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县对农民工反乡创业农村养鸡创业成功案例有哪些帮扶

djl8w8s6d相关企业
djl8w8s6d随机推荐
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致函: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最佳浏览器为IE8屏幕分辨率为雁归来奏响四川“田园交响曲”_网易新闻
雁归来奏响四川“田园交响曲”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雁归来奏响四川“田园交响曲”)
——四川“归雁经济”特征调查
音乐大师贝多芬永远不会想到,200年后,他的《田园交响曲》会在中国四川广元一个偏僻的乡村响起,而且是给鸡们听的。
6月1日一早,广元市昭化区黄龙乡红林村六组,10万只鸡在柔缓的轻音乐中共进早餐。这是当地返乡创业者朱明举创办的养鸡场,三年间带动上百户农民致富。乡情感召,归雁飞来。像朱明举一样,我省各地成千上万的在外务工人员,已经或正在返乡创业。这一曲宏大的田园交响,正在四川山川奏响。近日,本报记者深入多地调查,力图勾勒出“归雁经济”的特征,探寻如何让这一田园交响曲更科学持续奏响。
特征·动机:故乡情结和党委政府的感召
调查显示:大多数返乡创业者,都对故乡比较关心和挂念,对家乡能发展更好充满希望。同时,他们对家乡党员干部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在当地政府的诚意招商和真情感召下,乐意返乡发展。
特征·规模:相对外出总体偏少
调查显示:相对于外出打工创业人群总数,全省返乡创业总体人群偏少,尚未形成高潮,虽然有部分县(市、区)建立了返乡创业园,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一张规划图 打动游子心
2006年,广州花都区红谷皮具有限公司来了一群陌生人,老板邓申伟没想到,千里之外的四川老家,富顺县领导带队前来走访慰问,恳请他回乡发展。
这位富顺县兜山镇香炉村9组的小伙子,2002年外出打工,从富顺到昆明,从昆明到广州,辗转创业,14年,带出一个年销额15亿元的公司。
面对家乡亲人的诚挚邀请,和他对公司下一步的规划,2006年,他同意回家乡发展。最打动他让他下决心的是,县领导送来一张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蓝图,指给他看发展形势和优势,还有各种优惠政策,让他精神振奋。
富顺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外出务工者常年维持在30多万人,去年该县成功回引3000余人返乡创业,带动5万余人就业。谈到回来的动机,很多返乡人员说,让他们动心的,是县委县政府每年举行的集中恳谈、迎春茶话会、回乡人士座谈会、考察会等,真情感人。
以情动人,打好“故乡牌”,地方父母官放下身段,故乡情与游子心互动共鸣,故乡情有了安放之所。
金川县是阿坝州企业家返乡创业最多的一个县,去年至今,回乡发展企业落地11户,投资金额5亿元。该县以亲情、乡情、友情感召,拜会老乡、发送短信、召开恳谈会等邀约,增强了老乡的向心力。今年又有8家企业签订返乡创业项目,签约资金14.9亿元。
特征·条件:要有资源和商机
调查显示:对绝大多数返乡创业者而言,他们最看重的还是回来后,能否实现比外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当地整合一些好的资源,开发一些好的项目,实现新的发展和突破。
特征·产业:主要围绕农村做产业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返乡创业的领域仍以传统的种养业和依托新农村发展服务业为主。受个人水平和资金实力影响,返乡创业涉足高端加工业、电子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偏小。
“干货”吸引 资源与资金对接
苍溪县黄猫乡党委书记柯雄多次到重庆、成都,希望找本乡出来创业成功的老板们返乡创业,但很多老板常常避而不见。2012年下半年的一天,好不容易打听到石材老板罗洪在成都环球中心做装饰,急匆匆赶去,对方一句“忙”再不搭理他。
“光说不行,还得带点‘干货’”,隔了一段时间,柯雄又找到了罗洪,这次,他带来了参与家乡规划设计的专家和方案,家乡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一下子说到罗洪心坎里去了,他兴趣大增,还补充了自己很有建设性的想法。如今,罗洪已在本乡投资6000余万元,种植脆桃、猕猴桃等生态农产品,深度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今年前五个月,接待游客七八千人次。
不少在外成功创业者,正是被家乡包装送来的资源、政策等各种“干货”吸引回来的。
巴中一位返乡创业人士说,我们在外打拼不易,回乡发展,当然要有好项目,好商机,要能挣钱。
广元市昭化区是我省25个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之一,累计返乡创业者达2.1万多人,带动就业6.5万多人,年产值超过10亿元。该区非常重视对当地资源的项目包装,区委书记陈正永介绍,去年,该区向返乡创业者重点推介了100多个项目,涉及农副产品加工、食品饮料加工、现代服务业、旅游开发、现代农业、制造加工业等七大类,都是当地资源富集具有比较优势而市场需求较好的项目。
一头有资源优势,一头有资金、技术、管理优势,两头对接融合,才能开启返乡创业的投资盛宴。
5月26日,邻水县召开“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推进会”,推出26个经过反复论证、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项目,来自重庆、成都、广州等城市的100多名企业家,现场签约十分踊跃。
特征·路径:依托“头雁效应”带动一片
调查显示:基本上能形成返乡创业一定规模的区域,都有领头人。这个“头雁”能够带动引领一群人返乡,一群人增收致富。
特征·趋势:以产业链条形式回归
调查显示:返乡创业在向组织化、规模化、高端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成群结队返乡,甚至整体产业链条回归的现象,总体趋势乐观。
“牛人”讲“牛经”震动乡里老“牛人”
才返乡养牛两年的宁南县幸福乡月塘村2组村民钟先洪,现已是远近闻名的“牛专家”,当地养了一辈子牛的人,也对这位32岁的后生竖起了大拇指。
不因为别的,是因为他两年前从外地返乡养牛,不走寻常路,钻研好学,有一套很管用的“牛经”。
他养的是从外地引进的新品种西门塔尔、夏洛莱和利木赞,抗病能力强,肉质结实,喂牛的草,也是引进的皇竹草、紫花苜蓿等新品草种。而且,他和妻子每天最多的时间,是看书,学习养殖、防疫、消毒等技术,随时与县畜牧部门保持联系,还抽空到外地养牛大户淘经验。
看着他养的57头牛越长越壮实,曾经不以为然的当地老“牛人”越来越对他刮目相看,主动听他讲“牛经”。
不拘泥传统,善于学习,求新求变,是返乡创业者普遍的特征。他们的观念和意识,难免和当地乡土传统观念冲突,但在“土经验”“洋办法”的碰撞中,先进的经营理念、市场意识、技术经验,会慢慢扎下根来。
2015年11月,汉源县返乡创业人士秦刚,到台湾参观考察当地农业园区管理和经营模式后,在本地2000多米的高海拔山上,发展生态养殖+乡村旅游,当地一些人包括一些亲戚都不看好,但他利用微信营销、网络传播,现在一个周末就会引来2000多名游客。
群雁高飞靠头雁。那些先期返乡发展的领头人,以前沿创新的技术、方法、理念,影响和引领着更多的老乡。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蓝定香在基层调查发现,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营销等,正在不断侵入农村,改变着我省千乡万村的面貌,她说:我省返乡创业正走向规模化、高端化,乡土四川的发展值得期待。
一个景区项目“盘活”一个乡村
6月1日,自贡市富顺县宝庆乡石仁村里,已听得见蛙叫蝉鸣。村里庆园农家乐的老板陈绍奎,正带着大家打扫客房、准备食材,他说,已接到好几个端午节期间的预订电话,依山傍水的天池湖度假区势必迎来“小井喷”,得好好准备。
石仁村森林覆盖率70%以上,由于交通不便,近2000村民曾身在宝山无饭吃。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村两委带领全村干群集资在青山岭下修建了水面达30多公顷的天池湖水库和部分道路及水利设施。
然而,真正让水库发挥效益的,是“天池湖度假景区”返乡创业项目。2009年,回乡创业的方立君和黄方荣自筹部分资金,红谷集团投资3000余万元,成立天池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宝庆乡和石仁村党委政府,联手打造集休闲观光、露营避暑于一体的天池湖度假景区。“我们专人服务,一周就办好了所有手续,并修通了8公里的村道,建起了天池广场。”宝庆乡党委书记陈利权说,“以后还要建二期工程,乡上准备把石仁村重点打造,通过培训,让村民参与到水果种植和农家乐建设中。”
两年的建设,天池湖度假区“开门迎客”。如今的石仁村已有五户农家乐,其中星级农家乐三户,年接待游人10万人次以上。“以前收入少得很,现在做农家乐一年能赚十来万!”陈绍奎笑着说。
天池湖度假区也引来了更多项目。看中石仁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业主进村流转土地规模种植柑橘、樱桃等水果。“项目建设之前,村人均收入一年才2000多元,去年就接近10000元了。”村支书陈海东介绍。
持续用心服务做大“归雁经济”
——对话四川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蓝定香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蓝定香长期关注我省返乡创业工作,6月1日,本报记者就“归雁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她进行了专访。
问:返乡创业热正在形成“归雁经济”,你看当下发展现状如何?
答:去年至今,我们走访调查了一些县(市、区),总体看,仍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高潮,虽然不少地方已建立起了返乡创业园,也推出了一些政策支持,但回归企业仍然偏少。
问:你如何看待“归雁经济”的发展前景?
答:我是乐观派。去年以来,从中央到省上,都出台了系列政策,各市州及其各县(市、区),甚至包括部分乡镇,都推出了配套政策,这些政策有的已经落地,有的仍在消化过程中,随着我省基层换届工作的结束,可以预见,新任领导班子必将展开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其中返乡创业人士是各地积极争取的对象。
问:你对各地返乡创业招商有什么建议?
答:返乡创业招商,重点是做好服务,有什么好的政策、资源、项目,要善于包装,端得出来,能催化游子们的故土情,同时,要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期项目跟踪等服务上,持续用心,不虎头蛇尾。本报记者 向朝伦 程文雯 黄泽君 何勤华
王诗侠 徐中成 寇敏芳
作者:向朝伦 程文雯 黄泽君 何勤华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民生热点企划:农民工“回家的诱惑”
【策划】陈琳2015年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贵州考察期间,在一个高速公路服务站,遇到了一群从东部沿海地区返乡过年的农民工。“我问他们在外地过得怎么样,一个农民工当时就哭了。他说,很难完全融入当地,感觉很‘心酸’。”李克强在日召开的国务院第94次常务会议上回忆道,“他们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回到家乡就地打工创业。”6月10日当天会议的一项议题,就是共同起草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过去30多年,农民工一直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因为长年在外务工,农民工自身权益保障问题,以及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引起全社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切。今年,在中央、地方对农民工“回流”的积极引导下,及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农村魅力不断增加,农民工对城市的向往、追求和依赖,已经趋于理性,注意力反而转向了农村。一些有文化、有志向、懂技术、懂管理的农民工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营销渠道之后就开始返乡创业,渐成气候。不仅正在形成农民工返乡创业潮,“以创业带动就业”得到了社会的支持和肯定,而且正在形成一个农民工返乡创业群体,并正在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已达200万人左右。四川也迎来了一股返乡潮,越来越多的蜀地儿女不再“东南飞”,不少从农村走出去的企业家希望返乡二次创业,在家门口编织自己的锦绣前程。四川作为农民工劳务输出大省,有农民工逾2400万人,今年前三季度,“回流”趋势明显,全省返乡农民工总数达135.9万人。可见,客观的经济大势与政策的因势利导,均为返乡创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契机。从出外打拼到游子归乡,不仅可以纾解长期困扰农民工的来往奔波之累和异乡思儿之苦,更能对其摆脱融入城市之难和致力改变家乡面貌发挥积极的破题效应。过去,一队队四川农民工如大雁般向外迁徙谋生。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愿意结束漂泊,回乡投入创业浪潮,在“家门口”发展。创业在家乡文/张璐 图/王咸文回到家乡,进行创业。如今,邓申伟的红谷集团发展势头迅猛,解决近万人就业,连四川省省长魏宏也多次为他的创业故事点赞。从一个农民工到影响巨大的民营企业家,邓申伟如愿实现了个人奋斗、个人事业、个人理想的成功跨越。像邓申伟这样的返乡农民工,是农村创业大潮中的主角。投资400 多万元打造葡萄园一望无际的连栋钢架大棚,黑紫的葡萄密密悬挂,一进入绵阳市安县塔水镇七里村,眼前就是这生机盎然的葡萄丰收图。望着占地258亩的葡萄园,邓步华心中的欢喜溢于言表。在外务工打拼20多年,如今毅然选择回乡创业,邓步华下了很大的决心。90年代初,邓步华远赴福建打工。有了一定积蓄后,他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但当时村里道路、沟渠等基础设施条件很差,创业也没什么路子。直到2013年春节,邓步华收到安县向归乡的农民工发出的返乡创业倡议书。邓步华顿时来了兴趣,“我回来考察了一圈,觉得干一番事业的机会到了。”2014年3月,邓步华和几个亲戚合计了一番,一口气流转了258亩土地,成立家庭农场,发展葡萄产业。第一年的建设加运营,投资达到400多万元,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今年6 月,第一筐葡萄卖出去后,邓步华信心倍增。“巨玫瑰、美人指、着色香……”邓步华兴奋地向我们数着自家葡萄的品种,“我们种了11个高端品种,很受市场欢迎。”问起今年收入,他喜上眉梢,“今年第一年挂果,销量很可观。”随着邓步华的葡萄园搞得红红火火,以前和他一起在外出务工的30多个村民都回到家乡在葡萄园务工,每月能挣到2000多元。现在,七里村形成了2000余亩葡萄产业带,兴办生态休闲农家乐的念头在邓步华的规划中一步步成为现实。年初,邓步华多方筹集资金,兴建了农家乐,目前已基本竣工。“等葡萄走廊打造好以后,就可以搞葡萄采摘节了。”由于种植面积大、品种新、技术含量高,邓步华已成为了七里村名副其实的葡萄种植大户。邓步华的葡萄园只是安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县已有312名外出务工人员带着资金、技术、项目回乡创办和领办企业,从打工者变身为公司老板,实现华丽转身。安县人社局局长陈小平透露,为鼓励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安县向外地农民工寄发公开信、向回家过年的外出务工人员温情“喊话”,用乡音乡情邀请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就业创业。“我们就是要让在外务工的老百姓看到家乡日异月新的变化,看到当地环境的优渥,这样就更有吸引他们回乡发展的资本。”从2008年至今,安县已有1500余名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投入资金2.5亿元,吸纳8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一支主力军。二次创业带领当地致富与返乡农民工相比,实力更强的农民企业家返乡二次创业,则带动了更多的人就近就业。11月11日,受到德阳市表彰的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新星李逢军心里十分高兴。他带回的资金与技术,将和家乡人民一起共同致富奔小康。在德阳市旌阳区柏隆镇有一家电子器材生产厂家,厂里灯火通明,一派繁忙。这位剃着光头的中年男子就是这家工厂的老板。谁曾想到,这个老板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当上了“技术尖子”,发家致富。在宁波打工时,李逢军的工资从年薪四五万元慢慢涨到了十万元,但他仍不满足现状。“别人能当老板,为啥子我不能当老板?”于是,为了这个自己当老板的梦想,李逢军筹集资金30 多万元,在宁波开办电子工厂,招聘了十几个工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2008年,李逢军创办的公司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市场环境下,公司在销售方式上采用敌退我进的方式有效占领了宁波60%的市场,当年销售同比增长70%。2010年,公司销售额达到3100万元,同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品远销欧美市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后,外出打拼多年的李逢军也想落叶归根。他决定回乡投资500万元,成立四川德科电子有限公司,为家乡带去新产业。柏隆镇政府得知后,提供各方支持。为企业选址提供指导,为企业用地进行协调,提供相关优惠政策,还主动安排服务,为企业办证提供便利。就这样,李逢军的电子企业办起来了,解决了柏隆镇100多人就业。经过考察周边水果市场之后,李逢军在2014年3月又成立了德隆种植专业合作社。说起未来打算,李逢军说:“我希望家乡越来越好,希望父老乡亲的日子也过得红火起来!”承包土地回乡当“羊倌”2010年,在海外打拼多年的杜志良回到广元市苍溪县陵江镇镇水村老家,看见自家房屋周围连片的弃耕荒田荒山,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觉得可以趁此把土地承包下来。”有了这个想法后,杜志良又在想,承包了土地,能干什么?养猪?养羊?看见漫山野草,杜志良认为养羊还是可行的。正好,当地政策也大力支持,凡是返乡创业人员通过租赁、承包等合法方式利用闲置土地等场地进行创业的,对流转土地100亩以上、流转年限5年以上,并在县土地流转中心备案的,一次性给予每亩100元奖补。就这样,杜志良承包了山上的300亩土地,修建了三个连排的羊舍。为方便经营,他申请注册了“桓沣牧业有限公司”。南江黄羊、波尔山羊……杜志良从各地引进优质品种1000多只,其中能繁母羊300只,后备母羊200只,种公羊20只,商品羊482只,年产值200多万元。现在羊场总投资600万元。为了创业,杜志良把自己在外打拼多年的积蓄都拿了出来,还向银行贷款。“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能多一些资金支持。”让杜志良感到的是,当地就业局资助了三万元创业补贴,让他申请担保贷款贴息,为他贴息100万元。“接下来我就想把规模扩大,让周围的老百姓帮我代养、寄养,有钱大家一起赚。”谈起下一步目标,杜志良坚信自己在家乡能打拼出一片天地。玫瑰园开在了大山里同样在苍溪县,赵健离开云南,把玫瑰园开在了家乡。“春节回乡之后,发现苍溪的花店越来越多了,周边县市的鲜花供应市场也很有发展潜力。”赵健了解到,苍溪的玫瑰货源都是从成都、重庆发回来的,经过包装转运,损耗很大,鲜花质量较差。这一情况让赵建觉得商机来了。凭借在云南20 多年的花卉种植经验及成熟的种植技术,赵健和亲戚合伙陵江镇太平村开了个世纪玫瑰园。“在云南种花的时候,遇到风霜,玫瑰花受到损害,当地也没有补贴和保险,都是自负盈亏。”2013年,昆明霜冻,赵健的种植场损失巨大,而且没有得到补贴。在接受了亲戚的建议后,他决定还是回乡发展。“听说当地政府正在拟定针对农产品的保险办法,如果以后种植受损,那也有个保障。”,5月份,赵健流转土地20亩,总投入资金136万。现在,通过花苗长抛来看,种植已经成功,预计每季收入30万元。为了进一步引导苍溪籍在外人员返乡创业,更好地服务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今年5月,苍溪推出“回引新政”——《关于支持引导苍溪籍在外人士返乡创业的意见》。近三年来,苍溪县有3400多人返乡创业,投资总额达16亿元,其中投资规模100万元以上的企业720多家。今年1—9月,全县各类返乡创业项目实现产值21.8亿元,返乡创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力量。记者手记回到家乡进行有尊严的务工和体面的创业,是不少外出农民工的心愿。在中国广大农村,尽管农民外出务工现象长期存在,但现在,在四川农村,很多像邓步华、李逢军、杜志良、赵健一样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逐渐圆了自己的梦想。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返乡农民工总数达135.9 万人,占转移输出总数的5.6%,同比增长7.8%。其中,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实现再就业的121.3 万人,占返乡总数的89.3%。过去,农村人口大量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与四川经济欠发达导致就业、发展机会少等关系很大。而现在,情况已有极大改变。当前,四川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加速时期,四川经济总量今年将突破3 万亿元,催生的有效需求和创业空间很大,也对农民工返乡产生了极大的诱惑。回乡创业是农民工的理性选择。作为支持农村再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正以独特的方式,在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给家乡发展带来巨大变化。政府如何支持返乡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群体融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四川省政府及地方有关部门纷纷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利好因素,对促进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发展提供保障。创业大礼包为返乡创业铺路文/张璐 图/王咸文降低门槛、减免税费、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等在内的一系列惠民减负措施,顺应了广大农民工群体“想回到家乡就地打工创业”的迫切愿望。政策铺路才能让人回得来,又留得住,促进他们成功创业。“创业+园区” 一座“造梦工厂”11月初,由广元市苍溪县原就业局办公楼改造而成的“苍溪创业孵化园”开园了。焕然一新的孵化园成为了广元市苍溪县首家电子商务创业园区。在收到当地政府的号召后,赵浩翔的川湘木业立即入驻园区,享受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中等个子,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眼前的赵浩翔,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名雷厉风行的商界新秀。但是,他创办的川湘木业公司却早已红遍大江南北,在苍溪更是耳熟能详。七年前,赵浩翔在湖南已打拼出了一个公司,年产值达1000万以上。2008年,故乡遭难,赵浩翔认为自己应该“归根”,得为家乡的发展做点事儿。通过走访市场,他想利用家乡满山遍野的柏木来生产木质洗浴器材。“政府部门为我们建好了办公地,作为我们企业来说,不用花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在场地上,我们只要把设备跟资金投入到企业今后的发展壮大上。”赵浩翔告诉记者,根据入园优惠政策,赵浩翔的公司所在的四十多坪的办公区可以免费使用三年。“入园后,首先是房租问题得到了解决,减少了很大的压力。”“之前受经济影响,在湖南做生意有所亏损。回到苍溪后,我就申请了贷款。”赵浩翔告诉记者,公司才入住园区两天,在资金运作上有很大困难。了解到赵浩翔的资金困难后,当地就业局就为他提供了贴息贷款200万。农村电子商务是商业领域的一片“蓝海”。作为主打电子商务创业的园区,县就业局也与时俱进,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电商平台培训,提供支撑。“我们刚试水电商,只能在专家指导下慢慢摸索。”首次“触电”的赵浩翔,在参加了专业培训后,逐渐懂了门道。今年八月,川湘木业紧跟当下潮流,成功上线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两个多月来,网上销售量节节攀高,还获得了四个钻的成绩,名气不小。“不管是融资、贷款还是培训,园内都有专门的服务平台,为我们省了不少麻烦。而且房租免费,水电平摊,也节约了成本。”赵浩翔说,园区为孵化企业设有12大服务平台,即政策咨询平台、融资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平台、法律服务平台、财务服务平、科技创新平台、创业指导平台、项目推介平台、创业培训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物业管理平台、党群组织平台。“这么贴心又省心的服务,让我们更能专注于把企业做大做强。”“我们聘请的指导专家,涉猎领域广泛,能充分适应园内企业多元行业发展的现状。”据苍溪县就业局副局长邓小军介绍,目前入驻创业企业15家,主要为初创或在建企业,从事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文化传媒等项目,且园区聘有专职和兼职创业指导服务专家27 名,涉及金融、法律、培训、就业创业、工商、税务、农业、电子商务、财务、行业协会等领域,将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创业指导服务。“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发展平台,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的发展壮大中。”日渐成熟的孵化园区建有管理制度、入园机制、退园机制和奖惩措施,逐步把一个现代、文明、高效的公共创业服务平台打造成为创业者的“梦工厂。“创业+政策” 创业更加有保障“听说近年来政策优惠力度大,觉得回家创业也是不错的选择。”眉山市丹棱县顺龙乡幸福村的大雅红豆杉林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相立因为当地的创业扶持政策,让他看到了商机。目前,黄相立培育珍稀红豆杉苗木,带着村民成立家庭农场发展品牌农业。2013年6月,丹棱县针对家庭农场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在土地流转、项目资金、农业补贴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支持。依靠丹棱的创业扶持政策,黄相立流转土地120余亩,组织成立了大雅红豆杉林木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取得了经营权。黄相立说,发展至今,家庭农场目前红豆杉种植面积48亩,苗木12000多株,树围大于8cm以上的有900余株。在黄相立的带领下,顺龙乡如今已发展了400多亩红豆杉林地。走进黄相立的创业基地,只见红豆杉长势喜人,满目葱茏。“预计到2017年,产值可突破1000万,每年可提供20个就业岗位,力争将红豆杉打造成为引领丹棱县珍稀苗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憧憬未来,黄相立十分有信心。在眉山,以农村特色产业为主开展的家庭农场颇多,当地政策也都倾向于扶持其发展。“没有好的政策和技术作支撑,我就无法成功创建家庭农场。”眉山市彭山区彭溪镇兴崇村李建群,说起她去年8月在义和乡悦园村流转土地155亩,种植红心猕猴桃,创建了她梦寐以求的“建群家庭农场”时, 侃侃而谈。在有了开家庭农场的想法之后,李建群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是彭山区出台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为我解决了资金难困。”2014年以来,彭山区完成小额担保贷款6379.9万元,帮助213人成功创业。现在,李建群的农场,每天都能为当地村民解决临时就业岗位30多个,让自己有了奔头,村民也有了享头。据了解,眉山市坚持发挥金融、财政的优势,加大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投入,先后财政贴息6000万元,就2011年以来,发放各类返乡创业贷款7.5亿元。“创业+服务” 贴心又省心近几年,泸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可谓好戏连台。太伏镇沙河村大学生陈志勇返乡创办中国乡村网购平台,与上百家加盟店签订了合同,网络平台的营业额已达百万元;福集镇小马滩村村民万洪明在龙桥文化生态园投资1800余万元创办了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带领当地100余名村民共同致富……泸县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外出转移就业保持在30万人,成功人士不在少数。是如何吸引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呢?为此,泸县打出了“服务牌”。黄永鸿、刘登坤夫妇是泸县方洞镇新联村人,在广州等地打工多年,回乡发展的念头早已有之,但夫妻俩都不知道回乡能干什么。偶然机会,他们得知了泸县在广东省设立了劳务输出办事处,专门服务外出务工人员,夫妻俩立马咨询了家乡的创业就业政策。在村上的创业服务窗口帮助下,黄永鸿完成了土地流转、办理成立合作社证件等一系列事儿,自家的“勤缘葡萄园”终于办起来了。“我还去参加了培训,晓得了外地种葡萄的不同之处,明年准备多引进几个葡萄品种。”2014年,黄永鸿的葡萄园年产葡萄50吨左右,收入近30万元,今年,有望再创新高。在积极推进西部农民工创业试点以来,泸县设立200万元创业基金支持自主创业,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开业指导、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培训等服务,整合财政、银行等资源,提供创业审批、贷款“一站式”服务。目前,泸县回乡创业人数达到350余人,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年产值38亿元,吸纳了6万余人就业。“创业+平台” 提供更广阔的舞台“项目建成后,我们公司将形成年产集成式LED模组10万套、一体化LED节能照明产品10万套……”10月22日,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德阳市恒达灯具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代明生正在德阳市首届返乡农民工创业大赛决赛现场进行项目路演。代明生的路演项目是“集成式LED模组研发应用产业化”,谈及企业采取什么手段应对市场,他信心十足。“公司已取得国家授权专利83项,在我国西南地区,有城市的地方就有我们的产品!”最终,代明生获得大赛一等奖,多位专家导师现场给予点评,并就项目的市场分析、未来发展等方面给出了中肯的意见,该项目还被纳入市级创业项目库管理。“返乡创业的这些年,政府给了我很多帮助。”代明生说,在企业几次扩大规模的过程中,政府为他提供土地,减免各种费用。“特别是在简政放权后,我们办事儿更快,他们也很愿意到厂里来帮我们解决困难。前段时间,人社局还来给我们的员工讲解社保方面的知识,现在我们300多位员工实现了全员参保。”2010年,代明生把工厂搬到中江县的工业区,再租下60 亩土地,实现全机械化生产,年销售收入超过6000 万元。“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意义。”据德阳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返乡农民工不断增加的趋势,就近就地就业创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期望此大赛通过项目路演的形式,掀起返乡创业高潮,挖掘好的兴农创业项目,发挥农民创业者的典型示范作用。据了解,目前,德阳市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达118万人,自主创业8.25万人。随着该市创新创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进,为返乡创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为实现资本、技术、亲情和精神回归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记者手记:政策“铺路”才能跑好“马拉松”四川省出台的首个专门扶持农民工创业的政策——《关于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以及地方性扶持政策、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契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政策的倾斜都给农民工返乡创业带来了机遇,让创业的农民工真真正正得到了实惠,走上了致富路。返乡创业者都是独自胼手胝足地打拼,一步一步地成长。资金、土地、劳动力……农民工创业缺什么,政策就为他们提供什么。有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举国争创环境,加之配套完善的多层面好政策,我们期待着“梦想照进现实”。农民工返乡,决定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将会经历怎样地嬗变。金堂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如今吸引了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使一批又一批农民工由异地就业者变成本地创业者,使广大农民工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打工经济转向雁归经济的金堂样本文/雷露 周健金堂,这个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距成都市仅45千米的小县城,享有“天府花园水城”的美誉。从成都市区出发,走高速大约50分钟的车程,就能到达县城。1980年代末,城市劳动力市场开始形成,外出务工是许多农村家庭提高生活水平,改变生活条件的有效出路。金堂也不例外,这里曾经走出过大批农民工,为祖国的现代化、城镇化献力。金堂的竹篙镇更是被评为“中国打工第一镇”。但随着时间推移,沿海地区纷纷进入产业调整升级阶段,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回流成了必然趋势。让“走出去”的金堂人“往回走”金堂县人社局局长曹乾斌表示,在2007年的一次调查统计中发现,金堂县在省外务工人员达到了17 万人。他说:“劳动力的流失,成了制约金堂经济发展的重要阻力。”外出打工这把火,最先从竹篙烧起来。谁能想到,这把火居然能燎原。金堂县竹篙镇就业社保服务中心主任夏逢利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为了解决当地人多地少、农民收入低的难题,竹篙镇政府专门成立了劳务办,派专人赴沿海地区考察后,与东莞市厚街镇政府签订劳务合作协议,第一次有组织地选送了50名农民,到东莞市打工。“就金堂而言,我们算做得早的。”他说。说起当年组织50 名农民到东莞务工,夏逢利一言难尽。这些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走出去”,确实提高了家庭收入,为竹篙带来了新的生机。但随着劳动力流失,竹篙镇就成了空壳。“如果竹篙有工厂,我就让儿子和媳妇回来,哪怕是回来一个都是好的呀!少挣点钱无所谓,不要耽误了孩子才是大事。”曾经一位老大娘拉着夏逢利的手对他说了这样的话。过去这么些年,夏逢利依然记忆犹新,当时老大娘含泪对他说“我管不了孙子”时的无奈与辛酸时不时浮现在眼前。长期以来,金堂县作为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县,几十万农村劳动力为流入地和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带来了本地发展要素欠缺和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突出问题。曹乾斌说,“农村要发展,留人是关键。”他暗下决心,要让“走出去”的竹篙人“往回走”。为此,金堂县积极顺应县域经济发展新趋势,结合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先后制定了《金堂县回乡创业示范区优惠政策》《关于鼓励回乡创业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明确税收、用电、工商管理服务以及解决劳动保障等优惠办法,以引导农民工回乡兴办实体,发展创业经济。还提出了发展“归雁经济”的思路,将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引导回来,并在土地、税收、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形成了“回乡一人、致富一方”的良好局面。“通过这项工程,人回来了。”曹乾斌进一步解释,金堂县调整工作思路,把工作重点由“输出去”向“引回来”转移。目前,在省外务工的金堂人从17万人锐减到5万人,金堂县实现了从劳务输出大县向劳务用工大县的转变。回引工程,农民当上大老板说起王红琼,认识她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点个赞。故事还要从1988年说起。1988年,在当地政府地组织下,年仅16岁的王红琼和同乡的另外49名姐妹,背上简单的行囊去了东莞,这是第一批从竹篙走出去的女工。“年纪小,也没什么顾虑,就当见见世面。”抱着“一定要干出成绩来”的心态,她在东莞一干就是10年。后来为了离家近点,1998年回了成都。但那份对家乡的牵挂,她终于选择在2007年回到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竹篙。在我们和王红琼聊天的过程中,王红琼的父亲就坐在一旁的凳子上安静地听着,也不搭话。只是用那双饱经岁月风霜的眼睛,注视着自己的女儿。王红琼说:“老人年纪大了,经常生病。在外面的时候,我能做的最多就是打个电话安慰安慰他,然后多寄点钱回家让他自己去看病,买点营养品。可终究心里是放不下的!如今回来了,我能随时照顾他,心里踏实多了。”她还无比感慨地说道,“牵挂是最苦恼的事情。”倦鸟还巢。如今的王红琼在竹篙经营着一家成衣厂,还开始创建了自己的品牌。目前王红琼的锦州成衣厂的客户主要来自金堂本地,当然成都、绵阳、巴中也有。客户稳定,信心也足了。“我就想通过我的努力做出点成绩,为我们竹篙做点贡献。”两个月前,锦州成衣厂还招进了一名大学生,主要做的是电脑排版工作。“现在我要先把团队建立起来,然后想把锦州这个牌子做起来,带动周边姐妹们走上致富之路,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出力。”王红琼坚信成功就在不远的前方等待着自己。据曹乾斌介绍,金堂县引导农民回乡创业打了两张牌,一张是以制鞋制衣为主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张是以水果种植为主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在竹篙片区,而现代生态观光农业则集中在三溪镇片区。何中富是金堂县三溪镇的红提种植大户,以前是在成都和重庆做啤酒和白酒的代理生意,曾经还被评为全国百强酒水批发部。如今,他成天耗在山沟里,潜心经营何氏琴庄。“我2011年回乡探亲,政府正在提倡:土地流转,为家乡献力。当时我是第一次听到土地流转这个概念,对于我来说完全是陌生的概念。”何中富也想不起来是如何走上创业这条路的,反正在外漂泊了十多年后,最后留在这片土地上。目前,何中富的果园已经由最初的300亩发展到了480亩,同时他还带动了周边上千亩的红提种植。下一步,何中富打算和村干部协商,动员农户以土地加入到他带头成立的合作社中,计划将来把附近的空山头都种上果树和紫山药。树上结果,树下养鸡。将何氏琴庄打造成为集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庄。果园旁边的那条草油路,是果园和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何中富印象深刻。他说:“2011年回乡建果园,路还是以前的黄土路。坑深路窄,莫说走路了,就是开上个越野车,都要撞底盘。路况很糟糕,村民进出很不方便,村子里也基本没有人。”令他动容的是,金堂县在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上,绝不含糊。政府修了路,建了排水沟渠,还带来了种植技术,这些都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游子归来,农村再出发如今,金堂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带着先进技术和创业资金回到故土,开始创业,以实际行动,改变农村现状,并带动了当地“雁归经济”地兴起。曹乾斌说,目前在王红琼和何中富这些返乡创业者的影响下,金堂县越来越多的打工儿女变身成为了创业尖兵,带领更多的人走上增收致富之路。截至2014年底,金堂全县共有8230人返乡创业,带动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5.1万人。全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478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3%,同比增长19.2%。如今,金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县土地流转30亩以上的1400余户,领办家庭农场60个、合作社70家。同时,创新推进“互联网+农业”,搭建“京东”“农场来了”等电子商务合作平台,拓宽了返乡农民工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空间,电商年销售农产品8000多万元。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也让农村悄然发生着各种改变。夏逢利的爱人在镇上的一所小学校里任教,她以前经常抱怨小孩难教。布置的作业需要请家长签字,一个近50人的班上,能有10个人完成就不错了。很多学生都表示:我爷爷不会写,我奶奶不识字。现在情况就好多了,签字基本能达到百分之五六十,开家长会也不再是清一色的爷爷奶奶了。留守儿童的减少,从侧面反映了农民工回营的现状在改善。四川省教育厅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达300万人;2013年,这个数字降低到223.13万人。在政府的支持下,一些返乡创业者还主动承担起养老的社会责任,为农村老人带去新的寄托。“三溪镇目前有60岁以上的老人大概800人,我们的能力有限,还在探索阶段。”由何中富牵头打造了三溪镇老年人关爱中心,已初具模型,这里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来洗衣、洗澡、剃头等服务。四川省农劳办副主任曹庆此前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无论对县域经济还是农村发展来说,都会带来“双赢”的结果。随着我省统筹城乡、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政策的铺开、落地,还将吸引更多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曹乾斌也告诉记者,是四川的大环境使然,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返乡。金堂县应该准确把握时代命脉,把农村经济发展盘活。“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是今后壮大和发展县域经济及带动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记者手记:四川劳动力流转的缩影无论是农民工“走出去”,还是“引回来”,金堂都走在了前面,是四川劳动力流转的缩影。不可否认,曾经外出务工是四川农民改善生活水平的出路。但当农民在城市开阔了眼界、掌握了技能、积累了财富,他们也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回乡创业也就不再罕见。另外,近年来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表现亮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放缓,进入产业调整升级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向外转移。在各种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农民工返乡创业水到渠成,他们成为反推家乡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带动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还使农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在四川农村,制造厂、现代农庄、私立医院、农村合作社……等企业用人单位逐渐兴起,道路、沟渠、厂房、网络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渐完善。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氛围中,一批已经跳出“农门”的农民工一跃成为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让农村这块热土焕发生机。“回乡潮”出现,“归雁经济”兴起,为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增添了一股原动力。今年,在“双创”的驱动下,更多的农民工带着资金和技术回川创业了。然而,当梦想照进现实,农民工返乡既是“危”又是“机”。拿什么温暖归乡“候鸟”文/蔡兰 陈海叶农民工返乡创业,带来多年积攒的资金、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生产技术以及人才,为家乡建设发展带来新面貌,但一旦创业失败,对农民工来说无疑雪上加霜。那么目前四川省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数量、现状、面临的困难到底如何?农民工“回流”现象加快“事实上,‘农民工返乡创业’并不是一个新鲜概念。”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胡俊波这样说。胡俊波对四川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情况进行了长达4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他说,经过调研和总结,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进程大致可归纳为孕育期、萌芽期、成长期和发展期四个阶段。1978年至1991年,时值改革开放之后,农民逐渐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开始了外出打工,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先决条件,称之为“孕育期”。农民工浩浩荡荡远赴沿海,进工厂、学技术,挣钱养家致富,也为沿海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1992年至2002年,内地经济逐步发展,同时,受东南亚经融危机的影响,少数农民工开始回乡,但这时的回乡多表现为被动,称之为“萌芽期”。2003年至2007年,“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国家开始注重农村发展,受政策感召,部分农民工开始回乡创业,这时的回乡主要表现为主动回乡,称之为“成长期”。2008年至今则属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发展期。2008年农民工返乡潮尤其明显,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企业倒闭,农民工不得不回乡发展。但随着2009年经济的逐步回升,沿海企业甚至出现用工荒,大批农民工又开始前往沿海工作。四川省社科院曾组织人员对2008年至2012年四川省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2010年,四川省就迎来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第一个波峰。“当时主要是沿海地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工厂大部分都面临裁员或关闭,劳动力急需回移。而中央、各地也相应出台了许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胡俊波介绍说,经济危机之后,沿海经济快速回升,虽然农民工回乡创业人数稳中有升,但起伏均不大。直到今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驱动下,国务院首次将农民工返乡创业作为“新动能”,纳入“双创”战略中统筹考虑,四川随即提出了一揽子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措施,为新形势下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创业提供了重要保障。记者从四川省农劳办获悉,2013年、2014年,四川省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数分别为5.8 万人、4.5 万人,而在2015年前三季度,就已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3.4万人,创办企业1.3万余家,实现产值73.8亿元。“可以说,今年国家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视程度、政策扶持力度都是前无仅有的。这也是四川农民工‘返乡潮’出现跨越式发展重要原因。”胡俊波说。返乡创业仍有“堵点”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有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返乡创业对仍在外打工的农民来说,是诱惑也是机遇。但是,当他们真正带着资金、带着技术返乡加入创业者的大军时才发现,问题比想象中要多。今年6 月26 日,一则《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遇冷”》的新闻一时间被大家关注,文中提到: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各地共建有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 园17个,目前大部分处于入驻率低、空置率高的状态。在各地农民工返乡创业举措中,创业园区是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载体,但落地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注册资金不够,规模不够,达不到创业园入住的标准,只能在门外徘徊。”自贡市大安区张先生说,回乡已一年多,本来想利用多年的积蓄和经验,在家乡开个食品加工厂,但还是达不到园区入住标准,只能改开面馆。其实,创业园遇冷只是“堵点”之一。胡俊波介绍说,当农民工们带着技术、资金回乡创业时,依然面临着融资难、基础设施落后、创业环境不佳等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创业属于生存推动型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面临很多困难,如农民工创业能力有限,降低了创业的成功率;创业项目单一,对创业中可能遭遇的风险承受能力低,缺乏发展潜力和后劲;创业培训不足、知识水平低、影响可持续发展。”胡俊波给记者讲述了几个例子:张大哥自己出资三百多万建了一个水库,当他想拿水库去抵押时,银行并不接受他的抵押,于是他的资金只能固定在水库里面,甚至都不能到市场上流通;李大哥想在山上种植果树,发展林业,由于随时要照看果树,他选择住在山上,但是山上水电全没有,饮用水需要自己解决,电也需要自己找人来接通。这样不仅浪费了成本,同时,还增加了安全隐患。“像这样的案例很多,一些偏远的地方由于基础设施不到位,创业环境差,很多创业者到中途就关门大吉了。”胡俊波说。四川省农劳办主任黄晓东在接受采访时,也道出了不少返乡农民工在创业时的尴尬处境。“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技术和管理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他说,返乡农民工文化程度有限,办企业存在盲目性,不懂得如何进行市场分析和产品定位,或者偏听偏信,为创业失败埋下了隐患。为了鼓励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省政府高度重视,也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今年8月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黄晓东表示,《意见》的出台,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宣传、落实仍然存在问题。“部分农民工特别是省外务工的川籍农民工对我省的返乡创业支持政策还不知晓,一些地方对政策措施的落实还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农民工返乡创业普遍存在创业资金匮乏、创业模式单一、创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创业成功率不高等突出问题。”黄晓东一脸忧心。“对症下药”是关键黄晓东说,政策真正惠及返乡农民工,“对症下药”是关键。黄晓东建议,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社区板报、干部宣传等多种方式宣传政策,号召更多的农民工回乡创业。其次,要加强农民工创业技能培训。紧扣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求,深入组织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提升农民工技能素质,增强农民工就业创业竞争力,提高农民工劳务收入。关于创业园出现的青黄不接的问题,黄晓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创业园“遇冷”,一是由于今年经济压力加大,经济出现疲软状态,创业者没那么多也是情有可原的;二是由于创业园区政策扶持不到位,地方基础设施不健全。规划失误等。“其实,我们不能仅凭创业者的身份就将创业者划分为三六九等,大学生创业、返乡农民工创业等等。所有的创业者都是一样的,对于创业的需求也是一样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将大学生创业园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园配套使用呢?难道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大学生就不能入驻了吗?这样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创业者的信心。”胡俊波对于目前返乡农民工创业存在的瓶颈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农民工不同于农民企业家,创业成功率肯定会低得多,建立事先筛选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谓事前筛选制度,即除了进行的传统培训之外,培训结束后,还应根据各农民工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系列类似于职业测评之类的测试,让农民工对创业有一个清醒地认识。除此之外,还应有更多的人文关怀。胡俊波表示,现在的政策的确很好,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缺乏温度。在调研中,许多农民工向他诉苦:创业之前是不停地问候与关怀,等真正创业遇到困难以后,反而无人问津了。“每一位农民工都是实实在在的个体,除了政策,实施过程中应该更多地聚焦农民工本身。”无论是今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还是8月,四川省出台的一揽子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可以说,在安置就业和帮扶创业方面,国家、政府和返乡农民工们一样,都在勇敢地摸索和尝试着。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破解创业成本和融资之困等经济难题,也需要门槛降低、程序简化的便民创业通道,更不能缺少地方政府对其创业实践中的精神鼓励、能力培训、信息服务及有针对性的排忧解难。农村改革呼唤返乡助力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指出:“培养职业农民队伍。制定专门规划和切实可行的政策,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扶持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办家庭农场、领办农民合作社,创立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胡俊波表示,中央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的出台将惠及返乡创业农民工乃至全国2.74亿农民工,对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具有积极的价值。“如果农村发展了,经济富裕了,试想,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去做一份并不顺心的工作呢?”同时,农村要发展,根本还要依靠亿万农民,特别是那些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本领的返乡“能人”。事实上,农民回来了,农村有了主人,一系列农村改革措施才能得以执行。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这是一项重大突破。”胡俊波高兴地说,“过去多少年我们一直在要求,既然住房都可以抵押,土地为什么不能抵押?尽管今年提出的举措只是一小步,但我相信也希望以后在这方面还有更多的政策出台。”胡俊波进一步解释道,不仅土地可以抵押,林权、农房、农业生产设施及产出物都应该可以抵押,如此一来,农民工创业贷款方式将会更多样,融资难的问题也可以相应得到解决。结束语: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更加务实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都是国家工作重心的重中之重。号召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背后,一方面,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农民工就近就业,另一方面,更是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回归土地,为农村注入更多的活力。当然,农民工也是推动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主力军,也是解决和破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的有效办法。要想把他们吸引回乡创业,安心创业,就必须把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化、制度化。为加大对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四川出台了《关于支持农民工和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顺应了广大农民工群体“想回到家乡就地打工创业”的迫切愿望。创业借政策东风,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需要,可以事半功倍。很多成功的创业者,也往往都是政策的获利者。但要把返乡农民工最终留下来,还要看市场、看环境。产品“收成”怎样?是不是能真正地帮助老乡致富?创业大环境如何?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还应该在加强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上精准发力。紧扣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求,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开展创业指导,提升农民工素质,增强农民工就业创业竞争力,提高农民工劳务收入;对有意向返乡投资的农民企业家进行创业指导,搞好后勤保障服务;要统筹推进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农村公共服务制度改革,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除了宏观政策性支持之外,还需要更加“接地气”的微观支持。要多些务实,少些凌空蹈虚。
今日点击排行榜
今日评论排行榜
焦点新闻排行榜
7天点击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鸡创业计划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