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纯铁加工厂钢铁集团纯铁价格

&|&&|&&|&&|&&|&&|&
太原钢铁简介
公司全称: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时间:
注册资本:
所属行业:采掘业
所在地区:山西省
主营业务:铁矿山采掘、钢铁生产、加工、配送和贸易
公司地址:
邮政编码:
公司电话:
公司传真: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太钢)地处山西省会城市太原。山西境内煤、铁、铝钒土、镓等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太原毗邻京津,属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都市圈。地理和资源禀赋,使太钢具有资源、能源和交通优势。
采掘业企业
山西省企业
太原钢铁最新新闻欢迎来到海鑫钢网,请[
关注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 &
┊  ┊  ┊  ┊  ┊  ┊ 
福建海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闽ICP备号公司介绍——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钢铁集团
太原钢铁集团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太钢)是以生产板材为主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拥有铁矿石等钢铁冶炼原料的采掘与加工、钢铁冶炼、钢铁材料压力加工、冶金设备及备品备件制造等方面先进技术和装备。2005年产钢539.1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60.81亿元。
  太钢的主要产品有不锈钢、冷轧硅钢片(卷)、碳钢热轧卷板、火车轮轴钢、合金模具钢、军工钢等。不锈钢、不锈复合板、电磁纯铁、火车轮轴钢、花纹板、焊瓶钢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
  太钢的战略目标是建设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太钢拥有独创的以铁水为主原料的冶炼―精炼―连铸―热轧―冷轧全流程不锈钢生产线,烧结矿、炼钢生铁、连铸板坯、中板、热轧卷板制造成本竞争力行业第一。2005年不锈钢产量92.55万吨,位居世界不锈钢八强行列。2006年9月新不锈钢工程竣工投产后,形成了年产30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成为全球产能最大的不锈钢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太钢实施质量品牌战略,真诚为用户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2005年以来,获“全国推进六西格玛先进企业”、“全国质量奖”和首届“山西省质量奖”,太钢牌不锈钢材获“全国用户满意产品”、“中国不锈钢最具影响力第一品牌”称号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不锈钢热轧中板、花纹板、汽车轴管用钢板等获“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不锈钢等产品进入石油、石化、铁道、汽车、造船、集装箱、造币等重点行业,应用于秦山核电站、三峡大坝、“神舟”五号和六号飞船等重点工程。
  太钢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同美、德、法、英、日、韩、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不断扩大国际技术交流合作,加快重要战略资源的全球化采购步伐。2005年不锈钢出口比上年增长25.32%。
  太钢加速实施以“515工程”为核心的人才战略,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推进人才贡献价值化,激发了队伍活力,提高了队伍素质。
  太钢拥有国家级的技术中心,以及优秀的不锈钢人才队伍和实力雄厚的研发力量。在2005年全国332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中,太钢技术中心排名第11位。
太钢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贯彻ISO14001标准,加大节水、节能、降耗、减污、绿化、美化的力度,获山西省“环境保护先进集体”称号,正在向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态型园林化工厂迈进。
  “十一五”期间,太钢将实现战略目标。“十一五”末,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通过资本运作,做强做大主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战略供应链和销售网;同时,向金融、证券、保险、贸易等方面发展,进入世界500强。
改革开放是太钢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开端,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三十年的历程。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太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资产总额由9.99亿元增加到800.77亿元;钢的生产能力由100万吨增加到1000万吨,其中不锈钢生产能力由15万吨增加到300万吨;销售收入由5.40亿元增加到1003.26亿元;实现利税由1.33亿元增加到96.09亿元。三十年,太钢由一个初具百万吨规模的特殊钢厂跨入千万吨级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并发展为全球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不锈钢企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回顾三十年来太钢发展成长的历程,我们深深感到,改革开放是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太钢高速成长、跨越发展的活力源泉。
一、改革开放推动太钢以不锈钢为主的工艺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建国初期,太钢被国家定位为特殊钢的生产企业。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太钢基本形成了年产100万吨钢的规模,但总体上工艺技术装备比较落后、质量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后,企业自主权逐步扩大。省政府启动放权让利试点工作,在太钢推行承包经济责任制。八十年代初,在国家的支持下,太钢运用国家拨款资金先后完成了年产百万吨钢的矿山配套项目,建成了我国第一台氩氧炉、第一台不锈钢板坯连铸机,填补了我国冶金工业的空白。
   从1985年起,省政府对太钢实行“一保一挂”(保上缴利税,上缴利税增长同工资总额挂钩)与“两保一挂”(保上缴利税逐年递增、保技改任务完成,上缴利税同工资挂钩)承包,明确规定,太钢在向国家多缴的同时可以多留;同时,冶金部对太钢实行投入产出承包,太钢内部挖潜增产的钢材全部自销用于自我发展,这一政策为太钢积累宝贵技改资金创造了条件。太钢先后实施了一批改造项目,建成了不锈钢和转炉炼钢两条现代化生产线,建成了16条符合国际标准的生产线,建成了尖山铁矿(采选部分)。到八十年代末,太钢形成了年产230万吨钢的能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经济的周期波动一度使企业面临着“不改造等死,改造找死”的生死抉择。在国家出台的国企三年脱困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年,太钢通过“太钢不锈”股票上市和配股募集资金17亿元,对不锈钢冷轧厂“三机四线”进行改造;2001年实施了尖山铁矿债转股,转债额达到20.08亿元,使尖山铁矿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年,运用国家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相关政策,投资近50亿元实施了不锈钢系统改造和不锈钢冷轧薄板扩建改造两大国债项目,太钢形成了年产10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进入了世界不锈钢十强行列。
   面对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趋势,太钢在对国内外形势特别是不锈钢发展形势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的战略目标,充分借鉴世界不锈钢企业发展的经验,运行装备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以世界一流为目标,抓紧筹划新的项目。年,在国家支持下,太钢投资300多亿元实施了新不锈钢工程及配套项目,实现了装备的集成化、大型化、高效化,形成年产1000万吨钢(含300万吨不锈钢)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球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不锈钢企业。同时,陆续建成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新7.63m焦炉、4350高炉、90吨超高功率电炉、180吨RH真空炉、2250mm热轧线、3300mm中板轧机和不锈钢冷轧宽幅生产线等,实现了全线工艺技术装备的整体升级,形成了年产30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成为全球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最先进的不锈钢企业。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有力推动了太钢的结构优化和技术升级。
二、改革开放推动太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革
改革开放前,太钢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缺乏应有的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国家对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太钢逐步推进各项改革: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推行内部承包经济责任制,探索工资承包等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同时率先成立供销经营部,逐步对供销部门实行放开经营,使太钢开始走向市场;深化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的改革,实行车间主任、工段长负责制,并开展厂长负责试点工作,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从“七五”开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太钢逐步建立了以劳动合同制为核心的新型劳动用工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保险、医疗制度改革,较好地兼顾了职工和企业的利益。之后,全面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强化基础管理、专业管理和现代化管理,取得较好效果。
   1994年,太钢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百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按照试点方案,太钢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1996年,太钢更名为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完成了试点任务。1998年对不锈钢生产线优良资产实施重组,兼并临钢,设立了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太钢不锈”成为深交所上市公司。与此同时,太钢逐步建立起了以成本为中心的责任制考核体系,实行以利润指标为主的承包模式,建立“产、销、研”一体化运行机制,推行营销员承包责任制,推进准时制生产,企业的竞争力逐步增强。
   太钢对外开放的加速为企业创新体制和机制提供了强大动力。1995年,与英国BOC公司合资设立的太钢BOC气体有限公司,成为当时山西省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之后,与世界一流的耐火材料公司和轧辊专业制造企业组建合资公司,与世界规模最大的无缝钢管生产企业―天津钢管集团组建不锈钢合资公司,同时,与韩国浦项、宝钢、金川集团、中石油、中集集团等国内外知名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一批中外知名企业入驻不锈钢生态工业园。目前,太钢已经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
   从2003年起,创造性地推进分配、干部人事和劳动用工等改革。加快推进流程重组和组织再造,精减机构,实现扁平化,(集团)公司管理总部和二级单位机构精减幅度达50%以上。实行工效挂钩,超利润基数部分按比例提奖;实施岗薪制,实行一岗多薪。中层管理干部职数减少40.18%;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由25.8%提高到64.74%。全面推行信息化支持下的精细化管理,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等上线运行,实现了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系统集成。以一流企业为目标,深化对标挖潜,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建立起包括品种、质量、成本、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综合配套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实现了由以利润为中心向以竞争力为核心的转变。2006年荣获全国质量奖。
三、改革开放推动太钢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作为我国重要的特殊钢基地,太钢为我国军工和重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太钢依托自身优势,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将服务对象扩展为社会各行业、各领域,选定了以不锈钢、电工钢、军工钢、模具钢等为主的特殊钢发展方向,逐步开发出一系列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不锈钢产品,走出了一条从普到特、不断完善品种系列的发展新路,市场份额逐年提高。
   进入九十年代,太钢依托不锈钢、转炉两条现代化生产线及16条国际标准生产线,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八五”期间共开发应用新工艺、新技术204项,实现重大科技成果173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35项,研制出205个品种、988个规格产品,先后被评为山西省“质量效益型企业”和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
“九五”以来,太钢设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完善了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十个科研实验室和具有冶炼、热处理、涂层、焊接等功能的中间试验场,形成了不锈钢高新技术的研发平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平台。同时,扎实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等建立了联合实验室,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科研实力。
   近年来,太钢通过集成创新当今世界不锈钢工业新技术、新工艺,实现了由引进、消化先进技术为主向超前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变,积累形成了745项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其中近100项核心技术具有国际水平,四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成功开发出超级S32750双相不锈钢、宽厚规格X70―X80热轧卷板、LNG储罐用9%Ni钢等一批战略产品;不锈钢等重点品种批量进入奥运、西气东输、“神舟”五号和六号飞船、“和谐号”高速列车等重点工程。太钢技术中心综合实力居全国企业前列,公司荣列“全国自主创新能力行业十强”企业,知名度、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受到不锈钢业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四、改革开放推动太钢职工队伍快速成长
改革开放初期,太钢提出,“没有优秀的人才就没有优质的钢材”,把开发智力、培养人才作为提高企业素质的战略重点来抓。从1978年起,太钢成立了技术培训部,建成了涵盖公司、二级厂、车间工段的三级培训网;成立了技术学校、钢铁工业学校、太钢师专、电大太钢教学班、北钢院太钢函授站、钢铁学院、太钢管理干部学校、经济管理刊联大等职工院校,初步形成由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培训体制。1982年,建成了面积为7335m2的培训大楼,培训条件迅速改善,教学手段日臻完善。太钢在职工教育培训、班组长培训等方面始终走在全国行业前列。九十年代,太钢突出岗位培训和继续工程教育,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培训、考核、使用配套政策,建立工人技能培训基地,坚持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进入新世纪,太钢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核心价值的首要内容,明确提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我们的立足点是依靠人,我们还要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重视人、凝聚人、培育人,把人才战略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太钢加快实施“515”人才工程(即培养50名高级管理人才、100名高级技术专家、500名高级技术工人),截至2007年,已选拔出优秀科技人才327名、优秀操作能手378名。同时,太钢投巨资“再造教培中心”,每年举办400多个班次的各类培训班,培训职工2万人(次)以上。建立员工学习奖励制度,鼓励职工自主参加继续教育。选拔370名优秀人才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进修学习;选派30多名技术骨干赴韩国浦项、德国蒂森克虏伯等国际一流企业培训学习。同时,广泛开展国际交流,拓展了优秀人才的国际视野。
   太钢目前已拥有工程院院士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高级专家2人、冶金行业专家70人、山西省优秀人才55名。太钢正进一步完善动态的、竞争的、开放的、有利于各类人才快速成长的现代人力资源体系,努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打造一支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复合型的经营管理团队和精细化操作的员工队伍,为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纵观太钢三十年的改革发展史,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经验和启示:
必须坚定信心和决心,坚持发展和壮大太钢不动摇。作为全省最大的工业企业,太钢在三十年的发展中也曾遇到了种种困难,但不管形势怎样变化,太钢人始终牢记使命,把推进发展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始终坚定信心,争做全省企业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始终下定决心,坚持特钢发展方向不动摇;始终迎难而上,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正是这种信念和精神,支撑太钢在与世界不锈钢强手竞争中逐步处于有利地位。
   必须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在太钢产品和技术发展史上,曾经创造过许多第一,填补了近百项中国冶金工业的空白;在太钢改革发展史上,也有过许多大手笔,在全省和全行业引起很大反响。特别是世纪之交,太钢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以全球化视野来规划企业未来,以创新精神开辟发展中国家不锈钢企业迅速形成后发优势的新路子,使太钢成为了世界不锈钢企业发展的新蓝本。省委书记张宝顺号召全省各行各业深入学习和大力弘扬“自主创新、敢为人先、追求和谐、干事创业”的新时期太钢精神,就是对太钢人面对国际强手的挑战,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精神和气概的充分肯定。
   必须勇于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太钢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为企业的规范、健康运行提供了保障;积极探索选人用人机制,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以分配制度为突破口深化各项改革,激发了内在活力;持续推进流程重组和组织再造,创新管理模式,以信息化为支撑,深化六西格玛管理,全面开展对标挖潜,推进以提升竞争力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了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方式方法的根本转变;积极推进主辅分离和辅助改制,使主业更加精干,辅业更具市场竞争力。太钢的实践再一次证明,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创新是公司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必须坚持把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和谐发展。面对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各级党组织坚持将关心和改善职工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在企业结构调整、三年脱困、下岗再就业及实施内部退养等过程中,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顾全大局,理解改革、支持改革,为公司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职工收入大幅增长,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带薪休假和健康体检全面实施,困难职工救助和资助职工子女上大学力度不断加大。在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以及援建“希望工程”中,公司上下倾心相助,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公司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和“全国20家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荣誉称号。纵观三十年历程,最近六年来是太钢改革力度最大、发展最快、职工得到实惠最多、企业最稳定的六年。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太钢事业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
   必须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力。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始终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观念,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牢牢把握发展主题,创新理念,拓宽思路,注重探索有效途径,在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保证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企业的贯彻落实、确保企业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和干部职工队伍以及组织党员、发动群众攻坚克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将党建工作创造性地融入到企业改革发展各个环节中,为公司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太钢三十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国家和省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措施是有效的,改革开放是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面向未来,太钢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力争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努力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业绩,为建设新基地新山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高架皮带传送
生活服务区
太钢第一棒
火盛云祥耀钢城
十里钢城迎“祥云”
喜迎奥运圣火版权所有 & 山西同元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Shanxi Tongyuan Industry Group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d打印 钢铁应用 纯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