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价格的形式?

当前位置: & >
2013年河南省考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来源:京佳教育
作者:京佳教育
  日河南省考申论试卷
  二、给定资料
  1、资料显示,我们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为0.77%,同期全国的科研投资强度为1.7%,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的国际平均水平是1%,发达国家一般为3%-5%。据调查,我们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项目的稳定支持经费仅为20%-50%,由于研究条件差、待遇低,近几年每年一些农科院所的科研人员流出率约为职工总数的3%-5%,而且大都是副研究院以上的科研骨干和技术后备力量。现在我国每年有7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占40%左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可以达到80%以上。国家部委、科研单位、项目实施组织之间分工不明确,经常出现课题重复、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由于农业科研周期较长,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难以确保农业科研项目的连续性。
  自国内种业市场开放以来,跨国种业公司纷纷来华开展种子业务。美国的M公司、X公司等外资企业利用与我国高校和科研所合作的机会,凭借其农业研发技术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对种子进行筛选和改良,迅速占领我国的种子市场。例如,美国X公司的玉米品种:&先玉335&,4年时间就占据了吉林较大市场份额。国外跨国种子公司的研发投入一般占到销售收入的10%左右,有的高达15%&20%。反观我国,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占其销售额的1%,有的企业还达不到这个数字。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曾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从科研单位到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一直到县、乡、镇、村,曾经对农业技术的迅速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原来乡镇的各种机构很健全,俗称&七站八所&,包括兽医站、农技站等,1992年以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放开,这些站所就慢慢都取消了。农技专家李某对记者说,&一家一户耕作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的基本国情。需要依靠大量农机人员来指导农民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然而当前基层农技推广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农技站普遍&三无&,搞农技推广难呐!&翁源县龙仙镇的乡间小道上,刚给农民做完技术指导的农机站站长索性停下摩托车,跟记者细谈起来,&我们站有四个人,但是连办公室也没有。只能到镇政府蹭别人的办公桌用。平时下乡搞农技推广也没有车,只能自己掏钱买摩托车走村入户。而所谓的试验示范基地、仪器设备更是想都不要想。虽然现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实现了定编保收,但却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困境,我们全县一年的农技站工作经费只有5万元,分配到那么多乡镇,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了。平时搞农技推广都是自己掏钱,如果不是对农民有感情,很多人早就偷懒了。&
  2.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于今年6月初联合发布的《年农业展望》指出:&在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源有限的制约下,中国的粮食供应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依靠全球农业市场是一种方法,但要满足每年超过6亿吨的粮食需求,中国必须维持主要粮食作物的自给率。中国人的米袋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2013年4月,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斌在博鳌亚洲论坛&粮食安全&圆桌会上表示:&中国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总体稳定,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主粮的自给率达到98.1%,应该说13亿中国人的饭碗还是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了93%。过去的9年,粮食生产的弧线始终上扬,如无意外,今年将会出现&十连增&的十年奇迹。然而,即使在丰收的之年,以及粮食安全状况最好的时期,某社科专家还是忧心忡忡地提醒:&未来农业的任务仍将非常艰难。一方面农业在增长,另一方面供给的增长赶不上消费的增长。&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年,粮食生产累计增长33%;同期消费累计增长41%,消费增速是生产增速的1.24倍。
  民以食为天,农产品价格高低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农业对物价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我国消费品物价指数(CPI)中食品构成权重一直较高,食品价格对于整个物价的影响在60%~80%。如果农产品价格失控上涨又会导致工业品等价格上涨,加上运输成本增加等一系列的价格传导效应,会使国家消费进入动荡状态。
  3、&某地失控!&某著名杂交水稻研究专家说,&这些年中央已最严厉、最严格的政策来保18亿亩耕地红线。但到了县级再到乡镇和村一级,情况并不那么乐观,这些地方大多很据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搞城镇化、工业化,最难控制的是村这一级,尤以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为甚。&如今,从苏南、苏北、浙北,一路高速公路过去,已经看不到连片的1000亩以上的农田,而10年前,那里还是连片的万亩良田。现在,良田都变成了房子。该专家也坦言:&我们种水稻一亩只有700块利润,种蔬菜、水果一亩利润8000块,种一亩花卉利润是8万块,工业的利润则是百万千万计。&
  &GDP增长再快,引进的投资再多,如果百姓的吃饭都成问题,那大家肯定不幸福。&有全国政协委员说,但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农业大国,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滋养他们的土地,什么时候,在土地上耕作,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营生?
  19年前美国学者布朗提出了一个曾经轰动世界的命题,谁来养活中国?对于今日,这一命题仍时刻警示着我们,国家无粮不稳,如果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宁可远离家乡到城市打工,也不愿在家乡种地、喂猪、养鸡,那么我们的农业将会不稳。农业不稳,其他都将不稳。专家指出:&基本的口粮如果有10%的不足,社会可能会出现动乱,如果有30%的不足,那将完全乱掉了。&
  4. 据报道,我国每年撂荒的土地有近3000万亩,且土地撂荒现象有蔓延之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就相关问题讨论如下:
  广西的吴县长说:&我们这样的边远山区县,现在农村劳动力也不够用了,全县38万多人,但外出务工人员却有10万多人。现在,每到春季采茶时节,只能从贵州、湖南的相邻县份引进农民工帮采茶,尤其是&80后&、&90后&这些年轻人,离土地越来越远,他们甚至压根不会种地!&
  河北省某村王支书说:&现在我们很多地方,在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杂牌军&来承担,这样杂牌军哪能和壮劳力相比啊?他们能种多少地啊?家里20亩地,也就能种个5亩地罢了!&
  另一位人大代表张某说:&我在调研时发现,农村学生回乡的意愿极低,一方面是父母当初让孩子上大学,就是为了孩子部再像自己一样辛苦;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学生从小看着父母风里来雨里去,衣服整天脏兮兮的,出去有时还会遭到别人异样的目光,自己宁愿在外面少挣点,也不愿回乡务农。按照农民的话说,在家种地的人连媳妇都找不到,只有没啥本事的人,才会回家种地,说到底啊,还是别人看不起咱农村人,以至于我们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了!&
  安徽的一位代表说:&我去年去了几个偏远县,一路所见,是大量抛荒的耕地。一个农民朋友给我算了笔帐:这个季节只能种小麦和油菜,一亩收1000斤,现在的收购价格是每吨1900元,辛苦5个月,种5亩小麦,扣除生产成本,净收入2000元。现在城市里正闹&用工荒&,不需要什么特殊技能,找个每个月2000元的建筑工作也不是什么大的&梦想&,5个月收入万把块钱很轻松啊。女的要能做&月嫂&,一个月三、五千的也不难。没&钱景&,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还有谁种地啊?&
  重庆的一位农民代表说:&我们村耕地约400亩,撂荒约100亩,在撂荒地中,60%为坡瘠地、边远零星地,产量很低。原来,乡镇还有个农技站,给我们讲一些科学知识,提供些技术服务,能提高不少收成呢!但现在呢,乡镇农业技术人员80%改行从事经营活动,省里、市里组织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也起不到多大作用。我们种地时遇到些新问题,弄不懂,也没人给我们服务,可不就逐渐荒了嘛!&
  5、家庭承包责任制虽然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人均仅为一亩多地,无论怎样精耕细作,整体经济效益都是微乎其微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11年7月,Z市齐陵街道太平村村民与村集体签署了土地流转协议,1611.9亩耕地流转到村集体,交由该村村民王永耕地。根据协议,流转的土地统一种植,人均可分得小麦800斤,如有盈利可参与分红。王永一个人种了一个村子的地,可当说起种粮的体会时,他却满腹苦水,异常激动。土地流转的分配方案并未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人多地少的农户表示支持,部分人少地多的农户却并不赞成。粗略统计,这两年王永种地的投入已有四五百万元。&地是由自己种,可土地承包权是别人的,种地投入了那么多钱,无法到银行进行抵押,换不来银行一分钱的贷款。&2012年一场暴风雨,村里小麦倒伏,致使王永损失了约几十万元,可保险公司最终只赔偿了2万元。王永坦言,目前种粮的农民可以获得的资金支持,有每亩125元的粮食直补和每亩230元的种粮大户补贴两种,如果风调雨顺,如果风调雨顺包地种粮应该是有利润的。但要想收回最初打井、修渠、买农机的数百万投入则要10年以上的时间。而且,尽管签署了流转协议,种粮大户仍可能面临政府征地、村民毁约等风险。
  在河南省W县,提到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无人不晓。2006年9月,该县马宣寨村村里32户农民发起成立了绿色稻米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了自己的绿色稻米商标,注册资金达到1000万元,拥有会员226户,流转土地面积也由当初的1700余亩发展到涵盖周边县市的6万余亩。今日,记者来到马宣寨村,一探究竟。接受采访的村民孙某说:&以前村里人种稻都是单打独斗,现基本上都加入了合作社,比以前好多了。啥时种、咋种、咋管、咋收、咋卖,都不像以前那样操心,大伙跟着合作社一起干就行了。&
  Y乡青山环绕,绿水长流,但是,农业生产落后,农民增收困难。作为工商企业租赁农地经营的试点,2008年起,央企H集团联手当地政府成立了专业合作社。2011年合作社以500亩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与H集团旗下的五丰农业开发公司联合成立希望农庄。土地流转之后,农户既是土地所有者,又是合作社股东,还能成为希望农庄的员工。有人算了一笔账:&现在农户收入有三大块,土地租金、股东分红和劳动工资。土地流转之前,这里平均每户3.8亩土地,能手3.1万元左右,现在把地交给五丰经营了,如果两个劳动力到农庄工作,三项收入加起来最少能收4.2万元。&
  6. 2009年5月,某乡杨村的许多农民发现,自家责任田里所中的小麦和油菜,已被推土机折腾的面目全非。眼瞅着自己家的青苗被铲、宅基地被占,再也沉不住气的村民们拿着土地承包合同或土地使用证找村委会和乡政府,询问青苗补偿费和占用土地补偿费,但均被告知申请补偿没有政策依据。
  2008年开始,该项开展农业综合开发,乡里现在两村实施该项目,效果良好。2009年,该乡杨村等六个村子开始实施这个项目,不想却想入尴尬境地。接受采访的村民说:&不认识的人为啥铲我的麦苗?事先没有人和我说,事后更没人说,我至今想不通的是,村委会事先为啥不开会给村民介绍清楚呢?&当记者问及村上到底要搞什么项目时,因项目被占耕地的数十户村民均称不知道。记者就此事采访村主任,该村主任说,会是肯定开过的,项目内容会上也讲得很清楚,这些村民称毫不知情没有道理。该乡党委石书记一肚子委屈,他说:&乡上通过努力争取,好不容易获得了这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农项目,项目建成后,能实现&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石书记认为,一些群众不配合主要是项目施工时伤到部分人的利益,没有补偿便心生不悦,开始闹事。还有些村民觉得项目建设用地破坏了他们的风水,由此也不答应。
  7.&扁豆姑娘&小王时1986年出生的农家女。2010年7月,她从上海某银行辞职回家种青扁豆,担任上海红刚青扁豆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这几年,小王将先进的管理方法引入合作社,开设了规范高效的农资配送、农产品结算中心、农产品检测等服务窗口。与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研发青扁豆与高产水稻、优质草莓等优质、套作技术,培育出了&红刚三代&青扁豆新品种。她还注重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红刚&青扁豆被评为上海市名牌产品、上海市著名商标、2011年,青扁豆总产值达3.18亿元。合作社被授予&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合作社里的种植户们的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
  小唐是个自小在城里长大的年轻人。2007年,他辞职到文登村承包了200多亩低效林,创建了&木鱼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艰苦不懈的努力,现已取得成效:经济林木种植200余亩,成林桉树20000多株,油桐40000多株;修建猪舍3000多平米,一年新出生的猪有3000多头;修建鱼塘8亩,年产鱼上万斤。&猪粪用于发酵生成沼气,部分还可以用于树木施肥、喂鱼,形成了&猪-沼-林&的绿色生态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小唐说,&现在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教给大家技术、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让乡亲们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使农民成为让人羡慕、受人尊重的职业。&
  有专家指出,过去,&农民&不仅意味着他的职业是务农,更多的还是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社会组织方式、一种文化乃至一种心理状态。现在,&农民&应当回归其本来的职业属性和意义&&即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农民&更应该是一种职业,就像医生、教师、工程师这些职业一样,被平等对待。现在,理应将农民从社会成员阶层转为经济产业职业。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同时强调,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也应是一个欣欣繁荣的社会,应该拥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种植大户、专业大户、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农业企业家等新型的职业农民。
  三、作答要求
  1、请结合&给定资料&,概括当前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20分)
  要求:全面、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解析:第一,这是一个概括部分要点题,我们只需要从材料中找到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最传统的先概括段落大意,然后把段落大意再进行合并即可得出答案的方法,我们在授课中明确了此题使用&列举式&作答;第二,这一题的得分点可能分布于全体材料之中,所以在阅读时要注意对全体材料的把握;第三,采用&逐条&作答。因为题目中要求&分别进行概括&,而且这也符合申论&主观试题的客观化阅卷&思路要求。
  答案要点:(1)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低,研究条件差、待遇低,科研人员流出率较高,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研组织之间分工不明确,课题重复、经费使用效率不高,农业科研周期较长,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难以确保项目的连续性。
  (2)种子市场被外企占领,基层农技推广难,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源有限的制约。
  (3)粮食生产增速赶不上消费增速,耕地保护不力,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村学生回乡的意愿极低,农业技术服务缺乏。
  (4)责任田被非法侵占,土地承包合同或土地使用证缺乏法律效力,损失补偿没有政策依据。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宣传,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利益补偿不合理,破坏风水。
  2、&给定资料5&介绍了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三种模式,请分析这三种模式主要特点和它们的不同之处。(20分)
  要求:分条表述,内容准确,逻辑清晰,不超过350字。
  解析:这是一个类似于概括题的综合分析题。作答时要把握三个基本要求:(1)审清题意。就这一题来讲,首先要明确三种模式是什么?然后才有比较;(2)充分利用材料。分析所用的素材基本上都来自于材料,要结合材料的上下文,这某一观点所引申的内容进行分析;(3)条理清晰。分析题不是评论题,要逐条分析,不能像评论社会现象一样,没有一定的条理性和层次性。
  答案要点: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三种模式分别是:土地流转到村集体;村民发起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工商企业租赁农地经营,与当地政府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三种形式各有特点,分别是:
  土地流转到村集体模式:(1)土地承包权归集体所有,政府扶植;(2)将土地承包给种粮大户统一种植,资金来源单一,村民分红方式单一;(3)风险大,收益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相关政策、法律支持不到位。
  村民发起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将承包经营权流转至合作社,统一管理规模化经营,形成种植、管理、销售产业链,促进当地农民就业,增加收入。
  工商企业租赁农地经营,与当地政府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模式:(1)以土地经营权入股;(2)农民身份多元,既是土地所有者,成为股东,同时也可以成为公司员工;(3)农民收入方式多元来自土地租金、股东分红和劳动工资,收入增加。
  3、假如&给定资料6&中的乡党委石书记准备向县委报告杨村发生的事情和乡里的解决措施,请你为他草拟一份汇报提纲。(20分)
  要求:
  (1)定位准确,有针对性;
  (2)内容全面,层次清晰;
  (3)对策建议具体有效;
  (4)不考虑行文格式,不超过400字。
  解析:作答此题,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作答所参考的资料范围为&给定资料6&;2.作答身份及汇报对象分别是乡党委书记和县委,由下级向上级机关进行汇报;3.作答内容及方式是草拟一份关于报告杨村发生的事情和乡里解决措施的汇报提纲;4. 作答要求需注意有层次、有针对性,无格式要求,字数在400字以内。
  答案要点:概况:2008年开始,该乡开展农业综合开发,乡里先在两村实施该项目,效果良好。2009年,该乡杨村等六个村子开始实施这个项目,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占用宅基地、损害部分青苗的现象,由此引发村民集体上访。
  原因:基层干部在工作中沟通不善、对于农民的补偿不到位、缺乏相关的法律政策的规范,部分村民封建意识浓厚。
  对策:(1)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沟通,向他们讲清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的相关政策法规,向他们宣传介绍成功案例,希望得到他们对项目的支持。(2)补偿到位,对于受损群众依据政策进行适当的经济补偿。(3)完善相关的政策依据:按照政策来保护农民的利益不收损害,同时对相关领导进行相应的处罚,对恶意闹事的村民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4、&给定资料3&中提到&什么时候,在土地上耕作,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营生?&请结合&给定资料&和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明确,思想深刻;
  (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
  (3)语言流畅,字。
  解析:本题没有限定文体和题目,属于自由命题作文。但是,题目中规定了文章的切入点,即&什么时候,在土地上耕作,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营生&这句话,因此,文章要深入探究这句话的含义,以此引出文章的主题。
  给定资料中蕴含着很多有用的信息,为我们确定文章立意角度、展开行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如果考生对自己的文笔有信心,可以考虑写成政论文;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讲,建议写成策论文。
  范文:
  完善土地流转政策 提高农民种田积极性
  土地流转是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引擎,是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增速赶不上消费增速,耕地保护不力,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民种粮积极性较低。原因在于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要转变观念,更新机制,加快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提高农民的种田积极性。
  进一步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力度,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改善收入结构,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需求。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和组织作用,形成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相适应的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土地流转信息中心,增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功能。在土地流转中,政府应回归到服务者的本位,才能作到&到位而不越位&。
  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应加快推动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工作,进一步加大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规范地进行土地流转,并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土地流转中违法改变用途等问题,应当通过加大执法力度等方式,及时进行查处,从而引导土地流转市场朝合法有序的方向不断发展。
  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现行的土地使用权以及流转的法律政策已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的需求。例如,农用地用途限制、农民宅基地的使用与流转限制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等新型综合农业开发、服务业态的发展不相适应。新型的农业业态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呼吁农用地、宅基地的制度创新。因此,应当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在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努力规范土地入股的流转方式,并探索土地流转的新形式。
  停则滞,转则兴。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坚持全国一盘棋,上下一股劲,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以迎难而上的锐气,以昂扬向上的斗志,以坚忍不拔的品格,以求真务实的作风,一定能够搞好土地流转,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
  [试卷总评]
  2013年河南省考试卷是一套比较正常的申论试卷,并没有明显的偏题怪题,沿袭了过去几年申论试卷的基本趋势,具体来看:
  第一,从材料来看,紧扣社会热点,但又出乎意料。从大的方面来讲,2013年河南省考的命题取向与以往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通过某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让考生放大到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命题者从&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角度切入,着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虽然,近几年经常出现三农问题的主题,但是材料没有围绕这些内容逐一展开,而是进行了升华,升华到农村土地利用这一具体主题上来,是一份水平很高的试卷。
  第二,从题型来看,2013年河南省考题型符合近年来申论命题的基本格局,即包括概括题、分析题、对策题和论证写作题,只是对策题略有变化而已。
  第三,从题量来看,2013年河南省考的题量适中,总共四个题目,考生作答安字数要求在字之间。
  第四,从难度来看,2013年河南省考申论的难度不大。虽然,综合分析题是一种难度比较大的题型,但是,从题目的作答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它往往指明了作答所使用的材料,无疑大大降低了作答难度,便于考生更准确地找到&得分点&。
  归根结底,题目考试虽然有一定的创新,但万变不离其宗,仍然重点考查考生围绕某一社会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无论题干的具体表述如何变化,只要我们掌握了申论的正确的作答方法,通过日常的积累和对语言文字的把握,掌握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掌握阅卷老师的心理特点,还是能够取得比较理想的分数的。
责任编辑 : wjl
已有1950名学员备战中!
在线报班,最高优惠100元阅读下面的文化访谈录,完成1~4题。 
“5·12”文化追问:余秋雨重解中华文明  马东(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余老师,我觉得“5·12”在中国人的历史上会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历史学家可能会去寻找它在时间上的坐标,文化学者可能会去寻找它使全社会在文化意义上的移位。我想问,它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余秋雨:要问文化意义,首先要问文化是什么。我在两年前拟了一条最简单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哪种生活方式能变成习惯,是精神价值长期选择的结果。前几年有欧洲的学者说:“中国构不成对我们的威胁,因为它没有精神价值输出。”这让我们听了很难过,因为他们的意思是,中国只是一个物资产品的输出地。“5·12”以后,我们有资格对那些欧洲学者说了:“你们上了很多书的当,中国是有精神价值的。”我曾与台湾的著名社会评论家南方朔先生做了一次对话。他说:“汶川地震当然让我们非常悲伤,但从文化的意义上,却让全世界的中国人扬眉吐气。”  马东:我们热衷于诗词歌赋,我们有读经热、读史热,我们有传统文化热,连古典家具、古董收藏,也一波一波在热。但对于中国文化的灵魂,始终是隔靴搔痒。  余秋雨:每次“热”的对象,都是文化标本,而不是文化活体。这就像是无水之鱼,而那水,就是这种文化的子民能从自己心底自然释放的情感能量。这次汶川大地震,把中华文化子民心底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了,这就从根本上让世人看见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  马东:“5·12”之后我们好像看到了另一条出路,那就是一条“反求诸己” 的出路。我们可以在本能自发地大爱展示上,让别人在排斥之外,多一点佩服。  余秋雨:说到底,这还是我们能不能找到自己的问化灵魂——精神价值,而进行自信展示的问题。我说,这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街头,人们知道他走过很长的路,也看到了他庞大的身躯和体量,却不知道他的性格和品德。如果中国是这个巨人,那么巨人的性格和品德就是中国文化。我们永远在讲述,这个巨人走了几千年,过去多么有计谋,多么强大。这一切,完全不足以让别人和我们自己的后代了解巨人的性格和品德。这一次,通过几乎全透明的传播媒体,大家看到了,这个巨人的本性是多么善良,多么关爱自己的民众,又多么不拒绝外界的爱心。因此,这是一个真正的大转变。  马东:您在一首叫《自语》的诗里写道,瞬间地壳的开裂让人们看到了事实的真相。您是指中国文化的真相吗?  余秋雨:对。我接着还写了一句,“那几天,一批中国地名擦亮了世界的眼睛。”中国文化的真相确实已被蒙尘很久。中国文化在本性上是讲“大道”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大道,便与善有关。儒家说“止于至善”,道家说 “上善若水”。这里所说的“至善”“上善”,很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爱”。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与全人类的终极价值完全相通。  马东:我们怎么来发扬它、巩固它,不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模糊?  余秋雨:被模糊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被“术”所掩盖。“道”和“术”是一个对立的范畴,人们为了在兵荒马乱中自私生存,总要寻找各种各样的“术”,而“术” 确实比较有用,因此大为传扬,而对于中华文化的大道却很少论及。结果,真的成了“大道无形”。我认为,这是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误读。其实,如果中华文化真是以“术”为核心,就不可能延续至今。这次大家终于明白了,潜藏在中国人心灵最深处的,并不是术,而是道,天下大道。  马东:在这件事上,文化人能做一点什么呢?  余秋雨:我一直在想,比之于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军人、武警、医生,文化人有一种无力感。这次文化人中的先锋,那批杰出的记者、主持人在第一线表现出色。但是,更多的文化人能做什么呢?我认为,文化人要做的是把这次抗震救灾中所爆发出来的至善、大爱精神加固、扩充、延伸,使它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一直活在广大民众的心间。也有一些文化人,他们与广大民众相比,对 “5·12”表现出不可容忍的冷漠。他们宣称对社会上的一切事务都要表现出 “知识分子的距离和冷静”。对于一般社会问题保持距离和冷静并没有错,但是,这次是全民族的大灾难和大救援,你们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居然对几万生灵的死亡也保持距离,居然对十几亿人的眼泪和救援也保持冷静。如果像我前面所说的,这次民族精神的大爆发正是中华文化的大发现,那么,我不禁要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节选自中央电视台“文化访谈录·专访余秋雨”,有改动)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余秋雨并不看好目前流行的读经热、读史热、收藏热,因为它们追逐的不是中华文化的活体,没有触及中国文化的灵魂。 B.余秋雨认为中国让世界误会的原因只是由于我们文化话语的错位,即只宣传文化外在的形式而没有宣化文化的精神内涵。 C.余秋雨认为“善”是全人类的终极价值,是中华文化的大道和价值核心,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 D.余秋雨认为,面对“5·12”,文化人的任务就是让一个偶发性事件中的精神爆发,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主轴和价值坐标。 E.余秋雨在接受访谈时,采用引用、比喻、对比等手法,使沦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很见文学功力和艺术修养。 2.联系全文看,“5·12”的文化意义到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针对那些“冷漠”的文化人,余秋雨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跟谁学
在线咨询您好,告诉我您想学什么,15分钟为您匹配优质老师哦马上咨询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搜索吉安
在线咨询您好,告诉我您想学什么,15分钟为您匹配优质老师哦马上咨询&&&分类:阅读下面的文化访谈录,完成1~4题。 
“5·12”文化追问:余秋雨重解中华文明  马东(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余老师,我觉得“5·12”在中国人的历史上会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历史学家可能会去寻找它在时间上的坐标,文化学者可能会去寻找它使全社会在文化意义上的移位。我想问,它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余秋雨:要问文化意义,首先要问文化是什么。我在两年前拟了一条最简单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哪种生活方式能变成习惯,是精神价值长期选择的结果。前几年有欧洲的学者说:“中国构不成对我们的威胁,因为它没有精神价值输出。”这让我们听了很难过,因为他们的意思是,中国只是一个物资产品的输出地。“5·12”以后,我们有资格对那些欧洲学者说了:“你们上了很多书的当,中国是有精神价值的。”我曾与台湾的著名社会评论家南方朔先生做了一次对话。他说:“汶川地震当然让我们非常悲伤,但从文化的意义上,却让全世界的中国人扬眉吐气。”  马东:我们热衷于诗词歌赋,我们有读经热、读史热,我们有传统文化热,连古典家具、古董收藏,也一波一波在热。但对于中国文化的灵魂,始终是隔靴搔痒。  余秋雨:每次“热”的对象,都是文化标本,而不是文化活体。这就像是无水之鱼,而那水,就是这种文化的子民能从自己心底自然释放的情感能量。这次汶川大地震,把中华文化子民心底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了,这就从根本上让世人看见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  马东:“5·12”之后我们好像看到了另一条出路,那就是一条“反求诸己” 的出路。我们可以在本能自发地大爱展示上,让别人在排斥之外,多一点佩服。  余秋雨:说到底,这还是我们能不能找到自己的问化灵魂——精神价值,而进行自信展示的问题。我说,这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街头,人们知道他走过很长的路,也看到了他庞大的身躯和体量,却不知道他的性格和品德。如果中国是这个巨人,那么巨人的性格和品德就是中国文化。我们永远在讲述,这个巨人走了几千年,过去多么有计谋,多么强大。这一切,完全不足以让别人和我们自己的后代了解巨人的性格和品德。这一次,通过几乎全透明的传播媒体,大家看到了,这个巨人的本性是多么善良,多么关爱自己的民众,又多么不拒绝外界的爱心。因此,这是一个真正的大转变。  马东:您在一首叫《自语》的诗里写道,瞬间地壳的开裂让人们看到了事实的真相。您是指中国文化的真相吗?  余秋雨:对。我接着还写了一句,“那几天,一批中国地名擦亮了世界的眼睛。”中国文化的真相确实已被蒙尘很久。中国文化在本性上是讲“大道”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大道,便与善有关。儒家说“止于至善”,道家说 “上善若水”。这里所说的“至善”“上善”,很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爱”。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与全人类的终极价值完全相通。  马东:我们怎么来发扬它、巩固它,不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模糊?  余秋雨:被模糊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被“术”所掩盖。“道”和“术”是一个对立的范畴,人们为了在兵荒马乱中自私生存,总要寻找各种各样的“术”,而“术” 确实比较有用,因此大为传扬,而对于中华文化的大道却很少论及。结果,真的成了“大道无形”。我认为,这是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误读。其实,如果中华文化真是以“术”为核心,就不可能延续至今。这次大家终于明白了,潜藏在中国人心灵最深处的,并不是术,而是道,天下大道。  马东:在这件事上,文化人能做一点什么呢?  余秋雨:我一直在想,比之于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军人、武警、医生,文化人有一种无力感。这次文化人中的先锋,那批杰出的记者、主持人在第一线表现出色。但是,更多的文化人能做什么呢?我认为,文化人要做的是把这次抗震救灾中所爆发出来的至善、大爱精神加固、扩充、延伸,使它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一直活在广大民众的心间。也有一些文化人,他们与广大民众相比,对 “5·12”表现出不可容忍的冷漠。他们宣称对社会上的一切事务都要表现出 “知识分子的距离和冷静”。对于一般社会问题保持距离和冷静并没有错,但是,这次是全民族的大灾难和大救援,你们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居然对几万生灵的死亡也保持距离,居然对十几亿人的眼泪和救援也保持冷静。如果像我前面所说的,这次民族精神的大爆发正是中华文化的大发现,那么,我不禁要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节选自中央电视台“文化访谈录·专访余秋雨”,有改动)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余秋雨并不看好目前流行的读经热、读史热、收藏热,因为它们追逐的不是中华文化的活体,没有触及中国文化的灵魂。 B.余秋雨认为中国让世界误会的原因只是由于我们文化话语的错位,即只宣传文化外在的形式而没有宣化文化的精神内涵。 C.余秋雨认为“善”是全人类的终极价值,是中华文化的大道和价值核心,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 D.余秋雨认为,面对“5·12”,文化人的任务就是让一个偶发性事件中的精神爆发,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主轴和价值坐标。 E.余秋雨在接受访谈时,采用引用、比喻、对比等手法,使沦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很见文学功力和艺术修养。 2.联系全文看,“5·12”的文化意义到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针对那些“冷漠”的文化人,余秋雨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化访谈录,完成1~4题。 
“5·12”文化追问:余秋雨重解中华文明  马东(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余老师,我觉得“5·12”在中国人的历史上会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历史学家可能会去寻找它在时间上的坐标,文化学者可能会去寻找它使全社会在文化意义上的移位。我想问,它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余秋雨:要问文化意义,首先要问文化是什么。我在两年前拟了一条最简单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已经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哪种生活方式能变成习惯,是精神价值长期选择的结果。前几年有欧洲的学者说:“中国构不成对我们的威胁,因为它没有精神价值输出。”这让我们听了很难过,因为他们的意思是,中国只是一个物资产品的输出地。“5·12”以后,我们有资格对那些欧洲学者说了:“你们上了很多书的当,中国是有精神价值的。”我曾与台湾的著名社会评论家南方朔先生做了一次对话。他说:“汶川地震当然让我们非常悲伤,但从文化的意义上,却让全世界的中国人扬眉吐气。”  马东:我们热衷于诗词歌赋,我们有读经热、读史热,我们有传统文化热,连古典家具、古董收藏,也一波一波在热。但对于中国文化的灵魂,始终是隔靴搔痒。  余秋雨:每次“热”的对象,都是文化标本,而不是文化活体。这就像是无水之鱼,而那水,就是这种文化的子民能从自己心底自然释放的情感能量。这次汶川大地震,把中华文化子民心底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了,这就从根本上让世人看见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  马东:“5·12”之后我们好像看到了另一条出路,那就是一条“反求诸己” 的出路。我们可以在本能自发地大爱展示上,让别人在排斥之外,多一点佩服。  余秋雨:说到底,这还是我们能不能找到自己的问化灵魂——精神价值,而进行自信展示的问题。我说,这就像一个巨人突然出现在街头,人们知道他走过很长的路,也看到了他庞大的身躯和体量,却不知道他的性格和品德。如果中国是这个巨人,那么巨人的性格和品德就是中国文化。我们永远在讲述,这个巨人走了几千年,过去多么有计谋,多么强大。这一切,完全不足以让别人和我们自己的后代了解巨人的性格和品德。这一次,通过几乎全透明的传播媒体,大家看到了,这个巨人的本性是多么善良,多么关爱自己的民众,又多么不拒绝外界的爱心。因此,这是一个真正的大转变。  马东:您在一首叫《自语》的诗里写道,瞬间地壳的开裂让人们看到了事实的真相。您是指中国文化的真相吗?  余秋雨:对。我接着还写了一句,“那几天,一批中国地名擦亮了世界的眼睛。”中国文化的真相确实已被蒙尘很久。中国文化在本性上是讲“大道”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大道,便与善有关。儒家说“止于至善”,道家说 “上善若水”。这里所说的“至善”“上善”,很接近我们现在所说的“大爱”。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大道,与全人类的终极价值完全相通。  马东:我们怎么来发扬它、巩固它,不让它随着时间的推移再次模糊?  余秋雨:被模糊最主要的原因是,“道”被“术”所掩盖。“道”和“术”是一个对立的范畴,人们为了在兵荒马乱中自私生存,总要寻找各种各样的“术”,而“术” 确实比较有用,因此大为传扬,而对于中华文化的大道却很少论及。结果,真的成了“大道无形”。我认为,这是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误读。其实,如果中华文化真是以“术”为核心,就不可能延续至今。这次大家终于明白了,潜藏在中国人心灵最深处的,并不是术,而是道,天下大道。  马东:在这件事上,文化人能做一点什么呢?  余秋雨:我一直在想,比之于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军人、武警、医生,文化人有一种无力感。这次文化人中的先锋,那批杰出的记者、主持人在第一线表现出色。但是,更多的文化人能做什么呢?我认为,文化人要做的是把这次抗震救灾中所爆发出来的至善、大爱精神加固、扩充、延伸,使它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一直活在广大民众的心间。也有一些文化人,他们与广大民众相比,对 “5·12”表现出不可容忍的冷漠。他们宣称对社会上的一切事务都要表现出 “知识分子的距离和冷静”。对于一般社会问题保持距离和冷静并没有错,但是,这次是全民族的大灾难和大救援,你们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居然对几万生灵的死亡也保持距离,居然对十几亿人的眼泪和救援也保持冷静。如果像我前面所说的,这次民族精神的大爆发正是中华文化的大发现,那么,我不禁要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节选自中央电视台“文化访谈录·专访余秋雨”,有改动)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余秋雨并不看好目前流行的读经热、读史热、收藏热,因为它们追逐的不是中华文化的活体,没有触及中国文化的灵魂。 B.余秋雨认为中国让世界误会的原因只是由于我们文化话语的错位,即只宣传文化外在的形式而没有宣化文化的精神内涵。 C.余秋雨认为“善”是全人类的终极价值,是中华文化的大道和价值核心,这也是中华文明能够延续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 D.余秋雨认为,面对“5·12”,文化人的任务就是让一个偶发性事件中的精神爆发,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主轴和价值坐标。 E.余秋雨在接受访谈时,采用引用、比喻、对比等手法,使沦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很见文学功力和艺术修养。 2.联系全文看,“5·12”的文化意义到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针对那些“冷漠”的文化人,余秋雨说:“你们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没有文化,比那些缺少学历的民众更没有文化。”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最佳答案1.DF 2.一是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大爱,让世人看见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二是将会改变外国学者对中国的看法,消除对中国的误会,真正了解中国的性格、品德和本性;三是映射出我们文化话语的错位和一部分文化人的冷漠,发现了文化方面的问题。 3.一是说明精神价值选择乃至决定着生活方式,强调了精神价值的重要性;二是为下文引述欧洲学者的观点作铺垫,进而说明“5·12”事件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三是明确了精神价值在文化中的地位,确立了本次讨论的理论依据,为后面展开讨论奠定了基础。 4.观点一:有学历并不代表有文化,学历和文化不能完全画等号。   ①学历仅代表知识,文化则代表着精神价值和道德追求;  ②学历追求和崇尚的是智慧,文化追求和崇尚的是善良;  ③如果不能用知识来完善人格和道德,再高的学历也与文化无关。  观点二:对民族和人民冷漠就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①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其民族属性,中国的文化人应该拥有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  ②中华文化崇尚的是“至善”“大爱”,对中华民族的冷漠就是对中华文化的冷漠和排斥。  ③中华文化的精神核心就是善良,就是关爱自己的民众,不知关爱他人,不懂关爱民众,就违背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  观点三:有知识可内心冷漠的人还比不上没有知识但内心善良的人。   ①不具有善良的本性,没有完善的人格和品德的人,他们的学历和知识对民族、国家和民众来说就失去了意义;  ②这些人的知识和社会影响力可能还会给民族、国家和民众带来消极影响,甚至危害;  ③在某种程度上,善良的本性、高尚的品德能弥补知识的缺憾,为民族、社会和他人造福。(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解析
知识点:&&基础试题拔高试题热门知识点最新试题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土地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