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煤炭,制造业哪个行业不是一片萧条

  三季度中经产业景气指数专刊10月29日发布,中经产业景气指数涵盖了工业领域的重点产业,包括装备制造、煤炭、石油、电力、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  装备制造业:整体运行平稳回升基础增强  三季度中经装备制造业景气指数为93.8,比上季度微降0.2点,运行态势继续小幅放缓。装备制造业整体运行仍延续稳中趋缓的态势。行业通过创新强化基础、消化过剩,不断增强内生增长动力,结构调整效果逐步显现。随着稳增长政策措施的逐步实施,“一带一路”等战略推进,装备制造业经济运行进一步向好依然可期。  煤炭业:供需矛盾未变持续微利运行  三季度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为94.5,比上季度下降0.4点。三季度,煤炭产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跌15.6%,跌幅比上季度扩大1.5个百分点,已连续4个季度呈跌幅扩大趋势。今年以来,煤炭产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这一方面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煤炭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另一方面,煤炭产业在“黄金十年”产能快速扩张,产能的集中释放加剧了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  石油业:国际油价拖累效益指标下滑  三季度中经石油产业景气指数为95.9,比上季度下降0.3点。三季度,石油产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同比下跌27.5%,涨幅比上季度扩大4.9个百分点;石油产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0.2%。前三季度,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大幅下挫,我国石油企业盈利能力低,产业发展方式粗放的弊端正逐渐暴露,石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下降。  钢铁业:整体濒临亏损调整更为迫切  三季度中经钢铁产业景气指数为94.9,较上季度下降0.9点。三季度,钢铁行业产品出厂价格同比下跌18.8%,跌幅较上季度扩大3.1个百分点。钢铁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7.5%,全行业濒临亏损;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0.05%,既是工业最低,也为行业历史最低点。今年以来,钢铁业景气延续弱势运行态势。市场持续呈现供大于求局面,钢铁业价格下跌、产销下滑、库存高企、效益恶化的状况日益突出,企业生产经营难度继续加大。机械联盟(jixielianmeng)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不能再只默默专注生产经营危中寻机,破土重生何时大刀阔斧治理空气污染?毁灭的种子是什么?第一个就是繁荣本身作为挖掘机司机也要与时俱进不要错过,不要错过,不要错过,重要的话说三遍!转型的阵痛看谁能熬过高端智能装备国产化率明显提升这“武器”杀伤力太强了机器人是否会抢走你的饭碗?有可能!转型是痛苦的,但每一步都是值得的一定会进入一个新的良好发展周期百万豪车更要遵守交通规则不是?一年的收益不如存在银行挖掘机正在拆除烟囱,年月已久轰然倒塌路线正确、发展决心坚定、不断寻求突破“十三五”期间利好消息及未来发展机遇行业持续低位运行中正迎来最冷的一年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苛刻的挑战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市场都不太可能出现逆转欧洲人对机械的热爱是融入骨血的中国市场会反弹,但不会回升到2011年或2012年的水平高空作业车产品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意味着它巨大的成长潜力和市场机遇模型控们看过来!机械迷更不要错过,这是一场神奇的聚会在行业的低迷中,战略眼光瞄向后市场,这也成了企业转型的重头戏开挖机没挖到过几件宝贝那可真是一件遗憾的事。不过也有比较倒霉的,有人倒是挖到一些恐怖的东西把自己吓得不轻。工程机械行业向来不缺段子手,也不缺歌手。挖机小伙翻唱歌曲,句句唱到咱工程机械人的心窝里!市场加压、政府加压、环境加压,在三座大山的压力下,煤炭企业这是要哭晕到厕所的节奏啊!重型卡车体型庞大,重量惊人。那么问题也就来了,如此庞然大物,在下陡坡时会怎么样?又是一年秋风起,有一种痛叫望穿秋水,另一种痛叫“忘”穿秋裤。没有谁,是为工程机械而生的,但多少人,却要在这个行业里终老。同样都是开挖掘机的,你知道别人是怎么开的吗,绝对震撼到你!三季度中经产业景气指数专刊10月29日发布,让我们一起来扒一扒各钢铁煤炭各行业的生存现状。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不怕产品过剩,就怕思维也“过剩”。挖掘机一直淡出在我们的视线之外,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默默的耕耘着。它是沉默的、低调的……有一种神圣而又霸气的职业,做这种活的汉子们勇敢、大气、向上。他们就是挖掘机司机驾驶员。对于困顿的工程机械行业来说,智慧的行业人士却乐观的看到了四大机遇。日前,工程机械产品的控制和操作更加趋向于人性化和个性化。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款“变形挖掘机”是个理发高手,不高多高的草,轻轻一推瞬间夷为平地。金九银十对于今年的工程机械市场来说,基本属于不可能的事情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当我们还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落后别人一大截了。面对当前不利的经济形势,卡特彼勒近期采取了多项措施加以积极应对。跳机械舞不稀奇,会跳机械舞的挖掘机、装载机才稀奇。据最新消息,卡特彼勒预计收入将进一步下滑,并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内裁减逾1万名员工。很多人跟我说当前行业不景气,市场需求不旺,情绪很悲观,我不认同。并非所有行业内公司在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开拓海外市场方面都能一帆风顺。中国人在非洲抢先了一步,非盟总部大楼是中国人出资援建的,路是中国人修的……8月份后各工程机械都出现了轻微环比上升,走出调整,开始了一个小的销售旺季。中国出不来“苹果”,是因为中国目前不用造苹果,中国造自己的“苹果”就很合适。你见过起重机“叠罗汉”的吗?那画面太震撼,小编不得不说老外就是有创意啊!jixielianmeng机械联盟网【】是专业的工程机械行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内容涉及品牌导购、机械设备租赁、二手机械、机械配件、店铺、工程信息、机械人才、行业资讯、用机养机知识等多个方面。热门文章最新文章jixielianmeng机械联盟网【】是专业的工程机械行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服务内容涉及品牌导购、机械设备租赁、二手机械、机械配件、店铺、工程信息、机械人才、行业资讯、用机养机知识等多个方面。中国提化解产能过剩措施 或直接冲击煤炭钢铁行业
责任编辑:杨宁昱
核心提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化解产能过剩”等改革措施,将直接冲击煤炭、钢铁等传统型产业,拉低经济增长率。
12月23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政府在21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进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的结构改革,实现长期稳定增长。不过,在改革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企业破产、贸易萎缩等问题。据日本《读卖新闻》12月22日报道,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出产的煤炭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因类似通过生产原油获得暴利的中东,曾被称为&中国的迪拜&。现如今,当地却日渐萧条。据鄂尔多斯煤炭网总裁杨志东介绍,5年前发电用煤的价格是每吨500元人民币,但现在却降至100元左右。报道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化解产能过剩&等改革措施,将直接冲击煤炭、钢铁等传统型产业,拉低经济增长率。中国政府已提前启动地方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实施长期汽车减税等措施,以避免经济跌破谷底。
凡注明“来源:参考消息网”的所有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穹顶之下:从雾霾看煤炭产业何去何从?
作者:高敏
  | 来源:高敏观察 ID:gaominview
  此刻,当笔者坐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时,窗外灰蒙蒙的让人感觉窒息的雾霾正笼罩了长江以北的半个中国,从北京到郑州到西安。
  12月1日晚23:00 全国空气质量实时监控
  水可以特供、食物可以特供,但空气没有办法特供,在穹顶之下,我们每个人都难以幸免。而今天,不断增加的雾霾浓度愈加严重,早晨起床时拉开窗帘,窗外已是一片黄雾,看了空气质量检测数据,北京市区监测点已集体爆表,有地区PM2.5每小时浓度最高曾超过900微克/立方米,不少网友拿手持式的空气检测仪得到的数据更是得到让人毛骨悚然的2000+微克/立方米。
  12月1日笔者窗户外(8:00)
  同呼吸,共命运,多么痛的领悟!
  而煤炭一直被认为是雾霾的主要原因,在当前如此严峻的经济和环境形势下,煤炭将走向何方?
  有雾霾怪煤炭错了吗?
  我国雾霾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即煤炭和。由于煤炭一直在我国能源消费中占据到70%以上的份额,故学界一直将燃煤列为引发雾霾的罪魁祸首,其次才是汽车尾气(石油)。虽然随着的发展,煤炭的使用比例开始下降,但仍然高达66%(2014年),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为30%)。
  但事实上,煤炭并没有错,有错的是不合理使用方式。
  我国富煤而贫油,煤炭价格低廉,开采量大,成本低,成为我国第一能源并不奇怪。但煤炭本身并没有错,有错的是不清洁的使用煤炭,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居民取暖也好,工业也好,对低廉的能源需求非常巨大,但由于成本、竞争,以及监管等各方面原因,煤炭的使用方式不合理导致污染排放大幅度增加。从取暖来看,虽然大部分城市已经采取集中供暖,虽然节约了能源,但尚未能实现煤炭的纯清洁利用,污染排放依旧很大,广大的城镇和农村仍然以分散式供暖为主,居民为了降低成本,多采用价低的劣质煤炭,也造成过量污染排放。从工业来看,整个工业流程中不合理使用煤炭,也造成了极大的污染排放。在煤炭产区我们总可以看到不少组织煤炭发运到电厂和市政供暖厂的“掮客”,为了赚取更大利益,在煤炭中掺杂了不少并未达到标准(硫分高、灰分高)的煤炭,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工厂,而不少工厂为了降低成本,环保清洁设施同样形同虚设,排放严重超标,导致了大气污染加剧,在国家环保总局几次暗访中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案例。
  当然,出现这些问题是有原因的,如当期煤炭运输、税费等成本过高,在面临较大外部竞争的条件下,企业如果不通过其他方式降低成本,难以实现盈利,此外,管理部门不作为,管理环节不规范、不严谨也是其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雾霾就怪煤炭本身是片面的,在煤炭使用比例难以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当前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优化管理、加大监管力度、降低煤炭使用成本角度去考虑提高企业使用高质量煤炭和提升煤炭清洁使用率的积极性。
  煤炭还有机会重回巅峰吗?
  虽然煤炭本身不是雾霾的主要原因,但在可以预见的20年之内,煤炭发展已是内外交困,看不到回升的希望,理由如下:
  一是需求快速下降。一方面,我国经济在转型升级,进入新常态,传统资源消耗性的产业在逐步减少(如对煤炭需求最大的钢铁、水泥等产业),从重工业和建筑业转向服务业的转型,已经抑制了煤炭的需求;一方面,环境严重污染、抑制气候变化等新形势正在倒逼新能源快速发展,2014年,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占比快速提升,包括风能、水能、太阳能等,已经从%提高到11.2%,当前不少大城市已经开展了“无煤化”的能源发展策略,如北京已经实现中心城区“无煤化”,2014年,煤炭在全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降至20%,优质能源占比近80%;另一方面,我国已经向联合国提出到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这将进一步压缩煤炭消费需求。
  10/ 2014年我国能源使用结构变化
  二是供给快速提升。一方面,一些国家主要依靠低廉的资源能源出口获取收入,如、印尼、、蒙古、等我国邻近国家,煤炭价格低、煤质优、产量大,笔者近期在东北珲春调研中发现,虽然当地本身就是的主要煤炭产地,但主要依靠毗邻的俄远东地区煤炭供给,当地政府官员告诉笔者,从俄罗斯煤炭成本地,即使送来珲春也仅一百多块钱,但质量却远优于当地煤矿。一方面,虽然减产限产口号喊了多年,但国内仍有不少新矿井正在或已经获批,还有不少矿井正技改升级扩大产能,市场严重供大于求。
  三是煤炭成本短期难以降低。成本主要分为采掘成本、运输成本、财税成本、技术成本四个方面,从采掘成本来看,当前不少煤矿已经实现了机械化采煤,生产成本难以继续降低;从运输成本来看,铁路运价相对稳定,虽然近几年新建了多条客运专线,既有线路运力得到了释放,但由于有高额的建设成本,还需货运收入来弥补,难以下调,公路货运成本受人力成本和燃料成本影响,随着人力成本不断上涨,总体来看呈现相对上升趋势;从财税成本来看,当前我国正在减少各项行政收费,未来还有一定下降空间,但空间有限;从技术成本来看,国家要求煤矿通过技改升级达到相关安全标准,再加上前期资源整合导致政府和企业资金成本较高,为了维持财政支付能力,短期难以降低。
  所以,笔者认为,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煤炭产业都难以再回巅峰,反而会长期保持低迷状态。
  三、内外交困的煤炭产业将往何处去?
  在供需严重失衡,成本高企不下,竞争进一步加剧的情况下,笔者预计煤炭产业将发生剧烈变化。
  一是省域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山西虽然是我国最大的煤炭产地,但近年来,已经受到陕西和内蒙的严峻挑战,特别是由于的总体质量低于陕西和内蒙古(如动力煤:陕北的煤炭热量多为6000大卡以上,低硫、低灰分,而山西普遍为5000大卡左右),使山西的竞争压力更大。过去几十年,山西长期对过境的陕西煤征收管理费,以提高陕西煤成本,削弱其优势,但自从几年前山西取消这一不合理的收费后,在价格和质量方面已缺乏优势,而煤炭不需过境山西的内蒙古已经在2009年煤炭产量超越山西成为全国第一,虽然在2014年因为主动减产又被山西超越,但已经成为山西竞争的主要对手。此外,由于煤炭价格下行,长期以来的煤电联动也失去意义,因为地方保护主义,不少地区的电厂有限使用本省产煤炭,对山西等产煤大省更是雪上加霜。为了应对竞争,煤矿应对的策略就是降价,以维持现金流,但盲目降价的后果将是将死掉一大批风险抵御能力低的煤矿,可能造成一定的社会和经济风险。
  二是煤炭的组织模式将进一步优化。为了应对竞争的激烈化,煤炭供给方和需求方将寻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此,传统的人力组织的煤炭运输将逐步转化为以平台为核心的模式。当前,不少地区的电厂、焦化厂的煤炭需求呈现零散化、临时化的特征,煤炭运输呈现个体化的特征,为此,出现了不少以提供煤炭需求信息的“信息站”,以为运输司机提供需求信息收费而获益。但未来将会有类似于“滴滴打车”类型的煤炭运输和供需互联网平台出现,前提是解决压款的问题(煤炭交易金额大,如何解决资金保障问题是平台发展的关键)以降低运输成本,传统的煤炭组织模式将逐步被新模式取代。
  三是煤炭及相关产业将进一步分化。由于煤炭本身将长期不景气,煤炭采掘、煤炭设备制造业、传统煤化工将会长期衰落,但煤炭污染治理和修复、安全监测和控制技术、煤层气、煤制油等产业将会继续稳步发展。如煤制油,虽然短期遇到一定困难,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大跌已经难以盈利,但石油作为国际战略储备资源,价格将会逐步回升,待国际油价回升到60美元左右,按照当前成本煤制油可保持盈亏平衡,如果随着技术进步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未来将大有可为。
  四是煤炭再度兴起的希望在于技术进步。任何行业都有轮回,煤炭如今走向低潮,但并不代表永远走向低潮,笔者认为我国煤炭产业如果需要再度发展,其希望是技术进步。如果通过技术进步可以使清洁使用煤炭的成本急剧下降,使煤炭真正成为一种可以低廉使用的清洁能源,并与其他几种能源有,那么,煤炭还将走向兴盛。以新能源为例,不少新能源使用成本很高,但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进步,其成本正在不断下降,这也是我使用比例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责任编辑:张瑶 )
12/02 08:3712/02 08:2311/30 15:3711/27 01:2311/26 10:3811/25 08:0311/25 01:0011/24 01:59
期货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策划推荐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和讯”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010-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痛苦的轮回:回顾中国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前世今生
来源:澎湃新闻 高敏
其实,产能过剩的行业并不只是煤炭和钢铁,如今产能过剩几乎蔓延至全国的全部经济领域。中国的产能过剩是如何产生的?历史上,又是如何化解的?近日,高敏针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两次产能过剩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2016年的首次考察放在了山西,并将考察的主题定为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李克强表示,要“继续坚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化解过剩产能”,设定全国总量“天花板”,并加大财税支持,主要用于解决人员安置等问题。
&&在当今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李克强将山西作为2016年首个考察的省份,意义重大。山西作为煤炭第一大省,曾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转型发展,已迫在眉睫。山西省省委书记王儒林在此次的会上也表示,现在是山西“改革开放以来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
&&如何化解产能过剩,对山西而言一直是一个难题。家乡在山西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咨询研究部副主任高敏在2015年国庆节返乡时,对山西省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将其所见所闻以及个人看法整理成了一份调查报告,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评论。
&&其实,产能过剩的行业并不只是煤炭和钢铁,产能过剩的省份也并非只有山西,如今产能过剩几乎蔓延至全国的全部经济领域。中国的产能过剩是如何产生的?历史上,又是如何化解的?近日,高敏针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两次产能过剩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以下为梳理的文章正文。
&&1997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F基带着浙江、江苏、山东的省长在上海安达棉纺厂召开会议,提出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将亏损严重的纺织行业压锭、减员、增效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突破口。
&&像是一个轮回,2016年1月第一个工作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带着山西、河北、内蒙古、山东等省份主要领导在太原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提出要以“壮士断腕”的精神来化解过剩产能。
&&19年过去了,产能过剩卷土重来,而且看起来更加严峻,产生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两次明显的“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经济周期,每个周期的末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见下图:
&&(备注:1989年的经济回落并非我国经济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政治风波、西方制裁等政治因素影响,在第二年又重回快速增长趋势,故仍算作第一次经济周期。)
&&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产能过剩并非凭空而来,其产生有其时代背景并具有显着的时代特征,伴随着我国产业升级轮动的全过程,要破解当前我国产能过剩困境,必须从历史中去寻找其发生的原因。
&&第一次经济周期:从生产短缺到生产过剩
&&第一次经济周期始于1978年,终止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持续了20年。
&&1978年后,人们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趋于活跃,经济进入了一个粗放式发展的时期,但受限于当时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最主要的工业部门仍然是纺织业和小商品制造业,特别是纺织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我国大陆地区成为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纺织业和小商品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日,香港企业家曹光彪在珠海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纺织企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于是,从此,伴随着乡镇企业发展热潮,全国雨后春笋般成立了大量的纺织企业,从年,纺织业对GDP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20%。
&&于是,第一次产能过剩很快就产生了。
&&1990年,纺织业总产值达到3411亿元,较1978年增长3倍多,纺织企业达到5万家以上,出现了大量的外资和民营企业,体制内企业仅占24%,由于生产产品相对低端,已经超过国内外市场需求,庞大的产能无法消化,从1991年开始,纺织业开始进入全行业亏损,出口创汇增速持续减弱,出现了较大问题。
&&1993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中国纺织总会联合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解决棉纺织行业存在问题的意见》,文中提到:“我国1950年代初和建国前生产的棉纺锭现还有1100万锭,约占棉纺总能力的1/4;棉纺生产能力过大,目前全国棉纺生产能力比社会需求多1000万锭,致使许多企业开工不足,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同时市场供过于求,出口和内销价格难以到位;企业负担沉重,纺织行业离退休人员多、富余人员多,而且纺织系统工业企业潜亏和积压产品削价损失相当严重,仅这项每年需支付银行贷款利息10亿元。”
&&文中提出五条建议,分别是:
&&一是加快调整地区和产业结构,压缩棉纺生产能力1000万锭,实现产需基本平衡。
&&二是进一步改革纺织品出口管理体制,赋予有条件的纺织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
&&三是切实减轻国有大中型棉纺织生产企业的负担。
&&四是增加技术改造投入,提高纺织品竞争能力。
&&五是加强宏观管理,完善企业内部机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从1994年开始,在政府的调节下,纺织业发展增速开始逐步放缓,但由于纺织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从业人员多,工作推进难度极大,地方政府在推动降产能的时候并不坚决,过剩产能消化速度低于预期,纺织业全行业极度艰难。
&&纺织业等消费品行业生产过剩很快蔓延到了原材料,为满足198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大量煤炭需求,国家开始推行“大中小煤矿并举”的政策,使我国煤矿数量迅速增加,到1996年底,大小矿井达到6万家以上,其中近90%以上小矿井,于是,在纺织业出现全行业亏损5年后,煤炭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全行业陷入不景气。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国内生产过剩雪上加霜,国际需求迅速降低,各行业真正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政府不得不实行更坚决的手段,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
&&于是从1998年开始,全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去产能”行动,实施纺织砸锭,共压约一千万锭,同时,撤销了煤炭工业部,将其直接管理的重点煤矿下放给各地方政府,并针对煤炭行业的问题相继颁布了若干政策,关闭了半数以上的煤矿,大量的工人下岗,多个行业几年内持续负增长。
&&但实际上,当时的“压产能”只是基于当时经济条件下,政府人为推动形成的低水平的供需平衡,1998年-2000年开始的去产能,导致了2137万人下岗,对政府财力和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压力。
&&化解本次产能过剩危机的是1998年开始的房改,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从同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首次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于是,长期压抑的居民住房改善需求迅速爆发,拉动了水泥、钢铁、家电等全社会行业的发展,破解了过剩的产能,并带动国民经济重新进入新的增长趋势。
&&总体来看,第一次经济周期是我国经济轻工业化推动的,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商品短缺问题,居民需求得到极大释放,其产能过剩也以消费品为主,但笔者认为,压产并未解决“产能过剩”,反而带来了千万人员下岗等一系列问题,最终解决生产过剩的还是依赖于房改带来的新需求,这种去产能的方式在当时是否合理仍然值得商榷。
&&第二次经济周期:从经济工业化到服务业化
&&第二次经济周期从1998年开始,其中,复苏和繁荣持续了近10年时间,从2009年开始经济才开始下行,一直持续到现在。
&&1998年开始的房改开启了我国新的增长阶段,而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又使全国进入新的投资热潮,纺织、小商品、家电、机械、电子等出口导向性工业迅速发展,人们收入快速提升,对改善住房等生活条件需求愈来愈强烈,消费品和房地产均出现了高度繁荣,不少产品出现了过剩,国内市场无法消耗大量的商品,于是企业纷纷推动商品出口,于是,这一时期,国外对我国的反倾销逐步增多,光伏、钢材等不少商品都经历了这一历程,我国为全世界生产几乎所有中低端商品,成为公认的“世界工厂”。&&首页末页&&
(责任编辑:马佳燕)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网友留言(共0条留言)
匿名&&发言
水泥宝会员产品展示
水泥宝会员产品展示
大家都在看
6月23日,英国举行全民公投,就英国应该继续留在欧盟还是脱离欧盟进行抉择,24日中[详情]
中国水泥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水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中国水泥网
"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水泥网"。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
参会热线:李永梅 3
&-&&-&&-&企业平台&-&地区频道&-&在建项目&-&中国水泥人才网&-&水泥指数&-&水泥现货&-&水泥备件&-&
杭州总部:1
编辑运营:5
意见或建议:
商务合作:2
研 究 院:0
投稿电邮:
水泥现货:7
北京信息总部:010-
&会员咨询:400-
&24小时热线:3
& 中国水泥网版权所有 | 浙ICP备号 |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B2- | 法律顾问:哲鼎律师事务所&
喜欢这篇文章吗?扫描二维码分享一下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