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储蓄银行软件上为什么秘密潜入1错误,首字母都对了,还说是错的?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国民政府时期银行职员的“养成”与职业生活().pdf8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国民政府时期银行职员的“养成”与职业生活().pdf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分类号―― 密级――
UDC 编号―― 牟中唯j『鬣火等 硕士学位论文 鱼&堕盎堕塑堡鱼璺墓鱼:叠虫二鱼 职业生活 1 927.1949 学位申请人姓名: 王跃空 申请学位学生类别: 全目舅硕士 申请学位专业方向: 土璺近砒史 指导教师姓名._ 叠盛盐嫩益 THE娜
⑧M删ASTER…'S 硕士学位论文 国民政府时期银行职员的“养成"与 职业生活
论文作者:王跃争 指导教师:郑成林教授 学科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3年4月 硕士学位论文 ⑧MASTER’STHESIS the of national bank Duringperiod government the life clerk’’training’?and occupation
彳砀卵括 SubmittedinPartial 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 FortheM.A in DegreeHistory By Wangyuezheng PostgraduateProgram of andCulture CollegeHistory CentralChinaNormal University
Supervisor:ZhengChenglin
AcademicTitle:Professor Approved April,2013 硕士学位论文 ⑧~【ASTER’STHESI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列璋朋引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
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邮政atm转账输入账号时下一步是秘密错误是怎么回事!_百度知道
邮政atm转账输入账号时下一步是秘密错误是怎么回事!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ATM上提示的密码不正确。被锁后需要本人持有效实名证件和正确密码在全国任一联网柜台办理密码解锁手续,挂失后重新设置一个密码。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具体需要以当地为准。密码挂失的范围各省不同,不是自动解锁。若您在您在柜台输入3次还是不正确需要办理密码挂失,若您的邮政储蓄银行账户取款密码连续累计输错3次您的密码就被自动锁定,是您的取款密码不正确您好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邮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122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0人评价75页
0人评价61页
5人评价22页
5人评价79页
1人评价26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所有文档均可免费全文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评价文档: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秘密过时是怎么回事_百度知道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秘密过时是怎么回事
是你操作过时了吧,用次快的试试或者换一台机器,不行的话你只能去邮政储蓄银行更换密码了,带上你的身份证吧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媒体对于银行都有哪些有名的「误报道」,实际情况都是怎样的?
来自这个问题下的回答:在这里请求媒体们就别添乱了,不要没事就想搞一个大新闻,图样图森破,关于吐槽媒体,我能再写个一万字……想问问媒体对银行的「误报道」造成人民的「误读」都有哪些?当时实际的情况都是怎样的?比如有名的「银行是垄断的」......
按投票排序
1:A过世了,A的儿子带着户口本去银行取A的存款,银行给A的儿子取出来了,没过多久,A的女儿跑到银行了,质问银行,凭什么把A的存款给A的儿子,这钱明明该给我!这事我跟你们没完!!银行:@¥#%¥#&%妈的以后再有死者家属再来一定得有证明自己的是唯一继承人的材料才能办,不然我们银行早晚得被人给砸了。2:老太太,你是装糊涂还是真不知道,你那5万是旧币,真的只值5块钱,我就不说某些媒体了,起个标题村民路边捡一草绳被判入狱,却不告诉我们草绳后面系一大黄牛,你把读者当傻子么?3:我就问你,哪家银行定期存款利息能有10%?银行理财产品也没这么高啊。世上有这么好的事情么?是不是贴息存款,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的自己心里一点都不清楚吗?真的自己心里一点都不清楚吗?真的自己心里一点都不清楚吗?我就不说某些媒体人了,你们的节操哪里去了?你们的智商哪里去了,采访对象说啥你都信,不能人家说CNM你就叫爹啊!
背景:某国有大行总行,综合管理部门。答案:新闻中的银行,正面信息抽象而死板,负面信息具体而生动。银行业规模庞大,业务复杂;银行业金融机构岗位、机构、网点众多,人员复杂。任何单一一篇以小见大或由大化小的新闻报道,都难以准确概括出银行业、银行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状态,误解难以避免。对于大部分人,新闻已经是快餐;对于大部分人,金钱本身就是原罪。《2014年银监会年报》: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机构4091家,从业人员376万人。其中,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
133家城市商业银行、665家农村商业银行、89家农村合作银行、1,596家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银行、1153家村镇银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银行的形象,媒体、客户,银行从业人员、社会都是如此。人与人沟通尚且如此困难,拥有数以万计员工的银行,也同样难以被充分理解。既不能以一两个员工情况判断银行整体情况,也不可笼统概括每一个银行员工的生活状态。
1.狭义的”垄断“不成立。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在县镇乡村,一般至少有3家及以上银行竞争。主流业务和农产品各家银行几乎完全一致。
2.广义的”垄断“不可再生。银行业在金融业规模最大,有历史原因,例如历史悠久、中国储蓄率高等。但在当前,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乃至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都对银行业造成了很大冲击,金融业开放、多元化、混业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必然导致银行业在金融业权重下降。金融业态越发模糊。
3.激烈的竞争已经展开。由上一轮经济周期伴生的银行业“黄金十年”已经过去,四大行2015年利润增速几乎为0,上市银行普遍低于10%,随着不良率攀升和业务增速放缓,2016年银行极有可能出现利润负增长。蛋糕没法做得更大,内部的蚕食就会越发明显,竞争将在经营管理各个层面全方位展开,跟不上的银行将在这一轮经济周期中被远远甩开。
4.银行内部岗位复杂。有来自银行从业者的回答说,中后台相对轻松。这的确是误解。例如,授信人员长期加班审批项目,IT条线常年加班,运维人员24小时倒班保证系统稳定。这种来自内部人员的误解,原因在于为了保证合规,确保流程和风险可控,人为地拆分岗位、划分条线,设立专业壁垒,起到制衡的作用。副作用就是条块分割过于严重,上下分割过于严重。在同一级机构中,搞不清楚其他条线的人在做什么;在网点搞不清上级在做什么;在分支行搞不清楚上下级在做什么;在总行搞不清下面的人在做什么。因此,银行从业人员不了解银行,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更何况在银行外部的记者和客户。
5.银行从业人员工作压力很大。做业务的背负着繁重的业务指标。做中后台的每天被各种流程、表格、系统忙得晕头转向。稍有差池,黑锅全背。绩效考核、末位淘汰、奖金扣发都是悬着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绝大多数银行员工都是要靠自己辛勤工作,养家糊口。坦率的说,发展业务需要关系支撑,晋升提拔、绩效分红都需要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打点关系,但是哪行哪业、哪个国家没有这些现象?即便有关系,同样需要面临竞争,同样面临业务风险,真正有硬到能摆平一切关系的人,在银行员工中绝对是极少数。
6.银行挣钱并不多。话分两头。对于银行来说,动辄几百亿、上千亿的利润,并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花掉,除了股东分红之外,大部分利润都需要用来补充资本金等用途,真正落到员工头上的并不多。
对于员工来说,银行业平均收入的确远高于居民平均收入,但是要考虑到三个影响因素:
(1)银行员工之间收入差距较大,被平均的人很多。我和王思聪两个人的平均收入都能有几亿,但是我真的就有几个亿了吗?
(2)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抛开受教育程度、工作辛苦程度不谈,银行员工收入较高的部分,很大程度上是风险溢价。例如,一个银行员工手上管着100亿元,让他拿3000元/月的收入,帮客户一年挣数亿元的收益,一旦出现问题还得罚款、担责,您觉得合适吗?
(3)银行只是中介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客户挣钱或者理财(广义,从银行贷款也可以是做财产的再分配),通俗的说就是“钱生钱”,平均收入超过下游行业也很正常。例如,银行贷款给工厂1亿元用于生产,获得利息800万元,工厂用1亿元创造了利润1500万元。银行员工的收入应用2300万元考量,而非用800万元考量。1月27日更新分割线=============================针对评论里面对员工收入的一些疑问,作一个回复。大家疑问的产生,主要还是因为我表述不够清晰。企业贷款的利息,已经覆盖了银行的人力成本,从这个角度说,经办人的收入的确与企业利润无关。但是,经办人收入的多少,已经提前考虑了企业因为该笔贷款产生的预期利润,1亿贷款的预期利润是1500万,或是5000万,都会对经办人的收入产生影响。另外,如果该笔贷款产生的利润为负,且形成了不良贷款,经办人收入也会受到影响,罚款、扣发奖金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因该笔贷款创造的利润,实实在在地会影响到经办银行员工的收入。至于有些朋友的评论,还是能看出对银行存在很深的误解,某些诛心之论实难赞同。如果大家把钱当做一种生产资料,把银行当做用钱进行生产的普通企业,很多事情是否可以更好的理解?我的一个个人观点是:银行业要敢于展现对国计民生、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和贡献,也要敢于承认金融业亟需改革、银行业亟需改革,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市场化、多元化,提倡审慎监管、适度创新,优化信用环境。
邀。占坑答,不定时更新。先从这个开始慢慢分析。告诉你99%的财经记者为什么都是白痴,以及为什么在以前的回答中我对网记这个群体偏见如此之大。偏见一:手续费繁多  2003年银行收费项目仅300多种,而2012《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列出的收费项目多达3000种,7年时间增加了10倍。4月1日起,银行服务收费项目要在其营业网点显著位置公示,让消费者知情。但是,眼下的问题是,银行的不少服务收费都是站在与己有利的角度,单方面制定规则,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的利益与便利,并据此获取高额利润。7年时间收费项目增加了10倍。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很多年以前银行是不能够跨地域取款的。一般业务无非就是存取款。意思就是说,这么多年,客户能够享受的便捷服务多了多少?同时:现在看这个答案的人中80%,银行为你服务是倒贴钱的(这个数字大致估计的,实际上整个社会群体的比例比这个数字高)。我记得貌似是民生行长在开会的时候直接点了一句:这样的客户我们要淘汰掉,我们行不需要这样的客户。虽然记不大清楚哪个行谁说的,但是当时就点醒了我,——如果我经营银行,不承担社会责任。你想要24*7服务?OK! 你想要单人贵宾室?OK!你想要跪式服务?OK!给我利润,给我能够让员工接受如此工作的薪水、福利,我统统满足你。偏见二:垄断利润激增  由于金融改革还没有达到充分竞争的程度,消费者和金融机构的地位不平等,而由此造成的市场竞争的不充分,使得一方面银行拥有绝对的定价权,另一方面消费者难以维护自身的权益。银行业利润激增源于垄断,其金融意义上的技术含量甚为微弱。中国银行业所谓的转型背后,是对消费者“强取豪夺”技术含量的与日俱增。抱歉 ,这段话我本来不太想解释,不然显得我跟这个编辑一样没水平。这段话只有第一个逗号前面的字是正确的。要黑怎么着也找准黑点吧...银行拥有绝对的定价权。你当银行贩毒呢?信不信我给你贷款利率定21%,高利贷违不违法。偏见三:操作低成本,却要转嫁消费者  短信提醒费、同行异地取款手续费,客户交得不知情,银行获利高达10倍—40倍。  相关部门指出,银行短信提醒费的成本每月0.1元—0.2元,往往要收取用户每月1元—4元的费用,利润高达10倍—40倍。面对高利润和庞大的客户数量,不少银行免费的短信通知开始收费。哥哥,我发短信一条0.1元我的成本就是0.1元?你能不能先去旁边死一死再过来?你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吧... 短信平台一半来说都是多少钱包多少条。成本远远低于0.1。于此同时,你免费的叫号、预约、卡折成本、各项硬软件成本绝对超过15元/人。偏见三:故意制造混淆,让人莫名犯错  信用卡购汇还款、信用卡关联还款设置、高额跨行取款手续费,客户“小失误”银行“稳钓鱼”。  越来越高的跨行取款手续费也让消费者心情不快。随着银行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提供同样一项服务的成本是越来越低的,但是向老百姓收取的费用为什么就越来越高呢?金融业内这样乱玩,带牌照的机构,分分钟一行三会教你做人。被监管部门掐死的人懂自然懂,蠢人还是不要购汇了。据我所知,民生每月头三笔跨行免费,平安的更屌更激进直接全免,这刚好又反驳了所谓的不完全竞争和垄断,活在上个世界八九十年代的人真的不适合做编辑、记者这种需要高文字阅读量和编辑量的工作。山贼倒是比较有前途的职业。偏见四:设置诸多障碍,“小钱”踪迹难寻  账户注销手续繁杂,让客户知难止步,沉淀的巨额资金去向何处?  对于一个客户来说,几十块钱是个小数目,但是因人为设置障碍,不少账户留存的“小钱”积攒起来,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听说过无数存取一块钱为难柜员的事情,柜员我也做过。当时我那火爆脾气,硬生生忍了很多事,最多无非就是对窗外竖个中指。该少该多的钱从来宁可自己贴(虽然违规)也绝不错。要不是脱不掉这身制服,还会让外面为难里面?我不认为有什么弱势群体。银行不是,客户更不是。当婊子可以,别立牌坊。支付宝这类创新,至少在资金流动性这一块是成本都被银行占了,利润被银联、人行的结算占了;而归集的资金,不管有没有准备金,阿里可以拿着大批资金跟银行谈约定利率,可以货币基金做无本万利的买卖。一方面,感谢马云;另一方面,银行在如此严厉监管下,出问题很难,创新更难。真正出大事的时候,高贵的您们,在媒体上是根本看不到的。(可惜 估计也没人敢写...)待续。最近被人事烦心了。准备伺机出来毒舌一波调整心情。还有就是我开专栏里,爱关注不关注。
利益相关:曾经的银行小桂圆。针对夏东的回答,里面的第三条关于石家庄多家银行储户存款消失的案例,有很多人不理解。对于该案例具体情况我没有详细了解,也找不到后续跟踪报道,但我想在这里详细说一说一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情况。首先,理财非存款,投资有风险。这句话不是白说的,但是很多人都会忽视,或者过分解读。选择忽视的人,会只着眼于收益或者灵活性,不在乎产品本身的投资方向与本质,风险程度如何等,很少甚至不去关注。过分解读的,会认死理,以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产品一定会亏本,然后什么产品都不肯买。投资,本身这一项行为是有风险的,风险有大有少,一般认为收益越高风险越大,不排除有高风险低收益的情况,但一般很少低风险高收益的情况。所以风险和收益是相对的,一款产品好不好,不是看收益多少,是看收益和风险是否合理,自己是否能够承担。收益10%的但是有少量概率亏本,35岁的生意人认为风险能承受,收益够吸引。4%的收益但是保本的产品,老人家更喜欢,因为要保证晚年生活不受影响。但是,事实上,很多人不理解风险这个问题,老年人看到高收益去买高风险的产品,这样我们一般认为是不太合理的(只是说不合理,没有说不可以)有点扯远了。回到银行销售理财产品这个问题上。首先考虑银行是销售正规的自营或者代理的产品的情况。由于很多人事实上对风险不了解,所以现在银监对银行销售理财产品(包括保险,基金),必须要客户做风险评估,如果评估结果与购买产品产品风险程度不匹配,要么是不能购买,要么是要另外签一份说明之类的,以说明客户明确要求购买该产品之类的。另外,必须要签订产品说明书。有买过产品的人可能都会觉得为什么银行一定要我手写“本人已经阅读风险揭示,愿意承担投资风险”。现在还甚至要录像,录音,买一笔理财产品真可谓不容易。而银行本身对于员工规范推销产品方式,不能隐瞒风险,不能作出产品没有的承诺(比如保证收益,保证本金之类)。以上这些,并不是表明在这一块一定没有问题,但是说明银行和银监在这一方面其实是很重视的,对于员工的违规销售和操作,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当然,有利益就一定有人铤而走险。同样一笔资金,存定期和购买中长期报销,对于银行员工的收益确实是不一样,所以确实有可能存在银行员工哄老人家买了报销这种情况。对于这种,不同银行有不同的处理,不知道其他银行如何,但是我见过的都是很严肃处理的,只要发现员工存在误导性的销售行为(比如说录像发现员工说了这个保险是存款,跟存款一样的,没有发现员工明确表明这是报销,不是存款等)一般都会很严肃处理,所以一般不敢误导客户。只要你有理据,去银行投诉,甚至报警,银行是一定不会偏袒员工的,一定会调查,这个可以绝对放一万个心。(有的人可能不理解银行那种宁愿牺牲员工也不想得失客户的心态)而如果是正规途径买的理财产品,你要投诉说事先不知情,是一定可以成功的。因为一笔产品的购买,一定需要签署一系列的资料,如果签名不是你的,就一定走不掉的。但是现实又有情况是,客户明明签了名,写了愿意承担投资风险,也在产品说明书上签了字,然后说不知道这笔是理财,以为跟存款一样,这确实有点说不过去。虽然有的客户很信任银行的大堂经理,但这种说自己不知道不了解没看清楚条款的说法,不应该成为不承担后果的理由。只要有一个名不是你签的,都能成为你投诉的重要武器。但是所有名都是你签的,确实很难判断到底你是真不知道,还是只是想推卸高收益伴随的高风险。那么回到正题,在这种正规销售的产品遇到了比如客户临时想用钱,但是没到期不能取,或者亏本的情况,怎么办?一个字:闹。媒体一旦听到有人要爆料,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本身在没有多少相关专业的知识的前提下,前面听取客户的说法加上臆想,就生产了一篇又一篇吸引眼球的银行大坏蛋,专坑老百姓的报道。举个例子,李大爷今年65岁,去到银行存定期,业务员小芳跟李大爷推荐了一款理财产品,利率比银行高,能够保证收益,但是缺点是五年内不能取出来,李大爷觉得不错,想五年内也用不上这笔钱,就办了,还签了说明书,签了协议。过了两年,李大爷看到股市疯长,也想分一杯羹,想起自己还有一笔钱理财啊,但是没到期没办法拿出来。李大爷儿子一拍腿说爹,你肯定是被骗了,我跟你一起去银行追回来,还带上我一个记者朋友跟你一起去。李大爷一想,立马说,对对对,我的存款怎么能拿不出来呢!不行,他们银行这样太不厚道了。去到银行一闹,第二天报道出来了。老人存款变理财,无良银行欺骗储户。或者存款自愿,取款不自由,银行霸王条款何时能了?记者把眼球吸引了,观众多了,李大爷虽然产品没到期还是没办法把钱拿出来但至少大堂经理又油又米送了一堆,小芳虽然没办错但是遭到行内通报批评取消年终奖(人性化一点的银行可能不处理小芳,毕竟这件事本身就是无理取闹)。假如难道了司法,报了公安,结果会如何?法院一定会判银行无罪,因为确确实实白纸黑字写的,又有录音录像。但是结果谁会管?媒体不会跑回头,说原来我之前的报道片面失实,观众也没兴趣。于是乎,一个本来正规的业务,无端端也成为了众多负面新闻之一。当然,这是我编的,没有这个李大爷。但是事实上,李大爷多不胜数。不是说银行做事不会错,不是说制度就没有漏洞,不是说银行从业人员就没有老鼠屎。但是我只是想说明,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消息,其实并不全面,也不一定正确。有的人糊涂,有的人揣着明白装糊涂,都把一盘盘脏水泼向了银行。很多人以为自己的想法很合理,但其实只是银行员工有守则不能跟你吵所以一直在那里被你问候全家。这仅仅是说银行合规的情况,银行不合规的情况并不是没有,那种是应该被批判,应该被监督,应该被处罚。如果存在欺诈,就应该诉诸法律,就应该追究责任。任何人都可能做错事,任何制度都有可能有漏洞,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再高的要求,再严格的制度也不为过。但是与此同时,我想替银行的从业人员说一句我们接受批评和建议,但我们拒绝脏水和污蔑。另外,作为银行从业人员,我觉得有必要跟大家说一下。不要告诉别人密码,大堂经理也不行,你能不能把自家门钥匙交给别人?签名一定要看内容,确实不相信也可以咨询其他专业人士(不是舅舅家的姑奶奶),这个银行信不过可以拿着单子去问另外一个银行呀。不要随便把钱转给别人,即使是同村的认识多年的李大爷(李大爷又躺枪了,跟全世界的李大爷道歉,要不要再补充一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有些客户,尤其是个别有点小钱的客户,以为自己是大爷,想什么都有人包办,去银行办事就想喝喝奶茶吹吹水看看美眉业务就办完。这种情况银行都不乐意的,因为制度不允许,单据不填名字代签密码代输,甚至来都不用来专属大堂经理包办一切,怎么控制风险?怎么保证大堂经理不心动把你的钱转走?怎么保证他不帮你把钱都来买对他来说收益高的产品?但是有些人就喜欢这样,银行不允许的时候还跟你急。这样真的不好。
我倒是觉得媒体的报道基本都是属实的,无非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比如有名的抬着爹来重置密码。我一个支行就3个柜员,要上门核实就要出去两个,那我银行就关门了。柜员不能出去,那么给你爹打电话,我准知道接电话的是你爹?重置密码这么大的事,回头你爹好好的来了,一句“我不知道啊”,经办柜员,柜台经理,乃至于支行长,死不死?然后媒体又要来报道了:“客户存银行10万块钱不翼而飞,银行辩称’被客户的儿子领走了’。”这比虚假报道更让人欲哭无泪
我只能说都是惯的毛病。张口闭口垄断经营的,有几个真正明白垄断在哪了?你存钱贷款不能选嘛?一个项目7,8家银行的人抢!人家喊你也喊,反正你心里不爽就是说垄断!存款被盗的。被盗的哪个不是挣贴息的?中国的大众最根本的问题是没有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看见高收益就要买,风险评估没过还跟你急眼!赔了钱就说是银行骗的,风险提示和合同不是你签的字?看也不看就说被骗了,反正是自己一点错没有,有事都是银行骗的。有问题上法院啊!被判输了,拉横幅,撒泼打滚。合着我们就是钱多,把法院也买通了。那些说中国的银行服务意识差的,你们哪天在银行大厅没见过大妈闹事的,哪个不是领导过来陪着笑脸解释的?闹事都成习惯了!还有那些说银行是吸血实体经济的。那些动辄月息3.4分的贷款公司让你感恩戴德,9分的年息说我们吸血!我就不说为了这贷款客户经理要多难了!还有觉得银行天天琢磨挣你们钱的,省省心吧。我们一个分行39个集团客户贡献了百分之九十的利润。个金基本不盈利!中国群众最大的问题是不懂法,没风险意识,还觉得你们工资那么高为啥!所以很多p2p平台骗钱是如此容易!不匿名!
不说别的了,北京时间21:40,刚开完会回家,且类似会议,持续了一周了。你们以为银行朝九晚五,其实我们每天朝七晚九。
银行工作清闲钱又多……银行工作的同学都骂娘。钱多?不少。但得看运气在哪个支行。不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不少倒是真的。
1、储户被客户经理、网点主任甚至外包人员(我们称之为资金掮客)忽悠高息(贴息)存款,钱并未存入银行,也无银行柜台凭证单据,只是得到一张仿造的单据,钱不能正常取出后媒体就报道银行将储户钱搞丢,这和你把钱存到融资公司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到柜台办理业务,为什么要贪图高息?银行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这是银行的管理职责,但是自己的钱怎么也要多长点儿心眼好伐?
2、信用卡在客户身上,钱被盗刷,媒体宣传信用卡不再安全,银行不再安全,银行??$EUR漏洞被黑客利用……有哪些公司的系统能比银行的核心系统安全,您告诉我…麻烦您使用信用卡的时候保管好自己的信息,切莫将身份证号、姓名、卡号、信用卡期限、安全码(背后三个数字)告诉他人,国外很多网站不需要消费密码凭上述信息就可以刷卡的3、你们银行的就是吃大锅饭,就是思想陈腐,就是官僚,就是看报喝茶玩手机,这是部分媒体和部分思想偏激的人对银行最刻板最难以改变的印象,就如同我父亲认为小日本全是坏蛋,全都想侵略中国似的,银行这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看不到里面的人朝七晚九累成 ,拼死拼活4000才到手,里面的人总是在思考如果出去了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暂时想到这么多,以后再码我是一只银行狗,咦呀咦呀哟…
其实媒体都懂,但是领导要你搞个大新闻。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邮政储蓄连续输错3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