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迈向制造强国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中国如何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制造强国`.ppt1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本文档已强制全文免费阅读,若需下载请自行甄别文档质量。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30 &&
中国如何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制造强国`.ppt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国如何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制造大国 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在北京举行的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说,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超过了日本的15.4%。即便与美国相比,也仅仅相差3.4个百分点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照此速度,用不了几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超级制造大国。 制造业比重的提升和位次的前移,并不代表制造业水平的同步提高,更不代表“制造大国”就是“制造强国” 在全球各大都市的商场中,随处可见“MADE IN CHINA”的身影,可是却难寻“中国品牌”的芳踪,从“制造”到“品牌”,虽是一词之差,然而给企业带来的价值却是天壤之别
大国“尴尬” 大国“之痛” 2003年中国出口每件贴牌衬衫的平均价格是50多元人民币,在美国的零售价格是每件70-120美元,中国企业生产出口的衬衫平均一件只有0.3-0.4美元的利润。 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中客车A380 “3美元”论断:在服装生产业,平均来讲,1美元的出厂价和4美元的零售价之间存在3美元的差价,与其去拼抢已经少得可怜的1美元制造成本,不如集中精力去瓜分那3美元的蛋糕。而不幸的是,“中国制造”恰恰在为这1美元拼抢。 发达国家GDP中品牌所创造的价值超过60%甚至更多,中国的GDP中品牌所创造的价值不足20%。 我国出口到欧美等国的产品从食品、饲料到牙膏、玩具等,遭遇到过无数质量挑战,成为西方媒体抨击中国的主要话题,同时也成为西方国家限制中国产品出口的重要借口。 不管西方国家和媒体出于何种原因,质量问题是的却存在的。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培训处处长汪春慧指出:“目前我国工业产品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自主创新: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发动机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在未来,自主创新将是我国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是两类因素,一是要素的投入,主要是资本和劳力的投入;二是效率的提高,即更有效地利用所投入的要素。效率提高的关键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的本质是对劳力和资本进行新的组合,以提高其产出效率,即生产可能性边界前移。奥地利学派大师约?阿?熊彼得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是创新,即经济活动内部自身创造性变动的结果。没有创新,只会有经济增长,绝没有经济发展。
  根据创新理论,创新包括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思维创新等方面。就中国现阶段来说,自主创新主要是指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包括重大的原始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在已有科学技术上的系统集成创新,以及在有选择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其中原始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
  在过去的一个多中,如果不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美国的经济增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一半以上要归因于各种形式的创新,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和新的生产过程的发明;新的融资方式、物流配送方式、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方式的出现以及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创新等。1929年到1982年间,单位劳动力拥有的资本的增加对生产效率提高的贡献只有15%,远低于创新的贡献。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和美国由于在创新方面存在的差距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在1995年以前,欧盟的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美国,但其劳动生产率是高于美国的,这意味着GDP增速的差距主要是由于劳动力增长速度不同带来的。但是从1995年开始,欧盟无论是在GDP增长还是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方面都开始显著地落后于美国。而且,从发展趋势看,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呈上升态势,而欧盟则恰好相反。欧盟同美国经济表现的这种差异目前仍在持续,同时这也是二战以来欧盟主要经济指标首次连续数年全面落后于美国。
  二、促进自主创新时不我待
  1 我国自主创新水平低
  目前,从我国总体的技术能力看,尽管在过去十多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我国的优势产业仍然是在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除航天航空和电子等个别领域外,其他领域在全球竞争中仍处于不利位置。2003年,在全球排名中技术指数排名仅排在第65位,不但低于发达国家以及周边新兴的工业化经济体,而且低于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家。与总体的技术能力偏低相对应,目前我国总体的创新能力电相对较弱,在2003年全球竞争力排名中,我国创新指数的排名仅排在第70位。
  目前,我国的创新体系(Nationalinnovation System,NIS)仍处于发展过程中,尚未完全建立。如作为创新体系中重要参与者的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还未充分建立,政府仍在出台一些相关政策来推动双方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的科研活动更注重理论研究,在开发实用技术和创新思想方面相对较弱。而在已步入工业化阶段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NIS已经相当成熟,当然这些国家的政府仍在不断完善各自的体系。
  据统计,我国发明专利授权中3/4为外国人所有,在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行业,外国公司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占60%-90%。由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经济发展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时常发生,导致了能源和原材料的浪费和低效使用,同时,在许多高速发展的产业中,惨烈的价格竞争成为竞争的主要方式。如果不以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经济的高速发展将难以为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难以得到切实提高。
  2.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赖自主创新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GDP年均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2005年,中国的GDP总量已超过18万亿元,排名第四位。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大,资本边界效率不断下滑,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资源禀赋及环境条件的约束不断加剧,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能源、原材料的约束是我国目前发展最大的约束。在我国拥有的各种能源和原材料中,煤炭资源是相对丰富的,但即使如此,长期内完全实现煤炭需求的自给也面临很大挑战。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报告,目前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率只有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还存在着极大的空间。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研究,尽管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了初步控制,但形势仍相当严重。在2020年经济总量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下,如果延续传统的发展模式,环境负荷将是2000年的36倍。以排放的污染物二氧化硫为例,排放量将达到3060万吨,超过环境承载能力16倍,到时环境将不堪重负。
摘自:   
更多关于“自主创新: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发动机”的相关文章
杂志约稿信息
& 雅安市网友
& 上海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广西柳州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 太原市网友
& 广西网友
& 广州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5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业品牌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无论是在西伯利亚寒冷山区、还是在南美洲莽莽雨林,都有华为生产的电信设备,帮助那儿的居民接收稳定的通信信号;从智利矿难到日本福岛核危机,三一重工的大型装备为救援提供支持;在非洲一些地区的轨道线路上,行驶着中国中车为其“量身定做”的火车机车。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大力发展制造业,对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百年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使中国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大幅增长,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然而,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制造业在发展质量、创新能力、品牌塑造上仍有较大差距,大而不强仍然是中国制造业亟须突破的瓶颈。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制造业已经开始在全球视野下谋篇布局,踏上寻求质量增长、塑造中国品牌、迈向中国制造的新征程。
创新驱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2013年,联想集团首次登顶世界计算机业,成为全球个人电脑行业最大制造商。这一步,联想走了10年。联想在全球扩展市场,也把中国制造的印记带到全世界。
塑造中国制造的世界领先地位,是无数企业的梦想。如今,我们离这一梦想越来越近了。
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的比重达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在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我国是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制造能力的国家。目前,我国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华为、海尔、联想,一批中国制造业品牌已经扬帆出海,成为国际市场上闪光的“中国名片”。
然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由于创新研发能力较弱,创新创造不够,“中国制造”总体处于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低端。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全力推进自主创新。
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将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并将出现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激发下,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迎来一个新时代。
转型升级:从中国速度到中国质量
只有放眼全球,才能走得更远。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谋划和布局,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再分工,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新的挑战面前,以往那种以劳动力成本低,资源、能源消耗大,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这种形势下,我国要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必须以质量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塑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对此,《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了“质量为先”的基本方针,提出质量要贯穿于建设制造强国的整个进程,要成为部署和落实各项任务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
当前,“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制造业转型升级时不我待。中国制造业亟待走出一条智能转型、绿色发展之路,从而实现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制造强国,人才为本。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规模大、科技人力投入增长快,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人力投入强度不高,科技人才队伍质量不高,严重缺乏创新型人才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突出瓶颈。未来,应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制造业员工素质,为制造业从速度型扩张走向质量型增长提供动力。
走向世界: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
过去,中国制造一度与“低质低价”画等号,随着中国企业凭借优质产品和服务在世界舞台站稳脚跟,中国制造也逐步化身“质量”的代名词。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品牌已成为制造业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信誉和形象。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形象,离不开中国品牌在关键领域的崛起。
数据显示,在国内消费品市场,自主品牌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彩电、空调、服装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在国际市场,高铁、核电等产品已成为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在世界品牌500强名单中,我国品牌从2006年的6个增长到2014年的29个,增幅名列前茅。
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品牌建设依然相对滞后,存在品牌数量多、市场认可度较低的矛盾,品牌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等问题依然存在。
当前,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已成为业界共识,相关配套政策正逐步完善。《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加强品牌建设作为9项战略任务重点之一,指出要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在具体实践中,工信部还通过制定发布品牌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组织开展质量标杆活动、完善品牌培育工作制度等举措推进工业质量品牌建设。
除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努力外,通过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积极布局“走出去”来提高品牌影响力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自发的选择。作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品牌建设将促使中国制造由“量变”到“质变”,实现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记者 李慧 杨君)
责任编辑:孙超英
上一篇 : 下一篇 :
·····
新闻24小时热点击排行塑料原料塑料加工设备PETLDPEABSPSPMMAPC
废稀贵金属报废混合金属
进口废纸废纸设备复合废纸废纸边
废塑料废纸拍卖金属日评纸日评塑料周评权威分析经济观察投资指南图库废旧宝典人物
金属周评废钢废铜废铝废锌废铅不锈钢废铁废有色金属电力废料废锡废镍废镁金属新料其它废料塑料日评塑料周评国内废塑料塑料再生料塑料新料橡胶价格PAPCPETPMMAPPPSPVCABSPOMHDPE各地行情废纸日评废纸周评国外废纸国外新纸国内美废国内日废国内欧废
化工行业交通运输冶炼行业政务机关学校中小企业及其它水泥行业
您当前的位置: 资讯首页 & & > 中国将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中国将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时间: 8:28:42 &
编辑:小鱼
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勾勒出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
19世纪末,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简称重庆机电集团或机电集团)便开启了探索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艰难航程,经过百年的沉淀,如今已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综合装备制造产业集团。
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重庆机电集团如何把握世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集团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提质增效?
重庆机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玉祥给出了答案:学习与借鉴《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运用“互联网”,加快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重庆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世界。
提前谋划,制定顶层设计
今年6月,国家工信部公布了2015年智能制造94个专项试点项目,机电集团可谓是重庆最大赢家――4个项目入选,占重庆上榜项目的半壁江山,可以说主动抢占了中国智能制造的制高点。
这4个项目分别是:重庆机电集团所属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齿轮智能制造装备标准化试验验证系统研究及建设》项目;重庆机器人有限公司的《长泰机器人智能工厂》项目;重庆机电控股集团铸造有限公司的《铸铁缸体缸盖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重庆盟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移动终端主板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
有专家认为,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中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推动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的主攻方向。
机电集团为何一举有4个项目入选智能制造“国家队”?
显然,这与机电集团未雨绸缪、着眼长远规划、抓住机遇展开顶层设计分不开。
今年5月,当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时,当众多企业被德国“工业4.0”战略等《中国制造2025》涉及的高大上概念搞得一头雾水时,重庆机电集团经过近1年时间深入调研、潜心撰写的《机电集团年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也同步出台。
这个产业规划可谓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高大上”指既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还按照《中国制造2025》制定了“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接地气”,指它结合《重庆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年》、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及机电集团产业发展转型等综合考量内容。
原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开始萎缩,下行压力显现。加上德国工业4.0战略发布,机电集团领导层敏锐发现,经济新常态下,原来靠投资拉动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集团已经显现出投资与效益不匹配的现象和问题。
“对经济新常态,应该有新思路,需提早谋划,主动调整转型。”王玉祥称。
2013年,机电集团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实现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思路,提前谋划调整形成了新“321”发展战略,即以“做精存量、做强增量、持续创新”为抓手,到2020年营业收入达800亿―1000亿元,逐步实现“装备中国,走向世界”的愿景。
之后,重庆机电又推出《机电集团企业改革发展与组织结构调整方案》和《企业改革发展工作三年规划()》。
2014年,机电集团又启动了《年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规划的制定,学习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国家发改委《中国制造2025》征求意见内容,以及结合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精神。机电集团通过多次细化和调整,最终形成与《中国制造2025》相匹配的“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确定机电集团着重发展高端及智能装备、电子信息产业、交通运输装备、基础制造与材料与现代制造服务等五大新兴产业板块。
与此同时,去年机电集团还积极部署,进军军工电子信息产业和机器人领域,成立军工集团和机器人公司,旨在壮大智能制造核心竞争力。去年,机器人公司首条机器人自动化码垛系统成功实现当年产出和销售。
“若不是集团积极布局新兴产业,也许不会有机器人智能工厂这个智能制造项目。”机电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其他三个智能制造项目,也都与机电集团提出的发展高端制造业、支持创新战略密切相关。
探索国企改革,制定一策一制
截至去年8月,机电集团旗下的重庆华浩冶炼有限公司(重庆有研重冶新材料有限公司前身)年经营收入3亿元,亏损高达6200万元。之后,仅5个月时间,公司就实现扭亏为盈,利润达300万元。今年,公司利润有望达到1000万元。
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重庆华浩冶炼有限公司在如此短的时间,实现华丽转身?
王玉祥称,是强强联合,通过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了其内在活力。
原来,长期以来,生产有色金属粉末的重庆华浩冶炼有限公司和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下属有研粉末新材料(北京)有限公司,作为市场的龙头企业,为抢占市场,互相杀价,导致两败俱伤。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国资国企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机电集团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有研粉末新材料(北京)有限公司按照49%和51%的股权比例重组,于日成立重庆有研重冶新材料有限公司,企业经营性质不变。
同时,为激励管理层积极性,机电集团拿出8.5%股份给予管理层持股,混合所有制改革让企业生机再现。
这,只是机电集团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方面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方面,机电集团通过深入调研,反复征求意见,将旗下147户直属企业分为四类:战略发展类、改革调整类、战略退出类和培育类。
战略发展类:核心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品牌具有优势,是集团利润来源或增长点,为此提炼出“91”重点发展的企业。包括重庆机床、鸽牌、重通、水泵、水轮、长江轴承等企业,采取资源向其集中的举措,促其加快发展。
改革调整类:有一定市场,有一定技术含量,但竞争力较弱,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经营效益处于盈亏边缘。对策是优化股权、产业、组织及法人治理结构,改变机制;采取引资合作、管理层持股、股权多元化、资源整合等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战略退出类:与集团发展战略不匹配,无核心产品、无投资回报,亏损严重,扭亏无望。对这类企业,进行资产重组,通过股权转让、资产出售、清算关闭、破产等方式退出,消灭机电集团的亏损源、止住“出血点”。
培育类:就是增量部分,增大投资,增加股权投资收益,按照《中国制造2025》和重庆市要培育的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实施改革时,不能为了混而混,也不能为了改而改。”机电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哪些企业可以混、混多少、怎么混等问题,相关议题,他们都进行了反复调研讨论。
去年,机电集团旗下147户企业减少到131户,企业“多小散弱”状况得到初步改善,为集团整体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保障。
与此同时,机电集团实施的改革举措中,战略发展类企业和培育类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直升机产业方面,去年成功产销30架“恩斯特龙”直升机,并成立了机场公司、航电公司,使得集团通航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轨道产业方面,机电集团重庆长客公司提前两年实现城轨车年生产能力500辆的设计目标,其自主设计的世界首列8节编组的轨道列车,成功在重庆轨道交通3号线上线运行。
风电叶片方面,机电集团去年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同比增长八成多,并进军被称为“蓝海”的海上风电领域,在江苏启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
营造创造创新氛围,加大创新投入
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机电集团提交的年终成绩单上,两组数据引起业内关注:
2014年,集团全年新产品产值率达48.2%,全年开发重点新产品187项,完成市级新产品鉴定38项;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3%,利润同比增长19%。
2014年,新申报专利达496项,新获授权达440项,集团累计获得授权达2145项。
亮丽的成绩单,与机电集团营造的创新制度环境和氛围分不开。
目前,机电集团旗下既有全球知名的合资企业,如重庆康明斯、重庆机床集团霍洛伊德(HPR)公司,也有本土拥有自主产权的高端制造企业,如水轮、水泵、重通、綦齿等企业。同时,还有海外并购、拥有世界领先技术的美国恩斯特龙直升机品牌等。
但在王玉祥看来,集团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仍偏少,新产品开发速度与市场需求差距仍较大,仍面临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等问题,要解决集团“未来无米下锅”的困境,必须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而创新关键是提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为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力,机电集团提出走自主研发、联合开发、引进吸收、消化再提升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这,首先需要在集团内部营造创新的环境。
第一步,2014年,机电集团召开成立多年来的首届科技进步大会,提出打造创新型产业集团,建立起集团科技创新考核激励新机制,并拿出百万元表彰创新先进集体和个人。
今年机电集团又召开了第二届技术进步推进大会,推出技术创新的20项重点项目,将这些项目落实到每个企业和管理团队,并与企业签署技术创新责任状。同时,提出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争今年研发费用达到主营收入的2.5%。
第二步,在创新管理方面,机电集团确定2014年为“管理提升年”,2015年为“管理强化年”。同时提出“外抓市场、内抓管理”,在营销、财务、运行、质量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创新管理模式。
同时,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体系。机电集团提出,在已有重庆机床和重通集团两个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加快培育水泵、长轴、水轮、鸽牌等技术中心,使之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英国曼彻斯特设立重庆机电欧洲创新中心和重庆机床&PTG欧洲机床研发中心,构建24小时全球研发格局、零距离对接世界先进技术。
在产学研方面,机电集团谋划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整合了机电装备研究院和机电工程公司资源,并与重庆理工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机制。
一系列创新举措,使得机电集团抢占了新产品、新技术创新和研发的制高点。去年,YZ3120CNC系列数控滚齿机成为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之一,“高效离心泵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高水头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成套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14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大型工业风机成为国内同类产品中第一个通过节能认证的产品。
打造《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经典版本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王玉祥表示。
王玉祥称,对机电集团来说,目前就是要抓住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按照世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乘势而上,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集团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发展、提质增效。
“机电集团要打造成《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经典版本。”王玉祥称,机电集团的目标是,实现重庆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装备世界,力争2020年整体上市。
为此,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机电集团年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为在转型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得先机,机电集团提出坚持资产经营和资本运作并举,策划推动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发展高端装备、机器人、节能环保、现代制造服务等战略新兴产业,做精存量、做强增量,持续创新,推动集团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发展。      本文出处:http://www.feijiu.net/
Feijiu网官方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关注Feijiu网资讯/报价/市场行情,获取独家信息。
更多及时资讯、最新报价请登录官方微信平台查看。
看过本文的还看了
推荐优质商机
中废通Feijiu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