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河区三里店甜水园棚改进展展

浉河区湖东办事处“美丽乡村”建设名副其实
查看: 176|
评论: 0|原作者: 王真真|来自: 信阳网
摘要: 信阳网讯  
2014年,浉河区湖东办事处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结合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大美浉河建设添砖加瓦。   推进“旧城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城南春天”棚户区、“丽涛雅苑”安置区 ...
信阳网讯   & 2014年,浉河区湖东办事处根据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结合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大美浉河建设添砖加瓦。
  推进“旧城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城南春天”棚户区、“丽涛雅苑”安置区、玉皇顶农村新村配套设施和笔架山西段建设的步伐。截止目前,“丽涛雅苑”33号安置楼顺利封顶,玉皇新村水、电、游园等配套设施完善,入住率达60%,正商大道已全线通车,笔架山道路西段正在加固路基,预计2015年5月通车。
  推进“生态环境”工程。在农专路、军民友谊林及背街小巷补栽树木5600株,绿化鸡公山大街公厕门前1000㎡空地,建成玉皇顶新型社区800m2游园1处,硬化道路5488m,粉刷背街小巷得到4.1万m2,维修、新建下水道3000m,拆除、新建、改建厕所176座,在小区内增设230个果皮箱,石砌垃圾池10个,检修安装路灯24盏。以网格长为主,建立了50人的长期保洁队伍在“美丽乡村、清洁家园”工作中寻找问题并整改,群众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推进“就业帮扶”工程。多渠道解决居民就业问题,通过开展“就业帮扶,真情互助”、邀请师院教授免费技能培训、搭建劳动力资源信息调查电子动态帐台等活动。今年,该办事处辖区城镇新增就业16000人,失业再就业496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70人,免费职业介绍270余人,为11名创业需求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550万。
  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把提高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为社区装配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红色网络家园等设施,并高标准建成三里店社区服务平台、五星社区服务平台、三五八老年活动中心,借助这些平台成功培养了16支共计500余人的群众文艺骨干队伍,完善的文化设施丰富了辖区群众的业余文体生活。
(责任编辑: 汪星晨)
上一篇:下一篇:
大众单人汽车XL1 4000元是谣言信阳电商创业骄子——杨建勇潢川县一乡党委副书记两入激流三救老人政协委员熊抱陌生美女跳水致其溺亡 赔500万自制蜂蜜柚子茶的做法30年的支书生涯:他老了,村庄“年轻了”
热门新闻排行榜
Powered by负忧 负忧嗣裾畔⒐
公正、公平、及时、准确、服务、便民
信阳市负忧嗣裾赜谟》⑿叛羰负忧窬煤蜕缁岱⒄沟谑鑫迥旯婊僖耐ㄖ
索&&引&号:
公开形式:
公开时限:
发布日期:
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
成文时间:
地&&&&&&区:
单&&&&&&位:
信阳市负忧嗣裾
关于印发信阳市负忧窬煤蜕缁岱⒄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政〔2011〕31号
各乡、镇、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
《信阳市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负忧谌烊嗣翊泶蠡岬谖宕位嵋樯笠榕迹钟》⒏忝牵肴险孀橹凳
&&&&&&&&&&&&&&&&&&&&&&&&
&&&&&&&&&&&&&&&&&&&&&&&&  
二○一一年四月十八日
信阳市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超常规、高水平、可持续科学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科学编制《信阳市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于我区妥善应对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们在认真总结经验,全面分析形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信阳市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本《纲要》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新形势下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和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纲要》共三篇十七章,从分析我区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着手,以明确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作结,对全区重大发展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第一篇在客观总结“十一五”发展成就,深入分析“十二五”所面临形势的基础上,阐述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二篇是《纲要》的主体部分,其中一至四章分别从新型工业、特色农业、商贸物流、城镇化、基础设施着手,以体现“新型工业先行区,特色农业引领区,商贸物流枢纽区,环境友好宜居区”四区统筹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三大体系协同构建的整体思路,构成我区今后五年发展的框架蓝图;五到十章分别从扩大内需、资源环境、民生保障、改革开放、文化发展、项目支撑的角度,阐述通过增强发展潜力、活力和拉动力,站稳发展立足点,夯实魅力河建设基础的举措;最后一篇阐述了实施《纲要》的保障措施。
回顾发展成果,明确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机遇,把握跨越发展的大好时机,全力克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努力探索“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奋力拼搏、锐意进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强区、特色农业名区、商贸物流大区、生态人居新区”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和开放带动战略,全力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五”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末,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35.5亿元,比“十五”末的6.5亿元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2.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2亿元,比“十五”末的1.2亿元增加了2.23亿元。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比“十五”末提高了1.3个百分点。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74万元,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8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93.7%和9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40.4%,年均增长15%。
“十一五”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6家,较“十五”末增加40家,实现增加值20.3亿元,较“十五”末增长了2.2倍,实现利润5.55亿元,增长了38%。以同合车轮、贝恩银光、二纺机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以五云茶叶、文新茶叶、华东粮业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以同源制药、和力达为代表的医药制药,以华时化工为代表的化学工业已形成支柱,正引领着我区工业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迈进。
试验区呈现新面貌。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以茶叶、板栗、草莓、花卉、蔬菜等为代表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得到巩固。茶产业继续发展壮大,一举摘获“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区”的桂冠。“十一五”末,全区茶园面积已达42.7万亩,年产干茶1.3万吨,综合产值23.6亿元,比2005年增长475%。成功研发“信阳红”红茶,并初步开始规模化生产,开启了茶产业红绿争艳的新纪元。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创建了全省第一家“林业银行”和第一家县级金融服务大厅。2010年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75家,龙头企业3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显著提高。
2010年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近50%,对财政的贡献日益呈现。西亚、亚兴、百佳、银珠、千盛等一批综合性商业零售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西亚商业公司成为省重点扶持的民营商业企业;申泰、荣基小商品批发市场和贸易广场形成规模;农家乐、环湖风情游、茶乡休闲度假游、红色旅游发展迅猛,金融、保险、社区服务、信息传媒、社会中介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成长迅速。
城镇建设进入新阶段。积极投入“六城联创”工作,负恿桨兜缆泛途肮鄞ㄉ韫こ糖苛ν平鞲傻兰氨辰中∠锏淖酆现卫砗统窍缁肪痴喂ぷ髟悼梗康夭⒔ㄉ枋仆非烤鞘谢∩枋┤照橥晟疲だ甭凡叫猩桃到指脑斓仁姓こ探ㄉ韪咧柿客瓿桑鞘泄芾硭讲欢咸嵘沂谐晒Υ唇ā爸泄判懵糜纬鞘小薄肮壹渡痉妒小薄肮壹对傲殖鞘小薄笆〖段拿鞒鞘小薄爸泄岩司映鞘小弊龀隽送怀龉毕住P〕钦蚪ㄉ璨椒ゼ涌欤印⒍液印⒂魏颖幻爸兄菝颉薄!笆晃濉蹦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1.2亿元,比“十五”末的30亿元翻了两番。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6.2%,比2005年提高了6.01个百分点,城镇化进入高速推进阶段。&&&&&&&&&&&&&&&&&&&&&&&&&&&&&&&&&&&&&&&&&&&&&&&&&&&&&&&&&&&&&&&&&&&&&&&&&&&&&&&&&&&&&&&&&&&&&&&&&&&&&&&&&&&&&&&&&&&&&&&&&&&&&&&&&&&&&&&&&&&&&&&&&&&&&&&&&&&&&&&&&&&&&&&&&&&&&&&&&&&&&&&&&&&&&&&&&&&&&&&&&&&&&&&&&&&&&&&&&&&&&&&&&&&&& &&&&&&&&&&&&&&&&&&&&&&&&&&&&&&&&&&&&&&&&&&&&&&&&&&&&&&&&&&&&&&&&&&&&&&&&&&&&&&&&&&&&&&&&&&&&&&&&&&&&&&&&&&&&&&&&&&&&&&&&&&&&&&&&&&&&&&&&&&&&&&&&&&&&&&&&&&&&&&&&&&&&&&&&&&&&&&&&&&&&&&&&&&&&&&&&&&&&&&&&&&&&&&&&&&&&&&&&&&&&&&&&&&&&&&&&&&&&&&&&&&&&&&&&&&&&&&&&&&&&&&&&&&&&&&&&&&&&&&&&&&&&&&&&&&&&&&&&&&&&&&&&&&&&&&&&&&&&&&&&&&&&&&&&&&&&&&&&&&&&&&&&&&&&&&&&&&&&&&&&&&&&&&&&&&&&&&&&&&&&&&&&&&&&&&&&&&&&&&&&&&&&&&&&&&&&&&&&&&&&&&&&&&&&&&&&&&&&&&&&&&&&&&&&&&&&&&&&&&&
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4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文化事业加快发展,49个农家书屋、6个乡镇文化站全部建成。完成了80个自然村、2284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科技创新机制不断优化,探索出“1+3”科技创新模式,首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和居民参保率达94%,乡、村医疗机构改扩建顺利实施,新农合参合率达95%。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优质服务县(区)。信访稳定机制有效运行,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信访工作先进县区”称号。
荣获“中原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区)”称号,招引了亿隆全盛公司印刷工业园、十三里桥兰花生态园、大商新玛特、金牛国际农业科技示范园、富海国际旅游大厦等一批重大项目。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成功进入河南省首批175家重点建设的产业集聚区,目前,集聚区内已落地项目12个,其中亿元以上的项目7个,项目总投资12.6亿元。工业企业改革加快扫尾,妥善实施职工安置和社会职能移交。林权制度改革成为全省典范,被省林业厅领导誉为“河南省林改第一县区”,被评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个典型县区之一。文化、卫生、人事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负忧笆晃濉惫婊勘晖瓿汕榭
“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完成情况
一、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价)
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价)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外贸进出口总额
实际利用外资
二、转型升级
居民消费率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三、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农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05年价)
森林覆盖率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从宏观形势来看,国家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有利于我区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国际国内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将给我区带来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机遇;从我省、我市情况看,中部崛起和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我区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加紧融入中部经济格局,北靠南联,融合内部,联动周边,做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科学实践者;我市“三大跨越”战略的全面推进,为我区“三化”协调发展,以及区域中心城区建设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大力建设,为我区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创造了平台。全区人民具有强烈的发展愿望,形成了团结拼搏、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将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后危机时代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将对我区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将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加快而日益紧迫,而我区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工业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特色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经济运行质量不高,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很大;随着经济社会结构和各种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社会事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将愈加凸显,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较大压力;我区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力将进一步加剧。
综合分析我区的发展环境,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同在,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今后五年,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必须应对各种挑战的“矛盾凸显期”。我们要牢牢把握经济发展全局,增强历史使命感,紧紧抓住机遇,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根据区委三届六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信阳市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区“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魅力河、美丽茶乡的总体目标,坚持“新型工业先行区,特色农业引领区,商贸物流枢纽区,环境友好宜居区”的战略定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培植新型产业为重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投身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北靠南联,合作发展,不断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径,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河而奋斗。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河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做到: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力。
――,科学布局,合理规划,推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三化”协调发展,三产均衡发展,投资与需求协同拉动的发展格局。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推动和谐河建设。
――,紧抓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好机遇,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
――经济总量平稳较快增长。“十二五”期间,地方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增速均居于全市领先水平,按2010年价格计算,到“十二五”末,地方生产总值突破240亿元,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7000元,年均增长11%;城镇化率超过65%,年均提高两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88亿元,年均增长15%;进出口总额达到5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000万美元,年均增长30%以上,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十二五”末,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保持年递增1.5%以上,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1.8%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居住、出行、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社会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优化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初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五年内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改善社会风气。推动基层民主自治组织建设,倡导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十二五”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97.3亿元,年均增长22%左右。市政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规划建设的道路、桥梁、园林绿地、城镇供水设施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竣工并投入使用。城乡文化娱乐体育教育生活设施的改造和建设继续增加,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到“十二五”末,人口总量控制在55.9万人以内(不含机械增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67%,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1%左右。
负忧笆濉敝饕⒄鼓勘
一、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价)
人均生产总值(2010年价)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外贸进出口总额
实际利用外资
二、转型升级
居民消费率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三、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农民人均纯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镇登记失业率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
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05年价)
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森林覆盖率
发挥产业集聚区的平台作用,紧抓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项目,争取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抢占先机,在发展方式和路径选择上探路引路,打造新型工业先行区。
做大做强战略支撑产业
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取向,深化树强扶优战略,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实力型行业龙头企业,培植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支撑能力。高端制造业,以贝恩银光、银光机械、华辰光电、航天车辆厂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特种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五年内产量翻番;以华仪开关、信电电器、信互电器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输变电设备、仪器仪表及监测设备,逐渐做大做强;以华仪、国能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发展风电成套设备组装和关键零部件生产;以华阳工贸、永恒、津乾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茶叶机械制造和产品推广。依托同合车轮、二纺机等企业,推进轨道交通设备、纺织机械的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同合二期高速道岔和二纺机新型高速锭子项目建设,确保两企业“十二五”期间完成上市目标。绿色食品加工业,定位于优质安全和绿色食品加工,以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做大做强茶叶加工、板栗水产、粮油食品三大优势产业。以五云、文新、广义、金枝红、天山、华祥苑等企业为依托,组建河生态茶叶建设基地,加快五云集团上市步伐;以华东粮业、显品粮业、红房子食品、澳华食品等企业为依托,组建河优质粮油食品加工基地,以广大水产、新栗、润海板栗等企业为依托,组建河水产、板栗出口加工基地,精心培育一批“名、优、特、新”产品,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形成各类食品配套发展的格局。
以技术改造为抓手,加快自主创新,促进结构调整,推进产业集聚,增强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医药工业,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工艺,更新生产线,推动生产过程的微机化、程序化和自动化水平,保证药材高品质、无污染。重点提高同源制药、和力达药业等企业知名医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美誉度。推进同源制药保健品项目、医药基地项目、复方半边莲注射液项目建设,加快同源药业上市步伐。化学工业,着力发展生物农药等新型化工产品,积极采用当代先进技术、清洁工艺和高效、安全的设备,延长化工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以华时化工为依托,尽快上马氟化工项目,大力开发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整体竞争力。轻工纺织,推进纺织企业加快先进技术、工艺应用和更新改造步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发展内衣产品、档发产品、皮具产品,加快推进环宇内衣、N辉纺织等企业的技改步伐。大力发展包装印刷产业,重点抓好云龙包装、亿隆全盛、恒信发制品等企业生产项目投产达效。
积极培育具有高成长潜力、长远竞争力和极强拉动力的战略新兴产业,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产业为重点,强化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加快发展核电、风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做好基础工作,争取杨家塘核电项目早日上马,强力推进国能风电、华仪风电、富建光伏太阳能产业园项目进程,抓好琵琶山垃圾焚烧发电二期、三期项目和华新水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进展。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突出作用的电子信息、绿色照明、新型显示以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产业,大力推进彩虹电子工业园、新晨光电电子产业园建设,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孵化培育一批新兴成长型企业,发展壮大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新兴产业优势企业。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战略新兴产业。
依托我区区位、交通优势及物流产业发展基础,将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拉动增长、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将其打造为辐射南北的物流中心和农副产品现代化加工中心、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资的平台、中原地区重要的大型现代仓储物流产业基地。
强推设施建设。加快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调整和优化集聚区基础设施网络结构,拉大集聚区路网骨架,合理确定规模,科学优化布局,建立以107国道和312国道为主轴的全方位联运、功能强大的区域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建设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汽车站;修成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共4条,长14公里,形成贯穿集聚区的路网结构;新修建15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建成10KV变电站一所,土地容积率达到1.5以上;扩大公共集中供水服务范围,加强园林绿地建设,完善公用辅助配套设施工程,形成现代化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环境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进一步增强集聚区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化载体功能。重点扶持一批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业的龙头企业入驻,积极培育产业基地型、专业市场型和都市配送型物流服务市场。力争到“十二五”末,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企业达到80家,营业收入达100亿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成长为外资密集、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极,强力驱动魅力河的建设。
以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为依托,以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抓住生产、流通、服务、交易四个核心要素,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机制体制创新,巩固和强化我区在全市农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强势地位和表率作用,倾力打造特色农业引领区。
强力发展茶产业。依托我区的茶产业特色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改良品种,扩大面积,提高产量,严格质量,培育市场,确保茶农增收致富”的思路,大力实施“6316”工程,力争实现建设全国第一绿茶大区、新兴红茶大区的目标。着力推进生产基地建设,以发展生态有机茶为重点,加强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大力改造低产、低效茶园,高标准建设好董家河、负痈坌叛裘夂托叛艉烀璨祷兀贫凳┪逶萍拍瓴5000吨红茶机械加工项目、董家河镇和河港镇年产10万斤干茶生产项目。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五云、文新、广义、天山、九拓、华祥苑、金枝红等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力争引进国内500强企业投资我区茶产业。推动茶叶精深加工,以科技为动力,延伸茶产业链条,坚持春夏秋茶并重,着力开发夏秋茶,稳步提高高档茶产量,引导支持企业扩大中低档茶比重,推动速溶茶、袋泡茶、花草茶、蒸青茶及保健茶等茶叶新产品开发,优先支持茶叶企业、科研单位、食品饮料企业等联合攻关,重点研制开发茶食品、茶日化用品、茶药品、茶饮料、茶多酚等产品。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支持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完善茶叶质量监测网点,探索建立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强化市场流通体系,推进大型茶叶交易市场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在区内建成交易额达10亿元的茶叶批发市场1至2个,将我区打造为长江以北地区最大的茶叶产销集散地。实施品牌战略,放大信阳毛尖的品牌效应,引领和带动“信阳红”发展新潮流,形成红绿茶联动发展的新态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强与邻近省市和周边县区的合作,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逐步形成区域性优势品牌。争取到2015年,全区茶园面积达60万亩,其中新建生态有机无性系茶园20万亩,常规茶园改造成生态有机无性系茶园10万亩,常规茶园改造成生态有机茶园30万亩;实现茶叶年总产量3万吨,其中绿茶产量1.8万吨,红茶产量1.2万吨;涉茶收入达到100亿;农民茶园亩产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
大力培植特色农业。着力培育优势农产品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精。依据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产业分布特征及市场前景,明确各乡镇的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思路,将我区的特色农业划分为“茶、果、菜、粮”四大板块,即:沿淮区域双井、吴家店、游河以蔬菜、粮食为主导产业,107国道两侧柳林、东双河以林果、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环南湖路董家河、负痈邸⑻芳液右圆枰段鞯疾担庞β妨讲嗍锴拧⒑糠智蛞孕≡庸⒒苊缒疚鞯疾担鞘薪嫉奈逍恰⒑⒔鹋I揭苑褚滴鞯疾怠
做大做强“菜篮子”工程。以满足市区居民生活需求为出发点,把“菜篮子”工程作为一项富民惠民产业做大做强,使我区成为周边大中城市“菜篮子”商品主要供应地。高标准规划建设双井、东双河、游河生态型绿色蔬菜基地以及生猪养殖基地、水产养殖基地,改造老基地生产设施;完善流通体系建设,保证供应价格稳定;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提高“菜篮子”商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政府调控市场能力,利用价格调节基金和“菜篮子”建设专项资金。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区郊区新增专业蔬菜基地2万亩以上,蔬菜、畜产品药物残留平均合格率达到98%以上,市场供应量和价格均保持稳定。
精心培育休闲观光农业。以项目为抓手,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突出农业产业特色,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游结合,加快推进十三里桥生命阳光城、董家河广义标准化茶叶示范园、河港人山农业观光示范园、双井树林坡高效农业观光园和金牛国际现代农业高科园等园区建设,将休闲观光农业培育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做足“八篇文章”,实现“六大突破”,努力实现“六个放大提升”,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发挥土地资产价值。搞好农村土地、林木等产权的确权、登记、办证工作,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有形市场、中介组织和合作组织,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合理流转的新机制。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完善林业要素市场体系。依托茶叶、板栗、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带动土地流转,推动形成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格局。到2015年,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3.3万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的60%,规模经营面积(50亩以上)达到50%以上。
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丰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扩大组织的规模和覆盖面。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产品深加工,确保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直接受益。到2015年,全区农户参与合作组织的比率达到70%,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比率达到80%。
创新财政金融体制,强化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深化农业银行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或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探索发展合作制等形式的农作物保险组织。
完善农业服务机制,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资金、技术、人才和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推动农业科技的推广。深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信息发布制度和追溯途径,建立健全监管机制。
依托我区的区位、交通、和产业基础,突破性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商贸物流、旅游、信息服务等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水平,实现产业间的融合互促,形成河区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升级,巩固商贸业区域核心地位,增强物流业在鄂豫皖地区的枢纽功能和辐射能力,构建商贸物流枢纽区。培育形成“一心两带”的产业布局,加快火车站广场以南,民权路以西,北京路以东,东方红大道以北的中心商业圈建设,重点打造商圈内西亚和美、千盛百货、百佳公司、一弘百货、亚兴风情购物公园、鑫鑫商贸广场、体彩广场地下商城、怡和华联购物广场、凤凰新世界商贸城、银珠广场、西亚生活购物广场等主要节点。通过大商集团、麦当劳、沃尔玛、家乐福、屈臣氏、国美电器等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的入驻,全面提升中心商圈的档次和服务水平,推进现代商贸中心建设;依托金牛家居广场、浙江家俱广场、信阳贸易广场、荣基广场和申泰小商品城,构筑环城现代物流带;立足乡镇特色产业优势,推进茶、果、菜、水产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强化农产品产后各环节,构建特色农产品贸易带。积极打造商贸龙头企业,大力扶持西亚公司、亚兴集团、大商新玛特等商贸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拓展业务范围、跨区域发展。力争“十二五”期间,把西亚公司培育成吸纳2万人就业、年销售额突破15亿的商业航母。着力建好专业市场,整合现有市场资源,在城市近郊规划建设、引导培育建材、服务、家居、茶叶、小商品等专业批发市场,提升市场规模,增强市场辐射能力。推进建设十三里桥、金牛山和湖东的花卉苗木市场,大力提升董家河、河港、谭家河茶业市场在全国的影响力;将柳林、东双河板栗市场建成中部地区最大、叫响全国的板栗市场;以河南鹏升企业集团投资5亿元为基础,在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辐射鄂豫皖三省的大型蔬菜交易市场和农产品加工市场;以投资3.5亿元的金牛家居市场为中心,建成豫南地区最大、辐射能力最强的家居市场。强力推进传统物流产业升级,推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力支持弘运集团第三方物流平台建设;推进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等物流节点的冷冻冷藏设施,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鼓励产业互动发展,组织引导超市、学校、酒店等最终用户与生产基地、合作社直接对接,支持3至5家大型连锁超市与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与供销社“新网工程”、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衔接。
凭借中心城区和多景区交界的区位优势,深入挖掘我区的人文、茶乡、红色旅游资源,主动承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伏牛山旅游带,大力发展环南湾湖茶乡风情游,打造“一湖碧水、十美人家、百里茶廊、千峰竞秀、万顷林海”的独特山水景观,将红色四望山、南山嘴遗址、文坛领袖何景明故居、大别山民俗文化村打造为有影响力的新景点。进一步加强旅游产业“六要素”配套建设,“十二五”期间,开通环湖路公交线路,重启南湾湖至周边乡镇水上交通线;对旅游景点进行包装,规范旅游线路3条;以“山水河?休闲茶都”为核心品牌,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重视导游员队伍建设,持证导游员达到200人以上。
着力建设高档次的宾馆酒店,整合优化餐饮、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布局,鼓励促进宾馆酒店提档升级,大力推进富海国际旅游大厦建设,全面提升对外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三星级以上酒店8家,四星级以上酒店3家。优化金融结构,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城镇金融布局,支持金融机构不断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进一步完善各金融机构在乡镇网点的建设,全面提升金融业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担保体系,加快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大力扶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引进筹建金融经济、金融租赁、汽车金融、基金管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给予村镇银行必要的政策支持,促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
推进现代信息服务业与传统工业的融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积极支持龙头骨干企业信息化示范试点建设。加快服务业信息化进程,以商贸物流、金融为重点,利用信息化手段深入推进现代服务业的优化升级与服务创新。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企业开展在线销售、采购等生产经营活动。推动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应用。扎实开展农村信息服务工作,推进“三网融合”,完善气象服务体系,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大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加强农村电信和广播电视覆盖,加速实现“村村通”。
打造环境友好宜居区
着力维护和优化我区的环境资源优势,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承载能力,增强城镇的带动作用,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人口和要素向城镇集聚,加快实现城乡在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和生活水平上的高度统筹,倾力打造环境友好宜居区。
河为中轴,对河南北两岸及周边的城中村进行改造和枢纽区建设,打造“两轴一带多点”的中心城区框架。提升城市功能,发挥统筹城乡建设的龙头作用。重点抓好城镇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全面推进城市内河治理,优先做好河道清障和清淤工作,推进两岸景观带建设,抓好内河桥涵修建,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完善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厂集中处理能力和运行效率。加快推进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争取开工新建1至2个社区公园。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加大城区内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力度,逐年提高基层管理人员工资待遇,建立精细化、人本化的城市管理体制。继续加大“六城联创”工作力度,巩固创建成果,加快实现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的目标。
发挥东双河处于鸡公山、南湾、灵山寺和震雷山四景区交界的区位优势和京珠高速南出口的交通优势,借力景区的开发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东双河卫星城镇,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品味,将其打造为城市的后花园、游客的聚集地、居住的新选择。抓住107国道改道和信应路省道升级的机遇,提升信应路107口至十三里桥段城市道路交通功能,打通玉皇顶至马鞍山、十三里桥通道,修通四望山路、羚锐大道西段,将玉皇顶至十三里桥区域打造为全市高档休闲度假居住区。
提高小城镇和中心村的承载能力和辐射功能,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城乡互动的城镇结构,放大城镇对产业、人口的吸纳集聚作用。根据区位、交通、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高标准建设河港、董家河旅游风情镇,游河、吴家店移民新镇,合理规划布局中心村、居住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使之成为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以发展商贸物流、餐饮娱乐、休闲观光等现代服务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城镇化,让农民“愿意来,住得下,能致富”,逐步改善广大农民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加快推进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均等、结构优化、安全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助推负忧钦蚧獭V氐闱炕煌ㄓ攀疲瞥鞘谢⒄垢窬趾统钦蚧姆植继氐憷垂菇煌ㄍ徊酵晟瞥鞘懈傻馈⑴┐骞方ㄉ瑁涌煺境〗ㄉ瑁纳瞥鞘泄缓统窍绻幌低辰ㄉ瑁晟坪颓炕煌ㄉ瑁龊酶髦衷耸浞绞降南嗷バ飨谓樱岣呓煌ㄔ耸涔芾硭健<哟笸度肓Χ龋抓好以电网扩容、公路通达、生活用水和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十二五”期间,对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确保城乡用电需求和安全。
按照“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方针,对土地、住房、环境、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建设和管理。以“住有所居”为目标,建立健全多渠道、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着力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住房供应,重点抓好棚户区、城市易涝区和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工程、中国铁建领秀城、中都沁园、负油濉负用ぁ⒂窕识タ⒓傲胶涌诳⒔鹋N锪鞑导矍夥恳约凹病⒒菝裥∏檬视梅康认钅俊“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房地产市场供应总量基本平衡、供需结构基本合理、销售价格基本稳定,确保每年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不少于10万平方米,力争使低收入住房困难户应保尽保,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稳定投资和扩大消费并举,着力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满足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经济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建立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机制,增加对低收入居民的扶持,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继续提高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强居民消费预期。根据消费需求引导生产结构调整,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教育、健身、文化、信息网络、旅游、养老、家庭服务等服务消费和休闲消费。优化出行、餐饮、旅游等窗口行业的服务质量,规范商品与服务消费市场秩序。大力实施富农惠农政策,继续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坚持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完善并重,提高农村市场商品质量,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利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起来的农家店,供销社“新网”工程和邮政、农资销售企业等农村物流网点,运用其小超市、大连锁、通城乡的功能,拓展农村商品流通渠道。
科学筛选、精心谋划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重大项目,稳定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努力提高工业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大项目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十二五”期间,拟谋划投资项目300余个,投资总额突破1000亿元,促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以上。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继续深化我区“生态建设示范区”的创建成果,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创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并举的局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严格保护耕地与生态用地。建立土地整理的长效机制,实施“占补平衡”,在保障建设发展需要的同时,确保耕地面积、质量不减。优化利用矿产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加强矿山有效开发。建立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监测监管机制,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制度。合理利用水资源。坚持节约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综合利用水资源,抓住国家提出适时开工建设出山店水库的机遇,全力做好出山店水库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工程开工积极创造条件,力促早日开工,早日建设。重点抓好龙王寺水库扩建改造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增强调蓄洪水能力。对东双河、杜河、五道河、飞沙河和游河等骨干排水河道进行治理,彻底清除区内河道的阻水障碍,治理河道险工险段。加快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重点抓好小水库灌区和机电灌区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进内河治理工程,加强内河、排涝沟渠和管网的治理,提高城镇防洪标准。改进水资源利用方式,实施废水集中处理,建立节水型社会。
建设,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强推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安全稳定、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大力推进杨家塘核电、四望山风电及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强以“一池三改”为主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到2015年,争取再解决2万农户用沼气。加快推进农村大型养殖场、农村社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把发展沼气与村镇规划、村容村貌建设、污水治理相结合,改变农村生产生活的大环境。
强化水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总量和污染源排放,改善水环境治理。引导工业企业进园区,实施废水集中处理。加快规划和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强化对已建成设施的运营监管。贯彻落实《河南省信阳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逐步建立并落实南湾库区周边乡镇环境治理补偿机制,重点强化对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的经常性管理及周边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有效改善南湾水库水质。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十二五”末,争取再解决15万人安全饮水。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与周边地区协作实施淮河上游生态安全保障措施,加大对四望山保护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大力开展生态区建设和保护工作,加强天然林保护和长江、淮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采取逐步关停破坏生态的采矿场和木材加工厂等措施,确保大树不下山,林地得保护。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严把项目准入关。大力实施工程技术节能减排,引导企业加大对节能的投入,加强对工业企业的能耗监控。将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污染治理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土壤污染,优化各乡镇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生活消费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循环式生产,积极扶持一批开发利用废弃物的企业,加快推进华新水泥低温余热发电配套工程。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建立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以讲大局、惠民生、促改革、重管理、强服务为基本思路,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宗旨,加强社会建设,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站稳经济社会发展立足点。
从引才、育才、励才三个方面入手,营造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加快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技工人才、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鼓励企业单位以项目聘用和人才租赁等方式灵活使用人才,切实加大留学人员资源和大学生资源的开发引入力度。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工程,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学院、党校、职专、职工学校、技工学校等教育资源,切实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培养,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通过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方式,多渠道、多手段开展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在人才创业资助、税费减免、住房保障、家属就业、子女求学、贡献奖励以及引才引智奖励等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形成一整套支持力度大、吸引力强的优惠政策。
培植、整合、扩充教育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办园,基本普及城区学前3年和农村学前1至2年教育,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十二五”期间,在城区新建公办幼儿园3至5所,每个乡镇新建中心区域幼儿园1至2所。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布局。“十二五”期间,新建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活居住区,都要按有关规定配套建设幼儿园、中小学校。提高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调配充足的师资力量,每年招聘一定数量的教师,建立稳定的教师聘用制度。提高城区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力争义务教育2012年初步均衡,2015年基本均衡。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加快实现三高、五高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老信师部分的置换工作,以三高为龙头,积极创建省级示范高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实施职教攻坚战略,建设标准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与河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相结合,探索企业、学校联合定向培训人才的模式,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服务河经济发展。支持民办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继续改善办学条件,2015年,按1 :3的师生比例配足配齐特校教师。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城镇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继续实施校安工程,加大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施对D级危房的拆除和C级危房的加固,保证“十二五”期间全区中小学校舍安全达标。建成中铁领秀城三小分校、九中分校、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游河新区中心小学和中学。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开展校园阳光体育活动,完善体育锻炼场所和设施,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实施发展经济和促进就业并举的战略,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强化农村剩余劳动力、“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十二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万个,确保下岗失业人员能及时转岗就业,帮助0.7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建立创业引导资金,推动以创业促就业。加强创业技能培训,继续实施“阳光工程”、扶贫培训“雨露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创业示范户300户以上,自主创新示范户达到3600户以上。
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进社会保障城乡全覆盖工程。完善现有城镇企业及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区全覆盖。巩固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对象和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补助标准,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加大农村敬老院的建设力度,提高集中供养率,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落实被征地农民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协同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工作。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和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工作,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卫生监督体系。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政策。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完善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与协作格局。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医药产业。“十二五”期间,建成信阳市精神病院,完成市第三人民医药的异地迁建。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扎实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卫生环境。
坚持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全力稳定低生育水平,以技术服务和信息化技术为支撑,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普及出生缺陷一级干预,推广人口早期教育,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生殖健康需求。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加强人口计划生育法制化建设。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趋势,改善人口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制定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基本建立起广覆盖、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立更为广泛的部门、社会协调机制,综合治理人口问题。落实流动人口流入地与户籍地双向管理制度,引导人口合理分布,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强化重点领域的治理整顿,深入开展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逐步完善农产品源头到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的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切实保证居民的食品消费安全。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机制,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形成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问题的社会环境。大力推进普法教育,认真开展“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深入推进“平安河”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增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积极稳妥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将招商引资、企业“走出去”与外贸进出口工作统筹兼顾,构建富有效率、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全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力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完备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强化责任监督和问责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业绩考核评价制度。深化企业改革。实现全区国有企业改革结束,集体企业改革扫尾。推进民营企业改革。妥善安置企业职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组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创新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模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深化价格改革,完善水、电、土地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促进政事分开和事企分开。继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等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归口划转工作。全面推进粮食、供销系统改革。
推进实施大招商常态化,明确招商方向,选好招商对象,创新招商模式,健全招商体系。建立健全招商考核和激励机制,实施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平台作用,充分发挥行业组织、金融机构等中介服务的作用,着力引进对产业发展有较强拉动力的项目和企业。“十二五”期间每年招引项目不少于30个,投资额不低于40亿元人民币,重点引进央企和世界500强企业,注重招商质量,提升招商层次。制定更加开放优惠的招商政策,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宽外资利用渠道,引导外资投向农业、交通、城市建设、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建设。&&&&&&&&&&&&&&&&&&&&&&&&&&&&&&&&&&&&&&&&&&&&&&&&&&&&&&&&&&&&&&&&&&&&&&&&&&&&&&&&&&&&&&&&&&&&&&&&&&&&&&&&&&&&&&&&&&&& &&&&&&&&&&&&&&&&&&&&&&&&&&&&&&&&&&&&&&&&&&&&&&&&&&&&&&&&&&&&&&&&&&&&&&&&&&&&&&&&&&&&&&&&&&&&&&&&&&&&&&&&&&&&&&&&&&&&&&&&&&&&&&&&&&&&&&&&&&&&&&&&&&&&&&&&&&&&&&&&&&&&&&&&
加强对外贸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培育新的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贸易方式。在高新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大力引进出口型项目。搞好外贸企业跟进服务,积极争取落实财税支持政策,切实执行国家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继续实行对外贸企业的出口奖励政策。重点推进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出口基地建设,扩大二纺机、和力达、同合车轮、贝恩银光、广大水产等企业的出口规模,加快扶持和培育新一批大型出口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全区外贸出口额每年以不低于30%的速度增长,“十二五”末突破5000万美元大关。
依托中原经济区,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北靠中原城市群,南联武汉城市圈、长江经济带、皖江城市带,发展同发达地区和省内兄弟县市的双边、多边经贸合作,拓展对外合作空间和领域。加快与其他县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对接与整合。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旅游资源,联合其他地区开发跨界旅游和文化项目。
着力提升全民道德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利用我区的文化资源,培育和打造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发挥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加强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宣传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开展道德教育,大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持久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公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切实加强诚信建设,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提高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例,逐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社区文化活动室、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农家书屋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扩大覆盖面。广泛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搞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建立立体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抢救保护民间文化。
加大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打造繁荣、规范的文化市场体系。深入挖掘、充分整合我区的茶文化、红色文化、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民俗风情、节会活动等资源载体,强化商务会展、购物、广告、娱乐等文化产业的拓展开发,提升市民素质、城市品位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不断繁荣文艺创作和演出,打造2至3个区域文化精品品牌。组织开展展示、展销、品茶、斗茶等活动,推进“茶文化节”提升规模和档次,开展“茶文化进校园”、手工炒茶大赛、茶艺比赛等活动,在中心城区建成一批茶文化气息浓郁的休闲广场、茶馆、茶艺馆等设施。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四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和规划目标,着力调结构、扩规模、提层次,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区共规划续建、新建项目338个,其中续建项目113个,新建项目225个,计划投资万元。
规划农林水利项目79个,“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万元,其中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河区标准化农田建设项目、五云集团国际茶城和茶园基地建设项目、天山茶叶公司生态茶叶种植及生产加工项目、永恒茶叶有限公司高标准万亩茶园改造项目、华祥苑茶叶基地及加工项目、广义茶叶有限公司有机茶基地建设综合开发项目、“信阳红”红茶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网络建设项目、金枝红速溶茶和茶多酚开发与生产项目、五纪村万亩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项目、十三里桥优质花卉基地建设项目、国家粮食储备库异地重建项目、农产品销售网络建设、金牛国际农业生态示范园建设项目、出山店水库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龙王寺水库扩建工程、河道治理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林业综合开发、长江淮河防林建设项目等。
规划工业项目43个,“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691174万元,其中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同和车轮二期高速道岔建设项目、河南信电电器精密电器项目、国能风电风电机组生产项目、上海方园型钢轻钢结构住宅房屋生产和冷弯型钢生产线项目、香港彩虹电子工业园项目、新晨光电子产业园项目、蜂源系列日用化妆品开发、华时化工有限公司新增5万吨/年烧碱及氟化工项目、同源制药公司年产5亿支保健品及口服液技改项目、深圳亿隆全盛印刷公司印刷工业园项目、东双河优质饮料基地建设项目、华东粮业食用油项目、正大集团农副产品加工基地、信阳鑫磐道路器材公司项目、比奇蓄电池扩建项目、安信光电有限公司光学镜片加工项目、二纺机YD7000高速锭子、化纤、亚麻锭子、汽车减震器连杆、热牵伸辊、高速钢领项目等。
规划服务业项目38个,“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654502万元,其中重点建设项目包括:百里茶廊旅游度假村项目、九州通信阳医药配送中心项目、弘运集团物流信息平台项目、华东粮业现代物流项目、金牛集聚区物流配送及农产品深加工建设项目、金牛物流信息港项目、申泰大市场拆迁改造项目、金牛家居用品市场项目、河港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扩建项目、五星蔬菜批发市场项目、董家河乡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昌恒文化艺术园项目、东双河镇杜河源头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项目、四望山红色旅游开发项目、万家灯火五星级酒店项目等。
规划交通项目44个,“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57578万元,其中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宁西铁路河段建设项目、环湖路升级改造项目、信应路升级改造项目、吴驼路升级改造项目、杜平路升级改造项目、通村公路建设项目、新七大道建设项目等。
规划能源项目8个,“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6246000万元,其中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富建光伏太阳能产业园项目、华仪风电五万千瓦级、弘昌风电5万千瓦级、LED背光源及导光板生产线建设项目、四*10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农村户用沼气工程、2.5万千瓦秸秆发电项目、琵琶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等。
规划生态环保项目9个,“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06200万元,其中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污水、废水处理项目、米糠综合利用开发项目、农业生物有机肥综合利用项目、废料生产运动场铺设材料、茶油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农畜产品加工废弃物(猪鬃)再利用项目、稻壳综合利用加工乙醇项目等。
规划城镇建设项目79个,“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495544万元,其中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城镇集中供水项目、董家河自来水厂扩建项目、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建设项目、新马居民区旧房改造、出山店水库移民迁建项目、柴油机厂开发建设项目、砖瓦厂区域开发、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公租房项目、环河城中村改造项目、两河口开发建设项目、三里店丽涛雅苑建设项目、中都沁园、南湖农业公司金鼎安邦家园建设项目、玉皇顶区域开发建设项目、园林公司钓鱼台香江帝景项目等。
规划社会事业项目31个,“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139265万元,其中重点建设项目包括:信阳市精神病医院扩建项目、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异地扩建项目、乡镇敬老院项目、城乡幼儿园建设项目、文化中心剧场改造升级项目、三高异地搬迁项目、游河出山店搬迁安置区中小学校建设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等。
实施“十二五”规划,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积极创造良好发展条件,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为顺利实现规划目标提供有效有力的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实干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河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统一起来,转变思维方式,改进工作方法,革除一切不适宜我区发展的条条框框和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充分调动全区人民的积极性,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共同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作出贡献。
建设,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正确把握事关发展和改革的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提高服务效能,优化发展软环境
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提高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效能,认真落实好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推行现代行政管理方式,大力发展电子政务,节省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工作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切实解决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大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力度。努力打造平安河、效率河、法制河、诚信河,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积极争取各层级、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项目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农田水利、交通基础实施以及市政基础实施的建设,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二是抓住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机遇,积极争取河南省政府的资金支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三是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逐步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打造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平台,形成河区各行业共同推进优势产业发展的格局。
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员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加强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指导,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建立健全规划督导机制,使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区发展和改革部门和有关部门要着力强化跟踪分析机制、完善规划修订机制、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中不确定因素的监测、预警和分析,规划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报告,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科学务实地实施规划。各级领导要全力抓好各项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检查监督,通过规范化的程序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防止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任意性和调整修改规划的随意性。
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团结奋进,为顺利实现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新负佣Ψ芏罚
主题词:综合经济& 规划& 通知
& 信阳市负忧嗣裾旃&&&& 2011年4月18日印发
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信阳市政府办公室网络管理科承办
建议使用:分辨率,16位以上颜色
技术支持:河南诺奇软件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蔡锷中路棚改进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