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家银行存款达到一定数值能够安排安图恩人员安排表模板

今天到银行存钱,存10200元,工作员人在输数字的时候,变成了12000元,这个多存的钱。是否退还_百度知道
今天到银行存钱,存10200元,工作员人在输数字的时候,变成了12000元,这个多存的钱。是否退还
天到银行存钱,这个多存的钱,工作员人在输数字的时候。是否退还给银行,变成了12000元,存10200元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不还银行也会找你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经济学家,注册高级咨询师,著名专栏作家,知名网评人,著名财经金融评论家,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十大网评人”荣誉称号,荣获凤凰网2011年中国十大号召力人物称号。
作者的其他原创文章
从支付宝开资信证明联想到的 客户希望支付宝和余额宝也能像银行一样开具个人资产证明,以后办签证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用了。
发达体市场经济国度有这样一句谚语“有信走遍天下,无信寸步难行”。那么,如何评价和判断一个人、一个企业等经济体、社会体的资产信用状况呢?有形资产包括货币财富、不动产财富需要银行等金融部门、不动产等管理部门出具权威证明;无形信用状况根据其历史信用记录由用信者查询和判断。
目前,中国有形资产财富证明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管理部门出具,无形信用记录央行牵头正在建立和完善征信系统,已经有条件可以公开查询使用(虽然尚不完善)。然而,以支付宝、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个人和企业的资产和信用证明提出了新课题和新挑战。
这再次印证了笔者多次强调的一个观点,社会经济活动都在迅速转移搬家到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平台上,其他一切服务于经济活动的第三产业都必须紧跟这个时代大潮而走向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平台。否则,将早晚会成为经济金融以及个人企业发展的一个羁绊。目前,官方个人资产资信证明登记系统就遗漏或者说忽视了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平台上的自然人、法人资产信用状况登录和挖掘事宜。
同时,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平台企业也必须了解此前线下的附加服务项目和衍生项目,以利用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平台满足围绕自然人和法人客户的线下一切诉求。这样才能彻底把客户无后顾之忧地留住,才能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如支付宝、余额宝等宝宝类互联网金融产品平台开具资产证明就是客户很现实的需求。支付宝、余额宝等宝宝类互联网理财产品吸引许多客户,这些客户甚至从银行储蓄清户转过来的。截至2013年年底,支付宝实名制用户已近3亿,据说目前余额宝客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加上其他互联网宝宝类产品,客户数量将更多。如果支付宝、余额宝等不能开具资产证明或者开具的证明没有权威性,不被用信单位承认,这将是客户资产信用的一大缺陷,也给支付宝留住客户带来小小隐患。
建议支付宝、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企业尽快规范化提供开具资产证明服务。最少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迅速规范过去零星、欠规范开具资产证明服务。比如:借鉴银行资产证明格式或者更加规范和完善,出具规范化、格式化的资产证明文本文件。其次,资产资信证明要有前瞻性,要扩展到中小微企业的法人客户需求,而不仅仅是自然人客户。再次,支付宝、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尽快积极与司法系统、大使馆、金融机构等用信机构沟通,让支付宝的资信证明被更多社会机构承认。
另外一项深度设想建议是,支付宝、余额宝等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的云计算、大数据挖掘优势,对自己平台上的自然人和中小微企业法人的静态动态信用状况进行挖掘分析。把几亿支付宝、余额宝客户在互联网线上留下的足迹、积累的大数据变成其信用,再把信用变成这几亿客户的个人财富。这个财富不仅支付宝、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分享,而且应该将客户在此积累的大数据信用财富运用到更广范围,让客户这个信用财富有更多用武之地。
这必将形成这样一个犄角之势:客户在线下有央行征信系统记录的信用状况,而在互联网新经济新金融线上有支付宝、余额宝、淘宝、天猫等通过静动结合的大数据挖掘出来的信用财富状况。一定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加宝贵、更加真实、更加客观可信。
金融的本质在于信用,管理金融主要是管理风险。互联网新金融的最大优势是能够通过深度挖掘金融交易对手的信用资信状况,将客户的信用状况作为宝贵财富挖掘出来,在此基础上发生金融交易。中国在金融资源配置上最大的浪费是将金融交易对手的信用财富几乎全部浪费掉了。把一切金融交易对手都预先假想为“失信之徒”,信用基础彻底坍塌,一切金融交易变得异常复杂和效率极低。比如:无论是讲信用和不讲信用的客户贷款一律都需要担保抵押。这就使得金融交易复杂多了。原因在于传统金融机构没有有效鉴别谁讲信用,谁是失信之徒的手段。互联网金融的诞生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支付宝、余额宝等开具资产信用证明让我们再一次联想到了互联网金融的无穷魅力和潜力。
日余额宝上线,至今已整整一年。一年的时间里,“余额宝”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使“互联网金融”渐成风潮;在开平民理财风气之先河的同时也使金融行业的一潭死水被打破。展望未来,或许余额宝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理财神器”,而更像是一场金融变革的先声。 可以用“没想到”来形容余额宝这一年。余额宝一年发展之快,产生影响之广之大,是其管理层没有想到的。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CEO彭蕾此前说:“尽管余额宝受到的喜爱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但回归到做余额宝的初心上来,它从来不是为了颠覆谁,或者打败谁。”也就是说,余额宝发展到如今的影响力连设计者都没有想到。 没有想到一年来余额宝规模扩张之快之大:截至今年3月31日,余额宝资金规模达到5413亿元,据坊间消息截至目前余额宝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1亿户。更重要的是余额宝的行业带动力之大出乎意料:带动百度、腾讯、苏宁等众多互联网平台都开始了在线理财的试水,一批宝宝们在中国金融市场诞生了。从而使得中国的货币基金规模爆炸式扩张。2013年5月底,国内货币基金的规模还只有5640亿元;到今年4月,货币基金规模已达到1.75万亿元,净增长近1.2万亿元,增幅2倍多。 没有想到余额宝一年帮屌丝们赚取收益75亿元;没有想到屌丝们理财也有春天,余额宝用户账户余额平均4000元,比一些银行户均储蓄还高;没有想到每天有2000万用户在手机上看收益;没有想到每天会给用户节省100万小时去银行的时间,相当于一个人多活114年;没有想到竟然有62万大爷大妈也在用余额宝理财;没有想到在余额宝上可以一边赚钱一边花钱,每天余额宝用户网上花掉数百万元。 更没有想到的是余额宝对传统金融带来的冲击。首先,对传统管制利率体制带来巨大挑战,倒逼加速利率改革,攻破最后一座堡垒—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其次,对传统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其经营核心业务的存款大量流失,至今“失血”仍难以止住。今年5月人民币存款同比少增1108亿元。 最没有想到的是,宝宝们经受住了打压、围剿、攻击、流言蜚语等大风大浪的考验。金融业最大的危机是支付危机,最大的风险是支付风险,即:当众多客户或者投资者一窝蜂前来提取存款或者赎回基金时,就可能引发挤兑风险,爆发支付危机,最终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倒闭破产。 从根本上说,导致兑付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经营不善,将客户资金放在了难以收回的贷款等运用上,导致没有足够资金应对客户集中提取存款。但也存在巴塞尔协议3中提到的声誉风险问题。一个谣言、一个不利传闻、一个负面消息,都可能引发挤兑潮,从而导致支付风险而最终破产。这种情况,既是经营再好,管理再优良的金融机构也难以抵抗住。然而,余额宝为首的宝宝们却创出了奇迹。 今年以来,围绕宝宝们的争议、非议甚至是打压、围剿一浪高过一浪。证监会批评余额宝没有向证监会备案;质疑资金安全问题,产品网络购买、赎回等风险问题的声音此起彼伏,一时间“取缔余额宝”的呼声愈发强烈;“宇宙第一银行”工行发力,众多银行跟进,大举调低银行卡转入余额宝资金限额,直接限制资金流入余额宝;发起拒绝余额宝协议存款,监管部门等动议余额宝资金缴存存款准备金,提议收取余额宝风险准备金,目的都在于力图削弱其盈利能力;媒体也不断在渲染宝宝们收益率直线下降的消息。 可以这样说,针对上述杀伤力极大的动议、封杀和传闻等,传统金融机构都难以抵挡住,都不排除发生存款挤兑风险。然而,宝宝们经受住了考验。随着钱荒消失,市场流动性充足,宝宝类收益率理性回落情况下,不但其客户没有减少而且还在增加,不但其基金规模没有下降而且还在上升。从余额宝周年,我们看到了互联网金融创新类产品—宝宝们比传统金融机构强一百倍的强大生命力。 这种生命力是建立在互联网金融这个伟大创新基础上,建立在大数据这座大金矿上。这是传统金融企业无论如何都无法企及的的。 余额宝的基金客户超越了中国所有基金公司在过去十几年发展的客户。这说明了互联网在中国的价值,也体现了技术的威力。余额宝从一开始就放到了云计算平台上,所有的交易都是在云上完成的。如果用具体的数字来解释,就一目了然了:比如它当前支持并发4000笔/秒,平均每日处理订单达850万笔,日处理记录数达5000万笔,如今累计处理交易笔数接近15亿笔。余额宝这套系统一天处理的业务,相当于人工一个人不吃不喝处理10年。传统金融机构无论如何都做不到。 从防范集中赎回兑付风险上,余额宝有大数据足迹分析的资金流出预测系统,它会每天定时进行业务预测,据说平均预测准确率达86%,最高达97%。能够最少提前一天预测到明天大概的赎回量,然后告诉天弘提前开始做资金准备。 余额宝并没有仅仅止步满足于货币基金的单一理财模式,而是借助上亿客户量、以客户为中心,在不断创新出更具附加值的东西。献给余额宝周年生日最好礼物的“钢丝宝”在日横空出世。定位于新型社交和金融服务,满足庞大用户群的社交和互助需求的平台。宝粉网整体为卡通风格,包含“余额宝”、“过日子”、“宝藏”和“心愿树”四大板块,每个版都贴近于80、90后年轻人的思想习性。必将大大提升客户对余额宝的粘合度。最主要的是开始着力于挖掘余额宝超过1亿客户在平台上留下足迹的大数据金矿。这种创新是现有传统金融机构想都想不到的,根本谈不上去做。 总之,一年来,宝宝们经受住了来自体制内外的打压、围剿、质疑的考验,其安全性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其生命力来源于互联网金融的伟大创新!
五国家代表签署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协议金砖国家15日发表《福塔莱萨宣言》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金砖银行),启动资金为500亿美元,总部设在上海。另外建立1000亿美元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基金。巴西总统罗塞夫称,金砖银行的首任总裁将来自印度。2012年2月末,金砖五国财长在G20峰会上首次提出设立合作开发银行。日至29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上,关于合作设立共同开发银行的讨论成为本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重头戏”。在这次巴西金砖国家第六次峰会上,金砖银行终于修成正果,破茧而出了。从2012年酝酿初期的分歧,到如今最终金砖五国求同存异、达成协议,是谈判、妥协、让步、合作、顾全大局的结果。比如,就金砖国家总部设在哪里问题,印度金砖五国理事会主席坎沃曾说:“新德里将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而最终设在了中国上海,但首任行长由印度出任。这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再次验证了外交上的一句辞令:没有妥协,就没有合作。金砖银行的成立,标志着金砖国家合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标志金砖国家领导人由过去就全球和金砖国家间宏观层面的磋商转入了经济金融务实性的全面合作,标志金融合作由过去松散型开始走向紧密型,由过去金砖国家银行间的泛泛合作开始连股连心的合作。这对金砖国家意义非凡。国家组织间金融机构诞生主要依赖于该组织之间的经济发展程度,是国际组织成员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和要求。国际组织成员国之间经济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而然对金融包括银行等产生强烈诉求。截至2013年,金砖国家贸易总额占到世界的15%,GDP总量占到全世界的20%,国土面积占世界的30%,人口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超过了40%,而近十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超过了50%。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15年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将会超过世界总量60%,而G7集团的这一数值仅仅为13%。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金砖国家之间贸易额年均增长28%,仅2010年一年就达到2300亿美元。金砖国家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合作深度融合,必然要求有为之服务的金融机构,否则,必将阻碍经济合作向纵深、更高层次发展。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总量迅速扩张,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进步导致的世界经济区域性结构的变化,被西方国家把持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显然已经力不从心,显然很难满足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对国际金融资源和服务的诉求。亚洲开发银行以及其他一些区域性银行,都很难满足金砖国家这种跨区域性、跨发展阶段的成员国对金融资源和服务的差异化需求。因此,成立金砖银行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金砖银行破茧而出将进一步促进国民储蓄在金砖国家之间的流动;为新兴市场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融资便利和资金支持;为金砖国家间本币结算与贷款业务服务;为各国间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服务等项职能。以笔者看,金砖银行主要是在金砖国家乃至世界其他国家之间发挥类似于世界银行的“救穷”作用:致力于金砖国家间和世界各国之间脱贫致富事业,支持金砖国家基础设施等民生工程建设,帮助金砖国家人民脱离贫困,走向富裕。发挥类似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救急”作用:金砖国家国际结算资金一时不足时,金砖银行给予紧急资金融通。发挥金砖银行的一般性商业银行作用,给金砖国家跨国企业提供贷款业务支持等。更重要的是,肩负起金砖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结算和清算工作,大大减轻了对美元结算手段的过度依赖。对于世界来说,金砖银行的成立是一大福音。给世界经济舞台又增添了一支金融力量,给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又增加一支支持其摆脱贫困的金融力量。金砖银行成立更加有利于通过金融的有利支持,把金砖国家的资源型、加工出口型、高科技技术型等国的比较优势发挥出来。对于中国来说,金砖银行设立有利于向金砖国家输出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的比较优势;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促使人民币向世界结算和储藏货币迈进一大步。总之,金砖银行生逢其时!
本文相关的原创文章
中国的银行业历来存在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靠相对无节制的放贷做大规模,再考融资完成资本金以及存贷比的考核,同时伴随着比例较高的资产错配,一旦遇到流动性风险,连锁负面反应就出来了; 另一个是隐性的国家、政府担保,即使出现小范围的系统性风险,最终仍然会由国家来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或者指定托管,以实现不良资产和债务的转移。 一言蔽之,银行业能够在资产规模上快速做大,并跨业进入基金、证券、保险等其他细分领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国家的信用担保,而且是隐性的,对于银行来说是近乎无成本的信用担保。 这种体制为什么需要改变呢?一个是体制内聚集的风险,另一个是这种被国家所保护的银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发展。在这种体制下,存贷款利息是有上下限的,存贷比是有红线的,市场资金的成本是完全可控的,这就导致了银行有稳定的利差收入来源,而最终导致了市场资金定价的扭曲。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和某些行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资金,而不愁融资的国企、央企却可以常年获得低息贷款,融资的渠道被切断,这也就衍生出了中国银行融资以外规模达20万亿左右的影子银行市场。既然体制内融资渠道不畅通,融资需求就只能通过影子银行来满足了。 银行业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资金定价市场化,融资畅通化以及风险担保的市场化,国家是最终的管理人,但不应该为银行业提供直接的政府信用担保。政府的信用也不是无限的,是有节制的,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是国家把担保形式由政府转为市场,并提高市场的风险自我甄别能力。 存款保险制度的配套 所谓的存款保险,有点类似于缴纳保费,就是银行业机构由政府牵头组成一个存款保险机构,然后更具各个银行的资产风险水平与规模,向该保险机构缴纳保费,费率的确定需经过银行业认定并执行。一旦某些银行出现挤兑或破产风险,储户的存款可以由该保险机构补偿。在国外,存款保险已有非常成功的尝试,美国金融危机倒闭的诸多中小银行,最后都通过存款保险完成了对客户的赔付。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存款保险制度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不可能全额赔付,只能设定一定的标准和限额,或者按照超额累计的比例赔偿,目前央行放出的消息是最高对个人赔付50万,超过50万部分或许不能获得赔偿,对企业的存款赔偿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因此,如何确定赔付标准,将直接决定了银行风险经营意识的高低和市场化水平的高低。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存款保险制度倒主要不是为了约束既有的五大行和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因为这部分银行不是上市就是有雄厚的投资者来源,或者在内部风险经营上已经有成熟的风险触发机制。存款保险主要是针对运营能力不那么成熟的区域性中小银行和未来即将搅局的民营银行,因为一旦利率市场化铺开,银行的银饭碗被砸破,局部性的银行风险和破产将成为必然,而民营银行的可能性很大。 可以这么说,民营银行只有忍受比利率市场化更大的压力和挫折之后才能成长,为什么?存款从哪来?更高的储蓄利息和资金拆借贴息。贷款放到哪里去?风险相对偏高的,其他大银行捡剩下的中小企业客户或者行业关联客户,如果只是做和其他大行一样的客户,贷款利息上不去,民营银行又何来实现盈利呢? 所以说,存款保险更大程度上是为给新开的民营银行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市场化担保功能,否则,谁愿意把存款放到真正民营的银行的,一旦出现风险,国家不担保,储户找谁要赔偿?此外,保险存款制度也给大行敲响警钟,以往的风险触发机制需要引入市场化的更多考虑,而非是抱紧政府大腿。 形象点说,国家打开了利率市场化这扇大门,打破了原有的隐性担保(存贷差,存贷比),但又引入了存款保险制度这只看门狗,给利率市场化保驾护航。 存款保险制度,最后的救命稻草? 对于银行来说,存款保险给予了保障,大不了最后破产清算,该赔的赔,赔不了的由存款保险赔,再赔不了的就是客户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了。毕竟,存款保险也只是有限赔付,不可能全额。 那么,对于普通的储户来说,存款保险制度是否是最后的救命稻草呢,显然不是。客观上来说,存款保险制度是和利率市场化配套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但任何保护都是有成本的,存款保险也一样。对于储户来说,不能完全依靠存款保险来实现自己的资产保全能力,而更多需要提高自己的风险甄别能力和资产配置处置能力。 可以试想,如果储户对银行的业务认知更全面一些,对银行的风险经营能力再强一些,对资产处理和理财能力再强一些,对风险性的预估更强一些,那么,完全可以自己选择一家或者几家更靠谱的银行,或者在高回报和低回报的银行投资渠道方面做一个有效的资产配置。存款保险制度对于储户来说,是无奈之举下的最终市场保障,但并不是救命稻草,如果储户自己把存款保险定位为救民稻草,只能说明储户需要提高自己的风险甄别能力和资产处理能力,更大地提高主观能动性。 当然,中国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储户缺乏这种市场化的风险预知和甄别能力,所以造成了把大量存款放在银行而不加“理睬”,听之任之的状况。这也需要通过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来逐渐进行风险意识的启蒙。要让储户了解银行资金经营的风险,让客户在风险对价和回报对价中自己选择最佳的银行,而不是被动的思维:反正由国家担保,存款利息回报都差不多。 &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家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其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回顾过往,中国政府探索存款保险制度历时已久: 1993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基金; 2004年12月,相关部门开始起草《存款保险条例》,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立法者等共同探讨其内容安排,为中国存款保险的立法做出了大量努力; 2005年3月,国务院原则上批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提交的存款保险初步方案; 2006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稳定报告》,报告指出要加快存款保险建设,健全金融风险处置的长效机制,并详细阐述了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存款保险的成员资格、基金来源、最高赔付限额、费率制度安排等重大问题; 2007年,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央行、财政部、银监会、发改委联合制定的《存款保险条例》的起草就已经基本完成,处在征求意见阶段; 200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200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和存款保险制度工作小组,再次向国务院提交了存款保险的新实施方案; 2012年初,央行在2012年工作会议就提出要择机出台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随后在《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表示,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近些年来,随着金融管制的进一步放松,包括银行理财、银信合作等规避利率管制的金融工具被大量创设出来,起到了绕开利率管制、信贷控制的作用。这样,一些政府担保之下的杠杆率极高的“风险资产”,很可能不但没有为高风险支付高溢价,反而享受了“无风险资产”的高信用和低成本。大量的资金投向与政府相关的项目和资金回报率高的领域,影子银行的爆发式增长就是这个原因。 与此同时,金融风险不断地向上累积。由于存在事实上的隐形存款担保,尤其对占据存款市场近50%市场份额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其经营事实上是以国家信用为后盾的,往往是由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承担个人债务清偿的责任,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导致银行业的资产规模从2008年底的62万亿元,迅速膨胀到2013年11月份的145万亿元,信贷扩张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金融体系的稳定需要好的金融监管。金融危机以来,为防止以高负债为特征的银行企业因过度冒险而破产,同时也为了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的外部性,世界各国几乎都建立了以巴塞尔资本充足性监管协议为核心的金融监管制度。因此,为有效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打造“金融防护网”,必须尽快启动建立保护存款人利益,以及能够反映风险定价与风险补偿的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在此背景下,存款保险制度作为稳定金融的有效方式也加快了出台的进程。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2014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上,央行称“存款保险制度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种种迹象显示,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呼声颇高的存款保险制度今年推出势在必行。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行能够推动中小银行的发展。 首先,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存款保险机构将相应的承担一定的监管职能。存款保险的目的,一方面是在必要的情况下,执行赔偿的职责,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为了保障整金融体系的稳定。这就要求存款保险机构要对日常的银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而且要定期对银行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审查其上报的统计报表和帐目。当银行管理不善或经营非法、风险较大的业务时,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提出警告,勒令整改,帮助银行渡过难关,或促成其它银行的并购,从而实现中央银行的监管意图。这为管理能力相对薄弱的中小银行提供了帮助。 第二,为中小银行提供了与大型商业银行公平竞争的可能性。大银行由于其规模和实力往往在吸收存款方面处于优势,而中小银行则处于劣势地位,这就容易形成大银行垄断经营的局面。而垄断是不利于消费者利益的,社会公众获得的利益就会小于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中小银行,促进公平竞争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使存款者形成一种共识,将存款无论存入大银行还是小银行,该制度对其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从而有利于公众对中小银行的信心,这对中小银行参与公平竞争是有利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商业银行市场化经营,真正实现优胜劣汰。短期看,“存贷利差”的压缩和存款保险制度所导致的经营成本上升,尤其是会增加中小银行的生存压力,但从长远来看,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会倒逼银行业必须彻底改变信贷结构、资产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和盈利结构,必须增加金融市场及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增强创新能力、定价能力、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来获得更多的资源。因此,提供服务的优劣,将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 当然,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也会给中小银行带来强大的不利冲击。不少中小银行开始担忧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这对他们来说是改革的阵痛。一方面,由于各家银行需要缴纳存款保险的保费,这将使得商业银行成本增加,其中对中小银行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由于中小银行抗风险能力弱于大型商业银行,出于对偿付能力风险的考量,民众更愿意将存款放在大型银行,这将对中小银行的存款业务构成压力。 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小银行该如何积极的面对呢? 首先,中小商业银行应选择与自身能力和优势相适宜的市场定位。银行的资产规模、经营的历史状况、经营范围以及在银行业中的竞争地位等,都会影响银行选择具体的定位战略。一般而言,准确的市场定位应该以充分发挥银行内部优势,实现预期目标,满足目标市场需求等实际要求为前提。有鉴于此,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无论是产品定位、客户定位、区位定位,尤其要突出特色,即实施特色市场定位。 第二,稳步推进中小银行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贯穿于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说,一部全球金融发展史,就是一部金融创新史。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业的发展同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一样,都是以创新为进步的前提条件的。中小银行可以稳步推进金融互联网的创新,推行多种服务方式和盈利模式,比如目前发展迅速的银行业网上支付;同时,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推进银行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为银行的发展谋求更多业务的创新。 第三,重视人才的发展。任何一个企业的兴旺发达,都必须同时具备几个最基本的条件,如合适的市场环境、充足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等等,即中国人通常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在这些基本条件中,“人”又是最关键的因素。对于中小银行企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和发展能力,不仅需要有英明的领导,有能够高瞻远瞩、指点江山的大思想家,有关键时刻能够拨乱反正的舵手,还需要有一大批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优秀员工。而一个企业要获得这些优秀员工,不仅要猎取,更需要培养、激励以及相应的约束。中小银行在这个工程中要做到合理分配员工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用”;建立良好的培训制度,使员工能够与企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福利保障制度,让员工能够放心的为企业服务;建立严格的约束体系,规范员工行为,做到“行有行规”。 最后,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中国中小银行在改革、发展中不够规范、抗风险能力弱,在经济调整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加强内控,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是银行永恒的主题。
11月30日,人民银行发布了《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这项经历了21年漫漫长路的政策终于走出了重要一步。随着意见稿的推出,预计到2015年,存款保险制度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借这个平台,我谈一谈自己对于制度本身的看法,并对意见稿做一个粗浅的解读。
一、先谈一谈如何看待刚刚推出的存款保险制度征求意见稿。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与前一段时间的两件事相辅相成。一个是前几天扩大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以及简并存贷基准利率档次,这是利率市场化推进的重要一步;另一个是前一段时间批复的几家民营银行,这是优化银行系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第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倒逼存款保险的推出。存款利率的放开必然会导致银行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窄,而且银行也将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等,这些因素对银行的冲击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对于一些自有资金较少、议价能力较弱、业务模式过于单一的小型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他们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随着其出现经营成本上升、不良资产增加,不排除出现破产倒闭等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就造成了大量中小银行的破产倒闭,仅1987年至1991年,平均每年就有200多家中小银行倒闭,给其整个金融体系带来较大的冲击。所以,要进一步大手笔稳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前提条件。
第二,对于民营银行来说,此时推出恰到好处。最近批复的这几家民营银行由于其背后的互联网基因,给予了大家很多想象的空间,很多人都期盼更多民营银行的加入能够带来鲶鱼效应。目前成立民营银行的企业集团实力都非常强,具有比较好的风险承担能力,也比较容易获得存款人的认可。但是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民营银行的牌照的进一步放开,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将参与其中,而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其风控能力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至少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真的到了那个时候谁能保证这些新机构能够屹立不倒呢?此外民营资本要求对发起设立的银行经营风险承担无限责任,这个制度虽然有利于约束银行的风险偏好,但过高的隐含责任无形中加大了民营银行进入的壁垒。所以存款保险制度实际上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一方面利用风险共担的原则提升了民营银行自身的信用水平,更利于其获得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降低了进入门槛,让更多的民营资本可以参与其中。
第三,存款保险制度在现阶段会对冲大银行享受的部分政策红利。为什么这样说呢,即使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工农中建交等国有大行其实仍然具有国家的信用背书,仍然是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大而不能倒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所以大行缴纳的存款保险基金事实上主要是在为一些小银行做担保,自己几乎不可能用到。而且大行的存款多,缴存的保险基金份额大。存款保险制度酝酿了这么多年才推出,除了条件不成熟以及监管机构的利益博弈外,五大行的阻力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国有银行曾一度持消极否定态度,有些银行甚至说得很直白,我要是倒了,你也赔不起。我要是不倒,就是白交保费,拿钱保小银行,纯粹是做贡献。”而对于一些中小银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在经营不善导致破产倒闭的可能性,通过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存款保险可以有效稳定存款人的预期,进一步提升市场和公众对中小银行的信心。
第四,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是对广大投资者一次非常好的风险教育!在很多储户和投资者心中,银行倒闭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即使是真的无药可救只能破产清算,国家为了和谐社会也一定会想办法给储户兜底,不兜底我们就去闹,总能闹回来的。这就是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之前一直存在的隐性担保,而且基本上是没有边界的全额担保。这种情况让投资者逐步形成了一种对风险的不敏感性,既然哪家银行都不会倒闭,那我就选择那些给我回报更高的银行;这种逆向选择的方式也促使一些银行进行风险更大的投资和放贷业务,增加的他们的风险偏好程度。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是对这种“刚性兑付”文化的一次冲击,银行都有可能倒闭,风险最小的存款都有可能拿不回来,那些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出到期兑付不了也还显得那么难以接受吗?
二、意见稿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一些地方
最高赔付50万元。采用差别费率,费率较低,每6个月缴纳一次保费。个人不用交保费。
1、存款保险偿付限额: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同一存款人在同一家银行所有存款账户的本金和利息加起来在50万元以内的,全额赔付;超过50万元的部分,从该存款银行清算财产中受偿。
2、偿付限额为什么选择50万?偿付限额一般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倍,例如美国为5.3倍、英国为3倍、韩国为2倍、印度为1.3倍。考虑到我国居民储蓄倾向较高,储蓄很大程度上承担着社会保障功能,所以将最高偿付限额设为50万元,约为2013年我国人均GDP的12倍,高于国际一般水平。据测算,设定50万元的最高偿付限额,能够为99.5%以上的存款人(包括各类企业)提供100%的全额保护。
3、保费费率的确定原理。意见稿第九条提到“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费率标准由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状况、存款结构情况以及存款保险基金的累积水平等因素制定和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显然,对于一家银行来说,费率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外部因素会影响基准费率,事实上就是根据宏观经济、行业风险、以及保险基金自身情况来确定;二是银行自身经营情况和风险因素会影响风险差别费率。总体来看,规模较大的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保费应该相对较低,而中小银行的安全性较低,保费也应该相对较高。此外,从人民银行发布的《存款保险知识专家问答》中可以预计存款保险管理机构可能会特别考虑面向“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在风险指标相对良好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其费率水平。
4、费率水平如何。存款保险知识专家问答中提道“只是小比例地向金融机构收取保费,费率水平远低于绝大多数国家存款保险制度起步时的水平和现行水平,对金融机构的财务影响很小。”至于具体费率没有公布,而目前其他国家的费率水平,如德国为0.03%,日本0.08%,韩国0.05%,美国0.025%-0.45%,所以按上面的论述,即使初期费率在0.05%左右,投保机构每年所交的保费仅为200亿元左右,对银行整体影响不大。此外,保费应该的收取应该是分阶段的,也就是说初期可能并不多,但会在一定期间内逐步积累,最终形成比较庞大的基金池。
5、存款保险基金不是单一的“付款箱”模式,附加了监管和纠正的功能——既采用最小风险模式。“付款箱”模式意味着只有在银行倒闭以后才进行偿付,事前对银行不进行监管。但是我们从意见稿的第七条可以看到,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职责还包括“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和风险处置措施”,这就赋予了一定的监管功能,是监管部门利益博弈的最终结果。同时,第十四条还规定“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参加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并与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金融管理部门、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关于检查监管,三家机构的职责重点并不相同:银监部门主要检查金融机构是否违法违规,中央银行主要检查财务状况和流动性状态,而存款保险机构主要检查存款人信息的完备行和真实性(风险状况、检查报告和评级情况等)。此外,三者的处罚手段也不同,银监部门可以进行行政处罚或追究法律责任,央行可通过接触清算合同或进行信息披露,存款保险机构可以提出风险警示,或提高保费费率。
6、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范围。覆盖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吸收的人民币和外币存款的本金和利息(本国机构的海外分支以及外国银行在华设立的分支机构不适用)。不包含金融机构同业存款、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在本机构的存款。同业存款变化快,规模大,而且是银行之间的行为,不符合存款保险的本质要求。而金融机构高管在本机构的存款不受保险,应该是出于加强风险约束的考虑,你在自己行的存款不保障,在决策层角度促使银行采取高风险行为的动机会减弱。
7、存款是否会大量转移。50万元的偿付限额覆盖了99.63%的存款人,所以对于这部分存款人来说基本不会出现存款转移的问题。对于那部分存款额度比较高的个人和企业,也不会出现大量转移:首先,中农工建交五家存款规模最大的国有银行仍然具有国家信用的背书,而且是国内甚至全球大而不能倒的系统重要性银行,对于这一点存款人应该会有相应的认识。第二,对于没有完全覆盖这部分高净值客户,他们可能更加看重银行提供的收益和服务能力,而且高净值客户一般具有更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在银行内经常作为私人银行客户将资产进行分散化的配置,配到银行存款的部分只是自身资产的一小部分。
能力有限,望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最后附上我的微信公众号dwlfinance,一起交流进步!
存款保险护航,民资设银行彻底放开
&&&&&&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存款保险制度终于亮相了。3月31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署的《存款保险条例》将于5月1日正式实施。
&&&&&& 存款保险制度不仅仅是保护存款人利益不受损失,而且能够起到稳定金融秩序的重大作用。有了存款保险制度,一旦遇到银行发生问题和风波,存户就不会蜂拥而至到银行挤兑提取存款,导致银行迅速倒闭,甚至酿造金融风险。历次金融危机包括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存款保险制度对于稳定金融市场起到了巨大作用。美国1934年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经吃了80多年的甜头。
&&&&&& 对于中国来说,存款保险制度有着更加深刻深远的意义。中国正处在新一轮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新起点,新一轮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对过去30多年改革的深化、升华甚至修正。其目的在于使得市场机制在配置各类资源中切实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就决定了许多改革将要按照市场机制和规律完全落地,或者说彻底要完成这项改革目标了。这其中,金融改革是重头戏。
&&&&&& 银行业深化改革,民资设立银行准入改革,利率汇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银行倒闭破产机制的建立等都将有实质性推进。而金融业又是高风险行业,改革不慎就会导致风险爆发,最终损害的是弱势的存款人等利益。如何给金融改革发展安装上保险杠、戴上安全罩,是能否确保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的大问题。这里面重点是保障弱势的大众存款人等安全。这其中存款保险制度是重要内容。
&&&&&& 从整个金融体制改革来说,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成为许多项金融改革推进的前置条件,或者说已经成为其拦路虎。如果再不出台的话,将会阻碍整个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民营资本设立银行、利率市场化、银行破产条例出台等都急需存款保险制度保驾护航。
&&&&&&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存款保险条例》的出台实施,无疑是我国经济金融改革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
&&&&&& 从美国80多年的实践看,存款保险制度不会加重参保机构的财务负担,一般保费率都在万分之几以下。同时,又能够发挥保险积少成多、抵御风险的作用。美国自1934年成立联邦保险公司以后,由于保费基金积累越来越多,同时,保费基金投资证券等获得收入已经超过投保机构缴纳的保费,造成保险基金大量结余。因此,保费率一直在下调,1980年将其调整为万分之三以下。
&&&&&& 投保人负担不重,保险基金大量结余,存款安全得到了保障,整个国家金融安全稳定,银行又不担心挤兑风险等等,存款保险制度真可谓一策多效、一举多得。
&&&&&& 笔者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建立了,《条例》5月1日实施了,那么,民间资本设立银行的步伐应该加快,准入门槛应该降低甚至放开。
民间资本设立银行的最大顾虑是风险问题。毕竟银行是面向大众吸收存款资金的。银行业最大的负债就是存款。一旦破产倒闭,将会对大众存款人带来风险,而且一个谣言也可能使得民众到银行挤兑,导致既是你经营再优良的银行也会倒闭。如果对存款人支付风险不能有保证和担当,那么,设立民营银行确实应该慎重。其不仅牵扯到存款人资金安全和利益问题,而且涉及到整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大计。这是去年设立五家民营银行试点时,监管部门提出订立“生前遗嘱”苛刻条件的原因。
&&&&&& 现在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了,对所有老银行和新成立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都是强制性的,即:强制其缴纳保费投保。这就彻底解决了银行最大的负债——存款人存款风险的兜底问题。也显得设立民营银行要求其签订“生前遗嘱”的条件是多余的。同时,解决了银行业公众存款负债安全问题后,民间资本设立银行就完全没有必要瞻前顾后、缩头缩脑、过度小心了。
&&&&&&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有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驾护航,民间资本设立银行的步伐要加快,规模数量要扩大,覆盖的区域行业都要快速扩展。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金融资源配置不公、实体经济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都急需成立服务定位多层次的众多中小微银行等金融机构去破解。时不我待啊!
(本文内容不得以盈利为目的进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有 88 人读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存款达到贷款 免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