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湖北省土地流转报刊零售流转额

湖北2015年GDP总量29550.19亿元 增速为8.9%(详情)-闽南网
湖北2015年GDP总量29550.19亿元 增速为8.9%(详情)
来源:长江商报
  昨日,湖北省统计局公布2015年湖北省经济运行情况,2015年湖北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550.19亿元,逼近3万亿元大关,在全国居于第8位,增速全国第6。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7051元、11844元,增速高于全国水平;物价水平上涨1.5%,创下6年新低。正汇总,欢迎围观。
  政府提倡&全民创新,大众创业&,在这样的氛围下,去年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94.43万户,增长7.5%,增速比上年加快26.5个百分点。全省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结构向好、质效提升的运行态势。
  湖北经济增量每年&多出&两个中等城市
  2015年,湖北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550.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增幅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在全国处于第6位,生产总值全国第8名。在中部6省中,GDP及增速则都处于第二的位置。
  农业方面,2015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2703.3万吨,比上年增产119.2万吨,增长4.6%,创1997年粮食总产2634.4万吨以来的历史新高。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9.8%。四大行业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37.1%。
  去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28250.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978.05亿元,出口达1817.1亿元,分别站上新台阶。全省千亿元产业发展到17个,较上年增加3个。
  &现在湖北经济一年的增量已经超过2000亿元,相当于每年又多出了两个中等城市的规模。&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吴中志介绍,湖北省在2015年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不容易,也有多方面的原因。
  湖北省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其劳动力价格比沿海地区,相对较低。其次,湖北省的科教人才优势,吸引了不少高新技术企业入驻武汉。位于长江中游,湖北的水资源优势也很明显。
  新登记市场主体94.43万户增7.5%
  2015年,湖北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51元,同比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4元,同比增长9.2%。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比全国分别高出了0.6和0.3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副队长程良世说。
  这样的成绩一方面得益于政策支持。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方面,省委省政府去年出台了很多实在的政策措施。如从9月1日起,上调全省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21%,这是从1995年至今第9次调整,且是上调幅度较大的一次;其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上调10%。
  2015年,湖北就业形势稳定,经济结构优化,创业的门槛也在降低。根据湖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6.63万人,较上年多增4.74万人。
  &86.63万人这个数据代表了我们超额完成了任务的23.7%。&程良世介绍,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也跟着在增加。
  政府提倡&全民创新,大众创业&,在这样的氛围下,去年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94.43万户,增长7.5%,增速比上年加快26.5个百分点。农民工流入比上年增加了3万人,流出则比上年减少了7万人,农民工回流显示出湖北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与湖北省经济增长速度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倍数差从2014年的2.29下降到2.28。
  程良世同时指出,在收入构成上,湖北省仍存在短板。湖北城乡居民收入主要来自工资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财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上仍是弱项。
  汽车零售额达1533亿增16.2%
  2015年,湖北全省居民价格上涨1.5%,创6年来的新低。其中,城市上涨1.4%,农村上涨1.7%。
  8大类商品价格均呈上涨态势,食品价格上涨2.2%,烟酒2.6%,衣着上涨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7%,交通和通信上涨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3%,居住上涨0.6%。
  程良世介绍,2015年湖北省物价水平呈现出3个特点,首先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农村的价格涨幅要高于城市;其次物价每个月的涨幅分布平缓,在1.0%到1.9%之间,最大涨幅为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和衣着价格水平,对物价影响所占的比重较大,约为65%。
  物价平缓增长,一方面因为社会总需求相对平稳;粮食丰收使得农产品的供应充裕,食品价格稳定。&粮价系百价,作为食品产业链上游的粮食,其价格对后续产品的价格影响很大。&
  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受到了限制,据湖北省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7.2%。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影响。程良世标识,石油、矿等的价格,对国内物价有传导作用。
  传统消费增速放缓,汽车消费回暖。吃类、穿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1和12.9,较上年同期分别回落1.9和0.7个百分点。汽车类商品零售额1533.38亿元,增长16.2%,较1至11月加快0.2个百分点,继续呈现回暖态势。
  商品房销售额达3661亿增长11.5%
  2015年,湖北省淘汰落后产能步伐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吴中志介绍,2015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5028.94亿元,增长10.9%。高新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337.75亿元,增长12.0%;高新技术服务业完成增加值609.04亿元,增长3.8%。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33家,新登记备案的高新产品747项,据初步测算,新增企业对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6%。
  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全省六大高能耗行业增加值增长6.1%,较2014年回落0.6个百分点,六大高能耗行业占全部工业比重为26.8%,较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房地产去库存加快,在一系列刺激政策的作用下,2015年全省商品房销售呈现低开高走的态势。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244.55万平方米,增长11.5%,快于上年5.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3661.37亿元,增长18.6%,快于上年7.9个百分点。受此带动,年末全省房屋待售面积同比下降3.5%,而上年同期是增长24.7%。房地产企业去库存效果明显。
48小时点击排行榜2015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考核报告
根据《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考核办法(试行)》(鄂办发〔2014〕21号)的要求和分工,省经信委会同省统计局等有关部门对全省80个县(市、区)2015年县域经济工作情况进行了综合考核。具体报告如下:
  一、考核范围与指标体系
  (一)考核范围及分类
  2015年度纳入全省县域经济工作考核范围的县(市、区)80个,即:县级市24个,县40个,参照县级管理的区16个(详见附件1)。分为三类考核:
  第一类县(市、区)22个(以下简称Ⅰ类县市区),即国家和省重点开发区域所在县(市、区)21个以及宜昌市夷陵区;
  第二类县(市、区)29个(以下简称Ⅱ类县市区),即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农产品主产区所在县(市、区);
  第三类县(市、区)29个(以下简称Ⅲ类县市区),即限制开发区域的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市)28个以及恩施市。
  (二)考核指标及权重
  1.考核指标
  2015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包括总量、人均、结构、绿色发展、速度、后劲、社会等七大类36项指标,按照不同类型的县(市、区)分为三个类型。其中:Ⅰ类县(市、区)考核指标为34项,Ⅱ类县(市、区)考核指标32项,Ⅲ类县(市、区)考核指标33项(具体指标见附件)。
  2.考核权重
  对三类县(市、区)设置三类考核权重,各类县(市、区)分别考核单独计分。具体是:
  Ⅰ类县(市、区)考核权重总分值是100分,其中:总量指标4项占19%,人均指标4项占12%,结构指标5项占17%,绿色发展指标4项占12%,速度指标9项占19%,后劲指标2项占8%,社会指标6项占13%。
  Ⅱ类县(市、区)考核权重总分值是100分,其中:总量指标4项占18%,人均指标3项占11%,结构指标5项占21%,绿色发展指标4项占13%,速度指标8项占16%,后劲指标2项占8%,社会指标6项占13%。
  Ⅲ类县(市、区)考核权重总分值是100分,其中:总量指标4项占19%,人均指标3项占11%,结构指标5项占17%,绿色发展指标5项占13%,速度指标8项占19%,后劲指标2项占8%,社会指标6项占13%。
  上述权重与2014年度考核权重相同。
  (三)数据来源
  考核评价中有关统计数据由省统计局提供,其它有关数据分别由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安监局、省通信管理局、省信用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单位分别审定提供。省县域经济联席会议办公室按照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要求组织考核。
  二、2015年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2015年,被考核的80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17825.43亿元,占全省的60.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8.7亿元,占全省的40.6%;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912.2亿元,占全省的56.6%;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下同)17718.48亿元,占全省的62.7%。
  县(市、区)平均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80个县(市、区)平均生产总值830.5亿元,增长9.2%;平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3亿元,增长17.8%;人均生产总值39882元,增长9.2%;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67元,增长17.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26元,增长9.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4元,增长9.2%。
  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61个,比上年增加2个;过300亿元的20个,比上年增加1个;过500亿元的由7个增加到9个。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5亿元的县(市、区)68个,比上年增加4个;过10亿元的46个,比上年增加5个;过20亿元的由14个增加到19个。
  三、2015年全省县域经济工作考核排名情况
  (一)综合排名变化情况
  Ⅰ类22个县(市、区):8个区市进位,6个退位,8个位次不变。
  Ⅱ类29个县(市、区):6个县(市)进位,8个退位,15个位次不变。
  Ⅲ类29个县(市、区):9个县(市、区)进位,10个退位,10个位次不变。
  (二)三类县(市、区)排名情况
  Ⅰ类县(市、区)综合考核排名前10名。依次是:江夏区、夷陵区、枝江市、仙桃市、襄州区、蔡甸区、东宝区、大冶市、新洲区、黄陂区。
  Ⅱ类县(市、区)综合考核排名前7名。依次是:宜都市、当阳市、枣阳市、钟祥市、京山县、宜城市、老河口市。
  Ⅲ类县(市、区)综合考核排名前5名。依次是:恩施市、南漳县、麻城市、丹江口市、保康县。
  (三)进位和退位幅度较大的县(市、区)
  进位比较快的县(市、区):公安县、沙洋县、罗田县、鹤峰县(进5位),孝南区、枣阳市、宣恩县(进4位)。
  退位比较多的县(市、区):大冶市(退6位),嘉鱼县、通城县(退5位),建始县(退4位)。
  四、分类经济发展水平
  三类县(市、区)在地域分布、经济规模、发展速度、人均指标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性。
  (一)地域分布
  Ⅰ类22个县(市、区)。主要是武汉、宜昌、襄阳、荆州、荆门、黄冈、随州等大中城市的市辖区、黄石和孝感等市周边县(市)以及省直管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较好,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18.8%,常住人口占全省县域的33.4%,城镇化率达到57.5%,高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2015年完成了县域47.2%的生产总值、46.8%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44.8%的固定资产投资。
  Ⅱ类29个县(市、区)。分布在全省10个地市。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34.4%,常住人口占全省县域的38.3%,城镇化率为45.1%,低于县域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2015年完成了全省45.1%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县域34.5%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32.2%的地方税收。
  Ⅲ类29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鄂西、 鄂西北山区, 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46.8%, 常住人口占全省县域的28.3%, 城表:
三类县(市、区)分布情况
纳入考核的县市区数
纳入考核的县市区数
Ⅰ类县(市区)
Ⅱ类县(市区)
Ⅲ类县(市区)数
Ⅰ类县(市区)
Ⅱ类县(市区)
Ⅲ类县(市区)数
  镇化率为39.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2015年创造了县域二成的社会消费额和总税收收入(含上交中央税收,下同)。
  (二)经济规模
  Ⅰ类县(市、区)。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8729.1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4334.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1.4亿元。上述指标的县均规模分别为396.8亿元、197.04亿元和25.97亿元,分别是县域平均规模的1.74倍、1.87倍和1.71倍。有14个区市GDP过300亿元,其中,江夏区、仙桃市、潜江市、黄陂区、新洲区、襄州区和大冶市过500亿元;12个区市的规模工业增加值过200亿元;8个区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30亿元,其中,江夏区、黄陂区、大冶市、夷陵区过40亿元。
  Ⅱ类县(市、区)。2015年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9.5亿元,总税收收入376.33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5449.6亿元。上述指标县均规模分别为14.46亿元、12.98亿元和187.92亿元,分别是县域平均规模的94.9%、83.1%和1.24倍。宜都市、枣阳市、当阳市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30亿元;22个县(市)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过百亿元,12个县(市)的规模工业企业户数过200家。
  Ⅲ类县(市、区)。2015年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7.86亿元,总税收收入242.7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610.9亿元。上述指标县均规模7.86亿元、8.37亿元和124.5亿元,分别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51.6%、53.6%和56.1%。
  (三)发展速度
  Ⅰ类县(市、区)。2015年生产总值增长9.4%,高出县域平均增速0.2个百分点,7个区市增速在1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9%,低于县域平均增速3.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3%,低于县域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4%,与县域平均增速持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3%, 高出县域0.1个百分点。
  Ⅱ类县(市、区)。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2%,低于县域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2.9%,高出县域平均增速5.1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户数增长7.8%,低于县域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高出县域2.4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5%,高出县域0.1个百分点;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低于县域0.4个百分点。
  Ⅲ类县(市、区)。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9%,低于县域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5%,低于县域0.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户数增长12.1%,高出县域4.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4%,高出县域0.8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2%,低于县域0.2个百分点;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高出县域0.4个百分点。
  (四)经济结构
  Ⅰ类县(市、区)。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3.2∶55.9∶30.9;其中,工业增加值占比为49.7%,高出县域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0.3%,高出县域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互联网宽带(4M及以上速率,下同)普及率达到18.42%,比上年提高3.2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4∶1,低于县域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
  Ⅱ类县(市、区)。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9.5∶49.4∶31.1;其中,工业增加值占比为45.2%,与县域平均水平持平。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3.2%,低于县域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到11.37%,比上年提高2.7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4∶1,低于县域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Ⅲ类县(市、区)。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3.2∶38.6∶38.2,其中,工业占比为32.6%,低于县域1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高出县域6个百分点。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8.2%,高出县域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达到9.47%,比上年提高2.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1,高出县域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
  (五)绿色发展
  Ⅰ类县(市、区)。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县域GDP的比重为14.2%,比上年提高0.5百分点,高出县域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4.19%、4.58%、5.13%和10.25%。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6.0%。森林覆盖率达到18.4%。
  Ⅱ类县(市、区)。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3.3%, 比上年提高5.1百分点。化学需氧量、 氨氮、 二氧化硫、 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4.4%、4.91%、5.08%和11.31%。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6.93%。森林覆盖率达到29.7%。
  Ⅲ类县(市、区)。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为5.8%,比上年提高0.9百分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3.5%、3.65%、4.93%和10.17%。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6.29%。森林覆盖率达到58.9%。
  (六)人均占有量
  Ⅰ类县(市、区)。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为57200元,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28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085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50元,分别是县域平均水平的1.4倍、1.4倍、1.07倍和1.23倍。有16个区市的人均生产总值过50000元;8个区市的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5000元;15个区市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25000元;10个区市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15000元。
  Ⅱ类县(市、区)。2015年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97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6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26元,分别是县域平均水平的89.9%、98.9%和1.1倍。有8个县(市)的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3000元,10个县(市)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25000元,3个县(市)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15000元。
  Ⅲ类县(市、区)。2015年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99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1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97元,分别是全省县域平均水平的56.2%、90.1%和71.7%。其中,21个县(市、区)的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到2000元,18个县(市)的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2000元,12个县(市)的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8000元。表:
三类县(市、区)人均占有量对比
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全省县域平均水平
Ⅰ类县(市、区)
Ⅱ类县(市、区)
Ⅲ类县(市、区)
  2015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工作考核结果,总体上科学、客观和真实地反映了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实际、运行质量和差异程度。2016年,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使考核工作更具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切实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推动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在全省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湖北实现“率先、进位、升级、奠基”作出积极贡献。
  附件:1.列入考核的80个县(市、区)分类名单
     2.三类县(市、区)县域经济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3.2015年度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考核一览表
列入考核的80个县(市、区)分类名单
第一类县(市、区)
江夏区  蔡甸区  黄陂区  新洲区  汉南区  大冶市
  襄州区  荆州区  夷陵区  枝江市  东宝区  鄂城区
华容区  孝南区  应城市  汉川市  咸安区  黄州区
曾都区  仙桃市  潜江市  天门市
第二类县(市、区)
阳新县  当阳市  宜都市  远安县  宜城市  谷城县
  枣阳市  老河口市 梁子湖区 京山县  钟祥市  沙洋县公安县  松滋市  洪湖市  监利县  石首市  江陵县云梦县  安陆市  团风县  黄梅县  蕲春县  武穴市崇阳县  嘉鱼县  赤壁市  随 县  广水市
第三类县(市、区)
郧阳区  郧西县  竹山县  竹溪县  房 县  丹江口市
兴山县  秭归县  长阳县  五峰县  南漳县  保康县
孝昌县  大悟县  红安县  罗田县  麻城市  英山县
浠水县  通城县  通山县  恩施市  利川市  建始县
巴东县  宣恩县  咸丰县  来凤县  鹤峰县
第一类县(市、区)县域经济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1、总量指标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省商务厅提供
2、人均指标
人均生产总值
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结构指标
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及升降幅度
地方税收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及升降幅度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
城乡居民收入比
4、绿色发展指标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指数
主要是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削减指数。省环保厅提供
万元GDP能耗降低率
单位GDP地耗下降率
省国土资源厅提供
5、速度指标
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按可比价格计算
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按可比价格计算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按可比价格计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速度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
地方税收收入增长速度
6、后劲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招商引资(含实际利用外商投资)
省商务厅提供
7、社会与环境指标
城镇化率及升降幅度
互联网宽带(4M及以上速率)接入用户普及率及升降幅度
省通信管理局提供
信用环境评价指数
省信用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城镇登记失业率
省人社厅提供
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
省人社厅提供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及较大事故起数
省安监局提供
第二类县(市、区)县域经济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1、总量指标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税收总量(含上交中央税收)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省商务厅提供
2、人均指标
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结构指标
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及升降幅度
地方税收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及升降幅度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
城乡居民收入比
4、绿色发展指标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指数
主要是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削减指数。省环保厅提供
万元GDP能耗降低率
单位GDP地耗下降率
省国土资源厅提供
5、速度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长速度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按可比价格计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速度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
地方税收收入增长速度
6、后劲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招商引资(含实际利用外商投资)
省商务厅提供
7、社会与环境指标
城镇化率及升降幅度
互联网宽带(4M及以上速率)接入用户普及率及升降幅度
省通信管理局提供
信用环境评价指数
省信用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城镇登记失业率
省人社厅提供
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
省人社厅提供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及较大事故起数
省安监局提供
第三类县(市、区)县域经济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1、总量指标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税收总量(含上交中央税收)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省商务厅提供
2、人均指标
人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结构指标
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及升降幅度
地方税收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及升降幅度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
城乡居民收入比
4、绿色发展指标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指数
主要是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削减指数。省环保厅提供
万元GDP能耗降低率
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
省林业厅提供
单位GDP地耗下降率
省国土资源厅提供
5、速度指标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增长速度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按可比价格计算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速度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
地方税收收入增长速度
6、后劲指标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招商引资(含实际利用外商投资)
省商务厅提供
7、社会与环境指标
城镇化率及升降幅度
互联网宽带(4M及以上速率)接入用户普及率及升降幅度
省通信管理局提供
信用环境评价指数
省信用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城镇登记失业率
省人社厅提供
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
省人社厅提供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及较大事故起数
省安监局提供您的位置:>>////>>正文
发表时间: 18:58:33全市邮政报刊零售业务发展情况汇报根据省公司、市局的整体部署,1―4月份,我局在省报刊发行局、市局的领导下,把传统零售运作和重点项目实践相结合,以实现零售收入翻番为目标,努力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和考核标准,通过采取定方案,定规划,定规章、定标准、定人员、定试点单位、保证奖励及时到位等措施,使我局零售各项工作不断迈向新台阶,现将我局具体工作情况如下:一、1―4月份报刊零售业务发展情况1、总体收入完成情况1―4月份我局累计实现零售报刊收入101.71万元,完成省公司收入计划48.43%,达到零售翻番收入进度的30.82%。全市十个零售报刊经营单位从完成收入计划进度情况来看,业务发展较不均衡,市局发行投递局实现收入72.84万元,占全市收入的71.62%,各县区局合计完成28.87万元,占全市收入28.38%。定陶、巨野等四个县区局没有规模化开展零售业务。2、贯彻、落实零售收入翻番目标措施首先制定了全市收入计划目标,通过对经营单位经营情况分析和测算,科学的将零售翻番计划进行了分解,同时推出了切实可行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措施,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量化绩效挂钩分配方式,调动配零售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从制度上保证了零售收入翻番目标的落实;二是稳步推行零售终端建设,1―4月份……(新文秘网省略867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确保”及提升专业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表现为:1、保证机构、人员和考核工作到位按照文件要求,我局在确保机构方面分别设立了市、县两级报刊零售机构,明确了岗位职责与经营责任;在确保人员方面,我局依照零售公司人员配备标准,市零售公司在原有业务、投递人员的基础上配备了4名营销人员,县区零售公司工作人员将于6月1日前全部配备到位;在确保绩效考核到位方面,我局对县区局经营单位分解下达了零售专业收入计划,并将计划纳入县区局领导班子和专业局长绩效挂钩考核内容,实行“双考核,双挂钩”模式。通过机构、人员和考核工作到位,我局进一步明确了责任和目标,实现了工作有落实、任务有进度、每月有考核。2、提升专业化经营管理能力为全面实现零售收入翻番的奋斗目标,我局一是推进报刊零售连锁经营,严格执行省公司推行“3个统一”的运作模式,形成以市局为核心,县局、分局、各加盟报刊零售连锁店为支点的报刊零售连锁经营管理格局,切实提高邮政报刊零售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做大报刊业务规模。二是提高热销报刊运递时限,一是实施分发作业频次的弹性管理,对于热销报刊,要随到随发,并尽可能衔接配送车辆,压缩内部作业时限,避免社会二渠道恶性抢占市场,实现以服务稳定客户。三是监督检查全程时限管理和内部各环节处理,确保报刊作业时限达到最优。三、2报4刊发行落实和发展情况为充分落实“价值发行、品牌发行、重点发行”工作要求,我将《参考消息》、《环球时报》、《读者》、《故事会》、《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列为重点发展报刊,并制定阶段性零售发行计划。一是成立报刊零售业务领导小组,按照“五统一”原则推进工作;二是明确管理方式,“两报四刊” 零售业务处理实行“市管县”的统一经营管理方式。由市局发行投递局负责所属县局的要数、结算、查验等工作;三是统一考核标准,将计划完成情况纳入县区局领导班子和专业局长绩效挂钩考核;四是加强督导考核,强化经营管理,我局将两报四刊的发展作为零售经营部门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和零售终端经营的重点,确保了“两报四刊”在所有邮政报刊亭点销售,并在显著位置摆放,目前经营零售业务的单位和亭点,已全面开办;五是充分利用零售网点,提高市场覆盖率和销售规模,我充分利用社会零售资源,要将“两报四刊”配送到区内的车站、超市、宾馆、社区、医院、校园等人员聚集的零售网点,增加网点的代销数量,扩大覆盖范围,促进了报刊零售业务的增量发展;六是定期通报业务发展情况,为保证两报四刊经营效果,我局对全市邮政业务发展情况实行每日一短信、每月一通报的方式,强化业务督导。三、亟待解决的经营问题1、邮发、特发报刊要数日趋减少。我局部分单位一是缺乏对报刊市场的认真、全面的调查研究,市场需求动态把握不准,以致不敢多要货,要了怕滞销和积压;二是报刊到货时限慢,要货后易造成积压。三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局经营效果不佳,导致对报刊零售业务的经营信心不足。2、外部发行网络扰乱邮发市场。部分报刊社的多渠道发行政策,给邮政报刊零售造成极大的负面作用,如报社违反规定,私自向零售报刊亭供货,导致邮政零售量持续下滑,严重损害邮政网络内部利益。3、缺乏支撑市场发展的竞争能力。一是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各局零售专业缺乏懂市场、善经营且责任心强的专业人才。二是机制不灵活。对零售报刊图书市场的变化缺乏与之抗衡的应变能力。4、社会私人书店采取高费率手段抢占大客户。部分社会私人书店以邮政报刊亭为目标,以高出邮局多个百分点的高费率,抢占我局报刊和图书销售市场,造成市场混乱。 四、下一步工作设想1、规范零售报刊内部进销渠道,一是希望通过省公司协调关系,掐断二渠道批销渠道,杜绝订销局向社会二渠道提前发货现象,要求其他发报刊局不得向我市二渠道供货;二是各经营单位对二渠道供货量要做好控制,避免二转手;三是严格执行零售报刊统一向省公司要数,杜绝多渠道要数现象。2、我局相当部分零售报刊从业人员新人较多,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学习培训,工作技能和业务素质亟待有效提升,建议省公司能够经常性组织专业培训,以此提高零售报刊从业人员整体工作水平。3、 解放思想,实现零售快速发展
以科学发展工作与零售业务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速度为标准,制定出畅销报刊及重点报刊营销竞赛活动,使零售从业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劳动竞赛对流转额的增长有促进作用。实行多劳多得、奖“快”罚“慢”、“重奖增量”、促进发展的绩效考核办法,有力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努力提高经营业绩。不断提高单亭收入,逐步 ……(未完,全文共4162字,当前仅显示2436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教育报刊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