,不是公司对普查不认可,才进行普查。
  “西勘院”原副总工程师高满忠具体负责对上述煤田的普查实施。他们陕北煤项目部从2009年起,到2012年,先后为红墩界、海则滩煤田完成了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的勘查工作。
  另一块煤田“黄蒿界煤矿”的普查,是由“联众博通”于2009年1月委托宁夏矿业公司实施,于2009年10月完成。
  2009年下半年,上述3家煤矿的普查报告均交由国土部,完成了最后的备案。2010年,国土部据此委托机构评估。次年,3家公司缴纳出让价款。
  探矿权也属于用益物权,任何自然人或法人均可申请,一旦获批,便可依法转让,从中获利。但是,转让的前提必须要手续齐备,并向国土部门缴纳相应价款。
  陕西省煤矿界一人士分析,2011年这3块煤田才具备在二级市场上转让的条件。此前虽获探矿权证,但没备案,所以无法转让,更无从获利。
  转手获利上百亿
  3家公司缴纳了不足10亿元的协议出让价款后,旋于第二年转让公司股权,其中2家公司获利上百亿元
  国土部公开资料显示,国土部是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将探矿权转给了三个公司,并令其缴纳资源价款。
  2010年,“事通恒运”、“亿华矿业”、“联众博通”缴纳的价款分别是5.7亿多元、2.99亿元和1.67亿元。
  按规定,只有三种情况,出让探矿权不用招拍挂:为重点项目配套的矿产地;整合并扩大开采的区域;为危机矿山寻找替代资源的项目。其余情形,均须招拍挂。
  上述三块煤田并不吻合协议出让的条件。
  记者从陕西省国土厅的一份内部文件里,找到协议出让的理由。
  该文件记录着由国土部颁发探矿权证的煤矿信息,其中关于这3个煤矿的简介里均提到,“该探矿权申请区域为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产地,因该探矿权申请项目为历史遗留项目,以协议方式出让该探矿权申请。若批准该探矿权申请,按规定缴纳相应的探矿权价款。”
  记者获得省国土厅的另一份文件,解释了何为“历史遗留项目”,即指“此前省国土厅依法受理的探矿权申请,因国土资源部政策变化审查中止,后日国土资源部作为遗留问题以国土资厅发[号复函同意以协议方式处置。”
  这3家公司缴纳了“低廉”的协议出让价款后,旋于次年2011年,转让公司股权,其中2家公司便获利上百亿。
  红墩界煤田所属的“事通恒运”,转让90%股权给泛海集团,作价78亿元;海则滩煤田所属的“亿华矿业”,转让70%股权给(4.84, 0.29, 6.37%)公司,作价34.3亿元。
  黄蒿界煤田所属的“联众博通”情况特殊,该公司将探矿权转让给陕西元盛煤业公司。“元盛煤业”和山东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具体价格,目前不知。
  非一般人所为
  拿到这片煤区的探矿权,需打通国土、中石油、发改委等部门,牵线人“能量绝对不小”
  靖边“北三社”700平方公里煤田,公布于2007年。也就在这一年,有3家民营公司从国土资源部拿到“详查探矿权”。这让业内人士惊诧。
  “因为这一行里有许多关系需要打通。”当地一名业内人士说,即便那些有能力的人去运作、去申请,没有三五年,也拿不下来。
  记者调查发现,这片煤区探矿权比其他地方的更难申请。
  靖边县发改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靖边属于国家规划矿区,而红墩界、海则滩、黄蒿界所处的位置为榆横矿区南区,目前仅批准榆横矿区北区的总体规划,南区规划至今尚未获国家发改委审批。
  按照上述国务院文件,总体规划未获批,就不能批准探矿权。
  另一个难以获批的因素是,这片煤区处于中石油长庆油田采气带,如果要申请煤炭探矿权,还需与中石油协商,双方签署安全避让协议,方可进行。
  事实上,就在这片煤田被发现的2007年左右,中石油就宣布在那里建巨型储气中心。若在此地设立煤矿,势必会影响储气中心的建设。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曾给这3个探矿权写过批阅的李元,在担任国土部副部长之前,曾在石油系统工作。他曾任部长秘书、外事司副司长、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等职。并于2008年5月起被聘任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独立监事。
  “能够打通国土、中石油、发改委等部门,能量绝对不小。”陕西一煤老板说。
  在靖边,流传着一种说法,某周姓商人为上述公司牵线,获得三个煤田探矿权。
  多个消息源证实,靖边商人朱小红牵线,将周姓商人介绍给三家公司负责人。朱小红为2004年“靖边豪赌案”主要嫌犯。案发后,朱小红被刑拘,随后不久即被保释出监。
  记者调查发现,日,与上述3块煤田同日批复探矿权的,还有陕西绥德河底地区36.5平方公里煤田普查权。这个煤田的探矿权人为“靖边县安泰鑫投资贸易有限公司”。
  朱小红持股该公司的50%股权。
  公司高层多人被查
  3家民企高层多人被查,涉及此事的靖边国资矿业公司的王志东及其父也被带走调查
  靖边国资矿业公司2007年去北京“运作”探矿权,虽然700平方公里的煤田被一分为四,且其中约580平方公里的煤田探矿权被3家民企获得。但是,在2009年,靖边国资矿业公司也获得剩余的189平方公里煤田的探矿权。
  所不同的是,靖边国资矿业获得的是“普查探矿权”。
  同样,在省国土厅的网站也能查到,靖边国资矿业公司先是获得省国土厅的“普查探矿权”,起始时间也是2005年6月。同样,比西安地调中心公布于媒体的时间早了2年。
  去年2月,审计署开始对陕西省国土厅的煤炭探矿权进行调查,要求省国土厅出具受理、并审查探矿权的相关材料。
  省国土厅对此进行了情况说明。这份说明称,“由于探矿权申请审查中止,没有形成探矿权,受理审查材料没有归档。目前已过十多年,办公室多次搬迁,工作人员更换,原办理人员已去世,虽经多方努力,仍没有找到当时受理的有关材料。”落款日期:日。
  在两三个月后,王明光和原靖边国资矿业公司法人代表王志东,被带走调查。
  “联众博通”法人代表林学荣,温州平阳人。其弟是林学飞。两兄弟是百泰投资公司的股东。
  百泰投资近年来投资石油、煤炭、医药、影视、网络媒体等多个产业。他们的投资领域包括俄罗斯能源、入股大公网等。
  林学荣还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会副理事长,这个基金会是由外交部主管的社团法人。林学飞目前是大公网总裁。
  据大公网内部人士称,已有很久没有见过林学荣了,听说已被带走调查,至今没有消息。
  “事通恒运”原董事长董江元,既是陕西江元实业董事长,也是陕西黄陵县的煤老板。他和“亿华矿业”的法人代表张玉禄,20多年前在黄陵县相识,当年张玉禄在黄陵从事建筑生意,也由此发家。
  张玉禄此前主要经营三星[微博]建工集团、陕西恒达两家公司,此后涉足金融投资、医药等领域。
  靖边县多个政府机关人士称,张玉禄曾在靖边接了很多工程,包括县城道路等政府工程。
  据上述一位股东称,张玉禄、董江元等人已于去年被中纪委带走调查,至今没有消息。点击进入参与讨论
14-04-0414-03-2714-03-2714-03-2714-03-2614-03-22【动新闻】姓“商”姓“公”?国企面临分类
Copyright (C) 2000 -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商朝姓氏 商代的姓氏制度分析
商朝姓氏 商代的姓氏制度分析
  商代的统治者为子姓氏族。相传商人的始祖简狄是在野外吞食玄鸟之卵而生下了氏族的第一代男性首领契,故以子为姓,同时整个部族以凤鸟为图腾。殷商的甲骨卜辞中,常有&王族&&多子族&等名称。据专家考证,&多子族&应是商王族的同姓分支,即小宗。商人往往在钟鼎铜器上多铸族徽铭文,这就是当时的姓氏标志。这种族徽铭文形象醒目,有较浓郁的象征意味,有些专家认为可视为后世图章的滥觞,目前我国考古出土中已发现的殷商族铭,有六百多个。
  商人是长期生息在我国黄河流域东部地区的氏族联盟,建立商朝统治后,政治经济重心从西北向黄河中下游东移,伴随着活动领域的扩大,新的姓族不断进入视野,生活在淮河下游和海边的&淮夷&、&东夷&也逐渐融入华夏民族大家庭。《左传&定公四年》记载了商代姓氏中的&殷氏六族&,即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又有&殷氏七族&即陶氏、施氏、蘩氏、錡氏、樊氏、饥氏、终葵(锥)氏。这些氏族中有不少是在今天的皖北和苏鲁一带形成的。
  到了商代中期,伴随着几次迁都,商王朝所控制的疆土规模及所影响到的地域不断扩大,商朝中后期聚集在它旗帜下的姓氏部落已逾百数,后人形容当时的状况有所谓&八百诸侯&之称,如殷氏、来氏、萧氏、宋氏、时氏、黎氏、空相氏、耿氏、北殷氏、微氏、箕氏、阮氏等,都是在夏以后出现的。在《尚书&盘庚》中,商朝统治者将这些有姓氏的贵族诸侯总称为&百姓&。
  在今天的历史界中,殷商时代的&百姓&这一概念,是有歧义的。多数专家认为:当时的&百姓&,并非如我们今天所指的&庶民大众&,而是指商王宗室之外的贵族阶层,即各地姓族的族长,他们是商朝统治集团的基石,所谓&百姓千官&,百姓的位置居于千官之前,拥有姓氏本身就是高贵的标志。直至周末战同时期,诸侯兼并,封国灭绝,大量有姓氏的贵族流落成平民,越来越多的平民因军功及其他原因获得了姓氏,最后姓与氏合二为一,天下庶民大众无不有姓,这时候,原来专指各地部落首长的&百姓&才逐渐成为庶民大众的统称,并沿用至今。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代的氏族统治开始发展为国家的雏形,渐渐改变了原来单一家族统治的模式,开始接纳异族人才进入统治集团。在古代典籍中我们注意到,夏代以前的统治者往往称氏,商以后则称人,这很可能表明:夏代以前的统治者属于同一家族,而商以后的统治层中结合进了异家族的人,已不能完全用氏来指代了。如商朝一代名相伊尹,就不是商的宗室。而在朝廷之外的各个不同地域,也委派当地著名的姓氏大族进行管理,如周文王就被商朝封为西伯,负责西北方的部落联盟,这样初步形成了以姓氏为中心的分级统治模式。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我国特有的姓氏礼仪习俗在商代后期遂渐初现端倪。
  在商代的金文及甲骨文中,开始看到较多的人名。能够在铜鼎甲骨文上留名的人,大多是位高权重的统治集团成员,或与祭祀有关的人员。铭文中的商代帝王权贵,往往以天干取名。
  所谓天干,是远古人们命名日子的符号。华夏民族崇拜太阳神,当时相传天上有十个太阳,分别被命名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天一日轮值,十天就为一旬。夏、商时代的帝王出生于某一日,就以这一日的符号作为名字,为了避免重复,就在前面再加上&大(太)&、&中(仲)&、&小&或其他字符。如夏代帝王中有、胤甲、履癸等(注:夏代帝王中有太康、仲康、,据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考证,即为大庚、中庚、少庚。),而殷商的三十一代帝王名,全部都与天干有关,如大乙、大丁、外丙、中壬、、小辛、、帝乙、帝辛等。
  除了帝王之外,近年来的考古资料表明,殷商时代王室之外的其他权贵中,也多用天干取名的,如保定南乡出土的商代勾刀上,就有&大祖曰己,祖曰丁,祖曰乙,祖曰庚,祖曰丁&&&等铭文,勾刀主人的几代祖先,都是以天干为名的。这种取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数字排行。
  由此看来当时社会上对取名还处于一种质朴自然的阶段,人们仅仅将名作为一种辨识记号,没有去刻意取名。商代贵族男子名多为单名,或加前后缀。有单用氏的,也有单用私名的,氏与私名连用的较少,又表明当时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并未把姓氏与名连在一起称呼,形成一个完整的&名字&。商代男子在社会上一般不称姓,女子则往往在姓后面缀以氏作为称呼,未见有名。
  她们在出嫁时冠以父姓,以表明她是从属于某族、具有该族血缘的女子;婚后则改冠夫姓,又表明已是从属于丈夫所在姓族的女人了。殷商时代妇女的地位极其低下,她们的个体不被重视,其名称只是反映其所属的族,当姓用于女子时,往往就将姓族名女化,或加女旁,以作为&某姓族女子&的略缩,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古姓多从女旁的独特现象(注:参见雁侠《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
  当时妇女不参与任何公众行为和社交活动,她们的姓名很难被记载下来,因此在早期甲骨文中,凡是以姓族名加女旁或女化的字,几乎都是在祭祀仪式中被用作人祭的女子,如甲骨文《录》303中&帚于小乙三姜&,其内容就是询问要不要用三个羌族女子来祭小乙。商代中期以后,王室贵族女子的地位有所提高,在当时的铭文龟辞中,偶尔出现殷商王室的后妃或贵族女子之名,多见于求医问卜中,如商王的妃子&好&,就留下了多处记载,但仔细分析,&好&也未必就是她的名字,可能仅只是表明是王室&子姓&的女人罢了。
日一二三四五六
付笛生任静发视频  付笛生和任静近况双双患重病真相...
文强高圆圆  文强睡高圆圆的图片揭秘  文强曾是重...
  秋瓷炫三级片尺度令人咋舌  网友扒出秋瓷炫的不...
  除了马震,范爷还演过哪些大尺度的激情戏呢?下面...
  张含韵,曾参加超级女声而走红,而后拍摄广告蒙牛...
  舒淇的不雅照最恶心的照片  舒淇三级片上位史 ...来自当知百科
  当代商姓的人口在38万左右,有汉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彝族等多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约为36万人(2006年)[1],为中国第二百四十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8%,在全国分布较广。
  商(Shāng)姓源出有七:
  1、出于子姓,是商王族的后裔,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唐尧封帝喾之子契于此,传十四世至成汤,灭夏而有天下,以商为国号,后商被灭于周,子孙以国为氏。”相传上古时,帝喾妃子名简狄,误食燕子蛋,而生子名“契”。契长大后,被帝舜任命为司徒,教化民众。后来,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今河南商丘)。但他却被赐姓为“子”。契的十四代孙汤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周武王灭商后,商容和商朝王族子孙以商为姓,称商姓。
  2、成汤二十五世孙皋辛隐居于商城之东,遂以商为姓。
  3、相传黄帝的重孙以地名(今陕西商县)命姓。
  4、(元)脱脱等《金史》附录《金史语解》载有女真姓氏和汉姓氏的对应关系:乌古论曰商。
  5、《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商佳氏(SanggiyaHala),满族姓氏,又作尚佳。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鄂和(今吉林蛟河西北部),后多冠汉姓为商氏、桑氏、尚氏等。
  6、《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吴库里氏(UkuriHala),又作乌色里,满语“细鳞鲮鱼”,满族最古老的姓氏,金旧姓“乌古论”。世居黑龙江两岸,后改汉字姓商、刘、乌、李、讷、桑等。
  7、《遗山先生文集》卷三九《曹南商氏千秋录》记载:曹南商氏,族姓所起,见于远孙正奉大夫赠昌武军节度使衡所著《千秋录》备矣。盖自少典而降,得姓者十四。契始封商,以子命氏,十三世而至汤,十七世而微子代殷,后为偃王。避宋宣祖讳,改殷姓为商姓。
  商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先秦时有孔子弟子商泽、商瞿见诸史册,均为鲁国人,加之商姓来源众多,至战国时,商姓已分布于今河南商丘、陕西商县、山东曲阜等地。两汉之际,商姓已辗转播迁于今河南平舆、陕西西安以及豫鲁交界的今河南濮阳一带,后经发展,昌盛为当地之望族,上述三地古代分属为汝南郡、京兆郡、濮阳郡,是故后世商姓有以汝南、京兆、濮阳为其郡望堂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商姓以上述三郡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周边播迁,今甘肃、山西、河北以及南部省份的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均有商姓人入居。隋唐之际,商姓之主流依旧繁衍于北方,但是其在南部省份的商姓也得到了发展。北宋时,河南开封人商瑗流寓西夏,仕为都知兵马使,仁宗时因奉使归宋,奏献密事,仁宗嘉其义,赐他于浙江淳安以居。南宋偏安江南后,商姓在南部省份的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今江西、四川、湖南均有商姓入迁。宋末元初,蒙古铁骑横行江浙一带,则商姓人有避乱播迁于福建、广东等地的。元代,世居于曹州济阴(今山东荷泽)的商姓家族繁衍兴旺,其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尤以商挺父子为其杰出代表,其不但显达于朝廷,而且以书画扬名于世,诚为后人所仰视。明初,山西商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河南、河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之商姓有闯关东进入东北三省的,后扩展至内蒙古之东北区。此间华东、华南沿海之商姓有渡海赴台者,历民间至今,商姓分布之地愈广。
  如今商姓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黑龙江、河南、北京、陕西、辽宁、江苏,这八个大约占商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湖北、安徽、浙江、重庆、天津等地。生成缩略图错误:convert: unable to open image `/data0/www/dangzhi/baike/images/d/dd/4c7c26039ac35.jpg':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 error/blob.c/OpenBlob/2709. convert: no images defined `/tmp/transform_7fa7b.jpg' @ error/convert.c/ConvertImageCommand/3210.
商氏分布频率示意图商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插图)表明: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河北大部、京津、山东、河南东北、苏皖北部、重庆东南、贵州北端,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2%以上,这部分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1%,居住了大约63%的商姓人群。在内蒙古中部、河北西北、晋陕、宁夏东北、豫鄂渝大部、四川东部、湖南西北、贵州大部、云南南部、广西中部、皖苏南部、浙沪、赣闽北部,商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0.06%,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2%,居住了大约29%的商姓人群。
  汉族占商姓总人口96%以上,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北京市、辽宁等地,满族主要分布于北京市、河北省、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天津市等地,土家族主要集中于湖北省恩施市,彝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
  他是第一位出现于史籍的商姓人士,传说是纣王时官拜大夫,因忠言直谏,被纣王罢官。周武王克商后,商容归周朝,钦慕他的为人,曾特别旌表其闾,并嫁以女儿,所传后裔以商为姓。这也是有的学者认为他是后世商姓得姓始祖的原因。
  周代数学家,他写了中国第一本数学著作《周髀算经》。
  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秀,一作子季,孔子弟子,为七十二贤之一,以涉览六籍为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雎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封“邹平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称“先贤”。
  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木,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孔子把《易经》传授给商瞿,商瞿传给楚国人犴臂子弘,子弘传给江东人矫子庸疵,庸疵传给燕国人周子家竖,周竖传给淳于人光子乘羽,光羽传给齐国人田子庄何,田何传给东武人王子中同,中同传给菑川人杨何。杨何在汉武元朔年间,因为研究《易经》出任子当朝的中大夫。
  战国时期为秦奠定统一基础的功臣,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人物。当时,他以刑名法术之学,被秦孝公重用为相,定变未能令,废井田,开阡陌,改赋税之法,结果在短短的十年时间之内,使得秦国面貌大变,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秩序井然。商鞅也因此被封于商公邑,号为商(或上)君。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作了姓氏。
  元初大臣。字孟卿(),晚号左山老人。曹州济阴(今菏泽)人。宪宗三年(1253年),奉蒙古封君忽必烈征召至盐州,任京兆宣抚司郎中,抚定关中。又升空抚司副使,受命兼治怀孟。八年(1258年),复得忽必烈召见,与商军政要务。明年,力助忽必烈取得汗位。任陕西、四川等路宣抚副使,与宣抚使廉希宪等共同挫败蒙古将领哈刺不花、浑都海等人的叛乱。改佥陕西、四川行省事,晋参知政事。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召入京拜为中书参知政事。历任同佥枢密院事、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等职,于元初军政制度多所创建。九年(1272年)十月,赴京兆皇子王相府任王相。十五年(1278年)以王府内讧,株连罢职、籍家。无罪获赦后,隐居不出。死于京城。仁宗延佑初年,追封推诚协谋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公,谥“文定”。能诗赋,兼工书法。著有《藏春集》6卷。
  字弘载,号素庵,明朝人。正统间乡、会、殿试皆第一。景泰间官至兵部尚书。成化初进谨身殿大学士。他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著有《商文毅公文》。
  商景春: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曾任湖南桃源知县,归休后隐居于偏僻的福清赤礁。宋末元初,景春之弟景夏组织义军抗元,失败被俘,自杀,商氏族受清剿。景春的长子商禹和第三子商当逃避于赤礁,战事过后,商禹回居石竹,商当留在赤礁,分别传下长房和三房裔孙。景春的次子商稷,逃到漳浦,见县治西南鹿溪之滨一片沃土,便住下来垦荒拓土,传衍第二房裔孙,建立商氏埔社,并传衍后裔于杜浔和诏安。
  明代大臣,字孟坚,钟祥人。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任丰城知县,后提升为兵科给事中,因事被谪为盐城县丞。不久,出任广东佥事,镇压海南岛黎民的反抗。后升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兼提督紫荆各关。时蒙古贵族俺答率兵入犯,进逼京都,他奉命率五城御史统领城中居民及入京应试武生守御。俺答兵退后,奉命兼管民兵,经略京城内外,官进右副都御史。为大将军仇鸾所妒,世宗听信谗言,将他下狱。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仇鸾死,其旧部为他申诉,世宗不允。次年死于狱中。穆宗即位后,赠兵部尚书,谥曰端愍。
  清初诗人。字媚生,明、清间会稽人。明吏部尚书商祚长女,祁彪佳妻。能书善画,德才兼备,祁、商作配,乡里有金童玉女之称。伉俪相敬。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攻下南京,彪佳投水自尽,景兰深明大义,挑起教子重任。二子理孙、班孙,女德琼、德渊、德?及儿媳张德蕙、朱德蓉,俱以诗名。每暇日登临,令媳女辈笔床砚匣以随,角韵分题,家庭之间竞相倡和,一时传为胜事。著有《锦囊集》等。
  字嗣音,女,明、清间会稽人。明吏部尚书商祚次女,商景兰妹,上虞徐咸清妻。能诗。清兵入关后,与夫咸清偕隐,合著《小学》一书,自一画至多画,正形声,明训义,名之曰《资治文字》。著有《泳鵻堂诗草》(一作《承堂集》)。
  中国末代探花。字藻亭,号又章、冕臣,晚号康乐老人,人,1875年生。学者、书法家。商衍鎏从小苦读,1894年甲午科举人,在光孝寺西华堂读书多年,后又入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1904年甲辰科中一甲第三名,授编修,入进士馆。历任侍讲衔撰文、协修、实录馆总校官、帮提调等职。其间1906年至1909年被派往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法政。1912年应聘为汉堡海外商务学院汉文教授,1916年聘约期满回国。归国后历任副总统府顾问、督军署内秘书、大总统府谘议、省财政特派员。1927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1937年爆发后,由辗转入川,初居,后移、、等地,以卖文鬻字为生。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回南京。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60年7月被聘任为副馆长。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8岁。
  山东滕县(今滕州)人,1921年11月出生,1938年5月参加革命,1938年9月入党。曾任中共泰山地委秘书长、鲁中区委科长。建国后,历任中共绍兴地委宣传部部长,浙江省委宣传部处长,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981年6月至1983年4月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83年4月至1988年1月任浙江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8年1月至1993年2月任浙江省第六届政协主席。
  我国著名防化专家,浙江省嵊州市博济镇上沙地村人,生于1925年3月,1937年至1939年求学于嵊县中学。1947年获浙江大学理学学士,化学系助教。1950年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1953年任军事工程学院讲师。1962年任防化工程学院副教授,1980年任教授。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院副院长(正军),军队文职一级(相当于中将待遇),现任博士研究生导师,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同时受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工学院兼职教授,总参谋部防化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总参科技委防化部分会委员,全军武器装备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保障器材评审组成员。在科研工作上,50年代完成了《硼氢化的电子衍射研究》和我国第一个科学规划课题《烟火剂火焰光谱的研究》;70年代从事激光侦察、化学分析、微包胶和分子设计等科研方向的论证工作;80年代以来从事军用化合物的结构与活性关系、振动光谱,水解动力学和导电高分子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译有《物理化学实验》,合译有《论共振论》、《定性分析》、《普通化学》。
  汝南郡:汉置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中部上蔡县西北及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京兆郡:即国都直辖区。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辖地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两汉之际,商姓已辗转播迁于今陕西西安一带,后经发展,昌盛为当地之望族,是故后世商姓有以京兆为其郡望。
  濮阳郡:濮阳郡大致在今河南滑县、濮阳、范县,山东郓城、鄄城一带。两汉及魏晋时期,商氏再次昌盛为当地之望族,是故后世有以濮阳为其郡望的。
  商姓的主要堂号有:“追远堂”、“衎烈堂”、“三元堂”、“两贤堂”、“敬爱堂”、“好易堂”、“续志堂”等。
  〖商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孔门二弟;
  明代三元。
  ——佚名撰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末年鲁国人商泽、商瞿皆为孔子弟子。下联典指明代淳安人商辂,正统年间参加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是明代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唯一的人。
  〖商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吟诵不衰,芳年八秩;
  存亡虽异,贞节千秋。
  ——佚名撰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徐咸清之妻商景徽,年至八十犹颂诗书不衰。下联典指明·商景兰之夫以身殉国,商景兰作诗悼之曰:“存亡各异路,贞白本相成。”
  明代三元,独显丰仪之伟;
  孔门二弟,曾传洙泗之经
  ——佚名撰商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淳安人商辂,字弘载,号素庵,正统年间参加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是明代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唯一的人。因身材魁伟,仪表英俊,被英宗从翰林院选为展书官,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时,郕王朱祁钰(后为代宗)监国,他人内阁参预机务。景泰初年,官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学士,后因忤怒宦官曹吉祥及其党羽石亨,被诬陷革职,贬斥为民。宪宗时又被起用,官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宰相)、谨身殿大学土。他为人宽厚,但遇到大事却非常坚毅,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等。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商泽、商瞿,都是孔子的弟子。商泽,字子秀,以博览群书著称;商瞿,字子木,研究《周易》。
  亡命谷内,瀚海沙漠大战之后,龙宇天就将麾下仅剩的七万血月将士就暂时驻扎于此。
  数日间,此地又陆陆续续新来了三十多万人。这些新来的人虽然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但是个个气势彪悍,个个身负不弱的武功。他们不是沙盗马贼,因为他们根本瞧不起沙盗马贼。他们虽然生活窘迫穷苦已极,但是仍然不屑为盗贼。要知道,他们的祖先都曾是对面那片富饶土地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祖先的都曾是那一片土地上的最高贵的皇族。所以他们都高傲无比,因为他们身上流着的曾经是那片土地上最高贵的皇族血液。
  因此,他们虽然都身负不弱的武功,让他们有条件为盗为贼,让他们有能力像其他强健的罪民一样靠杀人劫掠为生,但是他们仍不屑为之,他们宁可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地在荒漠里觅食求存,苦苦挣扎,也要保持自己最后的尊严。因为他们始终自认是高贵的皇族的后裔。即使这皇族的前面有个旧字,皇族的后面加上了罪民两字,但是在他们自己看来,皇族仍是皇族。身为皇族的后裔,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以靠杀人越货打劫为生。
  这些旧皇族罪民的由来,始于风云帝国商氏代夏时期。
  炎黄人建立风云帝国以后,国祚传承到了风云商氏皇朝时,第一代风云商氏皇朝的商汤皇一方面为了免除前朝夏氏复辟的危险,一方面为了鞭策自己的子孙用心努力治国。他宣布了一条法令,这就是风云历史上有名的旧皇族罪民法令。
  他宣称原本的风云皇族一旦被推翻取代,就表明这些皇族的统治已经彻底失去了炎黄人的人心,就表明这些皇族都已经对整个炎黄民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不然他们决不会落得如此下场。而既然这些原本的皇族都已经是罪人,那么他们就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于是作为惩罚告诫,他将当时拥有三十万人口的整个旧朝夏氏皇族迁徙流放到瀚海沙漠,并将他们称之为炎黄罪民。宣布由于夏族对整个炎黄民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他们及其他们的子孙永生永世不得在踏足风云的土地,违令者斩。
  为了表示公正,他又宣称,如果他日风云商氏皇朝被人取代,那也同样表明商氏皇族同样已经失去了天下人心,同样表明商氏皇族已经对整个炎黄民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他同样要求新的统治者同样照此办理,同样将他的子孙流放到瀚海沙漠,以儆效尤。
  商汤皇的这一法令,为风云帝国历朝历代确立处理旧朝皇族的旧皇族罪民制度。这样做,不但彻底免除了旧皇族复辟的危险。而且很大程度上威慑与鞭策了新的统治者,让他们不得不兢兢业业小心谨慎地治理国家,以防落得同样悲惨的下场。这样做,的确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风云历朝历代皇族的贤明,让风云帝国的每一代新的皇朝都保持了较长时期的较好的统治与稳定。
  自从商代夏以来,前前后后数万年,风云帝国已经经过了九次改朝换代,而每一次改朝换代后,风云新的统治者都会同样把所有的旧的统治者的家族驱逐出风云,流放到瀚海沙漠,让他们在这里自生自灭,让他们在无尽的苦难中忏悔自己先人的罪过。
  这就是炎黄罪民的最初由来,虽然后来新的风云皇朝增加了被流放到瀚海沙漠的罪民的种类,但是所有的流放罪民中,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却是还是风云帝国历朝流放的旧皇族罪民。
  而现在赶到亡命谷来的这三十多万人,正是如今依旧艰辛生活在瀚海荒漠挣扎求存的数百万炎黄罪民中势力最大的九姓旧皇族罪民中人。
  九姓旧皇族罪民,分别是夏姓、商姓、周姓、秦姓、刘姓、曹姓、司马姓、杨姓、李姓九姓旧皇族罪民。他们千里迢迢地从各地汇集到这里,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的族民带回大量的粮食和衣物,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的先民赎罪。
  不过这后面的说法,是龙宇天与他们的族长告诉他们的,至于是不是为了真的赎罪,只有他们的族长与龙宇天清楚。
  “赎罪么!哼哼!他们是有罪,他们的罪就是他们最终在权势斗争中失败了,这就是他们一切罪孽的渊源。从这一点,所有的失败者无疑都是有罪的,而且这罪孽都是无可饶恕的罪孽。
  不过这种罪孽根本就不应该让他们那些可怜的旧皇族的子孙去赎。因为真正需要赎罪其实只有那些因为他们的无能,因为他们的荒唐残暴丢掉了整个皇朝的人。不过这些人早死了,所谓的罪孽其实早就赎罪完了。现在留在瀚海沙漠的不是真正的罪人,留下不过是一帮可怜的牺牲品,可怜的权势斗争中的失败者的无奈后人而已。”
  这些人个个骄傲,而又个个都有着深深的负罪感。对龙宇天来说,这些人正是用来完成自己第二步计划的绝好的炮灰人选。(见《风云变·第十一章:裂天关》天溟著)
  齐威王当了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怕他三分,纷纷前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原来,当时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中原各国叫它“西戌”,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
  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感到秦国外受强邻的欺压,内有贵族的专横,日子很不好过,决心奋发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为了寻求改革的贤才,就下了一道命令:“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赏给他土地。”不久,一个叫卫鞅(Yāng)的年轻人应征从魏国来到秦国。
  卫鞅姓公孙,名鞅,原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所以大家管他叫卫鞅。他看卫国弱小,不足以施展他的才华,就跑到魏国,在魏国当了好些时候的门客,也没受重用。卫鞅正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忽然听到秦孝公招聘人才,他决心离开魏国到秦国去。
  卫鞅到了秦国,托人介绍,见到了孝公,卫鞅把他的一套富国强兵的道理和办法给孝公讲了一遍,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起来,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这样,老百姓有吃有穿,军队才有充足的粮草;要训练好军队,做到兵强马壮;还要赏罚分明,种地收成多的农民、英勇善战的将士,都要鼓励和奖赏,对那些不好好生产、打仗怕死的人,要加以惩罚。真能做到这些,国家没有不富强的。”
  孝公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两个人议论国家大事,谈了好几天,十分投机。最后,孝公决定变法,改革旧的制度,推行卫鞅提出的新法令。
  这个消息一传开,贵族大臣们都一起反对。不少大臣劝孝公要慎重,不要听信卫鞅那一套。孝公心里非常赞成卫鞅的主张,觉得不变法就不能使秦国富强起来,但是看到反对的人那么多,又感到为难,就把许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让他们辩论。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他说:“现在的制度是祖宗传下来的,官吏做起来得心应手,老百姓也都习惯了。不能改!改了准会乱!”另外一些大臣也跟着说:“新法是胡来”,是“谬论”,“古法、旧礼改不得!”卫鞅理直气壮地驳斥他们说:“你们口口声声讲什么古法、旧礼,请问这一套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吗?从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和礼。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变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对?墨守成规只能使国家灭亡!”
  卫鞅从古到今,举出大量事实,说明变法的必要,把那些大臣驳得哑口无言。孝公听他说得头头是道,把反对变法的大臣一个个都驳倒了,非常高兴,对卫鞅说:“先生说得对,新法非实行不可!”说罢就拜卫鞅为左庶长(古时候一种官名),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权,叫他抓紧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并且宣布:谁再反对变法,就治淮的罪。这样,那些大臣都不敢吭声了。
  卫鞅很快就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了。孝公完全同意。卫鞅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
  大伙儿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百把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给这么多的金子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结果谁也不敢去扛。卫鞅看没人扛,又把奖赏提高到五十金。这么一来,人们更疑惑了,都猜不透这新上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这时候只见一个粗壮汉子分开人群,跨上前去,说:“我来试试。”扛起木头就走。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一直跟到了北门。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正在那里等着呢。他夸奖那个大汉说:“好,你能够相信和执行我的命令,真是一个良民。”随后就把准备好的五十金奖给了他。
  这事儿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说:“左庶长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他的命令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啊!”
  周显王十三年(公元前356年),卫鞅的新法令公布了。主要内容有:
  第一,加强社会治安。实行连坐法,把老百姓组织起来,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互相担保,互相监视。一家犯了罪,九家都要检举,否则十家一起判罪。检举坏人和杀敌人一样有赏,窝藏坏人和投降敌人一样处罚。外出必须携带凭证,没有证件各地不准留宿。
  第二,奖励发展生产。老百姓努力生产,粮食布帛贡献多的,可以免除一家劳役;懒惰和弃农经商的,连同妻子、儿女一起充为官奴。一家有两个儿子以上,成人以后就要分家,各自交税,否则一人要交两份税。
  第三,奖励杀敌立功。官爵大小以在军事上立功多少为标准。功劳大的封官爵就高,车辆、衣服、田地、住宅、奴婢的赏赐,也都以功劳大小而定;军事上没有功劳的,即便有钱也不能过豪华的生活,就是贵族也只能享受平民的待遇。
  新的法令刚刚开始推行,就遇到很大阻力。那些贵族宗室不去打仗立功,就不能做官受爵,只能享受平民待遇,失去了过去的许多特权;实行连坐法以后,他们也不能为所欲为了。因此,都疯狂地攻击新的法令,更不要说保守势力的代表甘龙他们了。在他们的唆使下,就连太子也出来反对。卫鞅把甘龙罢了官,可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便处分,卫鞅去找秦孝公,对他说:“新法令所以推行不开,主要是上头有人反对。”孝公说:“不管谁反对,就惩办谁。”卫鞅把太子反对、故意犯法的事一说,孝公既生气又为难,没有言语。卫鞅说:“太子当然不能治罪,但是新法令如果可以随便违犯,今后就更不能推行了。”孝公问:“那怎么办呢?”卫鞅说:“太子犯法,都是他的老师唆使的,应该惩治他们。”孝公表示同意。这样,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就被割了鼻子,公孙贾就被刺了面。大伙看到孝公和卫鞅这样坚决,都不敢反对新法令了。
  几年以后,秦国变得强盛起来。由于新法令规定了增产多的可以免除一家的劳役,老百姓一心都务农,积极种田织布,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有所改善;由于新法令规定了将士杀敌立功的可以升官晋级,所以都英勇作战。老百姓很高兴。孝公看卫鞅制订的新法令成效显著,就提升他为大良造(当时一种大官名称)。并且派他带兵去攻打魏国。原来十分强盛的魏国,这时候已经衰弱下来,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连都城安邑也被秦军攻占了。魏国只得向秦国求和。卫鞅凯旋而归,接着,在国内又进一步推行新法令,主要内容有:把国都从雍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迁到东边的咸阳,以便于向中原发展;把全国分成三十一个县,由中央直接委派县令县丞去进行治理,不称职的县官治罪;废除“井田”制度,鼓励开荒,谁开归谁,允许自由买卖土地;统一度量衡等。这些都是发展生产的有力措施,对于巩固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起了很大的作用。新法令实行了十年以后,秦国变成当时最富强的国家。周天王派人给孝公带来礼物,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领袖),中原各国都纷纷前来祝贺,对这个新兴的强国都另眼相看了。
  秦孝公十分欢喜。后来把商、于一带十五座城镇封给了卫鞅,表示酬谢。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卫鞅称做商鞅了。
  过了几年,秦孝公病死了,太子即位,是秦惠文王。惠文王以前反对商鞅的新法令,商鞅给他定了罪,给他老师判了刑,所以他一直怀恨在心。这会儿,他一当国君,那些过去反对商鞅的人就又得势了。他们串通一气,捏造罪名,硬说商鞅阴谋造反。惠文王就把他抓住处死了。商鞅虽然死了,可是,他推行的新法令已经在秦国扎下了根,再也无法改了。他的变法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契母简狄者,有娀氏之长女也。当尧之时,与其妹娣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五色甚好,简狄与其妹娣竞往取之。简狄得而含之,误而吞之,遂生契焉。简狄性好人事之治,上知天文,乐于施惠。及契长,而教之理顺之序。契之性聪明而仁,能育其教,卒致其名。尧使为司徒,封之于亳。及尧崩,舜即位,乃敕之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其后世世居亳,至殷汤兴为天子。君子谓简狄仁而有礼。诗云:“有娀方将,立子生商。又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此之谓也。
  颂曰:契母简狄,敦仁励翼,吞卵产子,遂自修饰,教以事理,推恩有德,契为帝辅,盖母有力。摘自:(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传》
  商史纪:成汤时,岁久大旱。太史占之,曰:“当以人祷。”汤曰:“吾所以请雨者,人也。若必以人,吾请自当。”遂斋戒、剪发、断爪,素车白马,身婴白茅,以为牺牲,祷于桑林之野。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欤?民失职欤?宫室崇欤?女谒盛欤?包苴行欤?谗夫昌欤?”言未已,大雨方数千里。摘自:(明)张居正《帝鉴图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末陕西官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