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水稻价格2016会下滑吗

&&&&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摘自《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年)》
转发省物价局等五部门关于公布2016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
各县(市)区物价局、财政局、农业局、粮食局、农发行:  现将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粮食局、农发行湖北分行《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关于公布2016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鄂价农医〔2016〕18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省物价局 省财政厅 省农业厅 省粮食局农发行湖北分行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  关于公布2016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  鄂价农医〔2016〕18号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物价局、财政局、农业局(委)、粮食局,农发行各市州分行、省直管市分行、省分行营业部:  现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关于公布2016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发改价格〔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做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宣传工作,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附件:《关于公布2016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发改价格〔号)  &&
&&&&市民拥有知悉、获取本市政务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在本网已经公开的政务信息中,如果没有查询到您所需的政务信息,您也可以通过提交申请获取。 >>
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襄阳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承办
Copyright (C) 2012 www. All Rights Reserved.
办公地址:襄城新街16号市直机关综合办公楼(老公安局院内)
联系方式:&&您当前的位置:
关于2016年稻谷最低保护价的那些事
发布: | 分类: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最大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专题页面精选
  如今2015年稻谷托市收购已渐入尾声,对于东北农户来讲,今年托市政策相对于其他产区是最好的,农户的利益也得到了最大化。在水稻集中出售高峰期过后,农户们余粮已经不多,接下来该为下一年种什么盘算着了。到底 ...
关于2016年稻谷最低保护价的那些事
  如今2015年稻谷托市收购已渐入尾声,对于东北农户来讲,今年托市政策相对于其他产区是最好的,农户的利益也得到了最大化。在水稻集中出售高峰期过后,农户们余粮已经不多,接下来该为下一年种什么盘算着了。到底明年该不该继续种水稻,该怎么种?近期在QQ群和微信群聊中进行着热闹的讨论。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农户最关心的水稻那些事儿。
  首先,2016年的稻谷最低保护价有还是没有?2015年在秋粮开秤后,各农产品小麦、玉米价格齐跌,特别是玉米临储价格实施七年以来首次下调,而稻谷方面,截止目前库存已经达到9000万吨,收购主导也由米企转为国家储备,稻谷三高问题严峻,更有市场有传言称,国家将会在2016年取消最低保护价,这不禁让农户从心底犯起了嘀咕。笔者认为2016年水稻最低保护价肯定会继续实施。理由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特别提到改革粮食价格形成和收储机制,完善玉米、大豆补贴政策,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2016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理由二:同样作为口粮的 ...全文地址:
本文关键词: &&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网址: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加入经管之家,拥有更多权限。2016年水稻保护价会不会降,谢谢_百度知道
2016年水稻保护价会不会降,谢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不会涨价,可能会下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水稻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16年稻谷行情预测(深度分析)_农业助手-爱微帮
&& &&& 2016年稻谷行情预测(深度分析)
一、2015年行情回顾1、中晚籼稻全年走势2015年中晚籼稻整体稳中走弱,由于缺乏利多刺激,收购价格维持在2760元/吨左右。进入第四季度,随着新稻大量上市,价格跌至年内低位,直至10月底国家托市收购启动,价格才回升至2760元/吨的托市水平。一季度中晚籼稻处于2014/15年托市收购的尾声,终端市场需求低迷的籼稻市场整体进入低迷期,大部分主产省的中晚籼稻收购价格保持在1.35-1.38元/斤的水平。截至1月31日,2014年产中晚籼稻的集中收购期已经结束,总体来看,中晚籼稻收购价格上扬,收购数量低于上年。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数据显示,湖北、安徽等14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2819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152万吨。政策性收购量也较上年有显著降低。据市场信息,部分省区的贸易商反映,2015年中储粮对政策性收购稻谷的入库要求较高,也使得部分粮源流入到加工企业或者其他收储企业中。而且,2014年国家粮食局对部分省区下达了增加地方储备的任务。南方的部分省份地方储备有所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国家政策性收储粮源。二季度南方产区中晚籼稻价格在元/吨的区间,与3月份比较,有涨有跌,但波动幅度不超过40元/吨。国内籼稻市场供应充足,无论是产量、库存还是进口量,都创出新高。另一方面,受到结构性供需矛盾影响,需求持续不振。现阶段,我国大米口粮消费呈现下降的趋势,加上需求正在向优质化、高端化升级。而市场供应的籼稻质量却未跟上需求的变化,供需之间出现了脱节,导致一部分需求寻找其他替代,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籼稻米加工业的困境。三季度中晚籼稻走势同样不温不火,供应充足的同时,需求不振,价格稳中走弱。9月份新粮零星上市,价格普遍低开,已有部分地区启动了托市政策。尽管对于中晚籼稻而言,三季度处于传统的“青黄不接”时期,属于销售旺季,但我们要注意,当前人们对大米的购买行为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供应充足和大米在日常消费支出占比降低,使得市场的采购行为主要“以消定购”,基本不存在囤积大米的需要。一方面,由于我们的库存非常充足,加上平价进口大米的冲击,即使在生产角度上的“青黄不接”时期,大米的供应能力依然很强。另一方面,当前大米的可被替代性大为增强,“刚需”属性淡化,这也导致人们购买行为更加随意化。在这样的供需环境和新的消费行为模式下,即使进入传统的旺季,中晚籼稻市场仍维持弱势运行。四季度中晚籼稻经历了一次明显的下跌-回升行情。新稻上市之处,对原本就相当宽松的供给造成了压力,价格普遍低于托市水平。有见及此,9月下旬以来,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陆续启动,使得价格迅速回升至托市水平,但也仅限于此,缺乏进一步刺激,价格稳定在2760元/吨左右。2015年中晚籼稻的最低收购价格与2014年持平,为1.38元/斤,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中公布的中晚稻主产区为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11省(区)。安徽在9月23日率先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四川、湖北、河南、黑龙江、江苏、湖南和吉林分别于9月25日、9月28日、9月30日、10月10日、10月19日、10月20日和10月25日相继启动中晚稻最低收购价预案。今年部分地区的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时间较往年有所提前。其中黑龙江地区较往年提前了20天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但执行时间较往年减短8天;吉林地区较往年也提前了5天启动。临近年底中晚籼稻的行情也并无明显好转。如上所述,当期我国大米市场的季节效应已经大为减弱,元旦和春节的来临也难对市场带来强力提拉。截至11月25日,湖北、安徽等14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1622万吨,同比减少50万吨。2015年中晚籼稻收购进度表现为“前急后缓”。由于中晚籼稻收获上市时间较上年有所提前,各主产区的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的时间较早。加上农民惜售心理减弱,前期收购进度较快。但总体看来,收购主体仍是政策性企业,经营性企业受到粮源充足、加工利润低等因素影响,收购积极性不高,以满足生产经营为主。而政策性收储企业则因仓容有限,后期进度受到影响。预计2015/16年度中晚籼稻收购与去年水平相当。2、粳稻全年走势粳稻全年走势同样受托市政策的运行主导。一季度托市政策启动时期,东北地区价格出现较强走势,但未能形成持续性;随着托市的结束,二、三季度粳稻价格旋即企稳在托市水平附近的位置,进入四季度,新稻集中上市之后各产区价格均大幅下滑,2015/16年的托市政策启动后才止住跌势。2014/15年粳稻托市收购量较大,但由于2014年产粳稻投放及时,价格得到抑制。3月31日国托市粳稻收购结束,本次粳稻托市收购量继续创出新高,截至3月10日,黑龙江、吉林等7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粳稻395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698万吨,增幅为21.44%。其中政策性收购量达到1800万吨,较去年的1300万吨增加500万吨。加上农民手中余粮较去年同期减少,市场进入阶段性粮源短缺状态。自2014年底托市收购启动以来,粳稻价格迅速回升至3100元/吨的托市价水平,春节后部分地区继续走高,领涨稻谷品种,东北局部产区涨幅较大。但由于4月第二周,2014年产托市粳稻就投放市场,对价格起到很好的平抑作用。当前启动了托市收购的粮食品种,基本上存粮模式已经改变,表现为农户和企业存粮量减少,而国家存粮规模扩大。这样一来,市场有效供给减少,被国家库存暂时“冻结”了的供给增加,市场作为资源的配置作用被削弱,灵活性降低,容易造成放大阶段性供需缺口带来的价格波动。同理,一旦国家库存顺利释放,巨大的供应压力又将加速价格下跌。这样的价格走势形态值得我们关注。托市结束后的粳稻市场进入稳定期,部分时间部分地区略有上涨,但终因支撑有限,价格总体稳定。监测显示,9月下旬,龙江佳木斯中等粳稻出库价报3180元/吨,哈尔滨地区报3280元/吨,江苏南京报3100元/吨,苏州报3100元/吨,安徽合肥报3100元/吨,巢湖报3100元/吨,吉林长春报3180元/吨,辽宁盘锦报3280元/吨。与七月初相比,价格涨跌互现,龙江、吉林地区上涨20-40元/吨,但其他地区,如南方苏皖地区和辽宁地区价格均有小幅下跌,跌幅在20元/吨左右。四季度,随着新稻上市的逐渐增多,新稻价格开始出现下滑现象。监测显示,黑龙江哈尔滨地区2015年产长粒水稻收购价为1.40-1.45元/斤,新长粒米出厂价为2.50-3.00元/斤;黑龙江佳木斯地区2015年产中长粒水稻收购价在1.44元/斤左右,较前期的收购价1.56元/斤下降了0.12元/斤左右。吉林地区2015年新产水稻收购价在1.47元/吨左右。黑龙江继续启动水稻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执行时间为日-日,启动和结束时间均比上年提前,整体收购期比上年缩短10天。最低收购价格仍为1.55元/斤,相邻等级之间等级差价为0.02元/斤,与上年相同。10月份,在政策的提振下,黑龙江省水稻市场购销逐渐活跃,价格回升至托市水平。但尽管大米市场需求呈现缓慢扩大的态势,但仍不如往年同期,在生产成本高位的支撑,大米出厂价格没有明显变化、大米加工企业开机率较低的制约下,优质大米走货相对偏好,价格坚挺或偏强。总体而言,现阶段我国粳稻供应充足,但需求平淡,缺乏持续大幅上涨的动力。一方面,粳稻产量连年增长。2015年全年水稻长势比常年略好,预计稻谷产量达2.08亿吨,略高于2014年,产量连续5年站稳在2亿吨之上。这当中粳稻对稻谷增产的贡献最大。据估算,2015年早籼稻产量3369.1万吨,较上年减产32万吨,这已是连续第2年减产了。中晚籼稻产量约为10250万吨,较上年略增40万吨。而粳稻产量估算值为7125万吨,较上年增产105万吨。2015年粳稻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较2003年产量约增产了3000多万吨,十年来,增产幅度达七成以上。另一方面,国家库存非常充盈。据黑龙江水稻研究中心的数据,2011年以来,粳稻连续启动了四次托市收购(不包括2015/16年这次)。截至2015年9月底,托市收购粳稻量达到4416万吨。而同期,四年来托市粳稻拍卖的总成交量仅为437万吨。因此,当前托市粳稻累计库存达到近4000万吨,占2015年粳稻产量的六成左右。这还不包括各级储备的粳稻库存和之前年份尚没有出售完的托市粳稻。可以说粳稻供应总体十分充足,库存压力根本没有缓解。一旦行情转好,庞大的库存也将顺利投向市场。而与此同时,粳稻需求却较为平淡。上述国储粳稻拍卖的低成交率就是一个证据。相对于有“国家政策需求”——托市收购支撑的产区,南方销区粳稻近年走势都是不温不火,本中心东莞常平批发市场监测点显示,过去一年,东北粳米价格基本维持在4600元/吨的水平小幅波动,也反映了市场需求的平稳。我国的粳稻需求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创造出来”的。国家近年对东北粮食生产进行政策性的倾斜,为了保障农民利益,避免“卖粮难”的出现,2011年开始,启动了粳稻入关运费补贴,刺激南方地区的需求。虽然大量的东北粮涌入南方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选择,也确实培育了一些市场需求,但由于口味的粘性,且普通东北米口感并没有明显优于南方米,因此市场对其青睐度一般。换言之,真正的市场需求仍未被培育起来。3、早籼稻全年行情走势早籼稻全年走势平稳,一波短暂的上涨行情出现在年中托市政策启动时期,随着托市结束,价格一直在2700元/吨的托市水平上稳定运行。一季度,早籼稻市场进入政策市意义上的平淡,与传统意义上的“旺季”走势相悖。一般而言,一季度因春节过后,各大工厂开工,大专院校开学等季节性因素的刺激,早籼稻需求趋旺,价格走高。但近年来,早籼稻的“淡旺季”出现了新的特征,旺季多集中在年中6-8月的新稻上市,早籼稻托市集中收购期,而9月-11月,地方政策性收购仍继续开展,支撑着早稻行情,延续旺季行情。年初1-3月,则因失去了政策收购这一刚性需求,(本文来自农业助手)且市场需求日渐式微,价格难以得到提振。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数据,一季度江西、湖南、湖北等早籼稻主产区收购价基本保持2700元/吨这样的托市价水平,几无波动,部分地区三月份还出现小幅跌势。二季度早籼稻走势不振,延续一季度弱势。截至6月下旬,南方产区中等早籼稻收购价在2640元/吨-2700元/吨之间,较3月份普遍2700元/吨的价位有所下跌,已经普遍低于2700元/吨的托市价水平。由于二季度地方各级储备单位集中轮出早籼稻,以释放仓容轮入新稻,因此市场供应有所放大,拉低价格。二季度华南粮食销售指数也呈现跌势。由于各地集中抛售陈稻,价格跌至近年低位,5月在本中心成交的陈稻平均价格为元/吨之间,仅湛江地区一场超过2200元/吨。三季度早籼稻新粮上市期间受托市启动支撑,但因市场需求疲软、国家库存充足,收购进度较慢,对市场的刺激作用也仅限于托底,而没有出现前几年火爆的“抢粮”局面。从7月中旬开始,主产区已经开始零星收购,开秤之初,湖南长沙地区早稻收购价为1.30元/斤左右,广东地区早稻收购价为1.35元/斤,广西地区早籼稻收购价为1.32元/斤左右。7月底,为确保农民收益,湖北、江西、湖南、安徽四省陆续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按照国家《2015年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规定,今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为每市斤1.35元人民币(国标三等品),价格与上年持平,收购执行时间截至9月30日。截至9月30日,湖南长沙中等早籼稻收购价报2700元/吨,江西九江报2700元/吨,湖北武汉报2700元/吨,与7月初相比,价格有20-60元/吨不等的涨幅。由于市场基本上行乏力,托市政策成为唯一的利多因素,因此价格回升至托市水平就再无动力继续攀升了。三季度早籼稻的收购进度相对缓慢,由于籼稻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加上进口大米的冲击,国内大米加工企业经营困难,收购谨慎。在今年的新季早稻市场收购中,政策性收购量仍占较大比例。截至9月30日,江西、湖南等8个早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早籼稻79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53万吨,减幅为6.27%。四季度早籼稻进入“政策沉寂期”。随着托市政策的结束,加上中晚稻上市,市场收购重心转移,早籼稻价格稳中走弱,收购平均价格基本维持在元/吨。宽松的供需局面仍是制约早籼稻价格的根本原因。2015年我国新季早籼稻产量预计为3369万吨。尽管早籼稻产量比上年略减,但仍维持较高位置,加上近年国家托市早籼稻基本难以轮出,库存积压严重,供应充足。需求方面则持续低迷,政策性收购成为需求主力,但随着轮换价差的扩大,地方财政压力增加,即使这部分是“刚性需求”,也开展得更为谨慎,早年“抬价抢粮”的现象不再,价格趋于平稳。CBOT稻米低位震荡2015年是国际大宗商品的“黑色一年”,国际粮食自然未能幸免。全年四大粮食品种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走低,相比之下,CBOT大米价格受产量减少、库存下滑的影响,一度坚挺,领涨其他品种。但总体而言,大米价格依然处于近年来的低位,上涨行情也难延续,全年大米行情经历了跌-涨-跌-涨-跌的反复行情。1月份CBOT大米总体供应充足,主要大米出口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价格普遍回落。由于全球经济仍处于复苏期,大米需求相对稳定,即使年初出现小幅的减产预期,但整体供需格局偏宽松,CBOT大米价格下滑至11美元/蒲式耳以下。2初月-3月底迎来了本年CBOT大米第一波反弹行情,价格从11美元上升至11.8美元,但涨势较为平稳。受美元持续走高影响, CBOT大米国内到港完税价出现一定程度的涨势。4-6月,CBOT稻走势反转,价格创阶段性新低。受到全球大米供应充足预期制约,CBOT糙米主力合约从4月1日的11.2美元/蒲式耳,持续跌至5月中旬的9.5美元/蒲式耳。随后小幅震荡,6月初有所反弹,但升幅相当有限,维持在10美元/蒲式耳以下的水平。7月-10月,CBOT稻米触底反弹,主力合约持续走高,从7月初的10.45美元/蒲式耳,上涨至10月中旬的13.9美元/蒲式耳,涨幅可谓非常强劲,达到3.4美元或33%,与邻池小麦、玉米的大幅下跌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是近一年以来的最持续、幅度最大的上涨行情,创出年内新高。USDA报告是CBOT糙米的最大利多因素,该报告下调了全球和美国2015/16年度大米的供应量和库存数据,导致CBOT糙米持续走高。但这波涨势仍未能持续。11月初,CBOT价格又开始高位回落,截至12月16日,主力合约报11.6美元/蒲式耳,吞噬了前期大部分的涨势。虽然2015年各权威机构均下调全球大米产量和库存数据,但正如我们三季度所预测,整体供需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2008年国际大米的疯狂会否重现?对此,我们还是要谨慎判断。一方面,整个经济大环境变化了,大宗商品和其他粮食品种持续走低,甚至到了谷底,金融炒作的热情大为消退,价格也难再起大波澜。另一方面,全球大米的供需基本面并没有出现根本性问题。当前主要调整的是期初库存,意味着去年的库存量有可能被高估了,现在做一个调整。但全球大米产量仍然保持4.8亿吨的大致水平,并未有明显减产现象。同时,作为口粮,大米的需求量也是相对稳定的。总体而言,国际大米仍未正式摆脱低迷期,要重现2008年的强劲态势,还欠缺很多“东风”。东南亚大米价格全年走低,年底短暂反弹2015年整体而言东南亚大米价格都很低迷,虽然四季度湄公河流域大米价格有所回升,但应注意,这是触底反弹,离高位仍有较大距离。根据FAO数据,泰国5%破碎率大米价格从年初的420美元/吨跌至9月的358美元低位,随后回升至12月的362美元;越南5%破碎率大米则从年初的376美元跌至9月325美元的低位,随后回升至12月的365美元。这样的价格水平,可以说是自2010年以来最低的,两者分别与其近五年最高位的差距达到260美元和251美元。泰国和越南大米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大米需求疲软。来自胡志明市的贸易商9月份曾表示:“越南大米价格处于极低水平,但买访需求依然疲软,因此如果出口商现在提价,那么他们就无法吸引到买家。”不过,当前湄公河地区受持续干旱问题困扰,泰国大米出口商协会年末表示,2016年1季度泰国大米价格可能上涨高达15%,如果未能得到缓解,那么明年2季度大米价格将再涨10到15%。二、市场热点稻谷轮换难成近年常态政策性稻谷全年交易都非常淡静,粳稻每场成交率普遍在5%左右,与去年同期相去甚远;早稻更是几近为零,除1月份的专场交易外,其他场次成交量寥寥;中晚籼稻相对活跃,但同比也表现不佳,部分场次成交率基本为零,部分场次在10%左右,仅少部分场次达到20%以上。轮换难成为当前国内稻米市场的一大问题。据黑龙江水稻研究中心和中储粮数据,2011年-日,国家托市收购粳稻收购量和拍卖量分别为8812万吨和437万吨;年9月30日,籼稻托市收购量和拍卖量分别为3299万吨和492.7万吨。由此可得,托市粳稻库存为8375万吨,加上2015/16年的托市收购,明年库存将达到9000万吨以上无疑。托市籼稻库存为2869.3万吨。两者相加,单是国家掌握的中央稻谷库存量就达到11244万吨,这是个惊人的数量,占全年稻谷消费的54%。2015年托市粳稻的投放截至9月30日,自2015年1月份以来东北地区政策性稻谷已先后进行25次竞价交易,累计成交161.36万吨,成交率5%左右。南方政策性稻谷竞价交易中粳稻的成交量在本期竞价交易中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粳稻市场整体行情偏弱,供过于求的局面仍将持续,消费依旧疲软。加之近期东北地区新稻即将上市,大米加工企业在近期主要以去库存为主,购销谨慎,开机率不高,给后期粳稻竞价交易带来一定压力。而政策性早籼稻成交率的低迷早已不是新鲜事。事实上,从2009年启动拍卖以来,早籼稻累计成交量仅约450万吨,扣除2015年1月份的专场交易,不足400万吨。其中年的成交量分别为186万吨和185万吨,占了一大半,这也是早籼稻行情火爆的年份,甚至在年中新粮上市期间出现了各收储企业抬价收购的现象。但自此之后,早籼稻风光不再。不断增加的库存和不断收缩的需求,导致早籼稻新陈价差持续扩大,财政压力随之增加。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政策性收购是“刚性需求”,也因受到财政的压力而不得不谨慎开展或延缓轮换节奏。中晚籼稻的成交情况相对好一点,但也难言乐观。由于中晚籼稻的市场需求较大,所以其成交率较高。但近年,进口大米主要冲击中晚籼米,国内外价差非常大,对国产大米的需求造成了抑制,2015年政策性中晚籼稻成交量明显下降,显得清冷了许多。有报道称,连续四年成为全国第一产量大省的黑龙江,当前正面临政策粮库存堰塞湖压顶的困局,八成新粮难入库。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粳稻的库存主要集中在黑龙江省。当然了,黑龙江近十年来成为东北乃至全国粮食增产的主要贡献者,其稻谷(基本上是粳稻)产量翻了一番,但同时,其销售量却没有配套翻一番,而是大部分进入了国家库存,现在仍然躺在国家仓库里。毫无疑问,黑龙江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储粮压力:露天储存和超期储存的粮食越来越多,部分粮食品质开始下降;政策性粮食库存逐年增长屡创新高,在2014年至2015年的粮食收购季,全省累计收购新粮1442亿斤,其中政策性粮食1024亿斤,粮食收购总量和政策性粮收购量均创历史新高。预计今秋将有1200亿斤仓容缺口。虽然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竞购国家政策性粮食的补贴政策,但由于国家规定的竞拍底价政策无法对接市场,加上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等原因,库存消化不大,黑龙江省政策性粮食已进入“拍不走、调不动、销不出”的困境。如上所述,东北粳稻的需求是一种被政策创造出来的需求,其供给的扩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策倾斜的刺激,国家保护粮食安全的需要,而非市场的需要。从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角度看,黑龙江的稻谷增产意义重大,但若单从市场的角度看,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增产的部分并不为市场所需,没有真正流入市场。要解决轮换难的问题,必须从机制上理顺整个粮食市场的扭曲状态。在临储政策已出现诸多弊端的情况下,应加快创新地方粮食储备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的分梯级粮食储备新模式。改革迫在眉睫,但远非一蹴而就,在这之前,市场仍处于乱象之中。政府有可能为缓解“不能承担之重”的财政和库存压力,出台一些如调整托市收购底价、补贴刺激、进口配额配套专场交易等政策,可能会加剧市场的乱局。作为企业,只能且行且观察。&2015年稻谷总产稳定在2亿吨以上2015年我国粮食迎来十二连增。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千公顷(万亩),比2014年增加617.9千公顷(926.9万亩),增长0.5%。其中谷物播种面积95648.9千公顷(万亩),比2014年增加1045.4千公顷(1568.1万亩),增长1.1%。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482.9公斤/公顷(365.5公斤/亩),比2014年增加97.8公斤/公顷(6.5公斤/亩),提高1.8%。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5982.9公斤/公顷(398.9公斤/亩),比2014年增加90.8公斤/公顷(6.1公斤/亩),增长1.5%。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12428.7 亿斤),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288.2亿斤),增长2.4%。其中谷物产量57225.3万吨(11445.1 亿斤),比2014年增加1484.6万吨(296.9亿斤),增长2.7%。据黑龙江水稻研究中心,2015年稻谷总产20824.5万吨,较去年增加173.8万吨,播种面积30213.2千公顷,单产为6892.5公斤/千公顷。其中早籼稻产量3369万吨,较去年减少32万吨或0.9%;中晚籼稻产量10250万吨,较去年增加40万吨;粳稻产量7125万吨,较去年增加105万吨。我国稻谷生产格局分析:粳稻增早稻减 东北成水稻增产动力源近年来,我国粳稻产量连年增长,对稻谷总产的贡献最大。在早籼稻连续2年减产的同时,粳稻实现了十二连增,较2003年的产量约增产了3000万吨,十年来,增产幅度达70%以上。相比苏皖地区,东北地区的粳稻增长又是其中的主力。2015年,东北地区粳稻产量3450万吨,较去年增加149万吨。东北粮食的增产与国家的战略安排和政策扶持密切相关。结合东北自身的资源禀赋,未来这种格局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就稻谷的生产而言,粳稻所占的比例仍将继续稳定增长。与粳稻的连年增长相比,2015年我国早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继续双双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5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5715.4千公顷(8573.1万亩),比2014年减少79.5千公顷(119.3万亩),下降1.4%;全国早稻单位面积产量5894.8公斤/公顷(393.0公斤/亩),比2014年增加25.6公斤/公顷(1.7公斤/亩),增长0.4%;全国早稻总产量3369.1万吨(673.8亿斤),比2014年减产32万吨(6.4亿斤),下降0.9%。2015年早稻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都有所减少,但早稻的单产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部分地区早稻移栽时发生旱情以及早稻种植比较效益低、劳动强度大,部分农户改双季稻为单季稻,因为播种面积的减少,所以早稻的总产量较去年有所下降。单产提高的一方面原因是早稻的大部分主产地区总体农业气象条件较好,虽然今年早稻生长期间,部分地区有的经历了低温、干旱,有的出现了洪涝,但总体农业气象条件良好,尤其是在早稻生长关键时期,高温热害影响较轻,多数主产省区没有出现强台风天气,对早稻顺利灌浆成熟、及时收获非常有利。另一方面原因是各地政府有关部门继续通过统一配种、集中育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措施扶持早稻生产,有力地保障了早稻单产的稳定和提高。值得关注的是,早稻产量已连续两年下滑了,这是2007年来的首次。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市场即将出现紧缺。因为这既是一个产量周期性的正常的调整,又是当前早稻需求逐渐萎缩的合理回应。当一个产品的需求处于稳定不再增长,甚至收缩的状态,供应也应当随之调整,这样市场才会均衡。当前我国早稻供需已处于一定的失衡格局,供过于求导致国家各级库存压力巨大,轮换困难,必须调整过来。我们早就指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力成本提高,双季稻将减少,而单季稻会增加,因此,经济效益更低的早籼稻的种植面积会逐步减少。但观察近年的数据,我国早籼稻的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状态,即使今年小幅减少,但也并未出现明显的下滑势头。这并非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而主要是政策“保产量”的导向使得早稻种植面积得以稳定。国家统计局农村司高级统计师黄加才曾评价,近几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一直稳定在5800千公顷(8700万亩)左右,湖北、湖南两省通过政策推动,“压单扩双”使早稻播种面积增加较多,基本抵消了其他早稻产区播种面积下降的影响,使全国早稻面积保持基本稳定。为保证粮食产量,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湖南已连续10多年推进“压单扩双”政策,即压缩一季稻面积,扩大双季稻种植。据国家统计局湖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湖南早稻产量增加,总产量为171.8亿斤,比上年增加0.8亿斤,增长0.5%;平均单产396.3公斤/亩。不过,这种以政策来保产量的做法,与当前的趋势相左,意味着政策的实施要付出较大的经济代价,而这些代价容易转移至农民身上。湖南水稻研究所副所长张玉烛分析称,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来看,“压单扩双”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政策,但是,从农民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一季稻更符合农民的需求。据其研究,从1998年至2013年,双季稻的经济产量(指最佳投入产出比的产量)只提升了5%,一季稻却提升了20%,“这也就是农民不愿意种双季稻的根本原因。”那有没有可能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的保证产量呢?提高单产是个很好的途径。我国稻谷科研能力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自1996年农业部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以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领衔的超级稻一路高歌猛进,连续刷新水稻超高产世界纪录。但是,现阶段却越来越多质疑的声音:“超级稻品种”万亩绝收、盲目追求超高产目标,高水高肥不环保、增量不增产、米质口感差……这些正是超级稻未能更好地从“试验”走向“田头”的原因。也正因此,超级稻屡创新高的试验田单产水平,也未能转化为真正的单产提高。当然了,虽然杂交稻对我国稻米产量的贡献不能被夸大,但也不容贬低。即使仍存在很多问题,总体上中国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均在提升。未来,育种的方向如果能更注重质量、关注市场需求和经济模式的变化,那么单产对产量的贡献会更加突出,届时就能节约更多的耕地,释放更多的农业劳动资源,让市场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东北成为我国稻谷增产的主要动力源10年来,东北四省的粮食总产量从2005年的9081.3万吨,增加至2014年的14281.7万吨,增幅为5200.4万吨或57.3%;其中稻谷产量从2005年的2073.4万吨,增加至2013年的3346万吨,增幅为1273万吨或61.4%;粮食种植面积从千公顷,增加至2012年的27658.8千公顷,增幅为5572千公顷或25%。四个省之中,黑龙江的粮食产量和种植面积增幅最大,分别从2005年的3092万吨,增加值2014年的6242万吨,从2005年的8650.8千公顷,增加至2013年的11564千公顷,稻谷产量从2005年的1121万吨,增加至2013年的2220万吨。对于东北农业未来的发展,习近平曾指出,中国现阶段不是要不要农业的问题,而是在新形势下怎样迎难克艰、继续抓好的问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不能拖后腿。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战略清醒。东三省处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方方队里,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遵循规律、科学发展。但现阶段,要注意的是,东北的农业不应成为新的“国有经济”,不应有赶超的思想,而应该是依靠市场作为源动力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大农业。年东北四省粮食生产情况一览表年份/省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辽宁粮食产量1745.8179718351860.31591176520352070.521951753.9种植面积30523089.731273035.931243178.33169.83217.353226.4稻谷产量416.5426.6505505.6506457.6505.1507.8506.9吉林粮食产量25812725.82453.8284024602842.53171334335513532.8种植面积6010.56433.95660.86467.55555.96327.576976.837251.16稻谷产量473.29487.3500579505568.5623.5532.03563.27黑龙江粮食产量30923843.53462.9422543535012.855705761.56004.16242.2种植面积8650.81052610820.4109891139111454.711502.911519.511564稻谷产量1121.513601417.815181574.51843.92062.082171.182220.5内蒙古粮食产量1662.51806.81810.72131.31981.72158.22387.52528.527732753种植面积4373.54936.75119.8525454245498.75561.55589.45617.3稻谷产量62.151.860.1870.564.874.7877.8873.2655.99(本中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稻强米弱”困局亟待破解国内大米加工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行业格局也变幻不定,有人进场,有人退场。令人唏嘘的是,很多老牌米业公司都退出或者收缩大米行业的布局,转战其他市场。2014年3月,国内农业第一蓝筹股北大荒向母公司转让了旗下北大荒米业98.55%股权,于是才实现扭亏并摘除ST帽子。而2014年有着“粮食第一股”之称的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健米业”)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拟对全资子公司湖南新中意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中意”)增资700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此前,金健米业在9月6日以5650万元的价格竞拍到新中意的全部资产。金健米业的利润构成主要依赖于政府补贴,扣除非经常性收益后,公司其实已经连续多年出现亏损。2012年公司收到的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达2479.97万元,几乎是其当年净利润的5倍,另外,当年该公司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收入2900万元,扣非后,金健米业实则亏损达4802.27万元。2013年,金健米业收到政府补助和非流动资产处置收益分别为4086.44万元和4978.27万元,当年该公司扣非后的净利润为7643.21万元。2014年,金健米业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6664.13万元。稻米加工业务怎么会成为这些老牌大米企业的拖累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中国粮油加工蓝皮书》, 2014年全国入统大米加工企业8500多家,生产大米1.3亿吨,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亿元,利润4亿多元。换言之,整个行业的利润率只有0.1%。从绝对值看,一个行业的利润仅为4亿,不与其他行业比,单与一些大企业相比,都落下风。再看北大荒方面的解释,该公司表示,近年来由于受国内市场“稻强米弱”大环境的影响,原粮成本增长与售价增长倒挂,北大荒米业虽年加工稻谷能力可达300万吨,但平均每年实际加工大米只有40余万吨,近几年达产率从未超过30%。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粮油行业规模化高才能具备高盈利,金健米业多年来一直谋求企业整体做强做大,但仅靠粮油企业难以完成这个目标。将新中意这个区域品牌纳入到自己业务板块,是基于谋求公司实现盈利多元化的诉求。我国大米加工业的产能过剩现象一直存在。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稻米市场持续上涨,大米加工产能急剧扩张,产能利用率随之下降。2014年,产能降为2.43亿吨,当年大米产量1.3亿吨,产能利用率提升至60%左右,达到本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但总体而言,我国大米行业的产能过剩仍是个大问题。大中型加工企业的市场份额虽然有所增长,但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全国排名前50的企业加工能力合计占总产能的12%左右。前三甲的中粮集团、北大荒米业、益海嘉里3家产能合计超1000万吨,占整个稻谷加工市场的4%左右。对此,中国粮油学会食品分会会长姚惠源指出,目前我国稻谷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低、产业链不完整、缺乏深度开发利用、副产品附加值低,是导致整个稻米加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记者从中国优质稻米发展研讨会上获悉,由于目前国内大米加工行业存在各环节分离、加工技术粗放、副产品循环利用率低等问题,导致米业加工利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相关统计显示,去年全国大米入统企业8500多个,生产大米1亿多吨,实现销售收入4000多亿元,但利润不足5亿元。基于此,有志于大米加工事业的企业,不管新进的还是原有的,都把目光聚焦在深加工行业和优质大米市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家在吃的方面越来越讲究,从蔬菜、肉、油到米面,都追求更营养健康。在很多商超可以看到,每斤上百元的大米仍不乏消费者。所以我们时常会听到有国内消费者不远万里,从日本、泰国带回一些高价美味的优质大米。这是国内大米加工行业的悲哀。我们不是没有生产优质米的硬性条件,但却缺乏软性的环境,包括法律环境和商业环境。正如益海嘉里集团副董事长穆彦魁所言,消费者误认为中国大米品质不如日本、泰国,主要问题在于稻米产业的发展模式。“此前国内大米行业育种、种植、加工各环节分离、加工技术粗放、副产品利用率低。而且粮食产业利润低、回报周期长,很少有企业参与此类投资。”目前油类产品占益海嘉里八成多收入,但整个大粮油行业,油、面粉、大米的需求市场规模比例应该是1:3:6,因此未来益海嘉里将大力发展大米产业。中粮等其他品牌也加大了高端米市场的投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年轻一代消费人群的崛起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小包装品质高的米逐步取代散装米是大趋势。新进入者“恒大”一开始就瞄准了这个市场。日,恒大集团宣布旗下新品恒大粮油正式上市。从当时恒大展出的六款产品看,其卖点主要集中在“有机”、“绿色”两大标签上。据介绍,其绿色产品为严格控制化肥残留;而有机产品则使用100%农家肥。随着消费不断升级,传统粮油企业对中低端市场的白热化竞争已经厌倦了,高端消费需求就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全球大米进入去库存化阶段国际粮油“指挥棒”美国农业部(USDA)月度供需报告,自2015年5月份开始,连续下调2015/16年度全球大米期初库存。全球大米库消比预测值也跌至18.5%的低位,为年的水平,而这一年,正好是国际大米创出天价的年份。与2008年以来的年份相比,这一库消比着实算低水平,已经迫近18%的国际警戒线了,而其他年份都在20-22%之间。USDA11月供需报告显示,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为4.735亿吨,略低于上年度的4.783亿吨;大米期末库存预计为9100万吨,远低于上年度的1.037亿吨。这是自09/10年以来第一次出现全球大米产量连续两年下降,且当年产不足需,年度结余为负。主要原因是主产国泰国和印度大米产量和库存的下降。年度印度大米产量为1.035亿吨,低于上年度的1.048亿吨;大米期末库存预计为1316万吨,远低于上年度的1766万吨。泰国大米产量预计为1640万吨,低于上年度的1875万吨;大米期末库存预计为527万吨,远低于上年度的1007万吨。尽管如此,我们要明确的是,印度和泰国大米库存的大幅下降,并非供需出现了问题,而是两国均处于“去库存”的阶段。某角度上,印度和泰国在国际大米市场上是“较上劲了”。2011年,泰国启动了大米补贴计划,欲凭借自身大米出口第一大国的身份,把高价收购农民大米的成本转移到国际市场。但无奈同年,印度因库存过多而宣布放开大米出口禁令,打乱了泰国的如意算盘。年,印度年末大米库存达到2276万吨,库消比为23%。经过接下来两年的“去库存”(主要是通过加大出口量),2015/16年,印度库存大幅降低至1316万吨,较13/14年度减少了近1000万吨。而反观其供需情况,实际上变化不大。虽然产量从10665万吨降低至10350万吨,但降幅仅为300万吨或2.8%,消费量基本保持稳中小幅下降,从9918万吨变为9900万吨,可以说,其国内供需情况是基本稳定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印度大米“去库存化”基本走到尾声,15/16年度库消比已经低至13.3%,未来如果生产没有明显的提升,其出口量一定会减少已保障国内库存达到安全水平。近年印度大米的出口量也确实在逐年降低,从1100万吨降至15/16年的900万吨预测值,这对国际大米供给将产生一定影响。2015年7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就预测,由于供给吃紧以及国内需求扩大,印度2016年大米出口量将下滑20%。这几年泰国大米的“去库存化”推进得更为急切。2011年在印度的“搅局”,加上其他一直在虎视眈眈着的主要出口国共同出击,使得泰国痛失国际大米市场。更惨的是,人为抬高的收购价过度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国际市场又不买单,导致前几年泰国大米库存迅速飙升,2013/14年,期末库存为1172万吨,库消比达到107.7%——库存比泰国当年全年消费量还要多。因此,这项“托市政策”不得不以破产收场,而泰国也只能降价销售堆积如山的库存大米。年间,泰国大米期末库存从1172万吨降至527万吨,但相对其国内消费,2015/16年的库消比仍高达44%。随之大幅下降的是泰国大米的产量,因失去了高价收购政策的刺激,泰国大米产量恢复常态,从2013年的2046万吨回落至2015年的1640万吨。综合看来,全球大米的供需基本面并没有出现根本性问题。当前主要调整的是期初库存,意味着去年的库存量有可能被高估了,现在做一个调整。但全球大米产量仍然保持4.8亿吨的大致水平,并未有明显减产现象。近年全球大米年度产量不足消费量与其价格长期低迷和去库存化有关,其生产能力是没有被破坏的。相反,国际大米主要生产国,无论是出口国还是进口国,其大米生产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作为口粮,大米的需求量也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口粮消费会不升反降。全球人口规模最大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其大米消费都进入了稳定状态,而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则因居民饮食结构调整,大米消费量连年减少。这将成为抑制米价大幅反弹的最根本因素。从日韩泰趋势关注我国饮食习惯改变大米作为亚洲人的传统的主要口粮,一直在国计民生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今时今日,随着食物的极大丰富,可选择性的提高,人们饮食习惯正在改变。现阶段,韩国大米需求日益减少、转而被小麦替代,导致大米库存过多。为此,韩国政府急欲扶持大米加工食品行业、促进大米出口。实际上,前几年如本也出现过相似的报道, 2014年度日本人均大米消费量为55.2千克,比上年度减少1.7千克,创下历史新低。而2015年9月,按消费的不同群体来看,消费家庭(调查户数6650)的大米消费量为4.632千克(每月),比上年同期减少1%,已连续6个月出现同期递减的情况,出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消费的多元化,以及产量受影响价格上涨等。这提示我们注意,是否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我国口粮消费的结构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对此,观察人士指出,不仅是韩国,亚洲其他地区也呈现饮食习惯改变的趋势。例如在中国、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小麦需求均不断增长,替代了部分大米需求。韩国:虽减产 大米仍过剩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和统计厅的最新数据报道,尽管2015年韩国大米产量预计较2005年减少10.7%,但2015年韩国人均大米消费量比2005年大幅减19.3%,因此大米库存量仍在上升。截至2015年9月底,韩国大米库存量为136万吨,而合理库存量只需80万吨。调查显示,韩国人过去几十年来饮食习惯正在悄然改变,米饭摄入量持续减少,而小麦、玉米、豆子的摄入量不断增加。韩国2014年人均消费大米65.1公斤,跌至历史新低;而人均消费小麦33.6公斤,创下2006年以来的最高值。以销售蛋糕、面包、甜甜圈等面食闻名的韩国SPC集团介绍,2005年以来,韩国面食市场正以年均15%的速度迅速扩张。据该集团估算,韩国人去年在面包、蛋糕、三明治等面食上消费6.36万亿韩元(约合57.2亿美元)。眼下,韩国政府正在“发愁”如何减少庞大的大米库存。韩国政府已经致力于扶持大米加工食品行业,刺激大米加工食品消费。同时,韩国政府积极谋求促进大米出口。10月31日,韩国与中国签署食品安全领域三项合作协议,为韩国大米等食品输入中国市场开辟了道路。未来泰国大米消费量将减少近日,泰国发展研究院(TDRI)发布一项题为“大米消费预测项目”的研究报告指出,未来泰国大米消费量将减少,但近期的消费变化不大,每人每年平均消费大米在100-104公斤左右。报告指出,全国家庭每年消费大米在700万吨,而用于酒精、面粉、米粉、饲料等工业用途的大米则达到1000万吨。报告预测,未来10年后,每人每天消费大米将低于100公斤,而居住于城市的人群对大米的消费则更低,预计将低于90公斤,因为体力劳动消耗不大。亚洲:口味变 小麦需求大不少观察人士注意到,近年来,亚洲各国的小麦需求持续增长,替代了部分大米需求。自2008年以来,亚洲小麦消费量的增幅达到大米消费量增幅的两倍。目前,亚洲大米产需基本平衡,但小麦需求增长太快,以致小麦进口急剧增长。以韩国为例,韩国的小麦产量极低,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至2%,因此小麦需求基本依赖进口。据路透社报道,过去5年间,亚洲平均每年进口小麦超过4000万吨,占全球小麦总进口量的25%。其中,印度尼西亚平均每年进口小麦近800万吨,比2005年增长超过60%;印度虽是全球第二大小麦产出国,但预计2015年全国需求比产出多了500多万吨,因此仍然离不开进口;孟加拉国预计2015年进口小麦300万吨,以满足全国400万吨的小麦总需求。得益于亚洲持续增长的小麦需求,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加拿大、美国和欧洲的小麦总出口量自2005年以来增长超过40%。(杨舒怡)(新华社特稿)回顾我国近十五年来的大米消费,根据USDA数据,2000年以来,总体消费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缓慢,趋于稳定。2000年,我国大米消费量为1.34亿吨,经过10年的增长,2011年突破1.4亿吨,随后维持在1.4-1.5亿吨之间。可以说,当前我国大米口粮消费已经进入稳定阶段,考虑到大米的巨量库存和浪费的规模,实际消费量或被高估了。但与上述亚洲国家不同的是,2000年以来,我国小麦消费量增长却有限。仅从1.12亿吨,增长至2015年的1.18亿吨,最高峰也仅为1.22亿吨。如果剔除饲用消费,十五年来,小麦口粮消费基本稳定在1亿吨左右。但事实上,近年我国居民对面包、蛋糕等西式点心的需求较旺盛,未来会否出现小麦消费的一个爆发?值得观察关注。三、后市预测:2016年国内稻米预期稳定 国际大米稳中有涨如果说2015年国内稻米市场乏善可陈的话,2016年的变化也不会很大,仍将在政策主导下,维持稳定走势。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政策将在未来的两年内继续执行,这与处于巨变中的玉米品种不同。鉴于稻米更加纯粹的口粮属性,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明确提出,“改革粮食价格形成和收储机制,完善玉米、大豆补贴政策,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2016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其托市价格方面,参考已经公布了的小麦最低收购价,2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2016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33元、138元和155元,其中早稻最低收购价下调2元每50公斤。意味着2016全年稻米价格运行的基调与2015年相似。我国稻米的生产和消费都逐渐进入了一个稳定期。近五年来,我国稻谷产量稳定在2亿吨上下,每年不过200-500万吨的波动,总体处于小幅增长态势。未来在托市政策的支撑下,稻谷种植面积短期内不会出现大幅下滑,产量也将保持稳定。而我国大米的消费量更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增速明显下降。邻近的日本、韩国,甚至泰国,这些传统的“食米”之国,其大米消费量都已经呈现下降趋势,我国也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总体而言,如果在生产上不发生大的、突如其来的减产情况,我国稻谷的产需格局总体平衡。但如果考虑“供需格局”,我国稻米就“偏多”了,去库存任务虽不及玉米,却仍然相当繁重,毕竟,这可是第一个出现轮换难的品种啊。据中华粮网数据,年,国内临储稻谷累计收购10000多万吨(含截止12月底已收购的2000多万吨中晚稻),而截止至2015年12月底,该批临储稻谷累计销售仅1032万吨,其中,2014年销售了约422万吨,2015年销售了604万吨左右。预计目前临储稻谷库存已超过9000万吨,且库存随着收购的进行还在增加。按照2015年约600万吨的销售进度,现有库存需15年才能全部消化。所以说,在“库存压顶”,托市支撑的情况下,2016年国内稻米市场难起大波澜。&2016年国际大米上涨可期,但大涨受限。2015年国际大米算是相对抗跌的品种,原因是受到库存下滑的支撑。新的一年,受厄尔尼诺影响,国际大米产量和库存预计继续下降。USDA2015年12月粮油供需预测报告预计,全球年度大米产量为4.6932亿吨,比上年度减少887万吨;供给量为5.7306亿吨,比上年度减少1268万吨;贸易量为4134万吨,比上年度减少159万吨;消费量为4.8464亿吨,比上年度预计数增加264万吨;期末库存为8842亿吨,比上年度减少1532万吨。相对于小麦和玉米的宽松,大米供需格局偏紧,加上天气因素的刺激,2016年国际大米有一定的上涨行情。但正如我们早前所分析,现阶段仍然缺乏大涨的基础。一方面,整个经济大环境变化了,大宗商品和其他粮食品种持续走低,甚至到了谷底,金融炒作的热情大为消退,价格也难再起大波澜。另一方面,全球大米的供需基本面并没有出现根本性问题。当前主要调整的是期初库存,意味着去年的库存量有可能被高估了,现在做一个调整。但全球大米产量仍然保持4.8亿吨的大致水平,并未有明显减产现象。同时,作为口粮,大米的需求量也是相对稳定的。总体而言,国际大米仍未正式摆脱低迷期,要重现2008年的强劲态势,还欠缺很多“东风”。本文为综合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等研究文章编著而成,本平台仅为传播信息之用,感谢原创者与研究者。
点击展开全文
在农业的道路上,也许我们仅能够划亮一根火柴,但还是希望能照耀到您。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发送邮件到 bang@ 或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稻价格2016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