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环节

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范文2篇
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范文2篇
【职场培训】 学习啦编辑:谢桦
本文已影响 人
  进入新常态,是传统增长稳态向新的增长稳态的转换过程,是经济结构重构和发展动力重塑的过程。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将呈现诸多与以往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今天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相关范文2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范文篇一:
  谈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
  日,《求是》2015年第1期刊登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署名的一篇题为《打造新常态下工业升级版》文章。文章指出,工业发展必须认清的新形势,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创新性技术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文章表示,影响目前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环境待优化、国际竞争激烈等。针对两化融合,文章列举了: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智能制造、加快绿色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六大举措。
  全文如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所在,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主战场。我们必须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努力发挥工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中的主力军作用。
  工业相关研究报告
  年中国机动工业车辆行业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分析报告
  2015年1月
  年中国机动工业车辆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
  年钢铁工业噪声控制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
  一、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的重要使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判断,准确刻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是新时期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中国工业升级版的大背景,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工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必须认清的新形势。
  工业是支撑经济平稳运行的主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7%至45%之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保持在40%以上。目前,我国工业化尚未完成,工业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并处于合理区间依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工业保持平稳发展,将为我国经济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工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战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结构性矛盾和问题突出,症结在工业、难点在工业、突破点也在工业。消费方面,只有加快制造业向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网络化销售等先进制造方式和转型,才能满足日益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支撑消费结构升级。投资方面,近年来工业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智能制造、智慧物流、高端装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正在成为投资新热点。出口方面,工业制成品已占全部出口的95%左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提升&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就业方面,新兴产业成长与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在创造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带动整个就业结构改善。
  工业是实施创新驱动的主要领域。欧美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发展实践表明,工业是研发投入的主要阵地,是创新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整体创新水平。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铁路、高性能、新一代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大量创新性技术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创新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即&两个IT&深度融合成为产业发展新趋势。只有加速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真正把工业发展动力转到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我国工业才能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跃升,实现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的根本性转变。
  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伴随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复苏疲弱态势延续,我国工业结构调整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工业运行风险逐步显性化。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发展既要面对旧问题的缠绕,又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对此要有清晰认识和准确把握。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工业发展主要依靠要素低成本优势、通过引进技术和管理迅速形成生产力来实现规模扩张,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的重视不够,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偏低,产业长期被锁定在国际价值链中低端环节。进入信息化时代,发展先进制造模式所需的高端传感器、数控系统、工业应用软件等基本被国外垄断,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严重阻碍我国产业从成本竞争向效率竞争转型。特别是,由于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支撑国家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行动。
  产业结构不合理。一方面,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水泥等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甚至在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也开始出现产能利用不足,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困扰我国工业长期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另一方面,新产业培育不足。智能制造、增材制造、云制造等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增长点不多。从区域布局看,工业发展尚缺乏&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协调机制,导致区域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
  发展环境亟待优化。随着经济增速下行,各种矛盾逐渐显现,市场信心不足,给工业企业、融通资金、生产经营等造成明显负面影响。工业行业平均销售收入利润率偏低,长期在6%&7%低位徘徊,近两年进一步下滑至6%以下。由此导致资金、人才等资源大量向金融、房地产、证券等领域流动,难以吸引到优质要素资源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此外,工业领域的普惠性政策不足,诸多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难以获得创新投资支持,往往错失企业成长的最佳时期。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和价值链格局正在形成。发达经济体加快战略调整,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流,对我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形成巨大压力。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利用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产业,对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留并发展中低端产业形成挑战。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规则新体系与全球治理新机制正在重构,如何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与投资谈判等方面的话语权,将会对我国工业竞争力产生深远影响。
  三、在主动适应新常态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这篇大文章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找准方法、狠抓落实,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这篇大文章,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工业篇。
  优化产业结构,发现培育工业领域新增长点。坚持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实施创新驱动、质量品牌、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重大工程,将有潜力的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主导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充分发挥战略、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发挥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继续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工业向价值链高端演进。要深挖信息消费潜力,加快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加大4G设施投资,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切实发挥高质量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实施创新驱动,重塑工业转型发展新引擎。坚持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增强中国工业升级的动力。要围绕两化深度融合需要,力争在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重大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基础共性和核心关键技术,提高我国工业基础能力与国产智能技术、产品和装备水平。要着力健全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体系,支持众设众包、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元创新发展,加快推动工业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培育壮大产业竞争新优势。
  发展智能制造,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生产新方式。坚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战略重点,抓住新一轮产业变革浪潮和信息化发展趋势,探索智能制造生产方式,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业生态体系。要以应用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智能协作。要支持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和大数据技术应用,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新型制造模式。要加快部署高速、宽带、移动、泛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应用,有效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业务发展。
  加快绿色发展,推动形成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工业文明建设相结合,推动工业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积极支持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设备和产品开发,提高国产智能产品、智能装备的制造能力,为农业、服务业提供更加节能高效的设备。要加快节能环保、再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探索能源合同管理、节能资源协议、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等新模式,加快形成工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大力支持智能电网建设,促进能源资源的优化调配,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行业为重点,组织开展低碳技术试点,推动建设一批低碳工业园区。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工业转型升级新活力。坚持把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企业发展活力。一方面要做好&减法&,重点清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进一步减少工业领域的审批、核准、备案事项;认真梳理并向社会公布&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公平,更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加法&,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从加强依法监管、完善监督检查、提高服务能力、推进行业自律等方面入手,守好、产品质量、环保标准、用户权益保障等&红线&,将工作重点更多放在制定法规标准、完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平台,更好为企业服务上来。
  扩大对外开放,开辟工业持续发展新空间。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构建工业开放发展新格局。要贯彻落实好国家对外开放新的战略部署,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拓展化解过剩产能的新途径。要密切跟踪、主动对接上海等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业开放发展需求,在&负面清单&管理、产业安全审查、开放环境建设等方面拿出务实举措,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积极参与高水平自贸区谈判,全面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更好地帮助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主动。
  范文篇二: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7月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以改革创新重塑发展新动力,对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实现由高速增长向更高效率、更高效益的高效增长跃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符合经济规律
  新常态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描述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与金融状况的一个常用说法。我们这里讲的新常态是刻画近年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国际经验看,高速增长经济体在进入中高收入阶段后,都经历过经济明显减速和换挡的过程。以同样经历过高速增长的日本和韩国为例,日本1969年经济增速出现拐点性变化,在经历1973年石油危机冲击后,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终结了高速增长阶段。以1969年为界,日本经济之前10年的平均增速为10.4%,之后10年的平均增速为6.3%,下降4.1个百分点。韩国1988年经济增速出现拐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基本结束高速增长。同样,平均增速从拐点前10年的10%放缓至后10年的7.6%,下降2.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高速增长经济体在经历一个时期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减速换挡,经济发展也会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这符合一般变化规律。
  从中国发展看,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是外部因素和内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符合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变化过程。
  外部压力:国际金融危机持续释放负面影响。外部环境的剧变往往是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导火索&。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我国出口下滑,工业生产大幅回落。为应对危机冲击,我国出台了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避免了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但在外部冲击和内在条件变化的交互作用下,经济增速仍从2007年的14.2%放缓至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9.2%。之后,我国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2012年和2013年增速都为7.7%,均比2007年回落6.5个百分点。若按季度增长率计算,从2007年2季度14.8%回落到今年2季度的7.5%,增速大致下降一半。
  内部变化:支持经济增长的条件出现新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是由内生条件决定的。与过去30多年的情景不同,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发展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开始减少,人口抚养比逐步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趋于下降,加之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转移放缓,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降低,而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提升还不足以替代生产要素跨部门转移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根据国内外多者的测算结果,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正从过去10%左右下降到&十二五&时期的7%&8%左右。
  转型预期: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跃升。从旧常态进入新常态,虽表现为经济减速换挡,但本质上是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进入新常态,产能出现相对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依靠高强度投入铺摊子的空间越来越小,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经由生产能力大规模扩张转向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提高效率和效益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主旋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常态就是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阶段跃升的过程,是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的必经历程。
  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传统增长稳态向新的增长稳态的转换过程,是经济结构重构和发展动力重塑的过程。在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将呈现诸多与以往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增长内涵和质量发生变化。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2012年、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都为7.7%,2014年预计在7.5%左右,都处在7%&8%的中高速增长区间。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增速还将随潜在增长率下降而回落,增长区间也会相应调整。经济减速换挡难以避免,但更重要的是,每一个百分点增量的含义已有不同,比如2013年的经济增量已大致相当于1994年的经济总量,而且增长的内涵和质量也将发生变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那样,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更加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结构优化,服务业等占比递增。与过去追赶阶段制造业产能迅猛扩张不同,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制造业面临消化过剩产能的巨大压力,产业规模扩张空间明显缩小。与此同时,教育、、医疗、旅游、养老等服务业发展加快。2013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上半年,服务业占比上升到46.6%,高于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断上升。
  动力更替,消费和科技进步贡献提高。进入新常态,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快,中等收入群体扩大,消费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2012年和2013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1%和50%,2014年上半年为54.4%。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增强。2013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2%,近年来专利申请数量和增长速度明显提升,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壮大。
  改革深化,市场机制与市场主体作用增强。进入新常态,随着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和要素高强度投入驱动为主,逐步转向提高效率和创新驱动为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在深化改革中进行调整。效率主要来自于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创新需要市场充分竞争和千千万万市场主体在试错中找到方向,这就要求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的作用。
  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提升。进入新常态,&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将逐步逼近甚或超过引进来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成为对外开放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减弱,在中低端领域面临成本更低的新兴经济体追赶竞争,而在中高端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将遭遇发达国家架构新的投资贸易规则的制约,呈现&后有追兵&、&前有围堵&的态势,将倒逼我们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生态环境和潜在风险显性化压力增大。如果说,在过去高增长常态下,资源环境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的话,那么进入新常态,经济规模继续扩大和能源资源消耗增加,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和刚性压力将逐步强化。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幅回落,产能过剩行业、地方平台、房地产和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就会&水落石出&,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将明显增多。
  综上所述,进入新常态,原有增长动力开始减弱,新的增长动力尚在孕育和形成之中。但随着新旧力量的此消彼长,新的增长点将不断涌现。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创新,为重塑增长动力创造良好环境,这些新的增长点就会汇聚成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
  三、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
  经济运行的新变化,要求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丰富完善新的调控方式,增强调控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使中国经济在进入新常态后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保持定力,稳定宏观政策基本取向。进入新常态后的增速换挡,是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主要还是生产要素供需变化带来的潜在增长水平下降所致。如果不顾潜在增长水平下降,动不动就&踩油门&,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不仅难以阻止经济增速放缓,甚至可能加剧产能过剩、负债上升、资产泡沫、环境污染等结构性问题。因此,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要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不搞强刺激,不进行大的政策调整,给市场主体稳定的预期和信心。
  主动作为,适时有序预调微调。保持宏观政策取向基本稳定,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在周期性与结构性因素相互交织的情况下,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长率都存在较大易变性,如果放任市场自我调整,经济增速就有可能滑出合理区间。因此,宏观调控要瞄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当前,我国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需要及时有序进行预调微调,避免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
  远近结合,坚持和完善定向调控。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相结合基础上进行政策组合,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和防风险的多重目标中寻求平衡,既要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更要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质量提升。财政政策要发挥&定向&功能,加强中西部铁路、棚户区改造、水利、能源、生态环保等重大工程投入,扩大医疗、养老等社会急需的公共服务供给,落实对农业、小微企业、服务业降税减负政策。货币政策要完善&有保有压&,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在定向降准等措施基础上,着力降低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进入新常态后,制造业大规模扩张的空间逐步缩小,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产业升级,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发展,应成为定向调控的重要着力点。
  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宏观调控方式。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特别是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不断增强,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多运用间接调控手段,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寓改革于宏观调控之中,深化体制改革,在预算管理、税制、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定向调控中有效发挥作用。金融改革要在放宽市场准入、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等方面有序推进,以增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性和有效性,发挥货币政策在总量平衡和促进增长等方面的作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发挥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的约束和引导作用,加强对投资活动的土地利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增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四、以改革创新重塑发展新动力
  深化改革是适应新常态、重塑新动力的根本途径。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领域入手,形成改革和发展的良性互动。
  围绕简政放权深化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初步成效,但仍要看到,政府资源配置范围仍过宽,市场监管仍薄弱,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足。要继续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实行宽进严管,促进政府管理重心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投资的行业、领域和业务等,清单以外的,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继续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从以往的案例看,政府有意扶持的行业,往往&有心栽花花不开&,而没有扶持的行业,却收获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成果。这说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远比给某些行业特定扶持更为重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加快土地、资金、技术等市场化改革,使生产要素更加顺畅地流动起来。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生产要素由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流动。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开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在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实行特许经营等方式,引入竞争机制。
  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当前,以信息网络、新能源、生物、纳米等技术群体性突破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对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提出了紧迫要求。要以增量倒逼存量改革,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组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努力取得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按市场导向优化配置。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建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向企业转移机制。
  围绕推进城镇化深化改革。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要以解决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以提高城镇集聚效应和生产效率为核心,推动土地、户籍、投融资体制改革,使潜在的需求释放出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财产权等合法财产权益,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为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体制条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
  围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改革。加入世贸组织的经验表明,扩大开放所形成的外部压力和&倒逼&机制,有效地推动了改革深化和经济发展。要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探索对外商投资实现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放开一般制造业,建立以备案制为主的境外投资。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联合投资等,将国际研发、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与国内产业链有机衔接起来,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谋求更高水平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只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到国际市场中搏击风浪,才能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跨国公司。
[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范文2篇]相关的文章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1285人看了觉得好
684人看了觉得好
673人看了觉得好
【职场培训】图文推荐
Copyright & 2006 -
All Rights Reserved
学习啦 版权所有您现在的位置: >>
>> 浏览文章
新常态下的旅游新发展——听听各路专家怎么说
作者:张立群、宋瑞、金准等 日期:日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数:&&&nbsp
核心提示:日前在江西南昌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产业论坛上,与会嘉宾围绕“新常态下的旅游新发展”做了主题演讲发言。现将中国旅游报上刊登的发言代表的观点摘录如下。
  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取向分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
  中国经济由旧常态转向新常态,主要是2003年到2013年经济增长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逐渐转换到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换挡,是新常态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市场需求的变化看:首先消费的增长在过去几年一直比较平稳。最近几年,无论是网上购物还是外出度假、旅游,包括餐饮、在超市购物,这些活动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其次是2010年到2014年出口增长率是持续下降,这是经济增速换挡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是2009年到2014年投资增长回落。  2014年经济增长约7%左右,考虑到新型城镇化的互联互通和“一带一路”所关联的互联互通等,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今年有望稳定在略高于7%的水平,2015年预测将是在略高于7%的水平上大体稳定下来。  按照此规律,“十三五”将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适应新常态的关键时期。  首先,供不应求的市场关系转变为供大于求。市场从强调有没有开始转向好不好。旅游业过去是供不应求,而随着新常态的出现,对各种旅游产品的需求会也不断提高,这对旅游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标准。  其次,成本压力明显加大。现在我们经济增长的百分点,对应的GDP大概是6000亿到7000亿元,增量比过去大很多。因此,整个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比过去明显突出。由此导致的土地价值、水资源价格、矿产资源价格,包括污染排放等生产成本的增加,是不可逆的。  企业适应新常态,最重要的就是要从过去粗放的低水平、低成本,转向集约的、质量效益主导的生产和发展,这是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型。这个转型要求我们既要充满信心,又要考虑到面临的困难和考验,在秩序改善和支持旅游产品素质全面提高上下工夫。
  新环境、新常态与新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
  很荣幸有机会在年度发布的第一环节,发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编撰的旅游绿皮书。近几年,我们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第一,在世界的旅游版图上,中国已经并且即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第二,中国旅游已经并且即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我认为,2014年中国旅游发展环境呈现出如下三个变化:从全球经济角度来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区分化日益明显,但是旅游却以高于GDP1.5%的速度增长,助推经济增长。  从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来看,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入、生产能力、产业组织、要素优势、市场竞争特点、环境需求约束、风险控制以及宏观调控等,已经发生全面系统的变化。这又将形成一种稳定的、常态的经济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旅游业作为促进消费的核心领域,作为创新活力的重要领域,在经济发展中必将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从全球旅游经济的角度看,近几年来,亚太地区和中等收入国家旅游的份额显著提高。而中国作为本地区旅游业的领头羊,正进入经济大国和旅游大国同步崛起期。  在三个环境都发生明显变化的背景之下,中国旅游在2014年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制度红利:从政策的角度来看,旅游新政密集出台。旅游法实施一年,国民休闲纲要实施一年,国务院31号文件的推出,制度红利将在新一年得到释放。  简政放权:治理体系探索创新。在2014年,我们的旅游治理体系呈现创新、探索的格局。国家旅游局正在推动地方层面试点的旅游综合改革,是对治理体系的有利探索。  旅游需求:消费分层明显加速。模仿型、排浪式消费,专项化、分层化消费,各美其美。  旅游投资:收益风险双向累计。旅游投资成为2014年最热门的话题,在线旅游受到热捧,越来越多的外资参与进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入国际市场,双向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型旅游项目层出不穷,有人称之为进入百亿时代,百亿以上的项目达到120多个。  产业竞合:合纵连横开放平台。上下游、线上和线下企业之间的合作,竞争对手之间的联盟,越来越成为明显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此类平台。  旅游集团:商业帝国呼之欲出。在全面转型的中国,高速成长起来的旅游集团,尤其是大型的旅游集团,未来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格局?我们拭目以待。  国际地位:大国旅游风范愈显。中国从原来的学习和适应规则,直接转变到参与规则制订。大国真正发挥作用,中国的企业和游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八个发展新常态背景之下,展望2015年,以及未来更长的时间,我们认为中国旅游将呈现六个大趋势:  科学化:科学化是解决我们目前发展失衡非常重要的方向,旅游发展治理体系在经营、服务、消费各个环节,更加理性科学。旅游业的集约式、内涵式发展越来越明显。  法治化:怎么有效执法在未来是一个重要议题。  社会化:资源、资本、治理、监管,将走向更加明显的社会化。治理体系方面,社会化将是旅游的发展趋势。对于企业而言,一方面要强调商业模式,一方面也应更加注重商业伦理和企业责任。对于旅游者而言,除了强调消费者权益以外,还要强调负责任。  内涵式:要素驱动、产品开发、产业体系、产业形态、竞争方式都更加强调内涵式。从对资源的依赖,走向结合资本和创意;从简单粗放走向集约特色;从传统的上下链条式,走向现代化的网格式;从价值竞争走向差异化、平台化。  再洗牌:2015年,旅游行业再洗牌,将成为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不管是国家主题公园还是旅游地产,以及传统的旅行社业、酒店业,行业洗牌将更加明显。国家公园体系也会对资源管理体系进行重新调整。对于地方而言,市场秩序将成为检验旅游发展的核心指标。尤其在区域领域,“一带一路”和“四纵四横”的发展下,新的产品将不断出现。  走出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走出国门,他们将更加自由和分散,在世界的旅游舞台上引起更大的关注。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以兼并上市等方式走向各个国家。我国也有望通过“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旅游的定位与比较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金准
  我们一直在讨论新常态,新常态到底来自于哪里?显然它来自于国内、国际资源的综合配置。要了解新常态,就必须要把综合旅游放在国际旅游的大棋盘上。  我认为,世界旅游业正在逐步形成新格局,世界旅游业已经进入新的全球化红利期。  2014年旅游发展的最大亮点在亚太地区,欧洲已经进入成熟期,欧洲和亚太是世界旅游发展的两大引擎,而亚太地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近年世界旅游业的平均增长率来看,欧洲一直呈负增长,而亚太地区则是正增长。目前,欧洲大概占了全球旅游份额的40%,亚太所占份额将近30%,这是世界旅游发展格局的一个大变化。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分成了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全球旅游的发展基本上靠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从数据上看,中等收入国家在世界旅游的份额呈现猛增的状态。从驱动全球旅游增长的角度来说,中等收入国家也在驱动全球旅游的增长。可以说,中等收入国家的旅游经济正在全面崛起。  经济发展格局和旅游业发展格局存在直接关系。当经济发展的时候,旅游也会相应发展。目前,世界旅游经济的分工正在从双板块时代到多板块时代转变,世界旅游分工体系变得日益丰富,世界的旅游版图变得越来越多元。  在大的旅游版图里面来看中国,中国作为亚太旅游发展的引领,旅游规模正在持续增长,也驱动着世界旅游业的增长。中国是中等收入国家的旅游领头羊,正进入经济大国和旅游大国的同步崛起进程。在所有中等收入国家中,中国国际旅游收入最高。总体来说,在亚太地区内部跨国的旅游贸易里,中国一直占首位。  世界旅游分工体系来说,也可分成三种国家,一种是中心型国家,一种是外围型国家,一种是通道型国家。中国已经成为中心型国家。中国是世界旅游分工体系中的亚太核心国,是亚太地区国际旅游的中心型目的地。  中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中占据特殊性地位,全球最大的内需市场使得中国旅游模式和其他国家旅游模式迥然不同。我国一方面可以通过出入境旅游参与国际分工,另一方面可反向作用于国内旅游业。  目前中国正在做的“向西的”自贸区和“向东的”一带一路这两件事情,是适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新格局。
  政策利好乡村旅游发展  □山东省旅游局局长于冲
  新常态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经济发展形势和规律做出的新判断。  结合山东发展乡村旅游的实践,我谈一下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三点看法。  一、“三农”问题的大战略  乡村旅游在山东发展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政府真正指导支持乡村旅游大发展是近几年的事情。从中央支持“三农”的1号文件看,198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发了5个1号文件,从2004年到2014年又连续发了11个中央1号文件。  其中,首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的是在2010年,从那时起,在国家层面开始重视乡村旅游在“三农”中的重要作用,但乡村旅游真正从发展目标、政策扶持上升为支持“三农”大战略,由配角转变为主角,是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  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研究乡村旅游休闲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完善传统村落名录和开展传统民居调查,落实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规划等。  中央1号文件中大篇幅讲乡村旅游不仅前所未有,确定方向目标、明确政策扶持力度之大之全面,也是前所未有的。我认为,认识乡村旅游新常态,就是要充分认识中央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促进“三农”发展大战略,政策利好会扶持乡村旅游进入新常态。  二、居民需求的大市场  从供需关系看,我国已进入买方市场,像汽车、住房、生活日用消费品等,大都供大于求。唯独旅游还是卖方市场,每当黄金周、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各地人满为患,各旅游景区摩肩接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虽然近年来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预计去年全国人均GDP将突破7000美元,山东将突破1万美元,“有钱”使人们具备了旅游的物质条件。但从有闲的角度看,一年52个假期当中,有45个为期2天的小周末、5个为期3天的大周末,这些大小周末,人们只能在居住地周边休闲,主要休闲旅游目的地是乡村。所以,无论是从休假制度看,还是从人们在假期更愿意去乡村呼吸新鲜空气、放松心情、品尝购买鲜活农产品的需求看,乡村旅游发展的市场空间都非常巨大。  有市场就具备了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机遇,适应乡村旅游新常态,就是要做好服务,利用好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乡村旅游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放手支持农户和乡村旅游集体依据市场需要发展乡村旅游。  三、旅游工作的大文章  让市场在乡村旅游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说旅游部门可以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从山东实际看,乡村旅游是旅游工作的大文章。  山东是从2013年开始加大对乡村旅游的扶持力度的,省政府出台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安排2亿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发展,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乡村旅游联席会议制度,作为乡村旅游的职能部门,我们要从服务角度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规划引领。启动城市乡村旅游游憩带规划和县域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工作,完成了17个省辖市乡村旅游游憩带和130多个县(市、区)的乡村旅游规划编制任务。  二是落实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全员免费培训,省、市、县结合,在多个层面开展从业人员和师资培训。着眼于实用,安排财政资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开展大规模培训,去年和今年,连续组织两批千名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学习交流活动。  三是推动已有乡村旅游点改造升级,完成“改厨改厕”工程,省财政每户补贴8000元,市、县自筹8000元,对以农民为主体的1.5万户集中连片发展乡村旅游经营业户实施了改厕改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扶持新发展的6个县、10个镇、20个村和200个点,让其发挥带动作用。  四是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引导各地发掘地方文化特色,制定标准规范。策划推出了胶东渔家、沂蒙人家、水浒人家、运河人家、黄河人家、泰山人家、岛上人家、圣地人家、鲁艺人家和湖上船家等十大山东特色乡村旅游品牌,通过对品牌的打造营销,解决了乡村旅游分散、农民闯市场难的突出问题。  五是完善基础设施,结合“村村通”工程,完善道路交通标识,推进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已建成乡村旅游咨询服务中心60余处。  六是坚持农民主体,让农民受益原则,重点指导支持各地采取公司+农户、村集体+公司+农户、股份合作制、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推动实现农民主体地位与市场资本的有效结合,引导乡村旅游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从引领乡村旅游新常态看,山东乡村旅游正在进入政府引导、部门参与,旅游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新常态。
  互联网时代旅游管理创新  □四川省旅游局局长郝康理
  今天题目是新常态旅游的发展,我一直也在思考何为新常态?专家、学者、业界众说纷纭,我们现在所处的互联网时代就是一个最大的新常态之一。  关于新常态,我谈以下三点:  一、传统时代的旅游业组织结构  管理好旅游产业就需要知道旅游产业究竟是什么形态。旅游不是类似制造业的产业链,而是网络矩阵。  过去,吃、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的供应和服务都是通过旅行社组合后,提供给游客,这不同于制造业,制造业的消费环节与供应链和要素部分没有发生关系,而旅游则需要要素企业提供服务。  传统旅游业从行业结构看,以旅行社为主导,组合旅游六要素;从产品结构看,观光产品为主,制约休闲度假产品的开发;从商业模式看,产品研发效率低、信息传播渠道窄、交易方式单一。  总之,旅游产业不是链式结构,是网格矩阵。传统的商业模式不能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目的地政府管理围绕旅行社的跟团游展开。  二、互联网时代旅游需求和业态变化  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占总人数的46.9%,互联网普及率很高,而在网民里面使用手机的用户占到39.1%。据统计,移动网民数量达到5.27亿人。互联网时代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  互联网时代,旅游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是六要素,现在是“6+N”要素,也可以说是N要素。我们不仅需要线下的六要素的服务和支持,同时还需要网上的预订、分享、投诉、咨询等。  旅游产品的特征之一是不可移动性,但是消费者可以移动,旅游服务业是非实物商品性,是服务类、体验性、无物流,而且是即时消费。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业需要改变。  从服务角度看,全时间提供便捷服务,全空间提供便捷服务。  从游客的角度看,通过终端、PC机,获取了大量的信息。行前解决心动的问题,行中解决行动的问题,行后解决分享的问题。如果我们的企业和政府把握好不同的游客需求阶段,为其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那移动目的地旅游发展会更加健康而有效。  从目的地管理角度看,既要创新管理标准加智慧旅游、提供六要素服务,更要提高服  务质量、流量调控、区域调度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水平。  从政府管理角度看,政府部门行为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需要变革,互联网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如电子政务、旅游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  从旅游企业的角度看,旅游电商企业成为旅游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传统旅游企业创办的网站、专业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综合性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等。  互联网时代旅游产业网格矩阵是:在销售的环节,不仅有旅行社继续提供服务,同时有大量新的在线企业和要素企业提供服务,所以游客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通过自助、自由行来实现出行。  互联网时代,各要素环节协作性增强、信息交流对称性提高、旅游商业模式多样灵活、旅游商业模式层出不穷。首先从商业环节开始的互联网,然后互联网沿着产业要素链向上渗透,催生了更多新的业态。比如自由行、半自由行。  结论是,旅游业与移动互联网是天然偶合,游客可更方便地获取目的地各类信息,助推自由行和半自由行的新业态大量涌现,推动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创新。  三、旅游目的地政府的管理创新  新业态和新需求挑战目的地政府和景区管理。我认为政府应该关心这几个问题:市场刚性需求总是在节假日爆发;新需求倒逼已有服务和管理标准;新业态挑战目的地(景区)的管理。  同时政府应该思考,基于跟团游的管理向基于散客、跟团游的管理转变;基于旅行社的行业管理向基于旅游公共服务管理的转变;基于传统的产品评级标准向基于公共服务的综合专业的管理标准转变;基于景区为中心的应急管理向基于景区联动区域的应急管理转变。  总之,互联网加速旅游新业态的出现;互联网推动旅游管理的创新;互联网促进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互联网向旅游业渗透正在进行;目的地政府公共管理的创新正在进行;旅游业要面向未来,拥抱互联网。
  在线旅行商是行业的新生力量  □陕西旅游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小可
  我认为,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在传统的项目、产业、市场遇到的难点、热点和困难,没有解决的问题,会像产品一样,移交给下一个历史时期。  目前,企业、政府都在努力做着很多推动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新事。研究新常态下的旅游改革发展,得先梳理一下传统的市场、传统的产品和传统的企业。  现在,出境游、国内游持续增长,在入境旅游市场面临挑战的情况下,长期从事入境游市场服务的旅游企业要团结起来,等待市场的恢复。继续坚持传统经营业务的传统旅行社,面临退出市场的危险,而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多元的、复合旅游的方式,将成为新常态。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本次年会发布的TOP10旅行社,已经迈出全新转型步伐,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目前,众多中国传统的旅行社还在苦苦奋斗,传统旅行社应向中青旅等行业龙头企业学习,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全产业链的企业,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的路子,否则将会很难生存。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景区新玩法  □纵横壹旅游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敬尧
  2014年是智慧旅游的元年,国家旅游局提出了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昨天会议上有一句话,“不管你的投入有多大,设施多好,游客不满意就是不好”。在2014年,我们发现了这一点,提出智慧体验,希望这个体验能带来互动的功能,这是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概念。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问问壹旅游--多维互动智能导游系统”。这一系统是今年四川为了熊猫粉丝,从欧洲引进开发的旅游产品和活动,四川省旅游局做的这个熊猫虚拟产品,也可以称为吉祥物。  软件非常有趣,里面的资料库很多,日常生活管理等都可以问。在云端的大数据库,只要游客提问的问题是有意义的,我们都会把数据装进软件。  这个活动,从去年十一开始做,十一7天假期间,游客增长了59%,粉丝增长了28%。这是一个媒体效应,相当多的媒体和名人都跟我们的武侯祠拍照。  在我看来,2015年智慧旅游方兴未艾,我希望能够在2015年做出最佳旅游资源整合平台。平台的目的,就是为省市级大客户提供旅游资源整合营销方案,协助中小旅游资源供应商拓展市场。即使是导游,也可以进入到这个系统,在整个环境中做到利民,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开自己的网店,而不是淹没在互联网的大潮中。
  旅游规划革命  □大地风景国际咨询集团副总裁杨小兰
  我今天要与大家交流的话题是旅游规划革命。革命意味着改变,不仅是思维方式的改变、操作方式的改变,还意味着建立新的秩序。  这两年,有两大事件深刻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一是旅游型城镇化;二是移动互联时代。一系列的数据都说明了旅游产业目前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格局,正处于重新洗牌的过程。  目前旅游咨询界注入了不少“新鲜血液”,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进入到旅游行业,如万达、阿里、百度、京东等。城市规划、景观建设的公司,电信、通讯等公司也都纷纷转入到旅游咨询行业来。面对这种情况,旅游业要转型。  这些新鲜血液进入到旅游行业以后,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景区变成了大公园,度假区变成了住宅区。很多企业在打造旅游项目的时候,跟政府说打造旅游项目,结果却打造成了一批旅游酒店、商业小镇、商业街,然后出现住宅,导致度假区变成了住宅区,这让很多前来度假的人感受不到旅游的氛围。  度假城市陷入了公地困境。公地,就是公共产品,城市要提供公共产品为大家服务。公共产品是需要政府和企业一起出力建设的。比如大家去三亚,游泳玩沙通常是在属于本酒店区域的海滩上玩耍,酒店的海滩是简单的娱乐,游客玩两三天可能就觉得枯燥了,想到别的地方去,但三亚连一个海上公园都没有,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这就是公共产品的缺失,目前,中国很多度假城市都陷入了这样的困境。  10多年前,我们就特别强调旅游产品的构建。丝绸、茶叶、药、艺术等,都可以成为旅游产品,但是十多年以后,很多城市却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目前我们面临更多的变革,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让旅游市场发生了变化,也让游客的需求变得更多样、更细分。  客户的需求就是全产业咨询链,包括投资咨询、规划咨询,设计咨询、产业咨询、政策咨询、业态咨询、管理咨询、营销咨询。我们要用集成的方式去思考旅游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方式,用整合的手段、创新的思维模式,提供更加贴合消费、市场需求的服务。
  新常态下的旅游发展新机遇  □海航旅游集团副董事长兼CEO杨建红
  从全世界平均水平来看,旅游产业占GDP的比例是10%,而中国旅游业占比为5%。中国旅游业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可以预见,旅游行业会迎来一个非常美好的时代。  近年来,旅游市场结构发生着明显变化。出境游从2011年的35%增长到40%,成为中国旅游的第一大市场;散客时代全面到来,国内团队游比例从2011年的40%多下降到现在的20%左右。散客化时代要求所有的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更好地满足散客的需求。  在线旅游快速发展,移动互联正推动形成旅游新格局。近4年来,在线旅游交易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4年交易额超过2800亿元。在线旅游信息透明,传播迅速,便捷高效。  出境游、国内游欣欣向荣的同时,入境游却持续下滑,市场徘徊不前,产品服务急需升级。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对行业的发展做出了新思考。  第一,政企合作,探索建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大企业牵头,政府参与,设立旅游产业基金,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各路资金,拓宽新融资渠道,投资区域旅游,促进产业发展;实现政府资金放大效益,通过设立旅游产业专项基金撬动庞大社会资本。通过产业基金支持,推动旅游企业发展,助力产业优化创新和转型升级。  建议拓宽对旅游产业的支持方式,在传统的政府贴息和补助奖励基础上,引入股权投资方式,实现专业化投资处理。  第二,加快推进智慧旅游模式,满足个性化需求。以“卡”为载体推进智慧旅游发展新模式。充分运用旅游卡、电子支付等创新手段,以“卡”为载体和主线,结合线上线下消费需求,向消费者提供信得过、高性价比的旅游产品,个性化满足用户需求。  第三,探索动态化游客连锁集散中心新模式。实现游客从单点集散到多点集散。迎合散客化、自由行趋势,改变过去在旅游客源地分散收客的传统组团方式,通过建立旅游目的地集散中心,将分散在不同地区的客源实现有效聚集。  第四,建立综合服务救援体系。旅游保险与空中救援联动,建立综合立体化服务救援体系。探索固定翼+直升机+救护车的地空联运救援通道建设,构建地空联运无缝系救援通道及覆盖长、中、短程的快速转运体系。形成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的救援联动反应机制。  第五,升级入境游产品服务,提升产品竞争力。我们希望外国游客到中国来旅游,旅游产品就一定要升级。目的地的营销必须得到尽快改变,景区要进一步升级。除了从度假型向休闲型转变之外,提升信息化水平,能够和国外的营销网络接轨,也是重要的方向。
  新常态下中青旅发展实践  □中国旅行社协会会长、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立军
  新常态一定催生新旅游。新旅游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第二,和谐社会的润滑剂;第三,百姓致富的好生计。  从中青旅游的角度看,我们讲新常态,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变化。所以我想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细分市场。旅游服务企业要始终关注需求和技术的变化。从2009年开始,中青旅就不断探索旅游主业多元化成长的旅行商业模式。我们在引领新需求、开展新市场、探索新模式的驱动下,把众多的旅游业务类型化繁为简。  中青旅始终对旅行社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理解,努力把旅游主业做深、做精,做成品牌。围绕这一目标,中青旅坚持对市场细分、细分、再细分。比如从传统团队业务中,我们分离出来的会展业务,是以企业、社团、政府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为出发点,开展产业链的延伸,实现了会展旅游业务向活动管理、展览展示等业务的发展,同时完善市场布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有细分市场的布局,完全是按照团队垂直来延伸、辐射的。我们实现了8地13城市区域联动的会展业务,实现了事业部的双重考核模式。2014年APEC会议期间,中青旅完成了新闻中心的工作,为国内外3000多位媒体提供服务,在高规格的平台上,进一步展示了我们提供服务的能力。  从传统参团业务来看,通过批量采购、资源整合、产业合作,我们已经延伸到北上广,正在向中西部地区延伸。业务范围也从最开始的以海岛为主向其他产品延伸。我们在互联网上寻求突破,应该说中青旅自由行一直是占比例最大的种类。不仅如此,我们已经连续三年占据淘宝旅行销售额第一名。那么,中青旅自己做网络,为什么会在淘宝上卖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互联网思维。如果不会在淘宝网上卖,怎么会在自己的网络上卖。如果都不是开放的,不是竞争的,渠道怎么能发展起来?当然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  我们去年刚刚细分出来的高端旅游市场,是从哪里细分的呢?是从自由行的业务里再次细分出来的。我们又打造了新的品牌,叫中青旅遨游网,每季度的营收都在翻番。目前我们的遨游网客单在5万元左右,是传统出境游的2倍多,而且还在持续增长。  其次是基于市场整合升级,大力发展产业链,构造中青旅大品牌的旅游生态圈。这是我们对旅游市场的一个基本判断,如何来分享国内旅游的红利呢?我们选择了发展景区、酒店,以此来分享国内的发展红利。  景区方面,我们投资了水乡乌镇,应该说乌镇景区大家都知道,从观光乌镇到田园小镇的方向发展,实现了古镇的整合升级、结构优化以及区域的整体性、文化代表性和地域特殊性的良好展示。目前乌镇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左右。互联网大会进一步突出了乌镇高水平的接待,目前我们正在考虑永久会址的建设,将以更高的平台,展示乌镇古镇的独特魅力。  酒店方面,我们没有选择五星级酒店去投入,也没有选择特别低的经济型酒店,而是在考虑“不三不四”的形态上发展,也就是说三星级的投入,四星级的标准,在三和四之间进行挖掘,形成了山水时尚、山水设计、山水联盟等不同的品牌风格,至今,覆盖了主要的发达地区,有近60家酒店。目前正是这一类酒店比较火热的时候,这是在营造一个大的中青旅旅游生态圈。  最后是互联网。2010年中青旅有一个战略,即要实现中青旅互联网化,就是以遨游网为龙头的O2O的发展道路。我们采取的战略是,线下的客人要有线上的便利,线上的客人要有线下的服务,线下要通过O2O,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到目前为止,我们B2C业务已经超过50%。接下来我们还会实现以遨游网为龙头,实现研发、财务、甚至运算的互联网一体化。这个互联网化绝对不是一个网站,而是基于对传统业务的思维,包括如何控制预算、资源、考核方式,是一整套互联网化的体系。  就中青旅的实践而言,传统企业和互联网结合,传统企业这一块石头会被撬动,我相信大家共同努力,石头不仅能被撬动,也可以飞翔。
  新媒体时代下的旅游传播  □世纪大象群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总裁刘铭宇
  3年半以前,我还是诺基亚用户,那个时候手机就只是手机,后来我把手机从诺基亚换成了苹果,就这样,我的移动互联时代开始了。  旅游传播主要受众是城市的主流消费群体,在PC时代,应该把旅游推广转向新媒体,需求在哪里,资金就应该在哪里。  2个月前,我们协助脸谱开了一场会,脸谱大数据里的中国景区前十中竟没有故宫,如此出名的景区竟在新媒体上没有呈现,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旅游传播的现状。脸谱有15亿的客户,脸谱的产品是400万元的费用保证100万的粉丝,这个收费很合理。目前脸谱最大的账号是澳大利亚国家旅游局,拥有600万的粉丝。  在新媒体时代,脸谱、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的账号不但要建立起来,还要运营好。在这个时代,内容是可以完成自我传播的。
  入境游市场如何破局  □金鼠标目的地营销机构总经理、魅力中国网创始人兼CEO 张进强
  现在中国的旅游市场冰火两重天。出境游、国内游不断增长,入境游近两年却在下滑。  入境旅游方面,在主要的客源地,大量传统来华批发商遭遇洗牌(重组、兼并、倒闭)。大批欧美在线旅游运营商缺少中国旅游产品。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雾霾等负面形象报道频繁。在国外可咨询的中国旅游产品比较少,例如,西班牙的旅行网访问量非常大,但是在其导航里面看不到中国。  国内目的地情况是,目的地不够重视入境游,没有纳入绩效考核指标。目的地入境游营销不成体系,单打独斗,缺乏长期战略规划。目的地营销预算比例不合理,不科学,入境游营销预算占总预算比例小于15%,网络营销预算占总预算比例小于15%。  我认为,中国亟须加强国家旅游整体品牌形象宣传,特别是网络营销宣传。中国入境游营销有“六大突破点”:一是开展大数据营销,做好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二是实施国际游客关怀计划,提升旅游产品体验,提升目的地口碑。三是重构主要客源地线上/线下全球营销渠道,完成旅游产品库。四是改革各地入境游地接奖励政策,创新入境游市场补贴机制。五是充分重视国际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营销,开展国际媒介公关。六是成立统一营销基金,开展联合营销,应对全球目的地竞争。  比如制定中国入境游三年振兴计划,统一营销战略建议,联合营销,抱团作战。我建议:统一品牌形象、统一产品库、统一网络营销、统一营销基金、统一渠道开发、统一绩效管理平台。
【】【】【】【】【】
上一篇:下一篇:
相关文章列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