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大米进口配额片配额,国产电影还混得下去吗

&&&&取消进口片配额 国产电影还混得下去吗? 日
取消进口片配额 国产电影还混得下去吗? 日
来源:互联网 编辑:新闻阁
导读 : 【导语】据外媒报道,中国电影集团和美国电影协会有望达成两项协议:一,中国引入国际审计机构对票房进行第三方监督;二,中国将取消批片配额限制,并于明年1月1日施行。目前,中美双方尚未有官方消息确认此事。这一消息对于影迷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因为进口片配额限制,现在每年...
文章链接:http://www.xinwenge.net/ifeng/know/c2ec628e.html
  【导语】
  据外媒报道,中国电影集团和美国电影协会有望达成两项协议:一,中国引入国际审计机构对票房进行第三方监督;二,中国将取消批片配额限制,并于明年1月1日施行。目前,中美双方尚未有官方消息确认此事。
  这一消息对于影迷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因为进口片配额限制,现在每年只有34部&分账片&和30部左右的&批片&能登上中国大银幕,对于很多影迷来说,这样的数量仍然不够。
  对于中国电影行业来说,或许会感到深深的寒意。根据2012年签署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中国每年引进&分账片&的数量已经从20部升至34部,《备忘录》2017年到期后,双方还将进行谈判,中国电影市场到时有可能全面开放。
  一旦进口片配额全面取消,意味着中国本土电影将与国外电影短兵相接,国产电影还能像现在这样火爆吗?
  ●什么是&分账片&和&批片&?
  如果一个外国公司想把电影卖到中国,需要经历一套复杂的规则。
  中国执行的是严格的电影进口配额制度&&现在,每年有34部&进口分账&影片(分账片)以及30部左右的&进口买断&影片(批片)。&分账片&和&批片&的区别在于:前者为国际一线公司制作的北美新片,进口数量有限,国外片商要参与中国票房分成。而后者多批量引进,其一年指标配额占进口配额近50%,国内片商以固定价格把国际影片的放映权从国外片商处买断,国外片商不参与中国票房分成。
  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备忘录》之前,中国每年引进20部&分账&片,这20部影片绝大多数来自好莱坞六大制片厂&&迪士尼、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哥伦比亚以及环球。除此之外,2004年,为防止单一的美国影片占据内地电影市场,国家广电总局出台规定:在每年20部分账影片配额中,必须保证引进6部非美国影片,美国影片不能超过14部。而这基本上由百代&高蒙(法国)、东宝(日本)、Showbox(韩国)、康斯坦丁(德国)、美杜莎(意大利)等大电影公司在竞标。
  而2012年以后,根据中美双方签署的《备忘录》,新增的14个名额全部为美国大片,并以IMAX和3D电影为主,同时,引进大片在中国的分账比例从13%提升至25%。
  &批片&则要比&分账片&简单得多。即中方买家与影片制作方达成协议,中方买断影片版权,并在中国市场发行。而电影审查、审批方面的风险一律由中方承担。
  对于&批片&来说,难关都在后头。中国只有中影和华夏这两家国营电影公司拥有进口片的发行权。而在实际运作中,很多&批片&是由民营电影公司引进,然后向中影和华夏申请&指标&,与其协商引进,接受后者的市场评估和主管部门的审查后,由这些民营公司自主或委托、联合中影华夏发行。民营公司承担实际发生的买断费、关税、拷贝洗印费、译制配音、宣传费等等,主要票房收益也由其享受(提供指标的中影或华夏,一般收取一定量&管理费&及发行代理佣金)。但是电影审查是一道极大的难关,很多公司都有一批影片买入后仅有少量能够通过审查上映的经历。
  当然,如果能在制作阶段就引入一定量的大陆资金和大陆演员,则完全可以成为&合拍片&而享受国产电影的待遇。
  ●中国进口片配额制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电影配额制的出现,最初与中国进口国外电影的模式有关:上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开始出现电影进口,中影进出口公司独家经营该项业务。但出于经济原因、政治及外交状况,中国对外国电影的进口,一向执行的是版权买断形式,而另一种比较通行的、好莱坞惯用的分账发行模式则从未采纳。
  由于进口交易环节上,往往由外国片商以&成批&形态打包售予中方(其中包括一些中国影片的成批出口作为交换),因而这些版权买断影片在业内称之为&批片&。这些外国电影普遍价格低廉,多数都是旧电影,而且日本及欧洲国家仍然主要以文化交流为目的执行输出,于是《八部半》、《城市之光》、《第三人》、《望乡》、《爱德华大夫》等,就在这个阶段进入中国。
  到了90年代之初,中国观众仅能在电影院看到中影以2万美元买断的品质不佳的老片子,而当时最热的美国新片却一直缺席,电影市场也是一派死灰之势。为了刺激票房增长,重新激活观众观影热情,1994年1月广电部下发文件,批准中影公司(即今天的中国电影集团)从1995年起,每年引进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在国内上映。&分账片&借此机会登场。
  日,中国首部以票房分账方式引进的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上映,并取得了2500万元的票房佳绩。有了《亡命天涯》的票房成功,之后的大片引进似乎变得顺风顺水。1995年,《真实的谎言》、《狮子王》、《阿甘正传》等7部大片轰炸中国市场。随后,《拯救大兵瑞恩》、《偷天陷阱》、《完美风暴》、《珍珠港》、《泰坦尼克号》等超级巨制接踵而来,好莱坞大片在中国进入了黄金时代。尤其是1998年上映的《泰坦尼克号》,其3.6亿元的票房纪录一直雄霸冠军11年之久。
  出于保护民族电影的需要,中国的引进份额一直没有放开,一直维持在10部左右。直至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电影市场被迫进一步开放,引进大片由原来的每年10部增加至20部。
  在好莱坞&分账片&独霸影院时,&批片&只能成为配额限制下一种补充手段,并不太受重视。而最近几年,伴随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爆,每年30部左右的批片也成了香饽饽,是部分海外片尤其是美国片进入中国的又一个重要通道。
  ●进口片配额制为什么会存在?
  进口电影配额并非中国独有,韩国、法国等国家同样存在电影配额,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护本土电影行业;二是保护本土文化。
  以台湾为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开放、解除外片配额,各个影院都依赖好莱坞电影的票房过活,从而形成了台湾电影就算拍出来也没有影院可以上映的情况,票房更是形成恶性循环,每况愈下。上世纪80年代辉煌的台湾电影,到2006年时年产只有18部,直至最近几年,台湾电影才略有复苏。
  韩国也有类似的经历。1958年起,韩国政府就有了电影配额制度。但在1985年以前,这种限制进口影片的做法主要出于意识形态的&纯洁性&考虑。1985年,韩国再次开放美国大片进口,配额制度暂时取消。当时韩国电影并不具备与好莱坞电影竞争能力的情况下,影院为了追逐利益只播放好莱坞影片,外国影片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百分之九十几。
  1993年起,真正为保护本国电影的电影配额制度再次建立。韩国的电影配额制可以简单概括为:强制规定韩国电影院每年每个厅都必须上满146天的本土电影,全国电视台也必须播放一定时数比例的国产电影。2006年卢武铉执政期间,美国要求以缩减银幕配额为条件签订韩美自由贸易区协定,韩国政府做出了妥协,配额天数从146天减半到73天。这一举动激起了强烈的反美情绪,遭到了韩国电影人的抗议。
  而法国的配额制更多是为了保护本土文化,著名的&文化例外&原则就是法国人提出来的。法国政府要求,电影和电视剧,国产必须占40%,来自欧盟国家的占20%,其他国家瓜分剩余40%。
  值得一提的是,以削减关税和贸易壁垒为宗旨的关贸总协定(GATT)在四十年代末成立时,因为以法国为首的几个国家坚持,最小银幕时间配额制被写进了正式的协议。后来历经多个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这条规则始终有效,这也为后来一些电影小国为保护本土电影实施配额制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取消配额后,中国电影会怎样?
  有人担心,中国大陆取消电影配额后,会像之前的台湾地区和韩国一样,对好莱坞电影的来势汹汹完全没有招架之力,最终本土电影业一蹶不振。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市场下,未免有些悲观。
  取消配额制的好处不需要多说,影迷可以在影院更快的看到自己想看的国外电影,并且以中国每天新增10-15块大银幕的速度,中国将很快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影市场。
  至于配额制取消后,会对中国电影造成多大冲击,还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首先是电影档期,中国现在的电影档期采取的是审核制而非备案制,也就是说,管理部门可以在档期上决定一部电影的&生与死&,比如:不受待见的安排长假后第一天上映、几部进口大片扎堆上映、延期上映&&想冲高票房可以安排在周二、周日上映,国产电影保护月等等。比如今年夏天的国产电影保护月,《捉妖记》就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记录,而《捉妖记》和《煎饼侠》两部热门影片还被延长放映一个月。
  其次是发行,进口电影的发行必须经过中影和华夏,所以如果在宣传上力度不够,对观众的吸引力是极其有限的。就算是好莱坞电影,除了像《变形金刚》、《阿凡达》这样的巨制,不少水准较高的影片因水土不服,都难以在中国市场上获得认可。比如《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这类影片,能拿到数千万票房已算幸运。尤其是,增长越来越迅速的三四线城市票房,国产电影对于&小镇青年&吸引力甚至超过不少进口片。
  而且国产片弱不弱势也很难说。2011年《失恋33天》以1500万投资,独挑《猩球崛起》、《铁甲钢拳》和《惊天战神》三部好莱坞大片,以3.6亿票房完胜收场。2012年底的《人再囧途之泰囧》,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北京遇上西雅图》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4年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北京爱情故事》,则把《007:大破天幕危机》、《霍比特人》、《巨人捕手杰克》、《生化危机5》、《虎胆龙威5》等无数好莱坞大片踩在了脚下。当然,票房归票房,质量怎么样则是另一个话题。
  所以,真要取消进口片配额,对中国电影能有多大冲击还真不好说。
●【往下看,下一页更精彩】●
上一篇:没有了
最新《知道》
近期,李冰冰在网上晒出一张抱着萌娃的照片,...
苦读心理学骗女友,高智商实在令人惊呆了!心...
百天男婴被灌沙,悲剧结果令人痛心!近日,在...
1992年的《新白娘子传奇》在全国掀起了一阵热...
10月9日中午,林志颖在微博晒出老婆的大肚照,...取消进口片配额,国产电影还混得下去吗?(转载)
  【导语】  据外媒报道,中国电影集团和美国电影协会有望达成两项协议:一,中国引入国际审计机构对票房进行第三方监督;二,中国将取消批片配额限制,并于明年1月1日施行。目前,中美双方尚未有官方消息确认此事。  这一消息对于影迷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因为进口片配额限制,现在每年只有34部“分账片”和30部左右的“批片”能登上中国大银幕,对于很多影迷来说,这样的数量仍然不够。  对于中国电影行业来说,或许会感到深深的寒意。根据2012年签署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中国每年引进“分账片”的数量已经从20部升至34部,《备忘录》2017年到期后,双方还将进行谈判,中国电影市场到时有可能全面开放。  一旦进口片配额全面取消,意味着中国本土电影将与国外电影短兵相接,国产电影还能像现在这样火爆吗?  什么是“分账片”和“批片”?  如果一个外国公司想把电影卖到中国,需要经历一套复杂的规则。  中国执行的是严格的电影进口配额制度——现在,每年有34部“进口分账”影片(分账片)以及30部左右的“进口买断”影片(批片)。“分账片”和“批片”的区别在于:前者为国际一线公司制作的北美新片,进口数量有限,国外片商要参与中国票房分成。而后者多批量引进,其一年指标配额占进口配额近50%,国内片商以固定价格把国际影片的放映权从国外片商处买断,国外片商不参与中国票房分成。  2012年中美双方签订《备忘录》之前,中国每年引进20部“分账”片,这20部影片绝大多数来自好莱坞六大制片厂——迪士尼、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哥伦比亚以及环球。除此之外,2004年,为防止单一的美国影片占据内地电影市场,国家广电总局出台规定:在每年20部分账影片配额中,必须保证引进6部非美国影片,美国影片不能超过14部。而这基本上由百代·高蒙(法国)、东宝(日本)、Showbox(韩国)、康斯坦丁(德国)、美杜莎(意大利)等大电影公司在竞标。  而2012年以后,根据中美双方签署的《备忘录》,新增的14个名额全部为美国大片,并以IMAX和3D电影为主,同时,引进大片在中国的分账比例从13%提升至25%。  “批片”则要比“分账片”简单得多。即中方买家与影片制作方达成协议,中方买断影片版权,并在中国市场发行。而电影审查、审批方面的风险一律由中方承担。  对于“批片”来说,难关都在后头。中国只有中影和华夏这两家国营电影公司拥有进口片的发行权。而在实际运作中,很多“批片”是由民营电影公司引进,然后向中影和华夏申请“指标”,与其协商引进,接受后者的市场评估和主管部门的审查后,由这些民营公司自主或委托、联合中影华夏发行。民营公司承担实际发生的买断费、关税、拷贝洗印费、译制配音、宣传费等等,主要票房收益也由其享受(提供指标的中影或华夏,一般收取一定量“管理费”及发行代理佣金)。但是电影审查是一道极大的难关,很多公司都有一批影片买入后仅有少量能够通过审查上映的经历。  当然,如果能在制作阶段就引入一定量的大陆资金和大陆演员,则完全可以成为“合拍片”而享受国产电影的待遇。  中国进口片配额制是怎样形成的?  中国电影配额制的出现,最初与中国进口国外电影的模式有关:上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开始出现电影进口,中影进出口公司独家经营该项业务。但出于经济原因、政治及外交状况,中国对外国电影的进口,一向执行的是版权买断形式,而另一种比较通行的、好莱坞惯用的分账发行模式则从未采纳。  由于进口交易环节上,往往由外国片商以“成批”形态打包售予中方(其中包括一些中国影片的成批出口作为交换),因而这些版权买断影片在业内称之为“批片”。这些外国电影普遍价格低廉,多数都是旧电影,而且日本及欧洲国家仍然主要以文化交流为目的执行输出,于是《八部半》、《城市之光》、《第三人》、《望乡》、《爱德华大夫》等,就在这个阶段进入中国。  到了90年代之初,中国观众仅能在电影院看到中影以2万美元买断的品质不佳的老片子,而当时最热的美国新片却一直缺席,电影市场也是一派死灰之势。为了刺激票房增长,重新激活观众观影热情,1994年1月广电部下发文件,批准中影公司(即今天的中国电影集团)从1995年起,每年引进10部“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成就”的影片在国内上映。“分账片”借此机会登场。  日,中国首部以票房分账方式引进的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上映,并取得了2500万元的票房佳绩。有了《亡命天涯》的票房成功,之后的大片引进似乎变得顺风顺水。1995年,《真实的谎言》、《狮子王》、《阿甘正传》等7部大片轰炸中国市场。随后,《拯救大兵瑞恩》、《偷天陷阱》、《完美风暴》、《珍珠港》、《泰坦尼克号》等超级巨制接踵而来,好莱坞大片在中国进入了黄金时代。尤其是1998年上映的《泰坦尼克号》,其3.6亿元的票房纪录一直雄霸冠军11年之久。  出于保护民族电影的需要,中国的引进份额一直没有放开,一直维持在10部左右。直至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电影市场被迫进一步开放,引进大片由原来的每年10部增加至20部。  在好莱坞“分账片”独霸影院时,“批片”只能成为配额限制下一种补充手段,并不太受重视。而最近几年,伴随中国电影市场的火爆,每年30部左右的批片也成了香饽饽,是部分海外片尤其是美国片进入中国的又一个重要通道。  进口片配额制为什么会存在?  进口电影配额并非中国独有,韩国、法国等国家同样存在电影配额,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护本土电影行业;二是保护本土文化。  以台湾为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开放、解除外片配额,各个影院都依赖好莱坞电影的票房过活,从而形成了台湾电影就算拍出来也没有影院可以上映的情况,票房更是形成恶性循环,每况愈下。上世纪80年代辉煌的台湾电影,到2006年时年产只有18部,直至最近几年,台湾电影才略有复苏。  韩国也有类似的经历。1958年起,韩国政府就有了电影配额制度。但在1985年以前,这种限制进口影片的做法主要出于意识形态的“纯洁性”考虑。1985年,韩国再次开放美国大片进口,配额制度暂时取消。当时韩国电影并不具备与好莱坞电影竞争能力的情况下,影院为了追逐利益只播放好莱坞影片,外国影片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百分之九十几。  1993年起,真正为保护本国电影的电影配额制度再次建立。韩国的电影配额制可以简单概括为:强制规定韩国电影院每年每个厅都必须上满146天的本土电影,全国电视台也必须播放一定时数比例的国产电影。2006年卢武铉执政期间,美国要求以缩减银幕配额为条件签订韩美自由贸易区协定,韩国政府做出了妥协,配额天数从146天减半到73天。这一举动激起了强烈的反美情绪,遭到了韩国电影人的抗议。  而法国的配额制更多是为了保护本土文化,著名的“文化例外”原则就是法国人提出来的。法国政府要求,电影和电视剧,国产必须占40%,来自欧盟国家的占20%,其他国家瓜分剩余40%。  值得一提的是,以削减关税和贸易壁垒为宗旨的关贸总协定(GATT)在四十年代末成立时,因为以法国为首的几个国家坚持,最小银幕时间配额制被写进了正式的协议。后来历经多个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这条规则始终有效,这也为后来一些电影小国为保护本土电影实施配额制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取消配额后,中国电影会怎样?  有人担心,中国大陆取消电影配额后,会像之前的台湾地区和韩国一样,对好莱坞电影的来势汹汹完全没有招架之力,最终本土电影业一蹶不振。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市场下,未免有些悲观。  取消配额制的好处不需要多说,影迷可以在影院更快的看到自己想看的国外电影,并且以中国每天新增10-15块大银幕的速度,中国将很快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电影市场。  至于配额制取消后,会对中国电影造成多大冲击,还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首先是电影档期,中国现在的电影档期采取的是审核制而非备案制,也就是说,管理部门可以在档期上决定一部电影的“生与死”,比如:不受待见的安排长假后第一天上映、几部进口大片扎堆上映、延期上映……想冲高票房可以安排在周二、周日上映,国产电影保护月等等。比如今年夏天的国产电影保护月,《捉妖记》就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记录,而《捉妖记》和《煎饼侠》两部热门影片还被延长放映一个月。  其次是发行,进口电影的发行必须经过中影和华夏,所以如果在宣传上力度不够,对观众的吸引力是极其有限的。就算是好莱坞电影,除了像《变形金刚》、《阿凡达》这样的巨制,不少水准较高的影片因水土不服,都难以在中国市场上获得认可。比如《国王的演讲》、《悲惨世界》这类影片,能拿到数千万票房已算幸运。尤其是,增长越来越迅速的三四线城市票房,国产电影对于“小镇青年”吸引力甚至超过不少进口片。  而且国产片弱不弱势也很难说。2011年《失恋33天》以1500万投资,独挑《猩球崛起》、《铁甲钢拳》和《惊天战神》三部好莱坞大片,以3.6亿票房完胜收场。2012年底的《人再囧途之泰囧》,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北京遇上西雅图》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4年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爸爸去哪儿》、《北京爱情故事》,则把《007:大破天幕危机》、《霍比特人》、《巨人捕手杰克》、《生化危机5》、《虎胆龙威5》等无数好莱坞大片踩在了脚下。当然,票房归票房,质量怎么样则是另一个话题。  所以,真要取消进口片配额,对中国电影能有多大冲击还真不好说。
  好贴阿楼主,代表大家谢谢您  
  顶一下吧~ 很少见的好帖了  
  交流贴,继续努力发好帖  
  国产电影能不能混下去的事,其实不用操心,就是个市场占有率的微调或小变化。或许更市场化之后才能显现好莱坞到底有多大能耐。  对于观众来说,好事是可以同步看到影片,坏事是一样能看到烂片而让人恶心,从而颠覆对那边的崇拜。
  看帖顶贴是一种美德  网站活动:
每日歌曲 :
每日一雷:无止境的思春期追求
  本文为爱玩网独家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大家回来。一如既往,这里云集荟萃了本周地球发生的各种奇怪槽点、邪图萌图以及部分疑似福利项目。请查收。  神秘带子    自从昨天小编报上了投稿邮箱,结果收到了一张动图,是为了寻找老司机的……吓死本宝宝了。不过,小编还是要每日一喊,有兴趣的玩家可投稿至play163_(#换成@),全部采用即有稿费,如果是部分采用,小编也会争取各种福利赠送。最近这栏目被非绅士盯上了,小编又被谈话了,真是当名绅士也好难!那么,今天就来回忆下青春:    对于豆蔻年华的青春美少女们,绅士们的追逐之心是永无止境的;即使成为了大叔依旧是怀揣青春梦想的绅士!青山裕企大师的“思春期”(即青春期之意)制服美少女们再度来袭。    青山大师的这一写真系列,总是散发着一股蠢蠢欲动的青春气息。      对于女孩子们的镜头捕捉,也尽显少女娇态。      青春期,对于异性的身体总是充满了许多的好奇和关注。从这层意义来讲,男人的青春期是终其一生的。    JK制服时期,正是女人最纯真美好的时期,褪去青涩,即将迈入成人的世界。    所以,绅士们对于JK制服也具有一种独有的情结,不仅是对于青春的怀念,大概也有对于生命力的膜拜。    青山的写真,有众多少女体态和身体局部的特写:        从写真中仿佛听见了少女们对于身体变化的踌躇以及对于成为大人的彷徨。    让人仿佛身处于一种青涩与情色中间的模糊地带。        满屏的少女心,对于JK制服让人有一种似怀念最美好初恋的惦念。    JK制服也是日本少女们最喜爱的服装之一。    少女们喜欢JK制服也许是想要炫耀那份年轻、那份青春,以及一份“我是神圣的女高中生”的可爱心情。        也是一份对于青春的悸动。          思春期未满,更多青春
每日一雷:无止境的思春期追求
/182556.html
(责任编辑:管理员)
数据统计中,请稍等!
------分隔线----------------------------
听听小编为您选的歌曲吧||||||||||
最新播报:
电影局局长:2017年进口片配额将提高
《变形金刚4》今天上映,此前该片在网上的预排片达到六成以上。不过,25日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国产片座谈会上却号召影院理性排片,不能“恨不得排100%”,要适当支持国产影片发展。张宏森还注意到上海电影节的论坛,称互联网力量、新媒体要进入传统影视行业,从未被排斥,但是要遵循电影产业的规律和纪律。
2014年中美电影全面竞赛
电影局局长张宏森称,中美电影2014年进入全面竞赛,中国电影遇到了严重挑战,2014年是鹿死谁手的关键一年,“中国电影产业以34.57%的年增长率,从2003年的10亿起步到2013年的217亿用了十年,但这仅仅是起步阶段,不是成熟阶段,更不是目的阶段”。
他表示,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遭遇了两个挑战。一是市场对国产片的高品质、多样化的挑战,市场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高端影院,而电影生产的工业水平还远远没有跟上;二是与美国电影全面进入比赛状态。“2012年我们一部《泰囧》令国产片振奋,这年国产片份额占据48%。美国人认为《泰冏》只是一个例外,但2013年上半年国产片突然集体发力,也提前释放了国产片的能量,也使美国人认认真真地考虑在中国的重新布局了。现在美国在全球宣传投放的排次是美国、中国、欧洲,有1/12的宣发成本投入到中国市场。2014就是鹿死谁手关键的一年。”
2017年进口片配额将提高
2017年,中美或将重新谈判进口片配额,各方预测,进口片配额会在34部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张宏森说,“如果以2017年重新谈判算,我们只有四年时间”。
他称,如果美国电影无节制地进入中国,中国电影产业会有以下严重后果,“1.中国电影产业的政策条件将会发生重大转变,国家将不会再给电影产业更利好的条件;2.影片的议价权会被美国片商掌握,包括我们的内部协商都会成为国际谈判;3.发行机制会由内在的机制直接置换成为围绕以美国电影利益为核心的发行机制。从大面看是文化领土的捍卫与争夺,在经济领域我们则面临是否全面的投降”。
张宏森还提到,他听到一些影院《变形金刚4》恨不得排到100%,还是希望大家科学理性一些。“难道要重犯《泰囧》当初的错误吗?当初我们的眼光都以为2亿,谁料干到12亿!对中国电影不能没信心,看不到中国电影的市场可能性。”
新媒体入行要遵守纪律
张宏森还关注到了互联网力量和新媒体对传统电影产业的影响,他说,“这次上海电影节已成为新媒体电影节。各种并购、各种论坛、各种豪言壮语。它们纷纷与产业内容形成联合出品,所有网络都在全力烘托。我们欢迎新媒体,从未排斥,但不论什么媒体,都要遵循电影产业的规律和纪律”。(记者聂宽冕)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玉米进口配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