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做风房檐板模具多少钱一米

凤凰博报 由你开始
你确定要删除此博文及其所有评论吗?
广安铝板檐沟多少钱一米
广安铝板檐沟多少钱一米
金属落水系统和PVC的对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开发多种转接配件从而来敖征连接的质量。金属落水系统相较于pvc产品,褪去了色彩单一、容易老化、变形等不足之处,具有牢靠不易变形,色彩丰富、耐候性好、规格众多,产品价格实惠等具有多样性和空间的灵活运用性。广安铝板檐沟多少钱一米—山东鹏盛建材顺利入选中国房地产开发商企业500强首选供应商!1.装饰性好。彩铝落水系统上面的图案有很多种,颜色也有很多中可以供客户多项选择的余地,线条清洗明快,适用于别墅、公寓等等。2.使用范围广。彩铝落水系统耐严寒酷暑,经久耐用,抗紫外线耐老化。对酸、碱、盐等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能。容易清洗,维护起来也非常的方便。3.防火性能好。彩铝落水系统的防火性能符合国家的防火标准。4.安装方便,价格便宜。挂板结构先进,便于安装可以牢固可靠,是目前最省工省时的外墙装饰装修材料。5.使用寿命长,一般最少可以使用二十五年以上。广安铝板檐沟多少钱一米—选择“鹏盛”落水系统的客户都这样安装房地产行业:美元贬值与中国房价无论需求还是供应层面的影响因素,都趋于正面  我们预期,未来两年全国房价每年上涨10%“核心城市” “核心地段”。  我们看好土地供应能力较弱的核心城市,包括上海、北京、杭州等。同时,看好供应短缺的核心地段和稀缺资源项目。
有不一样的发现
<div class="num1_b" id="commend_num_
上一篇&&&&
下一篇&&&&
欢迎您来我的凤凰博客!
博主最近发表的 10 篇博文
凤凰博报微信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博大精深的鹅城古建筑
&青砖灰瓦,前有矮门或木趟栊门,后有铜、铁环拉手的厚重木门,麻石街……这是以前常见的惠州古民居风情画,置身其中,你会被历史与文化造就的氛围所感动:那建于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虽比不上大都市民居的宽阔高大,也没有殿宇的恢宏,却也厅堂参差,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民居群中偶露小店、祠堂、私塾、寺庙……人们安静而祥和,古老的小街横巷,总似有股沁凉的清风吹拂!即使现在,某些古民居保存得较多较好的小巷,仍然是历史与现实的相互交错、令人思绪纷杂之地,仿佛时光的书打开又合上……&一、明清古民居鹅城的古民居,以明代至清代末期的单栋多进院落的建筑风格最富代表性,又因其现存数量少而弥足珍贵。它们多数是均衡对称、平面呈长方形的砖屋,为府第式、围龙式、四合院演化而来的综合结构;屋顶采用的是悬山式与硬山式;墙基嵌花岗岩块,墙体用料以青砖为主,砌墙的胶粘物用过滤后的纯石灰浆,硬山顶、山墙、檐壁均有灰雕。规模庞大,布局讲究,用料精良。面积由三百平方米左右至一千多平方米,小的分前厅后房、厢房、天井,大的则有前门、门房、大厅、厢房、天井、祖先灵堂、后厅、暗道及花园。甚至未见厅门,会先睹如篮球场般大小、气势不凡的演武厅──三面围以青砖高墙,其中一面有出入之仪门,来客要穿仪门过演武厅才可到高耸的居室大门。大的院落皆青砖铺墁,天井与花园皆设天心石──多由白花岗石或青石构设。并有围以井栏的水井,井里的水不仅可供家人饮用,还有很好的调节气温的作用。这些院落的建筑全部是砖木结构,讲求古朴典雅与和谐。有趣的是,绝大多数院落无论内外,以木、砖、石为材料的形式多样的浮雕、立体雕随处可见,建筑装饰的艺术韵味特强,其中不乏传神之作。一些古屋门外尚有上马石与两条比人还高的条石并列,还有中有圆孔的拴马桩──这些屋主自然不是等闲之辈,非大官即富商。古屋门头有些建有门楼坊,或嵌刻大石匾,或悬题木匾。有题金字“登科”、“文魁”、“武魁”、“进士第”等,亦有红蓝底题金或红字的“孝第”、“明经富德”、“吉祥居”等,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些斗拱托起飞檐木、石门楼牌坊,赫然题刻“圣旨”二字。其中佼佼者莫如桥东原市场尾的江屋:高耸欲飞的重檐下,高悬四周雕有云龙立体图案的竖匾,孔雀蓝底上突出两个阳刻大字:圣旨。图案与字皆贴真金,历经二百年风雨,仍金光闪烁,被人誉为惠州门楼“璀璨的金珠”。截至1955年,惠城区保存下来最大的明清古民居,当数桥西中山西路的裘屋(1956年拆掉,在原址建西湖百货大楼等多幢商业楼)。主家是姓裘的中医师,屋由明末裘家一位进士始建,至清代中期略有扩建装饰。此屋建筑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屋前是一个大型演武场,临街一堵墙墙壁高耸,墙之东侧角有主入口──仪门,其额枋、斗拱、门楼脊等部位分别以浮雕、透雕等手法刻仙鹤、流云;檐下、檀坊等处雕各种花纹图案。进仪门过青石砖铺就的演武场可达大客厅,厅前台柱雕狮子滚绣球、荷叶、荷花、莲蓬等。檐板透雕龙凤、云彩及天官、仙童、跃狮,厅前石阶多是3米长的大青石板铺就,进入大厅可见精彩的木雕屏风,屋梁处展示着工匠精巧的技艺。此屋三进,每进都有大厅、天井、长廊。大厅有相对的四间长房,三个天井两旁设盖瓦竖柱雕花板的遮雨长廊,这些长廊似彩带把三进院落连成整体,宽大的青石条或红石条铺就的天井中,有形状不同、装饰各异的大瓷缸种植荷花,有两个天井凿有水井,墙角分别种桂花、金银花等,金秋时节,满院暗香浮动。这三进院落,数进屋第一大客厅最宽阔,装饰也豪华,挂有对联、木匾,而第三进的长房,是全屋最高大典雅的建筑,东边耸立一座二层高楼,通雕云纹、花鸟的红木屏风又把它分隔成高雅的会客厅、古色古香的书房与供拜祭用的观音楼;西边独具一格的望湖楼高过城墙,可远眺西湖美景。由此两座高大的古建筑下来,便可到面积近二百平方米,点缀着假山、金鱼池、水井、花圃、曲径、古亭的后花园,园旁有以蕉叶金鱼为题材塑的月亮门,出园门可到由所巷。从现存的古民居中,可以看出其布局特点:(一)城内比较古老的街巷,古民居较大较多。例如中山西、中山南、中山东、都市巷、金带街、北门街、后所街、惠新东街、惠新西街、和平直街、铁炉湖等,古民居占全城古民居总数约三分之二。(二)两座较宽大的古民居中间没有面积狭小的民居,但一座大型民居两旁则有面积小的民居并排而列,可能是大屋中间的原存的狭小民居后来被大屋主收购,改为小巷通空气或扩建之用。(三)惠城古民居与北方民居截然不同,一般门大墙高,因南方燠热,为纳风挡阳之故。这从铁炉湖陈屋可得佐证,建造年代较早的陈屋(南宋陈鹏飞贬惠时的旧居,现铁炉湖4号)与其后人建的陈屋(铁炉湖10号)大不相同,前者建筑高度比后者矮一米多,体现屋主人受北方古民居建筑特点影响──北方风沙大,屋矮可减少风沙入屋;且没有多进多开间,没有天井两旁对称式长房分布的南方特色。&二、壁画鹅城中型的古民居没有大宅的显赫,装饰的重点放在檐板与墙头。檐板大都浮雕彩绘,有钱人家更是精镂贴金箔。门上虽无耀眼的大匾,但门头与两侧门墙却全部绘有国画:有写意、有工笔,更多的是诗配画,其中有绘本地西湖、罗浮风光的。这些壁画的作者深得自然之风韵,山水画气势恢宏、滋润厚泽;花鸟丛林在他们笔下显得生机盎然。在技法上,明末至清初的画家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泼墨晕染的写意功夫,又吸取西洋画构图及空间处理手法;既体现悠久的传统意蕴,又透露出新颖的时代气息。例如桥西金带街23号的门头壁画,有雄鸡报晓图一幅,花鸟画三幅。第一幅画中的雄鸡站村野中黝黑的岩石上,石下萋萋野草点缀着几朵小白花──所有这些部位都画得较清淡,一抹而过,虽似简洁却又点明了环境,为大手笔描绘雄鸡作了很好的铺排与衬托。看石上高唱的雄鸡,果然不同凡响:它身上每一个部位都精描细绘;坚实的脚支撑着向上倾斜的身体,血气贲张的颈部与那张开的嘴,令人仿佛听到“喔喔喔!”的鸡啼,有力而色彩缤纷的翅膀反衬那黑得油光闪亮的尾翎,自然令主体部位有了繁与简,暖色与冷色调的大对比,从而突出了头部,把观众的视线引向“鸣叫”的含意──虽然只是一只寻常的公鸡,但在画家的着力渲染下,却有“虽然不是英雄汉,叫得千门万户开”的豪气!另三幅花鸟画是“荷塘野趣”、“翠竹黄鹂”、“寿带金菊”。无论是鹤舞荷塘,还是相向鸣叫于竹梢绿影中的黄鹂,穿梭于遍地金菊、美丽而轻盈的寿带鸟,都画得十分传神生动。这些画不仅显出画家的功力,美化装饰了门头墙壁,也向邻里、观众吐露了屋主人喜爱田园生活、热爱大自然的个性。桥西环城西二路黄家祠左边第三间古屋(现因旧城改造而拆除)的壁画,画的是罗浮山水画:“朱明洞夕照”、“飞云溅雪”(描绘华首台寺合掌岩飞瀑),“黄龙锦绣谷”(绘黄龙观静谧的幽谷溪流,画中以“蛙声十里出山泉”的古诗题记,含蓄的手法突出蛙鸣十里,反衬幽涧深谷的静寂),“酥醪洞天”每幅画旁边有一幅关于罗浮的行书古诗,诗画相映,令古屋沐浴在高雅的文化氛围中。这几幅画,技法和彩墨渲染都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虽说不上神品逸品,妙品是当之无愧的。记得这几幅画中,令我终生难忘的是黄龙观后锦绣谷的水墨写意画:画面上一滩急流从长满青苔的乱石中一泻而下,几只小蝌蚪在流水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高处还抹上几笔远山。虽然画面上没有出现一只蛙,但通过“妙笔蝌蚪”,我已自然从这些生气勃勃的小精灵中想到──蛙声正伴着山泉声奏出迷人的交响曲。看,这清澈的流水,正蜿蜓流转,流到哪里就把蛙声带到哪里,这岂不是表现了“十里蛙声”?这真是画外有画,画虽无声胜有声!徜徉画前,但见色彩和水墨融为一体,有绝然不俗的底气。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份来自水墨的灵气和潇洒几乎是无迹可觅地融入了画面之中,使咫尺画幅获得了抒写性情的极大空间,无论是一弯流水抑或一抹青苔、一块斑驳的乱石,都可以自由地衍化为一片特殊美妙的心境。与此同时,壁画家举重若轻地把每一只具特别情愫的蝌蚪都处理得极其淡雅,极耐人寻味。综观全画,无论色彩或反映的事物,都很平淡,然而,这“淡”,正是所有审美追求中最为艰难的目标!这个“无名”壁画家笔下的“淡”,既有情致又绝不雷同,更没有“盗版”,他为所有观赏者奉献了一道美妙多姿的风景!&尤可称道的是,这幅“蛙声山泉图”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一如直泻而下的泉水,几乎没有滞笔犹豫的痕迹,而是笔笔意到,天趣浑成──令人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用心灵为大家创造的美。至于此屋每幅壁画旁的题诗,我以前亦笔录下来的,现摘录如下宋代宋煜题写的《题朱明洞》:涧流一一抢峰回,面面林峦锦帐开。我品洞天居第七,只应题作小蓬莱。&明代梁佩兰《题合掌岩》:老僧宴坐时,终日长合掌。山鸟无一鸣,唯闻瀑声响。&而描绘黄龙溪流风光的诗则是唐代无名仙所作:《黄龙洞二首》之二:白鹤归来岁月长,人间名利久相忘。心传六洞丹霞诀,口咏三光紫府章。云里泉流芝草润,山头月近桂枝香。清游恰见麻姑在,好约同来醉玉觞。&事隔多年,1997年我邂逅罗浮山深处的酥醪洞,初见酥醪观,竟有“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我深深感谢“酥醪洞天”画作的作者──因为他细腻而逼真的描绘,使我几十年后仍记忆犹新,其画旁配的清代黄培芳触景生情的佳作《题酥醪观小楼》,亦令我脱口而出:罗山踏遍少楼台,洞入酥醪杰构开。万壑烟云浮槛出,半天松竹拂窗来。雅川此地曾高卧,神女何年更举杯。我且置身高百尺,凭栏清啸动林隈。据我以前粗略统计,惠城古屋壁画中,采用画配诗或画、诗比肩而立的布局,约占壁画总数的四分之一强。所采用的诗,多是历代名诗人的一些歌咏大自然、淳朴的人情、乡情、田园风光之类的杰作,也有些是脍炙人口的词与元曲。如唐诗《清明》、《咏鹅》、《七夕》、《春日偶遇》、《山居秋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回乡偶成》、《中秋词》(水调歌头)、《望海潮》词等。李白、杜甫、杜牧、贺知章、王勃、王维、苏轼、王安石、秦观、朱熹、范成大、柳永、陆游等诗词大家的千古绝唱则成了山水、田园、亲情乡趣等题材画的最好画题或配诗(词)。如千家诗之首的“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垂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几乎被城区二十多座古屋搬上壁画中的最佳位置:或全诗与画比肩而立、独占一席;或在画右上角题全诗,或后两句独占一格,或最后一句作画题;技法有工笔、写意;构图有突出人物的,也有突出景物的。但都在主要部位,以色泽、光暗、物体的动向(如鸟类、蝶之飞翔方向,路径之伸延,植物花卉的浓疏等),使观者的眼光最终不离主景。奇的是,这二十多幅壁画虽都是以同一首诗意作画,却没有一幅是雷同的。我曾细心研究过,画的表现手法、设色用墨即使有相似之处──有些很可能是同一人所画,或有人仿画;但画面的构图、人与景物的大小、形态等等却大不相同。这么多同一题材的壁画,令人看了一幅又想再看另一幅,真是幅幅有看头,每幅都饱蕴诗情。此外,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轻舟已过万重山”、“山雨欲来风满楼”、“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吹又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轻罗小扇扑流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儿童不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儿童放学归来早,常趁东风放纸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些古代惠城人普遍熟悉的诗、词名句,从来都是惠城壁画这首富于声韵的古曲中最和谐最常听到的音符。不管画家的知名度如何,幅幅都意趣盎然、诗意并茂,且画由心生,绝无冒名顶替,不用打假!又如,惠新东桃子园附近一间古屋的一面壁画.就以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为题材画的。这首著名的唐诗在壁画家的笔下犹如一幅清秋薄暮、雨后初晴的淡墨田野风景画。它以简炼与清新秀丽的笔触铺开,整幅画的脉络一如画中山涧小溪来去潇洒,自然而然地道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背景与时令节气。画家用山、雨、秋构设画的主干,然后又围绕这条主干线以月、松、泉、石等景物逐一渲染,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呈现在观众眼前,把人们带入一个清悠静雅的画境:洁白无暇的月亮银光四泻,透过花丛树林的缝隙,给地面披上斑驳的衣裳,而清澈见底的流泉,则像一个美丽的小村姑赤脚在石上巡回玩耍、歌唱……壁画家把四句诗意融贯于画意中,恍如空中提笔,壁面落声,人们从画中感到静中有动,看到近中有远,生出情感与天籁的默契,于是,造就了一幅看似无声却有声的绝妙图画。在桥西金带街54号李姓古屋的壁画中,我见到有人物画“竹林七贤”、山水画与几幅花鸟画和诗词。其中三幅花鸟画在立意、构图、造型、笔墨、题款、钤印方面都很有造诣,有许多独具的传统技巧,如造型的夸张、概括、传神;构图的主宾、开合、气势、虚实;用笔的刚柔、抑扬顿挫,用墨的干、湿、浓、淡、破、泼等变化,这些技法丰富多彩,令画中的鸟是这样的活泼可爱,花木是那样的欣欣向荣。和平直街中段的一间古屋,屋主姓张。其壁画全是花鸟,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如《蕉石八哥》,立意高远幽深,石上八哥,回眸四顾;蕉石的笔法,大刀阔斧,颇有气势,特别是石头画得细腻,部分浑厚模糊,笔触不碎琐。《三春图》,构图取S形,回旋有生气,画中的牡丹花和叶用笔用墨饱满丰润。会画画的人都知道:花为梗的枢纽,梗为叶的枢纽,梗和叶皆随花的俯仰向背而定趋向、气势,故较难掌握,然《三春图》的梗枝却画得挺劲着实,出枝点叶,相当精炼。壁画中的人物画,也是惠城古屋壁画中常见的画种,上述金带街54号“竹林七贤”不俗,桥西高营房25号古屋的《文姬归汉图》更令人过目难忘。“文姬归汉”这一历史题材,从来都是画家一再描绘的主题。蔡文姬,是我国人民所熟悉的东汉末年的一位才女,是大学者蔡邕的女儿,在战乱中被匈奴俘虏,后来与南匈奴左贤王结婚。曹操建立西魏后,为完成修汉史的工作,派人把她从匈奴赎回故国。蔡文姬在告别丈夫、儿女回国时写的《胡笳十八拍》诗,感情真挚,十分动人,是一组优秀的诗作。历来描绘文姬归汉的绘画作品,大多以《胡笳十八拍》为基础分为18幅,形如组画。此幅壁画却大胆而准确地只截取了其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一个场面,加以精心刻画,描绘出主人千里跋涉,一路风尘,归心似箭,义无反顾的激动心态。她身穿胡服,端坐马鞍,迎风直前,仿佛正听着祖国传来的深情召唤。与她截然不同的,是11个随行人员,个个在朔风吹打下弓背缩颈,颇多愁苦。这鲜明的对比,越发衬托出文姬归汉时的兴奋心情。作者全身心沉浸于创作的兴奋状态,不放过每一个人物的细节刻画。看,画中文姬身后随风飘舞的帽带、衣袖、袍角,又一次加重渲染了全画的主题,同时让人感觉马的奔跑是那样的轻快。此画采用吴道子、李公麟等历代名画家的传统绘画手法,先用墨线勾勒人物、鞍马,然后略敷淡彩。妙的是空阔无物的背景,给人自由想象的无穷空间。其用线雄劲刚健,笔力精深,马与人的造型,准确生动。画家见识广博,资料丰富,故画面所有衣冠服饰、马具佩物,符合史实。这使作品更具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厚的生活实感。《文姬归汉图》是惠城古代壁画艺术中的一件精品,反映出惠城文化艺术的高度水平。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有少数的古屋壁画,三面墙头既无诗词亦无画,环铺于墙的是三大幅各不相同的水墨图案。也许有人以为此屋主不爱诗画或经济较差,请不起人画……其实皆不然,综观这些复杂、层次多变,方、圆严谨而设计巧妙、引人注目的图案,比填写诗、画难度更大,因此所费工时与金钱也更高。例如,塘尾街42号便有这样纯图案壁画――如果结合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风云变幻的时局,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图案画所体现的安定、平和、一以贯之的希望与理想。图案画家(起码是在图案创作中已有一定时日、一定成就的画家)心无旁骛的创作,既要冲破政治误会、生活挫折、职业干扰、金钱诱惑等障碍,也要涉猎黑白、套色、装饰、笔触等艺术性很强的领域。画家除了要锲而不舍地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努力,更要不趋崇时尚,严格地走自己的“独木桥”。惠城琳琅满目的壁画描绘者,除民间工艺作者、画家外,更有各行业善绘画的人,其中不乏名家与道、佛教人士。这些壁画题材丰富,格调淳厚质朴,设色酣畅清新,技法娴熟自如。小型的古民居虽无字画,但也多在风檐板刷上深红色油漆,墙头饰以素色的图案线条。更着意墙的美饰:多以上好的水磨青砖吻石灰浆,构成青白素雅的线、面,把门墙衬托得大方雅致而洒脱。一些经济较差的人家,没有钱用水磨青砖,只好用杂砖砌门墙,以灰沙烫平砖墙后,粉饰以耐晒的深青蓝色,再画上整齐的白砖线。这种装饰效果也很不错:远看似高贵的水磨青砖门墙,近观也有一种清新淳朴的美感。&三、民国时期的民居民国时期的民居多数渗透有西方洋楼建筑风格,属中西合璧。其风格是:进门见厅,一般面积较小,没有天井与其他厅堂,大些的居室进门后有的也会设置一个20平方米以下的小天井通风透光。这个时期的民居装饰重点放在门头上。屋檐头皆围以短墙,或缀以瓷柱等饰物以疏空,多数是全封闭或大半封闭。这些封墙花款颇多:有仿罗马式的圆拱形,也有仿西班牙、法国、英国等门楼式样的,故门头墙有多种几何形状:椭圆、大半圆、三角形、柱形或柱与其他图形相配等,每一种门头均少不了精细的砌花与卷状的立体线塑。其色泽,有些与主屋一致,有些则略施“脂粉”――淡黄、粉蓝、浅紫或淡红、石绿等,琳琅满目。有些以水泥钢筋构筑的大屋,上层兼突出阳台、天台,台上有绿琉璃瓦小亭;有的甚至在秀雅的顶墙塑上建筑年份、某某庐、某某居等字样,如市三小右前方,现仍有一座塑“1937”年的大型立体美术字的顶墙。有的民居临大街大巷,前厅便是店面,其构设比内层高,离地有5米左右,其顶墙装饰更是匠心独运,更富艺术感,面壁往往浮雕或立体雕出五彩缤纷的海面飞鹰、大海朝阳、龙腾、马跃、小天使等诸多物像。这些“前店后屋”的民居皆建成岭南民居一绝的“骑楼”――上面是楼,大多作居住用,下面是行人道,楼底靠两根方形或圆形的石柱支撑。当然,柱上少不了精于心计的装饰与广告。这种建筑形式对多雨炎热的南方确是功德无量――既遮阳又挡雨。30年代,桥东水东街几乎全是3~5层的洋楼式建筑,其中西合璧的艺术造诣相当高,成为广东颇具特色的商业大街,充满欧陆情趣。可惜抗战期间大部分被日军炸毁烧光,但从一些残留的建筑,仍可窥见当年的兴旺及建筑特色。民国时期的民居仍以砖木结构居多。多在上层瓦面小楼空出不到一米作小阳台,即把楼上大厅前墙后退近一米,开小门出入,便于空气流通与晾晒衣服t望等。更有在后屋瓦面上垫砖铺木构造一个小天台:周围种花卉,既可晒衣亦可夜间纳凉――这在当时不失为平民一种惬意快乐的享受,几多人在此留下“天伦之乐”的趣味回忆!&四、门与窗的构设在古民居的“建筑史”上,门与窗的构设是这部古史中极其重要的“一篇”。鹅城明清时期的民居对窗、门的构设截然不同:窗重“内”轻“外”,门则重“外”轻“内”。其外墙窗一般都开得较小,方型,窗框以条石或硬木置放,中间竖粗大的铁条,外面大多以木板作撑合,以遮光挡雨。有趣的是,很多中型以上的古宅大门旁下方都开凿有坚固的石质狗洞――以方便守门的狗进出。古民居中的内窗多精雕彩绘,其窗棂相当精巧漂亮。例如桥东陈屋有以光滑的短木条交错、精心“编织”的满洲窗,令堂屋显得晶莹通透、清新脱俗;有用大片的海类贝壳磨平磨薄,嵌镶在拼合有序、由几何图形组合的长方形窗页――透光、遮雨、防晒功能齐备,更难能可贵的是几百年来此窗页一直熠熠闪光――以贝壳特有的珠光华彩斑斓诱人。那时玻璃尚未问世,聪明的惠州人已用贝壳为古民居营造了一道绚丽的风景。室内古窗在用料、图样构设与色泽方面可说是层出不穷。到一些深宅大院走走,随处都可见到用酸枝、坤甸等高级木材做的窗框。其图样设计有圆有方,更在方与圆中,在各种有趣的动植物图形中塑造出新意,再用各式油漆把它们点缀得美仑美奂。在门的构设上,大门力求坚固。大宅更显出它的雄姿:在大门板上绘有一对威风的门神。白花岗石或红、青石的大门框前尚有凸出的两个小石台,台中凿凹沟,上放近80厘米高的厚木栏板――以阻骑马者直进,此板亦称档马板。门上的大门环除作拉手外,尚藏有“机关”。闭门后人亦可在门外转动、拨动门环下小洞机关以开门;若全宅人员外出,则将铁制的箭形门栅(惠州人称为“门弄仔”)塞入门环下那四个凸出的厚铁孔,再用长形铁锁锁上便固若金汤。有些中型民居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则会安装具有室内采光、空气流通及防盗功能的木趟栊门。这种门一定要有坚固的门框,一般在石门框上再“附加”坚固的木框,在要拖拉的一侧木、石框上凿出相应的圆滑孔洞以备横栊穿过;另一侧只在木框上凿相吻合的凹形圆洞,以接合伸拉过来的木栅栊――关门时连为一体。有此门把关,万夫莫开!横线走向的横拉门由近二十根直径约4厘米的圆木按一定行距排列均衡地固定在四边形的厚木框上,下装滑轮,总重量近二百公斤,开关门却十分轻便,七八岁的小孩也能推拉自如。木趟栊门的门扇形状,有点像竖放的木梳。这种门一般用高级坚固的木料如酸枝、坤甸等制成,而且对木料质量要求严格,木料不能有节与裂纹,还要把圆木、圆孔等打凿得吻合无缝,前后打磨得光滑、运行无声响,工艺复杂而精良,故其造价不菲。造一扇木趟栊门的费用,至少需当时中等收入的人两年多的工资积蓄。故这种门鹅城并不多见。民居中最常见的是矮门了――鹅城人又叫“矮门仔”。矮门安在大门框前,紧贴大门,总高约1.2米~1.5米。后者门顶下安小窗,以窥门外动静,前者多为最穷人家置放,只用两块门板开合,油上桐油或棕红色油漆。其门头形状也有变化,多采用凹形的单“山”字式或双“山”字式,也有双、单凸波峰形。因“未见大门先睹矮门”,故一般人家都很重视起“迎宾”作用的矮门建造。有不少矮门选材精良,雕花刻绘各不相同,这些艺术性颇高的矮门,门头一般是齐平的,在相合的两扇门头各雕半边葫芦、半边玉叶或半边宝塔,合上门后自然成为一体。用一小铁圈套住即可简易关好门――当然,门中尚有固定的活动木栅关门。矮门头有四个小窗,皆安有塑成葫芦竹状、叠珠状等木条,有的小窗尚装有可灵活上下开合小窗门的窗板……窗下两扇门板多凹凸木条装饰。矮门多分为二幅、四幅式,关门后,面街的那面刻画或绘画,内容多是民间喜庆传说、八仙故事、吉祥动植物等,而以山水或花卉景致入画的为多。有的更别出心裁地把门分为四块,左、右各两块相连结,用合页固定,然后在四块长形的门板上精心雕刻人间四友――松、梅、竹、菊的简笔画,黑或墨绿色底上涂上相应的色彩,甚至以金漆勾边,明快耀眼,别具一格。矮门一般全部都涂上彩色油漆,有一种典雅感。据传,矮门的形成是因为旧社会的女子要守妇道,多在家中,少出入社会;矮门既能起遮掩作用,又能令其窥见门外情况,符合当时封建规范;另外,平时关上矮门,对挡风雨、防日晒、防盗有一定作用,而对大厅采光、空气流通方面却影响很小,故易为普通人家所接受,盛传不衰。以致几乎家家都有的矮门,成了惠州民居的一大特色。&五、宗教建筑如果说,鹅城每一座古民居都渗透了惠州的传统文化,是民俗与艺术的瑰宝;那么,散落在城中及城周几十座的教堂与寺庙,则更显出惠州古建艺术的高超,它们都是鹅城古建艺海中璀璨的明珠。鹅城的外国教堂,不但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多个国籍混杂,各有特殊的建筑工艺,其建造难度不小,要求颇高――除外观雄伟、内饰典雅,还要有一个重要的内涵:要体现天主教特有的神韵,使之形神兼备,给人敬仰、亲近、信赖之感。据传,清代中期,惠州较大型的桥东黄家塘意大利天主教堂初建时,教堂的主持者――神父就曾对前来应聘承造的惠州民间建筑师的建筑方案持怀疑态度,特别不相信用搭竹棚这种年代久远的传统施工法,要改用他们的先进技艺――钢架外围法。承造者只好指着远处的大江塔、西湖塔这些随处能见的高层建筑说,它们同样出自中国人手中,何况教堂的高度尚不及古塔的一半……在签订合同后,惠州工匠既大胆地运用本地的传统工艺,也有的放矢地研究、吸收外国工艺特点,中西合壁,克服一个个以前未接触过的新问题。完工之日,该神父邀请省城等地天主教神父赴教堂参加落成典礼,来宾观看了那叠合紧密的石室、浑圆一体的石穹顶、精致得几可乱真的教堂特有的水纹刻石图案,无不信服得五体投地――中国的建筑高超,惠州工艺了得!特别是当众神父站在那五彩玻璃拼合、几层楼高的巨幅圣母像前,更觉兴奋:玻璃以其高雅清新、晶莹剔透、明亮温婉的特点,经艺术加工镂刻、精心拼合,令圣母像的立体感陡增,更富雍容华贵气质。在阳光照耀下,彩色玻璃放射出柔和的七彩光束,大厅在光与色的沐浴下,显得浪漫祥和,平添温馨高雅的氛围……他们远观、近窥、手摸……各种严格的检查完毕后,面对金光熠熠、幻彩迷人的透光画幅,不断发出叫好声。据说营造黄家塘大教堂的惠州师傅后来还被推荐去省城协同建造沙面一大型的天主教堂。在“文革”前,本人曾与信仰天主教的同学参观过鹅城及近郊的不少教堂,虽然历经二百多年风雨,有些教堂已显得老态龙钟,柱体墙面斑驳残缺,难窥全貌,但不论是惠州横江德国教堂那要登半层地窖才达地下一楼的通风防潮设计,及每层大厅都设置的大理石镂花精致炉壁,还是学背街英国教堂高高耸立的独秀钟楼、楼内悬挂的圣母院铜钟,抑或中山西天主教堂内祈祷大厅、唱诗班讲台,以及黄家塘高耸的浑圆大屋顶,彩色玻璃镂刻的圣母像,彩色花纹玻璃门窗、修道院内雕花白石柱的二层式回廊等,无不体现出惠州工匠的精工细砌,令这些异国建筑物在鹅城放射出异样的光彩,使人得以就近体察外国的建筑风格。寺庙,是天下百姓瞻仰膜拜之地,是人们心中的胜境,其建筑艺术自当集中各流派的精华,其构设的雄伟、装饰艺术之高超,当在各民居之上。例如桥西府前横街华光庙(琼花祖庙),精美的两旁石亭上横檐,柱的立体雕塑(杉木雕、金漆彩绘),墙上连环画式的彩壁、泥塑,屋脊上佛山文如壁造的彩瓷金龙戏珠、鱼跃龙门……一幅幅连接不断的彩瓷历史人物故事立体雕塑,琳琅满目的檐头瓦尾瓷彩人物……真是多得难以描述。仅围墙瓦檐下的雕塑,就够你凝眸半日。我记得,东面的围墙壁雕是以山石为主角铺砌的,而其中四座似彩带相连的石山又分别以春、夏、秋、冬命名,以泥塑来表现四季不同景观。在这些无名工匠留下的杰作中,我不但从外观上一眼就看到四季明显的区别,领会“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各个季度特色,而且会心其中颇深的情趣。例如:“悬突”在壁上的“春石”,以清秀的英石,配以淡绿的石笋,笋上飘拂着初发芽的杨柳,呢喃的燕子……体现了春天的娇嫩;“夏天”有沾满绿苔的花岗石,上覆浓绿的芭蕉,石下是荷池,翠鸟一双,一立荷梗,一跃水中“钓鱼”,仿佛南风徐来,给人一片炎夏中的清凉感受;“秋天”则以黄石配枫叶、乌桕、桂花,丛丛金菊石下吐艳……它们在“热烈”地渲染秋的色彩、秋的气息。在白雪茫茫的“冬天”,以石面泛白的太湖石衬出冬之雪,石旁青松挺立,那挂着雪花的松树皮、黛绿的松针无一不塑造得形神兼备。远方群山下、寒水边,隐约可见樵夫打柴归……令人泛起“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无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松针的制作:它是用一组组细铁线扎成扇形,染上深浅绿与积雪之白色,再组合叠放、固定在松鳞、松节几可乱真的枝干上,其置设按画法疏密有序、远近相宜,使寂静寒冷的冬季透出无限生机。再如桥西法院前街及桥东学背街的城隍庙建筑亦是相当精美的。庙门的回廊、石亭、神台、案台、广场台边石……都雕刻有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或鬼神或鸟兽花卉,其文字或绘画,无不灌注驱恶从善的规劝与警告。至于飞檐下挺拔高耸的一些庙宇建筑构设,更是“内藏机关待君猜”――其中独特的建筑格局,高深奇妙的力学结构令人刮目相看。例如恢宏壮观的元妙观至今仍保存得很好的明代建筑――山门,其格局就胜人一筹――它不用斗拱而以空灵、通透的手法结梁构柱,以坚实的驼峰承托高耸的蜀柱,再接横梁。大庙自有大的构设,小庙也“不甘落后”,如果以“庙小乾坤大”这句古话来注释鹅城一些小庙的建造特色,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惠州小型庙宇众多,其中最有特色的莫如都市巷的“观音楼”、更楼下的“更楼”等鹅城四座闻名遐尔的“无底庙”。它们外观奇特,是全省少见的无底庙(即庙跨街巷而建,庙底下可通人、马)。其构设布局也无一雷同,有的还用上深奥的力学原理:例如位于都市巷口与中山西路交汇处的四座无底庙之首――观音楼,就蕴藏着力学的玄机。你登上它,但见厚重的黄石板路、石栏杆、石壁、石柱、圆木柱、砖板铺设的楼面一一入眼帘,与山间古庙无甚区别――坚固厚重而有“野趣”。但是,你如从其下面通过,仰面见到的竟是一些细小杉木铺着薄薄的木板时,你就会大惑不解,甚至吓出冷汗――楼上几十吨重物就靠这些幼木薄板支撑?太吓人了!然而此庙历经几百年风雨却岿然不动!过去,鹅城百姓对此庙的传说颇多,有人说,当初建庙时,因其位于古城主要街道,故要求有特色,要造出“观音坐莲”的意象来。承造的工匠画了很多“构设”草图,都因“浅薄”、“粗解字义缺深意”等而未获准……以后观音托梦,教他在内涵上下功夫,于是他在“楼内芦葫里”要了建筑“绝招”;沉重的庙只靠薄楼板承托,以喻“观音坐莲”。众人皆赞其意高,观音楼于是很快便建成了,虽然结构上有“险”,但人们认为此庙是奉祀观音菩萨的,有观音大神保佑,自然永无风险。传说归传说,观音楼“风雨不动安如山”,靠的却是工匠的“绝招”――建筑上的力学原理。运用的是杠杆结构支撑楼上大部分的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分别递向庙两旁外围四根大木柱上,类似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悬柱式结构(楼上主柱四根距离楼面悬空3公分,现属国家级保护文物),不过它耍的不是“木柱悬空”的建筑杂技,而是变作“石柱吻板”(板即楼板),也就是像蜻蜓点水般轻轻地“亲吻”楼板――它没有把石柱本身及屋瓦面、屋脊上繁多的泥、瓷雕装饰等相当沉重的份量压在楼面上――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惠州古工匠,是何等的聪慧!&六、素雅的灰雕鹅城古建中每一种雕塑都令人陶醉,在此我着重介绍一下灰雕。据传这种素雅的艺术形式在明代已被民间广泛应用,现在漫步鹅城见到的古建筑中的雕塑尽管多种多样:木雕、石雕、瓷雕、砖雕、灰雕等,但最普遍、表现形式最广的还是灰雕。灰雕的主要原料是上好的石灰浆、泥沙、纸筋等,待作品干透后再绘上以国画颜料为主的色彩。这些灰雕有神态逼真的人物,恢宏奇美的山水,栩栩如生的虫鱼,婀娜多姿的花卉,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犹如一帧帧生动的立体画。比之其他地方,鹅城的灰雕较为丰富、精美。因为惠州府(鹅城是府治)历来是粤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做生意的人多。一些生意人发迹后,也纷纷大兴土木,不惜重金建宅第修祠堂等。但在封建社会,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他们造辉煌宅第的想法受到当时法规的制约,因而住宅的格局与装饰不能与权贵们雷同,要另辟蹊径――一些实用而又素雅、秀丽俊逸的灰雕由此萌生。此外,相对石、木等雕刻而言,灰雕有更大的用武之地,更可在墙头、檐尾、照壁等其他雕刻不易为的地方大显身手。加上灰雕创作比其他雕刻省时省力省钱,故商贾之家用之,普通民居与寺庙、祠堂书院等也喜欢用,连官府大堂、官邸等也因有助“奕然辉煌”而取其精华……值得自豪的是,灰雕无论大小,均坚固异常、耐于保存,几百年不变形。这是因为应用了科学的原料配方,还掺合有相应的加固措施,靠砖、石承托,靠铁枝、铁片、小铁线等加固。那年代,灰雕匠师已在施工中科学地应用了类似水泥钢筋的技艺了。灰雕被广泛地应用在屋顶、屋檐、屋翎及门罩、门楼、牌坊及神位龛座等,而在一些较庄重的公共建筑场所的匾额或门楣上,更常以灰雕特有的方水纹、回纹等线条图案装饰,使这些建筑物显出庄重、典雅。&一般来说,鹅城的明代灰雕较稚拙粗犷,装饰味较浓而透视变化较差,使用的刀法多为单雕或圆雕,有时题材复杂则以线刻辅助。明末到清代,随着印刷业的发展,民间美术的越来越普及,也因富商巨贾对豪华生活的追求,灰雕的层次不断加深,风格日益繁复细腻,构图和布局吸取国画立轴与手卷法,由明代多对称的构图变为注重故事发展与情节,图案也不断推陈出新,至清末,已出现了精雕细刻的连环、博古、八宝等图案。有趣的是,鹅城灰雕题材十分广泛,有民间风俗、贵族与平民生活、神话、戏曲故事等,特别是墙上与照壁的灰雕中,常有荷锄的农民,担柴的樵夫;村姑在纺车、牧童骑牛吹笛以及推车、撑船等日常劳动的描绘;也有达官贵人斗蟋蟀、看戏、摆宴等休闲、享乐场景;儿童嬉戏、街头杂耍、年节花灯、舞狮龙……更有人们在布店、米铺、当铺、杂货店交易,到旅店投宿;街边的小贩在忙着,市井中人来车往;街中的牌坊、古庙、戏台、小桥、宝塔等也不时可见。当然更少不了花卉果蔬、飞禽走兽的题材,充分显示出惠州古代灰雕大师们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才华。这林林总总的灰雕,除在艺术上有欣赏与研究价值外,更是一部反映惠州明清时代民俗民风的书。&
版权所有: 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邮箱:
电话:王老师:
 地址:惠州市下埔大道20号808室
TCP/IP备案号:粤TCP备号 |  工商备案号:粤网商备号 &&&&技术支持:你是第0访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檐口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