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合作与发展老师与家长共同促进进基金什么时候提出的

关于长三角区域合作及上海市、江苏省经济合作工作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
----经济合作趋势与政策研究报告之三&按照我委开展调查研究年的工作要求,结合我省经济合作工作实际,7月4日至9日,我处与潍坊市区域经济合作办公室的同志到上海、江苏,就两省市经济合作工作和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情况进行了工作调研。期间,调研组同上海市、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上海市国内合作交流办公室的同志进行了座谈,主要对两省市推动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省际经济社会发展框架协议落实、参与西部大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工作进行了重点了解和学习。报告如下:一、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发展情况&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两省一市,以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16&个城市核心区,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2%。2010年常住人口总量1560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例为11.6%左右。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经济潜质最好的经济区之一,长三角区域的合作和发展始终受世人瞩目。2010年长三角区域两省一市GDP总量达84875万元,占全国的21.3%;财政收入26896亿元,占全国的32.4%;进出口总额10882亿美元,占全国的36.6%。区域经济呈现出均衡增长、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一)近几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成效&&&&1、区域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区域规划是指导区域协调发展的纲领性重要文献,在长三角两省一市的共同推动下,国务院继2008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后,又于2&0&1&0年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区域规划》)。作为我国第一部指导跨省区市区域发展规划,文件从国家层面对长三角地区功能定位与发展重点、产业分工与布局、基础设施一体化等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予以明确。《指导意见》和《区域规划》出台后,区域内各省市采取“1+3”的形式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和《区域规划》精神,即一方面三地共同起草《长三角地区共同推进若干重要事项的意见》;另一方面三地同时各自制订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做好各省市“十二五”规划和省市内小区域发展战略与长三角区域规划之间的配合衔接。随着区域内相关规划与之协调的修编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了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因跨行政区域造成的发展规划不协调,发展目标不一致等诸多问题,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实现。2004以来,长三角地区相继出台了《长三角都市圈高速公路网规划方案》、《长三角地区现代化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纲要》、《长三角地区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布局规划》、《长三角地区港口建设规划》、《长三角道路运输一体化合作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为长三角发区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立区域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提供了依据。年经过多年建设,长三角地区已初步形成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体系框架。随着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沪宁、沪杭城际铁路、京沪高铁等设施相继建成,高速公路ETC并网工作进展显著,皖电东送一期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长三角区域基础设施正逐步向网络化阶段迈进。&&&&3、长三角创新型区域建设有序推进。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利用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集聚的区域内9206台(套)科学仪器设施,跨区域的仪器设施服务量已超过了2.3万次。长三角科技文献系统正式开通运行,长三角技术转移系统试运行,为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形成资源集聚奠定了基础。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省一市着重在新能源与节能减排技术、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公共安全等领域开展科技联合攻关,进入实施阶段。&&&&4、区域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初步建成。在金融合作方面,签署了《长三角地区贷款转让合作备忘录》,建立和完善“六项机制,发挥再担保体系作用,逐步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信贷增长的体制和机制;在信用建设方面,“信用长三角”网络共享平台运行稳定,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信用服务机构备安互认工作取得有效进展,目前三省一市已备案信用服务机构123家;在信息化合作方面,继续开展长三角地区电子认证工作,目前长三角地区企业用户覆盖率超过90%,应用于税务、工商、质监等几十个领域;在涉外服务合作方面,稳步推进南京海关分类通关改革,江苏商检苏州局与上海口岸实施“虚拟口岸、直通放行”加强太仓、张家港与宁波、舟山等口岸大宗散货“分港卸货”合作;在工商合作方面,进一步加强企业登记注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促进内资登记注册信息交流,扩大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材料互认范围,联合开展打击传销执法活动,加强商标保护合作,不断提升商标跨区域保护效能;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合作方面,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社会保险待遇资格协助认证、工伤保险协作、劳动保障监察协作人才开发一体化协作等工作,探索建立长三角公务员管理交流合作机制。&&&&5、区域产业合作逐步深入。以产业集聚和跨省(市)共建园区为重点,共同推进产业有序转移与科学承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形成产业转移协调推进机制。三省一市分别成立由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产业转移专题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探讨长三角产业集群式转移的有效途径。二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抓住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政策支持,搭建合作平台,打造制度环境,积极推进长三角产业的梯度转移和有序承接。三是积极推进沪苏园区共建。积极发展跨省(市)产业合作园区,优化资源配置,输出品牌和管理,共同推进上海在江苏南通市、盐城市的共建园区建设。四是加强泛长三角区域合作。2011年,江苏省在皖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904个,总投资298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99亿元,占外省(市)在安徽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的19.1%,宁滁合作产业园,中新苏滁现代产业园和郎溪的无锡工业园等3个苏皖合作共建园区建设顺利推进。(二)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同时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完善。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建设分为三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发展阶段:一是2001年三省市发起成立了由常务副省(市)长参加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制度,标志着三省市的区域合作进入了一个着眼于建立长期性、战略性、整体性区域合作框架的新阶段。座谈会制度建立以来,在打破行政界限、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二是2004年启动了三省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制度,标志着沪苏浙区域合作已纳入两省一市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推动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深层次迈进。特别是2007年在上海召开的主要领导座谈会议,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对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完善合作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2008年底在宁波召开的主要领导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区域合作新的机制框架和新一轮合作重点,标志着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机制框架已基本完善,区域合作的针对性、协调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区域合作进入到一个务实推进的新时期。&&&&这三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阶段,深刻地反映了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走向深入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两省一市在完善合作机制、规范合作制度、拓宽合作领域、落实合作项目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2009年以来,三省一市通力协作、共谋发展,在区域合作机制的制度妄排、机构设置、专题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1、完善的区域合作机制。目前长三角合作已从刚开始的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制度,以及后来的“高层领导沟通协商、座谈会明确任务、联络组综合协调、专题组落实推进”的区域合作模式,发展成为“三级运作、统分结合、务实高效”的区域合作机制。运作框架由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组成,决策层为“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主要任务是决定长三角合作的原则、方向、目标与重点等重大问题;协调层为由常务副省(市)长参加的“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主要任务是落实主要领导座谈会部署,协调推进区域重大合作事项;执行层包括联席会议办公室、重点合作专题组和城市经济合作组,具体推动长三角区域合作工作。目前,在两省一市发展和改革委内专门设立了长三角办,承担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同时由业务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相应重点专题合作组,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重点合作事项。&&&&2、规范的工作制度。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制度建设,使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新的合作机制建立以来,长三角两省一市重视区域内以及和安徽省的工作联动,围绕常设机构建设、专题组筹建、主要会议安排等重大问题反复磋商,认真筹备,共同研究起草有关制度文件,协商确定年度工作计划逐步健全区域合作制度,推动合作工作步入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在合作方向方面,自2008年以来,每年的主要领导座谈会都对下一步长三角合作与发展的重点工作和领域加以确定,以贯彻落实主要领导座谈会纪要精神为重点,长三角区域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制度建设方面,2009年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出台了《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和《长三角地区重点合作专题组工作制度》两个制度文件,为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和促进“协调层”高效运转创造了条件。&&&&3、建立重点合作专题组。重点合作专题是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也是区域合作机制的基础。遵循“先易后难、与时俱进”的原则,从最初2001年的5个逐步发展到2007年底的“9+1”个专题组。2009年,根据新的合作机制的要求,对原有的专题组进行整合,重新成立了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社保、金融、涉外服务、工商管理等十个重点专题合作组,积极推进长三角地区交通一体化、能源供给保障、信息共享、创新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平台建设、信用“长三角”、金融业联动发展、异地就医管理服务协作、电子口岸实体平台建设、公平交易执法等一批重点合作事项。2011年,三省一市组建产业转移重点合作专题组,为推进长三角区域内产业梯度转移和科学承接奠定了制度基础。&&&&4、拓宽区域合作领域。根据国务院长三角《指导意见》的精神,本着循序渐进、逐步介入的原则,积极探索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机制和内容。从2009年开始安徽省参加长三角区域合作有关活动,并重点在交通、能源、科技、金融等四个方面与长三角地区开展合作,至2011年,三省一市已建立了包括产业转移在内的11个领域的全方位的对接和合作体制。同时,依托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城市经济合作组,和11个专题组并列,共同纳入合作机制中执行层的范畴,切实推动城市经济合作。城市经济合作组致力于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和合作积极性,引导促进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合作,根据各城市的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城市间合作项目实施。&&&&5、推进基金平台建设。根据长三角《规划》的要求,三省一市自2010年起启动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的研究,经过多次调研,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区域性基金的经验,2011年三省一市共同拟定《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管理办法》,由当年主要领导座谈会审定通过。在《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起草的具体实施办法也有望今年出台,基金设立并启动后,将成为全国首个区域发展基金。&&&&&&二、江苏省在参与西部大开发方面的主要做法(一)以重大经贸合作活动为平台,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多年来,江苏省通过组团参加中西部地区重大经贸合作活动的形式,参与西部大开发。江苏省连续十五年以主办省身份省内统一组团参加“中国东西部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另外,还组织参加“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河南省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和“湖南经济合作洽谈会暨湘商大会”等国家部委或中西部省份主办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活动,通过投资洽谈和项目对接,进一步扩大江苏省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交流,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二)调整产业结构,投资开发西部能源基地。&&&&江苏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切实加强和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合作,在建立合作机制、项目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积极推进与西部省区的能源合作。加快落实与新疆、内蒙古两区签署的能源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二是加大西部区外来电引入力度。三是积极参与西部能源项目的建设。鼓励和支持省内能源企业在西部发展能源项目。十二五时期,江苏省将重点加强与产煤大省合作,扩大与山西、陕西的合作规模,拓展内蒙古、新疆等地煤炭资源。开拓省外煤炭供应渠道,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在省外取得较大规模的采矿权、探矿权,增强煤炭资源控制能力。采取联合开发、直接交易等方式,开拓煤炭供给渠道,形成煤炭来源多元化。&&&&(三)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并正式批复《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目前江苏省正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实施意见。连云港作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先导区的工作已经全面展开。预计到2015年末,徐圩新区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800亿元左右,成为江苏沿海新的经济增长极。(四)江苏省的东西部经济合作重点:一是加强规划引导,推动产业转移。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在注重对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中,更加注重东西部的产业融合。引导江苏省传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企业在西部地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加快江苏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二是完善区域互动机制,探索产业合作新途径。着重围绕区域互动机制的建立,发挥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为企业到西部发展搭建平台,促进产业融合和有序转移。同时在制定规划引导、搭建交流平台、出台鼓励政策等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主导者的作用,为企业走出去创造必要条件,积极探索东西合作的新途径。三、上海、江苏开展经济合作的几个特点通过调研了解到上海、江苏两省市在经济合作方面机构健全、领导重视、工作务实、措施得力、成果显著。(一)组织机构健全。上海市的经济合作工作主要由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负责,下设一室七处,具体工作职能包括:负责上海市参与西部大开发、与兄弟省区市政府间合作协议的落实、联系国家相关部委和相关区域合作组织、负责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国内招商引资、管理市政府驻外办事机构、外地驻沪办事机构、管理各地驻沪单位和人员组成的全市性的联谊性社会团体、负责对口支援、市政府接待工作,并配合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做好本市党政代表团赴各省区市学习考察的相关协调和保障等工作。上海市合作交流办职能任务明确、机构设置合理、人员配备整齐,为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特别在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方面,两省一市发展改革委均设有长三角办公室,并在上海设有独立的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长三角一体化相关工作。(二)各级领导重视。早在2001年,沪苏浙三省市就建立了常务副省(市)长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制度,2004年又启动了三省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制度,主要领导座谈会每年召开一次。从此,沪苏浙区域合作纳入两省一市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有力推动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特别是2007年、2008年三省市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召开,进一步统一了认识、明确了目标、完善了机制,直接推动了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2010年《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两个区域一体化发展重要指导性文件的出台。(三)工作措施务实。一是加强制度建设。长三角区域合作的过程中,建立了《主要领导座谈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和《重点合作专题组工作制度》,逐渐形成了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模式。由设在发改委的长三角办、各业务主管部门牵头成立的重点合作专题组共同组成执行层,具体负责落实决策层和协调层形成的各项决议,极大的提高了合作的实效性。在省级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实方面,上海市每年制定《推进落实上海与兄弟省区合作框架协议工作计划》,详细列明具体工作内容、责任单位及时间节点,并在年初印发部署,季度统计落实情况,并对工作不到位的单位进行通报。二是加强资金引导。上海市设有合作交流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上海企业在西部、东北、中部地区实施的重点战略资源、能源基地建设项目、实施产业梯度转移、构建产业链项目和市场拓展项目以及上海市参加的各类会展项目。另外,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也共同设立了“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成为全国首个区域发展基金。三是建立信息平台。上海市利用5年时间,建立了由工商、税务、质检、中央驻沪企业四个模块组成的“外地来沪投资统计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不仅能取得权威、详细的国内招商引资数据,也能为判断上海市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提供一定的借鉴,加强了上海市国内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经济合作处赴上海、江苏调研组二〇一四年五月十四日上年发布信息:65357条
今年:27998条
昨日:334条
最新动态:
长三角地区将联动实施多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中国苏州网责编
&&&&加快转型发展、推动产业转移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共同主题。从20日举行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传出信息,长三角正在联动实施多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的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在完善政府层面合作机制的同时,不断提高非政府层面的参与度,努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长三角区域合作新格局。
&&&&据了解,长三角地区多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联动实施的成效已经初显。上海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江苏沿海开发步伐加快,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有效开展。皖江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在产业转移和承接、体制机制创新、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此次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主要领导达成共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加强长三角区域合作、提升整体竞争力的中心任务”。应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并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共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据了解,长三角地区将着力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杭州宁波嘉兴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在长三角区域内转化和产业化,共同推动长三角地区率先建成国家自主创新综合试验示范区。
&&&&与此同时,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区域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特别是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管理,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试点,深化千岛湖及新安江流域、太湖流域、巢湖流域水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合作,研究制定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环保准入标准,共同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分工与联动
&&&&长三角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合作与转移正在有序展开。据了解,长三角将通过共建产业园区等有效方式,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促进“承接地”加快发展,拓展“转出地”的发展空间,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错位竞争、互利共赢”的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长三角可依托的一个越来越明显的优势,就是区域内聚集了多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此次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强调,继续加强规划间的联动实施,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特别是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和重大平台建设等方面,要注重各省市专项规划的衔接,共同编制和实施相关重点规划,全面打造与长三角地区发展相适应的规划体系。
&&&&长三角地区交通、能源、信息、科技、环保、信用、金融、人力社保、涉外服务、工商管理和城市、产业转移等重点合作专题也将继续深化,进一步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市场服务和社会服务领域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合作层次与合作成效,加速区域发展一体化进程。
&&&&完善合作机制
&&&&长三角合作还传递出一个最新信息,将努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长三角区域合作新格局。
&&&&据了解,长三角正在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增强区域的合作活力。加强和改进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工作,健全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协调和服务功能。创新和完善重点专题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重点专题的合作层次,深化合作内容,建立考评办法,探索重点专题合作组的“申报和退出机制”。在完善长三角地区政府层面合作机制的同时,不断提高非政府层面的参与度,充分调动企业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
&&&&此次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还原则同意了《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管理办法》,在2012年基金正式设立后试行,探索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与发展。
主办单位: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苏州市政府门户网站管理中心
技术支持:苏州名城信息港发展有限公司不能读取jquery
不能读取工具条配置
不能读取工具条
&/ &&/ &&/ &
(三)与长江三角洲城市合作交流
  【概况】2012年,上海与其他长三角城市加快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区域合作,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4月17&18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二次市长联席会议在浙江省台州市召开,主题为&陆海联动,共赢发展&。会议确定年度推进长三角城市合作的专题和课题,22个成员城市共同签署《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合作(台州)协议》,并成立长三角城市合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卞佳颖)
  【苏浙沪签署《网吧市场一体化建设若干意见》】见第329页。
  【长三角城市专(课)题合作取得突破】2012年,长三角城市专(课)题合作设立2个专题、10个课题,分别由上海、南京、无锡、杭州、宁波、合肥等10个城市牵头,在社会公共服务、促进产业转移、推进转型发展和优化合作环境等领域取得突破。&长三角城市群口岸合作专题&将安徽省纳入到长三角口岸城市群大通关合作机制中,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适用范围,并建成华东六省一市间信息共享平台;&长三角地区专利运用合作体系建设专题&组织召开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服务联谊会第二届年会暨专利技术转移论坛;&支持和促进长三角城市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研究课题&研究中小企业转型的模式与路径;&长三角城市合作共建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区课题&分层次勾勒环太湖地区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区的总体思路、基本框架以及发展目标;&构建长三角地区创新创业人才交流合作机制研究课题&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交流、合作战略的实施途径和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合理配置的政策方案;&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流动的态势和完善城市群社会管理研究课题&提出推进区域整合性和社会融合性的城市群社会管理体制发展;&长三角城市群法制一体化工作机制研究课题&提出推进群法制一体化的具体工作举措;&基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长三角城市协同发展管理研究课题&提出协同发展的合作目标、合作领域、合作策略;&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城乡&两个二元结构'破解对策研究课题&提出苏北和浙西南城市化水平较低地区实现快速城乡一体化的措施建议;&长三角文化产业合作的内涵、路径和模式研究课题&对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园区发展情况、资源开发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潜力等方面进行研究;&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创新课题&设计出高科技企业合作创新模式和机制;&长江三角洲地区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研究课题&提出建立各城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机制的构想和措施。(卞佳颖)
  【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运行】2012年,由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政府共同出资成立的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启动运行。该基金的目的是研究解决和协调推进长三角合作与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共性问题和主要瓶颈,提高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焦巍巍)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中国上海”门户网站 是否继续?2015年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项目申报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5年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项目申报书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6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三角政府间合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