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知道2015年蔬菜价格走势势?

从经济学角度,怎么看待菜场里一两毛钱的讨价还价?
之前在论坛问这个还被喷了,请大家不要误解,我想了解的只是这种行为之所以存在,它在经济学上有什么合理性,值得到什么程度。
按投票排序
1)实际上,菜场里的讨价还价涉及的金额常常不止一两毛,比较贵的菜或水果,一次还价幅度四五块也很正常;2)人的行为策略和习惯并不是针对每件事情每笔交易单独设计的,在类似情形下往往采用同样策略,比如买菜这样的事情上,要么习惯于讨价还价,要么相反;3)养成讨价还价这一习惯是否可取,不能以单笔交易中收益来衡量,而要看该习惯的长期总体效果,假如长期效果好,没有理由改变它,因为如(2)所说,策略需要由习惯来支持;
谢邀。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见没人说上几句,有点可惜,又蒙相邀,我就说点看法。我的看法是六个字:小博弈,大作用。别小看这一两毛钱,如果没有这一点钱上的讨价还价,目前的的菜价还会继续往上窜。顺便说一下,现在的菜经常处于2元至4元的区间,讨价还价不是一两毛钱,而是在五毛乃至一元的范围。菜场是菜走向消费的最后一道环节,对菜的最终价格,起着一个总控制的作用,同时又要保证之前的生产环节和每一道营销环节的利益分享。而每一道营销环节,都有讨价还价。经济学上所谓“看不见的手”,正是通过成千上万的讨价还价行为的综合作用来实现的。菜场上的摊贩,我们把他看成是经济上的理性人,一年365天,他天天都会试探涨价,他拥有众多的涨价机会,菜的鲜度、卖相、品质,菜的换季、品种,也都可以在菜价上显示。还有卖的时间,比如早贵晚贱,高峰时贵,人流散去时便宜,这也是常见的景象。但是,他们的涨价企图和行为,会永久性地遭遇到买菜人的弹压。家庭中买菜的多数是女人,如果有行动方便的老太太,多数是老太太。他们经常甚至天天逛市场,对蔬菜的质量、品种、行情都很敏感很熟。她们一进菜场,会货比三家,多摊询议议价,作品种和价格比较,才下决心买觉得合适的。菜摊经营的大多是时鲜菜,他们忍耐的极限是,利润的心理底线+拗价卖不出可能导致的鲜菜损失。家庭主妇和老太太们的心理底线是,刚需的底线需求。双方都在忍耐极限上争取经济学上的所谓边际效益。菜贩们会随时感到买菜者对价格的弹压,如果他不懂得适时松口,可能买菜者就会换购另一家的了。而他一旦松口,周边菜贩立即又会感到压力,被迫灵活一些。购菜者如果不弹压价格,每天购菜如多花5元线,一个月就是150元,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大,但如果不这样,就会放纵菜摊试图再涨价的行为。家庭主妇或老太太们可能不会去想,正是他们一次次五毛一元或者一毛两毛的还价,让他们避免了日后可能出现的更大损失。很少有调查者会有心在菜场里从早蹲到晚,去观察一天的菜价波幅,去观察那些精明的家庭主妇或老太太们,与摊贩们妙趣横生的议价行为。但在家庭主妇或老太太聚在一起时,却可能听见他们嘻嘻哈哈地说,自己用那几招买了便宜菜的。值得吗,如果你赞成我说的上述道理,这是值得的。何况这中间,还有她们小胜获得的趣味和愉悦。这样的道理,恐怕在全世界都是通用的。我曾见过报道,说美国的家庭主妇们说,如果商场少了中国货,她们不知该上那里去买价廉物美的产品了。我本人有时也进菜场买菜,一般情况下,属于那种走到前面几个摊位,见到合适的不还价就买,懒得去费时间费口舌。但逃不掉的理性规则,有时也会让我掂量。前三天,我在街上10元4斤,买了点新上市的软杮,真好吃,到昨天吃完了,又上街去买,嘿,变成10元3斤了。有前三天的比较,我又到那家水果摊去买,嘿,也说是10元3斤,我说我前天才买过,是4斤,摊主说,我从来没卖过10元4斤。我知道博弈中的行情变了,馋这个东西,买了。换为一个家庭主妇,可能还会有声有色地和她扯一番的。大老爷们进了商场,常常会直奔主题,将要买的东西,买了就走,一分钟也不愿多呆。他们会很难理解,女人们进了商场,就会快活起来,拿上一件衣服,东比右比,穿了脱下再穿,弄了半天,嘿,还给商家走人。再到下一家,依然如此。真让人摸不着头脑。商家也不容易生气,他们赚了人气。其实,只要看看女人们在家里试穿衣服,也会弄上半天,就明白了。她们关心自己的美丽,这是她们的趣味所在。买不买,有时倒居其次了。买菜讨价还价,也是有趣味的。说老实话,比起家庭主妇或老太太们,我们这些爷们还少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这是小智力比拚,自然有趣味,只是我们没用心去体会罢了。后两段走题了,罢了,打住吧。
参见问题:为什么电影票给学生半价?()原因是价格歧视。同样一张电影票,工薪族心理价位是最多100元,学生最多50元。如果定价100,则学生选择不看,销量大减;如果定价50,则利润太少。故选择价格歧视,让学生掏50,工薪族掏100,实现利润最大化。让每个人掏出他所能容忍的最多的钱,又不会导致交易取消。回到菜价,菜贩不使用大型超市的『一口价』,而选择浮动价格(遇到不讲价的,全价;讲价的根据情况打折),是非常聪明的。是活用价格歧视原理的表现。每个消费者都晓得,自己选择『要面子』身份,或者『时间宝贵』身份,就会得到这个身份获得的定价(全价);如果选择『常买菜的家庭主妇』或者『我很闲』身份,就会得到会员价。因此讨价还价基本上就是表明身份。据我的经验,不同的身份买菜最大应该有10%~40%的区别的。所以你有时间有闲的话(例如老太太),争取这个身份是很必要的。熟识的话,菜贩看到你就给你会员价(交锋一次就知道了,不必多次浪费时间)。但很多已经享受会员价的大妈还要力争再减一毛钱的『超级会员价』,费尽口舌,又多降了5%。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只能说,她的时间盈余太多,而荷包太瘪了。
超市没有讨价还价,菜价也不会失衡,菜贵了自然卖不出去,这是市场供需决定的,但是跟讨价还价没关系。讨价还价,其实我觉得是一种很低效率的事情,因为买卖双方都浪费时间,如果大家都约定不讨价还价,直接设定一个合理的价格交易,效率就高太多了,超市就是这样。不管是从历史还是长期看来,讨价还价这种事情是会越来越少的,合理定价的超市会取代大部分各种市场,讨价还价存在的唯一经济学原因(就不说心理学上的原因了,贪小便宜),就是当你花在讨价的时间成本小于你预期会收获的价值的时候,对于退休在家的老年人,2毛钱也值得10分钟的时间,随着收入增加时间越来越贵,这种现象会越来越少,社会效率也会越来越高。最上面的答案说了一大堆,全跑题了。讨价还价更多的是跟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平均工资关联,对决定商品价格的影响很小。这种行为本身也是没有效率的,迟早会淡出。
我的观点是:1. 双方价值博弈一般讨价还价的人时间都比较充裕,也就是说价值(他们讨价还价所花费的时间)&=价值(期望能从博弈中获得)。这也解释了一部分原因为什么有些比较忙的商贩会说"就这么多钱,您能拿就拿,不跟您绕了。"2. 对供应价格的影响讨价还价这种行为预示着市场供应价格&消费者预期价格,并且这种消费品常是供大于求。从供应商来讲,因为供应商对商品有信息滞后的特征,所以在供应的时候并不能准确估计价格,这个行为可以帮助供应商了解市场合理价格,从而达到供求关系平衡状态。这种行为相较于从不能讲价的地方购买蔬菜而言,可以更快帮助供应商调整他们的价格。这就是为什么超市马上坏掉的蔬菜打折销售会比农贸市场多一些,因为农贸市场会根据信息灵活处理他们手中的货物。(至少我家那边是这样的...)从消费者角度来讲,随着供应商期望售价降低(也就是对自己手中的货物进行了更合理的估价),从今至后他们会买到比没有讨价还价的时候便宜的商品。附图解释2中说明的问题:Y是价格,X是数量。左边是需求线,右边是供应线。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理想型态...以及忽略我的书写...& &
不好意思我迟到了.讨价还价并不仅仅是经济学问题。下面是一个说明购物行为的简易公式,仅用来分析讨价还价问题:买方总收益=产品价值 + 购物所获心理价值 - 付出的成本公式解释:若买方总收益为正,购买行为则会发生。名词解释 :产品价值:
指买方认为这个产品能够给他带来的效用,一般来说是固定不变的。购物所获心理价值:
泛指在购物过程中除产品本身价值以外的其他价值。
比如购物场地的环境,卖方的态度,价格的变化,等待的时间等等。这些因素都会改变购物者的心理价值。当然,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心理价值的评判标准都不一样。比如有的人觉得在商场购物环境很好,心情很舒服,心理价值高;而有人的认为商场装修太好,可能产品价格会很高,心情不舒服,其心理价值反而降低。付出的成本
在讨价还价的这个问题中,成本主要是指购物所花费的金钱以及消耗的时间所对应的机会成本。———————————公式介绍完毕,以下是对讨价还价问题的分析——————————以下是讨价还价的原因及分析:1. 原因一:讨价还价是为了发生购买行为。
有时候,总收益一开始就是负数,也就是(产品价值+心理价值&成本),简单地说就是买方觉得这个东西不值这个钱。这种情况下,若买方又很想购买这个产品,此时最可行的办法就是讨价还价,通过降低成本来解决这个问题,让总收益为正。当然,还有一种方法是强行增加产品价值,比如说自我暗示,我买的这个可是名牌,质量肯定比一般的好,贵一点就贵一点。2. 原因二:讨价还价是为增加购物所获得的总收益。
首先,要增加总收益,产品价值是固定的,能改变的就是心理价值和成本。
讨价还价的目的肯定是降低价格,也就是降低成本。但是,讨价还价过程中所产生的时间,又会增加成本。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富人懒得讨价还价,因为富人(指赚钱能较强的人)花费这个时间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如:“劳资分分钟上下几百万!”),此时讨价还价还会降低总收益。
但是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讨价还价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很小,而若能便宜一些钱,带来的总成本减少会很高,收益自然也增加。 另一方面,讨价还价若是成功,可能还会让人的心理得到满足,觉得自己讨价还价的选择是正确的!心理价值可能也会提升。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富人也喜欢讨价还价:即使因为花费了时间导致总成本更高,但是可能会享受讨价还价胜利所带来的心理价值提升,总收益依然增加。总结:1、讨价还价是为了发生购买行为或增加购物所获得的总收益。2、讨价还价的人多属价格敏感者。以上。
这个问题的确很有意思,我个人的看法是:之所以会出现讨价还价,是因为市场信息不对称所致,卖方不知道买方的最高价格,买方不知道卖方的最低价格,或者从表面上看来,买方考虑商品到底值不值自己的预期价格,而通过讨价还价,信息得到释放趋近对称,从而达到均衡价格,供需平衡,市场出清。至于大家讨论的超市明码标价,好处不说了,单说一点弊端,就是价格调整会有滞后,均衡价格可能需要几次调整才能达到甚至永远达不到(具体参见蛛网模型),这就导致了超市产生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之和会低于讨价还价下产生的两种剩余之和(但其中节省出的时间成本是没有考虑的) 看了前面几位仁兄的答案,总结一下:1.对于消费者来说,抑制了这些弹性较小必需品的涨价动力,避免以后出现更大的损失,也就是@周晓农 说的“小博弈,大作用”;2.对于卖方来说,通过时间价值筛选,活用价格歧视原理,达到生产者剩余最大化;也就是更快地达成交易,减少存货;3.非理性因素,获得一些心理上的快感或者平时习惯等所致。
我记得我看过一个视频,讲人的非理性行为。就类似于人会在并不清楚自己利益得到多少保障的情况下,花费时间来等待或者参与行动。就类似于你明明知道中彩票的概率非常低,和把钱丢水里差不多,但仍然会去买彩票,并且在开奖的时候有个兴奋期。每个人都知道中奖概率低,但给你一张彩票,开彩的时候,仍然会兴奋一下。我想菜场讨价还价也有这个兴奋度在里面,人并不是所有行为都是经济行为,或者说人并没有纯粹经济行为的存在,在经济分析里,我们都有个前提——假设消费者是理性的,这个前提的言下之意就是我们抛弃了消费者其他的条件才构成了经济学上的案例,但现实里,钱永远不是人行为的唯一动因。作为经济学,或者说,作为一门科学,我们都是希望概括出定理和规律,但在现实生活,许多事情没有规律可言。了解这个事实,当然不是批判说经济学或者心理学是伪科学,而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见一些没有道理的事情,不要太执着于去讲道理。我个人觉得学问有硬科学和软科学,硬科学类似于物理数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多算多实验,注重过程,导出结果。而软科学就类似于人文学科,不断地涉及到伦理道德,没有统一标准的答案,一个小时到底值几快钱,这篇文章为什么好看,人为什么会快乐……那就少问几个为什么,多从自己的感性入手,多平和对待别人与你看世界方法的不同,了解“参差百态乃是幸福之源”。
商家为了区分有钱人和穷人故意搞弹性价格。有钱人不讲价,穷人才讲价,这样就能赚到有钱人的钱。而超市不讲价是因为人流量太大,成本太高,讲价不值得。不过现在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很多商家开始搞定期优惠,发优惠券。不过有钱人是不太会关注商品价格的,只有穷人才会关注,所以有钱人就吃了亏。这只是换一种形式,本质上还是讨价还价。这是不是价格歧视?是。无商不奸嘛
经济角度来说,积少成多。(特别对于时间富余的家庭主妇和爷爷奶奶)个人角度来说,讨价还价是一种普遍的生活乐趣,即使菜市场和超市一个价钱也会选择菜市场。(我妈妈就是这样)
顾客要的不是便宜,要的是感觉占了便宜其实这就是市井生活
刚接触经济学,主要从微观经济学消费者剩余和机会成本的角度分析一下的购菜者和卖菜者的讨价还价行为:1.消费者剩余。供需市场大都如此。只要买方愿意出的最高价高于卖方愿意卖出的最低价格,交易通过谈判即可达成。 而这个价格区间就是价格合理博弈空间,实际的支付价格便处于这个区间中的某一点。而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叫【“消费者剩余”】又叫消费者福利。讨价还价的博弈谈判就是在这个区间中,消费者争取尽可能大的消费者剩余,供应者或生产者争取尽可能大的“生产者剩余”,直到交易达成。如果没有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是不愿意买东西的,除非逼不得已。2.机会成本。菜场实施“讨价还价”行为的人群一般以家庭主妇、老年人、以及一些低收入人群为主,对于这类人来说,由于“讨价还价”行为的机会成本小(即讨价还价的这段时间他们用来做其他的事情所获得的经济利益非常微小甚至创造不了经济利益, 虽然不能创造正向收入但成功还价却能减少支出),所以促成了其争利减损、积极讨价还价的能动性有人说,这种讨价还价纯属浪费时间,直接设定一个合理的价格交易,免去讨价还价效率就高多了,那为什么卖菜者不跟超市一样挂个牌子“RMBxxx 每斤 谢绝还价“?1相比已经定价在相对合理区间的超市等场所,超市能根据成本、销量、供需历史数据、市场调研等作出基于销售利润的供求趋势预期,并作出相对理性的事先定价(标价)行为,而在菜场、摊点等小型市场的个体行为,供应者并没有足够的市场信息用于理性决策,又没有超市那样的规模化优势,只是经验性的各自追求利润,这个时候就是看谁能通过价格歧视(不还价的我就“一口价”卖、还价的再来博弈)等讨价方法来提高“生产者剩余” 2价格弹性和充分竞争,蔬菜这种商品本身需求的刚性决定了价格弹性小议价空间少,而卖菜市场又接近充分竞争状态,合理的价格博弈空间本来就很小,再用标价不还价的形式定死价格,无疑不是明智的选择。刚学。。以上解释不一定准确 请指教
本是门外汉,仍然忍不住想讲讲。个人认为,对讨价还价解析的最有趣也最通俗的,莫过于张五常先生的《卖桔者言》这篇发表于1984年的专栏文章。以下,我将大量节选引用该文章(全文可见)。同样的货品,同样的成本,以不同价格出售,叫做价格分歧。一般顾客都知道年宵市场是要讨价还价的,所以实行不二价就很难成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开价是预备要减的。每个顾客的讯息资料不同,所以成交价格不一。卖桔的人所求的就是要以最高的平均价格,及时将全部货品出售。价格分歧的现象众所周知,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在经济学上,年宵卖桔的经验却使我领悟到几个重要的含意。在所有经济学课本上的分析,实施价格分歧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将市场分开或将顾客分开,而经济学者都一致认为在同时同地将顾客分开是不可能的。这个观点显然是错了。价格的讯息费用相当高,而这讯息卖者要比买者知得多。只要买者相信自己议订的价够便宜,他不会再费时去查询,也没有意图去公布自己的买价。第二个价格分歧的主要条件,就是付不同价钱的顾客的需求弹性(Price
E1asticty of
Demand)必定有所不同——付较高价钱的弹性系数一定是较低。这个条件显然也是错了。讯息较少的人付价较高,而讯息的多少跟需求弹性的系数却没有一定的关系。在逻辑上,以需求弹性引证的价格分歧的分析,在基础上是有着很大的错误。这个错误是不容易在报章上向读者解释的。有些经济学者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价格分歧是唯一可以赚钱的方法。那就是说,不二价是会蚀本的。诺贝尔奖获奖人史德拉(G.Stigler)教授不同意这个观点。但我卖桔的经验却认为这没有错。史德拉又认为价格分歧必会带来浪费,因为付不同价钱的人的边际价值不同。这分析看来也是错了。在有无可避免的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不同的边际价值总要比买不到桔子有利。以上是对价格分歧的解释。另外还有二篇文章;则从谈判的角度指出,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讨价还价在揭示交易信息时起到的作用。商品的价格并非由某个买主或卖主、而是由无数买主和卖主“共同决定”、并由每个买主或卖主“陆续汇报”出来的。时间上,这样的“汇报”有早有晚;但因果上,这些“汇报”一概是市场力量的结果,而不是市场力量的原因。卖家并不和买家竞争。价格从来不是随意定的。造物主慷慨大方,大自然一草一木,定价一概为零。那么,为什么享受阳光和空气的消费者,总要付出迥然不同的价格?因为商品的价格,总是由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决定的,而与商品的提供商(如造物主)是否要收费无关。这是说,即使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也会因为饿汉的争抢而涨价。学经济的后果,就是时刻都清楚意识到,万事万物,其真实价格一概不是某人或某机构可以随意制定的。一两毛钱的讨价还价,充分说明,高度自由竞争的环境下,价格是可以被精确到0.1元的。因此,在面临一项问题时,是相信市场的力量,还是相信政府的手腕,就显而易见了。
有意思的问题,不邀也答。但是我不懂经济学,试着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简单分析一下。电影《黑客帝国》里面有一个片段我本人特别喜欢,电影的主人公,就是救世主,被困在一个地铁站里面,这个地铁站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空间,你只能通过地铁列车才能离开。后来来了一辆地铁,救世主就想跟着另外一家三口的乘客混上去,结果被司机拎下来一顿痛扁。要知道,在外面的世界当中,救世主是无所不能的,谁也打不过他。但是司机跟他说:这个地方是就我造的,在这里我才是上帝。这个片段其实是对现实世界一个很好的隐喻:其实,每一个人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中,都是上帝。所以,在“我的世界”里,我是最高主宰,别人必须遵守我的规则,服从我的看法。在路上,我们不能容忍别人超过我们,所以就有了路怒症;同样的道理,在菜市场,我们希望小贩能遵从我们(哪怕降一分钱,也是你遵从了我的意愿),而不是相反,所以就有了斤斤计较。而对于我们对别人做出的妥协,我们内心中会将其视为自己对别人的“恩赐”。比如小贩坚持不给你便宜一毛钱,你会想:好吧,看你卖菜挺不容易,这次就便宜你吧。。。
讨价还价的问题取决于谈判者的备用选择和达成一个交易的潜在利益的结合,从而形成了他的基本想法。这是我在读研时愿意上的唯一一门经济学课上得到的这个想法...
我觉得这应该是卖方缺乏定价权的市场一定会有的现象,因为买卖双方为了最大限度争取自己的利益。这是合理性。在有这种特性的市场中不砍价会损失收益。程度取决你在这类市场中的消费比例,要与你所用时间里你能创造的其他收益相比。比尔盖茨在市场里砍价的时间可以创造的收益可以买下整个市场。
西方经济学的价值来源于人的满足感,字面的价格只是其中一部分,价值中主观部分没有什么标准,争一两毛钱也许能给人带来巨大满足感,实际上收益很高。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成本很低,讨价还价花去的时间,心思对于那个人来说跟本不值钱,比如退休在家的人。
因为对于为一两毛讨价还价的人,时间的机会成本低。
收入愈高,討價還價的物品價格愈高。收入愈低, 討價還價的物品價格愈低。你每小時十幾萬收入,只會在價格在百萬幅度波動的物品上討價還價。你每小時50收入,你就可能對1元幅度波動的物品也討價還價。講價幅度與總價比值似乎不重要。有些地方從不許討價還價 。人流多的超市是個例子。有些地方不會不討價還價。每筆國際交易都如此。
缺钱的时候那一两毛也是大钱你没经历过不懂餐饮菜品如何确定最后的售价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餐饮菜品如何确定最后的售价
调​研​报​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蔬菜行情看好 冷库生意“热”起来-青岛报纸电子版
&第09版 城事
第01版 : 首页第02版 : 九天揽明月第03版 : 九天揽明月第04版 : 城事第05版 : 关注第06版 : 民生第07版 : 广告第08版 : 城事第09版 : 城事第10版 : 专版第11版 : 城事第12版 : 城事第13版 : 社会第14版 : 福彩第15版 : 综艺第16版 : 主打第17版 : 主打第18版 : 开卷第19版 : 赛点第20版 : 体彩第21版 : 生活第24版 : 关注
?生日做密码 银行喊你快去改?蔬菜行情看好 冷库生意“热”起来?电梯费收支账 每半年公布一次?银行卡这些说法不靠谱?公 告
蔬菜行情看好 冷库生意“热”起来
平度莱西上百家冷库忙“吃”货 大量收储冬季蔬菜
&&&&晚报讯&昨天上午,记者在平度、莱西交界处的白沙河街道、仁兆镇、院上镇等地采访发现,田间地头堆放着大量已经收获的大葱、白菜,等着入库冷藏。一些蔬菜收购大户告诉记者,目前菜价行情比往年同期好,但大家对后期行情有更高的期待,现在把这些菜入库存放,是为了等一个更好的价钱。当地上百家冷库的生意最近也显得特别火。
&&&&平度市仁兆镇是蔬菜种植大镇,出产土豆、芋头、大蒜、大葱、生姜等,镇上有不少冷库厂房。记者走访发现,从50吨的小型冷库到600吨的超大冷库,全都存满了白菜、大姜、香菜、芹菜、芋头等。库存的主人有八成是青岛本地的蔬菜收购大户。
&&&&仁兆镇东葛家管村村民葛修柏有两座库容60吨左右的冷库,前几天刚刚把最后一批蒜薹出库,最近这三四天,又装进了七八十吨的香菜和芹菜,还有一部分白菜正在陆续入库。为了出库入库,他雇了十五六个工人。
&&&&“基本上每年秋冬季节,我们这些冷库生意就火了,很多人来租用我们的冷库。&”葛修柏告诉记者,今年蔬菜的行情比较好,而去年有不少人囤菜赚了钱,所以今年库存比例更大了。“我们这些冷库基本上一年到头都不闲着。春天稍微轻松一些,少量存放上一年的白菜,夏天放土豆和蒜薹,秋天放香菜、芹菜、圆葱,冬天放大姜、白菜,天气越冷,冷库越忙。”
&&&&记者了解到,在平度张戈庄、冷戈庄等地,很多冷库常年租用给蔬菜收购商,平均一吨菜存放一个月的费用大约在50元左右。
&&&&很多冷库库主在瞅准市场行情之后,也会做蔬菜收购储存,等价格升高后,再投放市场。据仁兆镇政府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如果经营得当,一个小型冷库年收入应在20万元以上。&(记者&赵&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蔬菜清洗设备价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