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秩序的变革中的政治秩序阶段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格式 文档名称 用户评分 浏览量 下载量交锋:中国怎样参与世界秩序的变革?_江津问渡_天涯博客
问潇湘,水云何处?悲我心,迷茫哪堪?潇湘水云萧瑟意,江津问渡中华情!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3934168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302
(9280)(1290)(32)(67)(8)(453)(129)(17)(69)(50)(19)(663)(298)(417)(202)(207)(212)(226)(2321)(347)(418)(73)(445)(56)(462)(125)(109)(230)(83)(51)(136)(44)
(95)(170)(200)(191)(193)(252)(118)(115)(146)(80)(82)(20)(54)(130)(210)(223)(180)(165)(180)(137)(179)(226)(270)(232)(237)(179)(174)(176)(179)(183)(140)(157)(159)(159)(83)(129)(162)(140)(143)(136)(100)(168)(91)(111)(77)(79)(106)(65)(77)(75)(114)(105)(55)(77)(81)(78)(100)(104)(82)(71)(76)(54)(54)(57)(39)(69)(39)(39)(50)(83)(32)(32)(25)(7)(2)(8)(13)(9)(9)(11)(41)(35)(23)(6)(9)(6)(36)(32)(31)(38)(16)(53)(59)
傅莹与基辛格交锋:中国怎样参与世界秩序的变革?&
&&& 日前,&世界秩序与中国角色&&2015京城国际论坛&在京举行。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傅莹,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共同就世界秩序改革与中国作用发表观点。
&&& 傅莹认为,经历了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变化。世界再次站在历史性重大变革的新关口;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之变的最主要动因之一,对国际事务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民众也正在建立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中国需要思考并且明确自身所期待的未来世界秩序,以及新秩序与现存世界秩序之间的关系。同时,中国要告诉世界,中国能够为未来世界秩序的塑造作出哪些贡献。
&&& 基辛格则表示,自己目睹中国克服了这么多困难,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因此坚信中国一定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现在,需要让世界知道中国在世界秩序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这是世界秩序中的基本条件。今后,所有国家都必须参与到世界秩序的创造过程当中来,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中国和美国必须要达成一致,相互理解,共同遵守。
&&& 先来看看傅莹的主要观点:世界秩序在有些方面隐隐把中国视为潜在假想敌
&&&&&&&&&&&&&&&&&&&&&&&&& 傅莹
&&& 傅莹说,基辛格博士的《世界秩序》这本书在中国受到推崇,首先是出于中国人对基辛格博士渊博学识和外交实践经验的景仰。同时,对中国来讲,这本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经历了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变化。例如:
&&& 首先,世界再次站在历史性重大变革的新关口,既发生在传统领域、也发生在非传统领域,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地区性和国家内部的,既在实体层面上发生、也在精神层面上产生。人们需要很好地认识这些变化从何而来,我们要向何处去?
&&&&其次,在中国,许多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国家成为世界之变的最主要动因之一,对国际事务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正有意识地参与到国际体系的重塑中来,并力图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 再者,中国公众有日益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建立广阔的国际视野。当奥巴马总统说到&如果我们不去制定规则,中国人就会去制定&时,这句话反而刺激了中国人去探索,去了解这些&规则&到底是什么?它们对中国有什么影响?中国又当如何应对?
&&& 傅莹说,对当今中国来讲,如何参与全球治理是挑战,也是机遇。本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围绕全球治理的集体学习后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是大势所趋,他特别提醒国人,&不仅要看到我国发展对世界的要求,也要看到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期待&。
&&& 傅莹说,现存的、美国声称领导的&世界秩序&之所以存在,不是无缘无故的,也不是没有取得过重要成就。但它目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中国的问题是:中国在现存世界秩序中的位置是什么?未来应是什么?
&&& 中国当然在很多方面都是现存秩序的组成部分,比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等。中国也是改革的推动者和新机制的参与者,比如G20和气候变化。中国也在积极创建国际体系新的延伸,比如倡议一带一路和亚投行。
&&& 但是,在所谓的&世界秩序&中,在某些方面是对中国采取排斥态度的,在有的方面甚至隐隐地把中国视为潜在假想敌,比如作为其安全支柱的军事同盟体系。对于这些问题如何处置是我们探讨未来秩序时必须思考和面对的。
&&& 她说,基辛格博士在《世界秩序》一书中涉及中美关系的阐述是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部分。比如说,这本书中写道:&美国和中国都是世界秩序不可或缺的支柱&。基辛格博士也善意提醒中国:&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在现代探寻新的世界秩序的努力中如何定位自己。&
&&& 傅莹也认为,中国确实需要思考,并且需要尽快地想明白,我们希望的未来世界秩序应该是怎样的?它与现存的世界秩序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需要告诉世界,中国将在未来世界秩序的塑造中要扮演什么角色?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
&&& 最后,傅莹引用孟子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示,还不能说中国目前已经完全实现了&达&,但是,当世界进入对全球秩序的新的思考之际,中国人是时候,本着共赢、包容以及和平的精神,加强与世界的互动,携手共同努力。她还提到,也许用&全球秩序&这个词可以更好地反映现代国际社会对新的秩序的需求。&
再来看看基辛格的主要观点:中国再强也难统治全球,也没这个打算
&&&&&&&&&&&&&&&&&&&&&&&&&&&&&& 基辛格
&&& 对于中国在世界秩序中扮演何种角色的问题,我想现在无人能够作答,但是每个人又都清楚必须确定中国角色。世界秩序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没有任何国家愿意通过武力而非和平方式解决纠纷。现在大国间冲突不断,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对人类构成灾难,其参与者也将很难从灾难中恢复。就像一战后的欧洲,如果1914年时欧洲领导人知道大战之后欧洲将变成什么样,他们就不会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了。习近平主席把国际挑战定义为创立一种可使潜在敌人成为合作伙伴的体系。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不多,这代人承载的一个独特任务就是实现这个目标。&
历史上从未有过&世界秩序&
&&& 整个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样一种世界秩序,可以让所有国家都参与到创建国际秩序中来。19世纪时,欧洲国家组织了一个国际体系,试图涵盖整个世界,但是它们未能就世界主要问题达成一致。1945年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组织有序的国家。随后中国出现了,其他国家也出现在发展中国家阵营中。二战后形成的世界秩序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情况。
&&& 现在我们处在一个独特时期,革命性的变化接连不断。回顾历史,欧洲曾统治世界长达两百多年之久,并形成一个适用于其自身的独特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规模差不多的民族国家、经过清晰界定的秩序,还有各种法律准则以及解决冲突的办法。但问题是,世界上没有其他地区或国家能按完全相同的方式组织起来,比如亚洲和中东地区都未曾有过这样的体系。
&&& 现在情况又如何呢?在欧洲,相互平等的各国组成欧盟。欧盟现在仍在寻求界定其政治作用,在参与国际事务时既像民族国家,又是区域性组织。在中东地区,同时存在四种形式的革命或称冲突:有因反对现政府的;有发生在现有国家内部的种族、民族、宗教团体间的;有少数民族和宗教团体为组建所谓哈里发体系而跨越国家边界的冲突;还有一种是发生在区域内宗教团体之间或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这些冲突同时存在,难以用统一的规则加以阐释。到底它们会呈现何种发展趋势?目前仍不明朗。&
差异巨大阻碍中美达成一致
&&& 美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一直觉得自己既属于亚洲又属于欧洲。现在美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面临诸多变化。尤其是在战后时期世界权力以不同方式分化的背景下,美国的权力有所萎缩。
&&& 当然还有中国。过去45年来我一直在与中国打交道,亲眼目睹了其经历的三大阶段:首先是毛泽东时期,实现了中国统一;随后是改革开放时期,中国逐渐融入包括全球经济体系在内的国际体系,取得非凡成就;现在,中国正进入以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为代表的新的巨变时期。当中国实现这些目标时,世界上不会再有任何国家如中国那般强大。但中国再强大也到不了足以统治全球的地步,它也不想那样去做。
&&& 问题何在?在于我们将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秩序。归根结底,所有国家最后都要参与世界秩序的构建。但我认为,关键一点还是中美两国必须达成一致。这对中美来说都很艰难,因为两国历史如此不同,各自制度又是如此独特。中国在历史上曾是一个了不起的帝国,现在则是全球秩序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美国过去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建立的一个崭新国家,其历史在亚洲和欧洲都有体现。现在美国也是全球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
&&& 目前来看美国仍是最强的国家,但这种情况显然将会有所改变。现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美必须相互理解。两国面临着一些文化方面的挑战。在大多数历史时期,美国从来没有一个非常强大的邻国;但在整个历史中,中国从来不缺强大邻国。美国一直感觉非常安全,没有外敌入侵。但中国却经常面临外国侵略威胁。这种不同的历史经验导致两国看待国际政治的视角有所不同。
&&& 在大多数历史时期,美国得天独厚,拥有各种丰富资源,对于动员这些资源也是得心应手。这使美国形成一种思维方式,认为每个问题都有解决方案,均可得到解决。因此美国将更多的努力放在相对短期的问题上。中国则不一样,中国人有系统思维,认为每个问题的解决都会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因此中国人更习惯于概念化地思考问题。&
中美拥有共同使命
&&& 要想弥合两国间的差距并不容易。作为我这样的个人,更不可能解决摆在中美之间的所有问题。但我确实同意并相信习近平主席的话,就是潜在的对手必须学会成为合作伙伴。美国总统也说过同样的话。现在两国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些大的原则运用在具体事务当中。
&&& 对美国人而言,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要理解中国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同时中国人要理解的是,美国人也在学习。有时他们能将一些战略思维应用到新事务中,但有时也会遇到问题。世界上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比如气侯变化、网络问题以及足以摧毁整个人类的核武器威胁等,我们应把应对这些问题变成共同的使命。
&&& 有时我也不甚清楚世界秩序内涵何在,恐怕世界秩序最终形成之时我已作古。但有一点我很清楚,那就是我们拥有共同使命。虽然彼此之间可能存在分歧,但我们必须永远牢记目标何在。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世界秩序,但必须要有这样一个世界秩序,否则我们就可能面临被摧毁的危险。我们应该为眼前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法。
&&& &转自微信分类: |许一力:从总理访英看世界秩序变革--百度百家
许一力:从总理访英看世界秩序变革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大国外交绝不像老百姓所谓的“心诚则灵”,这其中包含了众多的博弈因素。中国的外交智慧也恰恰体现于其中。
6月16日,李克强总理乘专机抵达伦敦,开始对英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在三年内的首次访英,同时也是新一届中国领导人的首次访英。对比此前习主席访问欧洲,三过英国而不入,李总理的出访,多少带有点破冰的意思。
与此同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破格接见,也显示出了这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中国的重视。只是,在这前后一拒一迎之间,总理访英究竟传递出怎样的信号呢?
先来看访英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总理的访英带去高铁,带去核电技术,在尖端技术领域进行合作、出口,在高等教育、节能减排技术、医疗管理系统、医药等等方面的需求,以及重要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设置,可以说,以英国作为最老资历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任何一个领域的对华开放,都将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而这些都是中国所需要的。
但放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此次访英背后的外交大战或许远比经济合作更有看头。
就在近月,奥巴马访问日本、韩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此时在中国南海问题上,菲律宾和越南正给我们制造麻烦。以往美国至少还在口头上“不明确支持谁”,现在罕见的表态支持菲律宾和越南。日本甚至加大对菲律宾的军事援助。本来还算平静的亚洲突然之间变得剑拔弩张,即使我们相信不至于引发区域性战争,但很显然,美国正在加快了重返亚洲的步伐。
美国在亚洲确实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只是实力大大的美国要重返亚洲可并没有那么容易,毕竟美国离亚洲相差几万里远,它根本不是亚洲国家。过去争夺亚洲参与的朝鲜战争或者越南战争,都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奥巴马最近在西点军校明确表态美国还要领导世界至少一百年,但不知道这种话的底气何来?美国虽然强大,但美国国内本身有不可调和的因素:就拿金融危机后,美国的经济来看,虽然经济好转,但全球驻军、应付近期卷土重来的伊拉克、阿富汗敌情,巨额支出早就让奥巴马政府在预算上捉襟见肘。又如何还有预算和精力在亚洲精心布局呢?
有意思的是,此时的俄罗斯正因乌克兰问题与西方阵营格格不入,目光逐渐转向东方中国,普京总统更是亲赴上海高调参加亚信峰会。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也需面对愈演愈烈的恐怖袭击和各类分裂主义势力的挑衅。
这些国际关系营造了近几十年来最大的世界秩序变革情绪,不一样的是,中国正是这次错综复杂多边关系中的全方位的当事方。这个时候,中国有必要向世界阐述自己的国际立场,讲述自己在这场国际格局中的利益和底线。况且中国正经历着国内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没有必要因为其它事而失去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机。
这个时候的英国就是个重要的棋子。
美国在意识形态上和中国无法调和,但英国可不一定。虽然英国已经在实力上落后于德国了,跟中国的经贸重要性上也不如欧盟其它国家了,但英国具备独特性:作为一个老牌的发达国家,英国毕竟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友,对美国的国际政策至少有重大的影响力。此时中国能交好于英国,说不定也能大大削弱美国对中国形成的大大的包围圈。况且,英国至少还是安理会的常务理事国,也是欧盟重要成员。这些都是英国的老牌资本主义筹码。
有意思的是,英国此时正需要中国,中国又有何理由拒绝呢?从此前卡梅伦的访华再到这次女王的接见,传达出的信号是——你可来了。英国需要中国,这是毋庸置疑的。从经济上说次贷危机中英国闪了腰,但其后的复苏之快让人咋舌,2014年一季度,甚至创下了六年来经济增速的新高。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其非欧元区的定位免去了欧债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则与中国的支持直接相关。
去年中英双边贸易首次突破700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而近两年来,中国对英投资更是达到了130亿美元——超过了过去三十年的投资总和。去年,吉利1104万英镑收购英国锰铜控股、江苏三胞集团4.8亿英镑并购芙莱莎连锁、工行收购南非标准银行位于伦敦的大宗商品业务——中国资本正在加速的涌向英国。而同时,作为国内最成功的商人,王健林和宗庆后开始积极布局英国市场,李嘉诚也已经掌控了英国30%的电力供应、25%的天然气供应和大约7%人口的供水。
可以说,恰恰是有着中国资本的支撑,英国顺利的走出了金融危机泥潭并且活得很滋润。稳住了中国,就稳住了英国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
英国需要中国,中国同样需要英国,这在一开始就说了。那既然中英合作是这么你情我愿的事情,为什么不早点到访呢?
我们想,这里面又包含着中英关系的特殊性。对比中美、中欧关系,中英在国际上的定位更加微妙。一方面英国本身也处于欧盟和美国之间摇摆不定的位置,这种摇摆不定,恰恰是利益权衡的体现,同时,这种权衡也为“中国合伙人”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从国际局势上,中英两国的意识形态冲突明显弱于中美。
但与此同时,因为两国的综合实力更加接近,中国对于英国的意识形态冲突更加缺乏耐心。而英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资历,又习惯性的端着高傲的架子不放,卡梅伦一方面想搞好中英关系,另一方面却不理会中国政府的严正抗议对达赖喇嘛奉为上宾,实际上成为了矛盾的英国最好的注解。
英国是矛盾的,同时又是逐利的,这种唯利主义恰恰可以从其常年摇摆于美欧之间的墙头草性格中窥见一斑。
于是,恰恰是与这种国家之间的交往,才更加需要技巧。中国有句老话,叫“漫天要价着地还钱”,回到中英关系的方面,习主席访欧时对于英国的绕道而过,一方面是体现出对于当时受访欧盟方面欧元区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在压低英国方面的身价。前有卡梅伦访华,后有习主席的过而不入,中国对英外交方面的漫天要价或者说威压就此告一段落。而之后,李克强总理访英,一方面破冰,另一方面带着实惠过去,“我们来谈一谈合作的问题”——这就是“着地还钱”了。
类似的案例在过去中欧交往中,并不鲜见。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曾经向中国抛出G2绣球,想要借此稳固太平洋地区的控制权。于是中国面临选择——中欧还是中美,欧元还是美元,G2还是多极?当时北京的处理方式或许很有意思,先靠近美国提升地位,紧接着对萨科齐见达赖提出抗议,取消参加欧盟峰会。这一步棋直接带来的是欧盟在IMF投票权问题和人民币作为未来可能的硬通货的地位问题做出了让步。此后,北京公开表示了对G2的没兴趣——中欧关系修成正果。
可以说,大国外交绝不像老百姓所谓的“心诚则灵”,这其中包含了众多的博弈因素。中国的外交智慧也恰恰体现于其中。
&(评论员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频道的观点,转发必须注明来源于个人,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提醒注意,由于之前有太多观众打到台里询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刚刚把“CCTV证券频道理财中心”公众平台开通了!这主要是通过央视过往积累的众多高收益固定收益类产品,我们有足够信心能为大家提供最权威、及时、全面的投资理财的最优方案!欢迎大家关注频道微信号:&
& & & & & & & & & & & & & &&
阅读:1377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16万
阅读:11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类似两类侵权事件有扩大之势,但其对社会的危害性是不弱于“假货”的。
娱乐家实验室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的作者是()
A.阿尔蒙德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亚里斯多德
C.阿尔蒙德权利秩序:医疗领域的治道变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为FT中文网撰稿
对于医疗资源配置的公正与效率问题,学者们习惯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来分析。从管理学的效率来讲,医院如果总是留一定数量的空床位,就能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便是有效率的。从经济学效率来讲,所有床位都用上了才是有效率的。但直觉告诉我们,这是错的。因为在市场中,没有充分利用的东西很多,而且也未必是浪费。比如出租车肯定是有空驶的,而四个座位肯定不一定是坐满的,大多数座位没有充分用起来。道路上通常不是挤满了车,而一旦充分利用道路了,我们称之为堵车。我们学者有很多书,不可能都看完,或者充分发挥这些书的作用。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精力和才华,也不可能都利用到极点。如果真的利用完了,那也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但是,追求床位能够普遍利用,医生一直满负荷运作,却一直是卫生部门追求的效率目标。
“效率”从宏观来看好像是客观的,但从微观来看其实不是客观的。从具体角度来说,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涉及到不同商业模式的选择。比如餐馆老板会计算收停车费是否对餐馆运营更有效率,银行老板会考虑是否取号收费,按什么分类取号更有效率,VIP的设置就是这样一种安排。医院是否要收挂号费,收多少,将挂号费和收小费、服务费相比较,哪个更有效,若将这些因素作为医院的商业模式来考虑,实际上就只是各个医院不同的商业模式选择而已。高挂号费、高职称就是优质医疗吗?从主观上来说,是不一定的。什么叫好医生?好医生是指能医好病人,医术高明,而不是职称高,挂号费高。现在从管理上来说,医生看病收取红包是腐败,但从商业模式的选择来说,又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医疗本身是服务业,既然是服务业,医生态度好,治疗效果好,拿到红包,跟美国饭馆服务员拿小费差不多。
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报告称,行政配置资源、特权分配、价格管制都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这是正确的。因为行政配置资源,往往从外在的指标进行管制,如数量、价格、户籍等。不同部门都有管制的抓手,在医疗部门,其抓手就是控制床位数量,限制医疗服务和医药价格,管理医护人员编制,制定行政级别。
现在医疗领域的很多问题,如挂号费不合理、红包问题、床位严重不足的问题,这些其实都是管出来的问题。因为有行政管理,就不可能让医院自由选择自己的商业模式。有行政管理,就需要有相关的抓手,而有抓手就会导致相关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治理结构的角度来重新认识这些问题,才能解决它们。下面我来探讨一下一般的治理秩序,医疗服务的秩序定位,以及治理之道的变革问题。
从秩序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秩序中。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那是原始的社会秩序,范围比较小,人与人之间很熟,有很多情感交流。与此相对的是扩展社会,规模大,人与人之间存在比较正式的关系结构,既高度流动,又有一定稳定性。在这种社会中,需要用符号来识别人,需要姓名、身份证来确认你是谁,需要居住地址,知道你是哪个地方的人,人与人之间比较冷漠,很少情感交流。此外,还有更大范围的国家秩序、官僚秩序和市场秩序。
在国家秩序中,“王”有特权可杀掉任何人,谁都不可以“妄议”他,即使他说错什么话臣民也要歌颂他,说错的话、做错的事,要往对的方向理解。官僚秩序也是等级秩序,官大一级压死人。市场秩序则是一种扩展的秩序,是在自由交易的基础上形成的扁平化的交易和合作秩序,同时随着交易范围在全世界的扩张,市场秩序也在扩张。
医疗服务和上述的各种秩序都有关系。在原初秩序中,家庭是医疗的基本消费单位,也是基本的决策单位、支付单位、责任单位。政府制定医疗政策需要考虑家庭单位,需要考虑医疗服务的社会资本。
走出原初社会,在扩展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抽象的人,规则中的人,需要有正式的规则来界定权利和责任,需要有公共的机构来提供公共的服务。假如我们在马路上看见一个人生病了,首先是联系他的家人、亲戚或者朋友,若这种原始社会秩序没有,就只能依靠扩展社会的正式救助机制,比如红十字会、保险公司等。这种秩序相对比较稳定,实际上就是扩展社会的互助机制。它类似于原初社会,但规模比原初社会大,专业化以及集中资源的能力、可负担力,都要比原初社会大,这就给予人更多的医疗保障。而国家官僚秩序的医疗保障,有时可能不如原初社会和扩展社会的医疗保障。在这个意义上,养老金与其交给国家,不如交给家庭、家族或者社区。
当然,医疗服务自身也有很大的特点,使得医疗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服务性,而这两点经常界限模糊,很难区分。它是科学,意味着很多东西都在探索中,没有定论。由于科学具有不确定性,所以科学家有时并不承担责任。比如吃一种药,病却没有好,一般来说药费是不退的。但如果看电影没有看成,飞机误点了,经营者却要承担责任,至少是退票。这说明,医疗服务作为科学,与一般的服务是有差别的。
虽然医疗也是服务,但如果政府非要对医疗像对一般服务那样管理,并在科学和服务之间强行拉一条界限,就可能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例如,政府规定新药如果没有严格的临床试验结果,就不能用于临床,这看起来是确保了服务,其实却损害了很多病人的利益。我们假定某个新药有10%的把握能够治好致命的疾病,但90%的概率不可控,政府肯定不会让其广泛用于临床。结果可能是,1万个人都去世了,而本来其中1000个人是能够救活的。政府的严格管制,虽然让9000人避免成为试验品,但结果是这9000人一样离开了人世,还让另外一千人失去了活命的机会。这个时候,应该考虑的是,政府不能替代病人及其家属和科学家来进行决策。科学上的事情,应该由科学家来决策。是否接受有风险的医疗服务,由病人来决策,病人无法做决策时,则由家人来决策并承担责任。在这个过程中,病人和医生是最终的决策和责任单位。政府可以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但不能替代他们,从而让医学的进步和服务的发展,能够有一个多样性的机制。
实践表明,现代医学专业性强,有严格的操作规程,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需要临床实习,当很长时间的全科医生,然后变成专业的医生。就病人来说,在医疗的专业秩序中,病人需要有知情权,即使重病限制病人的知情权,家属也肯定要有知情权和选择权。对医生来说,最重要的是相关的免责权。比如,动手术前家属要签字,但麻醉的时候若出现问题,归为麻醉事故,医生就可免责。
医疗秩序作为一种专业秩序,是一种内在的秩序,医生职业选择的时候是有良心的,有对生命的敬畏。每一个医生其实都可以融入到这个专业秩序里去,只要花功夫好好学习,即使不好好学习,久病也能成良医,给人提供比较好的健康咨询。好病人则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了解自己的感觉,自己对生命的重视程度。从秩序角度来说,病人享受更多的选择权、决定权,而不是因为缺乏一个床位而不得不延迟乃至放弃治疗,病人就是内在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医生和病人,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权力和责任结构。这是自由的医生和自由的病人共同形成的自发秩序。
而医疗作为一种管理的秩序,就可能是一种外在的强加秩序。内在秩序可能存在病人和医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但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可以内在解决的。如果政府要通过管制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会破坏这种内在的解决机制。比如病人的确很难了解医生的质量,政府就把医院和医生都分为三六九等,这看起来好像便于病人选择,其实反而遮蔽了医生的真实水平。因为这样一来,医生就纷纷去努力满足行政的标准,而不是真正的医疗的标准。很多好医生完全可以跨国执业,但政府外在的强制秩序使得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了。中国则干脆不让医生异地行医。这显然不利于良好的医疗秩序。显然,外在强加的秩序,只是符合行政标准的秩序。医疗改革需要让这种秩序让位于医疗内在的秩序,让医学真正成为科学,成为专业,而不是行政管制的对象。
行政管制,可以用中国古代兵的秩序、帝国秩序来类比。皇帝是至高无上的,那么皇帝的御医,也不是一般的医生。曹操得了头疼病,华佗就拿着手术刀去给曹操看病。华佗看了之后,提出一个治疗方案,要劈开曹操的脑袋看看才能治疗。医疗方案一出,曹操就认为华佗是刺客,一代名医就此丧生在曹操刀下。所以在兵的秩序里,伴君如伴虎,这也同样适用于御医。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资源是根据兵的秩序来配置的,医生要生存,要活命,就意味着他们一定要有策略行为,一定会回避有风险的手术,不愿意尝试新药,凡事都求保险。同时在治疗方面也容易出现过度用药,用好药,用贵药,遇到像曹操一样的病人,就将最普通的药翻一百倍价格卖给他,而且报喜不报忧,即便皇帝病情加重,也会谎称皇帝的身体快好了。
现代国家的核心不再是兵的秩序。但官僚秩序仍然有兵的特征,差别是多了一个专业化的官僚部门,即技术官僚部门。技术官僚的特点是存在等级制和身份制。
在中国,医疗卫生部门进行严格的行政管理,医院分行政级别,医生也有行政级别,还有技术级别。医院由行政主管管理,公务员一个系统,事业单位一个系统,然后是不入流的市场部门,还有黑市存在。在医院这个事业单位内,还有行政系统、后勤系统。专业医护系统,医生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系统,但行政地位未必是最核心的。专业医生和医护系统走技术级别,其他走行政级别。
医生在这种行政秩序下,也会有自己的策略选择:第一种策略是努力去当官。当官就意味掌握了一切资源,但这势必会影响到其医疗的专业水平。第二种是努力去当好医生,同时写论文,写书,争取各种荣誉称号,以提高自己的职称。这种医生会写文章,但未必医术高明,因为多写文章显然会影响医术。第三种是想尽办法去创造别的收入。医生变成了官僚企业家,其医术显然也会受影响,甚至医德都会受到影响。
就这样,医疗服务里原始的自然秩序,就先被兵秩序破坏了,然后又被官僚秩序破坏坏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市场的秩序。
在中国,医疗系统行政化,医生行政化,经营模式则准市场化,其结果是医疗系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依然处于被高度抑制的状态。一方面看病贵,看病难,另一方面医生都十分劳累,同时,很多医学院的学生还找不到工作,需要改行。
在当前,中国有医疗保险市场,但保险市场是官僚的,投融资市场包括医院产权市场、医生劳务市场都没有发展起来。医生劳务市场基本上都是封闭的,没有流动性,有技术级别、行政级别的医生,都在往高级别、有职业发展前途的大医院去。医院能进不能出,行政主导。其结果是,行政机构不满意,医院不满意,无权的医生无话可说,只能千方百计用专业方法对付强大的管制。
这一体制必须改革,但往往越改管制越多,这说明,仅仅求助于更强的管制,着眼于对医院和医生高度技术性的控制,并不能解决医疗服务所面临的问题。着眼于技术控制目标的改革,只能让行政化的治理结构越来越强化,医疗体制的疾病积重难返。
在市场秩序中,官僚们一般只看到实体的看得见的产品市场,但对于服务市场、产权市场、投融资市场、保险市场,官僚往往是看不到的,即使看得到,也是理解不全面的。在他们看来,市场中的过剩是浪费,服务、产权、投融资和保险等不受控制,就会跌入深渊。
其实,产品只要有市场,就会有过剩供给。否则价格就会上升,就会有供给来补充。产品没有过剩,消费者就没有选择权,就不存在市场。一旦产品过剩,消费者就有选择权,也就有了市场。供求平衡的市场是偶然的一种状态,消费者没有选择权,实际上是市场处于停滞状态。服务只要有市场,就会有一个比较长期的协议,就不会像现在那样病人去医院,几十秒解决问题,一锤子买卖。医疗市场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协议结构,它和保健市场应该也能结合在一起。医院如果有股权,就会有股权市场。如果可以进行投融资,就会有更多的金融参与。金融一旦参与,就可能出现泡沫化的迅速发展,这样的泡沫可能造成浪费,但却是某个专业市场快速发展所必经的阶段,就像人在青春期肯定要有一个快速长个子的时期一样。市场化,是一个市场制度逐步演进的过程,很多问题不断得到解决,更多问题不断展现,是多中心的发展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所在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医生、医药都会因市场发展而发展,变得很有价值。所以,市场秩序是支持医疗服务的秩序,不像兵的秩序排斥医疗服务,官僚秩序限制医疗服务。市场的治理结构,是扩展秩序,它可以让医生和病人形成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扁平化结构,而且可以为每个人明确权利,主动承担责任,追求公平和效率,提供很大的空间。
所以,良好的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多中心、以人为本、以医生为本、以病人为本的多级市场。作为普通人,专业的医生、管理者和投资者,在市场里都是人。各种身份和角色都是市场结构的细分而已,都承担终极的责任,并享受责任范围内的权利。
我简单总结一下各种秩序中的医疗。第一种,兵的秩序,与医疗秩序是排斥的,医生不可能内在地产生,它扼杀产生医生和医药的秩序,形成等级命令的秩序。第二种,官僚秩序与医生和医药也是不兼容的,除非有具备确定性的医药和医生服务。它也具有扼杀性和消耗性,是一种计划经济的秩序。它以行政抓手,牢牢地抓住医院,让医院和医生等同于它可控的床位数量、门诊量等。
第三种秩序是扩展社会秩序,是多中心的秩序。医生自身就是一个专业社会,扩展的医生社会,可以形成多中心的内在专业秩序。病人也一样,在扩展的社会秩序里,有自己的相对稳定的生活圈,可以获得他们的帮助。现在很多朋友圈、微信群,群里有人病了,就给其踊跃捐款。老师病了,师门的学生纷纷去照顾。这些都是扩展社会秩序的作用。
第四种理想的市场秩序,是多中心、扁平化、结构化和动态的秩序。在兵和官僚结构里,床位是无差异的。但在市场结构里,每一张床位的价值时不一样的,每个医生的价值也是不一样,包括每一块钱的医疗投入,资本的结构都是不一样。所以在这个理想的秩序中,人和医药实现供需满足,投资、生产、服务供给、融资等,都将结构化,并在结构化动态的市场里,实现其价值。这个秩序可以支撑任何一种差异性的东西。这一秩序会越来越复杂化,同时越来越增进个人自由和能力。
当前中国的医疗,还是兵和官僚为中心的秩序,市场和社会只是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中国医疗实际上实行的是政府全方位管制,甚至连抗生素的种类数、点滴使用的病种都要管。这导致医院高度官僚化、行政化,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存在医生的应对策略行为,比如转行,或给自己寻找市场化的机会。同时,病人被划分为特定的群体,“群天下”的格局很明显。很多人平时缺乏保健,一看病倾家荡产。患病时求生欲望极强,但平时都不注意保养。医生是全世界最忙的医生,一天看很多次病,中午吃饭还有人找上门。在美国医生是想休息就休息,太累了就不出诊了。
所以中国治理结构是“权利放两头,管制摆中间”,就像李宗盛一首歌唱的“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到处是以权力为中心的简单秩序,市场又很粗鄙,发展空间很小,医生和患者权利不清楚,责任扭曲,“医闹”不断。
因此,从秩序定位可以看出,医疗卫生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治理结构内生的问题。权力身份等级结构,必然内生出这些问题来。依靠技术性的修修补补,甚至依靠公共/私人物品理论来确定公益性和私益性的边界,依靠收入水平来确定不同群体,都很难解决其内在的问题。
当然,高度管制的秩序结构,一旦放权、搞活、市场化,又会出现很多乱象。乱象并不是市场乱了,而是放权让权力的控制机制放松了,但其寻租的作用却释放出来了。问题的核心还是权力没有转变为权利。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结论是进行治道变革。这个治道变革简单说就是从权力的秩序结构转变为利益的、权利的秩序结构。在这个权利结构里面,病人的权利和责任,家庭的权利和责任,医生和医院的权利和责任,社会的权利和责任,政府部门的权利和责任,都需要思考。思考权利而不是权力结构,会更好地理清新的治理结构的生长机制。
比如,社会互助机制,就比政府强制规定企业出多少、个人出多少、国家出多少,然后都交给大一统的政府处理要好。比如新药,让病人和医生有更多的决策权,比国家有更多的决策权要好。比如处方,让医生开处方,让医生同行来评价相关处方,甚至住院时间,要比国家去规定处方要强。权力是简单化的治理结构,会让医和药越来越简单,以适应官僚化运作的需要。权利则是复杂化的内生发展的治理结构,会让市场越来越复杂,从而让官僚无法干预,突显出人、医生的作用,甚至投资者、管理者、保险公司的作用,也会越来越突出。这样就不会出现看病贵但看病依然难这种很奇怪的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第一,医疗行业存在很多问题,有管理的问题、理论问题,以及医院本身的营销模式问题,但是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很多都是秩序和治理问题,需要从秩序和治理层次去理解,并在这些层次上解决。第二,权力治理导致治理意义上的问题,所以需要用治道变革来解决。第三,新的治理治道是以权利和责任为基础的治理结构,我们应该限制权力,张扬权利,尊重人的权利,尤其是尊重医生作为专家的权利,这才是正确的医改方向。
(毛寿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本文基于作者1月14日在天则经济研究所与城市公共事业中心主办的“医疗资源配置的公正与效率研究报告发布会”上的演讲。作者授权FT中文网发表。发表时有删节。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