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书店免费的政策国家对实体尤其是个实体书店的现状有哪些优惠政策?

在无国家政策支持下,独立书店如何应对顾客「在实体店看书,网购买书」的情况?
怎样才能不至于为网上书店做嫁衣,让实体独立书店能继续生存?
按投票排序
123 个回答
我来分享一点干货吧。如何杜绝读者“在实体店看书,在网上买书”?这个问题其实就等同于“如何提高实体书店的销售额?”(不仅限于书)最根本的思路,在于:让“网上购买”的成本,高于“在实体店购买”。可以考虑如下手段:从内容上下功夫。进一些网上很难买到的书。比如:港版、台版书籍;进口原版书籍;专业学术书籍(如广州的博尔赫斯);精品杂志,如IDN;原创杂志、MOOK,如O2;……它们的共性,是在网上需要付出很多时间精力去寻找。卖书籍周边、文化产品。比如:进口文具品牌,如Midori、Lamy、Moleskine。这些品牌大多在国内没有正式的代理,加之淘宝假货横行,有不少人会选择到实体店购买。(我就被许多人问过“哪里可以买到Midori/STAEDTLER/Moleskine……”了)精品设计品牌,如柳宗理。同上。……区分目标市场。总有一些人,觉得到书店看完书,顺手带几本回去,比在网上买省时省力。我们的目的就是将这些人找出来。怎么做?非常简单。选址。广州的方所书店,开在最高端的商场太古汇。一开始,很多人觉得这是作死。但事实证明,这是一步好棋。因为会到太古汇逛街的是什么人?1) 有钱人2) 有品位的人3) 情侣对他们来说,逛街的同时,在书店买下几本书,远比回家上网网购再等快递方便得多,也更优雅得多。很多时候,你针对的,可能不是喜欢书的人,因为他们通常没有多少钱。你要针对的,是不那么喜欢书,但有能力也不介意购买的人。如何将这部分人变成你的目标市场?依靠选址来区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举办活动。可以有这么几个思路:1) 开讲座,卖门票或者凭书进入;2) 开签售会,拉动销售;3) 办聚会。收取报名费用。多的是有钱又有闲的人。如广州的唐宁书店;4) 办品牌展会。收参展费和销售分成;……以上这些,也可以不收费,纯为提升知名度。自营品牌。书店可不可以卖衣服?可不可以卖明信片、笔记本?甚至,可不可以卖旅行包、自行车、数码产品?只要能够跟品牌形象和Lifestyle联系起来,依靠自营品牌盈利,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方所书店里,就放着合作伙伴“例外”的服饰。发掘功能。书店就一定只能是书店?能不能做成公共空间/城市地标/文化沙龙/著名景点/概念商店……?这方面,出色的例子很多。比如武汉的德芭与彩虹、苏州的猫与天空之城、贵州的西西弗、南京的先锋书店,等等。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书店买书,买到的,不仅仅是书,而且是一种情怀,一种回忆,一种品牌附加值。这方面,需要涉及到很多营销上的问题,不赘述了。提高黏性。黏性未必能提高转化率,但黏性是转化率的基础。怎么提高黏性?这就需要调研,你的目标受众都喜欢什么了。弄一点盆栽,养只猫,摆一点复古工艺品,设置休息区……这些,都可以。关键是,营造一种氛围,让受众愿意再次上门。来得多了,总不好意思不买吧?最后,作为一个爱书的人,愿天下的独立书店,都能欣欣向荣:)
之前选修过一门美术馆管理的课,发现美术馆除了是个装着艺术品的房子还可以和参观者有各种各样互动,现在试着改一下到书店上。1. 我非常喜欢去实体书店,里面的布置,氛围,光线都会影响我的阅读体验,比在网购的感觉丰富多了。所以实体书店首先要尽职地做好自己的工作,花点心思在书店的布置,装饰,书的分类,摆放,对于顾客问题的答覆。书籍齐全(或者偏向某一类齐全),布置自然但是特别,工作人员耐心周到甚至能聊一聊某本书或者好的推荐,周边产品或者饮品有质量肯花心思,养了两只性格迥异的花猫,只要以上有一点满足,我也会再去,并且看到好的书或者其他周边产品就会当时就买了。大多数人都不会有了那么好的体验扭头就走然后网购吧。因为这样去一次书店就变成了一个活动,甚至是一个好的约会行程(情侣,朋友),自然愿意花钱,并且说实话,中国的书价已经非常公道了。如果书店布置得像是超市货架摆满了书,杂乱无章,老板不知道在哪,屋内光线昏暗,也不能怪人家亚马逊的折扣和服务了。2 进一步说体验,基本的服务满足了就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可以限制消费够一定金额的顾客参加,或是这些顾客可以带朋友参加等等。比如关于某位作家的讨论,邀请到某位作家或者周边接触过的人讨论,顺带销售饮料,甜品,可以朗诵,可以有小的音乐会,可以有某主题摄影展,可以让读者当一日店员,可以把点心做得特别好吃??各种在书店或者走出去的活动让人知道这个书店是活的,是好玩的,是没事就想来看看的,再结合各种sns。网购书籍这个活动本身没什么乐趣可言,那在实体书店里再互相不搭理就体现不出优势了,我希望去实体书店可以认识有趣的人,或者书店管理员,去那就像回一个熟悉的地方。这种感觉可以机械地要求,也可以自然地流露。3 太困了,睡醒了再写。。。
旧书,我一半是在人间买,一半是在网上买(孔夫子旧书网)。新书,只在人间买。因为对于买新书的人来说,我觉得折扣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买之前你可以翻阅其中任何一页,确定你要不要买。网站售书也有试读,但那是有限的,是人家替你选的某一部分。新书买回去,也许半年你都没打开呢,站在书架前信手翻的那两分钟,就显得尤为重要。翻完,喜欢,决定买,记下书名,回去上网,这种人我太佩服了,这么忍得住。这种人劝不了,人家是另一种活法。
作为一个卖书的人来说,在自己的店子里遇到有客人直接手机扫码然后掉头就走的情况其实非常多,多到已经可以用“普遍”来形容了。最开始的时候会特别纠结怎么去跟他说这样子做会把书店放在一个特别尴尬的境地:为网络书店提供展示。并且还曾遇到没有桌面高的小朋友大声的说“阿姨我不在这买,我妈妈给我在网上买”的情况,怎么说呢,一度绝望。不过时间长了慢慢也说服自己,可能这些人,本身就不是书店的受众吧。说起来确实很畸形了:我们会花几百块钱吃东西喝东西,但是遇到几十块钱的书,买还是不买,去哪里买,就会纠结的要死。怎么办?怪社会吗?可能把对书的认知问题从根本改变,实体和网络这堵高墙才会消失吧,我不知道。不过我觉得无论如何还是会有人选择在实体书店买书的,比如史航老师(笑),哪怕只有一小小小部分,而书店,也无论如何会为了这一小小小部分,继续存在的吧。
终于等来了我的第一次~第一次被邀请+第一次回答问题,激动得很,稚嫩得很~独立书店的问题确实我已关注良久,一是因为我确实是个爱买书的人,二是开一家独立书店是我成人之后一直觊觎的梦想。我不是专业人士,回答问题但求抛砖引玉,略尽绵力。我将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为起点,取家境温饱的刚毕业女生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情况,为大家提供参考:即将毕业,月薪不到两千,每个月在买书上花费150元左右。近两年买书十有八九在网上买,对“满减”活动十分钟情......办过三年实体书店的会员卡。我的实体书店会员卡体验结果:2011年我办的是面值100元的一种,此会员卡的功能是书籍九折优惠,并且每星期可以在书店阅读区享受一次免费饮品和阅读,饮品包括白开水(可续杯)、茶水(不可续杯)、咖啡(不可续杯)。100元在退卡时折换成等价书籍(不打折)。2012年书店取消了面值100元的会员卡,只有面值500元甚至更高的种类了。三年来我只在此书店买过5本书,并且最后3本是退会员卡时换取的。但这并不是我去此书店次数少,相反,我每星期必至,甚至年借了别人的会员卡,每星期在书店整整看两天书。也就是在这期间,我开始了网购书籍的经历。我想大家也看出来了,会员卡对于我这个经济不宽裕又懂得网购的学生来说,不仅没有留住我在实体店消费的脚步,反而给我提供了方便、体面的“看而不买”的机会,使我往往在书店找好目标,转战网络。但有一个现象是,家长办会员卡占很大比例,往往在晚上或者周末家长会带着孩子们来看书,这些家庭经济较为富足,并且孩子往往对一本书爱不释手等不及家长网购,于是购买力强大。我对咖啡+书店的看法:说实话,我并不喜欢这样的书店。我偏执地认为,书店中有饮品提供是件浪漫的事(以书籍为主要盈利点,饮品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咖啡店中摆着几本书还起名叫“书店”便是件矫情的事了(以饮品收益为主)。我想区别一下,好像有些“书店”提供咖啡、提供WIFi,又装修得精致独具特色,逼格瞬间甩了普通书店几条街,但是这些变了味的书店还能否称为“独立书店”,真是谁用谁知道的事了。专业类书籍专卖店:开一家小众充满个人风格的书店,这是我最柔软的理想了。不同于咖啡+书店,小众书店对选书有严格的标准,这里是店主的乌托邦,也能够吸引相同脾性的人来此乌托邦畅聊。既然是小众,便必然不被大众所普遍青眼,似乎违背了“广撒网多捞鱼”的经营理念。但是我是会喜欢这样的书店的,想必遇到志同道合的店主成为莫逆之交也未不可知。因为我私心想着,如果我择一处宁静偏僻的角隅,开一家门庭小小、安安静静的书店,门虽设而虚掩,甚至有些人经过时会以为这家店今日并未营业。但是仍然有些人会轻轻地推开门走进来,我冲他一笑,他便也回我开心的一笑。我的书店并没有座位,小小的空间中满满地塞尽了书,书架之间熙熙攘攘地拥挤着风格各异的出版物,有三三两两的客人在安静地翻阅,有人在收银台递给我一本书,我便送他一折亲手书写的素笺,打个七八折,但并没有人声音尖利地讨价还价。这样的书店多好。我经常购买的一家实体店:这家书店在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个安静而平常的小城市,人们的阅读习惯或许拉了国家的后腿也未可知。但是我的学生时代却常常光顾一家小书店,并且这家书店人气很旺,十几平米的小店常有五六个人在翻看书籍。2008年我第一次遇见它时,它的经营便已是全部八折销售的。为什么现在回家乡仍然愿意付出更多的钱在那里买书,我自己是十分明白的。因为我十分喜欢那店主夫妻,也能感受到他们因为爱书而甘于蜗居于一间小书店的淡泊。看到他们的伉俪情深,想到自己如若在店里看好去网上买,或许这动人的一幕便可能看不到了。所以,我实在是被小店的气氛感动而心甘情愿多花钱的。所以,我想一家实体书店能否吸引人驻足,店主的个人魅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先说这些吧,对于别的,有人看的话便慢慢补充,书店这件事,实在是件浪漫又清苦的事。
未来能够生存下去的实体书店的竞争对手并不是销售实体书的网店。阅读市场还是可以共同开发的。纠结于这个问题太浪费时间。我甚至觉得未来的实体书店是有可能跟网络电子书平台合作的,店内试读的书可以扫码购买电子书。
这是我的知乎第一答,既然爱书,就先从书店的问题答起吧。
因为自己想开书店,所以关于书店的问题我都会去思考,下面是我的一些经历和思考。首先需要分析一下顾客为什么会在实体店里看书然后去网上买书:1、书店的性质是“替他人推销”,所以缺乏产品附加值。
去注册商标的时候在各个类目里找啊找啊,有餐馆饭店,有旅馆,有咖啡馆,怎么偏偏就没有书店呢?唯一有点沾边的是有个“图书馆”。然后再查询了一下已有的书店注册的是什么类目的商标,答案都指向了35类。然后去问商标代理事务所的人,他们的说书店需要注册35类之下的3503“替他人推销”。想一想也对,餐馆咖啡厅卖的是用原材料自己加工出来的商品,他们的产品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而书是由各个出版社创造出来的,所以书店的性质就是“替他人推销”啊。那也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在书店里买的书和网上买的是一模一样的。可能服装的实体店和网店也会有类似问题,但实体店毕竟还可以试,还是有一些竞争优势的。但书就真的几乎一模一样了。2、网上书店为什么便宜?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去苏州时,蓝色书店的经营者告诉我的(从90年代初开始,他已经从事图书经销和批发20多年了)。他说其实从出版社批发出来的书,给独立书店和给网络书店的批发价是差不多的。但是网上书店销量大,所以能拿到返的钱,所以售价就能便宜了。大致意思是图书销售方会和出版社有一个合约,如果卖的书够多少多少册,就可以返多少钱。这么一来,差距就拉大了。销量上实体书店怎么都追不上,所以实际的成本价逐步拉大,再加上房租和人力开支,就把很多实体书店拖垮了。蓝色书店曾经是苏州最大的民营书店,最高峰的时候有六七家门店。我是2014年1月去的,这时候他们只有民治路一家门店了,而且转行做了旧书刚几个月。去年下半年的时候我在微博上看到蓝色书店彻底关张的消息,还是蛮惆怅的。3、顾客的心理
对于顾客来说,肯定是哪里便宜买哪里的,所以在书店看了去网上买的人可能真不少。当然长期这样可能书店就开不下去了,但要顾客用一种施舍的心态就这么买了也不现实。当然也有极少数的资深文青或者土豪是不在乎这个问题的。附加两个案例:案例A:
在我老家成都的玉林小区里,有一家“读好书书店”(可能是这个名字吧,错了的话我再更正,目前已关张)。书店老板是个中年男人,可能是资深文青吧,自己的房子,书不多,还有一大半是杂志刊物。他可能属于那种想开店就开两天,不想开就出去旅行的状态。但有一次去他店里闲逛时遇到一个神人,跟他可能聊了一下午的天,然后买了十几本书,总价三四百吧。老板按8折左右给的,这人还是住在成都另一个区,打车来的。这人的职业是星座占卜师(好神奇)。我还非常不合时宜的问他为什么专门打车跑这么远来买,而不用别的途径。他的回答大概是就喜欢这吧,然后顺便跟老板聊天,然后书的价格贵一点便宜一点他其实无所谓。案例B:
我在孔夫子旧书网有开一个小的旧书店(当然没几本书),旧书为主,也有几本新书(旧书市场买的新书及亚马逊买的多余的书,当然,都是正版的)。2012年某天,我想着去小区门口摆个摊吧,看看能不能卖几本,顺带试探一下市场。然后就去摆了2个小时,有史以来就摆了这一次,就铺一块布在地上,然后书放上面。那是进入小区的一个入口附近,平时有一些卖水果和卖粮食的等等摊贩也会在那摆摊。我一共带了四十本书的样子去,一共卖掉了5本,都是10元/本左右,都是新书。第一个买家是30多岁的妇女吧,要买书给孩子,好像是上小学,我推荐了3本,她都要了。她本来想买的几本我还跟她建议不要买,孩子太小可能看不懂。然后来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她看了一会,说她也很想看书,但是就是不知道自己适合看什么样的书。她这么一说我也很迷茫,因为完全不了解她啊,也没有任何方向,而且我的书很少。最后我推荐给她相对适合的一本,《暮色紫禁城》,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教师写的。最后一本是一个年轻女孩直接买走的《跟乐嘉学性格色彩》。那天我就在思考,其实人们不是不爱书,只是不知道自己适合读什么样的书。像这个四五十岁的妇女可能平时都不会踏进书店一步,更不会在网上买书了,要不是这么巧合的路过我的摊,估计也不会花10块钱买一本书了。然后针对上面的分析来想应对措施:1、跟顾客做朋友,设立选书师:
在案例A里,这个土豪占星师其实就是享受和书店老板聊天的过程吧,而且书店老板可以给他推荐好书,所以多花点钱他不在乎。那么可以适当的在书店里营造一些人文氛围啊,在不忙的时候,老板/店员可以和顾客聊天,同时找一些有意思的人来沙龙一下什么的。在案例B里,其实看的出来可能有很多人想买书,但是不知道买什么,这个数量的人群可能相当庞大。那么该选书师登场了。“选书师”一词是最早从上海福州路大众书局的一篇报道里看到的,大致是说他们书店有选书师,可以帮顾客选书,然后他们也培养店员,每周至少看一本书,以后也可能成为选书师。所以我感觉这个职业可能有潜力(没实践过,目前只是想象的,有书店的同胞可以实践看看)。那么假设有了选书师之后,再配合各种渠道宣传下,可能不仅能吸引爱书之人,还能吸引一些想进却没进过书店的人。跟他们做好朋友,那么可能在他们心里,多花的那一点钱也是值得的,相当于咨询费和享受吧。我想每一个在书店看了去网上买的人,都多少会有些内疚的。只要让顾客花钱花的舒服,花的值,他又为什么不愿意花呢?聊天的过程中不是还能顺带卖卖咖啡点心工艺品什么的吧,这比单纯的导购应该能增强更多粘性。选书师的来源可能是文学类专业毕业的人/爱读书的人/学生,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而且还可以有兼职的,大家定期可以网上讨论,给某一类人可以推荐哪些书。(真期待以后来个选书师联盟?哈哈)目前的图书是云龙混杂,要挑出精品来真还不容易。书店和顾客也可以互动,让顾客在选书的议题上添砖加瓦。2、将书籍与礼物结合起来:
有一个我未曾试过但想尝试的方法,将书籍与礼物结合起来。我自己目前是很拮据啦,但是又很喜欢送朋友礼物,我就发现没有比书更好的礼物了,又便宜,又有意义,通俗点讲就是买的起还拿得出手,还对朋友有帮助。而且对于不同的朋友,你总能找到适合他/她的书。比如某闺蜜喜欢做蛋糕,那么就买本做蛋糕的书给她好了,某闺蜜喜欢旅行也喜欢思考人生,那我就买了大冰的书送她。在这种情况下,书店可以做的就是帮顾客选书,上面的选书师要登场了。然后就是做一个很漂亮的礼物包装或者礼物搭配。很多书店不是也卖创意商品么,那某些书就可以和某些商品搭配起来,还可以做些组合套装什么的,加上别的东西的优惠总价,看起来可能就很合算了,而且这是网络购书无法替代的。包装的话我也不建议太繁复,不环保。可以做一些很精致很漂亮的盒子或者纸袋(可以反复利用很关键),一定要原创设计的,打上书店的LOGO,甚至地址微博微信什么的也可以打上个小字,这不是还能顺带做广告么?然后在一定区域内做些宣传,让送这样的礼物成为一种时尚,可能有帮助吧。3、增加更多原创设计的元素,增加产品附加值:
上面说了卖书这件事是“替他人销售”,没附加值可言了,那么可以通过别的东西来增加啊。装修是原创的,咖啡饮料是原创的,卖的其他东西也可以是原创的。话说我一直挺悲伤的,觉得书店都向咖啡厅偏离了,而且有的书店已经喧宾夺主了,怎么能这样呢。但好似又没别的方法,房租这么高……没有什么比卖饮料利润率更高的事了。我目前看过的大一点知名一点的独立书店里没有卖饮料的只有杭州的“晓风书屋”了,不过他们有国家的扶持资金,所以又没了可比性。我能想到的另一个盈利点就是做自己的原创商品了,好吧,我也一直在努力。4、做一个漂亮的售书章+代写祝福语:
犹记得小时候在新华书店或者国营书店买书,买完都会在每本书上盖个售书章。现在好像渐渐就没这个传统了。我想如果做一个漂亮的售书章,没准会起到促销作用。千万别小看这一个章的意义,我做明信片生意,深知章的重要性。当然,章一定要漂亮啊,要专门设计过的,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几个字就没意思了。而且还可以几个月换一个,或者一年换一个,或者做好几个章组合使用。可参考南京先锋书店/苏州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的印章设计:每个店都有统一的几个印章,每个店还有独立的一个分店印章。不是说书的弱点就是每本都长的一样吗?那加盖了印章之后,就有点不一样了。还在韩寒的书店看过有种叫签名章的东西,能不能独立书店一起联盟一下,跟作者要个授权,然后做一系列签名章呢?再想要书更特别一点的话,可以聘写字写的好的店员,为顾客代写祝福语(和上面的礼物结合起来),那每本书都是独一无二的了。5、做原创设计的书签/明信片,赠送或组合销售:
原创书签做的最漂亮的我首推苏州的慢书房。都是4张一套,都是老板的朋友们画的,各种画风都有,3元/张。我每次去都买了好多书签回来,虽然小贵买的还是有点心疼,但也咬牙买了,因为别的地方没有啊。我问过他们这么好的图,为什么只做书签不做明信片或者别的什么,他们说觉得自己是书店就应该卖书签,而且就想跟别的店有所区别。好吧,为了这份执着我还是要点赞的。那么我想的是,一家独立书店如果做了这样的书签/明信片的话,能不能和图书销售联系起来,比如买一本书送一张书签,或者买多少钱的书送一张之类的。做的绝一点的话可以只送不卖,当然可能引起顾客反感,所以也可以即送也单卖吧。这样的话,虽然在实体店买书要贵一点,但加上售书章、赠品、消费体验等等,也就不会觉得划不来了。6、举办活动,使书店品牌更具综合影响力:
小型的沙龙,大型的讲座,还有微博微信,很多书店也都这么做吧。我还想过举办某些活动(如讲座)也可以设立成不免费的,但以代金券的形式。比如一次讲座是20-30元,顾客付钱后给予等值的代金券,可自用,也可以送人,有一定使用期限。这样在顾客心中,讲座是免费的,但其实在书店也进行了实际的消费。而且为了用掉代金卷,可能会再来一次。如果送人,还可以带来新的顾客。7、终极目标,提高销量,降低成本:
之前说了,实体书店的进货价降不下去就是因为图书的销量不够,所以拿不到出版社返的钱。那么如果销量足够大,甚至超过了网络书店,是不是就可以拿到了呢?好似目前各个独立书店都是分头进货,能不能有一个联盟性质的统一进货渠道(针对一些畅销书),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形成一个较大的销售量?然后我们能不能做图书团购呢?买的越多不是就可以更便宜了吗?甚至这个联盟也可以有自己的网店呀。当然这些都是我的想象,可能实际操作中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大家一起讨论。目前想到这么多,想到了再补充。期待现存的独立书店都能好好活下去。结语:书店的悲剧
蓝色书屋的经营者说,90年代初到现在,图书的平均价格就翻了一倍,从15元涨到了30元。而GDP翻了几倍,房价翻了几倍,大家也都心中有数。他说90年代初他书店的员工每人2000多元月薪,大家都想来,现在还是2000多元月薪,大家都不想来。他还说,一个能支撑的起书店的城市,需要有钱、有闲、有心境,这么一算似乎真没几个城市符合。真是书店的悲剧啊。话说如今国内的图书价格应该算极其便宜了(港台和欧美书有多贵大家也知道),还有打折,可是大家还是嫌贵,还是不买,终究是因为大家才刚脱离温饱线,而书籍并不是生活必需品罢了。可是大家其实都不希望看着书店就这么消亡下去。政府也开始扶持,但终归觉得不是长久之计。
我想,开独立书店的人恐怕都不是为了赚钱,多少都是有情怀在的。但是情怀毕竟不能当饭吃,书店需要真金白银有人消费才能支撑。我买书的历史有十几年了,从中学开始,因为没钱,又不想买盗版书,所以陷入了旧书的海洋。十几年来每年图书/杂志消费两三千元吧,也就是我买了几万块钱的书,而我还只是个北漂,租来的房子里买了这么多书……好好赚搬家费。我也在亚马逊/当当网/蔚蓝网/孔夫子旧书网买过很多书,我比较少去独立书店闲逛(逛了不买会内疚),但各地知名的独立书店我旅行时也都顺带去考察。我自己是想在北京开二手书店的,因为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专业的二手书店,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跟我交流啊。
作为读者,难道不走路去独立书店里,就不能支持独立书店了?独立书店也可以开自己的网络书店呀 (网络书店的价格和书店里的价格保持一致),独立书店和网店一起销售-我喜欢独立书店,也喜欢网购,我觉得独立书店和网购图书并不矛盾。如果我喜欢一家本地的独立书店,并经常光顾,那么如果我想在网上买书,也愿意优先去它家的网络书店看看(而不是类似亚马逊或当当网这种支持全国送货的 “ 冷冰冰 ” 的网购渠道)(如果这个独立书店有网络书店,并有宣传过),这也是对本地的独立书店的一种支持呀例如,北京的单向街书店就是这样的,独立书店和网店一起销售。这家独立书店的氛围很好,网络书店看起来也很精致 —— 其实做一个网络书店(在淘宝网上或是自己建网站),都是一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而是可行的
1.制造优质到店体验2.引进其他渠道受限或无法贩售的书籍(中国特色制造出的市场空间)3.少数对价格不敏感的用户尽量抓住4.通过其他业务进行盈利5.独立出版(灰色地带)需要说明的是1.很多独立书店很避讳谈第四点,尽管残酷的现实是,大部分独立书店的大部分利润并不来源于书。2.单纯依靠贩售书籍的独立书店是有盈利能力的(非教材教辅),可以寻找相关案例解读,各家情况并不一样。
我在北京看到的一些转型书店经营模式有:1.在店内加入caffee bar提供饮料甚至简单的快餐2.也有书店提出办年卡借书的模式,缴年费后借阅(但是借阅有相关规定),也可以买。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实体书店经营困难&总署正在制定优惠政策--强国社区--人民网
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发言人范卫平:
实体书店经营困难&总署正在制定优惠政策
&&&&来源:&&&&&
&  人民网北京8月9日电 (记者 彭心韫)今天下午,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范卫平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网上述职”栏目,以“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范卫平直言,实体书店经营困难,已成事实。新闻出版总署正会同有关部门,就支持实体书店的发展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  网友水深两浔问,近来社会上普遍反映实体书店经营困难,请问在产业分析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是否支持这种说法?
&  范卫平说,近来社会上普遍反映实体书店经营困难,这是事实,主要是包括房租在内的各项成本都提高了。从2011年产业分析报告的统计数据来看,出版物发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162.9亿元,较2010年增加264.4亿元,增长13.9%,但实现利润总额为185.1亿元,较2010年减少21.6亿元,降低10.5%。这一增一减,正是说明出版物发行的成本提高了,费用提高了,因此利润才会降低。从某种角度也验证了发行企业经营压力增大的说法。为此,新闻出版总署正会同有关部门,就支持实体书店的发展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各地也在想方设法支持实体书店的发展,比如说上海、杭州就拿出了专项资金来扶持实体书店。
(责任编辑:彭心韫、房爽)
强国社区今日热点
社区热帖|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体书店免税政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