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德润大厦海关杨德润

武汉海关破获一起走私毒品案 缴获20余公斤精神毒品
人民网武汉7月6日电 7月6日,武汉海关发布消息称,经过半年多缜密情报经营,该关于日成功破获一起案,并于当日联合公安部门捣毁一处制毒加工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约4公斤、疑似国家管制精神类药品20余公斤及大量半成品、原材料、易制毒化学品和制毒设备。据悉,2014年11月,该关从一份寄往境外的快递包裹中发现藏匿有若干白色可疑粉末,经送交相关检验部门只能判断为某类精神药物,但具体成份还有待进一步鉴定。随后几个月内该关连续截获8起邮寄类似可疑白色粉末。这一异常现象引起该关缉私部门高度重视,经过情报经营,该关缉私部门分析初步判断这应为一起有预谋的通过邮寄渠道走私新型精神毒品的案件,且走私团伙背后很有可能存在一个制毒加工窝点。2015年5月份,该关缉私部门所查获8起线索涉及的疑似物送公安部国家毒品实验室进行检测鉴定。经鉴定,其中两个邮包中的可疑物品为“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属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根据鉴定结论,日,该关立即立案侦查,案件代号“6·1”毒品走私案。经查,犯罪嫌疑人张某、冯某等人毕业于武汉某著名高校化学专业,其中张某现为该高校在职副教授。据嫌疑人交待,张某等三人为非法牟取暴利,合谋成立武汉某化学有限公司,以研制生产医药中间体、涂料溶剂等为掩护,非法从事精神类药品的生产。日,该公司生产的主打产品“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公司称为“4号”)被我国列入一类精神药品管制目录,该公司试图研制其替代品。由于替代品的效果并不理想,且其“4号”产品国外需求量大,公司继续生产“4号”,并由冯某邮寄走私销售到境外。同时,由于担心被查获,为逃避打击,冯某在投递邮包时更是煞费苦心,故意舍近求远安排投递地点。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3月至11月,该公司累计生产“4号”月193公斤,同时该公司还生产其他各类精神药品达四、五十余种,并以伪报品名的方式通过邮寄渠道发往境外。
据武汉海关缉私局副局长杨德润介绍,该案中查获的“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是一种致幻性很强的新型精神毒品,在欧美国家被明令禁止,我国于2014年将其列入管制类精神药品目录,其危害性丝毫不亚于海洛因、冰毒等传统毒品。犯罪分子认为该类毒品化学成分复杂,检测难度大,侥幸地认为通过伪报品名等方式能够蒙混过关,逃避海关监管。但在海关与地方公安禁毒部门的密切配合之下,不仅斩断了走私出境的渠道,还顺藤摸瓜捣毁了隐藏在武汉郊区的制毒窝点,有力地震慑了心存侥幸的犯罪分子。武汉海关提示广大市民,毒品犯罪祸国殃民,如果发现有关走私毒品犯罪的线索,请拨打海关热线12360进行举报。(李如胜 何宇翔)
(原标题:武汉海关破获一起走私毒品案&缴获20余公斤精神毒品)
本文来源:人民网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澎湃新闻APP下载您好,分享的企鹅
武汉海关首次查获“丧尸药”:副教授研制毒品
制毒窝点。通讯员何宇翔 袁剑 供图大学副教授开“制毒工厂”,毒品远销欧美等国。昨天,武汉海关举行新闻发布会称,6月17日成功破获一起走私毒品案件,捣毁制毒加工窝点,抓获8人制毒团伙,缴获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约4公斤、疑似国家管制精神类药品20余公斤及大量半成品、原材料、易制毒化学品和制毒设备。这是武汉海关首次查获制毒窝点,该案件目前还在侦破当中。可疑邮包牵出制售毒品大案2014年11月,武汉海关从一份寄往境外的快递包裹中发现藏匿有若干白色可疑粉末,经送交相关检验部门判断为某类精神药物。随后几个月内,该关连续8次截获邮寄类似可疑白色粉末。这一异常现象引起海关缉私部门重视,经分析,这是一起有预谋的通过邮寄渠道走私新型精神毒品的案件,背后很有可能存在一个制毒窝点。今年5月,武汉海关将8次查获的可疑白色粉末送公安部国家毒品实验室检测。经鉴定,其中两个邮包中的可疑物品为“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属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武汉海关于6月17日凌晨,迅速查封制毒窝点“武汉凯门化学有限公司实验室”,控制现场实验室人员,并顺藤摸瓜,将8人犯罪团伙全部抓捕。据介绍,查封时现场约800平方米的实验室设备还在运转。大学副教授制毒贩毒武汉海关缉私局侦查处处长彭正德介绍,经查,犯罪嫌疑人张某、冯某等人毕业于武汉某著名高校化学专业,其中张某现为该校在职副教授,在有机化学领域颇有建树。张某今年45岁,冯某38岁,两人为亲戚。据嫌疑人张某交待,2000年左右,一个来自加拿大的华人委托国内一位唐姓表弟,与该校签订了一个课题,研发一个精神类药品的化合物,当时国外将其列入精神类管制药品,而我国没有将其列入。于是,张某等三人为非法牟取暴利,合谋成立公司,以研制生产医药中间体、涂料溶剂等为掩护,非法从事精神类药品的生产。日,该公司生产的主打产品“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公司称为“4号”)被我国列入一类精神药品管制目录,该公司试图研制其替代品。由于替代品的效果并不理想,且“4号”产品国外需求量大,公司继续生产“4号”,并由冯某邮寄走私销售到境外。据悉,该公司生产的药品远销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每月销售进账60万美元左右。累计生产“4号”193公斤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3月至11月,该公司累计生产“4号”193公斤。同时还生产其他各类精神药品达四五十种。由于担心被查获,多次变更,并以伪报品名的方式通过邮寄渠道发往境外,在投递邮包时还故意舍近求远安排投递地点。武汉海关缉私局副局长杨德润介绍,该案中查获的“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是一种致幻性很强的新型精神毒品,可引起幻觉、鼻出血、恶心、呕吐和血液循环问题,出现皮疹、焦虑、偏执狂,瞳孔散大,甚至死亡症状。在欧美国家被明令禁止,我国于2014年将其列入管制类精神药品目录,其危害性丝毫不亚于海洛因、冰毒等传统毒品。另据武汉晚报报道:武汉海关首次查获“丧尸药” 高校教授研制毒品走私牟利一名高校副教授,竟然设立“实验室”,生产被称为“丧尸药”的毒品甲卡西酮走私国外牟利。为了逃避追查,不仅采用“无名包裹”邮寄,还选择了比特币收款。昨天,武汉海关发布消息称,这位汉版“绝命毒师”已经落网。该海关已于上月破获这起走私毒品案,并成功捣毁一处制毒加工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去年11月,武汉海关从一份寄往境外的快递包裹中发现可疑白色粉末,经送交相关检验部门只能判断为某类精神药物。随后几个月内该关连续截获8个有类似可疑白色粉末的包裹。这一异常现象引起武汉海关缉私部门高度重视。今年5月,缉私部门将所查获8起线索涉及的疑似物送公安部国家毒品实验室检测鉴定。经鉴定,其中两个邮包中的可疑物品为“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属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甲卡西酮,俗称“丧尸药”、“僵尸药”。武汉海关缉私局副局长杨德润介绍,这是一种近几年刚刚兴起的致幻性很强的新型精神毒品,吸食后人容易引起幻觉,且能导致急性健康问题和毒品依赖。如果吸食过量,容易造成不可逆转的脑损伤甚至死亡。武汉海关缉私部门初步判断这应为一起有预谋的通过邮寄渠道走私新型精神毒品的案件。他们发现,犯罪分子十分狡猾,不仅在邮寄时多采取“无名邮包”形式,寄送时还通过快递公司、收件中介层层转手,而且在交易收款时除了接受paypal等境外汇款方式,还采用比特币这种虚拟货币收款以逃避追查。6月1日,武汉海关立案侦查这一毒品走私案。6月17日凌晨,他们联合湖北省公安厅及武汉市江夏区公安分局民警出击,在江夏制毒窝点将8名犯罪嫌疑人一举抓获。 经查,犯罪嫌疑人张某毕业于武汉某著名高校化学专业,后任该高校副教授。几年前赴澳大利亚考察发现,部分在国外管控的精神类药物国内尚无管控,且需求量很大。他动起了赚钱的念头。张某与其他两人合伙成立武汉某化学有限公司,以研制生产医药中间体、涂料溶剂等为掩护,非法从事精神类药品的生产。随后,“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成为该公司的主打产品。这是武汉海关首次查获此类新型毒品。武汉海关提示广大市民,毒品犯罪祸国殃民,如发现有关走私毒品犯罪的线索,请拨打海关热线12360举报。如果你身边有走私毒品、或吸食毒品的线索,请扫描以下二维码,下载大楚网今日报料APP,向我们报料 ,腾讯大楚网会将曝光情况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wysunnywang
热门搜索:
热门排行焦点今日热评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海关破获一起走私新型毒品案
化学教授带队制售管制类精神药品
) 稿件来源: 法制日报案件
  □本报记者刘志月  “啃脸药”“丧尸药”……这些能导致人严重致幻的精神类药物,正在逐渐成为新型毒品的主流。  武汉海关今天召开新闻通气会,公布了今年6月17日该关破获的一起走私毒品案。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的制售来源于一家化学品公司,其带头人是武汉一重点大学化学专业在职副教授。  2014年11月,在例行检查一批寄往境外的邮包时,武汉海关机场办事处邮检科发现,一份寄往美国、标明为普通化学品的快递包裹中藏匿有若干白色可疑粉末。  海关人员立即对这些用锡箔纸包裹的白色粉末进行了抽样毒品检测,检测结果呈阳性,说明是疑似毒品。  海关人员随即将这些白色可疑粉末送往地方公安机关进行检验,发现该粉末状物质属于一类精神药品,但其具体成分有待进一步鉴定,暂时不能确定是否属于管制类精神药品。  “根据我们前期调研和形势分析,国际毒品市场上已呈现出用精神药品,特别是用管制类精神药品,作为毒品替代品来使用的趋势。”武汉海关缉私局有关负责人说,缉私侦查员开始密切注意此类邮包的动向。  在随后几个月里,武汉海关连续截获了8起邮寄类似可疑白色粉末的包裹。这一异常现象引起武汉海关缉私部门高度重视。  “经情报经营,我们初步判断,这应该是一起有预谋的、通过邮寄渠道走私新型精神毒品的案件,且走私团伙背后很有可能存在一个制毒加工窝点。”武汉海关缉私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5月,经公安部国家毒品实验室检测鉴定,武汉海关查获的8起邮包中,有两个邮包内的可疑物品为“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属于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  6月1日,根据鉴定结论,武汉海关启动立案侦查。经查,犯罪嫌疑人张某、冯某等人毕业于武汉一著名高校化学专业,其中张某为该校在职副教授。  据张某交代,他曾在澳大利亚做访问学者,受人启发,发现有些国家已经列管的精神类药品需求量大,而国内尚未将这些药品列入管制,中间有利润可图。  为此,2005年起,张某等人注册成立了武汉凯门化学有限公司,从事电子化学品及化学中间体的技术开发和服务,以研制生产医药中间体、涂料溶剂等为掩护,非法从事精神类药品的生产。  日,该公司生产的主打产品“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公司内部称为“4号”),被我国列入一类精神药品管制目录。  “为了不违法,他们还研制出了‘4号’替代产品,但国外的‘消费者’反映替代品效果不理想。”武汉海关缉私局办公室主任杨高翔透露,再加之“4号”产品国外需求量大、利润高,公司继续生产“4号”,并由冯某邮寄走私销售到境外。  为逃避打击,冯某在投递邮包找中介公司时,避免跟有邮寄化学品资质的邮递公司直接接触,以更好地隐匿公司地址与个人信息,同时舍近求远安排投递地点。  武汉海关缉私局侦查处负责人透露,张某等人制造“4号”的成本在每公斤几百元,但卖到国外最高可达1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3月至11月,该公司累计生产“4号”约193公斤,同时该公司还生产其他各类精神药品近50种,并以伪报品名的方式通过邮寄渠道发往境外。  “该案中查获的‘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是一种致幻性很强的新型精神毒品,在欧美国家被命令禁止,我国于2014年将其列入管制类精神药品目录,其危害性4号不亚于海洛因、冰毒等传统毒品。”武汉海关办公室副主任陈志军说。  武汉海关缉私局副局长杨德润介绍说,本案中,张某对国家政策、国际市场的了解非常清楚,他们研发生产的都是我国尚未禁止、国外已列管的品类,钻法律和政策空子,并利用这些毒品化学成分复杂、检测难度大等特点,采用伪报品名等方式企图蒙混过关。  海关缉私部门查实,张某等生产的毒品全部将销往国外。  目前,该制售毒品团伙的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归案。案件还在进一步深挖之中。本报武汉7月6日电  制图/高岳  
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汉海关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