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退出房地产地产公司和市级城投公司哪个好?

71家央企超200家地产公司至今未清退房地产业务_宏观经济_新浪财经_新浪网
71家央企超200家地产公司至今未清退房地产业务
  房地产开发贷“红名单”流传 多银行仅对16家央企提供新增开发贷
  信贷断流或将“逼退”非地产主业央企 加速房企整合
  □本报记者 郑中 深圳报道
  在78家房地产为非主业的央企“磨磨蹭蹭”不愿退出市场的时候,监管机构日前向商业银行下发了一份房地产央企“红名单”。根据这一名单,目前多家银行已经要求分支行只能对名单中列示的工程总公司、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等16家房地产央企提供新增房地产开发贷款,对16家之外的非房地产主业央企不得提供新增房地产开发贷款,而此前下发的存量贷款也要及时回收,做好资产保全工作。
  专家指出,一直以来,房地产企业对央企集团的利润贡献颇多,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所以多数国企集团对“退房”工作并不热衷,78家房地产非主业央企的“退房”工作一直鲜有进展。现在央企红名单下发至商业银行手中,银行通过资金的收紧可以“逼迫”部分央企清退房地产业务,这将大大提高非主业房地产央企的“退房”进程。
  央企“退房”难
  据国资委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位列清退名单的78家央企旗下共有房地产子公司227家,约占央企全部三级以上房地产公司数量的60%,资产总额占比15%,销售收入和利润占比为15%和7%。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按照目前央企房地产板块资产总额6607亿元计算,要求清退的78家央企的房地产资产总额约为991亿元。这也意味着,有近千亿元房地产资产被滞留在78家央企内部。
  但现在距离今年3月国资委发出的“清退令”已过去8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仅有中远集团、中国航天、中石化、等7家央企挂牌转让其不足20家地产子公司的股权,剩余71家央企超过200家地产公司至今未见动静。
  房企内部人士指出,由于房地产市场潜力巨大,如果贸然退出,再次进入的门槛和成本将非常巨大。即使目前房地产市场在宏观调控的措施下,出现了量缩价不涨的困难局面,但是由于看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前景,多数央企集团对退出房地产业务采取的策略是拖一拖,看一看同业的执行情况,所以造成了今天这种“清退令”较难执行的情况。
  “即使有些央企在挂牌出让房地产业务,大多数也是亏损企业。能为集团带来真金白银的,哪个央企舍得出手呢。”某业内人士指出。比如11月29日,中国核工业集团旗下中核置业在天津产权交易所挂牌,以1.14亿元转让福清中核置业100%股权及债权。但是其本质是中核工业集团在甩包袱,在8月底之前,中核置业处于亏损状态。
  在行政清退效果并不显著的时候,监管机构要求银行通过资金的收紧来加速非地产主业央企的退房进程。
  传阅“红名单”
  此前国土部出炉1457宗闲置土地“黑名单”,银监会根据这份“黑名单”做一次全面的风险排查,其中80%的闲置土地可能被收回。而继监管机构将房地产“黑名单”下发至商业银行后,日前一份房地产央企“红名单”已在银行系统中传阅。
  某银行人士指出,银行已经根据监管部门下发的“红名单”,要求分支行对名单中所列示的16家房地产央企提供房地产开发贷款的授信额度,对除了16家之外的房地产央企,存量贷款要采取保全措施,尽早回收。存量到期收回的,项目贷款无法续贷。原则上不得对16家以外央企提供新增房地产开发贷款。
  银行人士透露,获批的16家央企名单是: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已整体并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华侨城集团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中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集团公司、中国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南光集团有限公司。
  银行人士透露,监管部门在通知中明确要求,严禁非房地产主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参与商业性土地开发和房地产经营业务,国有资产和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商业银行要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开发贷款的贷前审查和贷后管理。
  此外,银行人士透露,目前监管机构预先布防高风险房地产企业。对于存在高价购地、跨业经营、过度扩张、负债率偏高等问题的高风险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密切关注其经营状况,一旦资金回笼出现紧张,应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对有土地闲置、改变土地用途和性质、拖延开竣工事件、捂盘惜售等违法违规记录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停止对其发放新开发贷款和贷款展期。
  同时银行要积极配合国土资源部门开展闲置土地核查处置工作,妥善利用闲置土地信息,对闲置土地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未进行相应使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主要负责人向银监会或者相应银监会派出机构作出书面说明。
  房企整合加速
  业内人士认为,资金和土地是房地产企业未来成长的核心,而在货币政策开始步入紧缩通道、融资渠道几近关闭,房企现金回笼压力越来越大,部分房地产非主业央企的“退房”潮,以及并购潮必将加速到来。
  相关专家表示,房地产行业内兼并重组交易势头正劲。展望未来,当重大并购重组交易能够得以释放,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即“强强联手”的交易有望成为可能,地产巨头间的并购呼之欲出,或将形成新的“航母级”企业并形成国内房地产行业的新格局。
  针对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相关各方认为,这无疑给16家大型房企集团打开了并购之门。比如,此前就曾表示,公司正在密切关注央企准备退出的房地产资产,正在与一些央企进行洽谈。招商地产非常看好78家央企地产项目进入产权交易市场,目前正在和这些企业商谈收购和合作其退出的项目事宜。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对于部分央企清退出来的房地产项目,相关各方的整合意愿并不强烈。在挂牌出让的企业中,成功转让的也仅有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北京金中都置业公司项目、中石油北京都市圣景地产项目,整合方对其余项目的兴趣并不强烈。
  业内人士指出,非主业央企清退房地产项目,严重依赖并购市场的活跃程度。而此前,那些“不务正业”的央企即使出售房地产项目,也是将一些毫无盈利能力的企业推到市场交易。“出售资产具有恶化的财务报表和黯淡的投资前景,怎能吸引企业来接手呢?”
  而很多盈利能力强、土地储备丰富的企业,央企自然毫无出售意愿。现在让银行通过卡住资金的方式来“倒逼”央企清理房地产业务,或许将从根本上扭转局面。(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相关专题:
& 相关报道:QQ号码:***********
联系方式:***********
E-mail:***********
微信号:***********
日期查询:
当前位置:陈文虎>正文
浅谈对央企地产公司每每拿到“地王”的看法
摘要:上图是腾讯新闻财经板块的一则关于房地产的新闻,为什么截图发博客呢?或许已经有朋友猜到我的想法。是的,从学区房开始,不限购,首付从30%降低到20%,到今年的放开二胎政策,农村和城镇已经不允许老百姓私自建房,哪怕是自家的宅基地也不行······国家所有的政策都是要提升房市,在高房价的基础上,保证中国银行业能持续发展,保证中国的GDP不至于降低。但是,楼市泡沫的严重化和全国人民的收入成了极大的反比。今
上图是腾讯新闻财经板块的一则关于房地产的新闻,为什么截图发博客呢?或许已经有朋友猜到我的想法。是的,从学区房开始,不限购,首付从30%降低到20%,到今年的放开二胎政策,农村和城镇已经不允许老百姓私自建房,哪怕是自家的宅基地也不行······国家所有的政策都是要提升房市,在高房价的基础上,保证中国银行业能持续发展,保证中国的GDP不至于降低。但是,楼市泡沫的严重化和全国人民的收入成了极大的反比。今年6月1日起,工行已经不再发行理财产品,已经签了合同的,结束后将强制退出,除非你购买更大金额的产品。另外,10万元存在银行,一年是少了537元,也就是说,我国已经进入了负利率时代。
纵观世界,或许目前只有中国政府在操纵房市,拿土地和楼房在维持高GDP。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或许是中国执政者们的参考,或许有软着陆,但是并不被人看好。现阶段的中国,精英群体的薪金自不必说,小康社会,这也是官老爷们喜闻乐见的;中等阶层,温饱有保证,有点余额用来做小生意,做点投资理财;工薪阶层呢,每个月元,这还是多的,一个家庭努力的结果,就是为了换回一套只有70年产权的房子!而这套只能住70年的房子,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强拆后的一堆废墟,补偿款加上你的家庭辛苦好多年的财产,可以继续去买一套面子很过得去的房子。而我们的高房价推动者,竟然是咱们的政府!真是令人心寒!
不是说中国不好,没有中国政府,我们不可能在国外虎视眈眈下还生活的如此美好。想想中东,想想朝鲜,想想非洲,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幸福的。只是希望咱们的父母官,在军事强大和经济腾飞的基础上,将民生放在心里,让人民都过上真正的幸福的生活,做到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免责声明】金投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投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7x24小时咨询热线
400-103-2211
金投网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随时随地了解金投网最新动态,掌握第一手金融理财资讯。5.29 0.01 (0.17%)
【官方解读】昨天风靡朋友圈的全民猜字,终于有了答案热门城市:
A - B - C - D - E
F - G - H - I - J
K - L - M - N - P
Q - R - S - T - W
央企地产整合:巨无霸如何摆脱“大而不强”
12年前,国务院国资委成立时共有196家央企,历经重组整合后,目前已缩减至112家。央企重组先后经过了自愿重组、国资委主导、“成熟一家重组一家”3个阶段。伴随这一轨迹,全国楼市一度“野蛮生长”,不少涉房央企曾赚得盆满钵满,甚至不惜巨资争抢“地王”,助长了房价的非理性上涨。为此,国资委向78家涉房央企举起了红牌,仅保留16家央企涉足房地产。虽然如此,不少被要求“退房”的央企至今仍在搞房地产,但如今楼市进入“白银时代”,涉房央企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个别央企近来动作频繁,试图在产业链整合、平台集中化或整体上市方面大施拳脚,新一轮央企变革的大幕。地产央企分化7月初,上海证大披露了一项价值35.13亿元的资产收购公告,标的资产是从中冶地王1号地块中拆分出来的11幅小地块,交易对手即为赫赫有名的中冶集团。中冶集团正是国资委旗下指定开发地产的16家央企之一,具体执行者为其子公司中冶置业。2010年,中冶置业曾以200亿元一举拿下南京下关1号城改地块,成为当时的全国“地王”。据媒体报道,因“地王”一事国资委还曾介入调查过该项目。但从去年起,上述南京“地王”却成了中冶集团的一个烫手山芋,试图早一点甩掉,但限于地块太大,最近才传出分割转手。早些年,很多央企曾经羡慕国资委给予中冶等央企地产身份,可以名正言顺地搞房地产,而他们似乎只能“暗渡陈仓”。2005年,国资委出于央企做大做强的考虑,要求央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主辅业分离,将辅业剥离出去,在房地产业务上,仅圈定了中建、保利、华侨城、中房、中粮、中铁、中铁建、电建、五矿、中冶、葛洲坝以及境外的华润、招商局、港中旅与南光等16家央企。按照国资委的计划,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将重启停滞4年之久的央企房地产重组一事。但上述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就赶上了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稳定经济成为国资委眼中比退出房地产更要紧的事情。2009年,各地房价短期内触底反弹,部分城市甚至出现报复性上涨。在各地的土地竞拍会上,央企巨头携巨资吓退了不少地方企业,一时间“地王”频现,这也成了房价上涨的推手。针对当时那一轮房价暴涨,国资委在2010年重申了78家央企必须退出房地产,银监会也将部分央企列入了限贷名单,但部分央企动作较为迟缓。至今,部分本该“退房”的央企旗下仍有房地产资产。如今随着楼市进入“白银时代”,地产央企分化加剧。记者观察到,在上述16家央企中,只有招商局、保利、华润、中粮、中建、中铁等地产业务表现较为活跃,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其他涉房央企凭借在各地掌握的资源优势,只是零星地开发一些项目。“中房”品牌去还是留早些年,中房集团曾是国内的房地产开发品牌,最辉煌时各地国资房地产公司均以挂着中房集团分公司的招牌为荣耀,比如中天城投的前身名为“中房集团贵阳公司”,至今仍在册的还有中房集团成都公司等。熟悉中房集团的重庆大学房地产MBA教育中心一位资深教授介绍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房集团几乎在各地都有分公司,很多分公司的控股股东是地方建委,他们愿意挂着中房的牌子,主要是中房集团原本直属于建设部,可享受政策等优惠。”新世纪以来,中房集团旗下一度曾控制着中房地产和中房股份两大上市平台,这让不少房企羡慕不已。不过,世事难料。2010年,国资委将中房集团并入以建筑为主业的中交集团,这让原本的平行关系变成了上下级关系。2013年,中房集团退出中房股份,将所持的全部股份转让予“汇金系”,旗下仅剩下中房地产一家上市平台,寄望于中交集团注入优质地产资产。7月10日,中房地产控股股东中住地产被无偿从中房集团划转至中交地产名下,从而间接控制了中房地产53.3%的股权。而中房集团旗下的中国城乡建设有限公司则被划入中交地产。实际上,中房集团当前地产业务核心就是中房地产。在业内人士看来,中交集团将中房集团进一步边缘化,未来“中房”品牌的去留仍是一个问题。今年上半年,中房地产实现营收3亿元,同比下滑33%,实现净利润2258.5万元,同比下滑73%,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3%,同比下降了3.7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中房地产开发项目“青黄不接”,销售结算减少所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中交地产旗下有12家子公司,除了地产开发与物业公司之外,还有中交鼎信基金,在建地产项目达20个,其中不少项目属于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大盘。上述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交地产借助母公司基建优势,在各地越做越大,但中房地产近些年业务拓展步伐较小,如果不实施重组,其本身与中房地产面临更严峻的同业竞争,重组上市合乎发展逻辑,且中交集团也希望打通基建、地产等产业链。如今,中交地产已是绿城中国的第一大股东。今年7月初,绿城中国披露了公司新的董事会成员,其中“中交系”占4个席位,分别为朱碧新(中交集团总法律顾问、绿城中国董事会联席主席)、孙国强(中交地产董事长、绿城中国执行董事)、李青岸、刘文生。3个月前,中交地产刚进行管理层“换血”,时任中交副总裁的朱碧新要求中交地产加快推进房地产板块整合进度,尤其是与绿城的融合。业内人士曾猜测,中交地产要打造“A+H”资本平台,但至今中交方面并无相关的公开表态。大了之后如何做强今年3月以来,业内疯传保利集团旗下保利地产、保利置业将要整合的消息,引来资本市场高度关注。据多家媒体报道显示,保利地产、保利置业主要负责人曾对外表达了两个资本平台将进行整合的相关说辞,但并无具体时间表。目前,保利地产仍在全国频繁拿地扩张,还斥资5亿元参与粤高速定增、拟控股上置集团等资本动作。今年上半年,保利地产实现营业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利润总额逾81亿元,同比增长39.45%。相对于保利地产,保利置业扩张步伐较小一些,从今年以来的公告来看,其并未披露拿地事项,同时近日公告预计上半年利润同比下滑90%,其原因是收入减少,销售毛利率下降,投资物业重估收益减少。与“保利系”相比,“中建系”去年就在加速推进中建地产与中海地产的合并步骤。今年3月,中海地产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建筑拟将其持有的30个相关物业注入中海地产,对应的支付对价为338亿元。上述披露事项的出炉,意味着“中建系”早在2013年就开始启动的中国建筑拟将旗下房地产事业部、中建地产及中建国际运营的房地产业务注入中海地产画上了一个句号。以成都为例,中海地产成都公司与中建地产成都公司均已实现合并,原担任中建成都总经理的雷越姝,现任合并后中海成都总经理。近日,更受关注的应属招商局地产整合。据了解,停牌4个多月的招商地产拟被控股股东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公司换股吸收合并,计划在深交所申请上市。实际上,招商地产旗下还有招商局置地这一资本平台,这意味着招商局集团未来将旗下整个地产板块整合在一个资本平台上,实现地产平台集中化运作。北京某地产机构高层分析说,在整个央企改革的背景下,已诞生以及即将诞生的地产央企“巨无霸”如何有效整合公司业务、人力、文化,避免“大而不强”,甚至发生内耗,尤其是在楼市白银时代,如何从重资产转型轻资产,创新地产央企商业模式十分重要。  ◎每经记者 杜冉乐
【延伸阅读】
10800元/㎡均价
135万元/套最低总价
16000元/㎡均价
260万元/套最低总价
260万元/套
20000元/㎡
均价 : 260万元/套
位置 : 旧宫旧忠桥的东北角(东南五环内)200米处东侧
热线 : 400-898-3893
260万元/套
均价 : 20000元/㎡
位置 : 马驹桥1号桥出向北第一个红绿灯走200米
热线 : 400-869-1111 转 10153
20000元/㎡
均价 : 17600元/㎡
位置 : 杨宋镇中高路与怀耿路交汇处向南600米路东
热线 : 400-869-1111 转 10313
17600元/㎡
均价 : 待定
位置 : 后沙峪镇顺平西路
热线 : 400-869-1111 转 61487
均价 : 33000元/㎡
位置 : 南宫迎宾路与长青路交汇处向南1公里西侧
热线 : 400-869-1111 转 10102
33000元/㎡
均价 : 450万元/套
位置 : 河北省怀来县境内官厅水库西侧
热线 : 400-869-1111 转 10221
450万元/套
均价 : 7500元/㎡
位置 : 涿州市冠云东路与润禾街交口东400米路北
热线 : 400-869-1111 转 33683
均价 : 150万元/套
位置 : 石龙北路与石龙东路交汇向北100米处
热线 : 400-898-2978
150万元/套
均价 : 42000元/㎡
位置 : 新华北路与通燕高速交叉口东南角
热线 : 400-869-1111 转 23174
42000元/㎡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京ICP证030367号央企地产整合:巨无霸如何摆脱“大而不强”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杜冉乐
  12年前,国务院国资委成立时共有196家央企,历经重组整合后,目前已缩减至112家。央企重组先后经过了自愿重组、国资委主导、“成熟一家重组一家”3个阶段。
  伴随这一轨迹,全国楼市一度“野蛮生长”,不少涉房央企曾赚得盆满钵满,甚至不惜巨资争抢“地王”,助长了房价的非理性上涨。为此,国资委向78家涉房央企举起了红牌,仅保留16家央企涉足房地产。
  虽然如此,不少被要求“退房”的央企至今仍在搞房地产,但如今楼市进入“白银时代”,涉房央企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个别央企近来动作频繁,试图在产业链整合、平台集中化或整体上市方面大施拳脚,引领新一轮央企变革的大幕。
  地产央企分化
  7月初,上海证大披露了一项价值35.13亿元的资产收购公告,标的资产是从中冶地王1号地块中拆分出来的11幅小地块,交易对手即为赫赫有名的中冶集团。
  中冶集团正是国资委旗下指定开发地产的16家央企之一,具体执行者为其子公司中冶置业。2010年,中冶置业曾以200亿元一举拿下南京下关1号城改地块,成为当时的全国“地王”。据媒体报道,因“地王”一事国资委还曾介入调查过该项目。
  但从去年起,上述南京“地王”却成了中冶集团的一个烫手山芋,试图早一点甩掉,但限于地块太大,最近才传出分割转手。
  早些年,很多央企曾经羡慕国资委给予中冶等央企地产身份,可以名正言顺地搞房地产,而他们似乎只能“暗渡陈仓”。
  2005年,国资委出于央企做大做强的考虑,要求央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主辅业分离,将辅业剥离出去,在房地产业务上,仅圈定了中建、保利、华侨城、中房、中粮、中铁、中铁建、电建、五矿、中冶、葛洲坝以及境外的华润、招商局、港中旅与南光等16家央企。
  按照国资委的计划,2008年北京奥运之后将重启停滞4年之久的央企房地产重组一事。但上述计划还未来得及实施,就赶上了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稳定经济成为国资委眼中比退出房地产更要紧的事情。
  2009年,各地房价短期内触底反弹,部分城市甚至出现报复性上涨。在各地的土地竞拍会上,央企巨头携巨资吓退了不少地方企业,一时间“地王”频现,这也成了房价上涨的推手。
  针对当时那一轮房价暴涨,国资委在2010年重申了78家央企必须退出房地产,银监会也将部分央企列入了限贷名单,但部分央企动作较为迟缓。至今,部分本该“退房”的央企旗下仍有房地产资产。
  如今随着楼市进入“白银时代”,地产央企分化加剧。记者观察到,在上述16家央企中,只有招商局、保利、华润、中粮、中建、中铁等地产业务表现较为活跃,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其他涉房央企凭借在各地掌握的资源优势,只是零星地开发一些项目。
  “中房”品牌去还是留
  早些年,中房集团曾是国内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品牌,最辉煌时各地国资房地产公司均以挂着中房集团分公司的招牌为荣耀,比如中天城投的前身名为“中房集团贵阳公司”,至今仍在册的还有中房集团成都公司等。
  熟悉中房集团的重庆大学房地产MBA教育中心一位资深教授介绍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房集团几乎在各地都有分公司,很多分公司的控股股东是地方建委,他们愿意挂着中房的牌子,主要是中房集团原本直属于建设部,可享受政策等优惠。”
  新世纪以来,中房集团旗下一度曾控制着中房地产和中房股份两大上市平台,这让不少房企羡慕不已。
  不过,世事难料。2010年,国资委将中房集团并入以建筑为主业的中交集团,这让原本的平行关系变成了上下级关系。2013年,中房集团退出中房股份,将所持的全部股份转让予“汇金系”,旗下仅剩下中房地产一家上市平台,寄望于中交集团注入优质地产资产。
  7月10日,中房地产控股股东中住地产被无偿从中房集团划转至中交地产名下,从而间接控制了中房地产53.3%的股权。而中房集团旗下的中国城乡建设有限公司则被划入中交地产。
  实际上,中房集团当前地产业务核心就是中房地产。在业内人士看来,中交集团将中房集团进一步边缘化,未来“中房”品牌的去留仍是一个问题。
  今年上半年,中房地产实现营收3亿元,同比下滑33%,实现净利润2258.5万元,同比下滑73%,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3%,同比下降了3.78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中房地产开发项目“青黄不接”,销售结算减少所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中交地产旗下有12家子公司,除了地产开发与物业公司之外,还有中交鼎信基金,在建地产项目达20个,其中不少项目属于一二级市场联动的大盘。
  上述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交地产借助母公司基建优势,在各地越做越大,但中房地产近些年业务拓展步伐较小,如果不实施重组,其本身与中房地产面临更严峻的同业竞争,重组上市合乎发展逻辑,且中交集团也希望打通基建、地产等产业链。
  如今,中交地产已是绿城中国的第一大股东。今年7月初,绿城中国披露了公司新的董事会成员,其中“中交系”占4个席位,分别为朱碧新(中交集团总法律顾问、绿城中国董事会联席主席)、孙国强(中交地产董事长、绿城中国执行董事)、李青岸、刘文生。
  3个月前,中交地产刚进行管理层“换血”,时任中交副总裁的朱碧新要求中交地产加快推进房地产板块整合进度,尤其是与绿城的融合。
  业内人士曾猜测,中交地产要打造“A+H”资本平台,但至今中交方面并无相关的公开表态。
  大了之后如何做强
  今年3月以来,业内疯传保利集团旗下保利地产、保利置业将要整合的消息,引来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据多家媒体报道显示,保利地产、保利置业主要负责人曾对外表达了两个资本平台将进行整合的相关说辞,但并无具体时间表。
  目前,保利地产仍在全国频繁拿地扩张,还斥资5亿元参与粤高速定增、拟控股上置集团等资本动作。今年上半年,保利地产实现营业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利润总额逾81亿元,同比增长39.45%。
  相对于保利地产,保利置业扩张步伐较小一些,从今年以来的公告来看,其并未披露拿地事项,同时近日公告预计上半年利润同比下滑90%,其原因是收入减少,销售毛利率下降,投资物业重估收益减少。
  与“保利系”相比,“中建系”去年就在加速推进中建地产与中海地产的合并步骤。今年3月,中海地产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中国建筑拟将其持有的30个相关物业注入中海地产,对应的支付对价为338亿元。
  上述披露事项的出炉,意味着“中建系”早在2013年就开始启动的中国建筑拟将旗下房地产事业部、中建地产及中建国际运营的房地产业务注入中海地产画上了一个句号。
  以成都为例,中海地产成都公司与中建地产成都公司均已实现合并,原担任中建成都总经理的雷越姝,现任合并后中海成都总经理。
  近日,更受关注的应属招商局地产整合。据了解,停牌4个多月的招商地产拟被控股股东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公司换股吸收合并,计划在深交所申请上市。
  实际上,招商地产旗下还有招商局置地这一资本平台,这意味着招商局集团未来将旗下整个地产板块整合在一个资本平台上,实现地产平台集中化运作。
  北京某地产机构高层分析说,在整个央企改革的背景下,已诞生以及即将诞生的地产央企“巨无霸”如何有效整合公司业务、人力、文化,避免“大而不强”,甚至发生内耗,尤其是在楼市白银时代,如何从重资产转型轻资产,创新地产央企商业模式十分重要。
(责任编辑:UN652)
原标题:央企地产整合:巨无霸如何摆脱“大而不强”
&&&&&&</div
北京在推进积分落户问题上为何如此慎重缓慢…[]
数字之道:
独家策划:
社区热帖推荐
皮卡丘:我过气了吗?……[]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央企地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